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人员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人员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
关键词:钻井 专业技术人员 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49-02
2012年11月22日至12月1日和12月5日至14日,中原油田在培训中心举办了两期实验性质的钻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共培训学员84人,培训主要教学内容是:技术员岗位职责、一口井施工工序、井史资料、报表填写、钻井技术经济指标及计算方法标准宣贯(SY/T 5841-2011)、石油地质知识、钻井液知识、钻头选择、水力参数优选、井下复杂情况的预防与处理、定向井、水平井技术、固井技术、钻井井控(压井)、钻具组合、打捞工具的结构、工作原理、拆装及使用、接头识别、井控设备模拟操作习、指重表、压力表等仪器使用维护、测斜工具的使用维护等。这是油田首次针对钻井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的培训班,以前油田也举办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是各种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一个班培训,培训的针对性不是太强,这次钻井技术员培训班在油田钻井工程处和人力资源处的大力支持指导下,选择刚上岗1―2年的钻井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针对性更强,经过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全体教师学员的共同努力,保质保量完成了培训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以后更好的搞好钻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供了参考。
一、精心准备、找准培训需求是办好钻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保证
按照油田领导对钻井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轮训的指示精神和钻井工程处对此项工作的安排意见。培训中心钻井技术培训部于2012年11月5日至10日到油田各个钻井公司开展了深入的调研,调研对象涉及到了钻井现场技术员、钻井公司技术部专家、培训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管理部门兼职教师等,在听取了他们对钻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意见的基础上,对培训内容进行反复论证,编制了具有针对性特点的培训方案,在专家会审的基础上,形成了培训实施方案。
1.领导重视,坚定了办好培训的信心。为办好此次钻井技术人员培训班,油田首席专家、局副总师胡群爱同志、钻井工程处处长魏风勇同志亲自对培训工作做出布置安排,培训中心主任康永华同志专门召集项目协调会议,安排培训调研和项目实施工作,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冉新同志亲自出席开班典礼,这些充分显示了各级领导对钻井技术人员培训的高度关心和重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训中心领导亲自过问教学安排、了解教学进度、关心学员生活。钻井处领导亲自参与设计审核、学员答辩、教学协调工作,这些都极大的鼓舞了项目组老师的教学热情,坚定了办好培训班的信心,也为学员学习增强了动力。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两期培训班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以顺利举办。
2.专家参与,提升了教学品质。技术员培训的目标就是要增强他们的技术能力,让他们能更好的胜任岗位工作。因此培训的内容必须与现场技术工作紧密相关,这次参与授课和答辩的专家,大部分是现场经验非常丰富的钻井公司技术专家和总工程师,他们都是从基层技术岗位磨练出来的钻井专家,深知在岗的钻井技术员最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在讲课的时候,也最能把学员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大家,使他们的丰富经验积累得以传承,学员学习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最后的学员答辩中,钻井处张建华副处长、培训中心李国卿首席、钻井二公司技术部陈本顺部长、三公司技术部廖耀强部长、四公司技术部严光权部长等专家亲自主持学员答辩,让学员真切聆听到了权威专家的教导与指点,极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3.组织严谨,保证了培训效果。项目组老师为了做好这次培训工作,把培训教室当成了自己的家,坚持每个教学模块都要跟班听课,并及时进行课后讨论,把学员听课的感受和提出的意见向授课教师进行反馈,及时改进教学,保证授课效果。在教学形式上,本次培训教学一改以往排排坐的授课方法,采取分组研讨开放式的培训形式。使得授课老师更容易深入到学员中去和大家一起研讨、交流,学员学习更加轻松、舒展。授课老师在完成授课任务后都会留一些时间让学员向老师提问,老师走后班主任和大家一起讨论授课内容是否合适、授课方法是否得当,学员有何收获,该门课程是否需要增减等。学员以书面形式写出了心得体会、学习感受,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班主任还为一些专家老师进行了现场课件录制,保留了影像教学资料,为学员再学习提供了方便。由于现场钻井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较高的技术知识,指导现场施工,还担负着培训本队员工的任务。为提高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和教学能力,每次课前老师都安排了三分钟演讲活动,要求每位学员把自己以前经过的典型案例、处理某一事故好的做法、失败的教训与大家分享,既交流了经验,又锻炼了自己。为使学员答辩环节效果更好,老师提前几天就组织学员拟定答辩课题,讨论答辩方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让学员在学习结束后能方便的进行问题交流,老师建立了班级QQ群,搭建了长期学习、交流的平台。体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严谨细致的教学管理,保证了培训班的规范运作和质量效果。
二、编写培训教材,为教学提高理论支持
在培训班开班之前,项目组和钻井工程处组织召开了培训教学人员培训前交底会议,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集中部分专家,制定培训教材编写大纲,将教材大纲按技术员岗位能力要求划分为十个教学模块。
第一模块:技术员岗位职责、应知应会、钻井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井史填写、时效分析等。
第二模块:石油地质知识。结合岩性分析、岩性解释方面的内容,讲述岩性特点与钻井施工的联系,结合区块特点研究如何预防复杂和钻井事故,实现安全快速钻井。
第三模块:钻井液知识。常用钻井液体系、常用药品、不同区块和钻井工况下的钻井液性能要求。特殊情况下钻井液如何调整才能满足钻井施工需要,处理复杂事故等。
第四模块:定向井、水平井知识。定向井、水平井施工一般技术要求,关键环节控制,复杂情况处理。
第五模块:优选钻井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事故案例,讲述井下复杂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第六模块:常用井下钻具、钻井工具、打捞工具的结构、工作原理、维修保养及使用要求及使用注意事项。
第七模块:常用钻具组合,钻头优选,水力参数优选。特殊地层的钻具组合,钻头优选,水力参数优选。
第八模块:钻井取芯技术,取芯工具的结构、工作原理、维修保养及使用要求及使用注意事项。测井、录井、固井知识、曲线及资料解释。
第九模块:井控工艺技术。井控装备的结构、工作原理、维修保养及使用要求及使用注意事项。以井喷失控案例阐述井喷为危害、原因、预防及压井方法的选择。模拟井喷后压井操作。
第十模块:钻井新工艺、新技术介绍。
通过会议使参与教学的人员对培训对象、培训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时间安排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师能准确把握自身教学模块与全部课程体系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做好备课准备,保证了授课效果。
三、现场教学,加强培训的实用性
充分利用油田钻井培训基地和生产车间,将培训课堂搬到现场。将常用井下钻具及钻井工具、打捞工具、钻具组合、钻头优选、水力参数优选、取芯技术,测井、录井、固井知识、曲线及资料解释、井控装备、指重表、测斜仪器等培训内容安排到钻井四公司培训井场、生产车间、管具工程处井控车间、工具车间、管具车间、测井、录井、固井实验室,抽选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现场授课。学员在听完专家的讲解和示范操作后,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拆装各种工具、组合各种钻具,模拟钻井过程出现异常情况进行处理,识别各种情况下测井、录井、固井,进行测井、录井、固井分析。提高了培训教学的针对性,锻炼了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许多专家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现成教材中找不到的答案,学员都可以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交流得到,传统的培训模式与现代混合式培训相结合,学员非常喜欢这样的培训方式、乐于提问,教学互动性强,收效明显。
四、培训考核
本次培训考核采取学结、平常表现、试卷考试、课题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培训结束后进行了理论考试,每位学员必须写出培训总结,包括此次培训心得和对以后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根据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平常表现及培训总结和最后的答辩确定学员的培训成绩。特别是最后的答辩,请的是油田钻井工程处的专家和各钻井公司主管技术或者泥浆的专家,他们在学员答辩过程中给了许多专业技术指导,对学员答辩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讲解,使学员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更多的知识,扩展了视野。对综合培训优秀的学员授予“优秀学员”并予以物质奖励;对培训合格的学员发放培训合格证,准予上岗;对培训不合格的学员降为实习技术员,待下次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五、吸取经验、追求更高目标
技术员培训内容安排贴近现场工作需求,教学形式多样,学员易于接受,课堂气氛较好,授课教师以深厚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现场经验赢得了学员的认可,深受学员欢迎,培训班学员反响强烈,表示这样的培训班开办的非常及时,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很实用。两期培训班中均有学员在听同事说开办技术员培训班后,单位没有给自己报名参加,主动来到培训中心找到班主任要求参加学习。在得到中心领导同意后参加了培训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表现非常积极主动。华北石油管理局在听说中原油田举办了第一期钻井技术员培训班后,积极和中原局联系,选派了3名学员参加了第二期培训班,学员在参加培训后非常满意。培训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应有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培训工作中加以改进:
1.参加培训学习的学员现场工作时间长短不一,要求学习内容的侧重有所不同,为教师授课增加了难度,如果按在岗时间对学员进行一下适当分层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就会更好一些,学员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2.总体培训时间偏短,每块教学内容讲的不够很深入,学员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不够。解决办法可以有两种,一是每期减少教学模块,增加轮训次数。二是延长培训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3.教学中案例讲解仍然偏少,教师和学员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的讨论互动需要加强。
4.对学员考核的成绩认定和能力评价工作需要完善,从制度上形成促进技术员成长的考核评价机制。
总结这两期实验性质的培训班的经验,我们认为,对技术员的培训有必要分层进行。
对实习技术员,由于他们在岗时间短,岗位经验积累少,培训内容应该以普及技术员岗位知识、胜任技术员岗位工作为目的。内容安排可以全面一些,培训时间以10-15天为宜。
对在岗时间较长的技术员,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技术员应有的基本业务素质,他们更关注现场疑难问题的解决和关键钻井技术的掌握。因此培训内容应该以现场经常出现的井下复杂情况处理、定向钻井技术为主,每次安排课题不易太多,同时加长单个课题授课时间,便于深入研讨,把专题讲的深入透彻,培训时间安排以7-10天为宜,对于没有学习到的教学模块,可以在下一次轮训中进行安排。
培训计划可以结合下年钻井施工情况,于年初提前做出年度计划安排,并将每期学习模块通报各钻井公司,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方便各个单位提前准备,对技术员学习有个统筹安排,使培训的计划性更强。二是学员可以提前知道每期教学内容,主动安排好时间有选择性的参加培训,提高学员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技术人员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2
试用期结束我们就要准备写试用期工作总结了,可以工作总结要怎么写呢?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一:在这里我首先要说的就是“谢谢”,接下来的要说的是“非常感谢”!感谢晓莺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工作机遇,感谢露露、红红、晓艳、雪青几位优秀的带教秘书教了我那么多的专业知识,感谢所有秘书部的姐妹们一直以来的帮助,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今天的成果,所以要真心的谢谢你们!!!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工作总结和工作中的不足:
一次选择让我走进了世华,走进了世华秘书部这个充满爱,充满温馨的大家庭。
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一转眼,三个月的试用期即将过去,在这三个月里,我就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出色的秘书主任和几位优秀的带教秘书的指导下,我成功的向前走着。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自己也有了很大方面的进步,现总结以下几点:
1、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因为我之前没有接触过地产这个行业,所以对于很多专业的知识和词汇我都感到很陌生,而几位带秘书就从最基础的教起,由浅入深,还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给我举例说明,让我更容易理解;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已经可以自行处理公司基本的业务操作了。
2、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地产行业的秘书有着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殊性,我们会接触到出国留学网很多不同性格的经理和业务员,而我们的工作又是和他们息息相关的;
带教秘书耐心的教我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取得他们的认可;渐渐的我和他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他们也很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
3、在个人的提升方面:在这三个月里,公司、秘书部还有分行,都组织了很多培训、会议、聚餐等互动模式的交流,我也都有积极的参加,不但加强了我的业务知识,也让我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工作中的不足:
1、工作够细心,经常犯一些小错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细节,将犯错的机率做到最低。
2、工作效率不高,掌握不到要点,业务知识不够熟练,以后要多和老秘书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技巧。
3、对职能部门运作的熟悉度不高,以后要通过各种机会去熟悉,多了解和沟通,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4、更多的去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活动,通过沟通和学习,让自己全面的成长起来。
虽然短短3个月的试用期已经结束,可是在这3个月里我学到的知识是无法用一个单位去计量的,在今后的时间里,我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效的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去,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优秀秘书行列中的一员!
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二:炎炎夏日,我非常荣幸的踏入了一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企业——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a,成为了公司综合部的普通的一员。感谢公司给了我这次施展才华的机会,试用期间承蒙公司领导们的精心教导和同事们的热情帮助,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上一周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以个人工作总结的形式汇报如下:
一、虚心学习,努力进步
我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大学期间主修的是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虽然所学专业曾经涉及了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多事情都是跟想象的不一样。要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就必须加快更新和补充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在试用磨合期间我快速的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按照公司的安排,首先是适应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仔细察看了员工细则和公司所研发生产的产品,并且自学人事招聘等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同时在工作之余,我还主动的寻求更多的知识,为身边的前辈员工们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例如打印图纸,接受和递送文件,整理存档文件等。
二、恪守本职,扎实工作
因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需要,需要面向社会招募市场营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公司对这两种人才做了详细的应聘和职责要求,我的工作就是配合好综合部a经理做好简历筛选和人事招聘工作,a经理对我的培训指导和我从网上自学招聘流程等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和潍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上投递给我公司简历的应聘者进行沟通之后,筛选出了一部分人才进行面试,等待领导的审批。
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每天工作日志的填写,这是我首次接触工作日志,虽然在填写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领导的认真指正后,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以后我会更加认真的填好工作日志,记录好自己工作的点滴。
三、发现不足,完善自我
工作的过程就是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在为期一个星期的试用磨合期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比如对一些办公设施的使用缺乏了解,解决问题时有时缺乏果断。认识到不足的同时,我始终坚信,自省是改进提高的前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不足,用自己尽心的工作,为公司各个项目的开展,尽一名员工能做的最大努力。 时光流转间,我到公司实习已一个星期。非常感谢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给予了我体现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这次试用磨合期的工作经历,使我的个人价值得到了由校园步入到社会后最大幅度的提高。
四、开拓进取,展望未来
为期一个星期的试用磨合期已经结束了,从下个周就要开始正式的试用期。回首以前的工作时光,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扎实,在扎实中完善,一步一个脚印。在接下来的试用期中,我依然会像之前工作一样,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与公司共同成长,续写美好辉煌的明天。
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三:20__年12月3日,我有幸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在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较快熟悉了公司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现将我试用期的工作情况简要小结如下:
一、期间主要学习
1、积极学习公司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企业架构,以及通过花名册尽快熟悉公司各主要部门及人员情况,这样有利于自己尽快进入角色,为以后开展人力部门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2、平时多浏览公司网页和公司产品,有助于为以后找到合适人选做准备,由于刚来公司就面临着审计人员的招聘紧急工作,在用人部门及自己上司面试人员时,自己积极主动记笔记,留意审计人员招聘时所需要工作内容以及岗位职责。
3、公司的各个方面的流程比较完善,专业程度较高,这也使得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学习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知识,如经常研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4、来到公司,由于年龄较小,跟着上级及公司其他同事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未曾接触过的知识和经历,这让自己受益匪浅,由于自己与他们相差甚远,这更使得自己要加倍努力提高自己,争取做一名适合公司需要的人力资源者。
二、开展工作
由于刚来公司时间不太长,又恰逢年底,一个多月不长的时间里,做的工作也比较琐碎,现将这一个多月开展的工作做一下梳理:
1、招聘工作:刚来第二天便开始了紧张的审计招聘工作,于是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招聘审计,一周的时间里集中打电话安排面试,由于我公司行业的特殊性,审计需要长期出差,这对招聘来说压力不小,但是还是通过努力无色了些人选,最后的审计到岗人员均以公司熟人介绍截止。
为人力部门招聘工作减少了不少压力。通过这次审计的招聘,自己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网招的技巧。
2、员工关系管理:一方面由于公司成立时间比较长,各个规章制度流程还比较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公司出了劳动合同纠纷,所以公司在这方面的管理还是比较认真谨慎的。
入职以来办理总经理办公室人员__的辞退工作,以及新员工___、__劳动合同的签订办理。
3、其它琐碎工作:为公司员工办理异地就医审批、行政文员岗位职责制定梳理、培训签到表制作、员工劳动合同到期提醒台账的建立等。
三、即将工作
1、由于刚来面试时候上级领导就说14年想要开展培训工作,所以这也将是自己14年开展工作的重点,争取把机关这边人员培训工作搞起来,培训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希望能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把这项工作开展好。
2、过了农历年之后3月份是招聘高峰期,公司有些部门也提出了用人需求,明年来了紧急工作是招聘行政文员、会计、企业文化,这对自己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有压力才有动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用人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找到合适人选。
三、总结
由于自己以前所待规模、行业与现在公司均有区别,自己做事风格还处在原有公司单位里的固有思维,这多少影响着自己,通过领导的指正,在慢慢改正学习中,希望通过公司领导的帮助及自己的努力,能尽快转正,争取为公司人力资源方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的人还看了:
1.试用期个人总结范文7篇
2.新员工的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
3.试用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本
4.新员工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5.试用期个人工作表现和总结
6.2016事业单位试用期个人总结
技术人员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3
[关键词] 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9-06
Study of constructing new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
YU Donghai1 YANG Yanting2 YE Sheng1 LUO Zhiqin2 QI Changju3 DU Leyi4
1.Department for Developing and Educ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Commiss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Shanghai 200125, China;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Center, Shanghai Pudong Institute for Health Development, Shanghai 200126, China; 3.Guangming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00, China; 4.Gong Li Hospital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Pudong New Area, as a “Nation Comprehensive Pilot Reform Ar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pilot regions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actively explore new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2 years. In this paper, from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work in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namely on how to build a sou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perate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norms, clear job responsibilities and content, strengthen the non-medicine training, simultaneously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achievement in preventive health care projects are summed up.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rough analysis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creation of new commo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We believe, to build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imperative which should focus on innovating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strengthening qualified talent team to improvepolicy-guaranteedsystem and continuing to increase funding of public health and make good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New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stitution study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和方法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推崇,人民群众对系统、规范、优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构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服务体系是在原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内容,两者互相结合,相得益彰,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在现代医学中,预防医学是通过研究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及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演变规律以制订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1]。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是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内容,针对不同个体持之以恒地进行综合调养,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2]。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在维护和促进群众健康中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作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在成为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3]。我国人口众多,但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中医药预防保健具有简便易行、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能实现百病安从来的理想效果[4]。
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及全国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之一,现有三级中医医院2 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二级中医医院2 家[5],设置中医科的公立医疗机构62家(其中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专业站所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两年来浦东新区一直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覆盖至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研究开展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1 工作方法
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浦东新区于2006年建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分管领导为常务召集人的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形成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专业机构实施的推进协调机制。设立首批2亿元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机制体制上为建设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同时,在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下发的《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广中医‘治未病’工程,并将此工作列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自2012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依据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构建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1 构建完善组织架构
浦东新区卫生局专门设立“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实施面上统筹管理。2012年,在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2013年,正式成立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中心,负责全区中医药事业的管理。同年在妇幼保健所、眼病牙病防治所、精神卫生中心等防病专业机构中均设置了“中医预防保健科”,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治未病”门诊,完成了浦东新区卫生局――各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门诊的“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建立了政府主导、专业站所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的三级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2 规范运行机制体制
浦东新区将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匹配每万人口3万元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浦东新区卫生局建立对防病专业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将考核内容融于公共卫生之中;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拨付体现以开展项目为测算单位,考核数量、质量为分配依据的原则。此外由浦东新区卫监所中医监督科负责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至此,浦东新区政府层面落实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1.3 明确工作职责与内容
2012年,浦东新区卫生局召集各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组建中医预防保健专家组,制订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所需的技术规范、工作内容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实施;负责专业指导、业务培训和组织管理;制订相应考核细则,成立质控组,承担对各级医疗机构质量控制、评估考核、数据分析等的工作职责。
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体验”工作室,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的中医“治未病”无偿服务;其中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在防保职能部门指导和管理下,衔接现有防病网络和工作内容,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综合性中医健康管理及相关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2013年浦东新区卫生局制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2013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3]10号),在2012年明确工作机制、方向、职责和内容的基础上扩增了各专业站所服务内容和范围;修改优化了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其中,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实施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教育等项目;卫生监督所负责实施养生保健机构中医监督协管工作;妇幼保健所负责实施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教育等项目;眼病牙病防治所负责实施学生近视中医保健项目;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实施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项目,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质量和服务内涵明确了具体要求。
1.4 强化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以下简称“非中”)人员培训
为解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的紧缺问题,根据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需求,浦东新区卫生局先行先试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规范化培训班”,委托浦东新区卫生培训中心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举办了“非中规范化培训班”,组织专家编写“非中”教材,针对全区三、二级医院、专业指导站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根据上海市卫生局备案同意后,颁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资格证,准予在浦东新区执业范围内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这些“非中”人员经过规范化培训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医人才短缺的现状,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奠定了人力基础。
1.5 实施信息化同步配套
为了有效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基线调查、动态、监测与效果评估工作,浦东新区卫生局实施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健康档案(总档)模块融合,两年内开发了两期包括中医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等10个模块的中医信息化软件,并在全区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投入运用。信息化同步的实施,减轻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了基层医务人员统计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成效分析
通过两年的探索与研究,浦东新区所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为:
2.1 中医体质辨识
浦东新区对在辖区所有中医治未病门诊接受体质辨识的人群进行调查、统计及分析,以了解该人群的体质状态与类型分布。纳入标准:①2012年6月~2013年10月在浦东新区55家中医治未病门诊接受体质辨识的对象;②对体质辨识服务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能对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者;精神疾病者;未获知情同意者。共计收集2012年有效记录27 800份;2013年有效记录40 559份。
调查方法采用门诊就诊及健康体检相结合方式,体质辨识记录表包括基本信息、四诊合参情况、基础疾病状态及体质判定结果四个部分,基本信息主要指受调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四诊合参主要指医生对受调者望、闻、问、切的基本情况;采用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瘀血质和特禀质九个亚量表中的全部问题,各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以判定标准体质类型,原始分=各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计算各亚量表得分。最后由量表自测结合医生四诊综合判定受调对象体质类型,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为偏颇体质。
经过中医体质辨识后进行个体化中医健康管理干预,人群平和体质比例提高,8种偏颇体质中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5种体质有了不同比例的下降。见表1。
表1 2012、2013年人群平和、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体质
占比情况(%)
2.2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
从各医疗机构所在辖区的高血压西医不同组别管理患者中按5%比例进行选取高血压患者。依据已划定名单建立高血压中医电子健康档案,对选定并建档管理人群进行随访,中医随访为1次/季度,通过系统随访,提供个体化保健建议及宣教干预,得出中西医随访组较西医随访对照组典型症状改善率提高21.3%。
2.3 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
从各医疗机构所在辖区的糖尿病西医不同组别管理患者中按10%的比例进行选取糖尿病患者。依据已划定名单建立糖尿病中医电子健康档案,对选定并建档管理人群进行随访,中医随访为1次/季度,提供个体化保健建议及宣教干预,得出中西医随访组较西医随访对照组典型症状改善率提高19.7%。
2.4 中医健康教育
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在浦东新区36个街镇的46个行政村/居委各抽取30户家庭中15~65岁常住人口(居住并生活在一起累计6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由调查员深入样本户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调查,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对象基本情况、中医知识理念、中医健康行为、中医基本技能及中医预防需求五部分。
两年来各医疗机构共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活动969次,辖区居民中医健康素养得到提高,中医健康知识理念知晓率2013年较2012年提高6.5%;中医健康行为养成率2013年较2012年提高6.8%;中医基本技能掌握率2013年较2012年提高9.9%。
2.5 中医妇幼保健
在浦东新区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浦东新区妇幼保健所和浦东新区妇幼院接受中医保健服务的对象中随机选择孕前、孕期、儿童纳入研究。
通过两年中医健康管理干预,中医孕前、孕期、儿童的中医体质知晓率、中医服务接受度、中医健康行为养成率均有所提高。见表2。
表2 孕前、孕期、儿童的中医体质知晓率、中医服务接受度、
中医健康行为养成率情况(%)
2.6 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
浦东新区将接受近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的学生纳入评估对象,共纳入16家实施单位的3129名近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干预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接受近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学生,在第4、8、12周贴耳穴时,由标准对数视力表测的裸眼、戴镜视力以及干预结束后通过问询获得眼疲劳缓解情况,将其数据进行前后比较分析。
干预对象的6258只眼睛在中医耳穴疗法之前的视力均数为0.57,在开展中医耳穴疗法第4、8、12周测得裸眼视力均值分别为0.60、0.62、064,随着中医耳穴疗法干预的开展,干预对象的裸眼视力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将中医耳穴疗法开展过程中第4、8、12周测得视力与基线视力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见表3。
表3 干预对象裸眼视力变化情况(x±s)
注:与基线视力比较,t = 11.58,aP = 0.00,t = 17.25,bP = 0.00,t = 21.24,cP = 0.00
3 经验体会
浦东新区借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东风,在新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把握机遇,做好顶层设计,以搭建“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为抓手,充分发挥新区的中医药优势,采取多种手段促进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两年来初步探索了新型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创新了工作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体系,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发展瓶颈,仍需要政府从体制上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6]。
在探索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目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①尚未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网络与构架: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缺乏独立设置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尚未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够深入。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制已存在公共卫生之中,但没有自成一派的服务体系网络与构架,未能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作用。②相关政策和机制尚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的内涵不够明确,构建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准入管理、人员技能培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等中医预防保健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建立或不够完善;中医预防保健项目开展的政府补偿也尚未完善。③服务提供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尚未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未能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虽然有少数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但服务数量较少,服务面较窄;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规范,甚至在有些地方存在服务混乱现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7]。
经过两年的实践,浦东新区在构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具体为:
3.1 创新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预防保健的认识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正深入人心,社会对中医预防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各种形式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逐步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在服务模式、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但是随着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人员日益增多,由于中医预防保健内涵不明确,相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的缺失,导致其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手段和形式单一的问题变得突出[8],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指出“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9]。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可能单打独斗,唯有走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才是正道。因此,积极探索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筑一个完整、科学、实用、可行的模式势在必行。
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居民接受度高、效果显著等特点[10]。笔者认为,应注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模式创新,继续做大做强中西医结合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探索适合的组织构架,进一步拓展服务项目,做好效果的评估,提高服务质量和内涵,完善绩效监测和评估体系。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预防保健人力资源尚不足,应加强专项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总体上,浦东新区公共卫生卫生人员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数量上,尚不能满足工作正常的开展,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服务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不稳定,更难以提高卫生人员的知识结构。尽管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已经处于全国前列,但社区预防保健人员仍然存在学历低、职称不高、知识老化、专业面较窄及流动性大等情况。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吸引人才,加强社区预防保健队伍建设。同时建立完善岗位培训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11]。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专门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公共卫生医师由于中医药知识有限,且受到执业资格的限制,仅能开展一些简单的中医健康教育服务,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多样化和更深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中医医师则忙于中医医疗和康复工作,很少有专门从事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医师[12]。因此,当下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举办非中医人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培训班,培训合格后下发合格证书,允许这些人员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长远来看,建议在各类中医院校中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职后教育的力度,对现有在岗的全科医师及非中医类别的医师进行中医知识的培训,从而在源头上缓解中医人才短缺的现状,为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服务工作奠定人员基础。
3.3 完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
建立并完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配套政策,建立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医特色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的投入和合理补偿。选择一些效果好、可及性强、价格低廉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组成分;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并有选择地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为中医预防保健领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制订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实行行政许可,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资格认证与注册管理,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健全有关管理规范,制订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4 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
目前,虽然政府已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与关注,但是仍应继续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争取政策的倾斜与扶持,使我国人均卫生资源的拥有量与人民生活要求相适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加强对公共卫生资金使用审计和监督,杜绝所有不合理与浪费的现象。
3.5 做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亚健康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3-16]。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7]。因此,做好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工中,针对社区居民、部队官兵、企事业、机关单位人员、学生等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中医宣传,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部队、进机关、进学校”,从而逐步使居民能真正了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知识,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的问题,为各人群提供中医预防保健知识。
社区居民对中医预防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正在不断的深入人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及全国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之一,将会进一步加强总结与积累,先行先试,开拓进取,力争为上海市乃至国家构建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有用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泓午.预防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
[2] 顾怡勤,顾竞春,施永兴.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2):1147-1151.
[3] 方娅贝,施永兴.城市“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9):802-805.
[4] 李宗浩,金辉.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19-1521.
[5] 盛卫星,周俐.探索二级中医医院在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资源,2014,5(17):223-224.
[6] 许黎珊.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3(19):199-201.
[7] 吴夏秋,彭锦,宇文业,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1-2.
[8] 卢传坚,林钊,叶子怡,等.中医预防保健标准体系研究与初步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1(10):2526-2527.
[9] 王蕾,陈华,陈健,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5(6):386.
[10] 郁东海,都乐亦,孙敏,等.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65-168.
[11] 梁瑞琼,陈宛媛.广东省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医院管理,2013,4(11):38-44.
[12] 胡志利.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2):72-75.
[13] 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4] 陈雅,杨义龙,吴莉.运用中医养生观探讨过劳死的病机与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2,43(4):13-14.
[15] 施仁潮.开展中医药“三进”工作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09-110.
[16] 简福爱,肖建喜,张正茂,等.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