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产业发展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产业发展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产业发展计划

乡镇产业发展计划范文1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据测算,2001年到2011年10年期间,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城镇化对于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就云南省的情况来说,2012年云南城镇化水平仅为39.3%,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同时,云南山地高原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海拔高差,山区、坝区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也不一样。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城镇上山”这样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呈贡“鬼城”这样缺乏产业支撑,没有人气的现象。“鬼城”的出现,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偶然产物,同时也指出了城镇化不等于“圈地运动”。

新一轮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就业、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实现人由“乡”到“城”的转变。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仅从城市扩展与农村简单城镇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应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注意要有产业的支撑来保证城镇化的推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与城镇化是相互融合的。不能简单的单独看“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从主体来看,农民从广大分散的田地集中到城镇变成产业工人,是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新组合和新配置。从空间来看,大范围的农田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栽种路线,由少数企业或部门种植才有市场竞争力,走出现在一家一户种植“小、散、弱”的局面,而从田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要集中到城市,变成产业工人,才能创造价值和提升生产力。才能有保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云南的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要走一条生态、环保、特色、有序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的道路。鉴于此,根据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以“山地城镇”为主要形式的云南省城镇化空间结构,与以“产业园区”为主要模式的工业化空间布局之间必须密切协调、良性互动。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四化同步”将成为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而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的“产城融合”将是云南省省未来产业园区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以产业发展作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就业的突破口。

“农民进城、城镇上山”已确定为云南省城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农民要进城、进城需就业、就业靠产业”的必然趋势使得寻找适应我省城乡人口结构与城镇化进程特征的产业园区发展路径成为必然需求。否则,城镇与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最终商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就会失衡与脱节,城镇公共服务与产业基础设施之间就会出现资源配给冲突。全省城镇化进程中,所谓“工业上山、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等方案,都涉及城市中新增大量原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农民要进城、进城要就业、就业要产业,产业要集群。由于集群环境对产业成长和创业的正向激励十分明显,它会催生已有产业的拓展和新兴创业产业的诞生,为解决城镇化就业提供所需的新产业和新企业。因此,可以从云南省各个区域的产业集群分析中提炼出重点的就业问题突破方向。

城镇化要注意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要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城乡规划的首位。

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要根据各地的民族文化、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特色规划。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

乡镇产业发展计划范文2

一、发展目标

到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管理制度更趋完善,产业布局更趋完善,引领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带农增收能力明显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带动、物业经济、光伏发电、入股分红的发展格局稳步形成。年度目标是:2020年,6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39.35万元。

二、发展方式与实施计划

(一)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1.投资县种羊公司1000万元,投入县扶贫开发公司与种羊繁育基地合作发展羊产业,扶持乡绿洲小城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按照投入资金的8%,向村集体经济返回投资收益,获得投资收益80万元;

2.创办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投资1900万元,获得投资收益95万元,具体如下:维修改造县乡绿洲小区原有16栋养殖牛棚作为养羊场,改造原有16座日光温室作为养鸡场,购买种羊1000只,育肥羊6000只。5个新村共投入资金1700万修建羊场及附属设施,羊场及附属设施固定资产产权归5个新村所有,每个行政村占比20%。新村投入资金200万元修建鸡场及其附属设施,鸡场及其附属固定资产产权归新村所有。这两个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年收入资金200万元,两个项目建成后按不低于5%收益。

(二)发展壮大物业经济。

1.出租绿洲小城镇商铺12间获得租金收入24万元;

2.出租果蔬保鲜、冷藏车获得租金收入12.1万元。

(三)运营光伏扶贫电站。

县城建公司运营光伏扶贫电站,按光伏扶贫电站资产确权比例分配发电收益,乡绿洲小城镇收益资金294.9万元。

(四)入股经营主体分红。

1.入股县扶贫公司32万元发展鸡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27.65万元;

2.入股生态牧业有限公司55万元发展羊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5.5万元;

3.入股农牧有限公司2万元发展牛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0.2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能力建设。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经营管理意识,积极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探索依靠自身力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子,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严格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管理制度,落实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村“两委”班子要亲力亲为抓好经营管理,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二)盘活用好资金。用活用好村集体闲散资金,让闲钱散钱聚起来活起来,实现滚动发展。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用于经营性投入,持续扩大再生产,不断拓宽收入来源。鼓励村集体通过跨村、跨乡镇联合方式,聚拢盘活村集体闲散资金,形成规模效应,用于发展增收产业和物业经济。

乡镇产业发展计划范文3

论文摘要:总结了枫林镇脐橙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枫林镇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

1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 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 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 “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乡镇产业发展计划范文4

三都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如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直是该县面临的难题。在调研和赴外考察学习中,该县领导认为三都地处低海拔高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马铃薯适宜冬季播种,产出品有早熟、优质、商品率高等优势。于是该县前年10月在南片区的廷牌、塘州等乡镇开始向农户推广种植该农作物。

“一开始我对早熟马铃薯不了解,根本不愿意种,经过镇里多次发动,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2亩,想不到轻轻松松就赚了6000多元。我用其中的4000元买了农用拖拉机,还剩2000多元,计划到今年底时再多种2亩,争取给家里买个冰箱,然后是大彩电……”廷牌镇新仰村的农户莫干在刚尝到种植马铃薯甜头后,就已开始了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同样是初尝收获马铃薯甜头的韦成武谈到,种马铃薯比前几年种油菜强多了,种植马铃薯不仅好管理,而且又好销,下一季到种植马铃薯时一定还要再增加两三亩的种植面积。

采访中,从与农户们的交谈和他们脸上喜悦之情,记者强烈感受到了当地农民对马铃薯种植的认可,对今后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作为三都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早熟马铃薯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实施乡镇之一的廷牌镇,该镇2014年共实施早熟马铃薯种植3500亩,主要分布在的空、新仰、廷新、化贤、板料、板奇等村,涉及农户上千户。该镇把农业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结合镇情,探索调整种植结构新路子,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马铃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年5月丰收时节,全镇的马铃薯亩产达2000公斤左右,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记者从当地镇政府获悉,收获时,来自省内外各地的一些客商还直接进驻三都,前往廷牌镇马铃薯种植现场直接面购。延牌马铃薯随之销往贵阳、昆明、广州、深圳甚至泰国等市场。

据了解,为调动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廷牌镇加大马铃薯生产和产业化开发扶持力度。为群众补助种子投入30万元,地膜投入25万元,并由镇农业服务中心调运种薯、技术推广,为农户提供农资和培训等一条龙服务。同时,为确保每个项目村都有具体负责人员和技术指导人员,廷牌镇按照“五个统一”和“一个项目一套人马”的要求加强领导,成立了生产督查组,按照倒排工期的要求,对全镇生产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督促。由镇领导带头创办50亩示范点,并培育了50户示范户,建设了5公里共650亩示范带,以点带面,推动全镇的早熟马铃薯产业发展。

乡镇产业发展计划范文5

“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不用愁了,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了。”紫云自治县猴场镇小湾村村民罗慧芬2016年以来,心情十分舒畅。

2015年,罗慧芬成绩优异的大儿子进入高三,眼看就要高考,罗慧芬一家既开心又难过,靠她和丈夫打零工负担不起儿子上大学的各种费用。

小康工作组进驻小湾村后,发现小湾村气候条件和土壤种植辣椒有很大优势,在了解到罗慧芬和丈夫对种植蔬菜有一定经验后,工作组为其拟出相应产业发展计划上报猴场镇。罗慧芬一家走上了产业发展之路。

2016年,罗慧芬的儿子顺利考上大学,他们一家种植的近200亩辣椒获利10多万元,罗慧芬再也不用愁儿子没钱上大学了。

在紫云自治县,越来越多像罗慧芬一样的贫困户正在走出贫困阴影。

精准识别贫困户

变“漫灌”为“滴灌”

2016年12月26日,大营镇大岩村姜家湾组村民姜照陶一脸愠怒地来到镇扶贫办。

“为什么我家没被评为贫困户?”姜照陶表示他患有癫痫病,至今还在医治,经济收入全靠外出务工。

镇扶贫办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要求其出示医疗凭证,姜照陶却拿不出。镇扶贫办工作人员随后前往姜照陶家实地走访,发现其住在砖混结构的两层漂亮小楼里。按照“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贫困户识别原则,姜照陶家并不符合要求。

“大营镇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国家正大力加强对大营镇的扶贫力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扶贫政策落实到真正贫困的人口和家庭,绝不弄虚作假、绝不扶富不扶贫、绝不扶强不扶弱。”大营镇人大主席吴崇雨说。

2016年,紫云自治县认真组织开展精准扶贫遍访工作,逐村逐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进行再调查、再识别,重新识别符合贫困标准的贫困户和缺、漏识别贫困人口共1460户5190人。

为杜绝“数字脱贫”“被脱贫”等现象,紫云自治县组织各乡(镇)对脱贫人口进行全面核查、清理,对2014年和2015年退出的3.26万贫困人口进行核查。经核查,这些贫困人口贫困档案资料齐全,建档立卡脱贫登记信息基本一致,符合退出程序。

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针对紫云自治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存在程序不规范、资料不完整、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县扶贫办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进行再部署,各乡镇按照“两公示一公告”程序重新进行拉网式核查。

大力发展产业园

变“输血”为“造血”

2017年1月4日,四大寨乡落成村村民任永兰特别忙。

2016年,任永兰向黔华农业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黔华公司)免费承包了20亩蔬菜大棚,在大棚里种上了菠菜、芥蓝、小白菜等蔬菜,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偿向农户提供肥料、种子、农药、机械等生产资料,并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如今蔬菜长势喜人,每月能采摘一次。

“太忙了,我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还得请工人帮忙。”任永兰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说。任永兰家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没承包蔬菜棚之前,一家人靠种植水稻和小麦为生,收成好的年份勉强能解决温饱,遇上天灾人祸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

如今,任永兰一家不仅能够解决温饱,还有多余存款,其所承包的大棚还为村里提供了两个长期就业岗位。任永兰喜滋滋地算了一笔账:承包大棚种蔬菜每月平均进账4000元,家里的5亩土地以每年每亩650元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年家里至少进账5万元。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啦,知足了。”任永兰说。

在落成村,黔华公司负责与广州、香港等地的客户商谈合作事宜,落成村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每斤0.6元向“小农户”收购,公司按每斤1.2元向合作社收购,这确保了蔬菜的销路。

黔华公司是紫云自治县低热河谷早熟蔬菜产业示范园(下称蔬菜产业示范园)的入驻企业之一,园区目前还拥有绿宏、澄明等企业、合作社及蔬菜种植大户47家,其覆盖的火花乡、四大寨乡、达帮乡3个乡镇13个行政村村民因此受益。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因地制宜建成了包括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在内的5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在促农增收、脱贫致富上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紫云实际的发展路子。

开展技能培训

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只要国家有政策,我们就有出路,只要勤劳苦干,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好。”紫云自治县猴场镇小湾村的罗会恒对记者说。

罗会恒家共有四口人,两个孩子正在上小学。两年前,罗会恒一家靠给别人打零工挣钱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张。但罗会恒并不甘于贫穷,一直以来密切关注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

罗会恒对种养殖产业很感兴趣,经常一个人琢磨技术。2013年县里邀请种养殖专家开班授课,罗会恒积极参与,经过几天的系统培训,他掌握了一定的种养殖技巧,随后便到镇里申请了5万元“特惠贷”发展种养殖业。

如今,罗会恒的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80亩的脐橙长势喜人,2016年已挂果,养殖业同样发展良好。他把养羊、养鸡鸭鹅和养鱼做成了一个综合养殖链,羊、鸡、鸭、鹅产生的农家肥用于养鱼,减少了养殖成本的同时兼顾环保。

现在,罗会恒一家年收入近8万元。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大力开展针对农村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技能培训,通过一技之长摆脱贫困。

2016年9月24日,为期7天的紫云2016年“雨露计划・‘三女’”培训课划上句号。板当、火花、猴场、四大寨等乡镇(街道)的村妇代会主任、妇女致富带头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妇女共300人接受了本次技能培训。

2016年11月10日,板当镇“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暨青壮年劳动力培训班”开班。

乡镇产业发展计划范文6

(一)严格“防、检、监、管”一体化管理。坚定不移的实施好“防疫天字号”工程,着力开展好春秋两季畜禽集中强制免疫和平时补防工作,确保全市畜禽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力度,力争全市畜禽屠宰检疫率达到100%,产地检疫率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严格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确保用药用料安全。

(二)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积极探讨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场区的管理模式和有效机制,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全市各类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提高到65%以上。认真实施好“奶业富民工程”,加强在场区建设规划、疫病防治、奶牛引进、良种改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推进品种质量和饲养效益的共同提高。到2008年底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生猪出栏50万头,禽类出栏1460万只。

(三)加快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深入实施好“全国生猪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力争连续第四次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工程实施县。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对乡镇技术指导员和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畜牧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养殖科技含量,畜牧实用技术入户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步伐。依托银宝、八戒、永大龙头加工企业,继续抓好我市生猪、禽类传统优势养殖项目的扶优培强。依据养殖基础和优势,积极发展肉鸡、肉鸭生产基地和特种养殖,重点抓好五个乡镇北部城矿区沿泰临路一线的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搞好粪便污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快畜牧合作社的建设步伐,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

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到年,预计全市牛存栏6.4万头,出栏2.4万头,其中奶牛存栏达到3.7万头;生猪存栏51万头,出栏100万头;羊存栏28万只,出栏44万只;家禽存栏610万只,家禽出栏172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4.4万吨和10万吨。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1、建立协调统一的畜牧业布局结构。依据各乡镇的畜牧生产传统和优势基础,形成不同畜禽种类的区域性主导产业。重点培强壮大等乡镇的生猪产业以及的禽类生产,加快庄的牛羊基地建设,突出北部矿区奶牛产业带发展。

2、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通过扩、改、建、联、引等方式方法,加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畜牧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完善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积极推行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流通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同时,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努力开发名优畜产品,提高我市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3、建立现代化的畜禽饲养方式。根据国际卫生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加大畜产品的质量检测监督力度。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等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建立起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品种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规范的现代化生态型饲养方式。全市无病害、无药残、无激素、无污染“四无”畜禽产品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