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 文言文 阅读 命题 学习策略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经典,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必不可少的“大餐”。结合各地的中考命题特征,我们不难察觉,该题型的总体趋势是“稳中有变,重心外移”,即命题涉及的考点、题型、题量以及试题总分值,与前两年比起来在大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略有变化,文本取材重心呈“立足课内,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1.命题的考查要点

1.1 考点增多,题型丰富。

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考查中衍生出一些相对固定的考点,有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与应用的,如:理解实词的意义、把握虚词的用法、翻译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以及重要语句背默等;有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分析及价值取向的,如:提取概括、感受体悟、评价赏析、拓展迁移等。这些考点,将会继续保持。

文言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综述题等,不过,选择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主观表达题逐年增加。选择题大多用来考查“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本写作特色赏析评价”等对初中生来说是难度较大的考点。

1.2题量适中,分值稳中有升。

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量最少的为3条,如广州卷;最多的6条,如福州卷。2007年中考,题量最少的也为3条,如广东卷;最多的为7条,如福州、成都和南宁卷。从统计数据看,2005年文言文阅读平均题量为5.3条左右,2006年则为4.8条左右。因此,笔者预测,中考文言文阅读平均题量将会稳定在5条左右。

2005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值最高的为26分,如武汉卷;最少的仅8分,如哈尔滨、河南卷;全部统计对象平均分值约为14.1分。2006年,最高分值为22分,如浙江、兰州卷;最低分值为8分,如广东卷;全部统计对象平均分值约为13.9分。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试题平均总分值稳定在14分左右,与语文教育界重视并加强文言文教与学的呼声相合拍。

1.3选材考究,重视内外结合。

课内文言文取材时普遍重视考查新课标推荐的必背16篇文言文,尤其青睐课内经典名篇,如《〈孟子〉二章》(2005年被8省市选用),《岳阳楼记》(2006年被5省市选用)。课外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易,文体以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或小议论文为主。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古代名臣良将事迹,表现官员的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或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正直品行和从政治军的才干等;第二类为古人事亲至孝、诚信待人事迹,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及传统美德。预计近几年中考仍将会遵循这些特点来选材命题。

2.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2.1 依据文本,狠“背”放“活”,由“内”而“外”,强化掌握文言知识点。

我们在教授文言文阅读时,不难发觉,尽管初中文言文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宽,但统观六册课本,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知识是需要牢固掌握的课内知识,亦即人们常说的“死”知识。如课内实词、虚词的积累、课内文言文名篇(段)的积累、文言文常识的积累、课文涉及成语的积累等。对这些,可以采用抓“死”出“活”的复习方法:对各种“死”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运用比较法和分析法进行记忆,并通过各种练习,学会运用。能记忆,就抓住了“死”;会运用,就出了“活”。

虽说文言文命题取材的重心将逐渐由课内向课外转移,但是,即使阅读材料取之于课外,题点还是在课内。因此,我们必须抓“内”联“外”,注重转移。可以从已确定的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扩展到课外,增补适当的复习内容。所增补的内容可以是和课内知识点、能力点同类的,也可以是延伸的,或异类的。如学习了蒲松龄的《狼》,可以扩展其《狼三则》;学习了《与朱元思书》,可以增读《黄生借书说》等等。通过同类的、延伸的和异类的课外内容的增补,就可加强对课内知识点、能力点的记忆、理解和灵活运用,达到“取法于课内,决胜于课外”的目的。

2.2 利用文言文知识“点”,引出复习“面”,让学生能够做到“熟能生巧”。

文言文教学应该使各种知识和能力得到主次分明、难易得当的梳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就会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控制性和准确性。如,对于“古今异义”这个知识点来说,可生发出来的“面”应是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再如,以文言虚词为例,其“面”上的“而”就是一个小的知识点,由它生发出来的小“面”则应是表并列、表顺接、表修饰等几种。当然,抓“点”一定要准,带“面”则不要太宽。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熟能生巧,孰能使我们文言文阅读的分数“锦上添花”。要抓“生”致“熟”就必须注重综合,练得精,练得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练课内的难点和重点。课内文言文,繁难之处和要害之处,通过“练”弄懂了,掌握了,其浅显之处、次要之处也会迎刃而解。二是练多样化的题型。必须广采精选各种格式的题型,练以致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题型的变化,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三是练答题的准确与规范等,即使是开放性的试题,也不能不着边际地乱来。

2.3 背诵经典名言语段,阅读对比,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思想灵魂。

我们通过观察近几年来的文言文阅读命题特征、趋势,不难发现有两点:(1) “单一课内型”语段考查少;(2) “课外型”依然走俏。这种阅读理解的“考点”涉及两种:一种是课内、课外各取一段进行综合比较;另一种是单一课外命题。此种选材做法便于形成“内”“外”齐放的局面,既能有效地检阅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情况,又能考查学生对浅易课外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将会被更多的地区所采用。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体验学习

所谓“体验学习”是通过实践(听、说、读、写、做等活动)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中学语文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它是由孩子运用体验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逐步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同西方的“发现法”学习有所不同,它更重视作为辅导者的家长的参与作用和文本的示范作用,并力避孩子无序的、杂乱的学习活动。其特征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要求先学后导、先练后讲、先议后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体验入手,从学练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主动进入学习情景。

语文学习具有体验性强的特征,它是表达的艺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美与自由的艺术,要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好的生命和情感体验,我们家长应尽所能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性学习策略,让孩子从简单或深刻的文字中收获生活的活色生香,生命的五彩斑斓,从而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操和热烈的生命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达十几次提及“体验”,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突出体验学习策略,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应用形象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体验。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体验”离不开学生某种亲身亲历,更多侧重立足于感性的“感受”,由于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往往更相信所见、所闻、所做的学习材料。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就是架设书本世界与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的桥梁,唤起学生的体悟、感受,从而形成主动、自觉的态度。比如,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针对本课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情趣盎然、音韵铿锵的特点,紧扣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不畏艰难,破土而出、顽强生长的情景和热情歌颂了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主题,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让学生踏着欢快的节奏走进教室,心情轻松而又愉快。课始,以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踏着春的乐曲走来,仿佛走进了春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春天的足迹吧!随后,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配以画面优美的影片,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如沐春风般的笑容。以情境的创设,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感受春的气息,唤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2、基于已有经验,通过语境再现启发学生体验。要想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感悟课本内容。而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则不失为锻炼其敏锐语感的妙法。以第四册的《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和花朵说的悄悄话》为例,课文第三小节讲“我”与“杜鹃花”之间的悄悄话。其中有一句:“你的客人:蜜蜂和蝴蝶就要来了,难怪你这么喜气洋洋。”为了能更深刻地感悟到杜鹃花的“喜气洋洋”,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会“喜气洋洋”?学生马上说:“我考了一百分,会喜气洋洋。”“假期里我跟妈妈学会了烧红烧肉,我喜气洋洋。”“我们家中了大奖,全家人喜气洋洋。”在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马上就体验到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在紧接着的朗读训练中读得入情入境。

3、突出自主参与,通过活动开展鼓动学生体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鼓动学生体验。如《海底世界》教学中有一个“我是×××”的自述活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有了体验的兴趣。每一只海底动物都各显其本色,“梭子鱼”为了显赫自己的速度之快,边游边在教室周围快速“游动”,“海参”则横着身体踟蹰地向前爬行,表演得非常逼真到位,“乌贼”和“章鱼”也表演得栩栩如生,如同快乐的小天使一般……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享受着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3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二、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我们都明白,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完成一些词汇、句式、语法等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学生的情感、精神领域的扩充和培育。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满足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

阅读不是言语符号的简单传递,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文本激活、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表象与情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与文本所表现的表象、情感融合,形成新的鲜明的意象,并不断反思回味,从个体的生命、情感需要出发,对文本进行整体的知觉的把握,感受领悟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揭示文本的独特意义,并从中感受到自己个人的生命意蕴。体验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阅读主客体之间的有机融合,形成自己丰富生动的心灵世界,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的力量、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独立与自由。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体验的阅读状态下,学生可以豁然开朗、悠然心会,在一种妙不可言、百感交集的状态中,通过自己的想象、神思、移情、悟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汇、碰撞、融合,跨越时空,点燃、激活已有的,甚至是并未意识到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新的意义。由于这些知识经验经过体验状态,整合了情感、精神因素,很容易内化为个体生命的一部分,使原来相对处于静止和凝固状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心灵中被激活、催化。并且体验越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个体加以灵活调遣和运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样,这些知识经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情感的内化

在阅读教学中, 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文本所包含的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向主体的内部心灵展开和演进的过程, 是读者通过感受、领悟、欣赏等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还原,使作者的情感世界与自己已有的情感世界融合、汇集在一起的过程。 不仅如此,对文本情感精神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还会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从而超越具体的作品,不断涌现生成新的更深刻的意义,而这正是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主揣摩、感受、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实现“自我教育”。那么,在阅读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乐于体验

学生对学语文兴趣不浓,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导语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一下子产生阅读期待。

(二)驰骋想象,形成体验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使学生触感,唤起记忆,激起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真情回报》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时的心理活动和具体动作,可以让学生想象 “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每户的门口”时的心理活动等等,学生想象到我诚实劳动的心理与动作,想象到我在下雨下雪天送报的困难,理解了诚实的劳动背后的艰辛。在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通过联想、想象和品味,作品的情感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互动对话,角色体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验的个人性特征,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视界融合,呈现出阅读的多样性。但这种阅读也存在着不足,因为个体所得的知识往往是个别的、无序的,甚至是偶然的。这就需要阅读个体不断与同学、教师进行精神交往,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共同的理性的认识。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与方式方法上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开展有效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互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四)感情朗读,语感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当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此时,往往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为,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参考文献: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4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策略

1.变教本为学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处理必须坚守“两个原则”、“四点要求”、“六种方法”。

两个原则是以标准为纲,以学生为本。《九年义务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处理教材时必须遵守的标准。因为只有循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我们才可以更为科学、客观、有效地处理好教材,才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课程标准,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处理教材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点要求是巧、新、精、活。所谓的“巧”就是指教材处理要巧妙,要能抓住教材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巧妙因素作巧妙处理;所谓“新”就是指教材处理有新意,要有创新的地方;所谓“精”是指在处理教材时要注重提取教材中的精华;所谓“活”就是指在处理教材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既不能游离于教材但也不能囿于教材的桎梏,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树立“借用”观念,合理地去驾驭、开发、活用教材。

六种方法是品、补、联、删、调、融。“品”就是抓住语言文字的七要素(音、形、意、道、境、情、采)进行品析揣摩,嚼出文本的真滋味来;“补”即抓住文本的简约处、空白点和延伸点增补教材,使教材更丰盈,更厚实;“联”即联系,“联”的第一层含义是实现文本间的联系,第二层含义是实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删”是指删去教材中非重点的内容,以求课堂教学更有效地去落实教材重点,解决教材的难点;“调”就是指调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教材,实现教材之间的优化组合,“调”的第一层意义是调整文本自身的逻辑顺序,第二层意思是调整教学单元,即根据题材、主题或作者重新调整教学单元,重新设置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等,这样训练的重点会更集中,学法迁移更有效;“融”即适度地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实现多学科间的交融和多文本的整合。

2.变教案为预案,创造性地设计教案

学习需要对阅读期待的分析。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技能、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学习准备状态等。

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多元化、层次性和生成性。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开放性和人本化。所谓教学内容的开放,那就是要注重课内外联系、学科间交融、校内外的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感悟语文并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教学流程设计。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流程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和非线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化阅读中多元解读的特征,作出必要的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有计划的教学流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法设计突出地体现为重自感自悟和重质疑探究。感悟具有浓厚的个性经验色彩,因为它是个体的自觉自得的行为,它是不能灌输,不能复制的,强调的是自感自悟。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作业设计则要一改以往“大统一”的刻板现象,要在作业设计中体现出梯度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策略

1.教学氛围的创设

民主、和谐、宽容的师生关系是个性化阅读生存的“保障”。营造一个允许犯错、允许民主讨论、自由辩论、自由批评的课堂氛围对激励学生探究与创造至关重要。创设宽松平等的氛围,营造自由民主的环境,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与文本真诚的晤对,使学生思维的灵性激情飞扬,创新的火花灵动闪耀。

健康向上的竞争和激励是个性化阅读发展的“动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你追我赶的课堂环境是个性化阅读的“动力”,它可以激起学生为突破自己的界阈而努力的热情。

2.阅读权利的回归

留给学生提问的权利。接受美学认为,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背景基础上的,每一个人在阅读前已经具有了一种“阅读期待”。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责任感,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期待值,进而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理想境界。

留足潜心感悟的时间。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本方式是潜心感悟,学生与文本必须有几个来回的亲密接触,才能嚼出文中的真滋味,品味到潜流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意蕴,使情智共生。留给学生潜心感悟的时间之于个性化阅读就如同空间之于生存一样,不可或缺。

3.教学过程的生成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把学生引入“结论预设”和“方法暗示”的“思维陷阱”之中,按照老师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个性化阅读能否的真正落实,关键是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除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还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学习状态。要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状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作出合理的调整。预设教案完全是教师循着课文的轨迹和自己的思路去设计的。严格意义上说,它只能算作“备文”而不能称作“备课”,“备课”的“课”不只是指课文,还指课堂,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备课又岂能“只见文本不见人”呢?因此,个性化阅读的课堂组织要逐步走向“以学定教”。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师引导策略

1.选择开放的话题。实施个性化阅读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点中解放出来,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将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空间之中。

2.激活学生的积累。首先要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其次要激活学生的表象积累。再次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3.挑起“矛盾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引发认知的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在“学、问、思、辩”中张扬个性,提高思辩能力。

4.引导敢于求异。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探究和多角度地深入思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感兴趣,对文本语言进行仔细地玩味、分析、想象、联想,深入挖掘它们的蕴涵,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和创造性理解。

5.突出因势利导。个性化阅读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的同时,并不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四、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策略

1.自主感悟。感悟是以感知为基础,它的基本方式有:揣摩咀嚼、诵读体味、联系语境、比较品评、激活想象(空间补白)、切己体察(联系生活、角色体验)、引入资源、情境创设等。

2.质疑问难。略它的基本方式有:初读,对课题质疑;精读,对重点质疑;再读,回顾全文质疑。

3.圈画批注。所谓圈画,就是边读边思圈圈画画,做上各种符号。所谓批注,即在课文中左右空白处,写上简短的批注,这些批注是在读者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亲密对话中取得的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阐释。

4.讨论争辩。“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体悟式 学习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从“课标”中可以看出,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这样几点: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因为,体悟式学习中,“体悟”是学生的体悟,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各项条件自主学习,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所得。所以,学生必须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另外,教学活动要井然有序,就必须有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而文本作为连接起师生及作者的桥梁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在教学方式上苦下工夫,让课堂重新焕发活力。

一.归还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学生的个体阅读,体悟也是学生个体的体悟。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膨胀的主体意识和超越了边界的主体作用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另外,教学中要么大包大揽,用大量的讲解,训练等教师的活动占据或取代学生的活动,把学生从教学中分离出来,只剩下教师的“与知共舞”;要么加上许多条条框框来限制,规范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学的标准化、模式化盛行,而个人的独特性、创造性消失了。

学生主体性体验的缺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萎缩,这是一种“去我化”的教学活动。只有“他(她)的”而失去“我的”体验的教学,无疑失去了课堂的生命关照,学生得到的并不全是他们自己体悟到的。“我们听得到音,却得不到印象;我们听得到声响,却看不见行动。”“因为他们缺乏对内在生命的直觉,他们缺乏内容。”[1]剥夺了学生对知识的主体性体验,必然使他们养成被动而不是主动的,依赖而不是独立的,接受而不是创造的体验,失去自己的话语权;本应丰富的“全人”,不知不觉成了机械的、冷漠的人。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

而体悟式学习是指向学生的,则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体悟就要做到:第一,要求教师及时转换角色意识。要给自己正确定位,唤醒并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承认、正视、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展的自交还给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第二,要求建立“我―文本―你”型的多重对话关系。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观念,学生才能勇敢地、自由地、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第三,教师要诱导启发学生不盲从书本和权威,敢于体验,敢于创新。

二.摆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2]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而“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3]

因此,教学的本质,就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一样“让学”[4],即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学。体悟式学习则更应让老师放手,进行组织、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学。这里,“让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让爱”,即让学生爱上语文。二是“让知”,即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门径,知道该怎么去学,即所谓的“授之以渔”。“让学”首先是主动、自觉的行为,是师生间发生的活动,关键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之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所以说,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三.尊重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释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5]所以,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教W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6]“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正如鲁迅先生在论及《红楼梦》的主题时,曾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才子们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降洞花主》小引)由于读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鉴赏也就各异。

古人讲:“文贵自得”。懂的这点才算懂的了阅读的三昧,才能做到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所以,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求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7]

而我们过去着眼于升学教育的中学教育标准化,以课本以及老师的答案为绝对的标准答案。口上说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实际上学生绝不可“离经叛道”。长此以往,学生对书本与老师充满迷信和盲从;以死记硬背为能事。这或许会获得考试上的好成绩,但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要改变所谓“标准答案”的简单做法,让他们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达到对作品的多元理解。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所承担的任务最重,所解决的问题也最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为了开创语文教育新纪元,我们必须使阅读教学跨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福录贝尔.《人的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4-65页.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6页.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4]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第20页.

[5][6]均见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页.

[7]《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55页.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词:阅读理解,初中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和主体参与意识

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教材的思想情感因素,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如果对学生作出统一的标准化指导,就会制约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阅读教学失去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变成一句空话,不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在阅读时不能深切感悟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阅读教学内容单一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挖掘整合阅读资源,仅以课本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单一有限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阅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必要,一些学校忽略了生活实践,把学生封闭在教室里,学生就书读书,语文教学离开了社会生活这一源泉,就丧失了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案指挥着师生的教学活动,虽然教学过程能够有序开展,但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和情感的体验,使认识过程变得简单,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三)阅读教学步骤程式化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阅读处于被动状态。对优美的课文佳作,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和灵气,领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师只是把琐碎的知识点和抽象的符号讲授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分析中,不能整体感知课文完整的情节与鲜活的人物形象,遏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程式化的教学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审美氛围,积极挖掘教学资源,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机会。鼓励学生从书籍中汲取语言营养,获取精神食粮。兴趣能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阅读是一条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伴随着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内容,欣赏课文文采,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例如,在教学古代经典名篇《岳阳楼记》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洞庭湖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陶醉春和景明时节的洞庭湖“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静谧和壮阔,体验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灵动美,让学生闭目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品味文辞的魅力。最后通过深沉激昂的语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师生之间通过阅读,传递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探究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自由表达,探究式阅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质疑比较,获得结论。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鼓励质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惑点,适时恰当地加以指导,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例如,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出处等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资料,上课时学生自己介绍相关的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各抒己见,归纳总结,形成共识。通过创造性研讨活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阅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特色,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形式,学生是教W过程的主角,通过切身感受获得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

教师要鼓励学生满怀真情地阅读,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把阅读看做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使学生爱读、乐读,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