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科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科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科普

农业科技科普范文1

关键词: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黑龙江垦区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85-03

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有经济区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垦区农民希望学习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知识,然而通过报纸或书刊、影片或电视演播等形式的科普教育无法实现公众的主动参与。现在互联网迅速普及,把科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是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设计顺应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展示科普知识,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限制,可以更直观、更迅速、更形象生动地把实时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传递给广大垦区农民。

1 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在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的过程中,要保证平台各模块间数据资源能够共享,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能统一各个系统模块内数据的定义,建立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定义管理功能。建设农业数字科普平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为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普通农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所以此平台要力求操作导航清晰,检索查询快捷方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实现农技知识的形象模拟展示,建立专家系统为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提供专家服务。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推动垦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工作。

2 系统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在农业领域中,原理性和经验性的知识比较多,而系统主要是面向垦区农民,要求系统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要形象,易理解。所以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各类实用的农业技术,根据农业技术知识设计了图、文、声并茂的网页,使用户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能够得到专家的知识指导,远程用户通过Internet输入本地的基本生产数据,推理引擎从知识库中取出符合要求的规则,对已有事实进行匹配,完成专家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步伐[1]。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系统”三层结构[2],如图1所示。其数据库为数据层,完成各种数据存储、提取和更新操作;服务器为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种与逻辑相关的服务构件,完成数据的、查询、分析处理等事务;浏览器为用户层,主要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包括新闻动态、科普教育、成果展示、农作物专家系统、农技推广、景观展示、休闲娱乐、科普论坛8个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新闻动态模块:主要是把最新的有关农业的政策方针、市场动态、农业科技知识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让他们能够实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成果,以及最新的市场走向,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产品种植和销售。

科普教育模块:主要是把一些农业常用的知识呈现给广大群众。有些词汇比如现在流行的精准农业,若仅仅使用文字来表述,可能不容易理解,若使用动画的形式表述,则很容易被接受,并且更容易记忆。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都吃过大米、猪肉,但是没有见过水稻的成长过程以及真实猪的样子,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把垦区所包含的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用虚拟动画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大家了解和学习。

成果展示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农业成果和农业机械,以图片、虚拟动画的形式展示垦区获得的优秀农业成果,使用户感受到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大的农业机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到现场去看,所以使用3D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虚拟仿真,让广大群众对实物的认识更直观,对农业科技的感知更深刻。

农技推广模块:包括畜牧业知识和种植业知识以及农机、农具的推广。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更多的也是服务于垦区的农民,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为了更好地把正在应用推广的新品种、实用新技术成果(比如黄瓜冬春茬生产实用技术、温室生产管理中利用精准作业机械实现变量施肥及变量施药的过程、八跨自走式灌溉控制机作业、带AFS系统可自动生成产量图的联合收割机作业)传递给他们,此系统平台使用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景观展示模块:主要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科普基地的精神面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垦区。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使人们能更清晰、更直观地看到各个基地的场景,并且生成的文件较小,系统又增加了用户的自主选择,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农作物专家系统模块:主要是总结和汇集农业专家先进的知识以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建造有关农业的计算机智能软件系统,能结合用户提供的信息,模拟农业专家对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给予解答[3,4]。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开发水稻、大豆、玉米等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专家系统,为农业生产者、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休闲娱乐模块:在此模块中设计一些与农业相关的Flash小游戏,通过游戏,用户不但能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科普论坛模块: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提出在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农业专家登陆系统后,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在线解答。并且在此模块中,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有关农业知识的多媒体作品,经评价效果好的可以到农技推广、科普教育、成果展示、景观展示相应的模块中。

整个平台提供细粒度的用户权限管理,能够对数据访问实现权限分级控制,在关键的业务数据访问上提供可靠的授权设计,并具有数据备份、还原的功能。

3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的优势

3.1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用户身处在地广人稀的北大荒,还是发达的一线城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连接到Internet,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科普平台,及时找到所感兴趣的知识技术。

3.2 传递信息的及时性

农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农业的前端领域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产生,这些成果不应只保存在科研单位的档案库里,而应该及时地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所了解。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把农业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给普通民众,为不同人群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提供丰富的知识保障。

3.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此平台展现信息的形式丰富多样,使用图片和文字展现一些活动资讯、科普资料,利用Flas形式展现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温室施肥打药一体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等最新技术,使用3D技术展现农机展品本身的形状、特点以及操作技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农场景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引入,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科普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3.4 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交互性

通过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控制某个项目的展示路线,在专家系统中根据农业实际生产过程选择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结论,并且广大群众可以对某项技术与专家进行探讨,或者对某项技术的多媒体展示进行评论,这样有助于科普创作作品的进一步提高,增强科普工作的效果。

4 关键技术的实现

4.1 数据缓存的实现

为了使用户在访问平台时Web服务器能够及时响应,及时把页面和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系统平台采用了缓存技术,引入了SqlCacheDependency特性,对Channels、SoftChannels、SoilDetection数据表对应的缓存实施了SQL Cache Invalidation技术。为了保证整个架构的可扩展性,也允许设计者建立自定义的CacheDependency类,用以扩展缓存。

在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中,利用了配置文件和反射技术来实现工厂模式。命名空间CacheDependencyFactory中,类DependencyAccess即为创建对象的工厂类。

4.2 知识库的设计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它相当于专家的大脑,有关农业的专业知识都被抽象化地存储在知识库中。本平台采用产生式规则来表示知识。为了有效地存储有关农作物知识库中的各种规则知识以及诊断方法,采用XML文档来存储规则知识,将产生式规则的模型转换为XML的数据模型,设计XML文档结构,然后把定义好的XML文档作为最基本的存储单元进行管理,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5,6]。

4.3 推理机的设计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控制中心,是模拟专家的思维,根据已有的事实,推理出相应的结论。推理机的实现首先是根据决策建立相应的推理模块,输入条件、知识定义、前提条件的可信度、规则强度以及事实数据,计算机进行动态编码[7,8]。当用户使用时,输入自己的事实数据,就会产生相应的推理结果,当原有知识不能满足要求时,推理机可以随时修改事实数据。系统平台推理部分的结构如图3所示[9]。

5 结语

科普兴农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科普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知识的普及,加快农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垦区,减少农业领域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成本,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离庆.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化农业信息平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2] 杨悦欣.基于XML技术的设施农业信息平台的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06.

[3] 孙妮娜,秦向阳,杨宝祝,等.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436-440.

[4] 石 琳,陈帝伊,马孝义.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11,33(1):215-218.

[5] 彭志良,赵泽英,李莉婕,等.贵州天麻种植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8):190-192.

[6] 赵文忠.基于MVC机构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8):78-80.

[7] 刘明辉,沈佐锐,高灵旺,等.基于WebGIS的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专家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7):180-186.

农业科技科普范文2

——领导型科普带头人

领导型科普带头人,担负着农村基层重要领导职务,是当地德高望众、政治素质很高的带头人,他们在普及科学技术和发展产业经济中能够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李堂尧:云阳县上坝乡治安村党支部书记、上坝乡蔬菜协会理事长、辣椒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他带头建立蔬菜协会、辣椒科普基地,积极探索“协会+支部+基地+农户”的路子,组织协会350名会员和周边1750户农户建起以辣椒为主的蔬菜基地5000多亩。他带领会员和周边农户学习蔬菜种植科普知识、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开展蔬菜种植科技示范、积极推行“六统一”管理、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签订公司农户双向协议,使蔬菜协会推广种植的5000多亩辣椒,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会员和种植大户收入达5000多元,实现了增收致富,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产业经济发展。蔬菜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他本人先后多次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技能型科普带头人

技能型科普带头人,掌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行业的技术权威或当地的专技能人,他们在推广实用技术和发展产业经济中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夏晓华。夏晓华是中国养蜂学会常务理事、重庆蜂谷美地生态养蜂有限公司、云阳县养蜂协会理事长。他先后在云阳农村各地吸收会员105名,成立了云阳县养蜂协会,建立了养蜂科普示范基地,探索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县2000多户农户从事养蜂产业。他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灵子”系列产品在全国各地销售并出口到国际市场,为公司的产品开发、科技攻关提供了技术支撑。他带领会员蜜农进行新式养蜂法、驯化和优选野生蜂种、推广优势种群、改良蜂产品采收工艺、提升蜂产品品质等内容的培训,使广大会员和蜂农掌握了养蜂技术,养蜂蜂蜜单产从7-10公斤增加到25—50公斤,养蜂收入从每桶增加400—600元。他传播养蜂技术,已带动全县农民养蜂近5万多群,库区养蜂20多万群,协会实现年产值2300万元,利税267万元,促进了云阳县和三峡库区养蜂产业的发展,他本人多次受到国家、重庆市、云阳县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经营型科普带头人

农业科技科普范文3

关键词 媒体融合;山西;农业科技传播;乡村e站;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34-02

1 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必要性

1.1 媒体融合背景

2014年8月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实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随后,“媒体融合”得到了传媒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媒体融合”元年,标志着我国进入媒体融合发展阶段。

1.2 农业科技传播的含义

农业科技传播是科技传播的一个分支,结合一些现有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传播是指一定的传播主体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平台和渠道,向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客体(包括个体农民和农合组织机构等)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扩散和共享(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等基本过程,进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1.3 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正加速改变着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生产方式、传递方式及实际效果。据2016年8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为31.7%;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达1.91亿。因此,农业科技传播亟须进行探索与创新,以确立互联网思维,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

1.4 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结合、共享、一体化发展,具有高速、海量、开放、即时、立体、互动以及跨区域、跨时间、跨媒体等特点。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是媒体融合实现了农业科技传播由单向、低效转变为综合、高效,提高了农业科技传播效率;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种传播媒介的综合应用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了基础条件,进而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更新和发展;三是农民及农合组织等客体可自主选择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各种方式及时方便地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提高了他们主动获取科技传播内容的能力。

2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实践历程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与实践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传播媒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传统媒体传播,以“站、栏、员”为代表

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信息由传播主体向传播客体单向传播。自2005年开始,山西省科协开始实施科普惠农计划,其中“一站一栏一员”工程在全省建起一站、一栏、一员1万余处,覆盖了全省17 100多个行政村,搞活了11 60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并培训了2万余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和科普惠农信息员队伍,从信息、技术、人才、农资等方面向农民进行农业科技传播。

2.2 新型媒体传播,以中科云媒为代表

新型媒体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数字媒体。山西省科协自2003年开始建设今日农业网、农科110网、科普惠农网等专门的农业网站;2008年3月在山西首家创办农业手机报,至今仍有农民用户10万余人。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2012年由省科协直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中科云媒。中科云媒集纳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多种手段,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能够提供专家远程互动培训、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等内容互动式科普信息化服务。

2.3 媒体融合传播,以乡村e站为代表

媒体融合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不止是传播介质的融合,更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关系网络的融合,以2015年开始建设的科普中国乡村e站为代表。

2.3.1 乡村e站及其主要功能

乡村e站是山西省科协直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2015年以来,为做好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项目“科普中国・乡村e站”而在全国农村建设的实体站点。截至2016年9月底,已在全国24个省份建设2 166个乡村e站。具体而言,乡村e站通过整合农村科技传播手段和内容,依托强大的专家团队,通过PC端、App、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精准科普推送系统、中科云媒等,为农民搭建实用技术学习平台、远程互动培训平台、即时信息查询平台、农村电商创业平台、专家在线服务平台等,打造农村科普O2O综合服务体。

2.3.2 乡村e站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创新

首先是对农业科技传播主客体的创新。乡村e站从传播主体而言,包括科协、传统及新兴媒体传媒业者,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专家以及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从客体而言,包括普通农民、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个体农民,也包括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农合组织等。与此同时,通过互动和融合的媒介平台,主体和客体可进行有条件的转化。

其次是对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创新。乡村e站的传播媒介包括PC端、App、网络、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升级改造的中科云媒系统等,并开放科技成果与技术信息数据空间,进行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再次是对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创新。乡村e站在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及北京、上海等全国24个省份的乡村进行建设,因此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既有共性内容,也有具有一地特色的个性内容,同时还包括c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健康等内容。

2.3.3 乡村e站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效果及影响

乡村e站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至9月底,乡村e站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发放科普报刊29 760份(册)、挂图2 760套,配发移动智能终端1 000余部,开展了54场线下宣传推广及培训活动;乡村e站网站累计完成科普培训视频1 006个,完成技能培训文章7 265篇,总浏览量10 126万次,活跃用户26 882名;共开办农技协专区3 375个;资源总量885G。全国20多家科技报刊刊发乡村e站新闻70余次,腾讯、新浪、网易、全国各涉农网站均不同程度进行转载转发6 000余条次,百度搜索“乡村e站”相关结果206 000个。

3 媒体融合如何推进农业科技传播创新发展的思考

3.1 营造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良好环境

应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利益保障机制,建立技术准入制度和统一的行业管理办法等措施为农业科技传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2 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

以现有的各类相关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为主体,通过与各媒体主体的有效对接,形成共同的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并进一步探索平台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各参与主体的互惠共赢。

3.3 培养专业化的农业科技传播者

应不断提升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更权威、科学、即时、实用的内容;发展培养一支农业科技传播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广泛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科技传播。

3.4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传播媒介

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也必将越来越多样。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更新,掌握农业科技传播技术的前沿动态,拓宽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3.5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要针对不同的农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利用媒体融合技术媒介的能力和信心,同时鼓励农民也参与到科技传播中来,这样其主动接受动机就会越高,从而提升农业科技传播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业科技传播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应通过营造环境、构建平台、培养队伍、创新媒介、加强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卓,陈明.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26-27.

[2]熊,谢小蓉.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13(2):5-9.

[3]程琳.科技传媒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97.

[4]王彰奇.农业科技传播的理性思考与模式创新[J].农业网络信息,2010(8):5-8.

农业科技科普范文4

年我到镇任职后,在全镇农业科技工作方面,坚持以科技发展观指导全镇农业科技工作,围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这条主线,广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努力提升我镇粮、胶、茶传统产业,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组织实施了上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去年,我在科技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重视农业科技工作

镇是一个山区乡镇,由于受制于地理、环境方面等原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相对滞后发达乡镇和坝区,农民劳动力素质低,全面组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任务十分艰巨和困难。我到镇任职后,身感责任重大,工作上从不敢丝毫懈怠。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思想上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务实科技兴农战略组织实施,把科技工作列入我镇重要日程,加强科技组织机构建立和领导,为全镇农业科技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开展科技宣传活动,提高社会科技意识

科普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工作上,以“三个代表”和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经常组织农业、文化、卫生教育、水利、林业等工作人员,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群众性科普活动,提高全镇各族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协调县科技局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年月中旬,根据县科技局科技下乡活动的日程安排。为了开展好这次科技下乡活动,切实落实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到农村,增强农民群众对科技致富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民众的传统思想观念,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科技的实惠。我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的选点方面,结合全镇实际,作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并对全镇五个村委会的科技下乡活动放到藤篾山和坝荷两个村委会,举办了两场科技下乡活动。主要是开展科普挂图展、赠送科普书籍、科普咨询等活动。

(二)协调农场,举办民营橡胶技术培训班,增强农民科技管理水平。镇民营橡胶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全镇种植面积10万余亩,每年割胶面积递增很快。但由于我镇部分胶农不尊重科学管理,不懂运用科技知识,在全镇民营橡胶栽培、管理和割胶等方面,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劳动成本,而且,胶产量不如农场,并造成了极大橡胶资源浪费。针对,当前全镇民营橡胶科技管弱的问题,为了提升民营橡胶产业,依托农场技术加快民营橡胶健康发展。年上半年,我本人多方协调农场和县乡镇企业局,举办了期橡胶技术培训班,授教育人数达2500余人,主要培训了栽培、施肥、管理、割胶等新技术。通过以点带面的培训,辐身到周边农民提高橡胶新技术管理的认识。

三、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一批科技项目推广工作

(一)是科技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民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掌握上

(二)是生产技术、设施农业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科技进村入户行动,使全镇农民群众真正得到科技的实惠。年在农田水利改造方面投入资金达76万元。

(三)是加大优质农作物推广工作,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认真作好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鼓励引导农民购买农机具,提倡农业生产半机械化,降低生产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全镇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08台,农用犁耙机械160部。

(五)是抓好农村良种禽畜推广工作。

(六)是加强科技组织机构的建设和领导。

(七)是积极开展科普卫生知识宣传工作,特别注重做好传染病、与日常生活有关病症预防。

(八)是举办勐腊县民营橡胶割胶技术职比武大会。

(九)是“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工作方针,加强禽流感和橡胶蚧壳虫害防治工作。

(十)是镇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立。

年全镇科技工作计划

一、建立和完善全镇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主要是充分利用我镇现有微机电脑,定期向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千方百计地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部分村民小组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化示范工作。

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政府科学引导,市场高效运作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星火计划,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充分调动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技术力量,相适应推广动植新品种造育,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健康养殖技术,优质茶叶技术,农业半机械化、无化害产品、优良禽畜高产、优质、高效养殖技术等农业关键性增产、增效技术。

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时机,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能够很好地服务三农,满足全镇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强烈愿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镇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三、加大对科技工作经费上的投入,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科普活动和农业科技技能培训。

四、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农业科技科普范文5

关键词:微信;新媒介;农业科普期刊;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1-2-0022-05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1]中国农业科普期刊的编辑出版曾为中国农业的增收、农民的致富、农村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等问题日趋突出,而农业新技术、新信息的传播大多呈现为:主要通过农业推广机构和专业农技人员实现,农业科普期刊在整个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总量上不到2%,在村民中的阅读量与多级传播量极小,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似有走到尽头的现象[2-3]。

但同时也要看到,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融合,也给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为重点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加快应用,将成为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升级改造的新的突破口[4]。为此,笔者认为,以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介将为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特别是微信在重新建立或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方面将是一个重要基础性平台,依靠微信的功能进行农业科普期刊出版结构变革,是农业科普期刊实现发展转型的一个路径选择,也可以说微信给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微信的传播特征

(一)当前农业科技传播现状

我们对中科院参展第20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2013年11月5―9日)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传播效果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科院农业创新成果项目与专家在本届农高会上被媒体采访报道总次数是49篇次,其中《中国科学报》、《农业科技报》等纸质媒体报道3次;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报道35次;电视或网络专题视频报道11次。此外,农高会期间无一家农业科普期刊参会宣传营销期刊和组织作者或专家等为农民进行技术需求的咨询活动,而在5年前的数届展会上,还有《西北园艺》杂志社等参展和开展营销活动。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陕西农业发展趋势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发展当地的特色生物农业产业园区,探索适度的规模经营,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主要依靠大学或研究院所建立的科研与推广示范基地及其专家团队或地方农技人员、农业科技特派员等实施完成。如陕西省科学院的陕南中药材产业基地、珍稀物种大鲵养殖基地、秦岭食用药用真菌试验基地等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平台,通过“试验示范基地――中心示范点――重点示范户”的形式辐射传播[3-5];而主要粮食作物的增产是依靠政府主导和推动的一些大型示范工程进行系列农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如2013年陕西榆林市实施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三个百万工程”高产集成技术核心示范43.3万亩,辐射带动300万亩,粮食增产10%以上[6]。而作为占目前农村常年居住和劳作的“三留守”人群(老人、妇女、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乡村中的农业户籍人口为6.3亿;其中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为1.08亿,乡村15岁及以下儿童约1.3亿[7])和占农村青壮年人口20%左右在本地及绝大部分在“乡外县内”务工与兼农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应用是在农资购销过程中学习使用所需的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即陕西的“荔民”农技推广模式[3]。其实质就是“技企结合、技物配套、农资农技双连锁”。特别是作为西部省份的一些偏远山区县乡的一家一户农民不可能为种植一亩多小麦和几十株果树或一点中药材等,常年订一份杂志,更何况目前农业科普期刊存在内容针对性差、语言艰涩、出版发行过程慢长等缺陷,使农业生产经营者订阅很少。

(二)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现状

《西北园艺》杂志是陕西省农业厅主管、陕西农业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农业科普月刊,16开本,分为“果树”、“蔬菜”版,各6期。2013年“果树”每期发行2万份,单价5元/本,种苗、农药等广告较多,年营销收入60-70万元。据调查,该刊的发展情况在全国农业科普期刊中名列前茅。但这与陕西省2013年全省园林水果面积119.39万hm2,园林水果产量1 487.38万t,其中仅苹果55.80万hm2,产量942.82万t,苹果基地县30个[8]等产业规模比较,起到的作用与发展水平就微不足道。《西北园艺》(蔬菜版)的期发行量0.8-1万份,仅维持出版经营成本,与同为科普期刊的《长江蔬菜》、《中国蔬菜》在发行量、专业广告数量上少一些。

陕西农业杂志社隶属省农业厅,为事业单位,近年杂志社新聘任的人员无事业编制,每年主管单位划拨经费15万元,仅够维持期刊印刷等费用,不足费用部分依靠编辑部利用其信息、作者、专家队伍、编辑人力等资源,通过承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诸如专题宣传册策划、编印类等事务筹措,如曾为陕西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项目的宣传策划印制《设施的力量》图册。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陕西农业》的期发行量15万份,1994年改为《农友》,发行量5-6万份/期,2004年又改为《西北园艺》。目前《西北园艺》发表的一些文章主要还是基层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人员写的文章,主要用于职称评聘等目的。

《新农村》现由浙江大学主办,近年发行量下滑严重。

《农村百事通》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32开,半月刊,每册定价3.5元;每期约14个彩页广告,文中插图和文字类小广告约18个,以种苗居多,但也有治疗耳病、肿瘤的民办小医院的广告。其栏目有:百通视角――百姓焦点(如中农办负责人详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亮点)、百事灵通(如农业新科技,一句话信息)、百品商情(如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央视乡约、央视农经;农技百科――种植园地(油菜防冻五招)、养殖天地(种草及养殖技术)、机械长廊、农资百知;家庭百事――法系百家、民工家园、生活百科、百病妙治、婚育百题;百优信箱――农百商城,等。

《农村百事通》一直是国家优秀“三农”期刊的代表,但近年也因新媒体的影响,其影响力与发行量均在走下坡路。《长江蔬菜》是由湖北省长江蔬菜杂志社主办,半月刊,分上、下半月;下半月刊主要刊登一些农业院校园艺系、地方农科所、推广中心等的科研类文章,一律收取版面费,每版200元。

江苏省出版的《蔬菜》杂志已停办。

山东省农业厅主管,中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济南分院主办,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山东金秋种业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协办的《农业知识》,32开本,册定价2.75元(零售价3.00元),其栏目有:科技创新(如几个新审定的玉米品种);标准化栽培、12316三农热线;农资超市:新优品种、名优机械、品牌肥料、名品农药;生产指导(如花生配方施肥技术);强农惠农政策:种植养殖惠农政策;信息博览:小麦价格稳中有升;“农药知识大奖赛”信息……等,文章内容和风格等与山东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农户生产经营需求相适应,丰富多样、文字生动、简洁。期刊发行量相对较大些。

总之,由于农业的地域性、作物的多样性和城镇化发展及新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的不断出现等因素,近些年农业科普期刊特别是综合性农业科普期刊因内容针对性差,广告客户少,发行量逐年下滑,期刊发展呈下滑趋势。

(三)微信的发展轨迹与传播特征

深圳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了微信1.0的测试版到今天的5.2版,经过3年的发展,用户规模已达6亿,微信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模式和交流方式。微信的发展是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不断融合创新发展的结果。[9]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可以实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是从有线通信到移动通信的又一类新媒体应用形式。[10-11]微信的传播特征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微信功能的增加和微信应用的普及而发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微信传播主要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微信较之以往的传播方式,如传统媒体、QQ、微博等,其重要技术创新是能够实现多元化交流,具体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微信的信息以其多元化形式呈现,可以帮助受众实现多元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受众的阅读兴趣,扩大其传播效果,提高受众的忠诚度。正是这种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其亲合力,导致其受众数量不断增加,使微信彻底实现了跨平台、跨人群、定位周边用户的优势传播方式,[12]并克服了其他媒体普遍存在传播方式单一和缺乏互动性等不足,实现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平等沟通。

总之,微信体现了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具有初步的全媒体性质,即具有廉价性、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即时性和异步性的结合,具有交互性、多样性、统一性或复杂性、分众性、融合性、广泛性、精准性等系列特征。[13]

当前,使用微信已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

二、构建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构架与模式

(一)农业科普期刊出版变革的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需要

陕西农业杂志社在2013年12月举办“开展期刊优秀读者俱乐部座谈活动”,10个开着汽车、带着笔记本电脑的农民优秀读者来到编辑部参加活动。他们作为农村种粮或果树等 “能人”或职业农民,平常通过阅读期刊、上网开博客论坛、微信等,及时解决自己和周围农户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销售问题。

从图1可看出,核桃从一家一户的庭院栽植的小农经济树种到一个县、市直至省域的农业主导产业,从农户间相互引种优良品种苗木的简单栽植,到将一些承包土地全栽种树苗,再到一些种植大户或农业经营公司依靠土地流转建立核桃种植产业园区,引领、辐射区域农户发展核桃种植业,是一项需要优良品种资源保存与选育、防治病虫害、绿色种植管理体系、采后及深加工技术、销售经营、旱地节水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等数十项创新成果不断传播、示范、应用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少数农业企业家+发达的农业服务体系+小规模兼业农户”,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之一,更是有效化解“谁来种地”困局的良方。[14]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普通农户“小而全、小而散”的问题比较严重,经营方式粗放的问题也很突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通用户仍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当前普通农户发展中的问题,与自身劳动力素质不高、经营能力和合作意识不强有密切关系,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培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他们的素质,是解决“谁来把地种好”的关键。[15]

如前所述,农业科普期刊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所起的作用已有限,期刊离农业生产第一线愈来愈远。农业科普期刊出版单位若在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进程中,不利用“四化”进程的机遇,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进行彻底变革,将会越来越失去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停刊消亡。特别是一个区域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需要依靠当下信息技术平成几十项创新技术、产品营销信息等快速、精准的长期传播应用才可形成。这是传统纸质期刊在大数据时代不可能完成的功能。与此同时,已有媒体单位在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凭借与杂志类似的专题、深度阅读、长文形式,带领新媒体以廉价、大量、快速、便捷、互动、交叉验证和社交性的优势对杂志进行颠覆,推出一年即导致几家知名杂志停刊;[16]加之,2013年农村手机网民规模达11 722万,比上年增加2028万,增长20.9%,增速快于城镇手机网民(13.6%);[17]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 min,比2012年的16.52 min增加5.18 min,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间减少[18]等因素,使纸质出版的农业科普期刊到了必须转型发展的阶段。

(二)构建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出版运行机制

微信的Solomo(Social Local Mobile)特性将社交、本地化、移动化3种互联网属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从静止到移动,从桌面到智能手机终端,从单一到多元的改变;而公众平台和扫一扫(一般是扫描公众平台的二维码)作为微信关系中的具有相对公共性的账号则是对微信用户个体通讯的适当补充。

依托微信这种现代通讯科技,建立“大数据”支持下的农业科普期刊及其出版运行机制,将使农业科技传播依靠自媒体平台实现科学传播交流和互动得以实现,更加优化科学传播效果,[19]势必成为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出版的一次变革。目前已有超过200家杂志入驻微信,覆盖了文化、时尚、生活、财经、IT等各个领域;专业领域杂志占大多数,其中财经类杂志占到了60%。读者扫一下杂志上的二维码,线下的用户就能参加线上的活动,使得媒体与读者紧密相连,可以发展成长期订阅用户,接着病毒式裂变发展。[20]当前,《科技与出版》每期的一些文章就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界的微信圈里相互转发,经二次或三次传播,以供交互学习与讨论;《农业知识》的封面报道内容可扫二维码实现手机阅读。鉴于此,应从如下方面构建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出版运行机制:

一是变革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出版的内部架构。“智慧地球”等信息社会的来临,使人们进入“信息消费”时代,而信息消费时代的“传播媒体”带来结构性机遇,结构性机遇也意味着媒体自身要做结构性调整。[21]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将不再是坐等作者投稿,审阅稿件,加工稿件和送印刷厂印制,再经邮局或其他渠道投递给订户的这种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组织构架,而是编辑人员要全面搜集农民需求信息,建立“农技员+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组织”、“农技员+农村实用人才”、“户―组―村―镇―县―区域―全国―国际”[22]的大数据池编辑部,及时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期刊编辑部+作者+农业科技专家+农技特派员”编辑加工+微信推送(农业科技专家+农技特派员+核心农户的手机)+不同种养殖等产业的众多农户圈,实现具体农户所需与农技人员所长的高度契合,切实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组织构架是为实现涉及尽可能大的农业科技信息收集、整合与加工、信息反哺与推送而建立,期刊内容生产也越来越呈现出“内容动态化”与“内容在线管理”的新特质,与传统的封闭式、一次成型的内容生产方式全然不同,期刊内容生产全过程都是及时因地制宜地调整甚至重置以符合农户(用户)的新需求。而期刊编辑越来越多的是采用网络技术,进行稿件和相关信息采用、处理、编辑、检索和推送管理等,即将“编辑部”多年来的“编印发”功能转型到“选题策划―内容输出―发行推广―科技信息服务―客户反馈及数据分析―选题策划”这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将科技期刊出版提升到科技信息服务的高度。[23]正如刘奇葆所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要重构采编生产流程,升级采编系统,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24]

二是改变农业科普期刊的经营与服务模式。由于基于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除继续出版与发行纸质形态的期刊产品外,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用户信息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即借助于微信的服务平台,将各类人员、包括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甚至职业农民以灵活参与、科学服务的方式汇聚于农业信息推送中。随之,期刊编辑部涉及的传统经营模式将转变为依靠互联网协同完成的新模式,是一种涵盖内容生产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及微信传播体系一体化的网络信息经营模式。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也将逐渐变身为农业科技信息集散地或信息港,微信农业科普期刊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将使出版发行单位从内容生产向知识服务转变。

(三)讨论与建议

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信息化引领提升,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规划明确提出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及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目标,是研究与应用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现实基础;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原则和遵循的市场规律,使构建低成本、高效、快捷且以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成为必然。

调查研究发现,《陕西农业》杂志社的负责人、期刊作者、农技特派员等对基于传统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的资源,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发展趋势,转型提升发展微信传播出版的农业科普期刊的命题,均给予认可,但目前编辑部所处的体制与运行机制现状,根本解决不了微信期刊的经营成本、人才和收费问题,以及如何保障推送内容的质量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两点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以供讨论之。

(1)健全保障机制,将农业科普期刊出版单位纳入政府构建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首先,“谁来种地”已成为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25];而农业科普期刊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及推广一批适用的农业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通过宣传、示范推广到村到户,解决“要种好地”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的单位属性应该为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应受到出版单位改制的影响,编辑部人员如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其基本待遇应由属地财政予以保障。其次,目前国家支农惠农的补贴项目众多,但重点不突出、资金规模效应不明显,[26]故建议政府在制定财政、科技、农业、电信、出版与扶贫改革等总体规划时进行顶层设计,整合众多部门和机构的涉农建设资金,尽快出台农业科普期刊出版单位构建以微信为传播平台的新型出版经营与服务运营的财政补贴政策和补贴项目,使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如同科研机构、高校等一样对农业科技或涉农项目有资格进行申报,特别是要统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设立与支付,鼓励新型农业科普期刊的出版经营。此外,继续实施对农技特派员、基层农技员等实行发送手机和补贴费用的政策,使农技“110”长效惠农。近年来,中国科协、一些省市科协设立有组织实施中国和省市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而依据科协的属性更应设立农业科普期刊发展项目。

(2)适应社交媒体特性,强化农业科普期刊出版人的“把关人”责任。针对新媒体传播出现虚假与不良内容的现象,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在建设以微信传播为平台的新媒体农技科普期刊出版单位的过程中,面向文化素养比较低又渴望尽快致富的广大农民读者,应继续发挥光大农业科普期刊在农村农民中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严谨、可靠、实用,代表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形象,不能因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快、容量大、互动强等特性,降低“把关人”的职业责任感。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利用多年建立的专家、审稿人、作者资源库,选择、核实和分析解读信息,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与农林卫视等合作,加强农业技术现场操作示范的短视频、微视频的创作生产,把最新和实用的农业科技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为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农民富裕同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25(1).

[2]李明德,杨凌裕,张行勇.农业科技传播效果分析――以科普期刊等传播媒介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

[3]李明德,张h,张牧茵,张行勇.陕西农业科技成果传受模式探讨[J].唐都学刊,2012,28(4).

[4]余欣荣.关于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几点认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

[5]窦琨.国字“金牌”何以连落勉县[J].当代陕西,2014,1.

[6]吴沙沙,王德朋.打造陕北新“粮仓”――“老陕”能否端牢自己的“饭碗”[N].陕西日报,2014-04-17(9).

[7]郭铁成,龙开元.以“中城市化”带动农民市民化[N].中国科学报,2014-04-18(7).

[8]陕西省统计局.2013年陕西省果业发展统计公报[N].陕西日报,2014-04-09(3).

[9]孟荣新.浅议利用微信传播大学生正能量的对策[J].新闻知识,2013(12).

[10]方兴东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6).

[11]赵振祥,王洁.微博与微信:基于媒介融合的比较研究[J].编辑之友,2013(12).

[12]郭之恩.多平台时代美国受众的新闻消费方式[J].新闻与写作,2013(04).

[13]李天龙.手机媒体传播特征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1).

[14]姜长云.解决“谁来种地”问题需要新思维[N].经济日报,2014-02-18(16).

[15]朱隽.谁来把地种好[N].人民日报,2014-04-20(9).

[16]谢国明.“报”将永存 纸或有变[N].人民日报,2014-04-17(14).

[17]白海星,吴文婷.“问诊”田间地头[N].经济日报,2014-04-18(8).

[18]张贺.数字化阅读人数首次过半[N].人民日报,2014-04-23(12).

[19]王国华,刘炼,王雅蕾等.自媒体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4,33(3).

[20]甘岗.期刊也能玩转微信5.0[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9-12(12)

[21]栾奕玫.后媒介时代:媒体的结构性机遇[J].新闻与写作,2013(11).

[22]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健全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机制[N].人民日报,2013-07-10(7).

[23]高萍,杨梅,任梦.让科技期刊成为展示中国科技实力的旗帜――2013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动态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4).

[24]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04-23(6).

[25]钟勉.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J].求是,2014(5).

农业科技科普范文6

关键词:磐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磐石市三大主导产业中,农业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科技体系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磐石市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乡镇机构的多次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由乡镇回归到主管局,造成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专项的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政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 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政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乡镇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磐石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40余家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962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深入到户的市、乡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科技服务队伍。但在政府主导科技服务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是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市科技服务中心要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

二是要设立开通科技服务热线,构建了实时、高效的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科技服务专业网站,构建现代网络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顾问团,组织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同时,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五是结合磐石市的实际,围绕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和果品四个主导产业,重新调整科普协会成员,重点针对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聘请省市专家、磐石市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农村致富能人成立磐石市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实地指导,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

一是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并以政府角度进行扶持,使他们成为全市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科技信息产业联合体。通过对这些联合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 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公司+园区+农户”、 “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二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为重要载体,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 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 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