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1
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现代化电力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自动化技术是通信技术、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变电站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投入运行的35KV~500KV的变电站,年增长量在3%~5%之间,而大部分的新建变电站都应用的是自动化技术。随着经济用电和生活用电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供电量以及供电稳定性的要求更高,传统的变电站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电力事业发展的要求,这给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而且自动化技术所具备的众多优势是传统的变电站技术所不能比拟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然后分析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对我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变电站内部通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目前,我国大部分变电站所采用的自动化技术都是站内通信层、间隔层以及变电管理层相结合的结构。对于这种模式,现今大部分的制造商以及使用单位都比较重视间隔层的功能性要求以及各项性能的发挥,比如继电保护装置、测量控制装置等,这些设备在使用之前往往都会经过一系列的检测和鉴定,以确保其性能和功能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挥。而对于变电管理层、站内通信层等却未给予太多的重视,导致这两层结构出现诸多缺陷。而在变电站技术中,负责通信的主要是内部通信层,若不对通信层的设备进行检测,就无法知道其是否达到了变电站的要求以及国家的相关标准,使得内部通信层的运作效率低,达不到变电站的运行要求,进而制约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验收方面的问题
从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应用以来,基础建设、生产运行等环节一直被各种难题所困扰,其主要难题在于自动化系统的调试验收以及校验等方面。而导致自动化系统验收和校验出现难题的主要原因是在行业内部尚缺乏相应的验收标准以及国家规范,这就致使大部分自动化系统的验收工作往往只能依靠设备生产厂家所提供的介绍资料和说明书,亦或是工程招标中的相关协议进行,而仅仅依靠这些条件进行系统的验收或是校验,无法确保整个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断的得到创新和发展,如果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以及管理培训无法与产品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同步,那么在产品设备的实际运行和管理中只能依靠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为准,这就使得设备的验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对变电站二次设备的校验也在认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两种缺陷,其一是显性缺陷,这就是大部分工作人员所公认的设备缺陷,故而对其进行极力维护;其二是隐性缺陷,这是很多工作人员所不重视的问题之一。显性缺陷出现时,设备可以通过报警等方式告知相关的维护人员,而隐性缺陷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无法自动识别和判断的,这就需要加强人力校验,以排除各种隐性缺陷。
(三)自动化技术推广以及维护管理方面的不足
目前我国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上,过于要求技术的先进性,不论是刚刚提出的概念性新技术,还是刚刚研发的新技术,都在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再在之后的实际使用中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维护,这种现象会致使变电站的运行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使得供电的可靠性下降。而且,现今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所要求的维护方法更为严格,变电站中传统的维护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自动化技术的要求。
二、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运用,对于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以及运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变电站工作中是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整个自动化技术领域来说,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只是其中的一角。从现今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会朝着如下趋势发展。
(一)监视功能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变电站运行中,对运行状态的监视工作往往都是依靠屏幕数据实现,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技术逐渐推动着监视方式朝着多媒体监视方向发展,大大的提高了监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控制方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传统的人工控制方式渐渐被计算机控制所取代。尤其是随着光纤的广泛使用,使得传统电缆的使用量大幅度减小,大大的提高了控制工作的效率。与此同时,计算机大屏幕显示方式不断应用于变电站控制工作中,不仅减少了控制室的面积。同时还能够增加控制系统的可拓性,方便工作人员更快速的获取控制信息,实现对变电运行实时、有效的调控。另外,还可以减少操作过程,使控制工作变得更加简单。
(三)控制设备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变电站控制中,所使用的设备大多是专用的,控制室中的设备数量众多、种类复杂,这就致使设备的维护工作极为繁重而且维护效率低下。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先进的软件技术使计算机设备具有了不同的控制功能。变电运行的控制工作,不用再如以前那般需要运行多种设备才能实现控制功能,这就大大的减少了硬件设备的数量以及类型,不仅能够提高控制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简化设备的维护工作,增强设备的可维护性。
(四)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变电站控制中,用于保护、故障分析以及监控等方面的设备,都是根据具体功能进行划分的。而对这些设备的管理工作,都是以同一个模块集中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电站控制系统逐渐朝着多模块、分层网络管理的方向发展,系统实现了较高的独立性。控制系统的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可以降低局部系统故障对整体系统运行造成的影响,同时还可以使系统功能模块具备更高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大大的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变电站的运行效率以及运行质量都得到极大的提升。而自动化技术还处于不断完善和成长的阶段,在之后的变电站工作中,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能够大大的提高变电运行的可靠性,以满足当今社会对电力供应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潮辉,胡玉兰,黄传荣等.变电站自动化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J].华北电力技术,2002,(8):52-54.
[2] 刘浒,代庆超.220kV变电站继电保护综合调试的工程实践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3,(16):149-149.
[3] 周健,高晓军,刘大伟等.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方法及其应用探析[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4):40-43.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2
1.煤矿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煤矿的生产环境恶劣,煤矿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发展落后于其他行业。随着煤矿机械的发展,煤炭工业研究的重点之一即为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设备被广泛应用在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目前,自动化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采掘机械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外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采掘机械,进行采煤机、工作面运输及支架的联合控制,实现了采煤作业的综合自动化。另外,计算机一般具有离机操作的功能,可以进行设备的故障诊断和工况检测。采煤机经历了从液压牵引到电牵引,从直流牵引到交流频电牵引的发展,逐渐向大容量过渡,采用多电机拖动的方式,能使总装机的功率达到1500kW;大运量、重型化、高强度、高寿命是工作面输送机的发展方向;液压支架实现了高压、大流量供液。掘进机发展到由大型PLC控制,能够自动化控制、进行故障诊治判断和工况检查。
1.2 运输提升的机械自动化
在井下进行主煤的运输时,国外先进的采煤国采用胶带运输的方式,并用高速车、齿轮车、单轧吊及胶轮蓄电池机车等辅助运输。采用交流变频调速、SCR-D直流调速进行胶带运输。利用计算机进行集中控制和保护、诊断故障,系统具有的保护主要有低俗速、烟雾、跑偏、断裂、急停、煤位、温度等。
我国仍以轨道运输为主进行主煤运输。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带运输被逐渐应用到在一些大型矿井和新建矿井中,使用计算机或PLC进行控制,装备了综合保护装置,运用DCS结构与矿井的安全监控系统联网。采用全数字化控制和IGBT、FFR、GTO等新型电力器件的轨道运输电机,并研制成功了PLC或计算机控制的“信集团”系统。
1.3 安全监控系统
由于作业条件艰苦,并受到水、火、冒顶、煤尘和瓦斯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煤炭行业发展煤矿自动化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十分必要。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安全监控系统和制造技术,经过多年的消化和吸收,已经出现了几十家生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包括AL、TF200、KJ系列等监控系统。
2. 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作为重要的产煤国,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煤炭在能源中具有稳固的统治地位,要保持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进行科技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及其功能的有效全面发挥,将使煤矿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将形成煤矿的“整体监控系统”。
2.1 现场信息自动化控制
过程控制系统的远控集控要求现场信息的高度集成。仪表技术的智能化、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全面迅速发展,为过程控制系统的现场信息高度集成化提供了基础。其整体思路是在设备自动化的基础上,使矿井安全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成为可能,并实现本地、远程、移动、固定的立体数字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现场信息进行采集实现对现场设备的系统控制,按照主控器指令通过执行机构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控制,再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利用各种协议将各个现场控制系统连接,并将获得的系统信息传输到地面的集中监控中心。
2.2 集中控制的全矿井过程自动化
全矿井的过程自动化控制是将先进的采煤作业的过程控制技术引入矿井自动化集中控制中心,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和先进的自动化采掘设备,在矿井集中监控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集控中心对远程监视、监控和操作矿井关键设备的目的。采用统一标准化组态软件编程,实现各类系统或设备在地面的在线参数化,通过地面支援中心进行远程诊断,将故障指令下达并通知矿井人员做出及时处理,并对企业内个性资源进行统一的集中调度。煤矿自动化发展的方向是在矿井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的基础上建设企业级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中心。它将弱化并取代矿级集控中心,跨矿井实现对过程控制层、基础设备层、企业各级管理层、安全生产调度曾的集中统一控制,建立企业的数据仓库,改变原有的额煤矿安全生产模式,实现管控一体化的矿井生产模式。
2.3 煤矿远程集控中心
煤矿远程集控中心通过快速的通讯传输网和高效的自动控制网,实现对企业多有矿井全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和远程操作。借助中心集控软件监视矿井内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设别的远程诊断并调整相关参数。根据设备或系统的故障类型将设备检修、维护等指令下达给矿井人员,令他们第一时间达到现场并进行故障处理。借助于生产制造的执行系统,调度生产计划、分析设备监控和各类生产数据。综合过程动态画面和实时数据,对作业继承、设备状态、现场环境等进行及时反馈,实现生产现场的监视与跟踪,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发挥自动效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3.小结
我国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存在许多有待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笔者认为,未来煤矿自动化将向着现场信息自动化控制、煤矿远程集控中心和集中控制的全矿井过程自动化方向发展。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3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9-0000-01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Trends and New Technology
Chen Liang
(Tangshan Iron and Steel Automation Company,Power-dimensional Inspection Center,Tangshan063000,China)
Abstract:The power supply of modern society"safe,reliable,economical,high quality"and other indicato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emanding,and accordingly,the power system has continued to Automation and higher requirements.power system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ntinuously from low to high,from local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is in detail.
Keywords:Power system automation;Development;Application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趋势
(一)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二)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一)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1.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二)FACTS和DFACTS。1.FACTS概念的提出。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2.FACTS的核心装置之一――ASVC的研究现状。各种FACTS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发生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3.DFACTS的研究态势。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与之越来越息息相关。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三)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和幅值)。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 技术 应用与发展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如何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实事求是,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走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之路。
一、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实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的全部真谛在于应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只有对合适的产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才能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即对国民经济产生实际效益。那种盲目搞自动化、搞自动线的做法,全年生产任务只需1~2 个月就完成的低负荷率生产也要搞的倾向应当纠正,对国民经济不产生显著促进、效率低下的要缓搞。我们要的是效益,而不单纯的是速度。
二、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广,投资省,见效快,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和国情。20 世纪9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精节生产LP(Lean Production)模式,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的具体表现。借鉴国外发展机械制造业低成本自动化技术的经验是有益的。我国机械制造业各企业有大量的通用设备,在发展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时,应以原有的设备为主,合理调整机床布局,添加少量的数控设备,引入CAD/CAM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优势和人的创造性,共同构成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树立自主的单元化生产系统,为我国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提供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符合我国国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新途径。通用机的局部自动化改装有重要意义。近期内我国对成本低、维修方便的通用机的需要量还是不会急剧下降的,因为有广大的乡镇企业市场,有小工厂、试验室、大型企业的工具车间等。
三、 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
实现机械自动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当机械的操作采用自动控制器后,生产方式才从机械化逐步过渡到机械控制(传统)自动化、数字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只有建立了自动化工厂后,生产过程才能全盘自动化,才能使生产率全面提高,达到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中国实现机械自动化技术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中国机械制造业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在我国这种国情下,普遍发展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全盘自动化”或“高度自动化”,并不具备必要的基础技术、经验和投资能力。因此,要不要普遍发展全盘自动化或高度自动化CIMS 技术,一定要慎重行事。而且全盘自动化或高度自动化的CIMS 技术也并非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当务之急,只能列为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发展工艺成熟的大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技术。我国现阶段,在产品数量较大的同类产品连续流水作业的切削加工生产中,自动化设备仍然是半自机床、自动机床、组合机床及其组成的自动线、回转体零件加工自动线等。而在大批量的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热处理和装配等生产中,采用刚性自动化(自动单机和自动线)则是合理可行的,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品种稍多的成批生产,应采用由快速重新调整的设备组成成组工段或流水线、可更换主轴箱组合机床自动线、短自动线和复合制造单元,实现成组自动化;而单件小批量生产,应从推广成组技术入手,适当发展采用数控机应酬或加工中心,有针对性地建立一些揉性制造单元FMC(Flexible Manu- facturing Cell),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技术
一、配电自动化概念
配电自动化(DA)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在工业发达国家中,配电系统自动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配电系统自动化,已经形成了集变电站自动化、馈线分段开关测控、电容器组调节控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抄表等系统于一体的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其功能已多达140余项。
二、系统功能
1、系统运行监视和控制
监视界面显示整个电力监控系统的网络图,动态刷新各电气设备的实时运行参数和运行状态,并且支持现场设备的远程控制功能。监控系统的画面根据现场实际状况进行组态。
2、电能质量监视和分析
对整个监控系统范围内的电能质量和电能可靠性状况进行实时的监视。实时监视系统电压偏差、频率偏差、不平衡度、功率因数、谐波含量,电压闪变,等电能质量问题,评估电能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记录扰动时的波形,作为电能质量分析和故障分析的依据。
3、功率因数监视和控制
实时监测电网功率因数补偿的效果,智能无功补偿电容器快速补偿系统无功缺额,通过校正系统功率因数来提高电网能效。
4、高精度的电能计量
使用高精度、多时段、双向计量的智能测控仪表,精确测量用户电能消耗,为电能使用管理、优化负荷分配、提高电能使用效率提供重要数据。
5、电能消耗统计和分析
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综合的电能和需量统计报表功能,用户也可以定制符合需求的电能统计功能,包含不同用电设备在不同费率时段的电量消耗,可以按照日、月、季度、年的时间段进行统计和记录,并可以查询、显示和打印。
6、预防性电气火灾监视
连续监视用电设备泄露电流的变化、线缆接头温度的变化,为配电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提供依据,有效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保障用户财产的安全。
7、报警和事件管理
系统在电能质量事件发生、设备状态改变、电网扰动、电气故障时触发并记录报警。系统报警时自动弹出报警画面并进行语音提示,同时可以将报警信息通过Email、手机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
8、历史数据管理
系统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完成历史数据管理,所有实时采样数据、事件顺序记录(SOE)等均可保存到历史数据库。能够自定义需要查询的参数,查询的时间段或选择查询最近更新的记录数,显示并绘制成曲线图。
9、报表管理
可基于系统已有模板,或自定义新的模板生成报表。可以手动或根据预设时间表定时生成,或通过事件触发生成xml格式报表。例如:电能消耗统计报表、电能趋势报表等。报表能通过Email或HTML格式进行发送、手动打印或自动打印。
10、用户权限管理
用户权限管理能够防止未经许可的操作,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用户可以定义不同级别用户的登录名、密码及操作权限,为系统维护管理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11、第三方通讯功能
支持工业OPC接口,可作为OPC服务器为其他程序提供数据(如DCS系统,BA系统),也可作为OPC客户端,从其他系统获取数据。系统兼容常用配电领域规约IEC60870-5-101,IEC60870-5-103,CDT等,可以兼容所有Modubs协议的第三方设备。
12、支持Web客户端
系统提供Web服务,客户端可以在办公室等其他场所通过IE浏览器查看电力监控现场画面、查阅电能消耗统计报表等。
三、新时期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1.配电管理应面对的问题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配电管理系统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
(1)具有电能质量监测评价的功能。电力市场环境下对电能质量的广泛关注迫使配电公司建立有效的电能质量监测手段。但如果专门建立一套监测系统将花费很大的一次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势必加大供电企业的成本。因此,理想的办法是把电能质量监测作为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一项功能,开发出考虑电能质量监测的配电SCADA系统和相应的分析软件来对各种电能质量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做到共用信息通道、共用数据库系统等,从而实现对电能质量的经济有效的实时在线监测和分析处理。供电公司可以通过所监测到的信息检验其电能质量的状况和决定应该采取的措施。
(2)必须对部分高级应用分析软件加以改进以适应电力市场需求,并且真正实用化。负荷预测:市场环境下由于峰谷电价、分时电价及实时电价的推行,尤其是在实行需求侧竞价后,负荷的随机性增大,增加了负荷预测难度,负荷预测软件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无功优化与电压调整:传统的无功优化是在满足电压约束的条件下以网损最小为目标的,在电力市场环境下,无功优化及电压调整涉及到用户供电的质量问题,而不同的供电质量应该有不同配电电价,因此优化的目标将以收益最大为目标。故障恢复与网络重构:在电力市场环境下故障恢复及网络重构目标也转变为收益最大。
(3)提高和加强信息系统集成化及应用功能综合化的力度。为降低供电成本,必须打破以往各单项自动化工程相互独立、功能重叠的弊端,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信息进行集成,对其功能进行重组与综合。实现SCADA系统与CIS系统的一体化设计、融合现有的CIS系统、线损管理系统、可靠性管理系统及生产MIS系统,实现一体化的配电管理系统。
2.用户自动化应面对的问题
(1)在零售竞争电力市场模式下,由于开放了零售竞争,允许需求侧竞价,这就要求配电网络运营商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对配电网络阻塞进行有效管理。而利用配自动化系统完成这一任务将是经济有效的选择。
(2)具有分时电价、实时电价信息及计量与结算功能。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为充分运用电价的调节功能,采用分时电价、实时电价手段调整用户及系统的负荷曲线、降低高峰提高系统容量负载率,降低配电网的建设入运行成本(包括提高系统容量负载率、减少及延缓基建投资、过负荷损耗等)。而分时电价、实时电价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支持。因此,可以将分时电价、实时电价信息及计量与结算作为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一项基本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自动化系统综合效益。
3.配电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1)高度可靠和快速反应的变电站、馈线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为了保障终端用户的供电可靠性,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故障、隔离及恢复故障,而且要求加大对自动化系统的投资,增加快速、可靠的开关及控制装置,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同时,因配电网故障必须中断部分负荷供电时,应能快速自动识别重要用户,优先保障其供电。
(2)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竞争需要,SCADA系统的功能应该是强大的,特别是对重要用户的监控更应该作到准确、可靠、灵敏。否则会给配电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对用户的真接停电和造成社会影响的间接损失。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特点;趋势
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就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本身而言,主要是指在机械化的生产中借助自动化系统,实现不间断的生产,从而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当前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机械制造技术融合自动化技术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前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率的必然决策。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自动化技术是信息时代下的产物,属于新型技术领域,因此具有明确的技术范畴。而机械生产制造是主要是针对工业生产的,将自动化技术引入其中可以有效提高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此外,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保留一份竞争力,也能够提高相关企业的综合实力,使其在生产与成本上实现统一。在机械制造中使用自动化技术,也是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有效节约原材料,降低了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机械制造业始终与市场保持紧密联系,其涉及了从销售到售后在内的多个过程,实现自动化可以使产品生产与管理的过程更加高效。
2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是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凭借着生产效率高并且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目前对于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也越来越大,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地成熟与壮大。在发展中,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根据实际的生产为基础,发展的技术也主要是为了贴合实际,以提升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降低研发以及使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成本,对于其中的自动化技术,如人机一体化技术以及环境控制等都要深入研究。在发展中呈现出更多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机械制造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在传统的发展中投入了很大的人力。但是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的投入,甚至有的生产车间已经实现了无人管理。此外,机械制造在不断发展中更加智能,更加虚拟化。因为自动化技术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生产的智能化,提高人机交流的效率,从而让自动化生产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在虚拟技术的支持下,能够通过仿真来模拟真实的生产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为现实生产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3在机械制造业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加工生产
在机械制造中,加工生产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也是促进制造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依然怒自动化技术,比如通过实现循环加工的过程,对相关物件进行自动生产、拆装,这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生产过程中的弊端,不仅节省下了大量的劳动力,还能够提高工作的质量,其在加工生产中的效率、准确率是人力生产所不能及的。
3.2监测工程
在机械制造中,需要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检测,从而使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这就需要在机械生产过程中引入检测工程。在检测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工作质量,节省人力。当前随着相关技术的深入发展,在检测工程中出现了更多的新型设备,当然也出现了很多被检测的原材料,这需要人们结合检测产品线的不同需求,实现产品的智能化检测,通过人工神经网络与自动化技术进行融合,提高对相关产品的检测效果,这也能够帮助制造业加快生产的节奏。
3.3零件装配
在机械制造中,需要对原材料进行装配,也就是零部件装配,这个过程需要零件的组合、检验以及后期调试等多个过程,因此通过自动化程序进行零件的装配就能有效减少相关工序的故障,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对于零件装配过程中的检测等过程都需要实现自动化。
4结束语
在机械制造中实现自动化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不仅能够将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提高,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当前我国的机械制造应该认清现实,结合其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融合自动化技术,不断升级机械生产技术。我国在机械生产自动化方面和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在发展相关技术时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也要从现状出发,使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飞,王秋莲.机械制造系统能效评价的特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2013(11).
[2]刘超.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J].河南科技,2013(06).
[3]张长虹,易映强,周华忠.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