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 文言文 阅读 命题 学习策略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经典,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必不可少的“大餐”。结合各地的中考命题特征,我们不难察觉,该题型的总体趋势是“稳中有变,重心外移”,即命题涉及的考点、题型、题量以及试题总分值,与前两年比起来在大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略有变化,文本取材重心呈“立足课内,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1.命题的考查要点

1.1 考点增多,题型丰富。

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考查中衍生出一些相对固定的考点,有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与应用的,如:理解实词的意义、把握虚词的用法、翻译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以及重要语句背默等;有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分析及价值取向的,如:提取概括、感受体悟、评价赏析、拓展迁移等。这些考点,将会继续保持。

文言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综述题等,不过,选择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主观表达题逐年增加。选择题大多用来考查“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本写作特色赏析评价”等对初中生来说是难度较大的考点。

1.2题量适中,分值稳中有升。

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量最少的为3条,如广州卷;最多的6条,如福州卷。2007年中考,题量最少的也为3条,如广东卷;最多的为7条,如福州、成都和南宁卷。从统计数据看,2005年文言文阅读平均题量为5.3条左右,2006年则为4.8条左右。因此,笔者预测,中考文言文阅读平均题量将会稳定在5条左右。

2005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值最高的为26分,如武汉卷;最少的仅8分,如哈尔滨、河南卷;全部统计对象平均分值约为14.1分。2006年,最高分值为22分,如浙江、兰州卷;最低分值为8分,如广东卷;全部统计对象平均分值约为13.9分。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试题平均总分值稳定在14分左右,与语文教育界重视并加强文言文教与学的呼声相合拍。

1.3选材考究,重视内外结合。

课内文言文取材时普遍重视考查新课标推荐的必背16篇文言文,尤其青睐课内经典名篇,如《〈孟子〉二章》(2005年被8省市选用),《岳阳楼记》(2006年被5省市选用)。课外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易,文体以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或小议论文为主。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古代名臣良将事迹,表现官员的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或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正直品行和从政治军的才干等;第二类为古人事亲至孝、诚信待人事迹,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及传统美德。预计近几年中考仍将会遵循这些特点来选材命题。

2.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2.1 依据文本,狠“背”放“活”,由“内”而“外”,强化掌握文言知识点。

我们在教授文言文阅读时,不难发觉,尽管初中文言文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宽,但统观六册课本,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知识是需要牢固掌握的课内知识,亦即人们常说的“死”知识。如课内实词、虚词的积累、课内文言文名篇(段)的积累、文言文常识的积累、课文涉及成语的积累等。对这些,可以采用抓“死”出“活”的复习方法:对各种“死”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运用比较法和分析法进行记忆,并通过各种练习,学会运用。能记忆,就抓住了“死”;会运用,就出了“活”。

虽说文言文命题取材的重心将逐渐由课内向课外转移,但是,即使阅读材料取之于课外,题点还是在课内。因此,我们必须抓“内”联“外”,注重转移。可以从已确定的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扩展到课外,增补适当的复习内容。所增补的内容可以是和课内知识点、能力点同类的,也可以是延伸的,或异类的。如学习了蒲松龄的《狼》,可以扩展其《狼三则》;学习了《与朱元思书》,可以增读《黄生借书说》等等。通过同类的、延伸的和异类的课外内容的增补,就可加强对课内知识点、能力点的记忆、理解和灵活运用,达到“取法于课内,决胜于课外”的目的。

2.2 利用文言文知识“点”,引出复习“面”,让学生能够做到“熟能生巧”。

文言文教学应该使各种知识和能力得到主次分明、难易得当的梳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就会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控制性和准确性。如,对于“古今异义”这个知识点来说,可生发出来的“面”应是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再如,以文言虚词为例,其“面”上的“而”就是一个小的知识点,由它生发出来的小“面”则应是表并列、表顺接、表修饰等几种。当然,抓“点”一定要准,带“面”则不要太宽。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熟能生巧,孰能使我们文言文阅读的分数“锦上添花”。要抓“生”致“熟”就必须注重综合,练得精,练得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练课内的难点和重点。课内文言文,繁难之处和要害之处,通过“练”弄懂了,掌握了,其浅显之处、次要之处也会迎刃而解。二是练多样化的题型。必须广采精选各种格式的题型,练以致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题型的变化,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三是练答题的准确与规范等,即使是开放性的试题,也不能不着边际地乱来。

2.3 背诵经典名言语段,阅读对比,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思想灵魂。

我们通过观察近几年来的文言文阅读命题特征、趋势,不难发现有两点:(1) “单一课内型”语段考查少;(2) “课外型”依然走俏。这种阅读理解的“考点”涉及两种:一种是课内、课外各取一段进行综合比较;另一种是单一课外命题。此种选材做法便于形成“内”“外”齐放的局面,既能有效地检阅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情况,又能考查学生对浅易课外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将会被更多的地区所采用。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体验学习

所谓“体验学习”是通过实践(听、说、读、写、做等活动)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中学语文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它是由孩子运用体验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逐步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同西方的“发现法”学习有所不同,它更重视作为辅导者的家长的参与作用和文本的示范作用,并力避孩子无序的、杂乱的学习活动。其特征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要求先学后导、先练后讲、先议后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体验入手,从学练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主动进入学习情景。

语文学习具有体验性强的特征,它是表达的艺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美与自由的艺术,要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好的生命和情感体验,我们家长应尽所能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性学习策略,让孩子从简单或深刻的文字中收获生活的活色生香,生命的五彩斑斓,从而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操和热烈的生命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达十几次提及“体验”,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突出体验学习策略,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应用形象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体验。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体验”离不开学生某种亲身亲历,更多侧重立足于感性的“感受”,由于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往往更相信所见、所闻、所做的学习材料。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就是架设书本世界与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的桥梁,唤起学生的体悟、感受,从而形成主动、自觉的态度。比如,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针对本课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情趣盎然、音韵铿锵的特点,紧扣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不畏艰难,破土而出、顽强生长的情景和热情歌颂了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主题,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让学生踏着欢快的节奏走进教室,心情轻松而又愉快。课始,以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踏着春的乐曲走来,仿佛走进了春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春天的足迹吧!随后,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配以画面优美的影片,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如沐春风般的笑容。以情境的创设,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感受春的气息,唤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2、基于已有经验,通过语境再现启发学生体验。要想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感悟课本内容。而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则不失为锻炼其敏锐语感的妙法。以第四册的《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和花朵说的悄悄话》为例,课文第三小节讲“我”与“杜鹃花”之间的悄悄话。其中有一句:“你的客人:蜜蜂和蝴蝶就要来了,难怪你这么喜气洋洋。”为了能更深刻地感悟到杜鹃花的“喜气洋洋”,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会“喜气洋洋”?学生马上说:“我考了一百分,会喜气洋洋。”“假期里我跟妈妈学会了烧红烧肉,我喜气洋洋。”“我们家中了大奖,全家人喜气洋洋。”在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马上就体验到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在紧接着的朗读训练中读得入情入境。

3、突出自主参与,通过活动开展鼓动学生体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鼓动学生体验。如《海底世界》教学中有一个“我是×××”的自述活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有了体验的兴趣。每一只海底动物都各显其本色,“梭子鱼”为了显赫自己的速度之快,边游边在教室周围快速“游动”,“海参”则横着身体踟蹰地向前爬行,表演得非常逼真到位,“乌贼”和“章鱼”也表演得栩栩如生,如同快乐的小天使一般……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享受着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拓展预习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拓展预习,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钱学森的爱戴,体会钱学森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心里留下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从而激发起阅读冲动。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拓展预习,如《微笑着承受一切》《大江保卫战》等课文。

二、拓展感悟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与教材的局限,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当然,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

1.抓住语言,感悟文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资源,根据其特点组织阅读教学。如教学苏教版《钱学森》时,理解钱学森所说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谈体会,同时安排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贫穷走向,从走向……”这个拓展训练的创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钱学森拳拳报国之心。

2.突破难点,丰厚文本。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往往是教材蕴涵深刻含义的地方,在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如《天火之谜》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雷电的厉害,从而感悟“天火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这样借助课件来突破教学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让文本更加丰厚了。

三、延伸践行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法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应树立语文大阅读教学观,灵活拓展教材文本,实现学生自主搜集整合信息、课堂教学延伸、综合性学习深度拓展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拓展延伸阅读时空,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求知,让课外资料课内化,将阅读教学演绎得更加美丽。

1.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如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学习后,可开展《冰心散文欣赏》的主题延伸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冰心散文的特点,感受其散文的内在美与外在美。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每一个课时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并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出随意性,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内容进行随意解读,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以及学生要达到的水平。

(二)阅读基础不牢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基本上成为学生全部的阅读资源,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作业占据,没有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并没有监督,没有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为只有多做题才能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分数。

(三)阅读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对阅读内容的解读结果,没有相对的自主性,学生对文本没有自己情感的投入,没有思维的分析,没有参与性的交流,学生对阅读产生陌生感,不会主动地激发自己的兴趣,没有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参与性。例如,在《玩出了名堂》的教学中,学生看到黑板上的标题,对“名堂”产生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字典进行理解,在明确基本内涵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好奇。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对文本内容进行阐述,而是给学生三分钟时间通读全文,然后向同伴口述故事的内容,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分为若干个学习部分,小组自愿选择学习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一个小组学习主题是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的过程。学生首先根据列文虎克的方法动手制作显微镜,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并记录,然后不断尝试,在尝试中一个学生使用文章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将文本内容分成三个过程,显微镜制作成果、制作过程、具备能力。这节课是学生在好奇的基础上自己阅读、分析,提高了阅读效果,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专注学生思维,进行及时点拨

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才能够对阅读进行主动学习,并进行阅读计划的设计。例如,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播放一则寻人启事,让学生共同帮助寻找消失的小村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播放小村庄的图片,引导學生用词汇来把握小村庄的关键信息。在把握村庄特征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转向“为什么小村庄会消失”的问题上,开始阅读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内容,但是因为没有一致的整理方法,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呈现出零散的状态。这时,教师通过动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柴烟,最后的图示使零散的内容得以规整。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内容上读到知识,裸露的土地无法抵御大风,大风带来了洪水,吞噬了村庄。这个过程的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感受,这时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完成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情感升华。

(三)对作品进行演绎,促进作品的延伸

阅读教学不仅是单一的文字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情境表演、角色体会等联系在一起,使隐形的文字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文本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存在,而对话的感情只有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才能够体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采用文章的语言表述,但是需要用表情、语气、动作来表达语言的情境和各样心情,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文章蕴含的道理和情感有了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再如,在《桂林山水》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桂林山水的核心语句理解和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用相似的语言表达喜欢的景色,在不同景色中学会运用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精美。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晴。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清除文字障碍,为掌握课文内容做准备

阅读课文前,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时会有文字障碍,要边读边想,把不会读的字词画出来。读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清除文中的文字障碍,利用工具书、师生交流、同学交流等方法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字词。读懂了文章内容,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才能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今社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词:阅读理解,初中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和主体参与意识

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教材的思想情感因素,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如果对学生作出统一的标准化指导,就会制约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阅读教学失去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变成一句空话,不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在阅读时不能深切感悟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阅读教学内容单一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挖掘整合阅读资源,仅以课本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单一有限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阅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必要,一些学校忽略了生活实践,把学生封闭在教室里,学生就书读书,语文教学离开了社会生活这一源泉,就丧失了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案指挥着师生的教学活动,虽然教学过程能够有序开展,但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和情感的体验,使认识过程变得简单,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三)阅读教学步骤程式化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阅读处于被动状态。对优美的课文佳作,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和灵气,领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师只是把琐碎的知识点和抽象的符号讲授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分析中,不能整体感知课文完整的情节与鲜活的人物形象,遏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程式化的教学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审美氛围,积极挖掘教学资源,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机会。鼓励学生从书籍中汲取语言营养,获取精神食粮。兴趣能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阅读是一条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伴随着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内容,欣赏课文文采,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例如,在教学古代经典名篇《岳阳楼记》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洞庭湖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陶醉春和景明时节的洞庭湖“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静谧和壮阔,体验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灵动美,让学生闭目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品味文辞的魅力。最后通过深沉激昂的语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师生之间通过阅读,传递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探究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自由表达,探究式阅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质疑比较,获得结论。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鼓励质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惑点,适时恰当地加以指导,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例如,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出处等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资料,上课时学生自己介绍相关的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各抒己见,归纳总结,形成共识。通过创造性研讨活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阅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特色,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形式,学生是教W过程的主角,通过切身感受获得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

教师要鼓励学生满怀真情地阅读,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把阅读看做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使学生爱读、乐读,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