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1
1核事故与公众健康
人类掌握原子能利用以来,曾多次遇到核危机和灾难性核事故。二战时期的广岛、长崎核弹爆炸给两座城市带来的灾难至今还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危机给周围居民带来长期的心理影响,紧张相关的高血压、心血管系统变化等各种症状在事故当年三里岛附近居民流行病调查中有显着表现,甚至在5年后,都有许多亚临床慢性紧张综合征的报道,其中暴力倾向的症状最为明显。1986年4月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造成32名工人和救灾人员当场死亡,绿色和平组织认为该事故导致近1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亡,数百万人长期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响,超过三里岛核电站事故65000倍的核污染给方圆6万平方千米带来长期的公众健康影响。儿童甲状腺癌激增,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增加0等各种辐射相关疾病给当地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事故也给当地公众带来更为深远的心理影响,在事故4年后的调查中发现,5%的成年人观察到明显的心血管系统改变,50%的人抱怨有胸痛症状,一半以上的成年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正遭受辐射相关疾病,核电站废物清理人员出现工作变动频繁、孤僻、家庭不稳定、离婚、酗酒等精神压力相关的心理学改变。近期的日本福岛核危机已经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短期内的放射病爆发和长期的癌症发病率增加以及今后长时间的公众心理健康影响难以估量。
我国没有发生过引发公众恐慌的核事故灾难,除了原子弹试爆工作人员遭受核辐射事件相对较为严重,其他一些均为小范围影响的事故。例如,2007年4月份的天津大港油田钻井平台放射源暴露事件造成81人受照剂量在1mSv以下的核事故,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作为国家放射病救治第一临床部参与救援,事故伤员涉及较多但剂量较小,没有形成辐射损伤;尽管如此,当事人及家属存在普遍的恐慌心理,受照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造成社会心理影响较大。不管是直接的核辐射危害还是广泛的社会心理学效应都需要规范科学的核应急方案和公共教育政策。
2核事故与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反映了心理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在突发性核事故引发的社会心理变化给公众带来许有临床表现的灾后综合征等健康问题。亚临床的慢性紧张综合征、机制未明确的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都在事故后公众健康中产生长远的影响。
核事故最初引发的社会心理反应就是恐慌。产生恐慌的因素很多:对核辐射相关知识的缺乏;缺乏自信的逃离引发群体效应;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对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印象;信息传播速度快而相关专家没有统一的指导意见;政府报道信息的不透明;媒体过多的报道;对污染地区人和物的歧视排斥等68。恐慌、挫败、绝望等心理行为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进而表现为临床的各种全身不适症状。长期精神紧张还会诱发各种疾病和行为失控。
医学心理学的身体和心理表现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各种全身不适等紧张相关症状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公众往往会出现自己是否遭受核辐射危害的担心,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这种心理和身体的相互影响是长久的,例如,在25年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回顾调查表明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仍面临挑战。做好公众教育和应急政策,才能减少事故后的公众心理健康影响和救援压力。
3核事故医学心理学与应急政策制定
3.1核辐射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公共核辐射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公众在核事故应急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能减少社会心理恐慌,降低灾后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在突发事故中的第一救援者并非政府救援,往往是受害者相互救援起主导作用,正确核安全常识能够提高灾区自救效率和能力,减少对和污染地区人或物的恐惧排斥。旅馆拒绝污染区逃出人群投宿和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拒绝运载污染区的受害者等现象在1987年巴西的放射性污染事故、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99年的日本核事故等中都有报道69。信息的不透明和公众核辐射相关知识的匮乏加大了核事故中的地区动乱。因此,核辐射相关知识的公众教育和核事故安全自救培训是政府进行核应急的基本政策之一,这也是保障其他核事故应急程序的有效执行的基本条件。
3.2心理疏导配合医疗救援心理救援和医疗救援在核事故应急中同样重要,不仅是核污染地区受害者,还有作为主动接受污染的一线救援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医学应急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专门的心理医师的心理咨询或疏导可以预防短期的社会心理恐慌效应,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公众长期的焦虑、烦躁、全身不适等紧张相关的灾后综合征。
3.3完善核事故应急程序完善的核事故应急程序可以减少核危机给公众带来的医学心理学影响。完善的应急程序包括专家的统一指导意见、媒体适度正确的报道、成熟的救援经验准则、快速高效的救援方案。
首先,核事故救援涉及核物理、辐射防护、放射医学、救援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媒体引导的专家意见对公众救援行为和事故应急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但不同领域的专家在共同研讨之前给出的意见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引导,导致专家意见的不统一,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例如,福岛核事故后的碘盐抢购事件就是公众核辐射知识的匮乏和专家错误的指导建议引起的。其次,现代社会的信息多元化,高速的信息传递给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带来一定的隐患:过多的关于破坏、死亡等报道引起社会心理的低落、担忧和恐慌,加剧了公众的恐惧心理。最后,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顺畅的工作衔接、医学救援和心理救援的联动效率是确保救援方案高效执行的客观条件。
考虑到医学心理学作用和社会心理学影响,公共救援策略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阶段:紧急响应期、早期应急期和恢复期。
紧急响应期(事故发生后48h内):策划启动紧急救援方案;指导公众进行核安全防护;劝阻人群的危险行为;安顿幸存者;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受害人群的医疗分类;组织公众自救;救援人员的医学和心理援助(职业安全的防护)。
早期应急期(48h至1个月):保证公众信息畅通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听取公众的质疑和反馈意见;继续提供医学和心理援助;帮助家庭重聚;重建地区管理秩序;关注灾后心理病变。
恢复期(1个月至1年):主要解决公众心理健康和医学心理学影响形成的灾后压力综合征。突发灾难中多数人能投入自发救援和自救工作,但在早期救援结束后却陷入各种精神或心理疾病中,表现为精神的突发失常、情绪紊乱、全身不适、高血压、士气低落、各种压力引起的疾病困扰、失眠、孤僻内向,其主要原因是灾难场景的记忆、亲人的逝去、自身的伤残、经济的损失、家乡的迁移、责任过失引起的自责等。多数受灾者会把心理影响反映给提供他第一救援的救援人员,医学和心理后期援助应结合灾后人群的社会关系进行。同时,心理干预也需注意受害者隐私的保护以避免引起相反的效果。其次,对于生活信心的恢复,媒体应给予更多的重建家园和患者救治的信息传播,组织悼念的仪式和典礼可以更大程度地释放对失去亲人的回忆和痛苦压力。
4小结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080-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事故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人体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和人民财产的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平衡和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环境化学污染影响范围较广,它会影响到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即空气、水、土壤、食物,而这四大要素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因此,必须要根据环境化学污染的类型和特点,对环境化学污染事故进行应急处理研究,及时、准确、高效地处理化学环境污染事故,争取通过应急处理把环境化学污染事故所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1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类型
空气、水、土壤、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根据环境要素划分,环境化学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食物污染。根据发生方式可以将事故类型划分为泄露、爆炸、火灾等类型,如核污染事故,溢油污染事故,有毒化学物质泄露、爆炸、扩散等污染事故,非正常大量排放污染物等。
2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特点
2.1 爆发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通过世界范围内的种种突发性事件来看,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往往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突然发生并且来势凶猛,令人措手不及。如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在发生三个月后才用新的控油装置成功罩住漏油点,才使得原油不再流入墨西哥湾。这么长时间的漏油导致大面积的海水被石油覆盖,影响了多种生物的生存,同时也给当地的渔业以及旅游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2 事故往往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因为是存在化学物质的,所以都具有一定危险性,并且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还会存在一些后继发生的爆炸事故等,更是大大地加剧了事故的危险性。在2011年的日本地震中造成的核泄漏事件,首先是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爆炸,而后造成了核泄漏,对周围生活的将近21万人都造成了威胁,事故必须及时地处理,否则其他机组都会相继爆炸或核泄漏,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在后来的检查中发现福岛有部分人已经确认受到核辐射,危害了人体的健康。
2.3 事故的危害具有长期性
化学物质中有毒的污染物进入有机体后,会损害人体组织器官,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引起病变。这种伤害对人或其他物种来说都会具有长期的不良危害,如珍珠港事件之后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各种后遗症。
3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中要做好监测工作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在处理这类事故时任务往往是比较艰巨和复杂的,难度较大,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要不断提高应急监测的能力,必须在发生环境化学事故的紧急状况下,检测人员通过自身携带的小型、简易的检测仪在短时间内对污染物进行鉴别分析,分析污染物的种类、污染范围、危害程度等,为处理好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奠定基础。
4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要做好应急预案
在突发的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发生的时候,应该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事故的整个过程所要做的工作做出系统的、紧密的安排,做好事前监测、事中处理、事后回应,并要找出事发原因。对于预警、监测、终止及回复等几个环节要重点抓、重点做。
应急预案的制定主要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要职责明确、应急设备的利用、应急工作程序、应急技术保障、应急防护工作、应急后勤保障系统、应急处理制度、不同污染类型的不同应急措施及方案。
5 应急方法的选择
对于环境化学污染事故这种突发性的事故必须迅速查明造成该污染的化学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危害性以及事故的发展趋势。在环境化学事故应急处理中,首先要充分地利用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鉴别、确认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结果。根据科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方法及思路。
5.1 检测管法
在毛玻璃管中放入试剂封口,然后组装在聚乙烯软塑料试管中。塞住试管口,排出管内空气插入水样中,吸入水,捏碎试管中的试剂,几分钟后,与标准色对比来确定污染物的浓度。
5.2 化学比色法
利用化学反应显色原理分析,这种方法反应比较快,操作简单,通过反应后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污染物的特质。
5.3 便携式仪器分析法
这是近年来研发出的具有多组分监测能力的综合测试仪器,操作简单,测试结果准确。
5.4 实验室仪器法
对于大型的环境化学污染事故,污染物成分比较复杂,污染范围较大,持续的时间长,就需要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进行全面的监测,这样做比较规范,准确度高,可以确定污染的范围和污染的程度。
6 对于常见问题采取方法的思路
对于空气污染事故,一般采取的是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的气相色谱法等,同时还可以通过空气监测站以及污染排气来获取相关处理信息。
对于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应该采取检测试纸法、水质检测管法、化学比色法等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水质监管部门以及污水检测系统来获取一些应急处理的信息。
对于有机污染物,及时采用气体或水质检测管法、便携式红外光谱仪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等收集信息。
对于无机污染物应该考虑检测水质法、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离子选择电极法及便携式离子色谱法等方法处理收集信息。
对于现场不能确定分析的污染物,应该及时采集样品,送达实验室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统一的方法
分析。
7 对于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应该在技术以及设备上有保障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应急技术法规,在环境事故应急处理上应该有技术指导、技术保障,不断完善污染源数据库,对环境监测人员不断进行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急设备是应急处理的重要保障,它包括检测仪器设备、现场防护设备、处理事故过程中不断利用到的各项设备。在事故现场检测仪器应该选择能快速鉴定和鉴别污染物种类的仪器,这些仪器要尽量使用上简单、方便,并且要便于携带,如检测污染物时用到的试管等仪器,到达现场的工作人员所需要的防火服、防化服、口罩、头盔、防毒面具、防毒手套等装备。
8 要对每一次的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进行思考
对于承担应急处理的机构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设备,给予硬件上的大力支持。另外,要不断加强应急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强化和提高应急能力。可以每年开展几次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演练,提高反应和应对能力。
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和应急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9 结语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威胁着人类及其他生物群的生存和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急技术,提高应对环境化学事故的应变能力,对人类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生态环境的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把环境化学污染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进行预防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阮贞江.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管理
[J].能源与环境,2006,(4):58-59.
[2] 金杰,来勇.如何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能
力[J].世界环境,2008,(4):64-65.
[3] 宋宇清.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要求
[J].河南农业,2010,(19):246.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污水资源化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在我国2/3以上的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截止到1997年底,全国污水排放量为1×108m3/d,全国各类水体82%的河段受到污染,其中已有39%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0%以上的城市河段不适合作饮水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长江等七大水系水质不断恶化,湖泊水库普遍受到污染,沿海水体发生赤潮和富营养化现象增多,污水处理和节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186.43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934.15立方米,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与降水量和地表水的分布趋势大致相似,南方多,北方少,并且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北方,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南方。全国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以地下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约有四分之一的农田灌溉靠地下水。地下水开采总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5%~20%。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2~7年的连续监测资料,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了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三、我国大中城市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基本对策
1.打破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各地区、各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入、广泛、持久地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深入人心。同时,转变人们“用水掏钱是理所当然,排污也要掏钱则难以接受”的观点。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城市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的,这不利于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而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走市场化的路子,即谁污染谁治理,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水污染治理费,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运营,国家只负责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2.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社会产品的结构是由生产力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状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产品的种类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加强新产品(无废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以代替传统的产品,开展清洁生产与发展绿色产业,是减少水污染的根本途径。所谓清洁生产,即“持续地对生产程序、产品、服务与应用的一种整体性、预防性的环境保护策略,以提高效率,减轻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
3.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增加,使得新上马项目也随之急增,给水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对新上马项目,无论其规模大小,除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评估外,还必须进行生态评估,特别是对水资源污染状况的评估;对严重影响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的,且企业自身又无法解决的,坚决杜绝此类项目上马;对造成水资源污染的非上马不可的,企业自己有防污、治污能力的,必须严格审查其防污、治污设施和治理程度及其建设过程。
4.提高科研开发能力,提倡科技治水。长期困扰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突出问题,除了资金就是技术,因此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当前的重点:(1)抓紧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的攻关研究,特别是像草浆造纸、制药、食品和制革等特殊行业的废水治理技术;(2)解决与水源污染相关的治理技术,开发人畜粪便固化、加工技术;(3)加速环保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提高水污染防治设施的产品标准化、成套化和自动控制性能,大力开发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成套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曹邦卿,贾虎.城市水环境核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研究――以南阳市白河为例.人民长江.2011(7)
[2]高珊,黄贤金.发达国家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比较与启示.城市问题.2011(3)
[3]沈竞,林振山.大中城市水污染状况及治理措施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0(12)
[4]姚澄宇.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剖析与对策初探.给水排水.2010(S1)
[5]朱明,李永,李嘉.城市原水污染事故危害度应急评价模型.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3)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4
引 言
自从我国在建筑设计方面真正变成具体设计行动以来,绿色建筑设计一直都是以人为本、以保护环境为原则、以社会资本为准则等各个深层次之间相互支配、相互摇摆。一直到现在为止,仍旧没有能够发现一个具有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所涉及的多方面完整的统一到一起,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人们经常会隐约间感到,有一个非常新鲜的时代即将来临,到底是选择该在短时间之内遭到毁灭或者是保持住可持续发展,人们即将为自身所做的那些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
一、绿色环境现在的背景因素
1、各方面增长的极限逐渐到来,地球承担不了压力
现在收到我国大众都关注的问题有下列几种:二氧化碳随着增加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温室效应,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臭氧层至今遭到严重的破坏,随着烟尖的增多逐渐形成了一种太阳伞的效应。海洋的污染也形成了一种油膜效应,以及核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例如:禽流感的流行肆虐,各种疾病的传染,还有海啸地震之类的现象产生,已严重地影响了全世界的人们。全球性的开放系统,目前仍然处于一种非常单一的状态,唯一能够获得能量的方式是太阳能,这种过于单一的收获方法,而且并没有大量普及这一现状,从而导致不能够抵挡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巨大要求。
2、社会资本现有的背景因素
资本是人类对“资本”的操作过程中总是不断的浪费或者消耗,应该进行比较适当的一种方式进行循环,经常会遭遇到非常严重的毁坏。人类想要顺利的进行建筑方面的活动工程必须付出更多相应的代价,其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资源以及能源等等,若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超过了资金本身的费用,建筑设计进行的过程中一定会付出很多相应的代价的。根据相关部门所做的调查显示,大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建筑材料会在开发的过程中对现有的环境以及生态平衡带来非常严重的坏影响;开采以及砍伐树林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释放出很多有毒的物质从而会污染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以及水资源;百分之四十的能源被利用后可能会导致核污染、酸雨的产生,甚至可能造成温室效应;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总水量达到百分之十四,这样不经会将水资源污染,而且还有可能和抢走生态系统的水;建筑材料产生的废料很可能引发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水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等等;还有百分之三十的建筑是内部空气质量没有达到指定标准等现象的出现,从而可能导致很多疾病的产生,所以,这一问题在全球内都导致了非常大的损失。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来源以及意义
1、绿色建筑体系评估引起的思考:
对绿色建筑体系评估的标准,能够代表评估的过程是否严格,是否能够保障社会体系,因为现在的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仍然不够严密,甚至有点缺失,导致现在的系统缺陷非常厉害,面向现在设计的结果是一种比较优秀的产生,对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的评估,现在只是一种验收的标准,但是真的只是规定这种目标就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吗?怎么样来实现这种目标呢?这就需要制定一套比较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利益的目标去实现,比如说如果是对于某个产品的评估或者验收,但是仅仅只是验收是不能够得到更加优秀的产品,其实验收体系顶多只可以告诉人们这个产品是好还是坏,但是想要得到更加好一点的产品,则需要人们制定出一套更加具有保障性质的体系,从而实现预期的价值,达到目的。
2、研究的实际意义
我国如果想要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将现代社会的绿色建筑设计尽快发展。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是一种比较和谐自然的建筑设计,这样就要求将在我国的传统模式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处更多更新的技术、工艺以及材料等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因此在现在社会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在我国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实际研究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并且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只是属于一项比较单一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然而我国内部至今仍然没有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内容上的综合研究以及规范,所以还未能够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清晰的现代化绿色建筑设计体系。
三、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作用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无论什么样的设计所产生的事物,其实都是为了让人们得到某种特定目标的满足。例如:搓板以及洗衣机是为了可以让脏衣服变得干净;飞机和自行车是为了让人们能够移动位置;窗帘和门帘则是为了能够遮挡住一些光线,保护眼睛;对人们进行的设计则是希望可以造福人类;对商业方面的企划是为了能够谋取利益;对于社会制度方面的计划是为了可以体现公平与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指向人类未来的发展。绿色建筑设计是对于未来社会一种可能性的探索。即使过去还存在的不可能,也许在未来,将会逐渐变成可能,甚至变成一定因此无论是在明天或者是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人们还是会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从而对未来的生活造成更多更大的影响,设计未来,创造未来,才可以走向未来。
绿色建筑设计一种比较具有创新性意义的、比较具有延展性的设计。绿色建筑设计模式是希望拥有一个从没有变到有的漫长过程,所以无论是在建筑形式方面进行创新或者是在建筑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传统模式的革命,都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人类,开拓创新的本质,所以即便改良绿色建筑设计,它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创新方式,但是复制或者模仿的行动,不能够被称之为设计。
总结:
综上所述,关于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希望可以构建出一套比较适应现在环境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体系,以及针对建筑设计方面的反思讨论,直到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回头看看,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把一团糟的思路逐渐捋顺,少走弯路,为我们国家的绿色建筑设计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步.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丁依霏.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初探[D].清华大学.2007
[3]孙璐.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D].天津大学.2005
[4]马末妍.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电力节能 环保经济 可持续发展 调度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036-01
电力作为社会主要二次能源,其生产方式决定了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和环境的破坏程度。那么如何在稳定供电的前提下,优化电力结构,减少能源消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改革,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键措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将电力节能环保经济分成几个部分展开讲述,并提供了电力环境污染的解决办法。
1 电力节能调度
与其他能源不同,电能无法储存,只能靠调整电力负荷来实现对它的调控,所以,节能调度可以从发电、电网、电力需方三个方面实现。
1.1 发电节能
工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发电有了多种方式,有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核能等,还有使用最多的燃油、燃煤发电。对于这些方式,我们优先选择的应当是可再生、对环境危害小的发电方式,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地球的三分之二是水,所以,水能是最应该积极发展的,且要对老式水电机进行有效改造,让老水电机提效增容。还要发展新能源及更多可再生资源。
火电虽然燃烧大量一次能源,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但电力发展还是主要靠火电,因此,火电技术的革新也是重中之重,要采用清洁高效的火电设备,对低效火电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火电机组的经济运行。
这些发电技术的革新和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让电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1.2 电网减损节能
据有效统计,从发电到供电,再到用电的过程,全程耗能大约占总发电量的30%,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意味着发电厂白白消耗30%的能源,也意味着这30%的环境污染是白做工。所以,减少电网耗能也是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的重要措施。减少电网损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降低发电损耗,可以从调整水电、火电、核电、抽水蓄能发电出力着手,均衡电力负荷,使发电机组高效运行,并降低厂用电。第二,降低变压器损耗,可以选用自动控制的变压冷却系统、高效节能变压器使变压系统高负荷率高功率因数运行。第三,降低输配电线路损耗,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给变电站配置合适的零件,高电压、高负荷率、高效率送电,导线截面的选择、铜线的选择都要安全合理,还可以安排多回送电、环形送电等。优化电力系统,让其节能产电,经济运行是各大电厂的目标。
1.3 电力需方节能
电力需方指的就是各用电单位、家庭等,节约用电才会减少供电,从而减少电力生产,也减少能源消耗,扼制电力生产这一途径对环境的破坏。用电方应使用高效节能的电气设备,优化配电线路,各设备包括供配电设备、负荷设备等的经济运行。
节能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一件小事,同时也是一件大事。生活中只需要做好随手关灯、空调有度使用等身边小事,但意义却很重大,有了节能意识,节能才能贯彻的更彻底,因为你的随手之举可能会拯救一个城市的空气。
2 电力环保调度
2.1 火电影响
火电是我国主要生产电能的方式,火电中煤又是主要使用能源,煤的使用耗能高,污染严重,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在空气中易形成酸雨,腐蚀建筑,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产生的粉尘也会影响人类呼吸系统,增加肺癌的得病率。
2.2 水电影响
水电对环境影响较小,但水库淹没和占地处理不当,加上对河岸森林乱砍滥伐,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周边生态环境,而淹没区也会对动植物的活动范围、栖息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河流下游的河床会使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极大危害,同时会引起周边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
2.3 核电影响
核能是一种效能高,也比较清洁的能源,但核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危害也非常大。一旦核电站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核电站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核反应产生的废弃物的排放会产生辐射,影响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存。
3 电力经济调度
电力经济调度包括电力负荷预测、机组组合、机组间经济功率分配、发电与输电协调、水火电经济协调、联合电力系统经济调度、考虑安全约束的经济调度、考虑环保的经济调度、考虑网损的经济调度。这些经济调度应在稳定性、节约性和安全性的保证下实行。
4 减少电力环境污染
4.1 火电厂的改造
我国煤电比重大,燃煤产生有害气体较多,危害也比较大,火电厂的改造可以加装脱硫脱硝设备,脱硫工艺能达到90%以上,脱硝可以改变燃烧条件,炉膛喷射脱硝。但是,脱硫脱硝设备的使用使得工厂占地面积增大,并且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消耗电能,经济效益下降。
4.2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水资源丰富,水电发展应该提倡,并改进技术,更先进的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核电是高效清洁的能源,温室气体接近零排放,污染少,但要注意核电厂建造的安全性和稳固性,核泄漏危害极大。风能是一种干净的储存量大的可再生能源,其可产生的电力也十分可观,只要有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风能人类可物尽其用。太阳能是世界分布最广的能源,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很长的历史,但利用率很低,现在人类还在开发太阳能,如太阳能电池等,期望最大效率利用太阳能。还有潮汐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关于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有关政策已经在相关部门出台,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也会在电力生产中逐渐加大比重。
5 总结
电能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不仅是电力工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之举,也是推动自身发展、革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电力行业乃至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因此,电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国家政策对电力市场调度进行改革,向节能环保高效的经济模式靠拢。
参考文献
[1]刘凯.基于节能环保的电力经济调度探析[J].低碳世界,2016,(1):41-42.
[2]侯树锋.节能降耗的电力计量技术应用探究[J].通讯世界,2013,(8):143-143,144.
[3]李莉萍.导节能环保、开辟低碳电力扩供新路[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0):117-117.
作者简介:
杜真,1975年1月出生,山西省太原市人,国网太原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工作,200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工程师、电力调度高级技师。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6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众多的环境问题,水资源污染、温室效应、核污染、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针对这些问题,有些学者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生态运动和各种绿色思想结合的产物,它是试图以社会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生态危机,为克服人类生存危机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现实出路。巴罗指出,人类需要一场“文化革命”即人的价值观的根本转变,由此通往一个“生态村落乌托邦世界”,人们在这个生态社会共同体中自我管理、自我驾驭、自我依赖、平衡发展、团结和谐。
一、 为何是生态社会主义而不是生态资本主义
1.现代的资本主义存在两重社会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与工人阶级购买能力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会激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此基础上,奥康纳指出,资本主义不仅存在经济危机,而且存在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追求无限增长与自然界的无法扩张之间的矛盾,自然的周期和节奏跟不上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和节奏,从而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势必会引发生态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致;而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所致。两类矛盾共同存在于全球化资本主义体系中,形成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即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第一,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高兹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着经济合理性和生态合理性的矛盾。所谓经济合理性是指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同时要求生态效率的最大化、消费的最大化、需求的最大化。而生态合理性是指生活的更好而劳动和消费更少的目标,追求生态利益的最大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是相互矛盾的,资本主义是经济合理性的社会,其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利润的生产必然意味着环境资源的利用与破坏(在个人主义为主导思想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那个资本家愿意去做没有利润的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主义的约束和限制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趋势。
第二,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过去人类一直认为人口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自从1968年,保罗?埃利希发表了“人口炸弹”(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理论,人口就一直定格在人们的意识中;托马斯?马尔萨斯预言:人口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大大超过以算术级数增长的食物供应。其言外之意就是,发展中国家应该负担生态危机的责任。但是,多数的环境破坏,尤其是那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是人口已经相当稳定的发达国家一手造成的。哈维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的,它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或生态的后果。”发达国家造成的环境问题却由第三世界的穷国来消受,有毒的垃圾装船驶离工业国的港口为寻找一个填埋地点而周游世界,最后极有可能落户在某个急等现钱的第三世界国家。发达国家是第三世界落后国家生态危机的主要凶手。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落后国家进行生态掠夺,一种是直接的掠夺,一种是间接的掠夺。发达国家直接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垃圾场;或是借助“结构性暴力”而实现的掠夺,迫使发展中国家制定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迫使发展中国家农村大量共有土地被私有化并被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如佩珀在《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中指出,环境的质量是与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或缺乏紧密相关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环境,使之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
3.对生态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西方,有些学者承认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生态危机,但是他们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之内的,即生态资本主义,主张通过科学技术、生态税、稳态的经济政策来消除生态危机。认为国家在提供一个基本的法制经济的框架后,应该从干预、补贴和免税之类的行动中撤出。实现经济收缩、达到稳态经济,从逻辑上讲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垄断,因为垄断能够避免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但如安德鲁?麦克拉夫林所说:“如果整个的社会经济变成一个巨型的垄断,那么必须增长的律令就能被避免了,但是,这样的社会已不再是资本主义”。
对于生态资本主义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它完全建立在自私自利的驱动力基础上,其拥护“生态――社会的市场经济”。但是,“社会的”只是意味着当前那些失业者和穷人必须获得最低限度的福利开支。然而环境保护具有强烈的未来主义的向度。我们应该把这个生态社会完整的留给后代,为后代保存充足的资源。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不存在稳态的经济。在莱易斯看来,当代资本主义与早期的资本主义相比存在两个主要的差别,一是资本家操纵了消费,使人们产生一种被强加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从而推动“过度生产”;二是为了延缓经济危机而力图歪曲满足需要的本质,诱使人们把追求消费当做真正的满足,从而导致“过度消费”,把消费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幸福指数的标准,对消费的控制成为维持和提高利润率及实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但是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如果当前的资源消费减少10倍,劳动力的生产力和资源的生产力达到最佳组合时,人类将接近一种稳态经济,在这个转型期,经济不仅不会增长,只会收缩。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的资本主义是不会甘愿牺牲自身利益的。
二、 生态社会主义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的区别
奥康纳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首先,生态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是按照需要(包括工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利润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形式,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影响或建构生产力的方式的一种批判,在实践中则是对这些生产力和再生产力的一种批判。其次,生态社会主义也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关联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生态社会主义在多大程度上构成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那么它就在多大程度上构成对传统社会主义的一种批判”
生态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生态现代化(即“生态重建”)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生态重建”是指对工业社会体系进行生态现代化的改革,按照社会生态标准对生产、交换、消费进行彻底的改造。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标准要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是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核心,也是生态社会主义与以往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最大的不同。认为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注重与生态和谐相处,不再以“向自然开战”的方式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发展,实现生态的现代化。而社会主义的生态现代化,即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统一。段忠桥认为:第一,重新定位经济理性,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要以符合社会生态要求的“生产的更少但更好”的原则取代利润最大化原则。经济合理性要服从于社会生态的合理性。所谓生态的合理性是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采取尽可能好的生产方式和手段,并尽可能提高生产品的使用价值和耐用性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第二,强化社会理想,一些生态社会主义者提出,未来社会是建立在严格的契约关系的基础上的,这种契约不同于经济、政治领域的契约,它不仅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与自然的契约,还包括我们与下一代人的契约,这是一种潜在的契约,是一种超时空的契约,因为如果上一代人破坏了生态环境,下一代人就将无法生活;第三,建立生态理性,健全的生态理性要求人们在劳动中寻求快乐和满足,或者说注重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而且要注重精神生活,学会从创造性劳动而非异化劳动中获得幸福,从而保证生态合理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内在统一。
三、 生态社会的社会框架
在经济方面,要求实现“稳态经济”,即经济的零增长,使经济生活从现在的单纯追求量的增加变成追求质的提高。用“社会生态经济”模式取代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建立一种以保护自然和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人着想为特征的经济制度。认为,在评价一种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是否有效和合理时,不仅要看它是否为大多数公众服务以及它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要考虑它所引起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成本。在经济制度方面,主张实行社会主义的社会占有制;在经济体制方面,他们主张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的经济适度增长与自然生态不会发生冲突,在未来社会对市场的经济调节功能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都要有所保留,认为应走除了市场经济和中央计划经济的第三条道路。
在政治方面,生态社会主义要求实现分散化与民主化。分散化指生产的小规模化,而且政治权力为众多的小群体所分享;民主化是指鼓励工人对生产进行直接管理,并且加强小群体的自治。段忠桥提出在经济、政治、生态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分散化和整体化相结合、区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新型民主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