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范文1
1.“母语迁移”现象严重。所谓的“母语迁移”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直接运用母语音素,进行目标语言的发音,导致目标语言发音不规范。
2.错把“音标教学”视为“语音教学”的全部。忽视语音、语调在语言学习中生动化的表意功能和强大的促进功能,也就必然注定学习者难以触及或深刻领悟其精髓。
3.语音教学形式单一。县级中学语音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音标机械训练模式阶段。另外,教师往往没有充分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语音教学素材更新慢。大部分教师的授课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陈旧、范围狭窄,过度依赖文本,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局限了学生接触自然、地道英语语音表达的渠道。
5.语音教学理念偏颇。现阶段,部分中学教师对语音教学的认识仍是狭隘和偏颇的。部分教师,即使能对语音教学的整体框架有较全面的把握,却对于如何把这种认识细化为课程训练措施束手无策。
二、县级中学英语语音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
1.以单音教学为根基。单音教学的本源为国际音标系统的教学,在熟练掌握国际音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拼读能力,是突破学生词汇关的基础。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因标注汉字或死记读音而造成的单词读音上的误差,确保大脑中输入正确的语音形象;另一方面,用音形一致的方法记单词可大大提高效率,增强信心。
2.以语流语调教学为核心。语流语调教学的范畴涵盖停顿、连读、重音、节奏、声调等方面的语流语调技巧训练,是辅助学生形成流畅、正确口音的核心之一。正确的语流范式,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规范程度和情感辨识度,进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语流语调技巧的运用,生动地表现出句子中所蕴含信息的逻辑关系和情感变化,表现出自己对语言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同时,应在教学计划当中加入针对超音位的训练环节,对重音、语调、节奏、弱读、连读、减音等加强练习,以构建学生正确、系统的英语发音体系。
3.坚持“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这里所说的“集中”具体是指在短期内集中学习音标知识,构建全面正确的语音发声系统,搭建英语语音科学认知框架。具体措施,可参照如下步骤:首先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完成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发音、拼读规则,逐步敢于“张口”。进而,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掌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的拼读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分散”是指在学生已经建立正确全面的发音体系之后,穿插辅助语料,依托教学大纲,将语音教学深入到每一节大纲课程中。教师可按照教材中的教学任务进行施教,以达到在教学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字母、音素和音标的目的,切实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并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单音部分的其他学习内容。
4. 互联网背景下,积极开拓教学新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语音教学练习,以辅助语音教学。例如,运用课堂Presentation、英语小品剧、英文歌曲、英语角、英语文化节等辅助形式,替代机械的操练式教学模式,以便给学生营造运用语言复述所学内容的环境与形式载体。同时,校方应给师生提供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包括录音设备、课堂演示设备以及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扩大接触各类英语素材的渠道。
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范文2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西方 理论 发展 中国特色 构建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进展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3.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范文3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教学改革
政治经济学作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政治经济学出现被不断边缘化和被架空的困境,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而把西方某些学派、某些理论奉为教条,从而西方经济学大有取代政治经济学的趋势。比如我们学院的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只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其他专业只开西方经济学,由此可以管窥全貌。鉴于我院政治经济学教学不断弱化,师资力量萎缩,课程建设不足的现状,在我院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中,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保证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 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对某一学科研究内容、范围或方向的高度概括,它是学科研究的起点,学科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的区别。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学生把握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理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在物资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其次人们彼此之间也要发生关系。前者表现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机制的问题,也即经济行为的生产力方面,后者表现为经济行为的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方面。当今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均脱胎于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性之一是其研究对象体现在上述两方面内容的统一,即在一定的经济制度背景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内容上把古典经济学中包括的制度分析即生产关系的内容剔除,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被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或经济运行机制问题。但是资源配置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完成的,不同的经济制度其资源配置效率是不同的,西方经济学把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之外,将古典经济学庸俗化,是其局限与片面的地方。只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它强烈阶级性的基础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揭示资本主义运动的特殊规律,并以此为理论依据,科学地阐明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论证,从而对20世纪社会发展产生了的深刻影响,这是马克思伟大的地方。
2 深化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
2.1 教学内容方面
首先,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同时注意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实践相结合,可以借鉴西南财经大学刘灿教授在讲授剩余价值理论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刘教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拓宽。在纵向上从资本生产方式的建立过程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客观必然性,使学生更深、全面理解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在横向上,结合当前经济现实对剩余价值概念进行拓宽,提出了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问题,提供了特殊范畴、一般范畴、统一范畴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深化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的经济学思维、科学思维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其次,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把握上,不再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部分而主要还原为资本主义的教学内容;围绕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而展开,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方式,则不一定是马克思的暴力革命的唯一途径。
2.2 教学方法方面
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政治经济学与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观点、思想主张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经济学教学中的“自我否定”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为什么同一经济现象运用不同经济理论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解释,从而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问题。讨论教学法在促使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去观察与分析现实经济现象,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很有帮助,讨论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控制等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
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范文4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在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参与政策讨论与实践评估,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展政策参与的领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断拓展的国际化视野,即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区域发展以及各种区域经济问题,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就其综合性而言,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而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相关科研及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做更大的贡献。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改革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域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化。
根据我们对全国15所重点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授课情况的网络调查,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习惯采用相对稳定不变、具有统一标准的教材。在所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1所高校7年内没有更换过新教材,至今所使用的教材还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内流行的那些版本。二是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框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学大多是围绕实际问题与任务进行对策性研究,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造成该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停留在“浅显易懂”的水平上。三是教学内容界定不清。对于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安排过于笼统,造成授课重点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多年来一直沿续着“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而学生则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记笔记、下课全忘记”。导致上述情形的原因固然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但更多地出自教师教学中的“僵化、“零散”、“固守”:所谓僵化,即将教学内容当作僵化的教条和现成的结论进行灌输,缺乏具体化、直观性;所谓零散,即只重视对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传授,缺乏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融合贯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片面和孤立;所谓“固守”,即只重视对课本规定内容的分析,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学的实用性不强。
3.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
尽管建立教学考核制度已得到普遍共识,但是现有考核方式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学考核目标错位。对教师往往简单采用一系列量化指标给教师“打分”、“排序”,很少关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优势与潜能等方面;对学生则只是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二是教学考核主体单一。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只看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则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双方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在基于共同利益下达成互利串谋,从而使教学考核结果失真。三是教学考核过程简单化。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通过期末考试形式进行的,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途径
1.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根据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理论基础。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博弈论、内生的增长理论、后福利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建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引领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价值。
(2)应用。区域经济学本身是为了解决实际中区域问题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区域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宏观、中观领域里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包括区域发展模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地方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城市竞争力、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区域分工与合作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诸多方面;微观领域研究则涉及企业区位选择、企业迁移、企业组织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等经济活动,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另外,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陆续制定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区域性政策措施,也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
(3)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官方统计数据的大量公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逐步走向计量化,强调运用数理模型方法对区域活动进行定量分析,特别是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大发展,近年来区域经济学中空间计量分析的应用越发增多。同时,决策科学、复杂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不断地被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之中。
2.强化实践型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课程,成功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应强调实践型教学,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由传统单向被动的灌输型教学转变为师生间互动交流与研讨,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授知识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开展互动式教学,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培育批判、研究、质疑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适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案例教学是区域经济学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现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动态性,其案例应该是对现实热点问题和学生们普遍关心问题的提炼和总结;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互动的组织形式可多样化。既有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的个人案例,也有学生之间合作的小组案例;既有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口头的案例讨论等。
模拟教学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始得到关注。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如何捕捉区域发展非均衡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有利或获利机会,如何有效率、低成本地去广泛组织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便最终实现既定目标,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体验区域发展变化规律,进而灵活地做出区域决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方法的局限性。
3.实施教学手段多媒体化,着力提升教学效果。
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即可以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字、图形、影像、语音等方式来演示教学内容,代替传统的单纯依靠老师讲授和板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动画的屏幕演示,将区域经济学中许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复杂的逻辑关系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将大量原来需要在课堂内进行的板书工作通过课前制作的教学软件演示出来,课堂的课余时间增加,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授和组织教学活动。
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并不等于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手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各自之短。具体来说,一要遵循目的性、最优化原则。即多媒体手段和内容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学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选定,当用则用,不适则弃,讲究实效,切不可为追求时尚,不顾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使用,否则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二要注意多媒体技术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即根据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去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技术,既要注意选择效果最好的来运用,也要考虑它们能否优化组合的效果,充分发挥各种多媒体技术的最大效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三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反馈。即教师必须控制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地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优化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教学考核方式,保障教学效果。
教学考核应涵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二者都不可偏废。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上,应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可采取笔试、口试、作业、讨论、考勤等多种形式,其中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记录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考核方式中应特别加入社会实践的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和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方法上,则要着力改变目前简单地由学生给教师教学打分的做法,注意结合其他一些方式如教师互评、教研室集体听课、督导组听课等,广泛参考多方面主体的意见,增加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应注重营造公开、透明、民主的氛围,各方共同参与、民主协商,通过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
2.罗静曾菊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几个新特点刍议[EB/OL]./,2006-10-08
3.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范文5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17-02
一、引言
自1980年正式进入我国以来,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成为经管类本科生的重要教学内容。1998年7月,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规定为经济学门类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使之成为国内各高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核心课程,极大促进了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计量经济学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使计量经济学作为重要的方法类课程,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引和方法工具,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对如何改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展开了积极探讨。在理论教学方面,李南成、张卫东(2003)考察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对培养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庞皓(2004)、俞培果等(2004)分析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邱东等(2007)通过调查研究,对我国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梳理;李子奈(2010)指出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方面,袁建文(2003)在国内最早探讨了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王立平、王健(2006)提出了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徐占东、王维国(2009)、徐占东(2011)提出了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张(2012),刘发跃、王娅(2012)也认为探索性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上述研究文献,分别从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进行了有益的积极探讨;但现有文献多数只就理论或实验教学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而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综合分析的文献则相对不足。然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作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两个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互动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意义重大。有鉴于此,本文拟在现有文献基础上,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进行综合研究,为提升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计量经济学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有益探索。 二、现阶段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众所周知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正是颁给了计量经济学的两位创始人弗里希和丁伯根;而从1969年到2012年共计7l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直接因为计量经济学贡献的有11位,这一比重远远高于经济学科中的任何其他一个分支学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曾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更是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尽管成就辉煌,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计量经济学于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而国内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则更为短暂,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引入我国。虽然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毕竟时间尚短,相对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而言,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 教学课时偏少。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被设计为一个学期,包含理论与实验教学在内,共计48学时或54学时。这对于既有理论讲解、又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课时无疑偏少。通常,在上述总课时中,理论课被压缩到30学时左右,而实验课则为16-18学时左右。为了完成教学基本内容,教师在进行有关理论教学时,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学生也通常难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操作完成实验项目。教学课时的不足,制约了理论教学的深入性与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的熟练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2 重理论轻实验。根据现行的教学内容要求,计量经济学至少要求6-8个实验项目,包括基本的一元与多元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统计检验、异方差检验与修正、序列相关检验与修正等。然而,由于教学课时不足的限制,为了保证理论教学内容的完成,实验教学的课时常常遭到严重压缩,部分学校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实验被缩减到2-3个,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取消了实验教学部分,只是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由教师对先前的理论教学加以简单的软件演示,学生则没有机会上机进行实验操作。这样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严重削弱了计量经济学培养经管类本科生动手能力的积极作用,也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
3 实验教学薄弱。现有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即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理论的验证”方面,实验教学事实上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尽管实验教学的功能之一确乎包括验证理论,以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但过度强调实验的验证性而忽视实验的探索性,则显然有悖于实验教学的本质目标。计量经济学实验,主要功能在于激发经管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以学生专业理论为背景,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调控的探索性实验教学理应成为实验教学的重点。显然,现阶段“重验证性实验而轻探索性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探索 改革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客观上要求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为此,以加强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创新实验教学为重点,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以理论教学带动实验教学,以实验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协调发展,共同提升教学效果。
1 加强理论教学,为实验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根据教学课时条件,结合经管类本科学生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基础,科学合理地选择理论教学内容,既满足了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一般性要求,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力争与学科专业有机结合,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在理论模型的教学方面,既注重模型的数学推导,做到让学生对模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结合现实问题和学生的专业理论,对模型的经济含义进行充分阐释,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提高对理论模型的理解能力。通过加强理论教学,既满足计量经济学理论培养的需要,也奠定实验教学的坚实基础,是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互动发展的前提保障。
2 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提升对理论教学的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其方法性和工具性,即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然而,现阶段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相对薄弱,阻碍了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因此,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改变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学中,需要在保证而不是随意压缩实验教学课时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精选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观摩学习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帮助纠偏,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印证检验,加深理解;并据此反过来自我改进实验,实现理论与实验教学效果的共同提升。
3 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理论,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完成项目研究的全部过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从自身的专业理论出发,遵循“经济现实一理论方法一经济现实”的研究思路,选择研究项目并展开深入研究,本质上是学生对未知事物的主动探索。探索性实验已经超越了对计量理论与方法本身的简单验证,而是集专业理论、计量方法与实验操作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有助于理论与实验教学彼此促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 四、结语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计量经济学课程对于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是在新的发展条件下进一步发挥计量经济学人才培养功能的客观要求。本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大学经管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为此,围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动发展,需要从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和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等方面,努力采取措施,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发展,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进一步发挥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2]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3]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4]袁建文,经济计量学实验教学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3)
[5]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6]徐占东,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型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范文6
面对应用型本科财经院校,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应用科教融合的思想对教学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改革。基于教学学术性和科研教育性的统一提出了科教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案,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科教融合;计量经济学;模块设计;教学学术性
一、概述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具体而言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课程,那么其课程内容就具有以问题为导向的特征,因此必须结合中国甚至中国某区域自身经济的实际。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经济数据的特殊性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创新程度和应用研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科研元素,将内容模块化进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从而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学与科研两层皮分裂现象较为突出,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问题联系起来。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体现多学科渗透交叉特点,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直接关系到学科及专业的发展与兴衰。财经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优化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要处理好课程中学术性的融合渗透问题,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如何使得课程内容体系适应专业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的关系达到科教融合,这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学术性建设当务之急。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依赖课堂讲授,为学生提供的认知经历较为单一,其培养的人才必然相对缺乏创造力。具体而言,当前计量经济学的科教脱节现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计量经济学建模各步骤的理论教学内容比例分配问题。计量经济学建模步骤分为“经济问题描述及抽象—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参数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等,其中前面三步和最后一步在现有教学中少有提及,大部分教学时间花在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这两步,导致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失去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初衷。我们需要同等重视其他步骤,将计量经济学的回归点定位到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上来。第二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侧重点问题。现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已经全面引入计量经济学实验板块,但目前的计量经济学实验与理论课程存在同样的误区,学生重在进行模型检验部分,花大量时间进行T检验、F检验以及拟合优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检验,而对于所采集的样本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及经济学问题的模型提炼部分几乎完全忽略。这会导致面对经济现实问题时无从切入,并且在建模的最后缺乏对模型应用的深入分析和合理延伸,从而无法达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第三是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中经典理论方法与现论方法的比重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仅包含了前者,即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部分,而对于时间序列模型几乎没有提及。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连贯性和前沿性,有必要适当引入现代计量经济学部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情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有必要合理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从科教脱节向科教融合转变,整合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分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三大模块进行综合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学术研究成果,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目标。从而使其建设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教融合的交叉课程。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完美结合。将模型设定和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模型应用引入教学内容,使得计量经济学内容以模块化形式覆盖全过程,从而实现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培养目标。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科教融合”实施路径
世界上最早尝试将科学研究引入课堂的大学是丹麦的奥尔堡大学。他们设置了科研项目课,教师介绍研究领域的现状,现存的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随之学生选择可能存在的研究问题并进行归类从而组成课题小组。进而开始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数据、寻找方法,最后两周答辩。这种典型的科教融合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是近年来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培养创新人才的经典案例。围绕科教融合理念出发,实行教学内容改革导向和教学形式改革导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改革,采用问题导向式开启,将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以下思路框架展开教学改革研究:首先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合理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解决现行课程中理论与实验、模型与现实问题不协调问题。目前的《计量经济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课程实验内容主要是学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及各种模型的分析与检验推断,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实验项目设计注重于验证性实验,忽略了模块实验,为此,需要在教学实践环节增加完整的模块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其次进一步加强理论授课与实验课程的衔接。整合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把握计量经济学中数学与经济学相互间的延伸,解决数学理论与经济学现实的分离问题。引入计量经济学建模步骤中目前较为缺失的“模型设定”“数据分析诊断”“模型应用”三部分内容,真正意义上完善金融计量综合实验建模内容。最后调整课程综合考核形式,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目前的计量经济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课程实验是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实验报告或是课程论文给出实验成绩,而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很容易抄袭得到,没有较好完成实验的学生仍能够提交看上去不错的实验报告,因此单凭实验报告还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以项目式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实行以小组为单位,分模块进行针对性的案例设计考核。以发现问题开启,让学生与科研工作者一样做研究,设计高质量问题,从选题到文献查阅,从文献综述到建模解决问题,直至最后的答辩汇报,最终形成学术论文提交。其中模块设计如下:模块1为线性回归模型模块:设计包含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案例,并解决案例中出现的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及多重共线性,直至筛选出合适的模型进而进行模型应用分析。模块2为平稳时间序列模型模块:寻找某经济系统设计联立方程模型案例,并对其进行识别直至模型可识别,进而进行参数估计及检验。模块3为非平稳和季节性时间序列模块:设计问题并选取非平稳并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对问题的目标变量进行预测分析。在此过程中打破科研与教育分离的状况,实现了教学的学术性和科研的教育性的完美统一,教师在课堂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这也正是美国学者博耶提出的教学的学术概念。将发现、整合、应用的学术传授给学生,只有把教学也看成学术,教师才会研究如何把知识有效地传给学生,才有可能落实科教融合。
作者:谢家泉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涂自力.论科教融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专业课教学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2(10):43-44.
[2]张中强,唐翔,蒋艳.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科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4(01):79-80.
[3]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15-23.
[4]凤天宏.科教融合主导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177-178.
[5]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4-6.
[6]傅强,黄文武.计量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4):122-123.
[7]曾祥炎.科教融合导向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