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低碳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低碳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低碳技术

农业低碳技术范文1

(一)低碳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能源消耗少。

结合不同生物的特点,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系统内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在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既尽可能地利用了农业生产条件,又减少了资源消耗,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2)生产可持续。

低碳农业既满足当下人类社会的需要,又不破坏满足后代人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涉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农民增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

(3)产品、环境双绿色。

绿色、环保贯穿低碳农业的全过程,生产、生态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安全需要。

(4)多领域的协调。

低碳农业发展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需要相互配合。生产和生态的协调,制度的健全,管理的高效,技术的创新等,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农业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广。

1.节省型农业技术。

此类农业技术主要包括节地、节水、节药、节肥等节省型农业生产技术。一方面推行低产田改造技术,提高高产耕地比例,另一方面推行立体种养模式,如“稻田养鸭”或“蔗基鱼塘”的生态农业系统,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采取科学措施,积极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减少水的渗漏和蒸发,同时大力推广间歇灌溉、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加强抗病虫品种、生物农药和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减少农药对人畜的毒副作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节肥方面,要重点推行测土配方和平衡施肥技术,降低化肥的施用量,减少化肥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浸染,改善土质.

2.新型的育种技术。

这种技术使植物的生命力顽强,抗病虫害能力增强,单位面积产量更高,并且能加强碳储存的能力。育种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基因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

3.有机肥的更有效利用。

化肥过度使用会引起土壤板结,并且碳排放过高,污染环境。现在多提倡有机肥,它含有丰富的腐植酸,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松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同时有机肥富含的氮、磷、钾、钙等多种营养元素,可以达到作物增产的效果,不过,有机肥的肥效较慢,容易造成土壤肥力不足,所以在施肥的过程中,可将有机肥与化肥根据一定配比交叉使用,各取所长,使肥效发挥到最大。

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此类能源可重复利用,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在风能丰富的农村地区建立风能发电站,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水电站。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建立太阳能电站等,并且加快其规模化、产业化,使之用于生产、生活,增强服务社会经济生活的功能。

5.循环利用农业技术。

这类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应用三大方面。如秸秆还田可培肥地力;生物工程技术和腐熟堆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可将畜禽粪便和秸秆发展成沼气、制造成有机肥,既减少养殖粪污、秸秆等直接排放引起的污染,又增加了能源;同时,在秸秆产出量大且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广应用青贮方法,将青秸秆转化为大型牲畜的青贮饲料。

6.农作制度创新技术。

该类技术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少耕、免耕、水稻直播、灌溉、轮作等多类技术[1],促进土地的修复和保护,达到降低农业生产系统碳排放,农田生态固碳的目的。

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1.传统意识根深蒂固。

长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模式决定了农民要改变过去那种依赖化肥农药、对环境危害大的农业模式,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新技术要在农村推广,必须首先打破农民选择简单、易学、成本低的传统习惯,改变观念;其次,思想观念的改变需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要有改变的勇气和决心,需要认真钻研和勇于实践的精神;第三,需要宽裕的资金支持。这都是目前我国农民普遍缺乏的。

2.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改变。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分散经营、各自耕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阻碍了有效推广新技术,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低碳农业需要一种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相关制度有待健全

1.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

截至目前,我国没有关于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和监督管理相关的标准和措施。2011年1月19日颁布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针对的是对城市低碳的评价,几乎没有涉及低碳农业。既然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和体系,监督管理就不存在。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使农民的低碳意识比较薄弱,监督管理不易实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是在国际大环境下被迫接受的低碳意识,“我们并没有深刻认识如何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和路径,甚至对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基本的自觉”,没有找到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业发展模式,所以,低碳农业的监督工作无从谈起。

2.低碳农业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备。

2001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2009年又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等法规。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发展低碳化农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际实施中,缺乏针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此外,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也缺乏中长期的规划。

(三)低碳农业发展中遭遇的障碍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各种创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方面的障碍,具体表现如下:

1.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部分利用率已经很低,要想为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实现设备利用率的提高。目前我国政府对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2.精壮劳力的缺乏。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精壮劳力的广泛参与。目前我国农村大批的精壮劳动力外出从事各种各样的城市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留守的弱、老、妇、幼,他们无法承担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重任。农村劳动力匮乏成了不争的事实。

3.农业生产模式的严重制约。

首先,规模化程度较低的分散的农户农业生产模式妨碍了创新技术推广;其次,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应用新技术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农户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兴趣不大;第三,农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还处在粗放式生产经营阶段,生产者主要靠老传统、老经验就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因此,对新技术的使用兴趣不大

4.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相对于发达的城市网络来说,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涉农网络较少,资源库建设投入不够,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缺乏,涉农计算机应用系统不完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服务系统。农民缺乏了解低碳技术的有效的、便捷的信息渠道,创新技术很难在农村普及。

5.金融支持缺乏力度。

由于利润偏低,回收周期长,所以在农村金融领域,信用社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农民在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信用社无法满足大量的资金需要,农民很难从信用社取得贷款,一些好项目和产品因资金问题而作罢,这大大妨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降低了农民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克服低碳农业技术创新障碍的路径

(一)科技兴农,健全农村教育和服务体系

1.健全农村基础教育与科技教育体系。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保证农村的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实现义务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职业院校联合,实行订单培养,为低碳农业培养一批技术骨干。

2.构建面向小农经济基础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发展道路,发挥各地方的地理优势,建立起以村为基础,以村组织或合作组织为依托的低碳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普及低碳农业新技术知识;另一方面,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农民的需要,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加快创新技术的应用。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发展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需要三类人才:一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人才。要想发展低碳农业,技术优先,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所以需要通过研发投入的倾斜和设立重点基金项目等手段扶持低碳农业关键技术攻关,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队伍。二是能吃苦耐劳的农技推广人才。在农村,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有人带头、指导,不厌其烦的讲解。农用网络的不发达和农民的素质决定了这类人才必须能吃苦耐劳,熟悉当地的土地情况和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能实际性的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将低碳农业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实干高效的经营管理人才。这种人才能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开发低碳、绿色环保农产品市场空间的发展潜力,提高新技术的实用性。

(二)建立网络化的农技推广模式

1.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

首先,强化政府主导的六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提高推广效率,宣传、介绍最新科研成果,使科学技术变成实际生产力。其次,鼓励科技单位、高等院校和用户积极沟通,双向选择,满足不同农业主体的科技创新所需,实现理论、实践双赢。第三,鼓励建立非政府性质的农技推广机构,由一小部分人带动一大批人,实现农业科技的转化。

2.缩短农技推广的路径。

减少农技推广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应用主体之间的广泛交流。现实农业生产中“专家、基地、农户”、“专家、协会、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缩短农业科技推广路径,解决科研与推广、科技与应用的分离。

3.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网络。

(1)鼓励农户、涉农企业、大学生村干部、驻村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农户合作组织等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应用实践之中,加快农业新科技的应用。

(2)加强各应用主体间的网络化联系与合作。农户、涉农企业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了专业的职业教育外,还应加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对农业新科技的应用能力。

4.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以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应对市场风险,获取更多利润。

(三)建设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农业低碳技术范文2

农地流转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基于农业资源禀赋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农户资源禀赋变化对其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随着农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农地流转意愿会增强;农业技术进步则会降低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运用Logistic模型对河南省永城市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1)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2)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3)继续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4)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

关键词

农地流转;农业资源;农业技术进步;教育水平;Logistic模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基础上的进一步制度改进,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之必需。陈锡文等(2002)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就已经开始自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1]。到2013年底,全国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73万hm2,占家庭经营耕地面积的26%,比2012年底增长22.5%[2]。土地流转的增长速度呈逐年递增的态势。针对农地流转及动因的研究文献众多,钱忠好等(2008)认为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有助于加快农地流转[3]。江淑斌等(2012)认为农民的非农就业增加会推动流转[4]。何京蓉等(2011)[5]、易小燕(2010)等[6]综合考量了多种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诸多因素包括: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农地流转市场发育情况、宏观政策因素、农户年龄、耕种土地面积、流转租金、流转年限、区域因素等。更多的学者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农地流转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冀县卿等(2010)[7]、王家庭等(2011)[8]、周海灯(2010)[9]、刘洋等(2011)等[10]。但是目前从农业技术进步角度研究农地流转问题的仍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从农业资源禀赋出发,以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民受教育程度角度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经营农地需要投入多种要素,在此我们考虑两种最主要投入:劳动和资本。农地经营规模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资本投入量,其中农业劳动者素质以其受教育水平(包含学历教育和其他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等)体现,农业资本投入量主要考虑农业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资本投入普遍较低,即农业资源禀赋处于低水平,此时分田到户,实行小规模经营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特点,实践也证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地效果明显,整个80年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迅速。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国家对农业投资增加,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等。如此均要求农地经营规模与之适应,由家庭为单位小规模散碎经营向专业农民为主的农场化规模经营模式转变,即农地经营权需要由农民家庭所有向专业农民过渡,农地经营权发生流转。

1.1.1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地流转农户是否愿意转让农地,取决于农业生产收益和非农收益的大小比较。如果其非农收益高,农业生产收益低,他会转出农地,成为农地供给者;反之,则保留原有农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农户的非农收益包含两部分:非农就业收益和农地租金收益。非农就业收益取决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农地租金收益保持不变。如果把农地生产收益作为农户非农收益的机会成本,则可以推出,在农地生产收益和农地租金既定条件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转出土地,从而成为土地流转市场中的供给方。图1中的坐标系横轴表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纵轴表示农户的收益水平。农户拥有的农地面积一定,单位面积农地收益不变,则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既定,在图中表现为一条水平线。而非农收益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而增加,因而在图中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线(即非农收益1),非农收益线1与农业生产收益线相交于E1点,E1点对应农民的受教育水平C1,即对拥有既定面积农地的农民而言,其所受教育水平超过C1,他的非农收益将大于农业生产收益,那么他将选择外出务工,从而转出农地。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相同教育水平的农民工资水平会越来越高,从而外出务工收益开始增加,如图1,非农收益线1将以农地租金收益点为圆点发生逆时针旋转至非农收益线2,即在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农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地的供给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渐减少。非农收益线2与农业生产收益线相交于E2点,即做出外出务工的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由原来的C1降低至C2,也即农村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从事非农生产,成为农地的供给者。考虑到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农业生产收益增加;另外,随着农地供给者转出其农地,农业生产者将会耕种更多农地,如此都将会导致农业生产收益线平行向上移动,只要农业生产收益增加的幅度低于C1与非农收益线2相交的点E3,农户仍然会转出其承包农地,从事非农生产。所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转出农地,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数量将会减少。

1.1.2农业技术进步与农地流转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实行化的集体主义,以全体社员(农民)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为特征,社员劳动没有激励,加之当时集体对农业资本投入较少,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均严重不足,农业生产都处于极低的水平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实行,按人分地,责任到人,在“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政策指引下,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鉴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技术水平非常低,同时受户籍政策所限,农民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此时农民的劳动相对于稀缺的农业技术投入来说,价格更为低廉。为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农户在生产中减少对农业技术投入(或不投入),代之以大量的劳动投入。单位面积农地上劳动投入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迅速增加。故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很快解决温饱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农民收入水平的平均增速是快于城市的。但是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开始增速,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弃农从商、弃农从工,以获取更高收益;而对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则希望通过耕种更多农地来增加收益,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为农民能够耕种更多土地提供保障。于是,该部分农民对农地的租入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可见,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如图2(农业技术水平与农地面积、劳动力的关系)所示,在农户耕种土地面积给定的情况下,为保证农业生产收益不变,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农业技术的价格相比农业劳动力的价格是高的,在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既定时,农民会投入较多的劳动(N1),而投入较少的农业技术(T1);但是,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同时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技术改革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价格相对农业劳动力价格变的相对便宜,农民为获得相同收益,投入的劳动量相对减少至N2,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农业机械投入至T2,即以农业技术替代劳动,增加的农业技术投入量T(T=T2-T1)替代的劳动投入量为N(N=N2-N1)。农户如不进行非农就业转移,家庭将出现N的剩余劳动。农户为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在农业技术投入量既定为T2时,他们将增加农地耕种面积(农地面积L2曲线),其中L=L2-L1即为农业技术进步以后,农民对农地的需求增加量。综合,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增大以及农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农村中更多具有相对较低受教育水平的农民选择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同时转出农地;而越来越多受教育水平更低的农民则留在了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并耕种更多的农地。

1.2研究假设为进一步分析,我们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农民的非农就业收益与其所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其非农就业收益也越高,其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假设2:农业技术与农业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农业技术越发展,农户可以耕种更多农地,也更可能在农地流转中成为农地转入者。

2农业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自课题组2014年对河南省永城市3镇15个自然村的随机调研所获,调研对象为河南省永城市的顺和镇(轩村、赵营村、朱庄村、西街村、朱庄村),芒山乡(郑楼村、山城村、刘厂村、柿园村、后尧村),演集乡(时庄村、李楼村、柒坊村、武庄村、陈楼村);通过在农地随机选取调研对象,每村发放问卷40份,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15份。在这515户中,有448户参与土地流转,其中,转出土地农户335户、转入土地农户113户;没有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67户。从参与流转的土地面积看,转出土地面积为1787.9hm2,转入土地面积为810.5hm2,参与土地流转总面积为2598.4hm2,占样本农户土地面积的62.65%,在所有受访农户中,有203户农民参与农民合作组织。

2.2变量设定在借鉴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运用调研数据,从微观农户的角度出发,建立影响农地流转选择行为的多元回归模型,来进一步验证资源禀赋变动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结论,我们重点论证农户的受教育情况与农业技术进步对其农地流转影响,在实证分析中,农户的受教育情况用农户接受教育年限来反映,农业技术进步指标主要用农户的农业机械投入量来反映。具体分析变量选择有:农户基本信息(包括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与合作组织等),农户非农收益信息(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非农收益、自营收益等),农户自有资源禀赋信息(人均土地面积、可否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农业机械作业面积、农业劳动人数等)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区域农地流转价格和农民的农地流转意愿)等四部分共计12个变量信息。表1中详细描述了各变量的赋值及统计情况。

2.3模型选择模型选择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和农地转出行为为因变量,即2个变量均为虚拟变量,不符合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对于因变量的连续性要求,故选用BinaryLogistic定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为便于分析,将模型进行对数转换,得到关于因变量的发生概率函数和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2.4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地转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2.4.1模型分析以农户的农地转出与否为因变量,以所选择的上述12个因素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本文利用Eviews计量经济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模型结果中的常数项不显著,故将其去掉,建立不含常数项的模型式,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2.4.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结果分析得出,农户基本信息中有2项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是户主受教育程度(10%显著性水平)和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组织(5%显著性水平)。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的农地转出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越倾向于转出农地,与上述理论分析结论及假设一致。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组织对农地转出影响系数也为正,说明参加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另外,农户自有资源禀赋中有3项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是人均土地面积(10%显著性水平)、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5%显著性水平)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5%显著性水平)。人均土地面积对农户的土地转出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农户的人均土地面积越多,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低。可能的原因是农地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农地单位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经营农地数量越多,其收益也将越大,其转出农地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故其转出意愿越低。其次,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两指标对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的系数均呈负,说明农户在农业耕作中机械化程度越高、机械作业面积越多,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越弱。这与我们在实际调研中所获情况基本相符,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便于机械作业的地块,农户则更多的自己耕作,而不转出土地使用权,即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不愿放弃耕种农地,而是选择在农忙时请假回家耕种,以增加自己总收益。

2.5农户机械投入对农地转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2.5.1模型分析我们仍然使用上述12个自变量来分析农户的机械投入量对其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因变量代表农户是否转入农地,2表示转入农地,0表示没有参与农地流转;自变量为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12个自变量,通过运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将回归分析中对不显著的变量和常数项剔除以后,其分析结果如表3.

2.5.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所有影响因素中仅有1项(农户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在10%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负,即农户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与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农户的非农就业经验越少,农户越倾向于转入农地,反之,非农就业经验丰富的农户则越不倾向于转入农地。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两变量在统计水平上均不显著,但从其回归系数的正负判断,两变量均与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成正相关关系,即可以进行机械作业的农户更倾向于转入农地,农业机械作业面积越大的农户也越倾向于转入农地。

3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上述对农户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农地的转出影响比较明显,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理论分析部分及假设1保持一致,表明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农地流转。但是,农户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与农地流转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关系,也即农业技术进步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不显著,与理论部分的假设不符。其原因可能有二:

(1)农地转入的相关数据量有限,仅有113户;

(2)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对气候的依赖程度还很高,而普通农民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又很差,耕种越多风险越大,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个人转入农地进行经营者就少,绝大部分农地都转入农业合作组织内,故农户个人的农地流转行为受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有限。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快农地流转。

(1)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加快农地流转,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形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量的增长。

(2)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是高风险行业,整个生产过程持续时间长,受到自然、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虽然目前我国出台有《农业保险条例》,但仍然很不完善,需要财政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健全相关制度措施,以使农户的耕种风险降低,农户才愿意耕种更多农地。

(3)继续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农地向合作组织内部流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并通过规模化生产规避农业产品销售中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加快农业先进生产技术推广,有效规避农业技术风险。

(4)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虽然从分析的结论看,农业机械化提高无助于农地流转,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3):35-37.

[2]农业部经管总站体系与信息处.2013年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情况[J].农村经营管理,2014(5):42.

[3]钱忠好,张骏.农村教育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与实证分析——来自江苏省的数据检验及其政策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08(9):4-9.

[4]江淑斌,苏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基于动力视角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2(2):110-114.

[5]何京蓉,李炯光,李庆.农户转入土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峡库区42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经济问题,2011(8):77-81.

[6]易小燕,陈印军.农户转入耕地及其“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河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6):2-10.

[7]冀县卿,钱忠好.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73-79.

[8]王家庭,张换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即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2011(3):31-35.

[9]周海灯.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约理论解释[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8):118-124.

农业低碳技术范文3

关键词:呼图壁县;农机深松耕地;技术

一、引言

农机深松整地,就是依托深松农机,在不改变土层结构的前提下,对耕层和耕层下面的土壤进行局部的松动,主要是为了将犁底层打破,一般深度建议控制在38-43厘米左右,当然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作物种植种类的不同,深度也是有所差异的。

二、关于呼图壁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的应用分析

1.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的优势分析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主要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对土壤通透性的改变。经过深松处理的土壤,原有的土壤颗粒不再如之前那样紧密,因此透水和透气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改善,尤其是犁底层坚硬程度的改变,使得作物的根系更容易扎根,更加利于生长发育。

其次就是蓄水能力的有效改善。土壤在经过了深松处理了之后,蓄水能力大大提升,形成巨大的土壤水库,提高土壤的墒情,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源。从相关资料的统计情况来看,经过深松作I土地的蓄水能力能够比未经过深松处理的地块多出11-22立方米/亩。

第三就是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深松土壤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深松作业是能够基本完好地保存地表的植被,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土壤的风蚀和水土流失,不形成土壤,既能够减少扬沙和浮沉,又能够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

2.呼图壁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以来,随着呼图壁县农业发展的不断加快,深松整地作业的优势越来越受重视和认可,并且在2015年先后制定并且下发了《呼图壁县农机深松作业实施方案》、《呼图壁县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实施意见》,将农机深松指导任务分配到各乡镇,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大深松意义的宣传,确保农机深松工作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将深松作业机具列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优先满足农民购置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机、联合整地机等作业机具的需求,做到敞开补贴、应补尽补。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对深松作业配套机具实行乡镇财政累加补贴。我县采取由合作社承担的方式,先示范后推广、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办法,在四个农区作为新技术引领示范,逐步推广。为确保任务面积如期完成,做好机具选型,自2015年推广深松作业以来,我县每年都召开深松作业现场会,每年举办深松培训班2期,截止目前共引进300马力以上拖拉机(用于深松作业)10台,深松机12台,深松作业探测系统3台套。目前全县已完成深松作业面积35万亩。为确保深松质量,我县成立了由乡镇纪委、财政所、农经站、农机站、村民理财小组负责人组成的验收小组;由县财政局、审计局、督查室、经济办、农机局组成的核实小组,实施了100%验收、100%核实。

3.深松整地技术的要点分析

要想进一步发挥深松整地技术的优势,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把握深松的时间。深松的时间主要是由农作物的采收情况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只是不同农作物的深松时间有所差异而已。如果是在秋季进行深松的话,通常是用于小麦播种之前,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容纳秋天和冬天的雨水以及雪水,有效抵御春旱。另外,可以在入冬之前,就可以对第二年要进行春播的地块进行深松作业,不仅仅能够有效提升农机的利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冬季降水的有效积蓄。

其次,就是作业质量要求要严格。深松作业的时间间隔通常是2-3年,并不需要每年都进行,另外,是否需要进行深松作业也需要根据土壤的实际含水率来决定,通常情况下,在土壤含水率为10%-20%的情况下进行是比较理想的。深松作业的深度要严格控制,既可以是间隔的,也可以是全方位的。如果采用间隔式深松,那么行距最好是不要超过70厘米,深度要一致,以犁底层的土壤破碎为理想。如果是配合施耕进行联合作业的话,那么要保证地面的平整、土壤的细碎,没有大颗粒的土块,保证深耕作业之后就能够达到播种的有效条件。

第三就是注意深松农机机具的使用。了解深松农机机具的操作要点尤为重要,另外要做好机具的有效调整,主要是水平的左右调整和水平的前后调整。如果水平的左右调整不好,很容易导致深度出现偏差,从而无法有效保证土壤深松的质量和效果;而水平的前后调整则主要是在施耕和播种联合作业的时候进行,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影响作业的整体质量,加大燃油损耗,最终增加生产作业成本。

另外,要注意做好深松农机机具的日常保养。深松作业一般都是按照班次来进行的,等到一个班次进行之后,一定要及时对机具进行清理,主要是要将附着物,如杂草和黏土等清理干净,保证农机机具的良好运作状态。如果农机在较大负荷条件下进行深松作业的话,尤其要注意及时做好工作。每一个班次作业都要向机具的轴瓦或转动部位注油2次,注意观察深松铲磨损情况,发现磨损,就要进行修复或更换。要注意机具各零部件的运行状态,螺纹件应紧固,尤其轴螺母要保证牢靠。短途运输时要升犁到最高位置,并低速运行,保证安全。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机深松作业的优势,随着当地农业发展的不断加快,农机深松作业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在充分认识深松作业优势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培训,进一步做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的实际进程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农业低碳技术范文4

    1、制度保障

    1.1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政府要将发展低碳农业纳入中长期规划,明确低碳农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开展调研,尽快研究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如:《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福建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等,以明确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规划要把发展低碳高效农业放在突出位置,除了中长期规划目标外,要有阶段性目标和年度目标、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和措施、明确投入渠道,做到切实可行。

    1.2 建立机构,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机构,如成立省级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发展低碳农业的领导,负责协调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及重点项目,解决低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低碳农业碳排放强度评价、推动低碳农业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示范试点工作等。

    1.3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将低碳农业的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报告和评价体系,设立能效和排放标准,建立节奖超罚机制,制定以有机碳含量为基本指标的耕地地力升降的财税奖惩条例、对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施用有机肥(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利用、商品有机肥等)生产、运输、利用制定集成式的激励政策及措施。

    2、经费保障

    2.1 加大财政扶持 在财政安排中,要重视对低碳农业的投入,逐步探索形成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投入低碳农业项目试点,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在土壤保护和改良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设与改善节能、节水等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等。

    2.2 加强金融支持 发展低碳农业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柱和导向作用,通过示范、引导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农业:①制定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大力支持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的综合利用项目、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②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低碳农业项目、低碳农业示范园、低碳龙头企业,给予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以促进低碳农业规模效益的形成。

    2.3 拓宽投入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实施产业化示范应用项目,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同时,在低碳农业领域引入科技风险投资,建立低碳农业风险补偿基金;积极争取外资、台资赴闽投资低碳农业技术和项目,促进低碳农业对外、对台的合作交流。

    3、政策法规保障

    3.1 健全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分别于2003年1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施行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促进循环经济法》,这2项法律成为我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制保障。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还应考虑就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农业生产排放物等问题进行立法,制定专门规范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今后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制定与修订与农业有关的其他法律过程中要融入低碳农业的理念,如应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要贯穿低碳农业的理念,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规定。福建在遵循现有法律的前提下,还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一批操作性强的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及实施细则。逐步健全福建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3.2 制定财税优惠政策 ①鼓励企业参与低碳农业发展,完善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如:对企业采取低碳农业技术进行财政补贴;对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给予一定程度的所得税减免;对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激励等。②出台政策优惠措施鼓励低碳农业发展,如新增清洁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的补贴转自LUNWEN.1KEJIan.com品种,对增施有机肥、能源和资源节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实施低碳补偿等。

农业低碳技术范文5

【关键词】低碳农业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一、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度效应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温室气体向大气中进行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温室气候的排放。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的做到水、肥和电等资源的节约利用,从而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地区都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环境保护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问题都更为关注。而且在我国低碳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过程中更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而且也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提升,通过对有机农业、立体种养、节水灌溉及废弃物利用等多种方式有效的加快了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的生产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眼前利益,往往利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但这些化学药品和肥料在土地上在应用,不仅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而且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上,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这是通过破坏环境来提高农业经济的做法十分不利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广大农村分散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对低碳农业的推广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

2.农民素质低下

低碳农业属于新型农业,其对理论知识和技术都具有较强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再加之当前大量青壮年农民都走出农村,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自身农业生产经验缺乏,而且观念保守,缺乏环保意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3.技术研发、服务体系不完善

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但由于我国对农业上的研发投入较少,而且农村科研人员由于环境及待遇等原因大量流失,这对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同时我国当前所研发的低碳技术由于经济性较差,不利于大范围的进行推广。

三、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根据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而且确保各项规划的措施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生产能够达到节能和环保。在农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地区的扶持政策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对不同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具体的统筹规划,从而加快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大了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状态及全面普及,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应该在现有低碳农业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特点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地区资源和市场配置,从而探索出一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加以大范围的推广,从而加快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3.在农村地区大量宣传低碳知识

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都与低碳农业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在农村地区加大对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引导农民向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作为地方政府,也可以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经济和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从资金、研发及法律等方向来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调动起农民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参与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来。

4.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技术创新,政府的财税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农业研发方面的流入,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发研究新的技术,降低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注重构建低碳服务体系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5.大力发展林业

碳交易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我国应该尽量的抢占在市场上的主动权,竭力把全国的森地资源纳入碳交易体系,增加森林占有率,恢复湿地,充分的利用森林能创造的生态效益,积极地发展林业碳汇。把碳交易赚取的收入用于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人类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国需要加快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实现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生产的节约和环保,加快推动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农业低碳技术范文6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DOI]10.13939/ki.zgsc.2016.03.054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 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 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 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 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 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 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 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 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 结 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