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老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老发展报告范文1
——人口老龄化趋势逐年增加。我县辖9个乡镇,94个行政(社区),全县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22139人(其中80周岁以上老人有3367人,90周岁以上有217人,100周岁以上有21人)。占全县总人口12.79%,我县已完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超过国际60岁以上占10%的规定),预计“十三五”末老龄化将达16%以上。
——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初步改善。近年来,我县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建有敬老院40个,床位593张。其中,县级福利院1个,床位120张;乡镇敬老院7个,床位164张;村级五保村32个,床位309张,现实际入住五保老人369人,入住率为67%,集中供养率为37.3%。我县从经费落实、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养老服务机构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老年人福祉得到明显提高。2012年我县出台高龄补贴政策,对80岁以上100岁以下的高龄老人进行生活补贴,每月补贴费为80和120元,对100-109岁的长寿老人,每月补助费为500元,110-119岁长寿老人每月补助费为1000元。每年重阳节、春节都对长寿老人进行慰问,并发放300-500元的慰问金。
——老年服务日常工作逐步强化。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____自治区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助老、爱老的良好氛围。通过发放老年证,让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全县还建立了36个农村基层老年人协会,为他们提供健康娱乐活动和场所,促进了老人的身心健康,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县养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与人口老龄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社会认识程度不够,存在养老误区。目前,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入住主要是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全县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绝大多数老人尚未形成选择机构养老或社区生活照料的自觉意识,因此入住率不高。
——养老服务供需结构不合理。从我县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情况看,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30张,达不到区政府的目标要求。由于资金缺乏,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功能不完善,服务设施功能不配套、服务质量不均衡。目前,全县还没有一所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机构,大部分乡镇、村没有老年活动场所,现有老年活动室大多与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等场所一室多用。从需求情况看,因老龄化发展迅速,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却日益弱化,老人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我县目前的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还很突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单一。目前,我县社区养老服务还没有启动,服务网络结构单一,服务设施不完善,不规范,仅仅限于生活服务和日常照料,在饮食、卫生、医疗方面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只靠社会养老机构一只“手”要做好养老服务这块工作难度还很大。全县还没有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很难使社会化养老业有快速的发展。
——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 。我县各乡镇养老院、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都是临聘人员,专业化水平比较偏低,服务人员均未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缺少真正了解老年人有效需求的人才,不能很好地为老年人在医疗、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方面服务。
——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县的养老保险工作虽然在积极推进,但还没有很好的与五保供养、城乡低保等制度有效衔接、配套。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体系也还不完善,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没有有效开展,老年人健康档案尚未建立,老年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按照区政府要求:今后的重点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而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家正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文化娱乐场地严重不足,设施不够健全,资金普遍缺乏,影响了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
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又是一个急剧快速老龄化的国家。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2.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19.3%。而我县目前60岁以上老人达12.79%,到2020年将达到16.49%。针对我县养老服务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力营造社会养老的浓厚氛围。一是成立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
办公室。统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总结经验等工作,充分发挥我县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的大好时机,结合巴马国际长寿旅游圈大开发的机遇,适时制定我县养老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把__大桥头一带和__打造成__长寿养生基地),制定老龄工作考评机制,将老龄工作纳入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的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年终考评体系。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发展养老服务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宣传活动,与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营造社会养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二)整体制定养老专业规划,把__和__天湖列入养老养生渡假区。
(三)完善相关政策,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加大社会筹集和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社会组织、民间组织进行社会养老服务。一是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利用我县生态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建设为契机,采取新建、改扩建、购置等方式,在城区建一所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委托各类专业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负责运营管理。要加大对农村敬老院的改造力度,整合现有学校、医院等资源,努力将农村敬老院改造成功能、设施完善的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利用国有资源兴办的农村敬老院,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在满足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老人和低收入高龄、失能老人服务需求的同时,面向全体老年人,开展延伸、有偿服务、上门服务等,也可以借鉴“幸福大院”“互助幸福院”等模式,倡导邻里互助、老年人之间互助。二是大力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通过土地指标倾斜、税费优惠、资金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慈善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
(四)健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引导和支持建立以企业、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简单就医、水电维修、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养老发展报告范文2
一份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从经济来源看,领取不同类型养老金的老年人待遇差距巨大,并且,由于老年人子女数量的减少,社会需要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上述报告全名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研究团队撰写,作者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耀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副主任杨功焕等十余人。
此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旨在提供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础数据。该调查正式启动于2011~2012年间,调查覆盖了不包括在内的中国大陆所有县级单位。样本包括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10257户适龄家庭共17708人。
调查数据显示,与医疗保险类似,不同养老保险项目提供的福利水平差异非常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的养老金很低,政府或企业提供的养老金非常高。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在每年720-1200元间,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中位数为2.4万元。也就是说,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中位数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中位数的33倍,差异巨大。
统计显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所提供的养老金占家庭人均支出的比例为20%,而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所提供的养老金分别占了人均支出的244%和192%。
此外,城乡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明显差距。调查显示,我国城镇60岁及以上人群的人均财产中位数为70760元,而农村人均财产中位数仅为18395元。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人均财产中位数城乡差距3.8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耀辉教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改革很难破坏既得利益,城镇养老金不大可能减少,要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养老金要尽快涨上。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压力摆在了社会与家庭面前。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11年底,中国约有1.85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约为12%,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快速上升到34%。
调查显示,就业比例随着年龄变老而下降,但城镇与农村人口在就业方面存在着差异。城镇户籍的老年人大部分是在50多岁到60多岁这个年龄段退休,而农村户籍人口却到65岁以后才出现就业率的大幅下降。农村老年人大部分在65-69岁时依旧在工作,而到80岁时农村老年人的就业率仍在20%以上。赵耀辉指出,农村老年人的工作主要是指务农,而且农村老年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都明显大于城市老年人。
就业率的性别差异在城镇户籍人口中更加显著。调查显示,在50-54岁的人群中男性的就业率达到75%,但只有45%的女性参加工作,到了60来岁,只有不到10 %的女性还参与就业。以国际标准而言,中国城镇中老年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非常低。
报告建议,中国可通过为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提供工作激励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工作年限,以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比如,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就包括,在法定退休年龄达到后仍愿意继续工作的人,可以在他们延迟退休后领到更高的退休金。同时降低提前退休的养老金激励。报告还呼吁,至少应该把女性的退休年龄提高到与男性一致。
除了养老保险,家庭对于老年人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不仅为老年人提供身体照料和心理支持,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提高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然而,报告显示,较年轻年龄组别的夫妇,健在子女的数量已显著下降。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有三到四个子女,而45岁到49岁的中年人只有平均不到两个子女。
养老发展报告范文3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底老年人达到1.85亿,占到总人口13.7%;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到总人口16%,平均每年将增加860万老年人;到2030年老年人口规模将翻一番,应对老龄化的风险更复杂,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老龄化"、"养老金储备不足"、"延迟退休"……今年以来,一个个新闻热词,触痛了我们内心的彷徨和忧虑。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严重?如何调整养老保障体系,才不至于造成财政大震动?面对未来,我们的养老钱以及社会保障从哪里来,今天的中国,已经在思考并着手。
今天(17日),《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在北京了,这份报告反映了2011年度中国养老金制度发展的整体状况和改革动态。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出席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会时指出,我国养老金储备规模占GDP总量比例太低,将划拨央企利润弥来补养老金缺口,争取到2020年做实个人账户。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说,当前我国养老金储备规模占GDP总量比例太低,仅为2%。
戴向龙:养老金储备占GDP的比例最高的是挪威,为83%左右,日本是25%,美国是15%,中国只占到GDP的2%。但是如果把三个支柱加在一起,公共养老金、补充养老金、个人储蓄养老金储蓄加在一起,2011年美国共有17.9万亿,它当年的GDP总量才15万亿,比GDP还多。
目前,我国养老金存在很大的缺口。戴相龙透露,到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2.5万亿,但是个人账户实有资金2703亿元,空帐金额高达2.2亿元。
戴相龙:我们国家GDP去年是47万亿,如果今年增长7.7%,那就是超过50万亿了,但是我们只是两三万亿。
养老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有这么大的缺口该怎么补?戴相龙说,将划拨央企利润来弥补养老金缺口。
戴相龙:我建议应该制度化,分成制,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的20%划拨到社保基金。
养老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 养老金会计准则 养老金会计目标
一、企业养老金及养老金会计的概念
(一)养老金的概念及性质
在职工满足工作年限,或者因工残废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可以依据法律规定领取养老金,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养老金的支付主体为企业、政府以及金融机构,支付方式为按月支付。
对于养老金性质的认识,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社会福利观,该观点将养老金视为一种福利。职工在为企业服务期间,按月领取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在退休之后领取养老金,则体现了企业、政府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另一种观点是“劳动报酬观”。该观点将养老金视为职工在职期间报酬的一部分。在这个观点指导下,需要完善养老金会计制度,准确计量企业对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给付义务。
(二)养老金会计的概念
运用养老金会计,可以通过定期编制核算报告,对外披露企业养老金资产、负债以及费用情况。在养老金会计中,主要科目为负债、资产以及费用。资产指的是企业根据养老金计划中的规定,向第三方机构缴纳相应的养老基金,由该第三方机构来负责该项资金的管理,在职工退休之后向其支付养老金。负债即职工在岗期间,为企业提供的劳动服务,企业根据养老金计划当中的规定,对员工承诺在其退休之后可以获得的报酬。费用即职工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企业也需要支付相应对价,这就造成了企业资产的外流。
二、企业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
养老金会计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养老金会计活动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养老金会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缓慢,目前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缺少健全的理论基础,同时实务活动有所欠缺,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养老金会计制度,更不用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会计体系。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我国在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
(二)准则规定不健全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我国对目前的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章节当中,对员工离职后的福利待遇做出了补充,并且单独增设了“离职后待遇”一章。在该章节中,对养老金的提存与受益计划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养老金的计量、确认以及信息披露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与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比较匹配,同时也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从长远角度分析,这也是国际社会对劳动者福利规定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对离职后福利会计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同时实务活动开展较少,因此该项准则里面还有许多规定欠妥的地方。比如设定收益计划的规定,在国际会计准则当中属于核心环节,做出了细节性的规定,但是在我国的第9号准则当中规定较为简单,这给企业留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除此以外,我国很多企业并不是通过单独表内披露的方式来对外公布养老金信息,而是将该部分内容并入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当中。在修订后的第9号准则当中,也涉及到了信息披露的规定,但并没有定量的数据,这与国际惯例规定不相符。在老龄化背景之下,企业用于养老金的费用会逐渐增多,如果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则会影响管理者的最终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
(三)制度环境存在缺陷
养老金会计运行的最主要的外部环境是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层次多样化、体系不够健全。首先,养老金“并轨”方案在实施中存在很大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是并轨导致了成本增加。我国目前公职人员的数量约为四千万,并轨之后则意味着这些公职人员所在的单位需要缴纳20%的基本养老保险以及8%的职业年金,这对于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笔巨额开支,如何解决单位开销增大的问题,是并轨方案实施的首要难题。其次,在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不充分,也影响了养老金的运行。
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为止,全国有6.61万家企业建立起了企业年金制度,这些企业当中加入到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人数为2056万人,该人数占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2.5%,比例很低。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年金基数以及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都比较小。除了上述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缺口增大、收益率偏低等诸多问题,这些外部环境的缺陷都制约了养老金会计的发展。
(四)缺少精算力量支撑
在第9号准则当中设立了受益计划,该计划的开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企业运行现状由精算师做出精算假设,在得出假设的基础之上才出具详细的报告;第二部分,会计人员根据精算报告,做出会计处理。由此可见,该项计划的开展不仅需要会计人员,更加需要精算师做出准确的假设。只有保证精算报告的准确性,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
众所周知,保险行业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精算师数量偏低,同时我国精算师的考试难度极高,每年通过考试的人数也少之又少,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精算力的紧缺。截止到2014年为止,我国的精算师人数还不到 300人,面对成千上万的企业,这些精算力量显然无法应对,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质量。
三、完善企业养老金会计的途径
(一)完善企业养老金会计的理论
养老发展报告范文5
政府或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农村33倍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旨在提供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础数据。该调查正式启动于2011~2012年间,调查覆盖了不包括在内的中国大陆所有县级单位。样本包括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10257户适龄家庭共17708人。
调查数据显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的养老金很低,政府或企业提供的养老金非常高。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在每年720-1200元间,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中位数为2.4万元。也就是说,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中位数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中位数的33倍,差异巨大。
统计显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所提供的养老金占家庭人均支出的比例为20%,而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所提供的养老金分别占了人均支出的244%和192%。
此外,城乡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明显差距。调查显示,我国城镇60岁及以上人群的人均财产中位数为70760元,而农村人均财产中位数仅为18395元。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人均财产中位数城乡差距3.8倍。
该项调查的负责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耀辉教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改革很难破坏既得利益,城镇养老金不大可能减少,要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养老金要尽快涨上。
城镇中老年女性劳动参与率非常低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压力摆在了社会与家庭面前。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11年底,中国约有1.85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约为12%,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快速上升到34%。
调查显示,就业比例随着年龄变老而下降,但城镇与农村人口在就业方面存在着差异。城镇户籍的老年人大部分是在50多岁到60多岁这个年龄段退休,而农村户籍人口却到65岁以后才出现就业率的大幅下降。农村老年人大部分在65-69岁时依旧在工作,而到80岁时农村老年人的就业率仍在20%以上。赵耀辉指出,农村老年人的工作主要是指务农,而且农村老年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都明显大于城市老年人。
养老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首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
2013年2月28日,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报告同时还指出,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 年为0.99 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大关。
在中国,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没能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齐头并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现状令人堪忧。“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是今后牵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大问题,今年召开的“两会”,关于民生、养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词,除了养老金,大家更关注的是养老模式—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老有所养”已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十报告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和发展—“老有所养”不仅应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目前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就认识到了“亲亲”和“敬长”的重要性,认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向百姓提倡“孝行”,实现“家”的和谐。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居家养老模式。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照顾意识淡化、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照顾上的需求巨大,家庭照顾资源严重不足,使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社会机构养老受到许多制约
我们对常州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大部分人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无疑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但又怕背上不孝顺的骂名。只有少数人表示,养老机构的条件、待遇好的话,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相对子女们的态度,很多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为了不拖累儿女会考虑养老机构。不过老人们表示,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
按照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大部分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养老机构生活,因为农村的敬老院、城市的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不仅牺牲了老人们原有的生活习俗而且费用较多—机构养老还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3.社区居家养老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龄人口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多方诉求,又能弥补政府财政和服务能力的相对不足,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对常州市养老现状的调研
1.常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常州市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全市老年人口以年均4.52%的比例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常州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46%。比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总人数8983人,60岁以上老年人2725 名,占比30%,且以空巢、独居老人居多。
戚墅堰区老龄办负责人表示:常州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但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的很少,大部分仍然选择“居家养老“这种传统模式。
2.花苑社区托老所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
2012年10月,花苑社区托老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能为社区老人及时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服务。老人们白天到托老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奕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缓衰老,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伦之乐。托老所的优点还在于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
3.社区居家养老得到政府、地方、企业的支持
(1)政府资助支持社区养老。从2001年开始,我国发行福利彩票筹措资金资助城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农村敬老院,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手段和平台。
(2)地方互助社区养老。比如花苑社区建立的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中心、民间组织五方连动的服务网络体系。
(3)单位社区福利养老。戚墅堰区花苑社区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结对共建,企业为离退休老干部提供1400平方米的专门活动场所,配备专人管理。
4.社区服务日臻成熟
社区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还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多种需求;服务人员既有专业、专职人员还有志愿者队伍。
我们在戚墅堰区花苑社区进行关于“到哪去养老”“老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社区如何提供服务”“养老金能养老吗”“居民对社区养老的需求”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居民认为“社区照顾居家养老,不仅解决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和子女难以尽孝的矛盾,还解决了社区部分40后、50后人群的就业问题”。调研中,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子女、亲朋,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认为不仅解决了温饱生活还很安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
调研中我们还得到了“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和“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社区要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因为目前社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人群,这些人的学历大部分比较低,有的外地务工人员比较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服务还仅限于提供家政服务、护理保健等,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比如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
五、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营造良好的敬老、养老氛围
(1)加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孝道和尊老的优良传统。通过社区教育、道德讲堂、模范引领等宣传,使每个公民真正认识到传承孝道和尊老、安老、养老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的责任,营造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每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驻地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家居养老、护理中心以及文体娱乐中心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标准,并将老年人心理关怀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2.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养老模式
(1)社区照顾与社区服务相互渗透,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比如提供家政生活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提供安全保障服务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2)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的融合。使专业养老机构、社区专业人员、物业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融合,做到资源互通、共享。
(3)社区照顾队伍建设(专业人员、志愿者、一般人员)和保障(资金等)措施。营造政府、社区、家庭、老年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确保能为老年人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资金保障。
(4)社区养治模式。社区照顾引入优质专业养老机构、引入NGO(非政府)组织,推进社区养老有效管理。
3.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上政府应积极作为
(1)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而且涉及房地产、医疗卫生、保险、储蓄、消费、劳动力市场、退休金、税收等多个领域。针对“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跟不上”“社区要经常组织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作为,要重点考虑养老因素,在土地、项目等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中,要在审批规划中加入托老所规划。
(2)解决“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问题,建议国家采取公办民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托老所等养老服务业,成立一个家政组织、社团组织,成立以后要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素质,从而达到家政护理、居家养老的条件。
(3)政府应积极为托老所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尽快将托老所纳入相关法律体系,以解决“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等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