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艺术设计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艺术设计教案

公共艺术设计教案范文1

关键词:典型工作岗位;理实一体化教室;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民用机场、通航机场及航空公司生产、服务、建设与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较强的安全检查实际操作能力,从事机场、航空公司及各类生产服务型企业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优良专业技能与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了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实践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了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建设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意义

传统高职教学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的传授,虽然也有技能实训,但实训项目的设计脱离企业工作岗位实践,对课程设计的内涵和本质缺乏真正了解,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课程授课过程通常先由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室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再在实训场所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机械式地练习,实训操作基本只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而没有真正遵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导致教学中容易出现专业知识理论和岗位工作实践脱节的现象。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以学生为本,把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鼓励在学生在完成岗位工作项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生的自主思维,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工作过程的反思。把真实岗位工作项目引进课堂,按“任务布置、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进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岗位工作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良好的职业行动能力。课程岗位工作项目设计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入机场,回归岗位服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经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培养合格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教学必需遵循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模拟的实训项目融为一体,采用任务驱动,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形成理实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于同一教学场所,教、学、做合一。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通的多媒体教室及实训室都功能单一,多媒体教室用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训室单纯进行操作演练,不能很好的满足理实一体化授课的需要。建设科学规范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服务于特定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以本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为依据来设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主要是验证检查岗位、人身检查岗位、开箱(包)检查岗位及X射线机操作岗位。

证检查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查验旅客证件,核对其相貌与乘机有效证件的相片是否相符。将旅客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核对有效乘机证件姓名是否与登机牌或电脑显示的姓名一致。检查无误后在登机牌规定位置加盖验讫章,严禁涂改、伪造、冒用他人身份证件或登机手续不全的旅客进入隔离区。注意观察旅客动态,发现可疑对象时,要及时将重点检查的信息使用暗语手势通知到前传岗位。发现布控人员按预定处置方案处置,防止嫌疑人逃走。

人身检查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密切注意安全门报警情况,防止漏检、错判,同时使用规范动作和文明用语对经过安全门后需要接受检查的旅客进行手工或仪器检查。对经过安全门检查时存在可疑的或前传检查员告知应重点检查的旅客要进行严格检查,必要时请示领导实施人身手工检查。对查出的违禁物品和限制物品及时交领导处理。及时提醒旅客拿走自己放在托盘内的各种物品和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

开箱(包)检查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负责根据X光机操作员指示的位置,对旅客的行李实施开箱(包)手工检查。掌握各种物品反映在X光机显示器荧屏上图像的形状和颜色深浅程度及其在箱(包)内的位置,以便检查时能准确地、迅速地查出可疑物品。对查出的违禁物品和限制物品及时交领导处理,同时负责需要办理暂存物品的旅客移交内勤的工作。认真检查箱(包)内X光机操作员指示的位置的每件物品,直到排除疑点,同时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回馈给X光机操作员。

X射线机操作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负责对进入候机隔离区的所有行李进行安全检查,禁止危害航空安全的物品进入隔离区或被带上航空器。集中精力认真观察X光机荧屏,仔细分辨物品图像,对图像模糊不清或有怀疑的物品进行重新检查或告知开(箱)包检查员实施手工检查,并向开包(箱)检查员指出可疑物品的位置,及时了解可疑物品的性质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三、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实践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取得民航安检员职业资格。目前,我们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安检站合作开展这项职业资格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现,最佳的培训模式是教学演示区和实训区融为一体。理实一体化教室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边教、边学、边做,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而这符合民航安全技术管理这种不需要复杂设备,更加强调意识、要领、沟通的专业的教学需求。目前已建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实训室有全套安检设备,将作为进阶实训场地,满足更高层次的实训需求。到机场的顶岗锻炼、工学交替,是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理实一体教室、专业实训室、机场三者组合实现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全体系教学。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主要承担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安检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同时作为民航安全检查员职业技能鉴定与考核的场地。利用金属探测门、X射线机、手持金属探测器等安检仪器设备,模拟民航安全技术检查的真实环境,让学生熟悉民航安检业务的流程,熟练掌握证件检查操作、人身检查操作、X射线机操作、开箱(包)检查操作岗位的基本岗位职责。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既要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又要保证学生进行典型工作岗位的实践操作,因此其功能区域的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理实一体化教室需80平方(10m*8m)教室一间,可开展40人规模的相关课程教学,满足民航安全检查员职业技能鉴定及考核的场地与设备要求。多媒体教学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前二分之一区域,配置教师演示操作台、学生移动座椅、全套多媒体设备。实训区分设教室后二分之一区域,共布置两条旅客安检通道,安检通道配置通过式金属探测门、X射线机、验证台、手持金属探测器、行李箱(包)、开箱包检查台以及常见的违禁物品和生活物品等。

基于典型工作岗位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设,结合了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际需要,能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从而更好满足民航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俊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因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59).

[2]姚岚,叶琦.高职院校“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设刍议[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公共艺术设计教案范文2

关 键 词:高职 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构想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坚持适时修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教学计划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选用教材、指导组织课程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准。为了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对大学三年的课程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那么,就要邀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和专业骨干教师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共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一是在修改的过程中,将各个专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课的先后顺序分学期、分单元进行重新排序,使之更加符合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规律。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新生军训后第一单元专业课改上透视,第二单元上设计素描,第三单元上设计色彩等。二是在修改过程中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必要的增删。比如,取消基础素描课,增加设计素描课课时;色彩课重点讲授和训练马克笔、彩铅的画法以及水彩的画法,取消关于水粉技法的内容;对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如《园林绿化》的内容和教法进行讨论和界定等。

二、严格规范各门课程必须的教学文件

艺术设计是一门严谨、理性的科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是科学规范的。教学全过程应包括教学准备过程,比如,制订课程授课计划、撰写讲授课讲稿、准备范画与教具等;教学实施过程,比如,及时记录学生出勤、对学生每周的作业写出评语、按时收集全班作业、撰写讲评课讲稿等;教学检验过程。比如,优秀作业展出、单元课教学总结、单元课教学检查等。为了保证每门课程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应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准备过程精心筹划,即对课程的教材或讲义、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和范画等,特别是对讲授课讲稿进行整理和规范,以期达到不论哪位教师任教哪门课程都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基本统一、考试重点难点一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师队伍

优秀的专业教师团队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符合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与普通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应有明显区别。普通高校需要的是具有博士、硕士学历或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研究型教师;高职学院需要的更多是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教师,以及既有较高理论修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工艺师等。学院应积极与当地或省会城市的知名设计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个月都安排一位或几位专业教师去企业或公司进行短期顶岗培训,使专业教师逐步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同时,还可聘请知名设计公司的负责人或技术总监担任各个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将社会需求、企业人才和企业文化引进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除此之外,还需聘请设计公司技术骨干担任某些实训课程的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引进人才竞争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转贴于 四、用项目导向教学促进专业技能培训

目前,高技能人才紧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比如,作为我国改革发展前沿的深圳的钟表、模具、家具、服装、制鞋、玩具、家电等行业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占有较大份额,但一直缺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精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流的生产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以专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而项目导向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零距离上岗的难题。

有条件的高职学院应成立一个具有一定资质的设计公司,承接设计项目,然后由设计工作室的专业教师团队带领大三的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这样就能真正实现项目导向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项目导向教学的真正实施将使学院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教师安心在校内教学和承接设计任务,并为学校和个人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双赢。而且,通过不断承接设计项目,也可以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从而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

五、积极主动为每一位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在新生入校时就让他们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前景,明确奋斗目标,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三年有限的大学学习阶段,大一应完成必须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必要的基础技能。大二重点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职业岗位分流教育。比如,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点学习做设计方案;专业成绩一般的学生专攻3D、CAD等电脑软件上机操作训练;还有一些学生可以往制图员、施工管理员、项目经理等岗位发展。大三开始进入专业设计工作室,开展为期一年的项目导向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学院还要积极与社会招聘机构取得联系,邀请他们直接来学院现场招聘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

笔者认为,国家的政策、教育的品质、接受的途径以及教师的素养,都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艺术教育走向。在当前高职教育形势良好,艺术设计专业成为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的时候,我们更要认清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难点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认清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人才。这样,艺术设计教育的方方面面才会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决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16号文件.

公共艺术设计教案范文3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美学;用户体验

图书馆起源于文化,致力于文化。现代图书馆就像一部立体、富有魅力的无声教科书,它以开放、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来访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和塑造,将知识文化内化于人的所思所想,促进人类继承和发展知识。作为公共建筑,空间规划利用对图书馆是否能够充分发扬文化特质、表现艺术审美具有重要影响。提升图书馆空间规划的艺术意境与文化品位,能够更好地将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展现出来,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的职能。

一、图书馆空间研究现状

随着国外诸多探讨空间先进理念的推动,图书馆的空间价值被重新发现,国内图书馆界针对空间这一主题的探索也日益深入。颇受关注的图书馆空间研究涉及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空间)、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Commons,LC空间)、第三空间(TheThirdPlace)以及公共空间(PublicSpace),研究的主题方向扩展到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阅览空间、共享空间、空间布局等。从空间理论的研究层面来看,图书馆界对空间主题的探究从最初的建筑空间、空间布局等物理空间,发展、延伸至对图书馆价值理念层面上公共空间和第三空间等的研究。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美学理论为指导,旨在从艺术审美及用户体验的角度把握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表现,探讨设计美学视域下的空间规划办法。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一)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要素

现代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是集馆舍环境建设、知识信息建设、文献资源建设、用户需求建设于一体的综合设计,是通过风格定位、功能划分、空间布局、动态流向、光照设计、色彩装饰、材料运用等环境艺术手法,创造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者基于使用功能和设计美学的要求,综合考虑绿色生态、陈设艺术、空间色彩、声环境、空间采光、通用设计、家具形式、视听环境和通风系统等,将图书馆总体空间艺术和建筑之美深度融合,利用局部空间的特定环境,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年龄、性格、职业读者的多元化的艺术场所。设计优良的图书馆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雕琢,使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丰富为美学展示和价值引导,将美的内涵全方位地展示给读者。图书馆在知识收集与资源保存的基础上,其空间功能也融合了立体的美学拼贴,在无形中创造着一种综合效果。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引入设计美学的必要性

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特征。现代图书馆不仅要呈现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纵深,更应是人与人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创新知识的集合地。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通过美学引导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连接,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获得吸引读者到图书馆的持续动力,在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同时,借助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实现对受教育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全、完善的品格,从而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和价值导向的树立。因此,设计者应当综合考虑图书馆自身、读者、美学、使用体验等多种因素,打造功能设计、审美情趣和使用体验都让人满意的图书馆空间。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凸显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而且应该充分实现图书馆空间审美的文化传播功能。

三、燕山大学新图书馆空间规划中利用设计美学的实践

燕山大学新图书馆(以下简称“新馆”)通过理性的空间组织和造型手法表达了简洁有力的现代感。主体建筑由若干个类似盒子的形体组成,设计概念取自古代线装书,建筑外观体现了中国线装书书函的雅致结构,自然地围合出内庭院──内含中国传统书院中的园林精神理念。竖向排列的玻璃幕墙与石墙形似书架,规则地排列着,体现出韵律感,象征理工院校的严谨学风。外观界面的透明玻璃使读者在室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室内的空间开阔、自由、流畅,也为读者与行人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性,流动性的空间设计将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和接纳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一)以燕大文库表现文化传承

大学文库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藏阅空间,建立大学文库是高校图书馆对学校智力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收藏、保存、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中国高校图书馆纷纷设立大学文库,有研究学者认为,中国高校文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校文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则处于实体文库与虚拟平台共建阶段,也有少数一流高校的文库已经达到根深叶茂、资源与服务日臻完善的阶段。燕山大学图书馆于新馆规划设计燕大文库,在收集燕山大学名师、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学名师与优秀校友的学术著作、教案、讲义、笔记、手稿、手绘图纸等进行收集、陈展。名师是有着深刻思想、业界公认的专家、学者,是能够感染学生的教师,他们一生中产生的大量著作、手稿,使用过的教学教案,批注过的学生论文等文献资料,能从不同侧面彰显学校的教育科研、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成就。燕大文库秉承“弘扬学术精神,传承燕大文化”的设计理念,承担了燕山大学文化传承的责任。除收藏和展示区外,燕大文库还设立了接待区和阅读区。设计师将文库功能与建筑美学相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元素,延展文库藏、展的功能至交流和阅读,通过室内设计实现文库收藏与展示、阅览与交流的功能,吸引读者驻足与利用。

(二)以主题书斋展现人文情怀

现代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之一是把图书馆作为多种目的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空间,图书馆正走向高度的空间复合化。长时间处于开敞的大环境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设计者应根据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打破单一的藏阅空间界限,将功能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演变为容纳学习、科研、交往等多样化、多功能需求的复合型学习场所。新馆于开敞的传统阅读区域以书斋的方式规划设置了6个特色主题阅读厅,借助建筑结构,打破单调、机械的开敞式阅读环境,根据所处区域藏书的内容定位书斋的设计风格和主题意向,例如,社会科学藏书区设计了红色文化与馆史典藏两个文学主题;自然科学藏书区展示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科普类主题;样本藏书区规划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史学主题。6个主题阅读厅的装修设计及家具选购与所在大区的室内设计风格相互呼应,形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体系,既可以单独使用,成为开敞阅读环境中的点缀元素,又可以巧妙地成为共享空间中的衔接空间,将公共开敞的藏阅区域通过设计美学合理地配置,构成良好的空间序列体系。同时,利用角落空间和边缘空间围合出的半透明环境,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研究和交往互动需求,实现领域感和独立空间体验。通透的玻璃隔断使读者在书斋之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书斋内的包容、自由、流畅也为读者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书斋的设计不仅使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增加了过渡空间的阅读氛围,凸显了空间的艺术审美与人文情怀,是充分发挥设计美学指导意义与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实践之一。

(三)以创意梦工厂实现多样化文化服务

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表现在兼具个人与协作、开放与封闭、安静与嘈杂等多种属性,随着读者学习行为、阅读习惯和研究目标的改变,更多的研讨、交流、协作、创新、展示空间横空出世。保持公众兴趣是现代图书馆设计的目的之一,趣味性的空间体验让阅览环境不再乏味单调,通过空间的层次性打破实体边界,同时延伸心理空间。图书馆的开放交流场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新馆利用大厅上空的连廊开放讨论区域设计沙龙性质的创意梦工厂,借鉴奥地利设计公司BeneGmbH的BOX概念,以盒子为基础模块,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灵活地组合为桌子、长凳、案台、阶梯等,轻松改造家具结构和空间形态,为团队工作和沙龙文化注入新维度,激发团队活力和创造力。创意梦工厂创造的自由、灵动的空间特质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变化,更催化了服务创新与空间融合的化学反应。燕山大学是理工科类高校,燕山大学图书馆在努力营造科学、严谨的学术氛围的同时,竭力为广大师生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文化支撑。新馆通过布置开放的交流空间,努力为读者营造集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创新体验、社交体验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为图书馆多样的文化服务提供更多可能。

四、设计美学视域下图书馆空间规划利用的思考

(一)融合时代文明特质,展现文化育人内涵

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刻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明轨迹的重任。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与文化背景良好地融合,将当下时代的文化底蕴充分地体现出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主要为高校的师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结合本校历史底蕴,立足学科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艺术性;区级、市级或省级的公共图书馆则应当结合当地的文脉,有效地挖掘地域文化,将图书馆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习俗与空间艺术设计联系在一起,让读者一步入图书馆就能感受到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善用科学规划理念,提升空间美育价值

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现代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放眼于图书馆整体环境构架,合理地布设多样化的功能分区,设计流畅的交通动线,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内光环境和装饰环境,提供人性化的室内导向系统,同时对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研究,充分权衡暂时与永久、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期之间的利弊关系以及计划与实施的差别控制等问题,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利用图书馆人文及现有的景观资源,创造出集生态美学、环境效益于一身,适合读者学习行为和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的环境。

(三)发挥设计美学优势,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艺术性是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灵魂。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和对话艺术。设计师应以审美的视角规划图书馆空间,提升空间的意境与品位,根据馆舍建筑风格及文化定位,将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于图书馆内部大环境中,使空间的环境氛围协调统一,通过满足读者深层次的心理追求,达成读者追求美和感受美的强烈愿望。总之,设计师应将图书馆建筑之美与艺术之美高度融合,努力让每一个室内区域的设计都能够体现出现代化、开放化、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魅力,从而打造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图书馆,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

五、结语与启发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近年来,在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图书馆开始意识到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且针对空间规划带来的环境美化、服务延伸和管理探索等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活动。目前,国内图书馆的空间环境构建已经呈现出艺术氛围营造与理性空间构建相结合的趋势,功能空间设置也从为单纯阅览、单纯体验、单纯艺术表现而设置的直接单义空间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发展。但是大部分图书馆的规划设计仍以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和业务服务为主,较少丰富空间内涵,更不用说融入空间美感。加上受经费投入、服务主旨、治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图书馆在全方位考虑和融入用户价值感官、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等方面还有所不足,设计中仍然存在不能与功能充分融合,无法与区域、校园和图书馆文化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设计美学融入图书馆空间规划,将美学和文化要素场景化,通过空间功能的人性化设计和艺术元素的高度融合提升图书馆服务动能,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学术文化公共空间,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著,廖薇.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空间演化及再造的驱动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2):22-28,41.

[2]B-architecten.合成美学布鲁塞尔Muntpunt图书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3):112-117.

[3]程妹芳.基于LC服务的图书馆空间整合与重组──以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36(12):68-70.

[4]彭悦莹.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J].当代旅游,2019(2):235.

[5]兰小媛,潘卫,郭晶,等.大学图书馆文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9):70-74.

[6]胡惠琴.日本图书馆设计的时代性[J].建筑学报,2003(9):66-69.

公共艺术设计教案范文4

关键词: 文献检索 艺术设计教学 引导 促进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来说,文献检索是了解学科前沿、综合应用已掌握的设计概念、设计理论的有效环节。文献检索能完成收集资料、阅读文献、整理研究、分析综合、批判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方向,掌握课题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不同派别的观点、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发展前景等,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从根本上杜绝抄袭,培养学生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献检索是一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信息能力、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最快、最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论学科。自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84]高教字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文献检索课已被许多院校列为公共课或选修课程,经过近20余年的实践和探索,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的课程,其在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文献信息检索课也越来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关注。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技能。

一、明确课程特点,构建新的课程理念

文献检索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之一,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新颖,常常能碰触到世界各个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实用,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技能性课程;它具有专业性,不同的专业对检索对象、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它技巧性较强,不同的检索途径所需花费的时间和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当然,它也有其自身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正是这些特点,使该课程的具体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面对艺术设计教学,我们必须联系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文献检索课教育的目标为:要求学生在传统的检索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利用计算机网络多途径获取艺术设计专业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网络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检索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基于上述分析,现代的艺术设计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考核形式并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队伍。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法,提倡自学、创新,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改革教学内容

在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的教学内容目前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上信息资源的日趋丰富和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网上的各种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信息资源逐步普及,成为高速度、高质量信息的获取途径,对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已成为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之一。因此,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从原来的以手工检索教学为主发展到以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为主,增加信息分析和利用方法的介绍,进而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详细讲授现代信息资源分布和检索技术,包括信息资源种类与分布、数据库知识、机检技术与技巧、光盘检索、计算机联机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常用搜索引擎和Internet基本功能与服务等,并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文献和信息基础知识、检索语言,讲课侧重于典型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重点讲清检索思路。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手工检索,因为在机检得到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应用的今天,手检可与机检互为补充,仍有存在的价值。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体现机检内容,同时包含手检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手段和方法,多途径地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推出,在教学上要不断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随时补充最新信息资源、最佳的信息获取渠道。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立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提供网上检索馆藏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单位把信息资源电子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必须及时将新的网络数据库信息传授给学生,以充实教学内容。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多样性教学

数字化环境带给教师的最大变化是授课方式的改变,运用计算机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在单位时间内可最丰富的信息,信息的描述形式灵活多样。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符合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仅凭教材、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枯燥,缺乏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在讲授检索工具时,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献检索课以其“方法”课特有的应用性、工具性等学科性质更适用于多媒体教学。2004年以来,我校文献检索课一直使用多媒体授课,对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操作进行改革,利用投影屏幕进行计算机检索示范,采用网页拷贝做成课件来播放、模拟上网实习等。特别是在实习课中采用课堂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生动直观地演示计算机检索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网上检索的内容和过程。

2.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是文献检索课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建立和应用,Internet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网上数据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利用万维网检索信息已成为计算机检索信息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许多大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如DIALOG、ORBIT等,先后推出一系列基于Internet的万维网检索服务,如DialogWeb、DialogSelect等,用户通过远程登录(Telnet)检索这些网站,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十分重视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各高校图书馆局域网上,出现了国内外各类型数据库,如何加大力度地宣传和利用这些珍贵的网络电子资源,也是文献检索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于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利用了国内其它信息网和国外信息网上的免费资源。在介绍文献信息、数值信息、事实信息、全文信息和新闻动态信息的检索中,选用一些专业对口的数据库和搜索网站,引导学生掌握网上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

3.提供大量的上机实习机会

检索实习是这门课的精华,通过加强上机实习环节,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实习”的方式,组织好实习课,并努力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实习环境。充分利用我馆拥有400座机位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联机检索模拟实习、光盘检索和Internet网络检索实习。对于实习课题,除了教师拟定有关实习题外,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自定练习内容。实习报告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教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改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技能,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在实习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图书馆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网上搜索知识信息,而学生在与图书馆不断的近距离接触中还能挖掘自己查找资料的乐趣,引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心理,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至少当他们碰到问题时,知道到哪里去查找,应该怎样查找。

四、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的思考

1.调整教学对象

文献检索课大多是对全体学生开设的公选课,选修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年级、专业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为上课教学增加了难度。所谓“隔行如隔山”,文科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对于理科类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兴趣,在学习有关理科方面的数据库检索方法时感到有些倦怠和乏味,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听课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另外,需要是前提,只有在学生需要检索大量信息,通常是在撰写论文时,文献检索技能才会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因而高年级学生往往比低年级同学的学习欲望更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不可行的。如果能分科和安排在三、四年级开课,则效果更佳。

2.构造网络同步操作环境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设备外,还应想法添置投影仪,做到一人一机,这样可以创造师生同步操作的环境。教师可以结合检索实例,在机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演示检索的全过程中,学生也可同时进行操作,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为提高,教学的形式也会丰富起来,不再是死板地讲解一些概念、理论、步骤,而是教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和运用技能,从而收到巩固、熟练的效果,同时这种方式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实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构建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模式已成为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应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由执教老师提供最新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其内容应包括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之外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网络检索课程,全部放于网上,完全开放供学生阅读和下载。现在一些大学已将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搬到了网上(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表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已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步入现代网络化教学的初始阶段。目前当务之急是开发、研制新一代的“远程文献检索”和“计算机网络”课程模块,放在图书馆的局域网上,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上网操作技术,又能降低上网费用,解决部分学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实习的矛盾。同时,该课程还能使想学习信息检索技能的学习者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和信息。

4.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文献检索课程的种种独特之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或某一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提高知识结构、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让教师参加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培训、进修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本人也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学积累检索实例和检索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文献检索能够为教学提供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提供学科的前沿知识。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文献检索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参考文献:

[1]张厚生.新世纪文献检索课的变革与创新[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01.

[2]方宝花.文献检索课教学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3]程树年.大学文献信息检索教程[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08.

[4]黄清,郭映红.美术信息检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5]秦殿启.文献检索与信息素养教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6]吴贤奇.现代文献信息检索[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02.

公共艺术设计教案范文5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是大学教育教学类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重新认识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加强大学教育学课程设计改革,对于促进本科生的学习、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设计;课程编制

2011年10月8日,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制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该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2014年8月18日,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中指出,要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重庆将于2016年上半年被纳入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省市之一。其中,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试点省市,将逐步形成和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打破教师终身制的管理制度。相关政策举措的颁布实施,一方面反映出现实教育实践中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实的状况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为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内容和其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剖析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季诚均认为大学课程设计包括大学课程设计的含义与过程、理论取向、设计模式、大学教学计划编制、大学教材编写。[1]汪霞认为,课程设计指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课程基本要素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或安排。当人们的意图是要识别一种存在实体的各种成分时,便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重视微观层次上课程诸因素的安排,如学校各具体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与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与活动的选择、课程结构与类型的安排、实验设备与教具的使用等。对于课程设计的认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课程设计是在怎样的背景、理念或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即为什么要设计课程?二是课程设计究竟要设计什么?即课程设计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可以对“课程设计”做如下定义:课程设计是指在某个时期或阶段,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路线和方针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依据教育理论和规律的要求,对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进行组织、编制和修订的过程。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

关于大学单门课程的设计,从理论角度,我们做了尝试性的思考,而对于高等学校(大学)的课程如何设计呢?不仅仅是因为在“教育”两字的前面加了“高等”二字或者在把“中等教育”的“中等”改成了“高等”而已,因为这样的研究范式仍停留在课程设计的普适性规律认识上。基于上述对课程设计含义和教育学课程的学科性质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推论出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含义。它是指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对该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所进行的组织、整合、调整与编制的过程。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学课程标准的设计问题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中应更多地体现教师的规定。如体现教师如何成为课程的使用者与开发者,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与担当。高等教育的职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教育学属于公共课程,内容涉及教育、教育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基本内容,内容没有太多理解性的障碍。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去学习也同样可以收获教育学类知识。那么,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一方面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学习知识基础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目标的设计,以期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期望,促进本科生在最近发展区进行生长。如果这个课程目标没有设置好,教学目标就会失去教学中心和重心,教师在课程把握与教学中容易坠入“照本宣科”的传统性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扮演好“导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引导和教导的作用。按照大课程小教学的观点分析,课程设计包含于教学设计。教学成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教育学课程对于不同本科生而言,其地位和价值不一样,对于师范生而言,它是专业基础课程;对于非师范生而言,它又属于公共课、基础课或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讲解知识本身存在的逻辑结构、知识的逻辑关系是如何推导的,知识与现实问题是怎样的关系等等。即使这样,也仍然不能忽视学生对教育学知识的记忆,因为学习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考试,进行考试的技能训练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计问题

课程目标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广义的课程目标是指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或“教学目标”,在笔者担任教育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时,我们更多的是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该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某堂课的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对某门课程的若干堂教学目标的集合。以教育学课程为例,学校对课程目标做了如下的规定与文字描述:教育学课程目标:本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师范类专业课程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

(三)教育学课程计划的设计问题

课程计划就是某一门课程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如课程内容讲解的进度安排、课时数的分布等等。就笔者任教的教育学课程的学分与学时分配来看,实验实践学时才2分。这样的设计时间过少。对于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本科生来说,可以为其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这里谈及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从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角度来分析的,自然就排除学校对本科生专门安排的实习学期。在该门课程设计时,如何兼顾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的比例协调问题,成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计划以及教案等环节中需要不断深思与探索的命题。

(四)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设计问题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章目节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的框架及文字表述等方面。在进行教育学课程内容设计时应避免千树一面的效果。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笔者从2012年春季到2015年春季,讲授过体育专业专科生和生物专业、地理专业、计算机专业及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使用过两套教材。2012年春季使用的是杨小薇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基础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套教材学理性较强,对于研究生的学习作用更大。从教学的感受和专科生的学习状态分析,该套教材对于体育学专业的专科生来说有些偏难。从2014年春季开始,在对地理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教育学课程时,就改用了王彦才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该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凸显基础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而减少对学理性的偏重,在本科生走向未来教师岗位中会有一些实际帮助。实践证明任何教材都具有相对滞后性。第一,从编著教材的想法到编委组的成立,到编写,再到出版发行,这个过程有一个时间周期,这个时间大致有1年左右,这客观上造成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不过,这样的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第二,真正编写人员的素质和态度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和水准。教育学课程设计在内容安排上应适度超前,因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只有适度超前才有可能弥补“时间滞后”造成的毕业生知识与技术的老化,才能将所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2]

(五)教育学课程评价的设计问题

在高校里,大学教师是课程评价和课程设计的主体,大学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在高校里,学术领域一般是指学科领域、专业领域和职业领域,它们对高校课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约翰•斯塔克的研究表明,对大多数大学教师来说,学术训练(即教师所接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训练)是对课程编制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其次依次是教学经验和教育信念。[3]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大学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对于促进本科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十分重要。如教育学课程的学科属性,它属于怎样性质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的特点如何影响着该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教育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互融合的基础性学科,课程设计的时候既要求理论知识的呈现,也要求实践环节的体现。教师的课程评价既要有对课程本身设计的评价,也要有对其自己设计课程能力的评价。

三、教育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由于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公共课教育学课程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这对大学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L.DeeFink在他的《创建深刻的学习经验:一种大学课程设计的整合方法》一书中写道:“只有当我们的大学教师都成为学习经验的设计者,而不是继续做原来意义上的教书先生的时候,我们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4]

(一)教育学课程标准的设计

课程标准规定了一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统领性的作用。教育学课程标准应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每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课程标准要符合国家相关教育制度、政策和文件精神的规定,在此前提下,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具体化的设计。课程标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标准的内容中去,以此把它作为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的纲领性的文件。

(二)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根据既定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而赋予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是对课程固有价值的某种程度的体现,是课程任务指标的表述形式,是指导课程设计的准则。从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分析,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一般源于两个标准:一是关乎于人的标准;二是关乎于国家的标准。由此推之,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计自然也应遵循这样具有普适性的标准。除此之外,该门课程目标的设计,还应遵循其他标准。如教育学课程的学科属性要求在课程目标设计时,应考虑课程的实践环节。因为教育学课程的知识本身就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三)教育学课程计划的设计

在教育学教材内容的设计时,可以安排适度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如教育学教材中设计了教案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教育学教师可以把写好一份教案作为作业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弄懂了教案的写法。写教案是备课的基本环节,是未来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所以课程设计时,需要教师在运用教材的时候对课程内容做适度的调整,这样对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帮助。同理,如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等部分的教学,也可以安排几节课让本科生来讲课,通过教师评课、学生讲课、学生评课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这可以在教育学课程内容设计时进行增加。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安排在学校安排的实践周或实习学期,平时都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渗透。

(四)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施良方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是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的工作,它涉及课程问题的方方面面,也是许多课程问题的集结点”。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材的编写、使用和修订问题。丁念金指出,各种教科书都应该注意的共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作为课程设计的具体化产品,教科书在结构上应该体现课程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第二,教科书的纵向的形式结构采用单元的形式比较理想。第三,教科书除包括主体性的内容外,还应有大量的附带性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一般应该比较厚。[5]

(五)教育学课程评价的设计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效果的检验,学校对课程评价的标准更科学才能有效检验课程的实验效果。在课程评价的环节,笔者任职的学校增加课程实习成绩或实践教学的权重,在保持理论教学的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略向本科生实践课或实习课成绩倾斜。笔者从2012年春季到2015年春季,一直上公共课教育学课程。教过体育专业、地理专业、生物专业、计算机专业和艺术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2014年秋季后,学校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改变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均占5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没有考到50分以上者,均为不及格。这样的考评方式加重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更合理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为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发展。

作者:王琳博 艾小平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季诚均.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5-48.

[2]吴晓义.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计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8(6):105.

[3]王梅.差异教育的课程设计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11,35.

公共艺术设计教案范文6

【关键词】三本院校;广告学;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195-02

当前市场上大大小小的文化传播公司林林总总,在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利益驱动下,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广告学专业。自1982年厦门大学首设广告学专业之后,至今已有30余年的时间。在武汉本地,以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最为出类拔萃。2000年之后,各独立学院相继成立,其专业设置多以校本部为参考蓝本。那么设置广告学专业的三本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一二本应有哪些区别?三本院校应该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势以及教学资源确立有特色的专业办学定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三本院校广告学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省开设广告学专业的三本院校主要有武昌工学院、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等。通过对这些学校广告学专业进行考察,发现其形态主要有:以新闻传播学为母体的广告学专业――这类学校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传播策划与广告管理能力,学生比较偏重理论学习,而具体业务操作能力欠佳。其次,是以中文专业为基本母体,通过重组成立广告学专业――这类学校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广告创意和文案的写作能力。再次,是将广告学放在艺术设计学院――这类学校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广告创意表现的综合视觉传达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注重理论培养的学生强。武昌工学院的广告学专业设置于外国语学院,院内并无其他中文类专业。因此在存在形态上就区别于其他三本院校。

二、社会对广告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三本院校广告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还是在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广告业呈现出勃勃生机,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经调查显示,企业在招聘广告专业应届毕业生时比较侧重学历、技术水平、经验等方面;而广告专业应届毕业生在经验、专业技能、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最为缺乏。

实际上,现在我们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去向并不仅仅局限于广告公司、广告主或者广告媒介,还包括营销、公关、客户服务、动漫、网络等领域。此领域现在习惯以“创意产业”定义。其中涉及的职位大致有设计制作、策划、文案、创意、媒介拓展、客户业务等,公司内部除要求各司其职外,还要求各职员有互相配合的能力。例如,设计制作既要有美术基础,又要会电脑设计,平面、动画、电视制作都要精通。策划和文案是关系密切的职位,所以有些广告公司在招聘时会把策划文案作为一个职位招聘,除要求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组织能力和文字功底外,还要通晓广告的整个运作过程。

三、市场条件下三本院校广告学专业办学定位策略

笔者认为,符合地方人才需求是三本院校定位决策的基础。例如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类城市,跨国公司云集,4A广告公司林立,当地高校自然定位于此需求。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我们应认真调研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广告行业特征,广告人才需求情况,以此来进行细分定位,才能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以及广告发展的需求。此外,每所高校都应该进行差异化教学,也只有做到真正的差异化教学才能使本校学生更具个性,从而更具竞争力。但做到差异化教学的前提则是办学定位必须清晰,那么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符合三本院校实际情况的广告学专业办学定位策略:

(一)以市场发展为前提

刚才已经谈到广告学专业的办学定位必须对广告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透彻的把握。因此,这就要求上至该专业主持人,下至每位任课老师都应紧密与业界联系,及时获取业界相关资讯,了解行业动态。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市场环境调整课程体系,否则,缺乏调研地盲目跟风或者依葫芦画瓢,都只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上缺乏起码的竞争力。

(二)以学科群的良性互动发展为基础

无论哪种类型的高校开设任何一个专业之前,都应该仔细考虑该专业是否与校内现有专业在学科上有关联。如果有,该新增专业的开设不仅可以得到相关专业现有资源的支持,同时,还可以反过来推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形成学科群的良性互动发展;如果没有关联,则新增专业就无资源可用,必然造成投资大,边际效益低,人才培养也难以出成绩。之前提到,武昌工学院广告学专业设置于外国语学院,而当前广告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创意+外语”的广告人备受广告公司青睐。因此,我们可以借助院内英、法两语的优势教育资源,强化提高学生外语应用尤其是口语方面的能力,使我们学生区别于地方其他三本院校广告专业毕业生,凸显语言特色。此外,我们可与校内艺术设计类专业联手,着力提高学生对创意产品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以着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思路

一所高校某个专业的办学定位,应完全从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出来。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应完全贯彻细分定位的指导方针。三本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广告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我们在制定其人才培养方案时,如何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值得我们再三考虑的。以武昌工学院为例,我们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型的广告创意和设计人才,主要是动手,能完整从事广告活动的一线员工。虽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也导入了经管专业的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以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闻学、跨文化传播,还有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等课程,但是我们的学生应区别于一本院校培养出来的,侧重学生动脑,思考广告整体策略的“战略性人才”。就武汉本地广告行业而言,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广告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分析这些企业的用人信息,广告摄像、摄影、网络、新媒体的设计人才方面的需求较大。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摄像、摄影、多媒体制作等能力上。我们要凸显办学特色,制定适应地区经济和广告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可以在选修课上下工夫。三本院校生源多来于省内,主要就业方向是地方企业,那么可以在选修课中加入探讨地方经济、文化的相关课程,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了解本地经济,能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的有用之士。此外,建立广告专业工作室势在必行。工作室作为广告专业学生实践基地,有独立的运行模式,承办校内经营项目。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否则,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

(四)以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为保证

要提高专业的竞争优势,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授课内容、授课手段、打造专业品牌等诸多方面。广告专业是个要求有创新意识的新锐行业。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得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树立与市场同步更新的教学理念。三本院校应鼓励教师到业界锻炼,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思考、尝试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关注行业动态,在教案中引入本地区广告行业的特色内容,最新的广告创意案例,从而丰富课堂内容。三本院校生源较一二本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一二本学生弱,这就对三本院校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上“抓住”学生,也是人才培养上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除可以结合互联网的使用,在课堂上以丰富案例、视频、资料来增强课程的信息量和生动性外,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集中讨论区,丰富学生课下专业学习,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洁,张.创意产业背景下浙江省高校广告学专业定位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