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思想政治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范文1

《思想政治教育新跨越》一书分为上下两篇,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整理成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书上篇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展开讨论,作者以翔实的内容、完善的理论和多样化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侧重于解决一线教学问题。下篇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角度探讨问题,作者以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实践性的教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为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全面人才培养服务。

从该书的整体内容可以看出,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目标,明确教育发展方向,把握高校发展动力,配合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管理策略和教学方式,从而实现高校合格人才的培养。此外,高校还必须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原则,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技巧及改进教育方法以推动高校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涉及的范围以及影响的效果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各个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也随之变化发展。在“用无产阶级引导学生,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这一宗旨的指引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从流于表面的高喊口号发展到真正渗透进学生的思想并落实到实践中。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高校不断选择适当的教育战略配合学校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有目的、有方法、有策略、有未来地发展。

纵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以侧面渗透式和正面教育式相结合的教育战略推动高校人才的德育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从教学实践角度讲,正面教育式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践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过程。虽然一味地说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但是正面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是学校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大部分学生会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人才培养方式角度讲,侧面渗透式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初步形成,过多的刻板说服教育无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一般会采取渗透教育的方式,用榜样人物引导学生,以社会实践激励学生,借优良品质肯定学生,使学生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爱国、爱党、爱校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实现自我管理以及个性化成长。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有益探索。目前,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教学方面的探讨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国内外拓展训练在军事、商业、教育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提供了借鉴。本文拟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新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教学是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育模式,通过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加精心组织的训练项目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分享、反思和总结,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1.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目前,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格局全球化正向纵深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05”新方案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际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一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式教育模式,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

2.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创新的需要。当前,相互激荡的多元文化、开放的教育环境和日益发展的网络使大学生思想选择和接受更具多样性和主动性。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内容上与社会联系还不够十分紧密,在方式上也相对单一,在传播方向上更注重单向灌输,致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常常显得缺乏针对性,使学生自觉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做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课堂的开放性、传播方向的双向性和学生参加教育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提高。

3.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的素质。“从80后一代青年学生成长阅历和发展走向看,他们最新的特点是高、大、快、强。所谓高,就是开放程度高;所谓大,就是信息量大;所谓快,就是思想变化快;所谓强,就是个体意识强。最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①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在针对新一代青年特点和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通过在设定的陌生情境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亲身体验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实践活动为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教育模式的基本设计是: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的目的。一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运用强化在理论教学中学到的道德知识,通过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坚韧的道德意志,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二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拓展训练中自主体验、自主反思、自主选择和接受知识和经验,提高他们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三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在拓展训练中勇于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大胆设想,勇敢尝试,确立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格。四是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拓展训练课以团队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提高他们在团队中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的方法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项目教学。让学生在设置的项目中体验和学习。按直接参与的人数分,有单人项目、双人项目和团体项目;按训练学生的素质分,有创新类项目、沟通类项目、团队建设类等项目;按训练场地分,有室内项目、场地项目和野外项目。二是社会实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老师要全程参与,及时交流总结,最后得出结论。三是专题研究。这里的专题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形式。结合学生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或专业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实践中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等研讨活动,最后形成研究报告。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讲与听、教与学的简单关系。教师已经不是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个单一的角色。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我知道不能向任何人传授任何东西,我只能提供一个人能在其中学习的环境。”②在拓展训练课中,老师除了讲授者这个角度之外,还有教练、裁判、队友等角色,创设教育环境,组织教育过程,进行信息反馈,推动学生成长。学生也不仅仅是机械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进行亲身体验、充分交流、深刻反思、自主选择与接受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更多的运用问题而不结论来影响学生,学生更多的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是权威而是方法,两者是教学相长的关系。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课的原则。1992年,美国新学校发展组织颁发的《目标要求》中概括了拓展训练的十条原则:自我探索为首,接受奇妙思维,担负学习责任,亲密与关心,成功与失败,合作与竞争,差异与包容,亲近大自然,独处与省思;服务与帮助。③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拓展训练课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突出育人这个根本,根据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二是时代性原则,与当今时展紧密结合,与时俱进;三是主体性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四是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为人行的创新思维和行为;五是规律性原则,遵循教学规律,也遵循人的接受规律。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范文3

基金项目:2011 年教育部委托课题(11JDSZK024)、南京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江苏特色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全国高校课程改革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开发地方资源以发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优势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课程模式的创新,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资源”的分类标准及内涵外延的多种认识

随着全国地方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教育资源以支持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然而,由于对所属概念的界定不清、理解不透,地方课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针对性及实效性不强、特色课程改革实施混乱等问题,影响着地方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与利用。因此,厘清地方课程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区别,并从本质属性、特点及分类等角度对其进行正确的概念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地方课程资源,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在国内,经过近些年的研究探索,对于地方课程资源的界定逐渐清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谭娟晖的定义: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国家内部的各地方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组织等各方面的独特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强调地方特色和差异,主要是指用于地方课程开发的那部分资源。[1]这一概念比较正确地阐明了地方课程资源的本质属性及特点,但在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定上还存有不足。在此基础上,更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路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再界定。其中王建虎、潘伟民在一文中充分利用属差法,以“资源———地方课程———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的清晰思路,在归纳分析其他学者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基础上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再定义:“地方课程资源就是由地方开发,具有地方教育价值的,能进入和形成地方课程的构成要素以及支持和服务于地方课程实施的动力因素的总称。”[2]

同时,也有学者从类别的角度进一步明晰地方课程资源的定义。譬如有学者从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角度分为德育资源、科学教育资源、审美教育资源等;有学者从地方课程资源的来源分为地方人文资源、专业职能部门和机构的资源、文献资源、社区文化机构资源、科普教育职能机构的资源、大众视听传媒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等;也有学者从课程资源本身性质角度将其分为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三类。[3]而对应于广义与狭义的课程资源,曹石珠教授也将地方课程资源划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地方课程资源泛指在地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助于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国家课程地方化实施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地方课程资源是指直接成为地方课程的“地域性素材”。[“4] 这里的地域性素材主要是指课程内容层面上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5] 众学者对这一定义的不断完善解析使得各地高校在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以推动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改革中更准确地把握方向与规律,为更好地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应用地方资源存在问题的多维研究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成长颇为有益,是不可不修的一门课程。但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却总与理想中相差甚远,课程形式乏味单一,课堂氛围不高,学生自我理解、接受能力较差。这类课程被很多学生称为“假大空”,甚至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排斥,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最终成为学生逃课最严重的课程之一。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受到学生重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对于这一现象及其缘由,学术界也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过程中,开发应用地方资源意识薄弱导致其闲置浪费

要将地方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资源意识”要到位。只有树立起地方资源开发应用意识,认识到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能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提供动力。对此,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反思探索。其中,陈清认为,由于当前思想文化呈现多样性,有些人的观念处于迷乱状态,不善于或不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再加上有些高校对地方资源的认识不清,相当一部分人对“地方”的认识存有偏见而赋予其“封闭、自足、肤浅”等负面的标签,[6]这些问题使得地方资源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最终导致其闲置、浪费现象普遍。

(二)多数高校思政课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实践不足等问题,地方资源应用困难

谢春梅曾明确指出,一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教学理论性较强,教材内容枯燥,形式编排死板,更无法将各地地方课程资源特色融入其中,从而失去了针对性和有趣性。这种单纯依托理论灌输的课程设计,过于严肃、沉重,不符合高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而另一方面,侯慧艳在研究中也总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涉及人数较多,因此以大班授课为主,集体行动十分不便,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很难展开,尤其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难以想象。即使是在课堂上,现有条件下,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课、交流课、辩论课、讲演课等也是非常难的。[8]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地方资源无法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得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单纯授课形式的理论讲解必然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进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脱轨,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经费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应用进程缓慢

尽管近些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专项经费分配比例不协调,很多课程得不到足够的财力支持,其中便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侯慧艳也就这一问题做过阐述,指出虽然教育部每年也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划拨一定经费,但由于数量有限,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项分支需求,而且大多数经费用于教学科研的研究创新,最终真正落实到开发应用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上的也就少之又少了。[9]这也反映出某些高校在对开发应用地方资源方面重视不够,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进程。

当然,地方资源开发应用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相对与一系列的实然性问题,学术界也对高校开发应用地方资源采取的应然性措施进行了研究总结,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科研成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理应用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策略的多维成果

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特色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充分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特色优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为当下各高校所应努力的方向。而鉴于这一关系,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就各地高校在开发应用本地特色资源,推进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创新策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出一些适用于解决与各高校自身存在问题相适用的应然性举措。通过整理总结各学者研究成果的相通之处,为各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策略提供有益借鉴。

(一)端正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地方资源开发应用意识

作为地方资源得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基础前提,首先树立开发观念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文可义早在研究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就明确分析了,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建设地方课程的前提,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10]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进一步将这一观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方资源开发思路中,其中,曹丽萍在《思想政治课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不够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上存在不足,很多学校都没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如果人们不去能动地开发这些课程资源,一些有用的资源就会被埋没,不能被人们开发利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明确开发与利用的目的。[11]当然,单单树立开发应用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各类地方特色资源。在这方面,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曹丽萍也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教师要掌握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应用方法,强化一切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能够对各种资源进行正确的分辨和有效筛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政治地方课程资源利用好。[12]

(二)推进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

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地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受到高校课程改革的青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地方文化资源应用策略的研究比较多,而且大多是结合某一高校所处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如杜长冲在分析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时便是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例进行的,也提出了一系列发挥地方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策略。他指出,开放的办学需要吸收和利用社会的有效资源,在育人的过程中要求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中的教育资源;要弘扬张家港精神,树立竞先意识,保护好其历史文化遗址,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应当在历史文化遗址处修建德育教育基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观与学习,开展自律意识教育、逆境挫折教育和恒心毅力教育,引导学生做重信用、守承诺有责任感的人。同时,要充分弘扬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落实到实践,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13]还有张智,王芝华、郭华生等人也都结合某一高校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从而为其他高校因地制宜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

(三)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这门课程之所以变得枯燥、上课效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省去实践活动,将学生困在了教室中,这也导致地方资源很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鉴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很多学者在探讨过程中都涉及到解决这一现状的相关策略。吴萍提出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教学观,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课程资源。[14]刘光华,袁学涌在《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指出,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科技展览馆等作为地方特色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依托这些特色场所建立一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特色实践教育让大学生接受直观的近距离的体验和熏陶,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15]娄刚则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专门分析了依托地方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基地的建设。根据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特殊环境优势,娄刚提出了推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党建工作教育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的构想,[16]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指导,也为其他高校依托本地资源建立教育基地提供了启示性作用。

(四)积极合理开发高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

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特色的校本资源,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校本资源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阳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就在于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不足,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直观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17]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性与实用性,但纵观学术界,对于校本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却不是很多,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策略。譬如李茂平、阮东彪在研究校本资源的开发时结合湖南一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有效途径。首先,挖掘湖南一师的文化积淀和史料,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和内容;其次,加强湖南一师社团管理与评估,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和平台;最后,弘扬湖南一师独特的校园文化,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渠道和手段。[18]

虽然每所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可以借鉴这一思路积极自主开发本校特色资源构建适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课程。同时,高校教职人员也应积极探索校本资源开发理论,为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开展特色教学课程提供指导。

综上,虽然近些年学术界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依旧存有一些不足:对地方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总体相对较少,而且研究偏重于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而对于其他方面资源的利用情况如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的阐述较少,研究缺乏全面性;对于概括性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较多,而以某个学校为例进行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对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更为稀缺,缺乏独创性专题研究;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具体方法研究比较多,但也比较混乱,不利于高校对此进行借鉴,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归纳整合,制定出比较有普遍适用性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娟晖.关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12.

[2]王建虎,潘伟民.地方课程资源概念的厘清[J].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120.

[3]张海生.试谈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J].新课程研究,2010(191):15.

[4]曹石珠.论地方课程资源的涵义及特性[J].湖南学院学报,2008,29(3):101.

[5]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5.

[6]陈清.本土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08(9):39.

[7]谢春梅.加强红色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3):152.

[8][9]侯慧艳.盐城地方资源在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0(23):144.

[10]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4.

[11][12]曹丽萍.思想政治课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3(9):83.

[13]杜长冲.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1,8(3):72.

[14]吴萍.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6.

[15]刘光华,袁学涌.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教育(管理版),2010(28):25.

[16]娄刚.依托地方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基地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3):66.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范文4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思想政治

1.“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第一,移动终端载体。移动终端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会进步的今天,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节奏也明显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大学生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他们没有耐心去阅读大篇幅的文章,更加倾向于快速阅读,通过简短的阅读得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所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是碎片化的,许多学生乐于在手机这种移动终端上阅读新闻,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第二,微博载体。微博自出现以来,受到许多大学生的追捧。微博中所应用的书写方式较为简单,容易整理与编辑,方便读者阅读。到目前为止,微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个创新载体。一些高校不仅应用微博,还开创了学校的微博,在微博平台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地位动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但是微时代背景下,不良信息会通过微平台走到学生面前,如果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坚定,就会为其所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稳定性。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水准下降。信息反馈水准,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会通过传统的方式将思想政治观点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与实践中将其转化。但是微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

3.“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目前,许多高校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也吸引了大量的学生粉丝。但是,学生对于学校官方微博的关注,只是对学校各项事务十分好奇,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部分高校没有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平台,是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微平台的趣味性,利用大学生关注娱乐事件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微博,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的兴趣与思想政治教学联系起来。(2)奋力缩小思想政治教育微距离。拉小微距离,主要内容在于接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水平之间的距离,缩小高校官方微博与学生微空间的距离。努力缩小微距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革,会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教师应当利用微平台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3)及时科学有效的微信息。在微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建立高校官方平台那么简单。在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平台之后,教师还应当在微平台上及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开展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究微信息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速度及内容的及时两方面,提高思想政治微平台的亲和力。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内容的创新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社会热点事件,有利于引起学生重视。

4.总结

利用微时代的创新元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利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感受,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琦,沈涛,杨艳琼.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红色德育载体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6).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范文5

0引言

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

1高校依托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绩效考评目标划分不恰当

很多高校在依托辅导员绩效考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的时候,对很多事项设定了要求,然后规定必须要达到学校设定的要求,以这个作为考评的结果。这样的考评没有太多的意义,它表示的含义太片面化,它抑制了辅导员的思想发展,不利于辅导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再者,强制性地让辅导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工作,容易让辅导员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不但会降低了他对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很有可能他的这种情绪会慢慢地传递给学生,最后很有可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单调的绩效考评体系容易阻碍学校的发展,使学校的发展模式变得毫无生气,单一乏味。

1.2辅导员与上级领导在绩效考评结果后缺少交流沟通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只重视结果,而在结果后我们该做的总结归纳却被大多?等撕雎粤恕8ǖ荚痹诟咝K枷胝?治工作中也不例外。当绩效考评结果公布后,辅导员和上级领导并没有就在绩效考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产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讨论,而只是简简单单地对绩效考评结果进行简单的公布。这种对待绩效考评结果的方式不利于辅导员对自己下一次工作目标的进行。因为没有总结上一次的成果和发现上一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便难以提升自己。

1.3高校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激励政策

虽然高校中的辅导员在工作方面一般都比其他任课老师的工作量要大一些,但是高校并没有给予辅导员较多的福利。辅导员每天要对班上学生进行管理,还有处理一些其他事项,相对于一些任课老师来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所以,他们的功劳要比普通的任课老师多。但是,高校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没有建立合理的激励政策,辅导员的工资不高,也很少受到领导的表扬,因此,辅导员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会有一些心理上的疲倦感。

2建立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的有效方法

2.1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

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是要让辅导员能够接受的,必须要合理且适宜。绩效考评标准要能够激发辅导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有利于高校未来的美好建设。绩效考评的结果不能仅仅只看结果,还要注重过程,要重视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体现的各种能力和人格魅力,最后还要重视在考评结果出来以后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后再上报给领导,指出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上级领导应该对下级的总结报告给出意见,并对下级的工作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

2.2改进绩效考评目标制定的方法

高校应该正确看待设置绩效考评的意义,不能单纯的只是为了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简单的评估,高校更应该看中的是学校未来的发展,绩效考评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绩效考评应该是一个又一个的重复的过程,它需要根据目标进行实施。其次,学校里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一定要加强交流,每个部分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组成完整学校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每个部分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工作上的交流,达到工作上的默契。再者就是需要做到意见上的统一。很多高校乃至公司,在重大事项的决定权上都忽略了下级工作人员,其实下级工作人员很可能存在很多更好的想法,人多力量大,一起讨论会更好。所以,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征求更多人的意见,这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发展。

2.3对辅导员采取合适的激励机制

首先,高校可以适当地提高辅导员的福利,从薪水方面或是其他方面都可以,因为这样可以提高辅导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或是找工作的人来学校面试,可以给学校增加招揽人才的机会。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些奖励和惩罚的政策,这样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斗志,也有利于辅导员之间的竞争,提高他们对工作的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善后处理机制;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易使大学生偏离正常的社会轨道,对自身人格的形成有着严重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与师生的教学、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所起到的警示与重塑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治理效果,以期增强高校治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维护学校安定、团结。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1.发挥警示教育的紧急制动作用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一般的常规教育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情况,警示教育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先,要对突发事件的参与者进行警示教育。如,通过向参与者讲述类似案例,揭示突发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为其带来的严厉惩处,甚至是受害者心理上受承受的痛苦。最后,要对有关管理者进行警示教育。对管理者进行警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其清楚认识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性,避免处置不当。第一,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受害者心情,站在帮助其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处理;第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良好的沟通,尽量通过调解使问题得到解决;第三,防止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防止事件的恶劣影响持续扩大,造成不良影响。

2.发挥心理干预的创伤抚慰作用

突发事件发生时,无论是旁观的学生还是参与事件的学生,情绪都处于一种亢奋、激动的状态,为了使相关人员的情绪尽快恢复平静以避免发生伤亡事件,必须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干预措施的实施需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及时性原则。研究证明,在突发事件发生前24小时内,事件造成者周围可能发生过一些小的挫折和人际关系摩擦,情绪处于一种亟待爆发的状态。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受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第二,科学性原则。干预措施并不是随机产生的,要根据参与者与受害者的心理状态、事件影响等,秉持人文关怀的精神去制定,简单地说就是要有科学性,按照科学理论、运用科学方法。

第三,心理干预实施主体的多元性原则。据统计,在我国几千所高校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并且从业人员较少,师资力量薄弱。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想保证干预措施发挥良好的效果,就需要积极调动危机个体的周围人群,如亲人、同学、朋友等,同时引进心理咨询工作者,扩大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师资力量。

3.发挥信息调控的舆论导向作用

科学分析,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作为一个结果,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直接引起,而是由个人对事件的认识或信念引起。为此,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信息调控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件,对事件产生客观评价。具体实施中,首先要向学生及时公布实情,以免引起恐慌,并积极通过各种活动引导校内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如,2009年抗击甲流过程中,某所学校的一位领导通过短信的形式向学生疫情,告诉学生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相信学校,完全激发了学生抗击甲流的信心。

4.发挥思想沟通的关系作用

很多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不畅、信息不准确而引起学生行为出现偏差的情况不在少数。足见,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性。为此,应充分发挥思想沟通的作用,及时消除学生的不良思想及与学校管理者在观念上的一些偏差。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需要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和途径,让学生尽可能地将自身诉求表达出来,学校则以包容的态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并通过说服教育使问题得到解决。实施说服教育要注意的是,让学生看到学校解决问题的诚意,消除学生的敌对心理,构建良好的交流氛围。

5.动员各种力量合力战胜危机

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视情况应作适度动员以控制和战胜危机。简单地说就是在处理突发事件发中应营造一种各方共同参与的氛围,通过人道主义精神宣传,鼓励各方参与应对处理活动中来,以增强战胜危机的信心。如,“非典”、“甲流”期间,各高校都发出了“同心协力战胜疫情”的倡议,对教室、寝室、厕所等公共场所定期消毒,宣传防护知识,共同抗击流行疾病。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处理中的作用

1.及时实施事后心理重建教育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参与者和受害人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修复心理上的创伤,重建良好的心态。为此,要求学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定期对当事者进行回访,给与其跟踪服务,关注其心理建设情况。当然,还要通过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的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学会应对危机。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增设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心理上的压力,使身心得到愉悦。

2.总结与反思

突发事件结束后,学校都应认真分析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中暴露出的问题,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经过总结和反思后,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作用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加及时、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三、结论

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所起到的思想指导和心理重塑作用,及时消除事件中所有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其正确认识事件,客观认识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使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峰,何涛,陆清.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解决期的整合作用[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2] 刘峰,何涛,陆清.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介入的可能性分析[J]. 世纪桥. 2010(11).

[3] 丁江. 思想政治工作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刍议[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