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也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工具。然而,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习高等数学感到困难,很多教师觉得教学难度较大。针对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已成为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1.高等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性
高等数学首先是变量数学研究对象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也即函数;其次概念抽象其逻辑推理的方法相对难以理解和接受。高等数学相对初等数学有较大的差异,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较高要求,学生只有在全面理解概念、掌握定理以及对所学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后才能进行深入、准确的应用。因此,高等数学对于那些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就会有很大的难度。
2.生源质量逐年走低
近年来全国大专院校采取“宽进”政策以吸引学生入学因此造成生源整体质量偏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数学的学习能力较差。多数学生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和自控能力有待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大等等,这都增加了高等数学的教学难度。
3.教师教学方式落后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大部分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数学实验课大多只能纸上谈兵,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少,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影响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感,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打破学大纲,案的教条,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做出取舍与补充。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意义,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备课时要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好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弄清知识点的背景及来龙去脉,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结构、技能训练、发展能力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教学内容,分清授课内容的主次、轻重缓急从而避免“面面俱到”,从而进一步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
2.改进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方法多样性
(1)生动有趣的直观教学方法。因为数学比其它学科更抽象,所以选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利用图形、图表、情感等手段,通过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获得清晰的表象。心理实验表明: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只从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15%;如果人们能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就增加到65%。利用上述规律,综合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描述形象化。《微积分》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这是课程中讲解的重点却往往也是难点,利用举例子、打比方可以形象化地描述,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比如在讲左、右极限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即两边逼近的思想,就可以利用国际空间站对接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两边逼近的思想。
第二,数形结合。图对于数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通过几何画板将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或者图形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第三,结合数学文化背景。讲“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牛顿和莱布尼茨他们的求学经历出发,后来他们又怎样“走”到了一起。通过对学生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等院校必将逐步发展成为以信息为中心,网络为媒介,高校为平台,实现各种信息资源最大化共享,最优化配置的数字化新型校园。作为大学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努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教授知识,努力做到不要停留在文字教材电子化的层面上,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丰富教学经验,还要掌握必要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2)体现数学建模思想。传统数学教学思想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如何从实际中提炼数学思想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出现学生学了很多、但不会用的现象,高等数学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枯燥的背定理和公式以及复杂、繁冗的计算,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学习数学。因此,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灌注数学建模思想,既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改变学生只会学、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三、结论
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作为高等数学教学一线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改进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梁莉菁.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反思,职教论坛.2007,(48).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方法
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很多,首先表现在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上,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打破常规,并能破能立;敢于探究新的教学模式,能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兴趣使然;能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解题思维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一、打破常规,革新教学观念
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尊重和理解,并得到心智的启迪和思想的升华,这些都需要数学教师能打破常规,敢于探究新的教学模式,革新教育教学观念,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自身的教学。新课改下,教育教学应该更加的突出了学生的地位,师生关系得到了一定的缓和,师生之间的地位有原来的不对等发展为今天的平等尊重。目前,教育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为了实现既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学情,认真的研究教材和教法,创设既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学会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理解和应用,这些种种的变化,数学教师一定要给与关注和调整,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将理论知 识细化分解讲析
高中数学的理论知识较多,各种公理定理常常弄得学生晕头转向。之所以出现学生公式用错,定理公理记混的现象,是因为学生根本不清楚公式、公理的推证过程,不明白其真正的数学及物理含义。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细化、分解,清楚明白地给学生讲解,对于学生的疑问及时解决,防止学生出现知识盲区。要求学生掌握简单公理、定理、公式推演过程,这样,即使学生忘记公式,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对公式进行推演,防止死读书现象,力求教会学生把课本读活。另一方面明确了公式、定理、公理的数学,物理含义,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如《导数》一章中,物理中“加速度”等概念的引入,便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理解记忆导数公式。
三、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新形势下,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其目的不再是对数学定理或者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是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思想和和解题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解题的方法和思想颇多,其中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极为重要。针对数学问题的转换方法没有什么标准模式可以遵循,为此,在解题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问题,因题而异,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一般来说,运用化归思想解题,分析要点为:注意紧盯化归目标,保证化归的有效性、规范性;注意转化的等价性,保证逻辑上的正确;注意转化的多样性,设计合理的转化方案。在具体的问题处理中,往往会采取多种转化途径和方法以解决问题。
例如:在ABC中,A=2C,求证:
从试题得出,已知角之间的关系,求得是边的关系,这就可以利用化归思想中的和谐统一原则求解,那么将元素统一,将条件与结论统一是关键。本题就可以利用正弦定理实现条件与结论的统,用角表示角,将角统一起来。
[解题过程演示]
由A=2C,A+B+C=π,
得B=π-3C
在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数与形是最基本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其双腿,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可谓是数中必有形,形中必含数。数形结合思想就是从数形两者的关系入手,实现二者对称信息的转化,实现以数助形,以形解数。
四、巧用多媒体CAI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其求知兴趣
多媒体CAI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清晰地显示出被观察对象各个部分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为大脑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
五、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
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不但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知识与能力的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必须在练习的设计中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给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六、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大纲作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培养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范文3
本组文章旨在呈现“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1.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深化阶段,标准完善、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教学改进等核心领域,是课改推进的重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督制度”。《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学业标准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关于学业标准的研究还较少。
2.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需要
海淀区小学学校多、办学规模大,学校、教师、学生情况差异大,学科教学缺少统一的标准,各学校的学科课堂教学的起点和落点有较大差异。而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是内容标准,优点是学科内容标准明确,缺点是缺乏学科水平标准,能力发展目标不明确。因此,教师在每个年级的教学中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导致了教学内容随意拓展、难度随意加深、关注知识较多、关注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发展不够等现象。如何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服务,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成为教研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为载体,研制区域分学科分年级学业标准,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为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提供支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海淀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和海淀区实际情况,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科学业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教师教学。具体包括:
(1)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海淀区实际,研制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分学科、分年级学业标准。
(2)基于学业标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指导意见,引导教学行为科学化。
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究将在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课标(2011年版)的基础上,借鉴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SOLO分类评价方法、学习进阶理论,分学科研制各学段、各年级的学业标准;通过访谈、问卷,调研专家、一线教师对研究过程中制定的学业标准框架及内容的认同度及改进建议;提炼教学关键问题,基于案例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教学指导意见;在实验校进行实践研究,基于实践研究结果修订完善学业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三、研究成果
1. 构建了学业标准体系,明确了各学科学业标准
学业标准体系包括内容领域、标准维度、学段年级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内容领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内容主题细化到专题、核心概念,以明确学业标准的指向。标准维度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向设定,以保证学业标准的全面性。但是,由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界定不同,在不同学科的学业标准中,各维度的表述存在差异。例如,数学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科学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科学实践、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理解、实践能力和习惯养成。
学业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对其中的内容标准进行细化,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提出了学年核心内容专题(或主题)学习后应达到的水平标准。学业标准包括学段学业标准和年级学业标准两个部分。
学段学业标准呈现了不同学段在学科知识、关键学科能力、核心学科素养上的学习进阶,帮助教师明确本学段教学内容的同时,明确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和目标。例如,表1为语文学科学段学业标准(节选)。通过表1可见不同学段学生“识字与写字”领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进阶。例如,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认识常用汉字的数量从1600个提高至3000个;学生的书写技能从“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发展到“用硬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年级学业标准则明确了各年级核心内容专题,甚至是各核心概念学习中,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帮助教师明确“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例如,表2为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学业标准(节选)。通过表2可见,科学学科三年级学业标准对于材料专题,对材料的硬度、材料的韧性等教学内容,分别从科学实践、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学业标准,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帮助教师明确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向。
通过上述内容可见,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是水平标准,即明确了各核心内容的学习水平要求。例如,三年级对于材料的硬度的水平要求为“能用划痕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弥补了课程标准仅为内容标准的不足。
二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发展,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有效落实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体现了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层级发展。
四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用“行为动词+名词短语”的形式描述水平标准,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例如,科学学科学业标准中用“描述”“认识到”等行为动词替代了“知道”“理解”等。
2. 提炼了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学业标准的明确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解决了“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这一问题,但是,教学目标从制定到达成,还需要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为了帮助教师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进行教学改进的能力,该学业标准提炼了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是决定学科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学业标准,基于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问题指向学业标准达成的关键点、教师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障碍点和生长点。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包括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和学科内实践性问题,涉及课程、学科、学生、教学、评价等领域。例如,表3为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节选)。其中,“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理解”“第二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等问题为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等问题为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四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三年级如何落实自然段教学”等问题为学科内实践性问题。此外,通过表3可见,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有的指向学段学业标准的达成,有的指向年级学业标准的达成。
表3 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节选)
问题1: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理解?
问题2:三年级如何落实自然段教学?
问题3: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略读?
问题4:中年级如何进行童话的教学?
问题5:如何指导四年级学生写摘录笔记?
问题6:四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
问题7:第二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问题8: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问题9: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习作?
问题10: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问题1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关键问题的提出,引领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进的方向,促进了教师对“怎么教”的思考。基于案例研究提出的教学建议,既为教师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方法、策略,甚至是可供模仿的案例,又为教师在此基础上自主研究提供了空间,不仅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搭建了平台。
3. 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的研究成果以丛书的形式进行固化和推广。该丛书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综合实践9个学科,共12本。
本套丛书正式出版前,在海淀区30余所实验校进行了试用,并对试用效果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调研题目两部分,调研题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的作用的认同度;
(2)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框架结构的认同度;
(3)对学业标准的准确性、教学关键问题的准确性及指导建议的针对性的
认同度。
调查结果表明:
(1)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其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的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其进行教学设计、作业布置、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的认同度均接近90%,其中表示完全认同的教师比例均在60%以上,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2)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制框架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课标解析、学业标准、教学案例、关键问题的价值认同度均在95%以上,其中表示完全认同的教师比例均在65%以上,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3)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中学业标准的准确性认同度较高,均达到90%以上,其中75%的一线教师高度认同学业标准与课标的一致性。对教学关键问题的准确性及指导建议的针对性的认同度分别约为62%和72%。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上述研究可见,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指导建议的指导性认同度较高。说明本项目研究成果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范文4
在新课改下影响小学生学好小学科学学科的因素很多,小学科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存在缺陷和学生对科学课的作用不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要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合理运用教材,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兴趣,完善科学教学模式入手。通过注重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将结合我校的科学学科教学来谈谈具体策略。
一、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
1、科学学科认识不足
我校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16个科学教学班只有2个科学教学班是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大多数教学班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很少。由于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因此,科学课常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一学期连《科学》书都没见着,谈何科学课的教学。
2、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
3、教学资源贫乏,教学设备落后,经费投入低
没有经费投人,无科学实验室、教育设施奇缺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大。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要上科学课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的策略
1、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我校科学教学条件
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壮大科学教师的队伍,增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科学课教师主要任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
(1)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目前我校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我校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开展,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科学素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育教学。这是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镇、县要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镇、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进行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案例设计比赛、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我校科学教师提供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3、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1)追求高效课堂,课前准备是前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上课前要先备好课,有人会说“谁不知道上课前要先备课呀?”其实备课与备课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用心去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备学生时,了解学生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做到因人而教,因班而教。
(2)追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是重点。
一个好的课前准备只能说是一个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而它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针对每一课的教学准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我都精心去做。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范文5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一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虽然各地许多学校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但是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校基于“打造精致教育品牌”的办学战略,将精品课堂的创建作为学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本文略述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在数学学科精品课堂创建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厘清数学学科精品课堂的价值追求
1.弘扬学校精致文化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学校文化是使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师院附中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精致”,即学校各项工作注重细节、精致实施,以“致学生成才,致教师成长,致学校发展”为努力方向。精致文化全面关注工作的起点、过程和结果,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在这一文化的统领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和着力点自然就落在课堂之上。数学学科历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数学学科积极推动精品课堂建设既是落实精致文化的具体要求,又是大力弘扬精致文化的关键所在。
2.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校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崇高事业,每个学生都是一座蕴含无限潜能的宝库,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可能迸射出闪亮的火花,但是面对数学学科,众多学生常常望而却步或者浅尝辄止,在数学学科大力开展精品课堂创建工作就是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益,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皮亚杰认为: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精品课堂建设有着明确的方向,即要求教师调动一切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发现自我价值、促进自主发展。
3.达成质量更大提升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数学学科又是中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创建数学精品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效益无疑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极大提升。不仅如此,还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数学学科精品课堂的创建必然会对其他学科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数学学科抽象程度高、课程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学习时间长,在数学学科上的有益探索易于迁移到相关的其他学科。二是学好数学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为学生全面学习提供思维支撑和方法支持,而且学生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过程也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明确数学学科精品课堂的创建路径
1.将精品课堂创建工作纳入宏观发展战略
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科学的发展战略能够发挥导向作用,可以理顺各方面的力量关系和资源配置,更好地促进发展目标转变为现实。近年来,师院附中确立了“实施赢在终点的教育,让灵魂在更高处飞翔”的教育理想,制定了“打造精致教育品牌”的发展战略,提出“精美文化、精湛管理、精心德育、精良师资、精品课堂、精彩艺教”等创建要求,将精品课堂作为基本校策之一融入到精致教育品牌战略之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又率先启动数学学科精品课堂创建工作,尽学校之所能加以推进,进而实现持续、纵深的发展。
2.使精品课堂创建工作具备人力资源保障
精品课堂创建成与败,关键在教师。为使精品课堂创建工作具备人力资源保障,学校积极打造精良的数学师资队伍,引领数学教师“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即树立高尚的师德;“立功”,即通过自身水平的提升最终帮助学生实现成功;“立言”,即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努力有所成就。引导教师把眼光盯在更高质量上,把功夫下在扎实备课上,把关键放在教学改革上,把目标放在学生分层培养上,把效果显现在四十五分钟课堂上。通过“名师”、“青蓝”和“优课”三项工程积极锻造一支“好学善思、好研善用”的学习型数学教师团队。
3.为精品课堂创建工作搭建制度活动平台
一是创新教学模式,提出“四时四级”教学模式来引领数学课堂的变革。这一模式以时间为“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时间段,以目标为“纬”,对每个时间段的学习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二是完善教学制度,用更加规范的行为成就更高的教学质量。为此健全数学教师业务档案,提出数学课堂行为指南,强化数学学科教学督导工作,优化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办法。三是深化教学研究,用在反思中工作的状态追求教学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和听评课制度,广泛开展各层次系列赛课展示活动,动员教师聚焦课堂、反思改进、思致超越,使谋求课堂教学更高效益成为全体数学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梳理数学学科精品课堂的技术要素
1.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是精品课堂创建的关键,虽然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必须在推进精品课堂的进程中坚持同步推进乃至超前推进,通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主体地位不明、教师满堂灌学生参与少等现象,有效解决教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等问题。要重视动机激发,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需求欲望,形成学习动机;要鼓励主动求知,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大胆进行质疑、交流、探究、反思等深层次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外,还应该积极尝试发现法、程序法、范例分析法、自学辅导法等国内外教改中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
2.校本教研和学科建设
这是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抓手。在教研组功能普遍弱化的情况下,学校选用得力的数学学科带头人,规范教研活动形式,围绕精品课堂创建大力开展理论学习、课标研读、教法研习,通过讲座、论坛、沙龙、考察等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数学学科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深入开展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法研究,通过研究课、督导课、示范课、同题异构课等引领教师聚焦课堂效益的提高。数学教师将自主反思作为常态要求统领自己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学反思的撰写和交流促进教师关注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优化。
3.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倘若教学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模糊、盲目,课堂教学必然避免不了随意、混乱、低效或无效。中学数学教学目标包含三个主要内容: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数学能力;三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适切的教学目标还需要精当的教学设计来保障目标的达成,诸如导入设计、提问设计、内容设计、重难点突破设计、总结设计、板书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缺少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势必走向粗放、走向高耗低效,势必与精致高效的愿景背道而驰。
4.学法指导和分层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专家学者的精辟论述充分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尤其是数学学科,其学习情况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显得必要。要做到传授知识与示范方法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帮扶相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体系。还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层教学和分层指导,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控制、学科作业的布置、答疑辅导的安排、学生评价的实施等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5.课堂节奏和教学手段
教师是课堂的直接调控者,其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教学手段的选择能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实际效果。适度的课堂节奏能始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延伸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从而轻松愉快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和教学的辅助用具,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能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加大研究教材的力度,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科学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修炼课堂教学艺术,积极打造精品课堂。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范文6
关键词:高师;数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现状分析;改革设想
数学学科教学论是高师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理论)课,它是由传统“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简称“教材教法”)演变而来的。由于此门学科形成较晚,加之长期以来存在的有关课程属性、课程功能等方面的误区,其发展已远远滞后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既不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只有厘正偏误,改变原有课程理念,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框架,才能走出误区,摆脱当前的困境。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论课的现状
教学论课程既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是新一代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理念,也是指导教师教育行为的准则。而教学论课程在这几个层面上的现状都滞后于新课程的发展。
1.在课程目标层面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上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教学论课程的目标是为了追求给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高师教学论在课程属性上的定位仅是专业理论课,它自然追求小学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课程目标也就体现为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悖的。
2.在课程内容层面上
新课程内容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综合化。增加了能够反映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一些新知识,如分形、混沌、编码与密码、纽结理论、数学软件使用、逻辑框图等,并把数学建模、数学探究与数学文化贯穿于数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始终,使学生在多方面获得发展。二是注重生活化。鲜明地主张要设置“身边的数学”,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融合,期望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的美丽,从而实现整体人格的发展。
而现行的教学论课程在内容上难、繁、偏、旧,仍只注重书本知识,关注的仍然是数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对中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弱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在学习方法的层面上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为基本教学理念。作为建构新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还要成为学生超越原有的个人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它期望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养成探究学习、合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可是现行的教学论课程基本上是“教论”,主要讨论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对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这是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论教”的理论相悖的。
二、教学论在高师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1.重学术性,轻师范性,与培养目标脱节
教师教育长期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在现实中,人们更注重课程的学术性。在该理念的影响下,教学论也被界定为专业理论课,追求给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其内容也就几乎覆盖了中学数学的全过程。勿庸置疑,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教学水平有极高的相关性,深厚的学术功底是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基础性素养,然而,牺牲师范性却与高师的培养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数学教学能力才是数学专业师范生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随着师范教育垄断教师职前教育的改变,高师院校在综合性大学竞争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重新让社会认可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师范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
2.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
片面追求课程的学术性,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其结果是:教学论课程忽视了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使得师范生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很好地发挥所学的教法理论的指导作用,甚至形成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割裂的局面。这一问题可以从学生试教或实习工作中得到反映。例如,有半数以上的师范生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教学目的的确定不够恰当,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够合理,在授课中对数学命题和数学概念的讲解只是照本宣科,或讲解不清晰,不到位,不能自如地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学生中普遍流传着这么一则顺口溜:“教学论很重要,可是上课想睡觉。理论知识满堂灌,走上讲台难用到。”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目前高师教学论课程的最大尴尬。
三、教学论课程改革的设想
1.教学论课程属性的科学界定
“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学科,还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教学论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的建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师范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具备充足的学科知识便自然能成为一位好教师。事实上,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与学生、教学、课程等相关的教学知识。因此舒尔曼(Shulman)认为,教师需要一种在真实教学中使用的、有别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知识,他称之为学科教学知识,它被视为教师专业所必需具备的知识[1]。这种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所特有的,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科教师、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的不同之处。因此,作为数学专业的师范生,除了应当具有数学学科知识,还应当具有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而要形成学科教学技能要先学习相关的陈述性知识——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教育学的知识,明白“教的是什么”和“怎么教”的事理;再学习由所教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结合而成的学科教学的程序性知识,知道“怎么教”;最后还得经过训练与实践才能形成“教”的技能。
可是,现行的教师教育中的教育课程分量较小,结构单一,基本上就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实习等科目,只占教学计划中课时总量的10%左右,并且这些课程以各种概括化的定义、规则、理论等为课程的起点。当前,各师范院校扩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师范生教育实习环节上多无力顾及,本应有的技术指导已转为日常管理了。由此可见,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传授与技能培养,主要落在了教学论身上。
因此,把教学论课程设置为专业理论课的理念是失当的。有人提出,“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如何使有关的一般理论与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并在学科教学实践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有关的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论设计”。也就是说,教学论的课程目标是让习得了数学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学生产生“能教数学”的变化;学生产生的变化是形成了教学技能,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课程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授受方式是教师讲解指导下的学生操作训练。实质上教学论课程是学生将从数学教育专业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桥梁”,从而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显然,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
2.教学论课程功能应该多样化
教学论课程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使得该课程只起到一种解释的作用,而弱化了指导功能。学生学习后,对数学教学知识也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在教育研究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因此,难怪教学论课的有效性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了。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学论的功能应该多样化。不仅要让师范生能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师范生获得初步的学科教学知识,更要引领师范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知识获得的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关注理论的实践研究,跟踪与中学数学教学有关的学科的前沿理论,结合学科教学实践,对各种理论进行整合,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进行实践的理论研究,要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学科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获得学科教学知识。
3.教学论课程结构应该综合化
教学论大都沿用一般教学理论体系的套路,人们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套用、移植或复制,使教学论成了一般教学论的理论加上中学数学教学的实例,即本质规律论+目的内容论+过程原则论+组织形式论与方法论+评价论,这种封闭僵死的模式化理论体系,与鲜活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何在教学论中融合中学数学的教学理论与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技术等最新理论,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打破了原理论课程的模式,将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各个模块都要反映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以及中学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在各模块体系上反映出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中学数学教师的新要求,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的学科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操作技能综合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4.教学论课程内容应该时代化
教学论课程在内容上要体现中学数学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实践的指向性。它一方面要涉及中学数学教学目标论、教学课程论、中学数学学习论,同时要涉及中学数学教学的操作体系;另一方面要涉及到学习和借鉴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最新成果,还要关照到基础教育数学的鲜活教学实践,不断吸纳当代教育学科的教育理论与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形成特有的新理论。因此教学论课程的内容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充实,富有时代气息,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弹性。
5.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应该现代化
师范生在校的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3]。实现从大学教法到中学教法的转化过渡,实现从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是高师院校教学所特有的规律。而现行的高师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依然突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呆板,缺乏学生探究和主动参与,缺乏相互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习惯于方法上的“倾囊相授”,内容上的“面面俱到”,问题解决上的“教师自我表现”。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主演式”、少数学生“配角式”、多数学生“观众式”仍大行其道。有研究表明,有89.7%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这种教育的结果是造成了多数高师院校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他们被动地围绕上课、作业和考试转,为获得分数而学,疲于奔命,穷于应对;他们学习不得法,死记硬背概念、结论,生搬硬套公式、定理;他们人际关系紧张,不会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等。
这种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新课程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要满足时代的发展,不仅要发挥自身教学的功能,还要对师范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新数学课程的实施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有从事数学发现活动的体验,具有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笔者在高师的大学数学课堂中实施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探究——体验”式教学方式[5]。实践证明,教学论教学中的“探究——体验”式教学方式能应对新课程对学生提出的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教学要求。
6.教学论课程评价应该多元化
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而目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只有考试,即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给予评价。教学论课程也一直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科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平时成绩是教师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与上课考勤为依据的,占总分的30%,而学生作业的完成与上课出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信息,因此教师无法对学生给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平时成绩;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成绩定为期末成绩,占总分的70%,其偶然性大,考试内容一般偏重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问题,即便是有对教材分析的考题,那也都属于理论性问题。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的属性要求相差甚远,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等内容不易考核,因此也就不能准确而全面地监控学生对这门特色课程的目标要求的达成情况。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合理评价的重要保障,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教学论课程评价体系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从而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Shulman,L.S..Those whounderstand:KnowledgeGrowth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1):4~14.
[2]吴俊明.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中国教育学刊.2003 (11):12~15.
[3]杜玲玲.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若干因素及关联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