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机械工程;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古莹奎(1976-),男,河南南阳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工程实训中心主任,教授;何学文(1971-),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省级教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XJG-10-6-1)、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09YB4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38-0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机械工程人才的孵化器,主要培养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高等工程科技人才。[1]针对当前机械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应用能力差、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等缺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该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明确建设思路与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加大建设力度。[2]本文结合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探讨本专业的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机械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知识面狭窄,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学科、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

(2)教学方法呆板,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重理论、轻实践,重计算推理、轻实验论证,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缺少一种面向未来的精神,过于守成,缺乏创新。

(4)较浅的人文底蕴,大学教育习惯于按专业招生,分专业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忽略了学生在人文、社会和科学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5)渐趋职业化。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局部培养过于职业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还要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创造,避免将本科生培养成单一的技术工人。

(6)学分与学知识的矛盾。目前学校各专业普遍实施学分制,并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进行学分分配,尽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本着较优的比例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但学生往往在选课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抑或是仅仅为了拿学分而盲目选课,造成很多主干专业课没有选而学分已经达到要求的状况出现,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7)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较低。由于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难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建设与优化的途径

鉴于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结构优化,改革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

作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近期得到了长足发展。

明确提出其建设思路为立足江西,面向市场,面向矿山、冶金行业,把积极加强发展和培养“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高素质”的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本科生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完善特色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推进科技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2.继承与拓展已有教学科研成果

在继承传统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设备管理专业已有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前提下,紧跟当前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工程机械的最新发展趋势,将本专业向更广更深层次拓展。使本专业成为涵盖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工程机械新产品研发、自动控制、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机电液气一体化工程以及矿冶设备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的极具行业特色的新型专业。

3.以服务地方、行业经济为导向,制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江西省具有矿山、有色、冶金行业背景的机械专业,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理应承担起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找准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与地方形成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复合型创新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地方和行业(矿业工程、有色冶金、钢铁冶金)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确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结合矿业工程和有色、冶金工程的生产过程中,学习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4.以有色、冶金行业的典型工艺和设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通过校企联合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用人单位的“零适应期”要求,共同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规划,形成能够满足不同用人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专业必修课模块,使每个特色专业方向设有3~5门的特色专业课程。把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方案,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为主线,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5.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建设开放型、多元化师资队伍,以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为要求,制定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同时,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聘用校外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乃至学术团队作为企方教师,共同参与特色专业的教学工作。

6.建立渐进式、长效性的实践与就业保障体系

积极开展以有色冶金机械、矿业工程机械、钢铁冶金机械为背景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并共同规划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以及实施办法,以实习促就业,以就业带动新的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接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围绕特色专业课程,从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实习贯穿到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实施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和现场课题相结合的方式,使毕业设计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工程实际。在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参与指导下,实现毕业设计现场化、工程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

7.建立和完善专业反馈机制和自行考核评估机制

经常校正专业建设的正确性。建立反馈机制,定期对生源、就业、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和调查,及时了解市场、社会动态、时代需求,做到及时进行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保证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将校内教学督导制、助教制由校内延伸到企方,由校企双方共同对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督,使专业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估更具有实效性。通过对专业教学、科研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使校、企在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等方面具有实时性、共享性和开放性。

8.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着力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合理使用多媒体,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研究,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使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形成互补,出台课前、课中与课后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关规定。进一步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避免重复讲授,提高授课和学习效果,并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实验手段进行系统的改造,通过优化组合、改造、整合和更新实验,使之成为综合性、设计性、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实验;为本专业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加强网络化教学、科研信息平台的建设。设置自学型课程、讨论型课程、工程设计型课程、创业训练课程等,使课堂教学形式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向互动交流、研究型、开发型教学形式转变。

9.加强教学管理

全面贯彻实施学校教学质量建设体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学科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制、助教制,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特色。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0.加强学生思想与学业的引导

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思想导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疏通,学业问题进行引导。在学生选课、科技创作、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引导,避免出现学分与知识的矛盾。鼓励学生主动开阔视野,加强人文、社会和科学方面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三、结束语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培养矿业工程、有色冶金、钢铁冶金机械类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加强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优越、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在有色、冶金行业及江西地区起到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性机械类专业。目前,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包含工程机械、机械电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冶金机械五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四个硕士点招收研究生,已建设成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江西省品牌专业,并获批为国家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参考文献:

[1]古莹奎,刘娟娟,黄开启.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2).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2

工业工程专业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在专业培养设置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系统优化管理、生产运作工程、人因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技术。工业工程强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优化管理采用计算机和数学方法对系统进行建模,为系统决策提供定性、定量的优化方案;生产运作管理是制造业的核心,也是保证制造流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其管理内容涉及生产的整个流程,包括产品设计优化、物料采购与配送、加工制造工艺、生产线和工作流程设计、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创新等;人因工程是一门研究人-机-环境交互的科学,包括人与机器的相互联系和配合,通过人-机操作流程的改善和工作环境的调节优化使人的能力生产需求之间有更好的配合,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涉及到生产安全工程和人机界面研究等;物流是指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销售直至回收整个价值链上实物的流通流的活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以优化实物流和信息流为目标的最优规划和控制,包括物料采购、物料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化管理等;先进的制造技术主要以精益生产、绿色制造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研究这些技术在企业应用的集成体系、集成生产过程和企业集成控制等[2]。培养工业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保障,人才的培养不仅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长期发展;同时对学生自身素质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期望通过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助于为培养工业工程创新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体系构建理论

1.评价体系建立方法

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发展科技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使命。为了构建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建立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这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AHP将人的主观意识以确定量的形式表达出来,本质是一种思维方法[3]。AHP首先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每个因素或指标,然后将这些因素或指标按相互配合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

2.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一套评估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评价指标须正确、合理而且具有代表性、信息量大;其次,要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指标的计算与合成。(2)公平性原则。公平性是评估顺利进行的保障,而且科学性和公正性也是公平性评估的首要条件。(3)全面性原则。关于毕业生质量标准首先要重视在校时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评价和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人的表现。(4)可操作性原则。在指标的选取、计算与合成以及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实用简洁,同时保证数据资料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现存数据和规范标准方便计算和分析。(5)主客观结合原则。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估可用主观、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如毕业生学科水平包括各课程成绩可以作为客观评价指标;而学校本身对毕业生综合学习能力、专业素养等所做的评价可作为主观评价指标。(6)评价意见结合原则。在进行事物跟踪和研究过程中,由于专家对其有长期的关注和探究,所以意见比较深刻全面,对于毕业生质量的评价需要通过用人单位、社会、甚至毕业生的意见作为自己评判的依据,因此坚持专家意见和公众意见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可使评价更加全面准确,更有说服力[2]。

(二)评价指标选取因素

由于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长期性和难以量化计算等特点,在评价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较全面、科学反映毕业生质量的途径。构建合理的评价系统,发现和挖掘影响学生质量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选取的因素至关重要。工业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我国的高校中有将工业工程划分在机械学院,也有将工业工程划分在管理学院。机械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学习机械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将管理和机械工程技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管理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将机械融于管理,增加了管理的范畴。在我国工业工程的工程硕士所占比例为48%,管理硕士所占比例为52%[4]。因此,所属学院的不同会影响评价指标的选取。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毕业生质量评价既要着力于评价质量工作情况和在校质量的现状,又要对未来的就业起参考引导作用,质量评价的开展是就业结果的前提也是体现,对于质量的评价,毕业生专业文化素质和学科综合水平两者不可分割,同体现着质量工作和人才招聘标准。结合高校的专业课教育和就业工作,可将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分为“机械学科基础”、“管理学科基础”、“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四个层次。因此,将工业工程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并确定目标层和评价准则层及评价指标层,进而可得到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三、结束语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备能源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基础知识,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新能源科学领域专业知识,能在国家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

工程力学,空气动力学,电路,电机学,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机理论与设计,风力发电机组原理,风电机组调节与控制,风电场电气部分,风电场规划与设计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新能源基本用来发电。分别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等。但现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还是前两者。不过其中风能的缺点就是在国内并网比较困难,风能应用最好的是欧盟。太阳能的话,其制造过程污染很大。总的来说新能源前景绝对光明,只是道路可能有些曲折,还要看国家政策的侧倾力度。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专业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技能,受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训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科必备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

2.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

3.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知识和基理论;

4.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能力;

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专业的外文资料;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制造;教学改革;探索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内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普遍性,主要包括常见工程材料的性能,机械、机构学原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以及加工质量控制与分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内容。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加强基础应用、扩大知识面以及增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办学思想。《机械制造基础》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该课程的改革正是为了更好的地实现这一目标。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根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规划,必须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制造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求,同时又要补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这样势必带来在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和教学任务等方面的矛盾。因此,正确解决这一矛盾是教改的主要内容之一。

应重新整合和构建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框架,同时建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从形式上进行课程内容简单组合,必须把具有实际特点的工程材料性能、机械机构学原理、机械加工方法、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章节的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从而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必须把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最新的技术应用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方向。

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向生产实践的一线岗位输送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这种要求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所以在技能教学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另外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大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得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行深入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学习的良好习惯。

采取这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改革,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避免了与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雷同的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显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体现出了高职院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实用性等特点。同时更加明确了《机械制造基础》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机械制造基础》课实践性很强且内容大多枯燥、晦涩。这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无形之中给专业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国内教育专家在探讨这一个问题时提出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激励式教学法、引新式教学法、开发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工程制图、机械零件和机加工工艺装备等。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传统的加工制造方法被现代工艺所取代。比如仿生学和MEMS微电子机械加工等前沿技术打破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机械加工制造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苦练基本功,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加快实践教学的步伐,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动态。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应该说是一种挑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多媒体网络的建立为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传播教学信息量,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的直观性。通过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室,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静态”教学转变为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教师“动态”的教学。通过这种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

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指标是衡量教改成功的关键因素。考核指标的出发点必须结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充分体现素质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的情况。考核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正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的考核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际、笔试与口试、平时与集中相互结合的考核评估办法。同时增加创新开拓思维和能力的评估。具体考核方案如下表:

从上面的考核分配权值上看,加大了实践考核的力度,注重平时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案突出了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特点。

总结

根据目前各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线,以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为内容,以点带面,进行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整合教学内容,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机械产品的设计以及制造的要求。(2)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为核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综合技能为主线,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打破相关课程彼此封闭的学科界限,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4)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讲授、实践操作、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5)积极开发新实验,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的开放制度,建立虚拟实验室。(6)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玲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314):44-56.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 液压传动;模块化;先进测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302-02

1 机类专业开设液压传动课程的必要性

《液压传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液体静力学、液体动力学、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阀、辅助装置、液压基本回路、液压系统等内容。液压传动是实现传动和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机械学科中发展速度仅次于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在电力行业中,大多数的机电设备都装备有先进的液压传动装置或液压控制系统。掌握液压传动理论、技术和工作原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奠定必需的专业基础,是培养机械学科高级专门技能人才必备的条件,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生产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液压传动课程的实施现状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液压传动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这可能主要是学校缺乏相应的实验仪器和相关液压设备有关,前几年我们学校受实训条件的限制,液压传动的教学,一直采用学科式教学。教师作为课堂的主题,填鸭式满堂灌给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学生,只对第一堂课感兴趣,因为新鲜。随着课程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学习惰性激增,麻木状态呈现。基本上学完忘光。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对教学的重视,我们的实训条件逐步完善,基本达到课改的要求。

3 液压传动课程的模块化实施构思

3.1 打破学科式教学的固定组成,重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凸显高职职业化特色 学科化体系的液压传动课程,理论知识过于“本科化”,给学生以“可远观不可近玩也”的感觉。课改的最基础要求就是要深化课程的实践性,加强与学生实际操作的联系。学科化体系的液压传动课程作为液压理论基础知识,然后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最后液压系统。可以打个比方来说明,液压元件似点,液压基本回路似线,液压系统似网。课程实施基本上是:先讲所有的点—液压元件;再讲所有的线—液压基本回路,几个液压元件连起来就组成基本回路;最后讲所有的网——液压系统。前面两个是抽象的,最后两个是具体的。先抽象后具体,顺序鲜明。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的想象力有限,抽象不起来,最后接受具体的,学生也接受不了。课程学完都是稀里糊涂。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着为专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的原则,为使教学更贴近岗位实际,我们把学科教学中的流体力学、液压基本回路、液压典型系统三大篇内容整合成压力控制回路、方向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和典型系统五个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仅要将相关的工作知识提供给学生,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设计课程结构时,打散了原有的课程体系。以基本回路为突破口,先把基本回路(线)打散成液压元件(点),两三个点(液压元件)就可以组成线(基本回路)点线网之间穿插嵌套。

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3.2 改革作业和评价体系,彰显时代特色 液压传动课程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为了便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针对每一个模块我们均会布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进行考核。作业的质量计入课程总评;防止了学生考前突击的不良行为。大部分作业是电子式的,要求学生必须有适当的网络知识。

技能的评价,我们通过实验考评。通过回路验证实验和拓展实验的性能来考评学生的技能水平。具体如下: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发展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评判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刻苦耐挫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课程对每一教学模块的“知识技能、岗位技能、素质能力”进行评估考核,三种能力的评价分值比例各为30%、30%、40%。

4 液压传动课程模块化实施的效果

我校(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和2012-2013学年中在三个专业中实施液压传动的模块化教学。五个模块共有五次电子作业,四次实验。整个教学过程充实而饱满。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的提高。涌现出不少网络高手,演讲高手,实验高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能力均有所提升。

5 液压传动课程模块化实施的设想

液压传动技术是一门与机械与电子息息相关的技术,它不能独立存在,它要借机械的壳,电子的魂。特别是现代液压技术,它应具有生产效率很高、自动化程度高、性能稳定等技术特点,工作可靠,安全,使用寿命长等经济优势;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有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自诊断及自动报警功能;人机性能好,有害排放物(噪音、废气、废液等)尽量少。为满足上述要求,机电液一体化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将其引入工程机械中,是现代液压技术一次质的飞跃,它已成为现代液压技术重要组成部分。液压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应用技术主要体现在变量泵控制、电液比例控制、发动机转速控制、故障自诊断以及遥感控制技术等方面。变量泵的控制,是通过调节排量来适应工程机械作业时复杂工况要求,采用压力感应控制,从而有效地利用发动机的功率。液压传动的发展与先进测控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先进测控技术的发展,液压传动技术必将更精准。这就要求我们的模块化必须向先进测控技术渗透,使两者能有机结合。能以浅显的方式呈现在模块中,再进一步能转化成学生的岗位技能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周亚军.液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及成效分析——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3(03).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纺织工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77-02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国内各高校原来的学科基础情况不同、服务企事业单位对象有所不同,所以现有学科设置、办学特色、教学水平具有很大差别。为体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按照新的测控专业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设置以及办学特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定位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专业方向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近年来各个工科高校着力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但各个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培养方案也具有极大差异化。本校测控专业的起步在国内较晚,自2006年开始招收测控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于机械工程二级学院。与天津同城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仪表”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天津大学相比,在软硬实力和学生素质方面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专业创始之初,就在探索如何有创新、有特色的办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系对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实验实习等各环节进行了探索,确立了面向纺织科学与工程,以纺织生产设备和纺织工业工序检测与控制为载体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12年,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初,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本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东华大学,彰显了百年纺织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纺织学科建成并拥有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和实验基地,在纺织复合材料、纺织机械自动化技术和纺织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测控与仪器学科和专业知识在纺织工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比如对于纺织工艺、纺织材料的检测以及对纺织设备和纺织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保证。如今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国纺织机械设备发展迅速,纺织工艺有重大改进,对PLC、工控机、变频器等控制元件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与广泛。纺织设备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研究开发也是本校测控系教师的研究重点方向,因此利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对纺织工艺、设备进行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大量改进,结合测控专业原有的实践与培养基础,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

二、加强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习就业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并到其他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进行充分的调研,避免不同课程之间讲课内容重复,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已有专业基础课设置之上,同时加大专业任选课的内容,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并充分体现了面向纺织工程的特色,专业拓宽类的任选课内容反映了本专业前沿技术。将在机械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中和纺织机械的故障监测与诊断结合起来,在光学工程课程中将高清晰CCD检测技术应用于纱线外观测试。本专业也加大了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如与德国莱茵―瓦尔科技应用大学,韩国国立庆尚大学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国外高校交换了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就各个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交流。选用和编写适合的教材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校近年来出版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设计实用教程,测控专业英语等教材,从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纺织和纺机测试控制领域的各项技能,另外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其他各个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开设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提高此类实验指导课时费,加大实验耗材补助,推荐师生组合参加学校的实验教学比赛。组织测控系的教师和纺织学科、自动化学科的教师进行实验交流,探讨和研究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进行实验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改进。纺织机械动态经纱张力检测与控制原本属于纺织工程学生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现在经过变革和改进成为测控专业学生传感器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并将纱线张力检测与控制实验设计理论方法扩展到对于梁、钢缆和受拉细长杆的检测与控制实验之中。此外结合纺织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在纺织机械和纺织工艺中的单轴独立驱动、多单元同步控制、张力在线检测与控制、自调匀整、电子送经与卷取、纺织品质量在线检测等领域,都已经过革新和改进成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验内容,扩展后将测控专业知识灵活合理地应用到其他工程设备的检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还承担了校企合作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测控专业本科生可以利用这些项目助研活动使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以赛代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测控技术与仪器科技竞赛兴趣小组,每年在暑期开设单片机技术应用和测控电路设计等领域的培训制作夏令营,深受测控专业的学生欢迎。测控专业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到全部学生人数的65%以上,特别是在纺织机电产品检测与控制竞赛和制作方面斩获不少成果。我校根据现有的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形势,制定了集中与分散、校企结合、学校派遣和自主选择多种形式并存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学院所拥有的天津市现代机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现代纺织企业成套生产装备,远程液体染料无管路自动配液机,巷道式立体仓库等大型纺织机电装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实现学生与工厂企业现场设备的“零距离”接触。此外,学院与山西经纬纺机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青岛胶南纺织机械创新平台,和天津海泰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保证本专业的实习实践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还给毕业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这种体系不但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纺织工程类专长,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工程应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作为曾经隶属纺织工业部的传统纺织强校,测控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就业季也能搭上校内大批纺织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顺风车,每年有45%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纺织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开发研究以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如同检测与控制作为纺织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一样,本校测控专业毕业生也深受广大纺织类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三、结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工程技术学科。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纺织设备与产品信号检测、光学测量以及机电控制为特色,侧重于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围绕科专业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向纺织工程办学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并且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 参 考 文 献 ]

[1]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学规范[Z].2007.

[2] 宋爱国,况迎辉.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6-18.

[3] 李辉,田立国,赵丽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