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1
国营农场形成于建国初期,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在四面崛起的城镇工业之间举步维艰,原来促进国营农场发展的因素,在现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却成了自身发展的限制因素。为此,明确国营农场的发展导向,重新确立农场发展路径,对于进一步提升国有农场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营农场的现状与问题
1.产权关系模糊
按理来说,国营农场的产权归国家所有,也即是全民所有,但谁来代表国家行使这个权力,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农场内部以及企业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国有资产的运营主体缺位,经营管理无人负责,以致出现严重的流资产流失局面。另一方面,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国营农场在市场经济中构不成主体,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而难以根据市场导向及时地调整经营策略和资源配置方案。
2.计划经济的惯性
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镇经济的管理理念不断革新,而国营农场由于惯性难以及时调整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想着靠国家政策来指导。其经营观念总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缺乏现代营销、金融等方面的知识,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自我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互动。其管理体制依然是政企不分,官本位的思想根深柢固,只顾考虑近期目标,无心为企业的发展作长远打算。
3.处境孤立
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边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渐形成的,距发达的市区较远,通讯手段和交通条件跟不上城镇步伐,没有充分的空间联系。另一方面,又因行政管理的差异,国营农场也很难与周边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处境封闭,无法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使自身功能的完善受阻。
4.产业结构层次低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有较高的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国营农场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几乎没有展。即便是第一产业,也没有获得很好的展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都很滞后,发展后劲不足。
5.管理机制落后
国有农场作为企业,是一个自负盈亏并且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但是其财产权利具有不完整性。农场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但这个生产资料属于国有,农场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土地的处置权。在许多情况下,农场要承担超出其自身资产权益的经济责任。面对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国有农场将风险管理的内容仅仅停留在国家补贴和保护上。农场领导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在农场各方面管理决策中,没有考虑承担风险的意识。
二、国营农场的发展路径
1.政企分开
在国营农场发展中,首先要找准政府职能定位,做致政企分开。政府应该在一旁发挥其引导作用,对财政、经贸、教育、文化、卫生、农业、林业、交通、电力、水利、环保等方面作统一规划,在经营管理上不要越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农场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经营与竞争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下快速发展。
2.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与领导体制。关键的一点是,要处理好农场内部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拥有财产权的是企业的所有者或者说法人,经营者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力,只是对企业法人负责,从而使农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3.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国有农场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化、机械化的大生产,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才来支撑。国有农场过去曾经有过很强的管理与技术优势,但近十余年来,人才老化和流失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农场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到高等院校引进毕业生,经过三到五年的培养、锻炼,充实到农业管理和技术推进的队伍中来。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的农业经济需要有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国有农场一方面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争取农业开发项目,另一方面要从经济效益中取出部分资金,对农业机械、排灌设施、环场公路,以及粮食晒场、仓储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改造,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发展观光农业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2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现就我镇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建立健全农村改厕后续长效管护机制,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原则,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配件供应、检查维护、粪液清运、资源利用体系,努力建设农民美丽宜居新家园。在具体目标要求上,坚持做到“五有”:一是有制度,明确具体实施办法和责任人;二是有标准,明确维修、抽取、转运、处理的具体要求;三是有队伍,配备精干高效、责任心强的管护人员;四是有经费,保障日常管护工作的开展;五是有督查,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管护机制的落实。
二、基本原则。
一是管护长效化。
参与改厕的村庄都要加强对无害化卫生厕所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农村改厕日常管理落实到位、设施维修养护及时到位,避免重复改造和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二是运作市场化。
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或个人多方参与改厕检查维修、定期收运、回收利用等工作。实行必要的有偿服务,建立完善管护服务价格补偿机制。
三是农民主体化。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要求,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改厕后续管理和维护。培养农民群众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共同珍惜和维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四是责任明细化。
加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后续服务管理机制建设,明确镇、村各级责任,做到责、权、利统一。厘清部门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进合力。
五是统筹一体化。
要将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脱贫攻坚等工作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和设备,实现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内容。
(一)引导农民正确使用改厕。
改厕完成后,各村要制作使用明白纸,并在厕所明显位置张贴,告知农户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要坚持节约用水,尽量控制冲厕次数和水量。严禁将生活废水倒入化粪池。要避免卫生纸、报纸、菜叶、食物残渣等扔入便器,以免造成堵塞和影响发酵效果。严禁在厕所内吸烟或使用明火。冬季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保暖措施,防止厕具产品和配件发生冻裂。
(二)建立厕具维修服务体系。
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原厕具中标供应企业或其他经营者成立维护服务公司,在各村设立服务网点,配齐维修工具和厕具零配件,公开服务标准、服务承诺和服务电话,低价有偿向农民群众提供厕具维修服务。也可依托厕所粪液清运处理公司开展厕具及配件维修服务。卫生厕所出现问题影响使用的,各村要积极协调监督厕具产品及配件供应企业和施工单位,按照中标合同承诺的质保期和质保范围进行维修。在产品、工程质保期质保范围内出现的质量问题,维修费用由供货企业或者施工单位承担;超出质保期质保范围或人为损坏的,维修费用由农户承担。
(三)因地制宜建立管护组织。
各社区、村要认真总结改厕后续管护试点经验,坚持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因地制宜选择管护模式,对改造后的厕所进行统一管理,定期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一是分片区成立农厕服务点,配齐维修工具及厕具零部件,确定专门人员开展抽厕和维修管护;二是依托现有城乡环卫一体化现有队伍设备进行改厕后续管护服务;三是依托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注册成立旱厕改造清运公司进行改厕管护清运服务;四是整合原有人员和运输工具等开展改厕管护服务。
各类改厕管护组织要达到“十有”建设标准:即有场所、有牌子、有车辆、有人员、有电话、有制度、有经费、有配件专柜、有活动记录、有粪液利用。
(四)搞好粪液粪渣处理利用。
严禁将粪液粪渣随意倾倒造成二次环境污染。鼓励现有堆肥厂进行升级改造,接纳改厕后的粪液粪渣,并进行资源化利用。可由政府或企业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将收集的粪液粪渣作为有机肥使用。对有使用需求的散户,可配发小型抽液设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指导农户自行抽取粪液粪渣,自行施肥。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粪液粪渣综合利用模式和生产技术,鼓励采用多种合作模式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做好粪液粪渣后续利用和水肥一体化结合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各村要将改厕长效管护机制作为改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继续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实施办法,切实加强厕具维护、粪便收运处理、有效利用的组织领导,全过程全方位抓好农村改厕工作。各村要定期组织改厕后粪液粪渣清掏处理工作,严禁出现管道阻塞或漫溢现象。要加强粪液收集运输管理,严禁出现私拉乱运、随意倾倒行为,确保粪液粪渣管理有序、应收尽收、及时清运、有效利用,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运行维护机制。建立健全后续管理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政府补助引导、集体和社会资助、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改厕后续管护资金。对长效管护运作较好的地方,镇政府将安排专项资金对改厕后续管护给予适当奖补。对改厕后续管护组织购置抽粪车辆和粪液抽取和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的,给予适当财政补助。按照农户受益农户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农村改厕农户缴费制度,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承受能力、农村居民意愿等因素,合理确定缴费标准,倡导有条件的村集体和社会资助,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要研究制定对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企业的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有机粪肥等相关企业做大做强。
(三)健全监管督导机制。
厕具维修维护、粪液粪渣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情况,直接关系改厕工作群众是否满意、环境保护是否到位,是农村改厕的重中之重。镇改厕工作领导小组将通过电话调查、实地暗访等途径,加强对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情况的监管,对厕具无人管护、粪液粪渣无组织抽取的,将责成进行整改,问题严重的约谈村有关负责同志。对因履职不到位,造成环境污染和安全事件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XX镇污水清运工作办法:
1、户内需在三格式化粪池满时立即向村委会或清运队成员进行申请。
2、清运队在接到申请后,需在两日内将污水清理完毕,户内负责签字确认,无确认表认定为清运未完成。
3、清运过程中清运队需检查化粪池是否破损,渗漏。并将检查情况上报村委会。
4、村委会负责对清运队进行管理与考核,连续三次群众反映不满意,予以辞退。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出现“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念,并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90年代迅速兴起,逐渐发展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热门的话题。休闲农业和一般农场在收入来源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要想获取列润,就需要通过一些宣传手段吸引游客来观光,从而提供一些服务性项目。而一般的农场则更倾向于销售农产品或提供一些加工制品。保定市作为河北省人口总数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2009年保定市政府提出“对接京津”发展策略,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教育规划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充分利用好京津休闲农业发展的连带效果,促进保定市整体经济和农业的飞速进步。
1.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和宏观控制
目前保定市的农业厅与旅游局联合成立了工作指导小组,针对乡村农家乐型旅游产业的管理,但在休闲农业经营的管理却处于零散状态,形成了无人管理的局面,无论是市农业厅还是旅游局都没有设立负责休闲农业的部门,对于扩展和壮大该产业未来发展的道路缺乏一定的规划和策略,同时也缺乏了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宏观控制,导致投资者对市场资源的开发形成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1.2 缺少专业的组织指导
保定市没有设立专业性的休闲农业有关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旅游与乡村休闲经营体系的扩大,休闲农业还处于逐渐成长的阶段,需要以规范的专业性组织做后盾,在发展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控制和指导,才能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更加成熟。
1.3 规模小、收益低、品牌效应不高
保定市只有少数具有规模性的乡村旅游村庄,例如保定生态农业园、顺平万顷桃园农庄以及保定昌利农业观光园等,其他一些都是分散经营、管理不规范、各自为战,这些休闲农业点规模较小、缺乏品牌效应,不当的经营管理模式会阻碍该产业的长远发展。
1.4欠缺规划性建设理念
从目前来看,保定市的农业旅游没有一定的规划,领导层虽然意识到休闲农业产业巨大的开发潜力,但却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落实管理机构。由于对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形成了一些旅游项目重复的建设,使得休闲旅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造成休闲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混乱,非但没有达到推动当地经济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原有的农业旅游格局。
2.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是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益、加快农业转型的新途径。有利于农产品更好的投入经营,同时也满足了城市旅游者的休闲需求,更能达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应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管理,积极推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政府的宏观控制体现在积极引导、统筹规划、资金扶持与制定政策四个方面。
2.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农业特色
休闲农业要想得到稳定又长期的发展,就要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规范的发展策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开发与保护资源相结合、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合理运用、因地制宜,并能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同时在空间的布局上要科学配置,避免因重复建设浪费了资源,保定市农业旅游建设应从根本问题出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以提高保定市该产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2.3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
实现休闲农业的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规范的休闲旅游发展道路。规模性的园区、规范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休闲服务都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者大都是以体验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民俗风情为目的,这种休闲方式并非是简单的观光旅游,而是对农村文化和农民生活的一种亲身体验,因此对于农村的宾馆的建设,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里的标房环境,应打造出用品整洁、饮食卫生、设施安全且又富有农村特色的住处,既提供给旅游者周到的接待,又能然他们体验到家庭式的农村淳朴生活。休闲农业作为一项服务性的旅游产业更应着眼于提高农业资源的档次,有利于保定市休闲旅游的产业的日益进步。
2.4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丰富产品服务
随着人们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设计出更多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首先,要让旅客亲身参与和体验,加强生态项目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其次,提供给旅游者更多的绿色消费,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以环保、健康、绿色为标准;再次,重视对休闲旅游农村文化内涵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让观光者在旅游中获得精神上的收获;最后,要将休闲农业旅游由单纯的观光拓展为集娱乐、度假、休闲、观光、学习为一体的特色旅游。
2.5促进宣传和营销手段
为加大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应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目前,保定市存在很多经营分散的小规模的休闲农庄,缺乏一定的品牌实力,营销手段单一,使得产业的整体发展停滞不前。因此需要当地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负责统筹各企业的经营以及农业文化的特色宣传工作。可利用节假日举行农业展览、科普知识比赛等活动,从而吸引更多来观光的旅游者。
3.结语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更使得农民的收入获得很大的提高,保定市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具有自身的优势,应充分发挥当地农村特色,加强农村旅游的经营管理,通过借鉴京津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吸收更多来自京津的旅游者来保定消费,因此,保定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政府部门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来规划发展路线,同时要积极发挥政策引导、技术培训以及资金支持等作用,为保定市未来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促进全市特色休闲旅游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006)
参考文献: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农资企业;“互联网+”;经营模式;战略选择;发展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300-04
成功的农资企业必须依靠正确的发展战略,抓住每个市场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以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审视企业当前的营销体系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并客观分析受限于企业的战略地位正确判断的内外部的诸多因素,以战略驱动营销,以营销驱动销售,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农资”平台的搭建、领域的迅速扩大,“绿色产品”成为全社会的健康文明的标签,作为不完全竞争的农资行业一度呈现白热化,传统的农资企业发展经营模式不合时宜,新型的经营模式又危机重重,怎样破译农资行业的成败密码成为一道“速算”难题。
目前,甘肃省农资企业已进入转型变革时期,农资龙头企业具备产品、渠道、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应紧密结合省情,准确把握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优势,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借互联网东风,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从销售商转型综合服务商,开辟属于自己新的“蓝海”。
1 甘肃省农资企业发展现状
农资企业,是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的企业。按照农业生产资料(在农林牧渔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凝结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的物质生产资料,一般情况下包括肥料、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渔机渔具等七大类)的定义,农资企业也可分为相应的七大类企业。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农资产品种类逐渐增多,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如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社区支持农业(CSA)、智慧农业等,加之绿色生产的客观需要,传统意义上农资的生产、供应、销售已不能满足新常态农资企业发展的需要,而技术支持服务已成为农资流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农资企业的发展经营需要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进入“2.0”时代。
1.1 经营规模小,结构模式单一
据中国农资网数据显示,甘肃省农资企业共有1 365 家,涉及农药生产的有12家,涉及化肥生产的有58家;其中专业合作社、果业合作社和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共计102 家。按其营模式可分为生产型、贸易型、服务型、经销商、政府或其他机构、植保站等六大类。由图1可知,经销商经营模式达587家,占总数的43%,植保站和政府或其他机构经营模式分别是6家和18家,分别占总数的0.4%和1.3%。以经销商为主从事经营活动提供农资销售服务占很大比例,由此可见,甘肃省农资企业经营规模小、结构模式单一。
1.2 缺乏管理创新,农资产品终端诉求发生新变化
传统的农资产品终端服务,即供应商仅负责生产环节、经销商以赚取农资流通渠道的价差而获得盈利。但流通过程中经销商间存在价格竞争、赊销竞争,不利于市场农资的充分配置。随着政策的鼓励、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资经营者到农资流通渠道的主要诉求发生变化,其主要是实现高效经营,包括高效的农资产品、专业的农技服务、及时的信息支持、产品销售服务等,因而能够为土地经营者提供一系列产品及服务的平台型企业成为未来关注的焦点。甘肃省40多家农膜企业固有的竞争强、效益低,研发投入不足,农膜回收利用不到位等,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同时面临着转型危机,而平台服务型企业通过迎合产业链新需求有效凝聚客户群体,有助于提升市场集中度,从而增强企业经营规模效应[1-2]。
1.3 品牌宣传推广度低,影响范围小
目前,甘肃省整体农资企业的品牌经营与管理基本上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商标图案设计简单,品牌宣传只停留在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现卖等阶段,政府依靠推行“甘肃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农资放心店”评选活动、“农资交易大会”“甘肃国际农业博览会暨种子、农药、肥料展示订货会”等措施促进品牌传播,效果不佳。大多数农资企业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完善的经营品牌、管理品牌的体系。农资企业在以散户为主导的农地经营背景下,未能充分认识到农资品牌对经营效率的提升作用,忽略农资品牌在市场中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追随度等的提升或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提升。
1.4 行业壁垒低,假劣产品严重影响市场环境
农资的主要消费者农民由于教育文化素质低,并且技能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加上农村基础设施(道路、网络通信等)不健全,使得农资生产商和农民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而部分生产商利用此种弊端为谋求利润,进行掺假造假非法活动,不仅使农资企业失去忠诚的客户,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资市场的正常运营。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省各级农牧部门检查农资市场1 058个(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7 438个(次),查获种子、肥料、农药、饲料、兽药、渔机具、农机及零配件等各类假劣农资425.4 t、9 830盒(件、瓶、袋、罐)、229台件。假劣产品充斥消费市场,顾客需求服务受到威胁,如果得不到解决或是补偿,农资企业将面临经营风险。
1.5 经营生产受农资政策影响
随着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病死猪肉等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侵袭,农产品供给量增加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得到重视。2015年,农业部针对当前农药使用过量、农业生产安全隐患突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制订出台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力争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一方面,政策旨在通过“控、替、精、统”技术路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部分企业而言,农药、化肥等农资的零增长政策,不仅使农资企业的销售量减少,而且会带来流通不畅、产品积压、经营费用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农资企业需要提前作出理性决策,以不断适应市场的新变化[3-4]。
2 新环境下农资企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目前,在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的“互联网+”背景下,农资企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甘肃省农资企业已进入转型变革时期。中央提出支持“三农”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调、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初步形成区域种子优势产业群等优势条件都为农企发展带来机遇。
2.1 惠农补贴政策为农企发展注入活力
2.1.1 优惠税收政策极大鼓舞企业运营积极性。中央提出支持“三农”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所得税减免、增值税返还、出口退税补贴、公益性补贴、价格补贴等。对企业而言,农资企业短期(增值税返还、出口退税补贴、财政贷款贴息、公益性补贴、价格补贴)产出补贴政策相当于降低了产品成本或提高了产品价格。增加长期产出的补贴政策(所得税减免),如所得税减免会增加企业可分配利润,大大加快企业投资回收率,刺激企业扩大规模,达到提高产量的目标,并获得经济利润。其不仅为农资企业发展经营给予了资金支持,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企业运营的积极性[5]。
2.1.2 各项农业补贴逐年提升为农资企业增加机会。粮食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以种粮面积为补贴依据的补贴方式会增加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会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为农资企业发展增加了机会。据数据显示,甘肃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从2006年的365.874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 419.751万hm2,增加了53.877万hm2,平均每年增加6.73万hm2,平均增长速度为1.7%。近年来,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和农机补贴逐年增加,这些条件为经营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等产品的甘肃农资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加快转型步伐。
2.2 科技驱动下降低农资企业多元成本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资企业发展经营的血液,随着农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使得农业效益、竞争力难以有效提高,从而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科技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精细化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分化、高端化,企业针对农业生产需求研发的专用肥、专用药、专用工具等;新兴的“3R”技术从节水、节地、节肥、料、节能等多方面入手,可有效减少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可在不减少产量的情况下,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30%、总成本降低15%~20%。与此同时,当前农村的种植规模由于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扩大,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劳动成本,然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正在转向老人和妇女,这些新变化必然要求农资产业加大农资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方式。因此,农资企业在为农服务中,发现新需求、提供新服务,把为农服务提升到新水平。并努力推行“技物结合”,使肥料、农药、农机具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新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率,加快农资企业转型,以适应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2.3 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资源约束加强,农业正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
2.3.1 农村融资为打造“农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平台。近年来,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由2005年的1 008家增加到2011年的7 559家,年均增加1 092家,年均增长速度为39.91%。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多元化,支农政策的不断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有效改善为搭建“农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台提供了保障,有效缓解了众多农资小微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设备更新资金短缺等问题。
2.3.2 初步形成种子优势产业群,企业实力增强。目前,甘肃省拥有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和蔬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优势。全省玉米种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8%,其中杂交玉米制种、蔬菜花卉种子和脱毒种薯生产的面积分别达8.2万、1.7万、8.3万hm2。国家54 家骨干种业企业,41家已在甘肃省建立了加工中心和生产基地,使得甘肃省种子企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
2.4 “互联网+农资”平台为农资企业迎来发展契机
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旨在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势必将成为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动力。
2014年,静宁“兄弟农场”成立公司,主营业务是帮助客户开展网络营销工作,即利用媒体技术(摄影、摄像等)的视觉手段为顾客搭建产品平台,并通过网站策划建设、网站推广维护、信息化管理方案策划等的实施,最终使客户实现盈利。2015年,公司着眼新市场发展潜力,转型经营战略,采用“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生产营销模式,结合地方苹果特色,集生态观光旅游、销售一体化经营发展,完成了13.3 hm2电子商务优质静宁红富士苹果基地建设,获得较大成功。
张掖临泽国家级玉米种子电子商务中心运营的电商平台2014年实现线上玉米种子销售额达到7 000多万元,2015年实现农作物种子1亿元以上的交易额,目前已形成了6家在线运营公司和17个玉米种子品种,8个月累计收到 900万元的种子预付款,从而真正实现了种业的“精准产销”[6]。
上述案例是高度聚焦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动向的结果,利用自身优势,确定发展思路,在打破传统购销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商业化运行,不仅有效简化了农资购销的程序,而且实现了农技服务体系的标准化。
3 甘肃省农资企业的战略选择
3.1 实施“差异化战略”,逐步细分市场
3.1.1 实施地区差异化战略营销定位客户。实施地区差异化战略有利于农资企业建立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进入障碍、增强农资企业对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甘肃省14个市(州)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是以发展旱作农业为主,河西走廊主打灌溉农业;定西打造园区发展马铃薯产业;天水立足林果产业优势推进精准扶贫;张掖建成省级种子质检中心;庆阳市发展瓜菜生产、苗林培育产业;陇南徽县旱地辣椒种植形成规模。因为各种农产品生产所需的肥料、农业、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各不相同,因而农资企业根据各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实施产业化战略,建立各地区“农资企业+龙头产业”定向营销,不断取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依托龙头产业拓宽市场、推销品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双赢[7-9]。
3.1.2 搭建省县局域网络平台实现标准化经营。所谓局域网络平台是省级农资企业在个县区设立县域公司,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的管理模式。实现省县网络对接,省公司的农资可以直接运送到县级市场,有利于净化农资市场,使农民用上放心农资,节省各级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成本;有利于减少经营环节,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有利于基层销售人员节省时间和精力开展技术服务,提升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专业大户提供侧土配方服务度;有利于零散的网络得到整合,提升供销社农资市场占有率。
3.2 实施“自助套餐”战略,增加消费者选择权
所谓“自助套餐”定向战略,是指农业生产中“需要什么生产资料,就生产什么”,企业以需求量来确定自己的生产规模,此战略打破了以往“套餐”模式,其核心在于农资企业不仅要非常熟悉行业行情,且要有足够的实地调查分析。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农资产品(化肥、农药等)品种应有尽有,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搭配选择。甘肃农资企业要实行“自助套餐”供应迫在眉睫,要使农民降本增产,服务到点,节能减排,提高化肥利用率。结合决策合理布局上下游产品链。如复合肥营销,需要做好下游的经营、生产、服务工作,保证规模、区域、品种和产品在结构上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3 实施“蓝海战略”经营,提升用户体验
“蓝海”是相对于红海而言的。所谓“蓝海战略”是指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超越竞争的思想范围,开创新的市场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而“红海战略”则是指在现有的市场空间中竞争,是在价格中或者在推销中作降价竞争,以争取效率,但增加销售成本或是减少了利润。未来的农资市场必须将服务放在第一位,即注重用户体验。目前,甘肃农资企业营销通过“农资生产企业―各级经销商―零售商店”等诸多环节,消费者获得的产品不仅价格高,且不符合消费者意愿的情况往往出现。因农资企业市场集中度低,未来整合空间大,只有增加用户体验,才能开创新的 “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
3.4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农资企业品牌提升力度
在激烈的农资市场竞争中,农资品牌在扩大市场需求、获取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逐渐突出,品牌已成为当今农资企业经营者与消费者共同的追求。因而加强农资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品牌有利于农资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农资品牌,不仅仅是“容貌”新,且包含质量创新、服务创新、广告创新、公关创新、文化定位创新、形象创新等诸多方面。施可丰品牌牵手《乡村爱情7》植入营销;史丹利品牌借央视及地方电视台的强势广告提升形象;金正大携手央视“寻找最美村官”正能量营销;“兄弟农场”拍摄MV宣传静宁苹果,不足1个月创下转发140万次的纪录。总之,农资企业品牌建设可以集中资源,发挥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10-12]。
3.5 实施“互联网+云平台”战略,加快转型升级速度
打造“互联网+农资”物流平台,是互联网时代必走之径。甘肃农资企业应该抓住机会整合资源,搭建健全的“互联网+农资”综合服务云平台,从农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等方面解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对等、农资生产商和农户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来实现精确农业。2013年8月成立的天辰云农场,成立不足9个月中云农场电商平台的化肥销售额分别达到阿里巴巴的658.9倍、京东商城的446.55 倍,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网上农资商城。云平台营销的优势在于提高了信息透明度、营销精确度、客户满意度,从而解决了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3.6 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建立健全农资流通市场制度
3.6.1 “制度创新”有利于农资企业良好运营。企业制度创新,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规范设计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制度,提升企业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的一种创新活动。目前,甘肃省农资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打破创新瓶颈,增强自主新能力,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限制,一是受限于创新条件不足,如创新基础条件差、力量不足、创新人才短缺等;二是受限于动力不足,农资企业缺乏创新热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农资企业应从制度创新角度着手,紧密结合经济转型充分协调各类要素深化企业改革。
3.6.2 “制度创新”有利于政府加强市场监管。政府是制度创新环境建设主体,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政府完善催生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农资企业提高竞争水平,打造充分、有序的竞争环境,强化竞争对创新的压力和推动力。严格的市场准入水品是培育有技术集成和产业链领导能力的大型农资企业,发展生产性中小企业的摇篮,是保障农资企业健康运营的关键。由于农资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网点零售化,经营品种多样化的格局使得农资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因而政府应完善保障农资打假工作有利进行的省、市、县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农资产品质量的可追溯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为农资市场环境提供绿色可持续的创新运营环境。
4 结语
农业规模经济的成熟,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资料供给服务提出了特定要求:一是生产资料须是无污染、清洁、环境友好型和健康安全的,特别是化学农药、化肥、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二是生产资料须是高效低耗的原材料,如高效、高抗、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和高效低耗农机具等;三是生产资料须能重复利用或容易回收利用,以减轻环境承载力。
农资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良好经营的通行证。农资企业参与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各个环节,若不能从源头防止、严控生产环节,必将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因而应大力推进农资企业安全化和标准化生产,并使其成为农业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而农资作为农产品生产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更显得尤为重要。
5 参考文献
[1] 郑敏.牵手专业合作社 农资企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标[J].中国合作经济,2013(6):55-56.
[2] 许锋.认清市场 转变农资企业发展方式:当前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J].中国合作经济,2015(4):55-56.
[3] 钱韧.关于农资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问题探讨[J].乡镇经济,2007(5):61-64.
[4] 诸建立.新常态下农资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15(8):37-38.
[5] 石福刚.人口发展对甘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6] 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3):109-111.
[7] 任保才,马新明.农资电商平台发展浅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3(11):198-202.
[8] 张利霞.我国农资企业发展网络营销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3(4):83-85,89.
[9] 王建军,吴海民.“蓝海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7(5):88-95.
[10] n建飞.实践“互联网+农资”的云农场[J].中国工业评论,2016(1):80-85.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农业生态与污染治理;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34-02
为更好地服务“三农”,为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培养紧缺人才,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于2011年新增了农业生态与污染治理专业方向。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突出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套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该专业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解上海地区对高职层次农业生态与污染治理方向的人才需求情况,我校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对上海各郊县与农业环境保护相关的企业、行业主管部门、村镇、研究机构等单位进行了调研,调研方式以实地调查为主。
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在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较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养殖场粪污处理运行管理等岗位的工作人员,有些只具备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由于他们文化基础程度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较弱,接受正规培训少,工作中凭经验多,靠科学知识少,工作成效及个人发展具有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上海新农村建设,急需农村基层环境保护人员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所需的农村环境保护人员主要有以下几类: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维护人员 由于农村污水处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大面积污水处理设施处于管理缺位、混乱或无人管理状态,存在污水处理工艺滤料更换和设备维护不及时,部分化粪池清理不及时,导致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态不佳,处理效果不到位等问题。
大型集约化养殖场废水和废弃物治理岗位 大型集约化养殖场粪便一般用作堆肥,废水采用厌氧发酵处理,但废水处理设施和相应的沼气工程设施缺乏专业的运行维护人员,从业人员所学非本专业知识或学历较低,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证书。
生态农业相关的环境保护人员 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在谈到上海市农委“十二五”规划时,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农业的基础。目前,大力提倡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等,都需要进行土壤、水质监测及农产品质量检测的环保技术人员。
农村基层环境管理人员 由于目前多数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应的指导,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在农村基层需要相应的环境管理人员,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对农民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规范管理。
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从目前的农村和农业环境岗位需求情况、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入手,对农业生态与污染治理专业方向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了分析(见表1),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供了依据。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单项技能训练模块、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三个部分。具体内容见表2。
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与保障
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应按自建和共享的思路来进行,既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又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校外企业进行沟通,本着“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双赢发展”的原则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校已建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如表3所示。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实践教学需要,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本专业教师队伍较为年轻化,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条件,但真正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要多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应多吸收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不同环节的兼职教师,并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同时,加强兼职教师管理,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责任心,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教学考核改变以往由指导教师一方评价的方式,采取企业专家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课程考核方式公平、公正,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教育采用“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落实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练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技能培养标准,将职业技能考证培训融入第五学期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训中,将考证通过情况作为实践考核的一部分。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较大难度。农业生态与污染治理是新开设的专业方向,其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上海“三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志.构建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思路与体会[J].中国建设教育,2008(4):48-50.
[2]李志伟,崔力拓,陈丽文.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体系开发探索——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2):172-176.
[3]杨高英,雷兆武.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实习实训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42-43.
[4]张新,沈占彬,王培强.高职环境治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1(4下):24-25.
[5]石光辉,刘学方,等.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30-32,80.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濉溪县;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85-02
近年来,濉溪县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扎实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据濉溪县农技推广中心统计,2015年全县1.33万hm2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平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0.25kg/667m2,累计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0t以上。
1 采取的主要措施
1.1 强化责任落实 濉溪县把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了投入力度。例如:2009年以来,县农林委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病虫防控目标责任书,将病虫绿色防控示范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县财政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补助经费支持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大多数乡镇财政也加大投入力度。据濉溪县农技推广中心统计,截至目前,2015年县、乡两级财政就累计投入绿色防控推广补助资金500多万元。
1.2 强化技术集成 针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特点,综合应用生态调控、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因地制宜集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形成以作物为单元的绿色防控技术标准,为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供技术支撑。据濉溪县农技推广中心统计,近年来通过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县级地方标准达20个。
1.3 强化示范引导 濉溪县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引领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2009年以来,全县先后在11个乡镇累计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1.33万hm2,在其辐射带动下,每年新增绿色防控应用面积超过0.67万hm2。2015年,又在6个乡镇分别建立了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进一步加快了绿色防控推广应用步伐。
1.4 强化宣传培训 先后与市农科教之窗、濉溪县广播电视台合作,摄制《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科普专题片下发各地;多次与主流媒体合作,宣传病虫绿色防控的成效和经验工作。此外,通过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召开现场会等多种方式,普及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了绿色防控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2015年已累计培训技术骨干520人次,培训农民10万人次。
1.5 强化市场监管 推进农药经营使用溯源管理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从源头上防止高毒违禁农药进入生产使用环节。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抽查农药样品135个,检测出不合格产品22个,其中违法添加隐性农药成分达17个。同时,在全县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目前推荐使用的有135种,其中生物农药35种。
1.6 强化服务创新 大力实施病虫防治社会化服务工程,快速推广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据统计,全县已注册有130多家专业化防治组织,拥有田间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85台、无人植保机35架,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合同服务面积达3.33万hm2,比农户自己防治用药次数减少1~2次、农药用量减少20%~30%。
2 存在问题
2.1 部分农民缺乏农药使用知识 濉溪县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农民总体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而且很多农村仍在使用小型手动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弥雾器,农民习惯于大雾滴、大容量喷洒,不规范用药、过量用药现象比较严重。
2.2 农药用量依然偏大 近几年,全县农药用量基本稳定,略有下降,但仍然偏高。调查数据表明,濉溪县农药用量:2012年1 020t,2013年1 016t,2014年968t,2015年925t,年平均农药施用总量达到了982t。
2.3 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我国已禁用33种高毒农药,高毒农药使用量占农药使用总量的比重已降至5%以下,允许使用的高毒农药仅剩12种,并已明确禁止在蔬菜、瓜果和中草药材上使用。但实际种植过程中,濉溪县部分农民为了省钱省力,在种植蔬菜瓜果时仍然使用禁用高毒农药。
2.4 绿色农药未得到全面推广使用 近年来,濉溪县农业部门一直致力于在农业种植中推广使用绿色农药。但目前对濉溪县农民来说,绿色农药依然存在费用高、效果一般、补贴不够高的种种“缺点”,未达到全面的推广使用。绿色农药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但所占比例依然较低,约为30%。
2.5 农药市场监管不到位 濉溪县农药绝大多数由个体工商户经营,不符合《农药管理条例》规定的农业经营主体资格。行政综合执法氛围不浓,执法人员经费相对不足,监管很难到位,仍然存在在无证经营农药现象。另外,一些经营户对农药知识掌握不足,不能有效、科学地指导农民用药。
3 对策建议
3.1 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掌握最佳防治时期 通过深入实施植物保护工程,构建以田间监测网点和观测场为基点、县级为单元、省级为节点、国家为中心的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减少调查监测盲点,健全监测网络。加快新型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自动虫情测报灯、自动计数性诱捕器、病害智能监测仪、病虫害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等现代监测工具替代老旧设备,逐步改变病虫监测设备陈旧、自动化程度低的局面。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加大“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四位一体现代病虫预报方式创新,实现病虫预报的多元化、可视化,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病虫预报信息的到位入户率和覆盖面,让广大农民群众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减少盲目用药。
3.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 通过典型引路,建立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重点推行灯诱、性诱、、食诱“四诱”措施,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加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控制、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的研发,提出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农民欢迎的综合技术模式,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围绕提高各级植保技术人员的指导服务能力和农民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多层次的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和种植业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农业植保部门与生产基地、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和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抓好绿色防控宣传工作,让各方面了解、理解和支持绿色防控工作,为农药减量行动提供广泛的舆论支持。
3.3 推广先进的施用技术,实现科学安全用药 一是筛选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当前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化学农药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防治效果好的低毒低残留农药,提高引领农药应用技术水平。二是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在用药量大的小麦、果树、蔬菜上开展农药减量控害试验示范,采用植物免疫诱抗技术、喷雾助剂辅助技术、静电喷雾技术等措施减少农药用量。三是开展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宣传培训与指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药科学用药技术培训,重点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经营者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中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着力强化对各类农药零售门市销售人员的培训指导,帮助其熟悉、掌握科学用药知识。并且组织技术人员在用药高峰期间深入基层、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指导。四是全面推进统防统治深入发展。通过组织统防统治推进会和培训班,将统防统治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推广,促进统防统治更好地服务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深入发展,重点促进整村、整乡到整县的整建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