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1
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强、光质和光照长度。光因子的变化对生物有着深刻的影响。
1.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强与植物
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强条件下才能形成,许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赖于一定的光强。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就会出现"黄化现象"。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有利于花的发育。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2)光强与动物
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质与植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只是可见光区(400-760nm),这部分辐射通常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0-50%。可见光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成分,其次是蓝、紫光,绿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称绿光为生理无效光。此外,长波光(红光)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短波光(蓝紫光、紫外线)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并抑制茎的伸长。
(2)光质与动物
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可见光波范围与人接近,但昆虫则偏于短波光,大致在250-700nm之间,它们看不见红外光,却看得见紫外光。而且许多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性,这种趋光现象已被用来诱杀农业害虫。
3.光照长度与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带来了地球上日照长短的周期性变化,长期生活在这种昼夜变化环境中的动植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长日照植物是指在日照时间长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冬小麦、大麦、油菜和甜菜等,而且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短日照植物则是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棉花、大豆和烟草等。日中照植物的开花要求昼夜长短比例接近相等(12小时左右),如甘蔗等。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是中间型植物,如番茄、黄瓜和辣椒等。光周期对植物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影响。短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地是日照时间短的热带、亚热带;长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于温带和寒带,在生长发育旺盛的夏季,一昼夜中光照时间长。如果把长日照植物栽培在热带,由于光照不足,就不会开花。同样,短日照植物栽培在温带和寒带也会因光照时间过长而不开花。这对植物的引种、育种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许多动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也表现出周期性。鸟、兽、鱼、昆虫等的繁殖,以及鸟、鱼的迁移活动,都受光照长短的影响。
二、温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任何生物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活动,温度是对生物影响最为明显的环境因素之一。
1.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一般是在相对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大致在零下几度到50℃左右之间。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生物的三基点温度。当环境温度在最低和最适温度之间时,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代谢活动加强,从而加快生长发育速度;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后,参与生理生化反应的酶系统受到影响,代谢活动受阻,势必影响到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生物将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死亡。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也有很大差异。
2.温度对生物发育的影响棗有效积温法则
温度与生物发育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反映在有效积温法则上。有效积温法则的主要含义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 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有效积温法则不仅适用于植物,还可应用到昆虫和其他一些变温动物。在生产实践中,有效积温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和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可以用来预测一个地区某种害虫可能发生的时期和世代数以及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猖獗区等。
3.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低于一定数值,生物便会受害,这个数值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寒害和冻害两种。寒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对喜温生物造成的伤害。植物寒害的主要原因有蛋白质合成受阻、碳水化合物减少和代谢紊乱等。冻害是指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植物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会在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原生质因此而失水破损。极端低温对动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体液的冰冻和结晶,使原生质受到机械损伤、蛋白质脱水变性。昆虫等少数动物的体液能忍受0℃以下的低温仍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却。过冷却是动物避免低温的一种适应方式。
(2)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促使蛋白质凝固、脂类溶解,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高温对动物的有害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痹等。
4.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是多方面的,包括分布地区、物候的形成、休眠及形态行为等。极端温度是限制生物分布的最重要条件。高温限制生物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破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其次是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完成发育阶段。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较小,常常是通过其他生态因子(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例如大多数植物春天发芽,夏季开花,秋天结实,冬季休眠。休眠对适应外界严酷环境有特殊意义。植物的休眠主要是种子的休眠。动物的休眠有冬眠和夏眠(夏蛰)。植物对低温的形态适应表现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对高温的适应表现在有些植物体具有密生的绒毛或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发亮的叶片能反射大部分光线,以及叶片垂直排列,减少吸光面积等。动物对温度的形态适应表现在同类动物生长在较寒冷地区的比生长在温热地区的个体要大,个体大有利于保温,个体小有利于散热。
三、水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水是生物最需要的一种物质,水的存在与多寡,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1.水的生态作用
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各种生物的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些水生生物可达90%以上,而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地衣、卷柏和有些苔藓植物仅含6%左右。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除、激素的传递以及生命赖以存在的各种生物化学过程,都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而所有物质也都必须以溶解状态才能进出细胞。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这一特性使任何水体都不会同时冻结,而且结冰过程总是从上到下进行。水的热容量很大,吸热和放热过程缓慢,因此水体温度不象大气温度那样变化剧烈。
2.干旱与水涝对生物的影响
(1)干旱的影响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降低各种生理过程。干旱时气孔关闭,减弱蒸腾降温作用,抑制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增加破坏三磷酸腺苷的转化循环;引起植物体内各部分水分的重新分配。不同器官和不同组织间的水分,按各部位的水势大小重新分配。水势高的向水势低的流动;影响植物产品的质量。果树在干旱情况下,果实小,淀粉量和果胶质减少,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增加。植物受干旱危害的原因有能量代谢的破坏、蛋白质代谢的改变以及合成酶活性降低和分解酶活性加强等。
(2)水涝的影响
涝害首先表现为对植物根系的不良影响。土壤水分过多或积水时,由于土壤孔隙充满水分,通气状况恶化,植物根系处于缺氧环境,抑制了有氧呼吸,阻止了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植物生长很快停止,叶片自下而上开始萎蔫、枯黄脱落,根系逐渐变黑、腐烂,整个植株不久就枯死。植物地上部分受淹,则使光合作用受阻,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体内能量代谢显著恶化,各种生命活动陷于紊乱,各种器官和组织变得软弱,很快变粘变黑、腐烂脱落。水涝对动物的影响,除直接的伤害死亡外,还常常导致流行病的蔓延,造成动物大量死亡。
3.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1)植物对水分的适应
根据栖息地,通常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长期适应缺氧环境,根、茎、叶形成连贯的通气组织,以保证植物体各部分对氧气的需要。水生植物的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o2的面积。水生植物又可分成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统称陆生植物,可分为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湿生植物多生长在水边,抗旱能力差。中生植物适应范围较广,大多数植物属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表现在根系发达、叶面积很小、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等。 (2)动物对水分的适应。
动物按栖息地也可以分水生和陆生两类。水生动物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陆生动物则在形态结构、行为和生理上来适应不同环境水分条件。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四、土壤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命支持系统,其组成部分有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具有肥力是土壤最为显著的特性。
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土壤中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少数高等动物。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土壤中既有空气,又有水分,正好成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环境。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的空间、水分和必需的矿质元素。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和小型动物,对污染物都具有分解能力。
2.土壤质地与结构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2.0-0.2mm)、细粒(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的砂粒含量在50%以上,土壤疏松、保水保肥性差、通气透水性强。壤土质地较均匀,粗粉粒含量高,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都较好,抗旱能力强,适宜生物生长。粘土的组成颗粒以细粘土为主,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强,通气透水性差。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最重要的土壤结构是团粒结构(直径0.25-10mm),团粒结构具有水稳定性,由其组成的土壤,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之间的关系,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质地与结构常常通过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影响生物的活动。
3.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能力有直接影响,还通过限制养分的转化来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一般来说,低的土温会降低根系的代谢和呼吸强度,抑制根系的生长,减弱其吸收作用;土温过高则促使根系过早成熟,根部木质化加大,从而减少根系的吸收面积。
(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与盐类组成的土壤溶液参与土壤中物质的转化,促进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土壤的矿质营养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水分太少引起干旱,太多又导致涝害,都对植物的生长不利。土壤水分还影响土壤内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3)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不同,土壤中o2的含量只有10-12%,在不良条件下,可以降至10%以下,这时就可能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土壤中co2浓度则比大气高几十到上千倍,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有一半来自土壤。但是,当土壤中co2含量过高时(如达到10-15%),根系的呼吸和吸收机能就会受阻,甚至会窒息死亡。
(4)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及生物生长等有密切关系。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可把植物分成酸性土植物(ph<6.5)、中性土植物(ph6.5-7.5)和碱性土植物(ph>7.5)。土壤酸碱度对土栖动物也有类似影响。
五、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有机体不是孤立生存的,在其生存环境中甚至其体内都有其他生物的存在,这些生物便构成了生物因子。生物与生物因子之间发生各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既表现在种内个体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的种间。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八种类型(表1)。
表1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类型
类型 a b 特点 类型 a b 特点
竞争 - - 彼此互相抑制 共生 + + 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捕食 + - a杀死或吃掉b 互惠 + + 彼此有利,分开能独立生活
寄生 + - a寄生于b,对b有害 偏利 + 0 对a有益,对b无影响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创业 心理资本 创业意识 创业动机 创业特质 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十七大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发展战略,加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深入人心的号召,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了一股“创业热”。对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社会现状而言,“创业”不失为一剂良药。然而,笔者认为,创业光凭一腔热情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一个准创业者能不能创业、适不适合创业、会不会创业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有人用“三低”来形容目前的大学生创业现状:一、实际落实创业的数量低。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和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目前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然而真正走上创业的比例仅为1.2%。二、创业成功率低。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不到3%,相比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很大的差距。三、创业层次低。大学生创业多集中于服饰、食品、餐饮、快递等投资风险小、技术含量低的领域,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创业类型占比少。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现状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二、心理资本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曾是经济学领域里提高财富获得能力、增强综合实力的两大关键因素,直到2004年心理资本诞生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从此,心理资本作为能发挥组织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又一大重要因素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导致个体积极行为,它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 FredLuthans就曾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不是财力与技术,而是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反思其中之道,如今方兴未艾的“创业热”,忽视个人是否具备创业特质是不科学的,这犹如对于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即使给他一片大海,也无法尽情畅游。创业也是如此,除了需要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助推外,它的不竭动力应该来源于个体的心理资本。笔者认为一个创业的过程始于创业意识、落实于创业动机、起飞于创业特质、最后成于创业能力。
三、心理资本是实现大学生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素
1. 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在回答“想不想创业”的问题,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意识倾向,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与行为。一个创业意识高的人对创业行为有着高度的认同,自觉将创业作为发展与实现自身价值的不二途径,这是创业的动力与精神源泉,指引他们自觉地学习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再者,创业意识反映在积极的心理能动性上,激发创业者对创业的渴求,形成创业的高自我效能感。他们不仅对自己的创业能力充满期待,主动接受挑战来顺应创业带来的巨大考验,同时,他们也常常更具有饱满的心理能量去开发有关创业的意识,包括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风险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是决定创业能否走向深入的关键力量。相反,一个对创业没有诚意,没有深度思考,只是将创业看成人云亦云的潮流的人必将在创业道路上备受考验,也更容易半途而废。
2. 创业动机
“为什么创业”就是创业动机需要讨论的话题。纵观对创业动机的研究,不外乎因为就业困难、对工作不满、想提高财富能力等外在因素的诱导或受到寻求自由、实现自我、获得社会地位等的内在驱动,如Gilad 和 Levine提出的推动型与拉动型创业动机、Rindova等提出的创业解放理论等。Dubini在研究中归纳出了 7 类具体创业动机: 成就、福利、金钱、地位、自由、榜样和逃避现实,将人们的创业动机更加细化。在以往创业动机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成就动机会影响到创业生涯及创业绩效:被寻求独立、自我实现、财富及其它合理的结果所吸引的拉动型动机要较由于生存需要而选择创业的推动型动机对创业绩效影响更大;而那些因为看到创业机会而冒然选择创业的创业动机则更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由此可见,端正创业动机,真正发自内心的创业激励才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倘若只是把创业当成就业、生存的权宜之计,或者仅仅是追随着政策、社会环境等良好机会而盲目选择创业都将不利于创业的长久发展。
3. 创业特质
创业的个人特质其实是在讨论个体“适不适合创业”的问题。首先,一个创业者必须要有创业精神,要敢于摒弃前计划经济分配带来的依附心理。如果个体过分认同安稳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已经将创业的雏形扼杀在了萌芽中,难有突破和创新。还有研究表明外向且爱好交际的人更适合创业;一个具有责任心与稳定情绪的人也更容易在创业中获得成功。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因此,自主性、独立性人格十分重要,犹犹豫豫,拖泥带水会错过很多良机。创业者必须能吃苦、能坚持、有韧性,一步一个脚印,积极进取方能成就夯实的基业。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必须具备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为前人之不敢为,浙江企业家的成功也多是依靠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自信,有强烈的成就需要会帮助创业者在遇到问题时坚持并积极主动地寻找对策;他们拥有更长远的眼光,拥有更大的成功概率。最后,创业者必定不是墨守成规的人,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延续市场传统只能分一小杯羹,只有制造出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实现价值增值,这就需要创业者始终保持探索、怀疑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勤于思考。
4. 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决定着“能不能创业”,是创业者成功执行创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创业者需要有创业知识的吸纳能力,创业要想走向高精尖需要创业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不断学习和吸收前沿研究的能力。商业运作、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是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基础。二是具有机会的识别、开发与利用能力。创业者需要对市场瞬息的变化有敏锐的觉察,善于发掘潜在机会,并能迅速做出行动,整合、管理和配置各方面资源,将市场机会通过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转化为商业价值。三是需要具备较强的企业营运管理能力。企业的运行有着复杂的利益共同体,构建人际关系与组织关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之间离不开合作协同、离不开对合作组织的利益承诺。对企业发展而言,决策者制定战略、评估战略和执行战略的能力决定了创业的发展方向;而整合、管理内外部人力、物资、技术资源等的组织能力是创业稳步推进的保障。归结于一点就是创业者能否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带着自己的想法与团队披荆斩棘,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用。尽管企业家的能力不是天生具备,更多的是靠经历与经验慢慢积攒,但是倘若志不在此,就犹如赶鸭子上架终难以成就。
基于以上讨论,一个人的心理资本是创业的基础以及推动力量,对创业的开始、发展和成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创业不能仅仅作为大学生的试水工具,觉得可以做就继续,觉得累了遇到瓶颈了就放弃,这样必将是可贵的创意、宝贵的资源的极大浪费。创业更应该形成新常态,做到可持续、可延续、可发展。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重视人心理潜能的开发、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激发是必经之路。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培养一批敢于冒险又能冒险、敢于创新又能创新、敢于争先又具有争先实力的创业者任重而道远。除了需要营造宽松、活跃富有竞争力的创业环境外,创业教育理念的渗透也尤为重要,这必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全面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虹乔,魏晓玲.大学生创业现状、成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1(23):242-244.
[2]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3] 蒋苏芹,苗元江.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 31(1):108-113.
[4] 江英.基于新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25-127.
[5] 赵波,杜万恒.大学生人格特质、创业环境感知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J]. 经营与管理,2016(1):147-150.
[6] 王华锋,谢从旋.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3(3):39-44.
[7] 吕惠明,章合杰.农民企业家创业精神形成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4, 35(8).
[8] 陈小娟,赵力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培养[J].社科纵横,2008,23(2):163-164.
[9] 钱春霞.贫困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个人格特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125-126.
[10] 尹苗苗,蔡莉.创业能力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12):1-11.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太极拳;自我概念;中学生
太极拳是我国一项源远流长的武术项目,也是我国保健操中的精华,它要求练拳与呼吸密切配合,促进人体的健康。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考试门类众多,自我意识强而自控能力差,情绪情感丰富多变又难以自我调节等等,使不少中学生感到紧张、担忧、恐惧、悲伤、抑郁,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身心健康。实践证明: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能使中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情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提高学习效率,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好处。因此,应该在中学教学中推行太极拳运动。
一、太极拳运动能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水平较高,但发展不平衡。中学生要摆脱长辈、教师、朋友的影响而进入独立的自我分析和评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交往,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客观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通过太极拳练习,可增强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加练习者的活力,预防由消极自我概念引起的忧郁、强迫、人际敏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中学生参加太极拳练习一般都能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感。
二、太极拳运动能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在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格是指一个人稳定的、整体的心理结构,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发展的过程是体质、心理因素与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健康的体质是人格健全的物质基础。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动作轻松柔和,刚柔相济,舒展大方,沉稳浑厚,呼吸自然,连贯协调,圆润饱满,气沉丹田,它能使人的性格变得自信、稳健、外向、进取、顽强、灵活、守信。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太极拳,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德,有利于克服消极的个性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是难以发展健全人格的,拖拉、懒惰、急躁、怯懦、意志薄弱等人格发展缺陷与不坚持体育锻炼明显有关。
三、太极拳运动能改善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中学生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紧张,心情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太极拳松静自然,以意指导动作,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身随”,使练习者全身心地投入无忘无我的怡闲境地,有效地消除了大脑的紧张,从而使练拳者增加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更加稳定。练习太极拳时一般都配以悠扬的民间音乐协调动作,犹如传统中医理论中的主辅相配,使练拳者整个身心得到极大的享受。因此,练习太极拳能使中学生经常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降低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太极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分析和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4-02
太极是中国人都熟悉的一个名词,但是很多人仅仅只当太极是一种运动。而实际上,太极除了是一种运动以外,它还包含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而太极的思想和理念在今天同样可以影响着人们。
一、太极文化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
1.太极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太极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太极文化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宇宙,所以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是最高境界。而大学生就可以接受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自我的感触来领悟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之间关系,从而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好基础。
2.太极文化可以陪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太极文化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太极中太极拳主要讲究"和",人体内部的和谐加上人体和自然、宇宙的和谐最终形成了真正的和谐统一。而太极拳的"和"还表现在其武德上,太极拳的精髓向来不追求争强斗狠、追求胜利,而是追求一种自我的不断提升,精神和身体同时的提升,最终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所以太极文化具有豁达、和善、大度、谦虚,这些品质正是目前大学生需要的道德品质。
不仅如此,太极拳的理念中还讲究一个圆,太极拳的拳术讲究攻守兼备,整个拳路化成一个圆,让对手无从下手,圆是中国思想中最佳的理念,圆的任何一点都一样,都是最强点,圆没有任何弱点。而大学生的思想也需要圆的理念,只有大学生的思想达到真正的圆,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才真正的无懈可击,才能面对未来不断的挑战。
太极拳中将德诠释的非常到位,太极拳中讲究先修心、再修技,只有自己先做到心静无杂念,在练拳的时候才能达到全情投入。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静心可以让一个人可以更好地去思考问题。
3.太极文化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气质。随着设会不断的进步,社会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以坐为主,并且长期的伏案书写或者面对电脑。从中医角度来讲:久坐易生阴。而太极分阴阳,一个人阳盛阴衰则精气足,状态好,而如果一个人阴盛阳衰,那就表现出精气差、状态差的状态。而太极文化讲究的是阴阳协调,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就可以理解为静和动要相辅相成,静不应过多,动不易过量,只有达到阴阳协调才是最佳的状态。
4.太极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一种沉着的气质。太极拳表面上是一种武术,但从实质上也是一种修心的方法。要练习太极拳首先必须要做到心静无杂念,将外界的干扰都屏蔽,只有首先将内心调节到静的状态,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学习太极拳。而目前大学生正需要这种沉着气质,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生活节奏加快,所有人都处在一种烦躁、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而柔和、缓慢的太极拳的理念却可以给大学生指引出新的方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才是大学生最该拥有的气质。
5.太极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果断意识。尽管太极拳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慢、柔为主,但是当太极拳出招攻击的瞬间却可以达到快、准、狠的效果。这种理念也是目前大学生非常需要的,目前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都会处在犹豫不决的状态,而这种犹豫就会错过最佳的决定时间。所以大学生同样需要太极文化中的果断,在面对任何困难时,只有果断决定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6.太极文化可以影响大学的民族精神。①太极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祖国的栋梁,所以大学生必须要有一颗爱国的心,否则如何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而太极文化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之一,并且太极文化也和其他很多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着关系,而大学生通过了解太极文化就会逐渐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前人辉煌的发现和不同的理念,大学生在感叹祖先伟大的同时也会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会以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②太极文化可以影响大学生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爱好和平一直是中国人的理念,中华民族也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从古至今任何任何明君都会以和来治天下。而太极文化中也充满的和的思想。太极文化的主体是修身养性而不是去争强斗狠,太极拳讲究的是谦让、和善的理念。而当代的大学生也必须要拥有和的理念,待人和气、工作和善才是一名真正具有高尚思想大学生应该做的。③太极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一种坚韧的民族精神。太极拳的理念讲究的打破常规,和其他拳法的硬不同,太极拳讲究的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而在真正的搏击中,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有四两拨千斤的时候,需要我们等到对手出现破绽才能迅速出击,所以在等待的过程中就需要一种坚韧。而大学生也要从太极文化中学习之中学到这种坚韧的精神,当大学生面对困难和苦难的时,必须要保证可以坚持下去,最后才能等到时机的到来。
7.太极文化可以有效地矫正大学生失衡的思想。目前由于社会、经济水平都不断地发展,学生接受思想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但是思想的内容却掺杂了很多负面思想,最终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失衡。例如目前快餐文化的流行,影视作品的低俗,拜金主义的追逐等等都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并且很多思想已经成功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而太极文化中的和、静就可以很好的矫正大学生目前已经失衡的思想,大学生通过一种静的思维来思考世界就会发现到底是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在静静的考虑之后,大学生自然会选择正确的思想,而大学生失衡的思想自然就会逐渐的达到平衡。
8.太极文化可以让学生回归真我。当下的社会充斥着各种思想、理论以及追求,大部分人都在浮躁的社会中追求着物质和权力,而太极文化的要求从心静开始去感受自然,去感受身体。这对于浮躁的大学生来说,正需要这种静来让自己回归真我,通过静的思考去想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么,自己的梦想又是什么?只有一个人回归了自我,才真正的自我。
二、目前太极文化和大学生难以融合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很多大学生已经逐渐喜欢并习惯目前的生活状态和思想,他们不愿意再去接受其他思想,不想再去学习、去理解、去考虑,只想以现状继续生活。
2.学校的原因。很多大学看到的只是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发展的确固然重要,但是学校也应该看到,除了金钱和权力的追逐,学生还可以有其他的梦想。
3.社会原因。目前社会的经济的确飞速的发展,而人们的思想却也朝着经济利益发展,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已经无法让人们再有时间去理解其他思想。
三、结语
大学被称为象牙塔,大学生可以在大学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事实上目前的大学已经充斥了不同的思想和理念,这些理念和思想都在不断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甚至有些思想已经将大学生的道德冲击的所剩无几。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应精下心来,仔细的去思考一下,要学着太极的思考方式来思考,也许学生和学校都会看到不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建真,张兴洲.太极文化的渊源与发展[J].武当,2011,(01).
[2]王锁贵,边永强,等.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探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黄大志,王永胜.浅析我国高校太极文化的铸造与弘扬[J].搏击:武术科学,2004,(10).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生态环境;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23902
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生理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中国早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和“孟母三迁”的故事传说。环境是一个无声但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因此,作为高职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高职院校教育生态环境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生态环境是一种校园育人的氛围,它所体现的是一所高职院校的风格和精神,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但一般来说,教育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物质形态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环境,它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氛围。
1物质形态环境
物质形态环境是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备。具体地说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一方面是指由学校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等构成的天然环境;另一方面是指通过修建一些园林景物所构成的人为的物质环境。许多高职院校或凭山而建或依水而筑,更多的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的发展,远离喧嚣的闹市,择址郊外或落户高教园区(大学城),通过校园的绿化和美化,修建一些亭台水榭、花坛水池、假山曲径等园林景观,为校园植入自然的文化性格。幽雅美丽如画的校园环境,给人以明丽勃发之感,使人赏心悦目,给学生以美的享受。(2)建筑设计。建筑文化主要反映在标志性建筑物、中心广场、文化雕塑等方面,而高职院校的建筑物所呈现的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空间宽敞、个性鲜明、造型新型、时尚前卫的特点。人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对人有一种熏陶和教化的功能,风格独特而特色鲜明的校园建筑对身居其中的学生来说,对心灵、气质、品味都有很大的影响。(3)设施设备。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都纷纷大手笔加大投入,完善各种教育教学设施,增添各种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物质设施设备大为改观,图书资料、文体器材、实验仪器、电脑设备的选择、使用和管理都能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各自学校的文化特征。各种设施设备井然有序的管理和排列方式,给学生以一种秩序感和美感,对规范其动机和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4)色彩和布置。世界因色彩而变得美丽。高职院校的内外建筑、课堂物理环境、花草树木等色彩都要遵循色彩学的原理进行协调匹配,从而使丰富而适度的色彩既能给学生一种美感,也能达到对学生的生理状况、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考虑,室内布置应精心设计、整体安排、简洁明快、优雅美观,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学生的座位排列也要细化到考虑学生人际关系、课堂氛围,利用房间的形状合理布置座位和讲台,重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思想,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5)人物形态。它是隐形教育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师生整洁明快的服饰,笑意洋溢的面貌,端庄得体的行为构成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潜意识中促进学生良好心态和心理品质的形成。
2人文精神环境
人文精神环境是高职院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广大师生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理想、作风的总和。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1)规章制度。学校制度是河床,师生行为是河水,河水只有在河床的引导下才能畅流无阻。建立和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建设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和引导师生的行为,是高职院校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中孕育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它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了一个特有的文化环境。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紧张而宽松、严格而活泼的特点,既能使学生形成规范得体的行为方式,又能使学生具有开朗活泼的心理状态。(2)校园氛围。它是高职院校校园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勤奋好学、遵纪守法、文明礼仪等气氛的综合表现形式,它是高职院校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的校园氛围应该是民主、文明、团结、向上、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以便促进学生进取合作,增强认识动机和进取心。(3)班级风气。班集体是一个微型生活世界,班集体的规章制度、学习风格等相互交织在一起会产生综合效应,即班风。班风能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各种活动过程中,是一种无声无息的语言,对于熏陶友爱互助、相濡以沫的同学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和集体凝聚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主要是在校园一定群体中,在相互交流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教育生态环境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对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向上的风貌和进取的心态,促使学校教育中无形精神力量的产生
努力创建一个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让师生在优美、和谐、充满生机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增强师生的爱校精神、集体团队意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催人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进而培养积极的校园精神。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在处处充满关爱并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潜力,激发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并会自觉地处处去维护和提高学校的声誉,激励着广大师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2.2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喑默的方式和情境氛围,促使学生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高职院校可以在德育教育中通过有目的改造物质形态环境和选择提炼人文精神环境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优良的物质形态环境和人文精神环境都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精心创设的。这种有意识有目的创设的教育生态环境所隐含的德育内容最易被学生接受,不像课堂上的单向灌输,它不易使学生产生厌烦、逆反和抵触情绪,学生会非常自然的在校园生活中通过直观感受、活动接触、自我陶治和耳闻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性熏陶,使学生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得到生发,形成各自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使他们热爱生活,感悟人生,进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3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生存能力,实现剩余学习精力的顺利转化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式样,其组织的力量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安排。”校园生态环境总是以它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灌输着某种思想、观念、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隐潜着明确指向性,它无时不在、无孔不入地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习惯起着影响作用。高职院校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针对高职学生剩余学习特点,利用好学生课余时间,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各种实践能力。同时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择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创业者系列讲座和案例教学,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使他们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受到良好的职业能力设计方面的教育熏陶,为就业创业打下基础,早做准备。
2.4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6
【摘要】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胎儿脐带绕颈的血流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观测,探讨胎儿脐带绕颈S/D比值的变化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对350例足月妊娠孕妇产前4w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测胎儿脐带绕颈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产后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脐带绕颈S/D≥3组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较脐带绕颈S/D值正常组明显增高。结论:多普勒诊断脐带绕颈的同时血流检测与频谱分析已成为反映胎儿宫内安危状况的有效检查手段。
【关键词】超声检查;脐带绕颈;脐动脉血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50例,年龄22~38岁,平均28岁,孕36~40w,未进入产程,胎膜未破。
1.2 方法:仪器SIEMENS Acuson 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6~3.5MHz。孕妇取仰卧位,平静呼吸,常规检查胎儿各部位。然后沿胎儿颈椎长轴切面观察其颈部背侧皮肤软组织是否呈现“U”、“W”型、波浪型压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上述压迹前方呈现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以压迹处为中心探头转动90°,改为横切沿脐带长轴扫查,如有绕颈则呈红蓝交替“麻花”状或平行状的彩色血流束,测定脐动脉血流,取6个以上连续频谱的平均值测定收缩期末与舒张期末最大血流速度比值(S/D)[1]。S/D值判定标准:S/D
2 结果
162例孕妇产前CDFI检查诊断为脐带绕颈,经阴道分娩或剖宫产证实159例脐带绕颈,准确率98.1%,其中绕颈1周129例,2周25例,3周2例,3例无脐带绕颈,假阳性率1.9%。188例于产前CDFI检查无脐带绕颈者,产后证实无一例假阴性,诊断准确率100%。见表1。
本组经产后证实的159例胎儿脐带绕颈中发生胎儿宫内窘迫29例,占18.2%,羊水胎粪污染34例,占21.3%,新生儿窒息5例,占3.14%,脐带过短2例,占1.26%,低体重儿8例,占5.03%。脐带绕颈S/D≥3组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较脐带绕颈S/D值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脐带作为母体与胎儿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泄的唯一通道,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反映胎盘、胎儿甚至母体的某些病理变化,以及某些高危妊娠因素。脐带绕颈是胎儿宫内窘迫和窒息的常见原因之一。围产期超声诊断最主要目的就是早期检测胎儿异常,降低围产期死亡率。在我国,脐带绕颈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0%~25%。近年来,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已引起临床的关注。多普勒诊断脐带绕颈的同时所检测脐动脉S/D比值可预测胎儿预后,本组选用S/D值作为脐带绕颈血流观测指标。S/D为外周血管阻力的指标,正常妊娠时,随妊娠月份的增加S/D值逐渐下降,这是由于胎盘滋养层细胞对螺旋动脉的侵袭,这种侵袭使胎盘血管床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妊娠晚期胎盘逐渐成熟,绒毛血管逐渐增多,胎盘血管床阻力下降以供应胎儿更多的血液。舒张期峰值流速主要受阻力负荷影响,收缩期峰值流速主要受心脏负荷的影响。S/D值的增大,说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减低,外周阻力增大[2]。本组159例脐带绕颈脐动脉S/D值异常,发现无宫缩脐带绕颈时S/D值不增高,只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因为脐带绕颈不严重,脐动脉血流未受影响时脐动脉血流的阻力不会升高,则S/D值仍处于正常。如缠绕过多、过紧、扭转、打结、过短等时,S/D值才会随阻断脐血流的程度而增高,导致胎盘血管挛缩、狭窄,胎盘血流阻力升高,胎盘灌注减少,胎儿血供减低,生长发育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分娩期对产程的影响。脐带绕颈时造成脐带相对过短,影响胎先露的衔接和下降,使产程延缓。特别是在规律宫缩、胎先露随宫缩下降,致使缠绕颈部的脐带过度牵拉,引起脐带血流受阻而导致胎儿宫内缺血缺氧、颅内出血、窒息甚至死亡[3]。因此,脐带绕颈的产前超声诊断十分重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脐带绕颈脐动脉血流观测为临床提供了一个非创性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准确地判断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及早诊断宫内发育迟缓。从而便于临床医生对于脐动脉血流参数有变化的脐带绕颈者加强产前胎儿监护,对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采取妥当的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因脐带绕颈导致的不良后果。
本研究表明,脐带绕颈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绕颈过程中脐带血流有无循环障碍,脐动脉血流RI、S/D值是判断脐带绕颈胎儿宫内缺氧的敏感且可靠指标,所以多普勒诊断脐带绕颈的同时辅以血流检测与频谱分析已成为反映胎儿宫内安危状况的有效检查手段。对临床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减少围产儿并发症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肖琴.彩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J].基层医学论坛,2008,(35):1120~1121.
[2] 徐京团,刘瑞雪,陈秀慧等.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与临床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