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摊经济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摊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调查小组:t小组 师范学院08心理咨询(2)班
指导老师:陈崇德
组长:蒙建全 组员:杨小丽、童文蕾、赵翠翠
背景:
城市一天天在发展,城市管理需要越来越规范化的管理。曾经街旁随处可见的小摊小贩在城市的规范化管理下正在减少,但是街头的小摊小贩形式的商业并没有消失。而是演变发展成了繁华于夜晚的、在固定区域内的夜市地摊,并成为市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人 们对夜市地摊的存在与发展仍有需要看法,一方面这是市民生活文化的部分,为市民生活带来便捷,另一方面它对城市的管理和工商监管也带来了难题。在这样矛盾背景下,我们觉得要必要对夜市地摊进行调查研究,以发掘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文化意义。
意义和价值:
夜市地摊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夜市地摊文化是现行市民生活催生出来的文化,并日渐演绎为流行文化的一种,我们需要去寻根探讨地摊文化的催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对夜市及夜市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本次调查研究就是对荆门夜市的初步探索。
具体目标:
1 荆门市夜市地摊的发展历程,探求得以发展的原因。
(中天街夜市地摊何时兴起,由于什么兴起,何时达到现有规模。)
2 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的规模、以及商品种类。
(摊位的数量,商品的价值,商品的类型,商品的质量。)
3 夜市地摊摊主人群的构成情况以及顾客来源。
(摊主的职业、收入情况、出摊目的,顾客的收入层次、年龄层次)
4 夜市地摊的经营情况。
(商品平均利润,摊主盈利状况)
5 夜市地摊的社会文化意义。(针对不同人群如消费者、摊主、周边商铺等)
(摊主、消费者、周边商铺、工商管理者)
6 工商管理人员对地摊的看法。
(管理上的态度、相关管理措施)
研究方法:
1 通过访谈
了解摊主职业,经济状况,出摊目的
了解周围居民、商铺对于地摊看法
了解顾客的收入层次及看法
了解城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人员对夜市地摊看法
2 通过查找文献
了解其他地区地摊的情况
3 通过观察
观察夜市地摊的数量、商品种类、人流量及顾客年龄构成
研究过程:
1拟定工作计划、准备相应工具,拟定访谈内容。
2实地访谈,分三次前往中天街调查
3整合资料,写成研究调查报告
研究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时间与摊主进行沟通,但是可能在访谈中获得的答案不完整,而且可能有部分摊主不会配合访谈。
解决办法:提前准备好问题,并尽可能多访问一些摊主。
正文
一、夜市概述
地摊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近日,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外2007年中国仓储业调查报告。调查表明, 2007年中国仓储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经销业务收入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86.8%;物流业务收入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实现利润总额2.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报告是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3个大型仓储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
2007年仓储业的重大影响
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介绍,2007年跌宕起伏的经济事件对仓储业发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是2007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土地使用税,新的土地使用税税率普遍提高1-3倍。但在执行过程中,地方有着较大的裁定权,通过提高土地等级,重新确定土地使用性质等方式,使部分地区土地使用税提高了3-10倍不等,这使刚刚从低谷中走出来的仓储企业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仓储业是占地较大而产出较低的行业,土地使用税的提高,使得仓储企业经营成本加大。据估计,63家企业为此将增加6000万元以上的成本。
另外,受2007年国民经济增长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影响, GDP增长速度高达11.6%为仓储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货物的流量增大,使社会对仓储设施的需求增大、库房需求、运输配送需求量都大量增加。据63家企业统计,全年库房空置率只有3-5%,其中12月份库房空置率只有2.4%,这远远低于业界公认的20%的正常空置率的指标,外租库房增长了33%。货物吞吐量达到7934万吨,比上年增长10%,这是在基本设施没有增加的基础上的增长幅度,也是趋于饱和的增长速度。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进出口量的增加,仓储企业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加,物流业务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7.5%,连续第六年超过GDP增长速度。
姜超峰还表示,2007年中国仓储业深受资源约束的影响。首先是土地资源的约束。由于实施了严格的土地政策,土地的供应相应减少,仓储用地很难得到满足:一是地方政府提高投资强度要求,仓储投资强度低于工业,仓储用地难以获得批准;二是土地取得成本提高幅度大。按每亩地取得成本25万元计算,每年的土地摊销费用为每亩0.5万元,每平方米为7.5元。如果计算购地资金利息,每平方米要承担26.3元。每平方米库房投入,每年要在150元以上才能基本持平,而一般库房很难达到这样的收入水平,仓储业贷款更难取得。其次是资金约束,央行六次加息,10次上调准备金,贷款规模从紧,国际市场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给中国敲响了资源警钟,柴油短缺,道路货运大受影响,由此也显示了资源状况的脆弱性。
报告显示,2007年虽然受到油价上涨因素的影响,63家企业运输配送业务仍取得了27%的增长。许多企业利用铁路专用线的优势,大力发展铁路中转货物的业务,使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紧密结合。姜超峰认为基于仓储功能的增值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2008年仓储业仍然高速增长
面对2008年的仓储业, 姜超峰表示,2008年仓储业务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综合化、专业化、国际化趋势更为明显,但前进的道路会有曲折和困难。他提醒业界人士在2008年的仓储业应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因素会直接作用于仓储业。从紧的货币政策,会使仓储企业的经销业务和质押融资业务受到影响。7%以上的贷款利率,提高了资金使用成本;贷款增速放缓会使企业感到资金不足;控制投资的增长速度会使建设项目相对减少,从而对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的流通总额增速会相对降低,影响到仓储业的进出库收入和现货市场收入。
其次是通货膨胀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会使仓储业的人工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
另外,严格的土地政策和土地使用税的提高,使仓储企业取得土地和占用土地的成本进一步上升。地方政府在权衡有限的土地指标分配时,会更多考虑将土地分配给那些投资大、产值高、效益好、税收多的行业,而对仓储业用地有所控制。
二是受供求因素的影响,仓储资源将出现紧缺。仓储价格将有所上升,以消化不断上升的成本;仓储设施的集约化运营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会增加;城市的扩张和土地价格的上升,会迫使一部分老仓储企业迁址,但新的仓储用地的取得较难,且运营成本会大幅增加,所以新购土地建库的企业,一般都会经历较长的亏损时期。一部分仓储企业会退出这个行业。63家样本企业中,已经有两家面临这样的选择。
三是仓储的储备功能将继续增强。在经济高速发展和资源紧缺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仓储已经被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国家建一定数量的直属储备库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社会仓库的储备作用。过去国家实行的代储仓库的做法是有效的,曾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事件,主要是因为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研究建立储存和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是当务之急。
四是物流园区将成为仓储、运输企业的聚集地,物流园区国际化。在已经规划、建设、运营的300多个规模化物流园区内,聚集着一流的物流企业,其中北京空港物流园、上海洋山临港物流园、天津滨海新区的多个物流园等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国际物流企业进驻。值得注意的是,境外企业进入中国的“扎堆”现象,更是吸引了与之相关的物流企业“扎堆”进入该物流园区。
地摊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镇“十小”整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指针,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治劣与扶优相结合,以块为主、突出重点、堵疏相济、注重实效,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业主自律诚信、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执法监管
向农村延伸,着力改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扩大消费需求,推动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要求。以推动“十小”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转变,规范提升“十小”行业,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市场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方面的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十小”行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20*年目标。摸清全镇“十小”行业的基本状况并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档案;建立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各项监管制度;制定“十小”行业的生产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在重点村开展“十小”整治试点,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注重典型示范,总结“十小”整治规律,开展“十小行业示范点”创建活动。
2009年目标。在全镇全面开展“十小”整治行动,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引路作用;改造提升基础条件较差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范要求;关停并转达不到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同时,对故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生产经营条件恶劣、产(商)品质量安全隐患严重又不主动整改或屡次整改仍不到位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坚决予以打击或关停,净化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
2010年目标。巩固和深化“十小”整治成果,“十小”行业生产经营行为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农村市场监管网络基本形成;“十小”行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基本健全;农村消费安全得到较好保障。
二、整治重点
重点对象:生产经营食品、药品(诊所)、小食杂店、液化气、美容美发等涉及群众身心健康安全的产品或服务站、点、店、户。
重点区域:建成区和“十小”行业比较集中的区域,以及无证照生产经营问题突出的区域等。
重点问题:生产经营中“脏、乱、差”和“无、散、低”等问题。具体包括无证照或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的行为;生产经营不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安全标准的产品的行为;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等。
三、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整治。督促纳入监管的小作坊业主履行质量安全承诺,严格按照《浙江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基本要求》组织生产;以干制海产品等食品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无证照或证照不齐、达不到取证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整治和取缔力度;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促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做到:证照齐全;生产场所符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食品生产加工操作人员均持有健康证等。此项任务由经济发展办配合市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二)小食杂店质量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促使小食杂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店面整洁卫生;严格实行台账登记制度;严禁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此项任务由经济发展办配合市经贸、卫生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三)小餐饮店质量安全整治。逐步推广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和监督工作,严格执行餐饮原料进货登记制度,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行为。加强对农村、学校、建筑工地和小型餐馆的食品卫生监管;严格推行餐饮业原料进货索证、验收和溯源制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促使小餐饮店、小农家乐、小食堂做到:证照齐全(需证照的)并上墙;环境整洁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健全;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原料进货台账并实行进货验收。此项任务由经济发展办配合市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环保、行政执法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四)小药店(小诊所)质量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认证和日常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许可、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制度,禁止超范围经营。促使小药店(小诊所)的药品、药品专柜(零售点)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场所整洁卫生;完善药品储存条件,做好库存药品养护;按规定销售和使用药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严禁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药品;严禁销售和使用假劣药品。此项任务由经济发展办配合市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五)小农资店质量安全整治。推进农资店连锁经营和放心农资店建设,杜绝禁用农药的销售,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促使小农资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经营范围和经营内容相符;建立化肥、农药、兽药的进货索证和销售台账制度;执业人员具备农资销售相关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农资使用指导能力。严厉打击无销售农药资质的销售点,查处超范围经营、农药化肥含量不足、故意“坑农”等行为,并全面建立索证索票制度。此项任务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配合市工商、质监、供销社、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六)小菜场整治。延伸农贸市场监管触角,加强对农村小菜场整治力度。严禁经销有毒有害、过期变质、假冒伪劣的食品以及证照不齐全单位生产的豆制品、米面制品等食品。促使小菜场做到:建立商品准入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对不符合基本条件和严重违法经营的,依法取缔。此项任务由经济发展办配合市农林渔业、经贸、质监、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七)小美容美发店整治。督促业主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程,加大对消毒杀菌设施投入,预防感染和疾病传播,严厉打击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服务的行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使小美容美发店,包括足浴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并持有健康证;具备必需的消毒杀菌设备和工作间,经营场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以及毛巾等用品定期消毒。此项任务由经济发展办配合市*、卫生、经贸、工商、质监、环保、行政执法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八)小音像店整治。保护知识产权,严禁租售盗版音像制品;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严厉打击销售、暴力、迷信等违法音像制品;加大对音像游商地摊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黑网吧”。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并取得行业经营许可;小音像店、小书店经营的音像制品有合法进货凭证,正版率达到90%以上;“黑网吧”得到有效遏制;小音像店、小书店有良好的经营秩序。此项任务由文化站配合市文化广电、工商、*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九)农村小客运质量安全整治。严厉打击客运车辆超员超速和无证营运等违法违章行为,严禁使用货运车辆、两轮摩托车、拖拉机或悬挂拖拉机号牌的车辆、报废车或以报废车零件拼装的车辆从事客运。促使农村小客运业主做到:证照齐全,手续完备,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不发生超员、超速、疲劳驾驶等严重违反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确保行车安全。此项任务由村镇建设办配合市交通、工商、安监、农机、交警、市公路运输管理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十)小液化气供应点质量安全整治。实施燃气经营许可证制度,强化消防安全管理。规范液化气供应点的经营行为,加强液化气经营场所和气瓶储存场所的安全管理,促使小液化气供应点做到:证照齐全;从业人员具有相关资质;经营场所和瓶库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建立进货登记台账并索取相关证明和检验报告。此项任务由村镇建设办配合市市政园林、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四、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镇政府成立“十小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十小”行业整治与规范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为金智芳,副组长为周丕龙、何文军、庄再忠、胡越,成员为方立才、陈德清、吴昊、吴宗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吴昊兼办公室主任和联络员。
地摊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摘 要]本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为例,分析目前合肥市大学城区域内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存在的高校快递营业点设置不合理,校门口自提服务安全性低、满意度差,配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方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55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1 背景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年均增长率超过30%。同时,随着我国各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日趋成熟,网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CNNIC第37次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20~29岁人群在中国网民年龄结构中占比达29.90%,为各年龄段中最高占比人群;在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达25.20%。可见,大学生是网购群体的重要M成部分,所以,网购服务学生的校园快递末端配送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加以重视。“最后一公里”是指运输货物到达终点站,将货物从快递员配送给收件人的最后一段路程。据2014年《中国采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物流成本所占GDP比重虽然从2007年的18.4%降至17.8%,但这一比重仍然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成本占比在整个配送成本中达30%以上。高校校园快递末端配送特点主要是配送节点整体密集但个体分散,且收件时间相对不固定。此外,由于各高校对进出入其区域内的车辆进行严格管理,使各大快递无法准确、高效、安全地将包裹送达客户手中,这直接导致末端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本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为例,对目前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校园快递末端配送模式提出一体化综合解决的优化方案,降低快递企业物流成本,同时提升高校广大师生的满意度。
2 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内高校师生对校园快递的需求度、满意度和便捷性等方面进行调研。经过调研发现,各快递公司针对校园末端“最后一公里”配送进行了多种配送方案的尝试。目前,各大快递公司对大学城区域内高校“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主要有四种模式,如图1所示。
虽然各大快递公司针对末端配送模式进行了尝试,但不论是校内快递营业厅还是校门口快递员电话通知取件,这种临时配送方式仍然存在诸多弊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大学城内高校320名学生进行“快递最后一公里综合满意度”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2份,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高校学生使用快递的频率很高,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但多数学生对目前校园快递的满意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末配送仍存在较多问题。
2.1 高校快递营业点设置不合理
由于高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大,且住宿区与商业区一般相隔较远。而各大快递公司各自为政,互不配合,选址随意性较大,一般离学生住宿生活区较远,未考虑快递包裹收派件的距离合理性。此外,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明文规定,不允许私有车辆随便进出校园,这也间接导致学校的快递点分布不合理。
2.2 校门口自提服务安全性低,满意度差
当前,快递员一般在校门口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通知客户自提快递,且快递员在校门口等待取件的时间具有较大限制(一般不超过30分钟)。而高校学生上课时间弹性较大,经常出现没有合适的时间去领取快递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二次配送的成本,而且降低了客户对快递服务的满意度。此外,当前,各快递普遍采用“地摊式”的快递派件模式,即把快递散开摊放在地上由学生自提,这种派件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节约时间,快递员一般只通过报手机号码和姓名来确定收件人,而不询问快件单号,签收机制缺乏规范,容易出现错领、冒领等现象。
2.3 配送服务水平低
无论是校门口自提,还是校内快递营业厅实行门到门服务,都没有真正做到快递“最后一公里”门到门配送。通过调研发现,无校内点的快递不会上门配送,而具有校内营业点的,若客户需要快递进行上门服务,营业点一般会等到大多数快件都自提完之后,才会处理需要上门配送的快件。而这大大降低了末端配送的质量,同时会降低客户对快递服务的满意度。
2.4 快递点的服务单一化
通过调查大学城区域内高校快递营业点可知,这些营业点只提供单纯的寄存与收件服务,而其他多样化的快递服务,如上门揽收,快递废弃包裹的回收等服务较少涉及。可见,快递点的服务存在单一化问题。
3 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对策研究
3.1 高校校园快递末端配送一体化综合性解决方案
通过调研与数据分析可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高校快递服务总市场需求量大且存在改进空间。为彻底解决高校校园末端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充分整合现有快递公司高校末端配送资源与模式,建立第三方高校校园快递收发中心,如表2所示结构体系。通过整合高校现有分散的快递营业点,集中快递公司的优质资源,在大学城各高校建立一个中心化、高效化、面向客户化的综合性快递服务中心,以提升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质量,减少快递公司末端配送成本。
3.2 采取共同配送的策略
根据目前各大高校对学生宿舍实行封闭化管理的特点及快递公司实现配送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要求,在快递配送模式上采取参与性收货模式,即以快递综合服务大厅为中心,配送人员在规定配送时间段内在公共约定的配送地点与客户交接,让客户与配送人员共同参与配送,实现配送成本最小化。同时,可以第三方的名义与高校合作,使用高校物流实训实验室,或者参与高校的物流实训实验室建设。这种方式不仅能合理使用学校设备对快递进行分配管理,也可以为高校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实训机会,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3.4 拓展业务的服务范围
为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快递服务现实需求,各快递公司要进行自我服务升级。在做好自身基础业务即收发件的同时,拓展服务范围,如承接代寄、代存、上门取件等业务,合理承包个性化服务。此外,还要以各高校的快递综合服务大厅为依托,切实做到服务的精确化、个性化。
4 结 语
高校学生作为当代网购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前行。而“最后一公里”配送是联系电商与终端消费者并保证其体验满意度的最后一环,配送运作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但目前,高校校园快递配送需求与快递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存在较大冲突。当前,高校校园快递配送仍处在发展初期,进行校园快递配送的优化升级将有效改变终端快递配送现状。本文通过将校园外的快递公司配送整合到封闭的校园中以丰富末端配送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并通过快递公司与学校和第三方末端配送的合作,达到“1+1+1=N”的效果。由于该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整个快递行业的服务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地摊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江苏省;精神文化;供求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08/09-0020-04
作者简介:沈利华(1964- ),男,江苏昆山人,江苏省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迅速发展和变化,尤其是人们的市场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的不断确立,人民群众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正被迅速释放。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结构性变化调整。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着的文化消费需要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康其实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形态、文化范畴。小康文化,也就是指文化上达到小康水平,包括文化体制和法规的健全、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彩、人们文化消费欲望的不断满足和文化生活的充实等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当代大众文化在我国日益形成,并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着整个社会。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理论认为,当代大众文化是以文化工业化为特征,以市民为消费对象,以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当代市民的形成,闲暇时间的逸出,是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形成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作为文化活动的大众文化也同样摆脱不掉这重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精神文化产品就是当代大众文化活动的产物,主要包括休闲娱乐、报刊出版、广播电视、影视音像、艺术、演出、展览等。
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结构呈现出一种多元态势。从文化消费品的索取、享用类型和存在形式看,都有不同的变化。首先是商品性文化消费的比重明显增加,而自给性文化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这种结构性变化是商品经济或商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是知识性、娱乐性文化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目前知识性文化消费在我国现实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娱乐性文化消费也深受各个阶层特别是工人、农民等喜爱,无论从现在还是将来看,这种消费必将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的消费类型。三是实物形态文化消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和文化消费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会逐渐转向其他方面,其增长速度会有一定的下降,在文化消费结构中占有的比重将趋于缩小。各项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在1100美元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当人均GDP从1100美元到2000美元、城市化在45%以下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百货商场、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取代了农业时代的庙会、地摊、集贸市场,商品为工业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当人均GDP到达2000美元至4400美元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商业形态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如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
社会发展到人均GDP2000美元的新阶段时,文化发展的选择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2005年江苏GDP为18272.12亿元,人均GDP已经达到3038美元,财政总收入为3124.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322.7亿元,经济发展迈入全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面对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已有较大提高的基础之上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如何拿出让各阶层居民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是目前全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目前,江苏省的文化产业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说明江苏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江苏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协调,另一方面说明江苏在文化产业上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江苏的文化供给能力在质和量上都迫切需要大的提高,供需矛盾仍有扩大趋势。矛盾突显的重要表现就是:社会公众所渴求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和力作十分匮乏。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文化供给的质与量上,仍显得相对不足。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我们评价精神文化供求的重要标准。据2003年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京大学就当前群众的文化消费和需求情况联合调查的报告显示,有11%的居民对江苏省目前的精神产品市场满意;有44.4%的居民比较满意;而有32.8%的居民觉得我省目前的精神产品市场一般;另外有11%和0.8%的居民觉得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应当说,总的来说我省城乡居民对我们目前的精神产品市场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问题在于有三分之一的居民认为我们所提供的精神产品一般,这说明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需求之外,我们没有将精神产品市场进行足够的细分,使得各阶层、各类人群都能在精神产品市场中各取所需。
文化供给的有效性不足。只有真正为群众接受的文化供给才是有效的供给。因此,在既定数量的前提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衡量文化供给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群众对精神产品市场不满意的焦点,多数仍集中在精品问题上,认为“精品太少”和“伪劣品较多”的占40.3%。分行业看,认为影视作品“缺乏精品”的市民约占15%,认为舞台艺术“原创剧要多出精品”的占16.5%,22.8%的市民认为图书市场最主要的问题是“品位不高的低俗书籍太多”和“互相抄袭的书太多”,14.8%的市民认为“精品书籍太少”。从江苏省创作的精神产品来看,虽然这些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上说优秀作品还相对不足,突出表现具有重大影响力、震撼力和市场号召力的精品力作还不多,特别在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大的影视剧方面精品力作较为匮乏。精神产品市场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品良莠不齐的分化程度也随之有很大的扩大,导致不少城乡居民不满情绪的产生。
第二,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江苏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具有文化产品雄厚的物化生产能力。但江苏文化产品生产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缺乏有市场号召力、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更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是精神生产和物化生产结合、文化艺术与大众消费结合的产物。优秀的文化产品是艺术创作与商业运作的结果。艺术创作与物化生产的脱节、品牌塑造能力及营销能力弱仍然是江苏进行文化产品创新的短腿。在有些文化生产和服务领域,创作生产与策划营销之间脱节比较严重,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效能不够高。
以畅销书为例,它的策划、创作、出版比较能够体现市场化程度。江苏作家作品蔚为可观,但畅销书却不多。据《望》新闻周刊报道,高居各地图书市场销售榜首的总有“80年后”作家的作品。这批人可以排出100多号,但大多数来自上海、浙江等地,作为近邻的江苏却鲜有其人。江苏作为出版大省,在畅销书的策划、出版方面曾有过较大影响,但近年来上升趋势趋缓。在各种权威调查机构公布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少有露面。在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举办的十多届“全国优秀畅销书”评选中,我省有一些上榜书,但其中真正靠市场和读者认可、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较少,销售量特别大的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少。
第三,文化消费和接受文化服务意识不强,消费心理不清。虽然精神文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但城镇居民对精神产品的实际投入却有非常明显的过渡期特征,是一种过渡状态。调查显示,表面上,有超过一半的市民每天大约花2-3小时来欣赏和消费精神产品,但剖析这一群体所欣赏和消费的精神产品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指向是“电视”和“报刊”,前者的选择率高达70.9%;后者的选择率为47.6%。再统计他们的经济投入,每月的精神产品花费为101.2元,平均到每小时的花费为1.3元。具体说,有40.6%的市民“从不购买”期刊,36%的市民“从不购买”音像制品。与其他省市相比较,江苏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水平在全国排名约在13位,不仅排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之后,而且排在山东、湖南、陕西、福建等省后面。可见,当前群众的实际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这种状况的存在除了与“票价太贵”、“精品太少”等客观原因外,市民文化消费的意识比较淡薄、文化消费的习惯尚未养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便是公益型的文化服务,城乡居民接受文化服务的意识也不强。
第四,文化投入相对不足,文化供给的地区差异比较严重并有加大的趋势。文化工作在各级政府工作中往往受轻视,被旁置,或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在实处。很多地方领导干部至今没有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认识到文化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表现为经费安排不到位,文化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限的专项资金也被挪用。
据统计,江苏省平均每74万人才有一座县级以上图书馆,所有的图书馆持证人数加起来不过70万,还不到全省人口的1%。这种情形与江苏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十五”时期,江苏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5.97%,比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幅21.74%,高了14.23个百分点。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拨款占本省财政收入的比重,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为0.52%、0.44%和0.42%,呈逐年下滑之势。总体上看,省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到对教育事业投入的2%。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省文化供给能力的发展提高。
文化供给能力的地区差异比较严重,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集中体现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之间的差异。从投入经费上看,人口占全省总数不到三分之一的苏南五市(含省级)文化事业费人均27.31元,是苏中的四倍半,是苏北的七倍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调查显示,苏南、苏中、苏北市民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落后地区群众对于精神文化产品有着同样的迫切需求。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完全一致,这就使文化供给能力的地区不平衡具有了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完全相同的意义,需要在省各有关部门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时把文化扶贫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甚至需要优先发展文化事业。
三
江苏将在“十一五”期间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位居全国前列。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依托科技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是一个与现代高技术日益融合的产业,特别是一个与信息产业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产业,代表了一种新兴的产业力量。面对发展机遇,江苏必须要抓住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广电、通讯、信息等产业突进,以内容生产为纽带,推动产业格局重组,使网络文化产业走向前台。打造网络内容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产生的产业链,使内容增值服务成为带动数字传媒业、网络游戏产业、手机内容产业等硬件投资和电信运营的龙头,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信息产业的高端。
加快文化载体的技术创新。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快文化载体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数字传媒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附加值高,前景广阔。利用江苏IT人才优势,将网络信息业、网络游戏业、动漫制作业作为江苏未来重要的主导性产业来发展,培育网络品牌,并形成相关产业的全国制作基地,推动我省网络产业、动漫产业和影视产业的做大做强。
第二,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文化生产力中,文化产业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现是通过市场获得的。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江苏是一个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的省份,但这些资源目前大部分还是潜在的,还没有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离集聚效应的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成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当前,可通过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开展群众性剧评书评影评活动等,积极引导群众文化消费,努力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扩大文化市场需求。
加强全省文化市场建设规划,加快市场整合,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物流网络,形成以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和影视节目市场为龙头,以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具玩具、信息和旅游服务为重点,以长三角为中心、辐射全省、面向国内外的文化市场体系。按照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打造大型文化交流和经贸平台。造就一批竞争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促进文化服务业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着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三,加大对苏北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的投资,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江苏文化产业资源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城乡不平衡、南北不平衡现象突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市场发育投融资条件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差距。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水平、科技资源、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开放的国际市场条件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创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苏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而产业薄弱,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地区发展。根据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文化产业发展中要优先考虑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关注区域公平,加大对苏北不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的投资,以满足城乡居民对文化公共产品的巨大需求。
加大扶持苏北文化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城市文化辐射功能,带动小城镇和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根据苏北地区实际需要,可在资源配置政策上给予倾斜,促进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大力引导消费,培育市场,使之与各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提高对苏北城市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社会支持。对于能够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拉动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应该加大补贴和扶持政策。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适度的文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突出重点,扶持苏北地区有特色的资源项目,可安排一些专项资金予以扶持。鼓励外部资本进入,扶持特色品牌,提升苏北地区文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和创造就业的功能。
第四,把握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特点,做好文化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江苏民众开始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不同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职业地位、收入水平的人群,他们的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诉求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他们也将对文化消费市场的个性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文化消费市场细分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应该进行深入研究,把握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特点,统筹规划,做好文化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
文化消费需要引导,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简单化地把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将其商品化,可能会导致低俗文化充斥文化市场,并以其各种方式影响着消费者的审美观念,最后形成文化与消费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这一点上讲,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真正含义并不在于将文化商品化,而是在文化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良性的循环关系,即用优秀的文化产品促进消费者审美水平的提高,反过来,高水平的消费者又有力地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政府要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增加投入、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N].新华日报,2006-03-02.
[2]顾江等.江苏省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M].江苏社会科学,2006(1).
地摊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2009年上半年,*工商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认真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三新”发展思路,服务“1413”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又好有快发展。现将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局的安排部署,我局自2月中旬起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截至目前,已完成准备动员、学习调研两个阶段。我局高度重视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立了科发办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局学习实践详细的实施方案。通过“三讲一谈一考试”,营造了学习活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创办“五个平台”,保证了学习宣传落实到位。通过深入基层和群众,广开纳谏之门,开展了调查研究活动。通过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23篇。通过开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统筹工作,发挥职能,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全局干部对这次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持续改进服务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支持和促进市场主体繁荣发展
(二)立足登记职能,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今年以来注册登记工作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项目意识,主动向重点项目实行延伸服务,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项目,全力支持龙潭工业园区发展工作,严格限制工业园区外新上工业项目。截止6月底,共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723户,注册资金6213.9万元;新设立有限责任公司739户(其中零首付企业226户),分公司89户,注册资本55697万元;个人独资8户,注册资金55.5万元,受理企业各类变更1297户,(其中债转股企业增资登记1户)。
(三)构建服务体系,营造公开高效的政务环境。一是进一步推行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全面落实“两集中、两到位”。3月底,注册科整体进驻区政务中心,各项行政审批职能全面纳入窗口办理,实行“首席代表制”,真正实现了“人”、“事”、“权”的集中和到位。二是严格执行
“一审一核”、首办责任制、一次告知制、责任过错追究制等各项登记制度,以及
“一厅办结”、“一条龙服务”、“一口清”、“普通话”等服务制度,优化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凡资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一律当场办结。截止6月底,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共接待企业群众电话咨询5418个,受理各项审批事项(包括服务项目)8933
件,其中当场审批办结7624
件。各类登记(审批)受理合格率达到95%,承诺时限办结率达到100%。三是深化并联审批工作,凡进入并联审批的企业注册登记,一律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截止6月底,共受理并联审批316件,全部实行当场办结。
(四)加大招商引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动介入企业设立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对我县引入企业主动提取档案,并确定专人与各招商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作好各项跟踪服务。对区上重大招商引资企业直接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程序和工作流程,开辟“绿色通道”。5月上旬,对区商务局工作人员进行了工商法规培训。上半年共完成招商引资11230万元。通过“绿色通道”办理的企业314户,注册资本21670万元。及时做好我县企业发展状况分析,逐月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五)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营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新《合伙企业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完成了首件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积极帮助辖区企业拓展出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完成*区首件股权出质登记及*区首件以债权转股权增资登记。
(六)认真部署,有序开展年检工作。认真组织并做好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年检工作,积极推广网上年检,截止6月底,共年检企业3116户,其中参加网上年检的企业2312户,个体验照8527户,收取年检费16.9万元。
(七)全面落实工商优惠政策,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认真贯彻落实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促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和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上述人员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再就业,鼓励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其就业。截止6月,凭《再就业优惠证》办理个体工商户享受优惠政策139户,减免登记费3197元。
(八)开展商标服务进企业,积极推进品牌战略。科所联动,主动深入到*西航食品有限公司、*狮子楼大酒店有限公司、*市富森木业工贸有限公司、*温鸭子餐饮有限公司等企业,帮助企业策划和推进品牌战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顺利完成*市将军碑建筑模板有限公司图形商品商标、*狮子楼大酒店有限公司“狮子楼”服务商标的*市著名商标到期复审认定工作。积极引导帮扶我县的*市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努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上半年,我县新申请认定省、市著名商标5件(其中,省著名商标2件;市著名商标3件)。
三、强化行政职能比较优势全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九)充分发挥专门执法优势,全力查处各类经济案件。今年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虚假违法广告、侵权商标、商业贿赂等案件的打击力度,强化大要案件的查处。上半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共31件。其中:万元以上案件23件,千元以上案件6件。案件类别主要有不正当竞争案、企业(公司)登记案、商标违法案件及无照经营案等。
(十)直销企业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打击传销有新突破。积极建立健全线索发现、日常监管、处置应急、部门协调、教育预警、责任追究等打击传销新机制,坚持打防并举的工作态势,建设和谐平安*。3月,我局联合区公安分局、区新鸿街道办事处举行了以“打击传销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创建“无传销社区”座谈会。
(十一)商标行政保护力度进一步强化。加大对驰名商标、涉外商标、农产品商标以及区域内名优企业、知名商品、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区域性的联合维权、打假扶优工作。确保知名商品、名优企业健康发展。查处相关案件1件,罚没入库金额1万元。
(十二)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清吊”工作相关培训,为“清吊”工作提供法律指导,解决吊销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保证了我局营业执照清理吊销工作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务实支持搞活市场流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十三)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落实城镇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综合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和容貌整治。一是规范市场硬件设施,统一设计了菜市场硬件设施和管理标识系统。二是规范整治市场及商品经营者行为,在提升菜市场软件上下功夫,实行“市场举办者第一责任人制度”、“预先赔偿制度等19项市场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以属地管理为基础,落实市场巡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市场经营户“经济户口”管理等措施,严把商品进货关、严把商品价格关、严把商品促销关、严把经营场所安全关。四是增强服务理念,加大服务。进一步简化工商办事环节和工作流程,与各街道办事处建立以传真或电话的方式,直接进行工作信息反馈,主动上门为市场经营户办理发放执照。
(十四)积极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共组织检查46次,查处无证娱乐场所105家,开具《责令停止违规经营行为告知书》92份;取缔黑网吧3家,关停黑网吧24家,取缔非法游戏厅30家,销毁各类违法机型200余台;查处取缔无证经营盗版出版物游商地摊90余家,收缴盗版图书1000余册、非法报刊500余份、盗版音像制品48000余张。
(十五)认真开展“清吊”工作。自年初始,积极按照市局规定开展清理吊销未年检企业营业执照的相关工作,共计完成应检企业3895户,发函3901户。
(十六)加强广告市场监管,开展广告内容监测。先后开展了2009年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5.12”大地震一周年等专项户外广告检查活动。积极实施对重点行业及重点商品广告行为的动态监管,对省、市局下放的11户媒介经营单位主动联系和走访,同时对部分重点报刊、杂志的广告内容依法进行了监测,其中,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存在部分不规范的情况,及时通告媒介单位,责成自查整改并公告。
五、倾力关注社会热点,维护市场消费安全,切实促进区域积极协调发展
(十七)六大类食品市场准入实施工作进展顺利。一是注重宣传,从20*年12月中旬起通过培训、现场答疑、张贴公告及食品安全七字歌等形式开展宣传。二是加强市场日常巡查。自2009年1月1日实施六大类食品市场准入起,加强日常巡查力度,认真指导、督促市场开办方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三是加强工作督查,确保落实到位。目前,预包装食品、生鲜肉、豆芽执行准入标准较好,禽蛋经营户和现做现卖经营户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执行准入标准的自觉性。
(十八)加大“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力度,扩大“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覆盖面。对*华联、好又多新鸿店、*华联双桥店等6个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店”和*区红旗连锁有限公司11分场等42家区级“食品安全示范店”进行复查,同时,对其它食品经营连锁店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活动,力争在7月底前完成此项工作。
(十九)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扎扎实实做好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工作。上半年,相继开展了节假日食品安全监督、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百日执法行动”、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等食品安全专项执法行动。上半年,完成了食品、豆制品、干菜、肉及肉制品、水产品等品种1025批次的食品质量快速检测,配合省、市工商局完成了85批次的抽检任务,对抽检不合格商品进行了相应处理。
(二十)进一步加强12315维权体系建设,提高维权能力,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上半年,已受理消费者咨询2183次;申诉393件,办结393件,办结率达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5.3万元;举报151件,办结151件,办结率达100%。
六、着眼效能提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行政执行力提高
(二十一)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为重点,着力加强班子建设,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带头学习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带头廉洁自律、勤政务实,顾大局、讲民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班子团结,并通过班子和谐带动队伍和谐,促进全局和谐规范服务。*年至*年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好班子。
(二十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机关文化建设活动。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为核心,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为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半年共组织教育培训4期。积极加强党建工作,先后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向谭东、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践行‘务实求成
事尽精华’*精神”、“好书赠社区送灾区活动”、“打造活力机关党建,服务*科学发展”等活动。注册登记科荣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局党组书记、局长肖东义同志获市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二十三)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层层下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启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全面深化廉政文化建设,制定下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任务分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分工。共督查3次,发通报和指导意见3期。
七、以标准促规范以规范促服务进一步深化贯标工作
(二十四)继续以贯彻iso9001:2000标准为主线对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深化,通过进一步优化质量目标查验评判标准,改进查验计划和方法,不断促进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认真组织学习市局20*b版体系文件,积极组织实施我局b版质量体系文件的修订和完善工作,目前,我局体系文件初稿已通过市局法制处审批。
八、夯实基础畅通“金信”
(二十五)继续强化“金信工程”应用推广,加强信息化设备的维护保养。上半年共开展“金信工程”子系统应用培训5次,现场指导解决问题40余起,排除设备障碍120余起,铺设网络线路15条,配合市局召开视频会议5次。强化网站监督管理力度,在*工商局门户网站,*公众网,*市政务信息公开网信息300余条,未发现有不良信息及泄密信息。
(二十六)认真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上半年共提供企业档案查询2360户,接收区外企业档案28户,转出档案44户。送市局扫描中心扫描档案2700户,未出现遗失现象。积极配合“清吊”工作,翻阅原始档案29100户,登记7500户,复查1100户。
九、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内部行政协调
(二十七)加强目标管理,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年初,认真梳理全局目标完成情况并按规定报送区目标办所需考核资料,获得区目标管理一等奖。认真准备服务质量目标迎检工作,被市工商局评为20*年度服务质量目标先进单位。积极加强对各项目标的分解、督查和落实,分解了09年度服务质量目标及专项目标9项。共办理并回复区人大、政协建议提案1件,完成县委县政府督办事项4件,完成68件,完成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收文379份,印制局发文件36份,编发工商简报55期。
(二十八)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树立工商形象,弘扬队伍正气。不断完善信息宣传工作机制,力求使信息宣传做到总结工作、完善工作、促进工作。上半年,共刊发各类宣传稿35篇,其中,《中国工商报》以“第一要义是发展”为题,《西南商报》以“辉煌靠真抓实干铸就”为题对我局进行专题宣传报道,《*工商行政管理》刊登调研文章“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工商执政能力”。政务信息方面,区政务信息采用8条,市局采用25条。
十、2009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深化自我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完成各阶段各环节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切实加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向心力,有效提升行政效能,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
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把提高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立完善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着力构建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干部素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工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二)完善服务机制、推进公平准入、积极推进区域积极又好又快发展
3、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以促进灾后企业恢复与发展为主题,止滑提速,切实做好重点项目市场准入服务工作,积极推进“1413”发展战略的实施。强化并联审批,实现高效便民服务。依法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透明、快捷有序的准入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三)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4、充分发挥专门执法优势。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关注民生民利为重心,加大对食品安全案件、商业贿赂案件、虚假广告、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各类经济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认真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各项工作,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执法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
5、努力推进商标品牌的实施。积极拓展创牌领域,提高商标总量。重点培育著名、驰名商标,并加大对著名、驰名商标的扶持力度,推进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6、切实加大广告监管力度。积极适应现代化监管需要,注重借鉴发达城市广告监测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广告诚信度。要以药品广告、房地产广告、教育类广告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广告为监测重点,加大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
(四)积极构建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7、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结合《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健全和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和经营者自律制度,继续推进六类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同时,积极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应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五)广泛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