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药药理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药药理学概念

中药药理学概念范文1

物理概念的名词很多来源于古希腊语言,兴盛于英语环境,在英汉翻译家的努力工作中,结合汉语言具有会意等特色,最终刊印在高中物理课本中.所以,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概念、规律都是简洁、精炼的字句,我们认为物理概念的教学、学习中要做到“字字斟酌 句句拿捏”的“咬文嚼字”式的认真态度.更有甚者,比如早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就在“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文章中,用30多篇文章,对夸克、量子、温度、熵等重要概念的起源进行了“苛求式”的“咬文嚼字”,为我国物理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支持、参照.

本文仅在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向曹则贤教授学习,试图用“咬文嚼字”的方法丰富高中物理教学的视野和方法,并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物理世界.下面,介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几个实例.

1咀嚼第一概念――“物理”,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打开通往物理的大门

什么是物理?很多学生在“物理难学”,又“潜心难题”的时候,很少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很多老师也对这个“第一”概念了解片面、重视不够.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语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在高中物理第一课中,如果让学生流失对“物理”这个概念的深入认识,不啻为一大遗憾.

物理,英文physics(physis)来自希腊语Φυσικη,意思是“关于自然存在的事物”.亚里斯多德把科学理论分为physics,数学和神学三部分.他所谓的physics,又被称为自然哲学.Physics为何被翻译成“物理”,显然糅合了中国的文化意境和汉语言文字的特色.物理在汉语中理解为关于一切自然存在之道理;中国古代有存在“格物致知”的朴素哲学原理,格物,即了解事物先从表象的地方开始;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可以总结出的理性知识.基于以上的说明和理解,将Physics翻译成“物理”是有充分理由和中国传统特色的.

在了解了物理这个概念如此丰富的内涵后,我想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重视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就让我们来咬两口“物理”这个概念吧.

(1)“物”指宇宙万物,泛指物理学研究的物体、现象、事件等,具体指研究对象.所以,在进行物理研究中,首先必须有的第一个意识就是明确研究的对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学习物理很久的一些同学,在研究物理问题、列出物理方程的时候,经常表现出对象不明确甚至张冠李戴的错误,有点还陷入一种“雾里”一般的状态.确定研究对象是我们对“物理”这个概念“咀嚼”出的第一点“甜头”.

(2)“理”指物理规律、定理、公式等.由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泛、现象很多,所以很多同学,生搬硬套、片面理解、胡乱列公式,最后导致一种“无理”的状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物理规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我们“咬”出的第二个内涵.

由以上的“咬文嚼字”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物和理的良性互动,感受物理的辩证统一,感受实践与认知的循序进步,体会“格物致知”的朴素哲学原理的魅力.还可以介绍将“格物致知”提升为“知行合一”的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大的密切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克服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指引学生走向向他们徐徐打开的神秘物理学大门.

2分析规律概念组成、分类,自然引入新课,形成知识系统

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导入过程中,我们对“运动”这个概念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高中物理开篇第一节就能尝试用“咬文嚼字”去严格理解物理概念,同时感受物理概念的结构之美.

什么是“运动”?即机械运动,课本定义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理位置的变化”.在这个概念中:一是说了两个物体“物体”和“其他物体”,一方面研究运动要注重物质性,另一方面为了突出物体的物质性(质量)这个主要因素,我们将如何处理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其他因素?将如何建立研究物体的模型呢?二是如何理解“相对”,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用来作为“相对”标准的“其他物体”是什么呢?三是“位置的变化”,应用数学来处理物理问题是我们高中阶段重要的方法和能力,我们可以具体应用什么数学工具来研究、表示“位置的变化”呢?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采用对物理概念、规律拆分的方法,逐词“咬文嚼字”,将课题内容自然的指向了“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探究的开始就将一种结构严密、紧凑的知识系统定性的映射到学生认知的心里.

“咬文嚼字”既让同学感受一种概念学习的方法,同时又能加强物理概念的比较,使概念清晰、知识系统牢固.

3咬住概念疑点不放,降低初、高中梯度,铺就物理学习成功之路

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的学习中,介绍、探究学习完各个知识点以后,一般我们还会就“位移和路程”进行概念的比较,我们会总结出一句话“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因为很多同学没有重视和认识到初高中的衔接的梯度,没能及时的把初高中的知识联系、对比,所以很多高中物理的初学者,对“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这句话理解简单、困惑.下面,我们就来对这句话“咬一咬”、“咀嚼一番”.

(1)指出了位移和路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暗示了初高中物理梯度的存在,应该引起每个同学在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的改善和提高.例如,在这句话中,我们比较的是位移的大小和路程,而不能把位移和路程这两个概念混淆,甚至统一.

(2)为什么要强调是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在初中阶段由于我们学习、处理的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方向均保持不变,属于单方向直线运动,所以事实上路程就等于位移的大小,位移概念的功能完全可以用路程来代替;但是,在高中阶段我们除了要研究双向变速直线运动,还要研究曲线运动,在我们研究物理位置的变化时,不但要考虑位置变化的大小,也要考虑位移的方向,这个时候路程就不能实现位移概念的功能了.所以,只有“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中药药理学概念范文2

一、展直观,抓本质,建立概念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物的操作、模型的演示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物理概念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概念都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讲物理概念时,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例如讲“导体的电阻”时,首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留意观察: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强度决定于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并且当导体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即电压V与电流强度I之比值是一个恒量。其次,换另一个导体做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另一个导体,电压V与电流强度I的比值是另一个恒量。由实验可知,对任一导体,电压V与电流强度I之比是一个恒量,用R来表示,这个恒量就表征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那么R表示导体的什么性质呢?再进行直观教学,将甲、乙两导体并联、加上电压V时,通过甲、乙两导体的电流强度分别为I甲和I乙,我们发现,当R甲>R乙时,I甲<I乙,这就说明R这个恒量可以用来表征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从而得出结论:R是表证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用公式R=V/I量度,这时必须进一步揭示本质:导体的电阻不是决定于电压和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的物理性质来决定,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对同一导体来说,不管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数值如何,电阻的大小总是不变的,这就抓住了电阻概念的本质。

通过直观形象教学,抓住现象的本质,物理概念也就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了。

二、破难点,抓关键,强化概念

概念是反映物质的本质属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的概念,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例如磁感应强度这个概念,通常用B=R/IL来表示,我们决不能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误地认为B跟F成正比,跟IL成反比,因而得出F越大,B越大,F等于零,B也等于零的错误结论。一定要明确比值F/IL是表示磁场强弱的一个物理量,与F及IL不存在正比、反比关系,B是由磁场本身性质决定的,与试验电流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通电导线的长度及电流强度大小无关,突破了这一难点,这样就可避免学生产生“通电导线不受力的作用时磁感应强度等于零”的错误概念。

三、分层次,抓阶段,完善概念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讲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是从简单到复,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所以讲概念要循序渐进,不能越等而进、不能操之过急。例如“力”的概念,初中只讲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到高中才进一步把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联系起来,指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强调力的矢量性,由重力到弹力、摩擦力,进而到万有引力。由力学中的常见三种力到热学中的分子力;由电场力到磁场力;由宏观上的引力到微观里的核力;由物体直接接触的相互作用到物体与物体不直接接触而通过场发生相互作用,我们讲力的概念、就要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认识规律逐步加深。如果试图在初中或高一就过早地要求学生对力的概念有全面透彻的理解。就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就会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只有分层次、抓阶段、才会不断深化概念,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四、巧设疑,抓练习,巩固概念

通过置疑法,给出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说法,经过辩析,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使概念的掌握更加精确与透彻。从这个意义上说,练习也是形成概念的延续。

例如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设疑: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就一定大吗?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就一定大吗?速度为零加速度就一定为零吗?加速度为零速度就一定为零吗?

中药药理学概念范文3

一是动物因适应环境,如逃避敌害、争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完成繁殖等所进行的一系列运动,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

二是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机会。

三是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学习而获得。

案例1: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苏科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17章第2节―《动物的行为》,呈现的重要概念非常清晰,一是动物的行为及其类型;二是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本节书上建议活动是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这个探究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这类常见的小动物,所以蚂蚁作为探究活动的研究对象非常适合。

为了让探究实验更加充分和科学,我首先抛出了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重要问题:第一,决定到什么地方去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第二,取食什么类型的食物来作为蚂蚁觅食的对象。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并付诸行动。

取食什么类型的食物来作为蚂蚁觅食的对象这个重要问题,我们分为了两大组,A组主要是探究气味对蚂蚁觅食的影响,B组主要探究颜色对蚂蚁觅食的影响。两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可以设计不一样的探究方案,并选择校园中不同的环境为实验地点,如小花园、教学楼走廊、操场上等。具体探究方案及记录表如表1、表2所示。

食物的分布

1.如果找到蚂蚁洞穴:食物围绕洞口放一个圆形(如右图)。

2.如果未发现蚂蚁洞穴:食物分布距离均等(如下图)。

案例1的分析与反思: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个问题就让大家争论不休,有的学生认为要到校园里去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有的学生则是想先去抓蚂蚁,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探究。我本来已经从淘宝买了云南的大蚂蚁回来,准备当学生把探究方案设计出来就分给他们进行探究,没想到探究实验的活动地点就引起了大家的争论。突然有个学生说:“蚂蚁要是离开了自己生活的环境,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还能找到食物吗?”这个问题一下把大家都问住了,没有人能够给出肯定的答案。本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本次的“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与以往的探究实验有不同的地方,动物的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所以我在网上买来的云南蚂蚁离开了它们习惯的生活环境,来到实验室,呈现出来的行为也许和它们原来的行为是有偏差的,没有对照,我也无法确定。我为什么不能引导学生先进行自然界的蚂蚁觅食探究,再把蚂蚁抓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探究,前后进行对照,这样得到的结论是不是更加科学准确呢?所以我制止了争吵,引导学生先进行自然界蚂蚁觅食的探究,再进行实验室蚂蚁觅食的探究,然后进行前后对照。

设计探究方案的时候,我们还确定了气味和颜色两大影响蚂蚁觅食的重要变量,探究小组根据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了自由组合,并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尽可能地减少误差来选择食物的种类、大小等。最后大家还设计了实验记录单,并做了课中、课后反思,分析探究中的方案的漏洞,以及改进的方案,力求探究活动在保持一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对照比较,最后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案例2: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苏科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17章第1节―《人体的运动》,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概念是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本节教材建议的实验内容是观察长骨的结构,因为骨是构成人体、动物体运动系统的重要载体,骨既具有坚固性又具有弹性。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重要概念,所以本次实验我设计了2个课时,第一课时首先来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通过探究实验重点理解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为下一课时观察长骨的结构做好准备。

根据本章信息库中的阅读材料“组成人体骨的成分”,学生初步了解到骨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成分,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鉴定出骨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呢?我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化学老师那里进行请教并获取如何鉴定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他们从化学老师那里知道了两个原理。

1.用煅烧法鉴定骨中有机物的原理: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

2.用盐酸浸泡法鉴定骨中无机物的原理: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但无机物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方法找到了,现在要确定实验材料,学生带来了鲫鱼的鱼骨、鸡翅骨、猪长骨、羊的长骨等。通过小组讨论,他们选择了2种相对比较小的骨进行分组实验(鱼骨和鸡翅骨),如表3、表4所示。

探究实验的结果发现,鱼骨在被盐酸浸泡后能够弯曲打结,鸡翅骨也能很轻松弯曲,不像先前非常的坚硬,硬度和弹性都发生了变化。同时煅烧2种骨的时候都能够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骨中既含有无机物钙又含有有机物,所以骨既坚固又有弹性。

案例2的分析与反思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是我在原有教材上建议的活动中增加的一个探究实验,因为一是这个探究实验能够突破“骨的特性”这个重要概念,为学生理解骨的结构做好准备;二是关于这个探究实验的原理,学生在生活中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再通过小组讨论和请教化学老师,可以设计出有效的对照实验方案。

通过充分的探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方面,这是由它的成分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验课临近尾声,我还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一张“人的不同时期骨成分含量表”(如表5),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来解释生活实际,事半功倍。

在实验教学中引导生物学重要概念学习的实例分析

当代生物教学的课堂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更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过去的灌输式教法在自然科学学科中的分量越来越少,本学科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可以看出,以上两个探究实验案例都是经过师生的精心准备和实践来完成的,使得本章的重要概念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中药药理学概念范文4

1 影响物理概念教学的因素

物理概念学习如此重要,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在在物理概念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1 概念的复杂性

高中物理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抽象概念(如能、场、质点、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特殊概念(如时间、空间等).从质与量辩证关系的角度,物理概念可分为:定性概念(如机械运动、机械振动、光的干涉、衍射、电磁波等)、定量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等).定量概念也叫物理量.物理量既反映出物理现象的质的特征,也从量的角度反映物理现象的性质.

正是物理概念的复杂性增加了物理概念教学的难度,是影响物理概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物理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物理概念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定性概念往往通过选择题、简答题来巩固,而定量概念主要通过计算题来掌握.

1.2 物理前概念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已经在生活中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一系列物理观念,但这些观念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模糊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就是前概念,又称为日常概念.例如: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合力就是几个力之和、摩擦力是阻力……

物理前概念来源于生活、生产经验,但它们又是经过抽象、概况而来的,与不能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本质属性的原始实践经验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前概念的影响,既要知道如何科学应用正确前概念来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又要了解错误前概念对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干扰与抵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物理概念教学.

1.3 传统概念教学的“二八”错位

传统的概念教学是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只是占整个课堂的20%,而将80%的时间花在习题训练上.这种短、平、快的战术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背道而驰.

传统的概念教学对80%的基础内容,只花20%的时间,而对20%的高要求的内容,却花80%的时间.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课程内容是应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显然这种对全体学生都提出高要求是不合适的.

传统的概念教学还往往在课堂教学时只面对20%的学生,而让80%的学生在课堂上迷失方向,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的错位只能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国民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注重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1.4 心理因素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思维中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被一些过去形成的方法所束缚,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或条件及时发现新的办法,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摩擦力f=μN,其中N表示两物体间的正压力,但学生往往认为两物体间的正压力等于其中处于上方的那个物体的重力,从而导致出错.

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缺乏加工能力而导致物理概念的学习困难.例如机械功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它反映了在力的作用下移动距离造成能量的传递或转变的物理过程.在教材上,功的定义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使其合外力不为零,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学生在学习机械功这个概念时,往往由于加工能力的缺乏,抓不住概念的本质方面,而对概念的外延作了些不合理的扩大或缩小,造成概念错误.

2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对策

2.1 重视概念学习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将获得知识结论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的是机械记忆,而不是理性分析,从而导致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道概念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用;当提到一个概念时,学生只想到定义本身,却无法与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必须重视物理概念学习的形成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原来的重知识转变为重过程.

2.1.1 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非常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例如对质点概念的引入,可要求学生描述自行车比赛时运动员的动作情况,学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困难所在是因为运动员有一定的大小与形状,造成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不同.再引导学生想办法忽略运动员的大小与形状,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入质点这个概念.

2.1.2 还原、稀释概念的形成过程

如果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 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那就等于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例如在进行加速度这个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一架飞机以200 m/s的速度匀速飞行;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经过20 s后,其速度变为20 m/s;一位运动员冲刺后的速度由10 m/s经过5 s后变为零.谁的速度变化最大?谁的速度变化最小?谁的速度变化要快?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

2.2 利用“认识冲突”突破“前概念”的干扰

2.2.1 利用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引起认知冲突

物理实验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建立提供直观、科学的感性认识.例如人们在生活中普遍认为“重的物体下落比轻的物体快”,针对这一观点可以演示实验:让一块石头与一张信纸同时下落,问谁下落比较快?学生肯定回答石头下落得快,答案是对的;可是,当把信纸揉成一团,如果还是让石头与信纸同时下落,问谁下落比较快?学生回答还是石头下落得快.这时让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大家可以看到石头与信纸几乎同时落地.利用实验现象引起的这一认知冲突否定了“重的物体下落比轻的物体快”这一错误观点,在分析了影响信纸下落的主要因素是空气阻力后,引出“自由落体”的概念.

又如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学生认为拔河比赛赢的一方肯定是因为力气大,而不知道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关.教师问:一位高大的男生和一位娇小的女生拔河比赛,谁赢?学生肯定回答是男生赢.这时教师可以让一位高大的男生坐在有轮子的电脑椅上,与一位娇小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毫无疑问是女生赢了,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教师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后,引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的理解更加深刻.

2.2.2 例如数学方法引起认知冲突

物理学的表达语言是数学.牛顿著作《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把数学化确立为近代化了些成功的标志.在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是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示的.例如“加速度a=vt-v0t”,“功W=Fscosα”,“动能Ek=12mv2”,“重力势能Ep=mgh”等等.

机械功在初中时的公式时W=Fs.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例,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力推一箱子前进一段距离,分析箱子受力为推力、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问谁做了功?学生都会回答只有推力做了功.教师问:摩擦力有没有做功?学生答:不做功.“为什么?”“因为在摩擦力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反.”这就是学生记忆中功的概念.

对此,可先在师生共同推导出当力与位移成一夹角α时,功的公式为W=Fscosα后,从数学的角度来讨论摩擦力是否做功.因为摩擦力与位移方向相反即α=180°,所以求出的功不是零而是负值.这一结果与学生记忆中的功的概念产生了矛盾冲突,应用数学方法引起的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讨论、判断、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机械功这一概念的理解.

中药药理学概念范文5

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这个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药的药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陈克恢研究麻黄[1]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学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基于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进行整理、探索,为进一步指导中药药理学发展、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起作用。故本文试图较系统地论述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探索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它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三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中药药性药理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毒性等方面的药理研究,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温热药建立热证动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药龙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石膏治疗,观察中药寒凉药性的药理学基础;用寒凉药建立寒证动物模型,再用热性中药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治疗,观察中药温热药性的药理学基础[2]。又贲氏应用血虚肝脾损伤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的归经药理[3]。

2.1.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中药实验药理是中药药理的研究核心,中药实验药理主要是应用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研究中药功效的药理作用,揭示中药功效的现代内涵。中药功效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药学中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揭示,必须以中医证的研究为基础;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证在实验研究中的载体,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如研究补气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四君子汤能抑制正常动物离体器官小肠的运动[4],对正常在体动物小肠推进运动无明显影响[5];但能增加脾虚动物小肠推进运动[5,6]后者与临床实际相符,与补气药健脾益气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气功效在肠功能中的体现。这个例子说明,建立和使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药的功效,丰富中药实验药理的内容。

2.1.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临床药理的桥梁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方兴未艾,但学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动物的结构形态、功能代谢与人类的病理状态相差甚远,故必须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来连接中药实验药理与临床药理的研究,为中药临床药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2.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实验模型。弥补了中医药研究的不足,成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的中介部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2.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中医以系统-综合医学模式为特征,坚持功能主义的原则和视角来研究人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将弥补现代以形态结构为原则进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丰富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制与增加,又将丰富实验动物病理学和动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对实验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和实验操作技术进行重新认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深入研究,将成为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2.4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可用正常动物观察药物对生理状态下各种生理、生化、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判断新药的疗效。但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药物的反应常有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对正常动物无药效作用,而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则有治疗作用,如清热药对发热动物有降温作用,而对正常动物体温则无影响。因此,仅用正常动物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新药有效性,必须选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对病理状态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有效性。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自唐·陈藏器《本草拾遗》首次记载用精米喂猫、犬造成脚气病模型以来,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已初具规模,分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三类。

3.1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分为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和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如发热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动物模型、肥胖症动物模型等。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情况下,发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并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如无胸腺裸鼠、重症肌无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等。

3.2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自60年代邝安建立第一个类“阳虚”动物模型[7]以来,已用200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温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中医药证候,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独具一格的有别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把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中西汇通。另一种是在中医药病证理论指导下,建立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8]。这方面的工作急待开展,以深化中药药理模型的研究,纠正证候动物模型难于深化、不好应用的不足。

4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是应总结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理论,加大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和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科研规范、研究体系,为中药新药研制和开发、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学术发展、中西医合流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也将为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克恢,SchmidtT.PharmacolExptTherap,1924;24(5)∶339

2梁月华.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19(1)∶54

3贲长恩.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增刊)∶23

4黄树明,等.中医杂志,1988;(9)∶60

5彭成,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5)∶6

6闻集普,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2)∶27

中药药理学概念范文6

    1学科性质确定教学方法

    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中的专业基础学科,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有了《临床中药学》及稍后的《方剂学》,才使得理、法、方药成为一体,为以后成为临床医师的学生,提供传统的、经典的同时也是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用药知识。临床中药学亦是中药学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而进行现代研究的依据,同时又将各二级学科分化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在新的层面上进行综合,用以促进中药学以效用为主的不断发展,并且将这些新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中医师的知识构体。临床中药学与其它相关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与方剂学的关系紧密,实为硬币的两面,都以药物的功效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临床中药学重在逐一阐明各单味中药的全部功效,结合临床实用随时进行功效内容的增减及用语的规范,使之记述完整而准确;方剂学主要为了阐明某药在某方中所发挥的某种或几种功效,而且更关注的是复方的整体功效。其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互补,二者关注的都是中药的功效,但中药药理学的侧重是从现代药理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而临床中药学的重点在于从临床的角度回答中药“干什么”,二者互为补充。其与临床各科内容交叉,在学习的初期,诸如胎动不安、阴暑、阳暑等概念已先期出现,中药的功效是对药物、对临床表现的反应,是从对证治疗、对症治疗中抽象出来的,不理解这些概念,则无法准确地理解中药学性能、功效和主治。其与基础学科前后呼应,可以说对中药的正确应用是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的实际检验,在某种意义上,中药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金石。临床中药学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广泛性,确定了多维比较的必要性。

    2多维比较阐释教学内容

    《临床中药学》的目录是专业学科中最长的,总论部分涉及性能、升降、毒性等共性内容,更难学习的则是各论部分,单味药物涉及性味、归经、基源、功效、主治、不良反应等诸多方面,药物之间或性同味异,或功效描述相同而主治不同,或主治相同而侧重有异,因此比较的角度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物进行比较。

    2.1病证的比较将不同章节但能治疗相同病证的药物进行比较,如阿胶、白茅根、白薇、鳖甲、侧柏叶、大蓟、地骨皮、海浮石、海蛤壳、槐花、黄芩、藕节、蒲黄、茜草、青黛、桑白皮、生地黄、仙鹤草、小蓟、血余炭、栀子、紫珠草皆能治疗肝火犯肺。类似有脾胃气虚、心脾两虚等。

    2.2症状的比较比较治疗相同症状的不同药物之间的差别,如治疗胎动不安,紫苏治疗气滞者,黄芩治疗胎热者,白术治疗脾虚气弱者,杜仲治疗肝肾虚亏者。类似的比较有疹出不畅、疼痛等。

    2.3基源的比较比较基源相同药物之间的区别,如槐花与槐角同出一物。前者用其花蕾及花,后者用其果实。二者性味、功用相似,均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治疗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及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槐角止血作用弱于槐花,但清降泄热之力较强,兼能润肠通便,故对于便秘、痔疮肿痛或兼有出血者较宜。槐花清热之力不及槐角,无润肠之功,但凉血止血作用较强,对于大肠火盛之便血、痔血尤为对证。类似的有桑叶、桑枝与桑椹等。

    2.4名称的比较比较名称相近的药物之间区别,如白术与苍术、肉桂与桂枝等。

    2.5功效的比较比较功效相近的药物之间的区别,如三棱与莪术,二者均具有活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皆可用治症瘕积聚,血瘀经闭,心腹瘀痛,食积气滞之脘腹胀痛。但三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行气。类似的还有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