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养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医学养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医学养生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诚信文化;诚信养成

自2007年起,我国创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极大程度资助家庭条件受限的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大学生贷款、大学生奖学金等都对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帮助,而在这过程中也会出现学生误解贫困资助体系的含义,部分困难学生的贫困资助和学费减免造成“等、靠、要”的心理缺陷,缺乏积极上进意识,助学贷款中有极少数学生诚信缺失。对于医学生而言,诚信不仅仅代表个人的形象,更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精神文化中的瑰宝,是现代社会人文素养的优良载体。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诚信文化的当今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文化历来被人们重视,有着较高的文化地位。中国古代各大文化流派都对诚信有着极高的推崇,其中以儒家更为典型代表。孟子将孔子提出的优秀道德思想归结为“仁、义、礼、智”,即四德,后董仲舒将“信”归列为四德之中,这就是历史“五常”的由来。诚信文化之所以被各流派所重视,更多是因为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根本。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从季布一诺到晏殊树信,从曾子杀猪再到商鞅立木,中国古代诚信待人的典范数不胜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诚信都作为直接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诚信文化进行剖析将有助于对诚信的深刻理解。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历史长河的考验,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标签,拥有丰富的价值内涵。2013年,总书记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大会上讲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既给了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上的鼓舞,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在日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带有中华民族独特风貌的标识。[1]在新时代的今天,应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赋予它新的价值内涵。

(二)传统文化中诚信文化的当今社会价值随着国家法律的逐步完善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个人诚信在个人的工作生活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越来越被当作考核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从传统文化角度学习诚信文化将更具有代表性。“诚”,诚实也。诚的含义就是对人真诚相待,无伪。“信”,人言也。强调的是言而有信,即说话真实可信,不可欺瞒与欺骗。“信”也可以理解为信任,两者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人“诚”,人对己才可“信”,即诚于中,信于外。《说文解字》中对“诚”和“信”的解释为:“诚者,信也。”“信者,诚也[2]。”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核心是指人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古人所追求的行为约束与道德规范。《礼记中庸》写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3]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诚信是天道,是事物的正常规律,人遵守诚信也就是在效仿天道。“天人合一”指人应该与上天一样,做到真实无妄,没有过多的欲望与贪婪,才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中国现代社会同样也对公民做出了诚信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公民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诚信是一个人行为道德的评判。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正行莫善于信。”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好人或者是否是一个善良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彼此未深入了解之前,诚信或可作为其最直观的标准。其次,诚信是现代社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信就是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而成功的人在言与行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可谓“言必行,行必果”。只有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经过细致考量并信守承诺,才会成为当今社会的顶尖人才。

二、传统诚信文化对医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当今医学生医德培养教育中,诚信文化作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医德养成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对医德中诚信文化的要求,即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思想。“大医精诚”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强调作为医护要做到“精于医术,诚与人品”。“精”是对于医护技术水平的要求,即强调医护人员要有精湛的技术,“诚”则是对于医德的要求,“诚”的本义诚信、真实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仅仅是基础,在这里更多强调的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嶬、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4]。”医护人员应该将自己的日常行医行为向“大医精诚”思想看齐,深入理解,了解病人,不怕艰辛与困难。“大医精诚”思想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行为道德,对于医学生的诚信养成与医德教育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诚信文化将有助于提升职业道德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是成为一名医护人员的首要条件之一,诚信文化将成为培养医学生这些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医护职业道德中很多需要诚信作为基础,如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不对患者及家属隐瞒病情,当发生重大感染性疾病是要及时上报等。

(二)诚信文化有利于完善素质教育培养机制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强调培养教育的全面化,以终身教育为目的。终身教育是社会转型的新要求,是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是个人发展的新选择[5]。诚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健全诚信文化培养可以完善目前教育机制,倡导教育改革,促进医学生素质化培养。

(三)诚信文化将塑造医护行业的诚信风气医学生作为将来医护行业的主力军,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整顿与优良风气的提高。只有将医护行业进行优良风气改善,才有益于提高医护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形象地位,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相处。

三、传统诚信文化融入诚信教育的实践措施

现实中,极少数医学生受到相应资助或贷款后,缺乏感恩,认为这是国家政策使然,造成资助后期诚信缺失,不愿回报。也有少数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等奖励进行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误解助学资助体系育人的真正内涵。在学校方面,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资助帮扶,而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的相应教育。基于全面树人的育人理念,学校应该将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诚信教育。

(一)构建诚信文化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专业课程完成下,适当为学生增添中国传统文化兴趣选修课程与诚信文化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注重理论课程以实践课程相结合,只有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带给他们的作用时,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理论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应增设与诚信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诚信文化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对医学生传统文化中诚信文化的培养,要注重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在职业道德要注意讲诚信,在生活中更应该注重诚信养成。医学院校在培育学生日常诚信方面,可设立学校诚信积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积分奖励或处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日常诚信意识,还可以与目前社会所推行的信誉机制相契合,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注重日常诚信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诚信监管约束行为规范学校在加强对于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应该完善相应的诚信评价机制,加强对于学生诚信的监管力度。医学生如果不能在学生阶段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对于将来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会有巨大影响。学校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管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如考试作弊等。在校期间建立诚信积分,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对守诚信、作风良好的同学进行评比“诚信达人”,对诚信积分不足的同学可由辅导员或老师进行单独的辅导教育,对严重不守信的同学相应的处罚。总之,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在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育中发挥了显而易见的作用。作为医学生,只有将诚信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标准,才会在医疗救治中获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才会提高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嘉敏.新时代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探析[J].改革与开放,2020,(5).

[2]韦红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与法律研究,2015,(10).

[3]陈蔳清.四书注译[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83-02

马克思曾告诫我们:“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作为一个自主、自觉的人,必然拥有着不可推卸的人生责任。人生的责任感就是强调个体要自觉做好分内的事情,并自觉承担过失的内心体验,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是前提,这涉及到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情感是基础,责任感要求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并随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行为是体现,责任行为必须是主体做出责任判断后采取的行动。

责任与人类社会历史相始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受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与价值体现程度也不同。传统儒学从实际的人伦关系和伦理生活出发,将人划分出不同的角色,规定了相应的责任,如“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进一步指出:对国家、对民族有责任,是忠;对长辈、对父母有责任,是孝;对家庭、对配偶有责任,是节;对朋友有责任,是义;对自己有责任,是强。

一、传统文化为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

1.自强意识的培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取胜,必须树立知难而进的进取意识,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终身矢志不移。抱定志向,从容应对挫折和苦难。

近年来,大学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而辍学、退学甚至轻生等事例频现于报端,这起源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自立自强教育,大学生虽然生理上趋于成熟,但掩盖不了与之年龄相随心理上的不稳定,主要是体现在对自己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等的过优评价与客观现实的矛盾。青年大学生一直生活在由家庭、社会营造的壁垒中,较少接触社会。由于他们与社会的人为隔离,青年大学生对自我的思考往往缺乏实践的检验,他们的自我影像更多的是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这种想象的自我越完善,离客观的现实“我”也就越远,接触现实时的心理落差就越大,当一切泡沫破碎以后,缺乏有效的自我责任意识,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

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上,我们应更多的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的自强意识,做到志存高远,确立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无不体现古代贤人们内心勇于承担责任的志向。今天的中国处在和平年代,虽然没有大范围的战争,但当前的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更需要青年学子积极投入社会建设中,不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拥有世界观、中国情、爱国心,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也为青年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造与获得的平台,吸引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关注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个人的价值。

3.传统的道德规范的培养。中国是以伦理关系为纽带,以伦理情谊为主要维系手段的“文化共同体”,在表面松散伦理关系的背后有着以文化认同为内在根据的自我调节力和凝聚力。儒家思想主张:用道德原则来校正混乱的社会秩序和颠倒的人伦关系,应建立了以“仁”为最高标准,以“孝悌”为最基本规范的伦理关系。伦理首推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姐妹,长大以后,夫妻、子女、宗族、戚党遂由此而生,在社会上,于教学则有师徒,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遇事相互提携扶持则有乡邻朋友。人类孝悌、慈爱、友恭的真切美善的感情发端在家庭,培育在家庭,并由家庭向外自然延伸进而形成社会通则。伦理意识,既是情谊意识,更是一种义务意识。我们现在的许多文化传播媒体多提“尊老”,却少提“孝亲”,现在有不少青年不孝敬父母,甚至有些人不赡养父母,其义务意识的淡薄,着实令人担忧。“孝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难想象,一个在家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却能和别人坦诚相待、和睦共事、有为于社会。孔子曾说做人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今天这句话依然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做人原则。这种几千年农业社会积淀下来的传统道德规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一般大众的道德生活,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

二、传统社会形式及文化理念对责任意识的影响

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要求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倾向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价值理念。这种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上选择了“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1.由于宗法思想的长期熏陶,中国人的血缘观念显得异常强大。“孝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本位和出发点,导致人的思想中形成重视家庭或家族伦理而忽视社会道德,重视个人对家庭的义务而忽视个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传统社会中家庭成员个性的压制以及价值取向中重小“家”轻大“家”的倾向,在今天大学生身上影响还是较为深远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理想上,也未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具体实在,且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是最实惠的。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命运,更多的考虑自身的发展,强调人首先对自己、对家庭、对现实负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家庭生活,但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太少。

2.因为“孝亲”意识的渗透,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其遗存长期被保留。在家里,青年学生学会了服从父母,把父母视作人生的权威。由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会处处为孩子着想,所以在青年学生看来,家长的意见总是正确的。在社会中,大学生是作为半社会人的形式出现的,他们的意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使得他们对行使权利日趋冷淡。他们习惯了被动的意识,习惯于被人支配。对家长权威的信奉和社会对青年学生群体的权利漠视导致他们权利意识的丧失,他们不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权利,更不愿承担社会赋予个体的责任。

3.中庸之道的文化理念是逃避责任承担的心理诱因。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是指一种中正不偏、经常适用的方法。中庸可能在克制“小人”生活的肆无忌惮上,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把它当做一种方法论,作为处世的一种原则,是有悖于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在责任承担上,一直以来就不存在所谓“中正”的方法,对社会责任“无过无不及”的承担,无异于对责任的逃避。而现代青年学生却偏偏掌握了这种所谓的处世法宝。

三、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基本任务。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先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理应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和体现,当然,传统文化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形成的“小家”观念及“中庸”处世理念,也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结构缺失,导致逃避责任现象的出现。在责任意识的问题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依旧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3

关键词:医学院校;传统体育养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96—02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养生学文化,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如五禽戏、导引等养生功法。养生学是现代体育与传统医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我国传统体育的内容之一,同时又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养生从字面意思理解, 就是用传统养生方法进行保健的体育运动。自古以来, 人们对养生保健的研究就十分重视, 并在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创建了系统的理论及风格独特的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这些养生方法内容丰富, 在增进人类健康,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方面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与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普通医学院校开展的现状

1.传统体育课的开展情况

目前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较少,主要以开设太极拳为主,不能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此外,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教育中,课程教学过于简单、基础教育缺乏、民族文化意识淡薄,对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方法简单,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很多人忽视了传统体育养生所特有的预防保健作用——“动静相兼”,相当一部分人对养生体育功能缺乏全面认识。

2.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可以得到结论,学生身体素质在逐年下滑,具体表现在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障碍,运动能力不断下降,既有家庭的过度溺爱,也有来自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造成的,同时还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的模式以及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所以要求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在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古代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1)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康复医学价值。在纪树荣《康复医学》一书中,对康复医学的定义主要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体育疗法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可以作为康复体育疗法很好的内容之一,如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因为,这两种传统健身体育养生功法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为目的,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的锻炼,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符合中老年人的运动规律。所以,医学院校康复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康复医学专业课程,还可以把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作为第二专业课程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用专业知识去治疗一些病人,还可用所学到的体育康复知识去给病人做康复治疗。

(2)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养生价值。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健康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而中华传统体育养生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索着强身健体之道。以“生为第一”、“延年益寿”为目的,是人们不断追求之事。从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发展史来看,历代享有盛誉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名士层出不穷,其中华陀、陶弘景等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两千多年来,养生家在人体科学、医学、保健学等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养生思想。当然,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中华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研究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研究他的体育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养生价值,古为今用,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传统养生理论,为人类的医学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中医养生价值。中国的医学吸收了当时已广泛流行的阴阳、五行等观念,并结合当时行医治病的实践,探讨了人体结构和机能,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医养生、养生为医的观点。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古代养生理论,主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养生文化、养生方法和养生思想及其与中医养生的关系,不断探索新的养生运动理论,为广泛开展养生运动提供科学的借鉴和依据,使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地走向世界,服务于人类。

(4)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学价值。 医学院校开设的传统体育课是在吸收了古代哲学与古代医学理论精华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古代医学理论中的“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同样适用于传统的保健体育。而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传统的健身思想也认为体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发展身体的机能,或是治疗身体的某种疾病,而是通过调整人的身体心理,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调理,不断增强人的适应能力,以增强体质。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学时,也应该接受传统健身文化的熏陶,从而为传统体育课程在大学的开设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开设传统体育养生的意义

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所以,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养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体育养生家在从事与养生有关的体育活动中萌发、沉淀下来的传统养生思想,是养生人士从事体育养生活动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包括养生人士已取得的养生成就中蕴蓄的思想精华。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通过有氧运动等健身途径促进人体健康,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就得使人们对这些传统的理论与方法有深刻确切的认识,要使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养生的原理、功法。高校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加大传统体育养生课的教学,不断地推广,将有力促进中华养生理论的发展,对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精华,大力宏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居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医学院校学生通过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养生课意义及价值所在,通过不断的学习,最终运用到所学专业上去,特别是康复医疗专业的学生,最终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有益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不仅可以学到养生保健知识,还可以宏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使我国悠久的养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播。

3.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内容,加大推广力度。

4.从本次调研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情况来看,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开设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课程较少,不能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邓跃飞,李炜.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研究,2006(12).

[2]纪树荣.康复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0.

[3]张敏.传统体育养生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理学院学报,2011(04).

[4]王丽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再探讨—基于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02).

[5]刘博.我国传统养生发展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02).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4

误区一: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气血滓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液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证、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然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

误区二: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直达病所,中医则是驱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救治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

误区三: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待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中医,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从一开始就可以中医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误区四: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和营养成分,通过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防病治病,用以促进病体康复。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和寒热偏性对人体进行调养,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5

关注大众健康,她视为己任,

她承古开新,将理论运用实践

她融情于斯,将概念引入现实

不图名,不谋利,只为一个梦想

科学养生,遍布中国,走向世界

工作成为享受,人生便充满乐趣。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始终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之一,追溯至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以利万物”的传说就一度传为美谈,可以说养生文化源远流长,自人类进化以来便开始逐步积淀,现已成为国人一笔巨大的“财富”。纵观世迁,虽然这笔“财富”早已存在,但似乎一直不为人们所珍视,直到近年来才真正被挖掘出来。

温华芬女士便是在这里找到了她人生的意义之所在,并以此为事业积极行动着。她的理想就是将养生文化推而广之,造福他人。

以澳门养生会为媒介 推广科学养生文化

温女士好学,很早就对中医和养生感兴趣,由于父亲和师傅都是中医师,耳濡目染加上潜心修养,对养生颇有见地。目前,她担任着澳门养生会副会长。据介绍,如今为养生会服务的中医多达百人,他们的目标是让中国养生文化走向世界,并将世界养生文化的有益之处加以藉鉴。

在温女士及多位养生会领导的努力之下,澳门养生学会如今已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澳门特别行政区贸易投资促进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的认可。有了政府的支持,虽然养生概念已逐渐为人所接受,养生之道并未完全普及,但温女士还是充满了信心。

温女士说:“澳门旅游和娱乐业都很发达,但人们对养生却了解不多,澳门政府希望澳门养生会把养生文化带动澳门市民,使人民提高体能,增强活力,净化心灵,达到养身、养心、养生。”

2009年第五届世界养生大会两岸四地科学保健研讨会曾在澳门举办三天,受到澳门各界的关注,还被称为该领域世界范围内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性盛会。此次大会与会者有一千余人,便是温华芬女士在幕后统筹策划的。应当说,她们为传播科学养生理念,弘扬科学养生文化,推动全人类的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温华芬女士性格活泼开朗,筹划活动经验丰富,对养生活动更加上心,澳门名为“乐活”,倡导“活生”的乐活论坛就被她做得红红火火,上一年她还曾被邀请去澳门电视台专门讲述科技养生水疗。

作为养生的倡导者,温女士将养生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她说:“我热爱我的工作,把它作为享受,所以工作于我来说就是养生。就好比买衣服,你喜欢才会买它,它装饰你,为你防寒保暖,你就可以拥有好心情,那么它即是在帮助你养生。养生,这里是生命的“生”,是生活的“生”,让你从容对待生活。”

温女士对待养生十分认真专注,并不是说说而已,从她曾和卢耀华理事长一起被邀请去北京燕郊进行研讨会便可体会出来。她建议,“知道什么是养生吗?有的人虽然对养生的概念头头是道,但看不见他的实际行动,有的人虽然在销售养生的产品,但只是做生意,并不知晓养生的好处究竟在哪里,真正的养生内外能做,上下能做,身心都要调理,才是真正的养生。”

以活生健康站为窗口 搭建绿色健康平台

靠组织只能传播养生概念,要想具体惠及到每个人还需搭建一个平台,于是活生健康站在澳门养生会成立几年后于几个月前也成立了。站内分为穴位保健区、科技保健区、养生产品区、配套治疗区。推行方法以举办健康沙龙、活生大使养生团、养生保健讲座、慈善服务活动为主。每周定期还会为学员提供养生培训课程。

温华芬女士介绍,养生课程其中一部分得到澳门教育局的支持,并不盈利赚钱,只为将养生概念推广到身边的朋友当中去。活生健康站的宗旨是以推行现代保健养生文化为主题,提升活生人体健康:其一,运用保健作养身;其二,运用快乐养心;其三,运用生活养生。

对于养身。温女士如此介绍,“古人曾说过,天地万物,人最贵。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养字拆开有个食字,身体调理,懂得食才是最好。比如汤是传统中国文化且由来已久,是滋补养生的良方,而不同的汤水只要搭配适当便有不同的保健功效,爱护自己,由平常喝汤开始。”

温女士进一步补充道,当今,男性为工作应酬抽烟饮酒,加之压力大、饮食失衡,休息不好,身体负荷过重,容易出现肥胖血压高等问题,喝汤对男性好处多多,可体魄强壮、精力旺盛;女性以血为荣,血能调和五脏,若血气不畅,身体囤积毒素,加之平时不注意保养,容易衰老,更需要汤的滋补,这样才能生养血气,长葆青春。

温华芬女士本人便是最好的例子,她从不化妆,皮肤紧致,气色红润,比实际年龄看上去要年轻很多。对此,她说,“除了养身,还要注意保持年轻的心态,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享受生命的每一天。快乐的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每当不如意时,温女士便会通过做喜欢的事情或者听音乐来舒缓心情,绝不会沉溺其中,一蹶不振。这大概就是她活生健康站的另一方面――养心,最好的诠释吧!

至于养生,学问就更多了,传统的养生学与古代哲学以及传统医学相结合,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是合理膳食和合适的汤水、适度运动、平衡心理,此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来关注自己的健康。养生,“生命,生活也。”

温女士特别建议:“随着年龄的增长,钙质容易流失,每天都要吃一个苹果,或者鸡蛋,对大人和小孩都有百利而无一害,三个月以后身体会有明显改善;一日三餐,是人摄取能量的主要来源,早餐最重要,但宜清淡,不宜太过丰富,晚餐七分饱左右,注意食量不要过大;晚上建议少吃宵夜,让胃休息;对于减肥,尤其为了减肥乱吃药更不提倡,白天身体负荷过重,睡觉前喝一小杯水,可清理肠胃;人类靠水分生存,宜多喝水。”

温女士还身兼多职,担任诸如澳门新浪网会展总监、国际葡语市场企业家商会等社会职务,且不遗余力地推广养生文化,每天都很繁忙,但她在生活中并未给自己的健康打折扣,每天早晚她都会按摩穴位,睡觉前保持打坐的习惯,平复心绪,恢复气力。

当然,她最后特别强调,养身、养心、养生这三个方面只是最基本的,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如何调理要因人而异。且养生贵在持之以恒,切勿急功近利,也勿半途而废。

家庭和谐美满,注重沟通交流

既然理想是为整个世界传播养生文化,那么必然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四处奔波宣传,这样一来,势必会牺牲掉许多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可能会因此疏忽亲人的感受,导致感情危机。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6

【关键词】中医养生;养生误区;养生方法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古代医学经验与养生知识。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临床上利用中医理论针对人体进行养生,成为成为现代医学领域所广为关注的医疗保健方法,对于人体促进健康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功能,但由于个人认识理念及其他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人在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应用方面往往不能正确选择,以致于出现中医养生方法的误区,导致养生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身心方面的负面影响,分析中医养生的科学方法,意义深远。

1 中医养生的内涵特征

相对于人类生命个体而言,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采用身心养护方法,保持或增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行为活动。简单地说,养生就是采用有效措施保养生命。所谓中医养生,是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采用多种方法方式对人体机能进行合理调养来增强体质、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从而达到保持生命机体健康活力和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行为活动。

养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财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人体生命现象,其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对人体生命认知的角度不同,中医养生在个体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所体现的品德修养、饮食起居、医术药物等调理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中医养生,讲究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以及综合施养,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民俗、武术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2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

中医养生的方法方式很多,但由于个体思想认识存在差异性,导致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活动经常会形成误解而出现如下误区:

中医理论强调无病预防,讲究调理,倡导合理科学的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态,养生在于调和人体阴阳,疏通气血经脉,提高机体调适能力,保证人体健康。

受西医理论影响,很多人对于中医理论认识仅限于疾病的康复医治上,而忽视中医养生的预防调理功能,简单的认为中医养生就是利用中医药物治疗疾病,还有些人具有过于依赖中药治病的心理,一旦身体不适,就立即盲目服用中药治疗,轻视 “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导致自身机体免疫力降低。

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特点,讲究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每个人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养生保健方法就会不同,进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但很多人在进补时虚实不分,盲目进补,过于注重食补疗法的功能,存在多吃补药利于健康的不科学观念。

3 中医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生命根本,中医养生需要立足于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以及持之以恒综合调养等原则基础上,进行科学养生。中医养生注重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体现了阴阳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强调养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注重形体养护,重视身心协调,主张 “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中医养生包括情志、食补、药物、气功、运动、针灸、按摩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养生时应不拘法式,因人、因地、因时来选择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

3.1精神养生: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应注重个体精神方面的保养,注重情感疏导,避免不良心理情绪波动影响,在中医“形神一体”观念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形神气质类型,静心寡欲、愉悦情志、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精神调养方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3.2起居养生:起居养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过调整睡眠节律以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和体力,增进人体健康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按照生物钟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作息习惯,保精固肾,调息养气,遵循春、夏、秋、冬四季令时的寒、热、温、凉变化来调节生活规律,做到养生与天时气候同步。

3.3饮食养生: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使人多病早衰。膳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合理调整人体饮食规律,注意饮食宜忌,科学营养成分的摄取搭配,日常生活中应定时定量适度饮食,加强饮食卫生和安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

3.4运动养生:人体机能需要经常运动来调节精力、强身健体,促进消化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运用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持之以恒的适量运动和锻炼,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脏腑调和,以达到筋骨舒活,强身健体之功效。

3.5药物养生:人体在各种病菌侵入或者其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往往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针对不同病状采用药物服食也是中医养生的内容。在医治养生过程中根据病情需要适当把握药物服用剂量和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合理运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补益药物,来延缓衰老,健身强身。

结束语:总之,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依据中医理论进行强身健体成为人们追求健康肌体的重要养生手段,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及多样化特征,养生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有效养生方法,避免曲解养生之道而导致养生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