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1
1.1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及产量的影响
洪水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当洪水侵入农田后,会带来大量的石块和杂物,对于一些根系不发达的农作物来说,有被洪水冲走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给农田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根系发达的农作物来说,农作物的根部会出现腐烂的情况,这需要及时使用农业的科技手段进行恢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作物生产成本。同时,洪水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十分不利,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使土地无法再种植农作物。此外,污染物会侵入土壤中,继而进入到农作物中,这使得农作物会产生一定的毒性,使得无法再为人类食用。
1.2对农田土壤土质的影响
洪水一旦侵入农田会对农田的土壤产生恶性的影响,洪水会侵蚀农田表面的土壤,农田表面的土壤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田表面的土壤有着大量的腐殖质和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洪水强大的侵蚀力会冲蚀掉土壤的营养部分,这使得农田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使得农田不再具有耕作的条件和意义,同时会造成农作物的绝产或绝收,使农民损失大量的经济利益。
2水毁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复技术
2.1对水毁农田进行受损状况调查
在对水毁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修复时,应当对水毁农田的受损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主要调查农田的实际受损状况,这主要是根据实际的受损状况开展修复工作,确定施工的具体方案和实际的施工时间。同时还要对水毁农田周围农民的实际受损情况和经济、生活的受损状况进行调查,这主要为了在制定相关修复方案时,考虑到修复方案对于农民生活的影响。调查工作主要是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防止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造成对于水毁农田的再次伤害,更好地安排修复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能够防止修复工作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2.2对农田表面杂物进行清理
在对农田进行相关调查后,制定修复方案时,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对农田表面杂物的清理和整理,因为这些杂物往往含有一些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生长出来的农作物会含有有毒物质,不能够通过相应的农作物生产质量检查,人们食用了这种土地生产出的农作物后会产生食物中毒,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有毒物质一旦侵入土地,会对土地整体的营养结构造成破坏,使得农田不再适应农业生产,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3对农田表层土壤进行修复
在对农田表面杂物进行处理后,就要对农田表层的土壤进行修复,洪水会冲蚀掉农田表层大量的营养元素,还会在土地表面沉降一些有毒和有害物质,因此对于表层土壤的修复就显得十分重要。主要方法是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了解表层土壤被侵蚀的深度,对受侵蚀和污染的土壤进行清理,同时要在原有的土层上补充新鲜且有一定腐殖质的土壤。要对新土壤和旧土壤进行充分融合,保证表层土壤具有肥力,能够适应农作物的耕作。整理过的表层土壤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休耕之后才能够再进行相关的耕作作业,否则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的现象,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2.4对农田地埂进行修复
在发生洪水时,洪水强大的冲蚀力会对农田地埂造成损害,会出现无法辨认土地,无法进行机械化和正常工作的情况。因此,要对农田地埂进行有效的修复,才能够保证农业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行农田地埂修复工作主要是使用石块对地埂进行修复或者重建,保证地埂的整洁性,方便耕作,减少水土和土壤营养成分的流失。要根据土地的范围、受损程度、受损情况和土地当时的环境,根据这些预测工程方案,必要时进行彻底重修。
3减轻农田遭受损害的长效机制和手段
我国的洪涝灾害频发,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对于恶劣天气的预报,让农民及时了解洪涝灾害的动向,及时对农田进行加固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应当加强对于我国农田的建设,主要是加固农田地埂,对农田进行定期的治理等手段,采用这些手段才能够真正增强农田的抗灾害能力。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只有加快对于水毁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复,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护和防治政策,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结语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2
关键词:城市内涝;排水系统;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内涝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城市陷入瘫痪,交通道路受阻,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排水设施支持和服务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城市内涝是影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灾害之一,对城市的发展造成很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给城市管理造成很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内涝过后引发的疾病呈现增加态势,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很大的障碍,造成交通事故发生数量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电力输送,导致地下电缆出现故障,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给城市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城市内涝产生原因分析
对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导致的热岛效应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内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交通运输量加大,建筑群建造的更加密集等许多因素导致城市内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稳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接改变了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而形成热岛效应,而城市热岛效应会直接影响降水,导致降雨强度增加,同时,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不断发生的人工降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降雨量增加,进而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另外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这给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都造成了很大压力,比如强降雨的发生直接考验着城市的排水系统,比如一些城市内的降雨强度和范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二)排水设施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地表大都被水泥、沥青等进行加铺,导致地面出现表面硬化的情况,由于城市的建设直接改变了地表径流状况,土地表面硬化导致地面摩擦阻力减小,导致水流的径流量增加,表面硬化的地面的雨水储存功能大大下降,导致地面雨水不能渗入地下,同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于排水管网的建设没有进行详细研究和规划,缺乏长远而科学的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的排水管网建设设计不科学,甚至出现与城市排水主管道不相连的情况,同时没有考虑城市建设安排和建筑布局对排水的要求,以及忽视了当地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可能造成排水影响,因此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以及没有严格按照排水设施标准进行建设,导致排水设施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三)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
对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的相关资金投入不足,以及排水设施平时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没有做到及时保养和维修,导致排水设施的防内涝能力下降,一些紧急防洪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旧有的排水设施建设标准相对较低,且大都年久失修,防洪能力大为下降,同时因为一些排水设施没有做到定期保养和维护,导致排水管道内垃圾淤积,直接影响排水能力,加之对于强降水和洪涝等气象服务系统还尚未建成,不能很好的发挥预防城市内涝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功能,加剧了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城市原先设计的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导致城市出现内涝灾害的频率大大增加,因此排水管道和设施的日常维修缺乏管理和维护也是导致城市雨天积水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城市内涝的防治对策
加强城市内涝预防能力和水平需要从城市防洪和防涝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做好城市内涝预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项措施着手:
(一)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排水系统
城市发展需要尊重自然,遵循正确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在规划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适应尊重和利用自然,合理确定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灾害天气,制定城市的承灾能力标准,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水文和气象实际记录数据,确定城市排水系统的长期规划和建设,同时在加快旧城改造进程中需要加强排水管道的改造升级,逐步改造老城区的排水网络建设,进而确保城市整体的排水主管道畅通,因此合理的排水规划是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的质量,城市发展进程中要结合城市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
(二)加强排水设施维护
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需要立足城市具体地形实际进行,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进行改造维护,进而不断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和管网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对排水管道和排水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需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才能做好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及时维修和清洗排水管网,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进而确保在夏季汛期到来时可以正常发挥排水网络的作用,同时需要加强对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力度,应该对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洪涝灾害应急演练,充分提高各部门应对城市内涝突况的能力。
(三)定期进行管道疏浚
目前,城市排水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发生堵塞的可能,这是由于排水管道内的淤积物得不到及时清除,导致管道排水不畅所致,所以排水管道的日常维护疏浚是城市排水系统维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健全排水管道的管理和疏浚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排水管道维修管理系统,配备一支专业疏浚维护人员队伍,定期疏浚排水管道,清除管道内的淤积物,确保排水管道畅通,充分发挥排水管道的泄洪作用,避免发生管道堵塞的情况。
四、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一大弊病,出现内涝的原因与当下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有着紧密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城市化进程发展实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泄洪管道系统,加强日常的排水设施维护工作,定期进行管道疏浚,才能切实有效的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明安,李颖.城市积水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4):100-103.
[2]李威,李丹.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西南给排水, 2013(1):19-21.
[3]鞠宁松,龚坤.城市内涝的成因及破解方法探讨[J].江苏建筑, 2011(S1):90-93.
[4]王 峰,颜正惠,黄伟乐,周芡如.城市雨水内涝成因及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12(12):15-20.
[5]王军,马洪涛.解决城市积水问题的对策与措施[J].行政管理改革,2011(11):71-73.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3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气象是现代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手段之一。当今农业正由传统的单一化向集约化转变,近年来,受全球大气变暖的影响,低温冻害、冰雹、旱涝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区,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服务工作。
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1.1干旱灾害
干旱在乎是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
1.2冷冻灾害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因为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由于不同地区作物的种类不同,在某个发育期对温度条件要求的差异,因此,冷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1.3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因大雨、暴雨引起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山洪暴发、淹没农田等灾害现象。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1.4台风灾害
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km・s-1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带。
1.5风雹灾害
风雹灾害是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发生的主要特点是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群发性明显、发生时间集中且发生频率高。
2、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现代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服务信息,但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水平还较低,无法完全普及网络、有线电视,造成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且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也无法保障。这样导致了农民未能获取及时性的气象信息,一旦遇到突发性、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每个农户,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2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就目前而言,三农气象宣传教育缺位,气象主管单位因管理、人力、财力关系没有将气象科学知识及时添加到农民培训内容中,也缺乏相关深入农村的气象宣传教育工作,导致农民欠缺气象科学知识,懂得气象科学知识的人严重欠缺。此外,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会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选择迁居到大城市中,因此,无法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更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严重降低了气象信息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
2.3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绝大部分气象单位只单纯提供粮食生产服务,但没更深入地提供经济作物、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行业等项目的服务;(2)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导致在为地方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关注的焦点是天气预报,尤其是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天气预报;(3)农业气象未能提供一个能够推广良好技术及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的专业指导。
3、加强气象服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3.1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3.2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3.3建立气象灾害评估体系
重点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工作,只有大力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前兆、发生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的基础,为政府预防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才能使政府掌握灾害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各种情况,在气象灾害防治和治理上,及时采取防灾抗灾救灾措施。
3.4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农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3.5培训的大力投入
农业在很长的时间一直被人们忽略,感觉好像已经退出了世界的大舞台,其实不是的,只不过太多方面吸引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对于现代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的农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生产方面的都有很大的不同,在人们的传统的误区中走出来,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我们生产活动中大大的提升了这一方面。对于我们农业工作者来说就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就是非常的严格,如何的关注天气的情况,对于一些设备的使用都是非常的苛刻的,只有拥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所以,要加大平时的专业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快更好的提高我们的综合的素质,要知道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好抄手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3.6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才能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作为气象灾害预防的重要部门,气象部门应与政府相关气象灾害预防部门,联合制作和气象灾害情况等预报,并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评估等,以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7科学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科学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和传播将会有效的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还存在预警信息政出多门、防御措施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政府进行完善和健全,只有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才能有效的形成气象灾害防治体系。
结束语
人之生息气候相随,天气之行人以拓运。党的十六大以来,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完善服务机制,完善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时效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由经验预报、定性预报上升到客观预报、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步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信息产品,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充分认识到它与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环保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经济建设中指挥生产、防灾救灾,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7,03:85-89.
[2]刘彤,闫天池.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经济损失[J].自然灾害学报,2011,02:90-95.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4
【关键词】防灾减灾 中学生 地理教学
引言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工作中已经收录的防灾减灾知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初中教材课本中的内容则可以根据相对应地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述。对于长江和黄河的综合治理和利用、以及中国各区域灾害状况等。教师可以以具体实际的案例进行细致的讲述,让学生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从思想到具体的行为的整体能力加强。
一、防灾减灾在我国中学课程中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台风、地震、洪涝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在世界中是少数比较多发的国家之一,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每年因为自然灾害情况的发生需要进行转移人口就达到千万,因灾害丧生的人数超过千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而针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减灾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针对学校防灾减灾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十分的关注。但近年来,我国各类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有效地在灾害来临之前,降低各类损失,是政府和广大社会都需要关注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学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内容,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灌输的和思想意识的树立,对他们防灾减灾的责任感和各方面相应意识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学校方面也可以定期的举办一系列的演戏和自然知识竞赛等,使学生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的一定的前瞻性、预防性和媒介性,在进行防灾减灾教育不仅使他们学会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并且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不断的带动影响周围身边的人,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切实加强中学生防灾减灾的教育,对整体的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的和最大程度的降低灾害损失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可行性
1、利用学科知识优势,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工作的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一定的相关意识,而这种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大量的书本资料中和实际的案例。从现有的地理教材结构看,它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教会学生们学会如何有效的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最大程度保护自己,减少灾害的破坏程度,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通过课堂的讲解让学生对灾害的概念、危险性以及如何防灾减灾有明确的认识,包括各种比较常见的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了解各种灾害的成因及科学的预防措施等。并且及时穿插实际的案例,这样学生在概念的接受层次上会有明显的改观,例如才离我们过去不久的中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超强地震,造成近9万人失踪和死亡,30多万人受伤。汶川地区的整个乡镇都变成了一片废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当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更深刻的了解到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性是多么的严重。
2、灾害原理的讲述,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
灾害教育工作的开展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给学生树立一定的意识。让部分学生明白灾难的发生,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预测,我们必须时刻做好预防的准备,只有这样灾难真的发生时,我们受到的损伤才会是最小的,还可以建立预警预报和应急机制与体系。灾难的形成到发生的最终过程都是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才能够形成的。将可能对灾害情况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能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发生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盲目、没有的条理、不知所措的慌乱才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各种各样灾害成因情况和预防解决措施。如:水旱灾害的本质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通过对水灾害是因为水之源的不合理分配引起的,就知道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又比如我国南方在夏季时节容易发生大暴雨的降水。如果我们一方面让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通畅;同时针对城市的蓄水排水工程及时的进行符合相关灾害抵御能力的建设,就可以大大减少洪涝灾害等问题的影响。在容易发生旱灾的地方如果有足够的蓄水工程,确保水源充足,丰水期的时节就可以通过异地调水等工程进行实现。
针对我国地形中一些以山坡、丘陵地带为主的地形,在下雨季节就容易发生相应的崩塌、泥石流滑坡事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并可以以此来带动周围的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在生活中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在灾害发生前政府做出工作时,积极主动配合,使得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得到保障。
3、针对灾害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关注,提高预判能力
灾害的发生、形成过程中可以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灾害的持续时间都是会最终的消减直至消失。搞清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就可以采取预防措施,针对例如地震方面的灾害预防工作,虽然还不能准确的预测,但是可以根据例如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和地表自然气候的变化进行辅助判断。
4、科学合理的掌握防灾减灾方法,降低损失
关于在地震方面的灾害情况讲述,可以根据其灾害程度分为纵波和横波两部分,横波在传输速率上较纵波要快,但纵波带来的破坏程度要远远高于横波,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在横波发生的左右摇摆的几分钟过程内,如果能够跑到一个安全空旷的地方,就可以大大降低伤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在第一次地震后的来临的一段时间,就会加强对余震警惕性。另外,还要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在一些固定区域可以经常备置一些地震紧急救助包;地震发生时及时伏地,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及时保存自身体力,第一时间寻求呼救。
在实际的调查证明中,掌握了相关救援知识和防灾减灾方法技能可以有效降低和减少损失,甚至可以完全避免。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在感到震感后的短短1分36秒内,成功疏散到安全的区域,无一人受到损伤。
及时更新最近发生的一些灾害事故,通过视频、多媒体影音技术让学生们了解到灾害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让学生知道灾害发生时学会在灾害中自救和他救的措施,通过科学合理有效方法开展针对突发性灾害的救助能力和抵抗能力。减少因为现场混乱、无序造成的灾害扩大和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占礼;可持续发展与灾害类型的分析研究[J];灾害学;1999年01期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5
关键词:高温台风干燥裂缝养护
Abstract: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civil works, concrete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Appropriate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prone to the quality of concrete climate reason because of Shenzhen in the summer because thi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common quality problems in advance to prevent it;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quality of the accident should be analyzed and treatment.
Keywords: high temperature, typhoons, dry, crack,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述
深圳市所处纬度较低,属南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在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下,常出现炎热天气,是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时期。同时7 ~ 9 月是深圳的后汛期,主要受热带气旋(台风)的影响,常出现局地性的洪涝灾害和短时雷雨大风天气。
机场特大桥的夏季主要施工内容为海上钻孔桩施工、混凝土灌注、承台墩身施工等,施工环境差,机械、材料及生活保障供应困难,海上作业质量、安全保障难度大,尤其是夏季由于高温、台风、雷暴天气影响,如何合理安排工序,如何投入机械设备和搞好防暑、防台抗风将是海上施工的重点与难点。
二、夏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由于夏季气温高(最高气温 40℃以上),水的蒸发量大,对混凝土的影响最大,混凝土干燥快,坍落度损失快,新浇筑的混凝土可能出现凝结速度加快、强度降低等现象,并会产生许多裂缝等现象,从而影响了混凝土结构本身的质量,为此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从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混凝土的浇筑以及修整和养护等方面加强控制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符合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
1、混凝土的运输
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温度,混凝土拌制时应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并控制好附加水量,减小坍落度损失,减少塑性收缩开裂。在混凝土拌制、运输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减水剂或以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以减小水泥用量,同时在混凝土浇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大骨料粒径;
(2)、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距离较长,可以用缓凝剂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同时可以考虑搅拌车的延迟搅拌,使混凝土到达工地时仍处于搅拌状态;
(3)、在夏季高温天气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可以用冷水或冰块来代替部分拌合水。大体积混凝土拌和物的出机温度、浇筑温度及浇筑时的气温应进行监测,至少每2h应测一次。混凝土泵管上可覆盖土工布等保水材料并经常喷水保持湿润,以减少混凝土拌合物因运输而造成温度回升;对高强度混凝土最好选择在夜间或阴天施工,如时间上无法安排,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在混凝土泵垂直管上包敷30mm厚湿水海绵,在暴露阳光下的水平管上同时敷盖湿水麻袋;②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加冰水,以降低混凝土浇注后产生的高温。
(4)、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时间,避免在日最高气温时浇筑混凝土。在高温干燥的夏季,晚间浇筑混凝土受风和温度的影响会相对较小,且可在接近日出时终凝,此时的相对湿度较高,从而减小早期干燥和开裂的可能性。
2、混凝土浇筑和修整
在炎热气候条件下浇筑混凝土时,要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温度,并要求配备足够的人力、设备和机具,以便及时应付预料不到的不利情况。
(1)、降低砼入模温度
夏季高温施工时,对骨料搭设遮阳棚并洒水,必要时在拌和水中加冰块降低水温,确保砼入模温度不高于外界气温且不超过30℃。
(2)、选择合适的砼浇注时间
高温季节浇注砼时,砼浇注时间宜选择在晚上气温较低的时间进行浇注,砼浇注之前在墩身模板外侧洒水,以降低模板温度。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可在模板内适当布设冷却管,以减少水化热的影响。防止过度膨胀。
(4)、夏季混凝土施工时,振动设备较易发热损坏,故应准备好备用振动器。
(5)、与混凝土接触的各种工具、设备和材料等,如浇筑溜槽、输送机、泵管、混凝土浇筑导管、钢筋和手推车等,不要直接受到阳光曝晒,必要时应洒水冷却。
(6)、夏季浇筑混凝土方量应精心计划,混凝土应连续、快速的浇筑。混凝土表面如有泌水时,要及时进行修整。
(7)、当根据具体气候条件,发现混凝土有塑性收缩开裂的可能性时,应采取措施(如喷洒养护剂等),以控制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如超过0.5kg/(m2/h)时就可能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当超过1.0kg/(m2/h)就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如冷却混凝土,向表面喷水或采用防风措施等,以降低表面蒸发速度。
3、混凝土的养护
夏季浇筑的混凝土,如养护不当,会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或表面出现塑性收缩裂缝等,因此,必须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
(1)、在修整作业完成后或混凝土初凝后立即进行养护。
(2)、优先采用蓄水养护方法,连续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后的1~2天,应保证混凝土处于充分湿润状态,并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规定的养护龄期。
(3)、当完成规定的养护时间后拆模时,在混凝土表面覆盖潮湿的覆盖层,进行潮湿养生。
(4)、墩、台混凝土施工,内外温差较大,首先在砼中掺加大量的粉煤灰和缓凝型减水剂,削减胶凝材料放热高峰。砼表面采用保温材料覆盖、蓄水养护等办法减少砼内外温差。
(5)、养护时间的规定:在一般条件下,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三天内,白天每间隔2小时浇水养护一次,夜间至少浇水两次,以后每昼夜至少浇水养护四次,温度较高较干燥时应该适当增加,待混凝土强度达到60%时即可。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及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低于10天,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至少保证14天的养护时间,矾土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其他掺加缓凝剂或者抗渗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低于20天。
三、防风、防台、防雷暴的措施
7~9月份是深圳的后汛期,7 ~ 9月平均有 3 ~ 4 个热带气旋(台风)影响深圳,夏季雨量占年雨量的 83.5 %,容易出现局地性的洪涝灾害和短时雷雨大风天气。为安全防风、防台、防雷暴,保证人员、机械设备安全,特制定以下措施:
1、生产调度室要安排专人定时收听气象台气象预报,根据气象台提供的预报风力、船舶抗风等级、风期长短等信息,及时对钻机、临时设施、生产车间、生活区采取加固措施;将汽车、吊机、船舶撤离施工区域,到避风区域;将物资物资、设备、材料等转移;
2、台风到来前3天,停止箱梁架设、现浇作业,防止梁体在张拉前遭受台风侵袭破坏;
3、对大临设施按防台风标准做全面检查,检验。将台风对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4、完善生活区、生产区各排水系统,保持各排水系统通畅。避免雨后积水、水淹的事发生;
5、夏季雷雨时,施工人员尽量不要在空旷桥面走动,尤其手中不要拿钢筋等金属物品,以防造成雷击事故;
6、桥面机械设备、配电箱及照明灯架要考虑抗台风稳定性并可靠接地防雷;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研究;应用
前言
水情监测系统对于整个水库的安全以及周边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预防警报作用,水情监测工作到位可以及时的了解具体的水位情况以便于及时的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防止洪涝灾害和旱灾。我国的水情监测系统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最初的人工监测发展到智能化监测,最近又有了水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研究与具体的应用,本文在对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对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应用于研究进行简单的探讨。
1、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概述
1.1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概念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主要指的就是对具体的一系列水情、水文、雨情、水位、雨量等进行数据监测,然后待这些数据达到临界值后通过先进的报警装置进行自动报警,警示人们做出预防措施,预防洪涝灾害的一种自动化系统。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也引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如遥感技术等使得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预测性更加强大,测报的数据也更加精确,使得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功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1.2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和一般的水情测报系统来比,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具有其明显的优势,在防洪涝灾害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该测报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首先,和普通的测报系统一样,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能够有效的对具体的水情进行监测,减少人工投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有效的防洪效果。具体到自动测报系统来说,由于它引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计算方法以及先进的设备,自动测报系统又独具优势,其能够实现监测的范围更加广阔,监测手段更加便捷、监测数据更加精确、监测时间大大缩短,如此众多的明显优势让我们有必要对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于将这项技术大力推广并且应用到具体的水文监测工作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1.3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构成 一般来说,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监测站、数据传输通信网络、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以及预测决策系统。其中,监测站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对具体的水库实现实时的数据监测,达到全方位控制,根据科学的计算方法设置监测点,编制监测计划,对水情进行实时监测;数据传输通信网络是指把监测站监测到的数据实时的传输给接收方为他们提供真实有效的数字以便于他们做出决策,整个数据传输通信网络是一个庞杂的网络系统,通过各种系统之间的有效连接最终实现了整个网络的构建;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对数据传输通信网络传输的数据进行接收的一个系统软件,这些系统的实现减少了人工操作,避免了很多人工操作失误,使得数据更加科学,效率也更加高;预测决策系统,是自动测报系统的一个亮点,该系统根据数据接收系统接收到的数据会自动的进行分析,并形成一个初步的决策以供人们参考,这样就会节省了很多时间,使得防洪措施更加及时有效。
2、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运用介绍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并不是直接发源于我国,最先应用该项技术的是美国和日本,我国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吸收了他们的经验,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我国在很多水电站等水利工程中都对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三峡水电站、龙潭水电站以及二滩水电站等都实现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水情测报,在整个测报系统中,我们运用很多先进的技术来完善水情测报系统的设计,例如卫星通信技术,我们的三峡工程在建设监测站的时候就运用了海事卫星这一重要技术,将其作为一个通信信道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数据传输。同步卫星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通信网络的建设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同步通信卫星主要解决的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涉及到的距离问题,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有些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延迟或者失真甚至是丢失,使得数据接收不到进而影响到决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引用了同步卫星后这一问题就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实现了数据的同时同步传输。此外还有气象卫星在水情监测系统中的运用,气象卫星通过监测,给监测站及时的传递气象消息,监测站对具体所负责的水电站进行观测,得出有效的数据,及时的掌握天气情况,进而为后面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便利。总之,进入到网络时代,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得到简化并且效率也都大大提高,不仅网络通信技术在监测站和数据传输通信网络中有所应用,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以及预测决策系统中更是少不了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帮助,例如在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一些服务器和连接设备等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利用终端远程接收设备对数据进行接收,然后再用计算机进行高速的数据运算,对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在预测与决策系统的设置阶段,这些先进的技术更是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预测决策系统相当于一个智能化的系统,那么这当中就免不了智能化的设备的应用,实际上还是对一些数据的设计与策划,当这些数据达到临界值后,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个决策方案以供工作人员参考。简而言之,整个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由一系列高端的先进技术集合而成的一个系统设置,通过该系统的建立从而实现对水情的监测与预报。
3、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应用中的问题探究
整个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建立是在借助于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为了突破当前的难关,更要考虑到该技术在今后给人类创造的利益,以及该项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广泛适用性,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提前考虑的。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从长远利益出发,使得系统设计更加完善,优化系统设计,延长他们的使用寿命。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我们的发展还是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在有关研究中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广泛推广,增加普适性。但是还要考虑到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紧跟时代步伐做出及时的技术更新,最终实现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结语
水情监测系统对于整个水库的安全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防范作用,为防洪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该测报系统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我们更应该紧紧抓住他的优势,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其特点,将这项技术具体的应用到实践中。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任何技术都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在具体的应用时,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也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无论从自身还是在于其他系统相结合的过程中,因此,我们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努力的对该技术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晏忠林.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龙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