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范文1
1.1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在建筑专业的学习中,积极引进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学生学习的各种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完成仿真作业,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热情,提高建筑专业的学习效率。
1.2富有挑战性
在建筑专业学习中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展现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建筑制图与识图》中,开始讲新课时,可以从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三视图”引入新课,熟悉理解相关概念,这样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由数学知识过渡到建筑知识,运用这一模式,降低了学生对学习专业课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当然这一工作,对建筑老师具有挑战性,教师必须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优化,形成相应的教案。
1.3符合学生技能形成的发展观
现在的中职院校在教学发展中都认识到,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向社会传输技能型的人才是教学的基本目的。因此在建筑专业学生的学习对策发展中,可以在相关的专业中积极运用数学的教学模式,来扩展学生们的基础专业知识,建立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才能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2中职数学教师的工作
2.1数学教师应加强专业课的学习
中职数学教师目前普遍存在知识结构欠缺现象,进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能难度。中职数学课教师在知识的掌握中不应该只是将目光放在数学上,也应该掌握学生所要学习的各种知识,提出专业课的学习教案。例如,教工民建筑筑类专业数学课的教师应接受工民建筑筑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将数学知识和建筑知识进行结合。只有通过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专业学习,才能够缓解中职教师知识结构欠缺问题,进而实现数学在建筑专业中的有效应用。
2.2合理增删教学内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教学内容模式进行设计。从提高素质和加强应用的角度选择教材的内容角度出发,积极的实现各种就业发展方向。数学内容教学中,要强化各种推理论证,强化知识的运用,将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如对我校工民建筑专业来说,制图、测量是关键部分,并且在其中应用了大部分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几何和三角知识,构建多种画图分析方式,从而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几何空间想象力。
2.3教师教学方法、方式应多样化
数学教师除了掌握本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注意数学教学方式、方法变化。在数学教教学体系的构架中,“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答数学问题——应用”是最为完善的一种,进而来实现多种数学发展体系,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在数学教学内容中,要对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合理化和科学化的应用和更新,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3数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向
3.1制定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在建筑专业中的重要性,大家众所周知。因此积极的计划教学方案,也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对应的计划教案中,认真的分析数学教学在建筑专业中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对应大纲要求。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由课堂实习须知,课堂实习内容,以及课堂实习考核目标三部分组成。在制定过程中,应该能够对其内容和方向进认知,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才能在建筑领域中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相应的目标实施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保证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中,教师们上课的秩序都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而定,来完善对应的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教学方式、数学教学资源等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在对应的程序设计中展现一定的纲要和设计,进而对各种教学方式进行规划管理,并且将数学教学方案进行分配设置,对数学教学方案进行评估与校正。
3.3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实施的对策中,要能够在课堂上对重点地方进行分析,绝不浪费课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数学和建筑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从而来不断的进行各种教学活动上的设计。数学课堂中教学活动包含了调整课堂氛围、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或者是积极的调整建筑和数学教案等等。
4结语
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范文2
关键词:参与度;高效;课堂;课改;趣味课堂;欣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94-02
时间在推移,时代在进步。如今的信息科技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学生的学习条件也十分优越。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教育意识逐渐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对学校管理、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学素养、师德师风等等方面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整个课堂毫无生气。当你从走进课堂开讲,到整堂课结束,当你从唾沫横飞讲得口干舌燥,而整个课堂还是一片沉寂,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堂上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而枯燥乏味。当你自己都感觉到整个课堂没有活力的时候,也就到了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时候。
种种现状表明,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满足不了新时代孩子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实践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不是赶时髦,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由现如今国家的大环境决定的,是当今教育的大方向,是众望所归啊!如何践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呢?这是教育部门近年来最流行的话。我认为,要践行新课程改革,必需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保障。参与分为两类: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参与度高的课堂老师上课像演讲,学生像在游戏,这样的课堂学生和老师都非常享受,课堂效果就不言而语了。而学生参与度低的课堂,也许会陷入老师讲得费力,学生毫无兴趣的境地,教学效果低下。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我想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1.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次与学生见面要表现出友好,微笑是最能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多向学生微笑,传达你的善意。夏丐尊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可见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是教育的法宝,只有用爱去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教育才是有效的。爱你的学生你就会关注他们,他们每发生一点变化你都能觉察出来,因为爱他们都会关注他们的细微变化,真诚与学生交朋友,给学生关爱和帮助,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学生也会喜欢你,你就能感受到"爱的教育"的巨大魔力。关爱自己的学生,你会收到欣喜和幸福。
师生情感零距离,师生互动就是零距离。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几乎全员参与。
2.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
一个集体的学习氛围与教师的教师的性格、工作作风、人格魅力是密切相关的。本班老师风趣、幽默,这班的孩子会比较开朗、活泼;本班老师民主,这班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和谐;本班老师喜怒无常,这班学生就比较胆小。我们的情绪可以带动学生,我们的品质可以影响学生,我们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和谐的班级教师管理一定要民主,赏罚分明,一视同仁。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对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追求,更是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在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教师就会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教师就不会在班上揭学生的短,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就会在学生想发言时让他说;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时间思考;在学生不会做或出错的问题上找找自己的原因;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尊重学生就给他们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开心满意,因为给学生最大的奖励就是"学会的快乐"。
对任何一个学生,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最真诚的爱和期待。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并抱以满腔热情,多加扶持,充分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重视他们的成长,更加重视他们的努力以及进步。有爱,有尊重的集体才是和谐的集体。在一和谐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里,孩子们会变得阳光、自信,能干、勇敢。
3.设计学生喜欢的趣味活动
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有兴趣学,乐学,才是持续的。那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我们都知道: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所以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数学小游戏,带着他们一起玩,孩子们非常开心,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开心了,老师开心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高了,课堂效果也有了。趣味数学课不是游戏课,不能表演课堂。
设计数学活动我是这样做的:用心研读教参教材,教学设计不同与教案,教案是记录教学过程,没有思维含量,而教学设计不光记录教学过程,还有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有教师个人的独到的思考和设计,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因此,设计数学活动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智慧创作。
案例:《认识升和毫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升和毫升的大小、区别,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活动经验。活动经验一定要在活动中产生,活动经验的产生还要在活动后总结,才能建立经验。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知识经验,印象非常深刻,记忆也十分牢固。
在数学活动的设计里,可以设计口型、手势、肢体等多种类型的运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打造数学课堂成为趣味课堂,让学生体会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入课堂中来。
4.精心设计作业
这里说到的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设计作业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每一道作业题的目的都要明确;二是作业要适量,多了少了都不好;三是高低年级布置的作业不一样;四是作业设计要分层。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简单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再生者。《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心设计作业,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创造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业吧!
5.善用评价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风趣幽默的课堂活跃,教学语言科学严谨的课堂严肃,教学语言贫乏的课堂沉闷,学生缺失了课堂参与度。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一般来讲,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出教师语言的魅力,让课堂评价成为师生心灵的对话。
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范文3
关键词:农远工程;课程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9-02
农远工程作为国家农村信息化、教育均衡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已进行了将近十年。在农远工程的帮助下,农村整体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优秀的教学资源跨越了空间的阻碍,农远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教学资源上与城市的学生拥有了平等的权力。但在多年的项目实施中相关建设的课程资源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农远工程最大地发挥教育功效,服务于农村教师,受惠于农村儿童。(农远工程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包括政府部门提供的,教师个人购买的,学校出资购买的,校际共享的,教师之间共享的,这里的课程资源主要指国家或省市农远工程相关责任部门提供的教学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1.“副科”建设形同虚设。笔者登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该网站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远程教育资源服务部共同建设),查阅了课程资源栏里各科的资源状况。在各门科目中,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主科皆按课时编写了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的详细操作步骤,最后还有课堂小结和作业。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参照网上的教案改进提高自己现实中的教学,解决了农村地区可能因为信息堵塞、交流封闭而导致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但是在美术、音乐、科学三门学科的课程资源里,该网只是简单地提供了一些相关图画或视频,并没有提供相对应的课时教案。在现实农村中小学中,由于师资限制,音乐、美术、科学三门科即使开设也基本由主课老师代课,但他们没有相关的学科背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实际上他们更需要国家、地方的课程资源建设者提供详尽的、可操作的教案来指导他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副科的教学任务。通过与许多农村教师的交谈中得知,他们也想给孩子上好每一堂音乐、美术和科学课,但受限于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软硬件资源,他们更需要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农远工程本来可以在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有很大作为,可现有的课程资源中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指导,这又无形中进一步促使教师挤占副科教学时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赖于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对孩子多元智能的开发,促进他们提高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副科学科教学上与城里相比已严重落后,农远工程本可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针对该问题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补强农村薄弱的副科教学,但仅从相关网站的课程资源建设来看,副科的课程资源建设仍然多流于形式化。
2.优秀教案变成了八股教案。笔者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上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该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点: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②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③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1]笔者认为,这篇教案的教学目标放到任何地方都适用,宽泛的教学目标无法评价,学生在该课时上完后到底收获了什么无从知晓,因此这就是个无效的教学目标。在相关教案的编制中,教学重难点、教法、作业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案的编写代表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应是课堂实施的重要依据,农远工程实施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将重点学校重点地区的优秀教学资源输送到薄弱地区,这样农村地区的教师可以参考教育教学专家编写的教案改进自己的教学,以提升原本薄弱的教学质量,但笔者搜索到的课程资源中出现大量这样的八股教案,显然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3.课程资源和农村孩子有文化距离。在课程蕴涵的文化涵义层面,农远工程的课程资源与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有距离。笔者先以综合实践课的课程资源举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并没有为综合实践课程进行资源设计,于是笔者分析了四川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农远工程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案例,其包括“《校园里的浪费现象》、《保护家乡河》、《零花钱如何花》、《小小拍卖场》、《我们身边的垃圾》、《水果拼盘的制作》、《手拉手》、《走进广告世界》、《学会感恩》、《汶川地震综合实践活动》、《春天的植物》”,[2]其中活动主题《校园里的浪费现象》、《零花钱如何花》、《小小拍卖场》等与农村孩子现实生活太远,农村绝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零花钱的概念,更谈不上浪费的行为和现象。《水果拼盘的制作》更是无需放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农村孩子很小就已经学会了砍柴挑水做饭等各项生活技能。笔者再以农远工程建设的英语课程资源为例,在分析了英语综合资源里的情景对话后,发现文章中时有出现一些城市化倾向很重的单词,这些单词在农村孩子的生活中完全没有概念,英语课程资源中选用的一些阅读文章也不经意间渗透着强烈的小资气息。城市化取向的教学内容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既充满陌生,又难以勾起他们的生活情结。强制地要求使用农远工程的这些阅读材料反而对农村孩子造成了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丰富的乡村文化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反而被农远工程所引进的强势文化所淹没,而那些保存完好的乡村文化恰恰是未受破坏的充满道德的文化。城市的喧嚣和烦躁被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农村孩子的心灵,他们从小被这种文化教育的无根性又造成日后对家乡没有认同感,只导致他们日后无法在家乡的经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建设中出现问题的相应对策
1.学科建设均衡,激励薄弱学科资源建设。现阶段省级农远工程教学资源库的各科课程资源主要是由下属各市优秀学校提供,各重点学校结合自己学科和师资优势自行申报并提出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意愿,然后由市级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初选和推荐,最后由省教育技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最终复审,若教案和作品被录取,将对作者进行奖励,并由主管部门颁发证书。笔者建议在相关课程资源采集的文件中加大对弱势学科建设的政策倾斜,对音乐、美术等学科可不采用学校自行申报的办法,由市教育技术中心联合教育局直接组织全市该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跨校合作编制课程资源,还要配套相关信息技术教师,做到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通过对资源采集机制的调整,重点加强弱势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改变过去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资源评审时常常出现的矮子里面挑将军的局面,保证相关学科资源的质量。另外,对于录用的薄弱学科课程资源的设计者也可考虑加大奖励的力度,提高奖金金额等,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各个学校都能积极申报参与薄弱学科课程资源建设的场面。
2.完善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建立科学评价制度。建立新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建设标准,提高课件教案的准入门槛,彻底遗弃八股教案。新标准应该改变过去只笼统要求文字教案有如下内容:基本信息(如项目名称,教案名称,使用范围(学科、年段),作者,作者单位,撰稿时间等);教案主体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教学反思等)。要加强标准的科学性,使标准更符合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如教学目标中应指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上述《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写成“在一课时内,孩子们能够体会并口头简单描述出鲁迅童年时的生活情趣,鲁迅的惆怅感和失落感。”充分发挥教学目标指导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的作用。教案的其它各个元素也应详细具体,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使农远工程资源使用者能够充分受惠于重点学校的优势资源。另外,对送审的教案作品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组织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学科专家、高校教育学教授和农村一线教师共同评审相关作品,重视教育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评审意见,增加公示的力度,广泛吸取群众的修改意见。改变以前只重视正确性、艺术性、技术性,转而重点考察教案和作品中运动教育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的能力。
3.改变观念,加强课程资源文化地方化建设的引导。过去的观念认为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只是原材料,农村教师在使用时仍然要进行二次开发,所以课程资源地方化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事情。但统计数据表明农村教师大多还只是拥有搜索、下载、播放教学视频等基本信息技术素养,能够自行组合相关材料、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的教师比例还很低。所以教育技术相关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城市优秀师资力量制作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应该是农村教师可以直接使用的课件和教案。省市教育技术中心在相关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和评价制度中应该形成建设内容农村化的导向。在评审关卡上增加课程资源文化的专项审查,把贴近乡土文化、符合农村实际、富有地域特色作为评选优秀教案课件的指标,从而鼓励课件和教案制作者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剔除城市化倾向太重的元素,多考虑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增加贴近乡村生活的场景和教学内容,努力使农远工程输送的课程资源能提高孩子应对农村生活的能力。比如在秋冬季节设计一堂秋冬果树防虫的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生动学习并了解秋季消灭虫害的好处和方法:①诱杀灭虫;②清除残枝落叶;③耕翻园地;④药剂防治;⑤果树落叶休眠期清园。然后组织他们到果园现场实践操作。再比如针对新疆的农村中小学建设音乐学科课程资源时,考虑到该地区完好保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维吾尔族舞蹈教学课件,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又达到了提高孩子多元智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EB/OL].http:///xxpd/kczy/xia/yw/1/kebiao-rj.htm.
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范文4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课堂走神的现象常有发生,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是自身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心态趋向平和,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上课的激情也在慢慢的消退。上课似乎逐渐成为一项程序化的内容。自己的研讨课《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是很好的例子,上课过多的关注了教案本身,课堂教学成了走一个个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于是,学生也按部就班的完成了每一题。虽然有合作,有探究,有坡度的作业设计,但是没有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生成,最终还是成了一节“死”课。
二是学生因素。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组织交流结果,课堂上老师大声的问着:yes or no ?学生轻声的答着:yes。来回问了3次,学生才稍微大声的说出了:yes。一年级的学生如此,可想而知高年级学生会如何。课堂中一些学生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
三是不考虑学生实际,教学方式单一。计算课堂表现的尤为明显。学生的已有经验差异很大,仍以《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为例,个别学生已经达到口算的水平,教师为了顾及后面一部分人,仍在重点摆小棒,拨计数器。观察了一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操作不是为了学习而服务的,于是在教师逐个交流的时候,不和谐的声音不绝于耳。没有难度的挑战,已经吸引不住孩子的眼球。
四是数学文化缺失。在绝大部分的眼中,数学=计算,数学的练习内容单一,计算,解决问题似乎是主要部分。趣题趣解、数学实践,数学幽默、数学名家的故事……此类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数学活动内容,学生很难一见,降低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了课堂的不投入。
我们感叹:在这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太多,让他自主选择,根本不可能主动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更要求我们尽全力把学生拉回课堂,全身心的投入数学学习中,真切感受数学的美。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和思维状态,拉近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认识小数》一课,为什么学生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主要是学生缺乏热情,师生之间有距离;而《分数的基本性质》则缺少的教师的激情投入。个人认为,对于课堂活动的价值,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指导多么精湛,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进行了参与和表达;不在于教师讲授知识点多么到位,而在于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不在于学生从这节课获取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发出了多少的质疑和评判。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地创设情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快速、准确、灵活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突破思维的定势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要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具有兴趣。教师充满活力的教学,富有幽默的语言,无疑将引起学生的关注,提升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舍得对每个学生进行情感投入,寄予合理的期待,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尤其要淡化优差生的界限,偏爱潜能学生,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去发现潜能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肯定和强化,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思维共振,建构和谐的课堂。保持一份对老师的喜欢,进而呵护一颗学习数学的美丽心灵。
二、注重教学设计与学生的生成状态,建构灵动的课堂
对于处于知识经济大潮中长大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虽然我们的教学从一块黑板,到一张挂图,再到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但是“见多识广”的学生早以不满足单纯的情境教学。单凭一个课件就可以把学生吸引的时期早已过去,学生喜欢的内容除了具有童趣,同时还要具备挑战。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情境,提出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发散、变通等思维品质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制造认知冲突,从“无疑”而“生疑”最后达到“释疑”,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完成知识的建构。
生活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无法预设儿童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尽力考虑学生,在师生交流的动态活动更好的生成知识。生活丰富了儿童的世界,而儿童世界的丰富又拓展了我们的数学和教育。通过数学的课堂这个载体,把我们的学生带进一个神奇的数学世界。
三、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却忽略了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换个角度,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外还是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我在教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设计了“小裁缝”的活动,帮助小裁缝计算每段布的大小。……回家之后让学生调查家中瓷砖、地砖、地板的形状,做好测量、计算。在学习了“认识方向”以后,让学生回家在他人的帮助或者同学合作绘制平面图,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
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范文5
学生如果对学习有兴趣,他一定就可以学好,所以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课堂走神的现象常有发生,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一是自身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心态趋向平和,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上课的激情也在慢慢的消退,上课似乎逐渐成为一项程序化的内容。自己的研讨课《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是很好的例子,上课过多的关注了教案本身,课堂教学成了走一个个设计好了的教学过程,于是,学生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每一题。虽然有合作,有探究,有坡度的作业设计,但是没有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生成,最终还是成了一节“死”课。
一是学生因素。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组织交流结果,课堂上老师大声的问着:yesorno?学生轻声的答着:yes。来回问了3次,学生才稍微大声的说出了:yes。一年级的学生如此,可想而知高年级学生会如何。课堂中一些学生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
二是不考虑学生实际,教学方式单一。计算课堂表现的尤为明显。学生的已有经验差异很大,仍以《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为例,个别学生已经达到口算的水平,教师为了顾及后面一部分人,仍在重点摆小棒,拨计数器。观察了一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操作不是为了学习而服务的,于是在教师逐个交流的时候,不和谐的声音不绝于耳。没有难度的挑战,已经吸引不住孩子的跟球了。
三是数学文化缺失。在绝大部分的眼中,数学等于计算,数学的练习内容单一,计算,解决问题似乎是主要部分。趣题趣解、数学实践,数学幽默、数学名家的故事……此类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数学活动内容,学生很难一见,降低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了课堂学习的不投入。
关注学生的参与和思维状态,拉近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认识小数》一课,为什么学生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主要是学生缺乏热情,师生之间有距离;而《分数的基本性质》则缺少教师的激情投入。个人认为,对于课堂活动的价值评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指导多么精湛,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进行了参与和表达;不在于教师讲授知识点多么到位,而在于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不在于学生从这节课获取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发出了多少的质疑和评判。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地创设情境与氛围,扮演的最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如果是美术创作课,应鼓励儿童不要受教师范图的约束,教师也不能对儿童施加任何压力,而要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去创新。
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一种没有绝对正确与错误的创造活动,所以也就没有失败可言。
四培养儿童科学的数学世界观
世界观是生活和实践的最深厚、最概括的动机和目的,是人的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在数学创造活动中,正确的数学世界观可以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错误的数学世界观可以把儿童的创新引向错误的方向。儿童的数学创造也是如此,在数学创作领域,不管是持唯心还是唯物主义数学世界观的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都曾经辉煌过。
但如果是时左时右的人,是没有任何成绩的。世界观不坚定就没有创造可盲,数学领域自然是如此。作为儿童来说,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这时的美术教师就需要正确引导儿童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儿童科学的数学世界观。一靠“灌输”。数学世界观不会自发地发生,它是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结果。“灌输”不等于“填鸭”,必须以科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儿童的积极思维为条件,否则,被动接受,生吞活剥,不可能形成信念体系。作为数学教师要给儿童提供一些事例和理论作为他们学习美术的基石。
一靠引导。引导取决于学生的个体因素,要采用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对个性犟的学生要忍让,对性子慢学生要激励;对好胜心强的学生要鼓励,而对不自信的学生要肯定。
二靠实践。科学的数学世界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它的科学性,儿童科学的数学世界观只有通过他们的实践才能确立,所以必须引导儿童参加各种形式的数学创造活动。
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范文6
关键词 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因其基于教学、着力而及时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备受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也为广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所推崇。但是,目前集体备课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虽有几年时间,效果却不明显:既定目标的达成度不高,实现原定的教师成长计划尚有一定差距,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慢,特别是青年教师进步幅度小;教师参加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不高,全身心投入不够;一些教师抱怨集体备课有作秀成分,对学校程式化的集体备课过程管理厌倦,对集体备课的热情下降而敷衍应付……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陷入茫然、尴尬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我们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欠准确,又有操作过程巾的失之偏颇。本文将从集体备课活动中存在的几个“多”与“少”进行对比分析。“多”是我们可能做的偏多要适当减少,“少”是我们也许做的不够而应当加强。我们要将“多”与“少”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二者之间的必要的平衡。
一、备教学内容落实多,备学科长远发展少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大方向不明确,他们只是指望通过集体备课解决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一次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下周的课(或下面的几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怎样的例题或习题,怎样进行作业与考试……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细节进行。这本无可厚非,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从下面的理由看,集体备课仅有这些也许就显得不够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教学文化应当是一所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并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特色,应当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学校原有的教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学校的每个学科要努力形成怎样的教学特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如何确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规划而需要分解的阶段目标又是什么,如何实施……这些都应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所要明了的。
与此同时,相对于集体备课的长远规划,学科组平时的集体备课过程则应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将集体备课的长远目标、内容细化分解,紧紧围绕当前教学内容,切合当前教学实际,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校要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当前工作重点、教师专业成长与实际教学需求结合起来,使集体备课活动每一阶段有研究探讨的重点,既扎实有效、务实具体,又抬头看路,始终瞄准努力的大方向。
二、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
集体备课应当是平等、民主、互助、开放的交流活动过程。集体备课,人人都是主角,但分T又应有所不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示范作用,研讨时中心发言人(也称主备人)作中心发言,提供相关材料,设计并提出富有探究意义的研讨问题。所有的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提升自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本人、学生、教学内容等)进行“二次”备课。同时,要力戒以下两种走向极端的做法:
第一,一人备课,大家“享受”。将备课的任务全压在学科带头人身上:每次集体备课都由他们作“一言堂”的中心发言,他们拥有“霸语权”,其他教师则没有“话语权”;由学科带头人提供现成的“样板”教案,其他教师坐享其成,一成不变地到课堂上去“执行”;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将集体备课代替了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这种做法看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避免了青年教师可能要走的“弯路”,实则是一人备课,大家“受害”。首先,受害的是普通教师,他们与学科带头人缺乏交流与反思,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失去了基础,集体备课也就失去了“集体”的意义;普通教师被动“接受”,积极主动的思考少了,个人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没了,拿来的“成果”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受害的是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再好的教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套教学方案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老师、所有的班级,这样的做法只能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二,“分工”备课,资源“共享”。将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或模块或章节)按一定形式“瓜分”,提前分配给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备课,大家“凑”在一块,形成“完整”的备课。这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的备课用你的,你准备材料、作中心发言,提出教学建议;下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用我的,我作重点讲解,给定教学设想;下次再用他的……一些人美其名曰“人人备课,资源共享”: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重点突出,难点分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分头“攻关”。这种认识和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其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基础条件、教学经历、业务水平、发展潜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虽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担当的角色应是不同的。相对而言,优秀的教师应承担起指导、引领、示范、带动、把关的作用。其二,人人担当“主备人”,将教学内容“瓜分”,集体备课变成分工备课、分别备课,会打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完整性。教材中的模块和章节都有各自完整的知识、思想体系。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往往是不同的,教师之间各自为战显然对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学是不利的。从着眼长远的视角看,如此做法对于形成并主动构建学科教学的特色也是不利的。
三、备教材多,备学生少
当前,集体备课还是较多地关注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关注教材又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和落实上。例如,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章节)而言,教师大都比较关心: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有怎样的变化,是新增内容还是传统内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高是低,“理解”还是“了解”,“掌握”还是“熟练运用”;高考对该内容的知识考查要求是怎样的,常见题目类型有哪些,教学如何达到考试的要求?选择哪些例题习题;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规定几课时授完?能讲完吗……集体备课似乎一切都是在为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情”却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去研究我们教学的对象,再“好”的备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试想,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向、情感态度不甚了了,甚至连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某一内容的知识基础都不能做到了然于胸,怎么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案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集体备课要备学生:调查学生学习基础与已有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倾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商讨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才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够做到备课是基于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学”。
四、备讲法多,备学法少
目前,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教师的教案书写,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课堂上的“讲”:内容如何讲得清楚,题目如何讲得精彩,重点怎样强调到位,语言怎样力求优美,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切似乎都是在为教师课堂上的“完美表演”而准备。
例如,笔者参加了一所学校高一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课题为“函数的概念”。先是学科带头人作中心发言,他首先谈了自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函数概念的“变量说”和“对应说”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函数的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就是具体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要讲清“对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设计出了一组强化题目,给出了讲解的方法……在学科带头人发言之后,全体教师也都围绕这一议题谈体会,说打算(课堂上“讲”的设想),却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情境,总体上要把握哪些“有利”的“契机”,教师又该作怎样的角色转换与定位。显而易见,这样的研讨与交流固然深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落实)的认识,完善了教师对教法的设计,为“讲课”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口因此,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有利时机”,适时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
著名数学家张景中说:“好的老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数学教学的改革电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但要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备教师的“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为了“少讲”,“讲”是为了“不讲”。
五、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
一些教师认为,备课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并把形成教学思路与实施方案看作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因此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练习作业……成为每次集体备课的主旋律。而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后“回头看”、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评判、教学的得失总结却涉及的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