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对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诚信现状

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同学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诚信观念不强,诚信缺失等现象,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求职、人际交往等方面。

(一)在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首先,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作弊是时下在校园内经常发生的事情。一部分大学生没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进入大学后放松了自己的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复习,导致对专业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在期末考试以及英语过级考试中作弊来通过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尽管学校对考试纪律做了明确的规定,但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弄虚作假。其次,学术造假屡禁不止,本科生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皆有此类事情发生。学生中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氛围,写论课题总是抱有完成任务,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学术上剽窃他人文章等现象也屡见不鲜。此类现象已然成为大学学术发展的障碍,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

(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诚信缺失

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故意拖欠学费,这些同学并非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同学,他们不交学费大多因为过度消费、攀比,购买高档的电子产品等。这些学生只顾及自己的私人利益,造成学校经费上的缺失等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弄虚作假获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这种行为损害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利益,部分助学贷款政策的受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并没有按期限还贷,甚至为了逃避还款改变联系方式,使得银行无法与其联系,这样缺乏责任感的态度实在令人担忧。

(三)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诚信缺失

大学生要面对的社会状况复杂而多变,部分大学生对利益和物质的过分追求使他们迷失自我,甚至丧失了道德底线。比如,有的学生急功近利,在争取奖学金或竞选学生会的过程中不遵守规则,结帮成派,拉取选票,实行不正当竞争;有的学生言而无信,借老师同学的钱不予归还。这样不重承诺、诚信缺失的现象在校园里时有发生,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人冷漠,缺乏责任感,彼此间无法信任,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正能量的传播,更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剖析

诚信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导致社会上诚信缺失现象频频出现,这些现象时刻影响着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巨大冲击,对自身价值观认识水平不足,导致对周围一些假、恶、丑现象缺乏正确的判断,进而被社会上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失信现象所影响,出现诚信缺失行为。

(二)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让子女健康的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事缺乏诚信,子女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做事也会出行失信行为。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因素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密切。学校第一课堂的诚信教育缺乏实践性,教师只注重理论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成绩而忽视个人的诚信以及道德等人格的提高。而在第二课堂,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缺乏理论性,系统性不强。所以,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水平。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路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形成社会诚信教育、学校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协调配合机制。

(一)社会应关注大学生诚信教育,宣扬诚信

在社会中,各类社会组织和媒介应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呼吁社会人员诚实守信。通过借助社会舆论教育的作用,积极宣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诚信意识,转变价值观念,传递青春正能量,发扬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全社会形成诚信的氛围,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二)家庭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庭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学生从小接受家庭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子女的行为,所以父母需经常审视自己的诚信行为,发挥好榜样的作用。首先,父母作为学生的榜样,应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等方面讲诚信,使学生们耳濡目染的感受到父母的诚信行为,作好孩子们养成诚信行为的典范。其次,父母在发现孩子有不诚信行为时,要及时进行说服教育,并且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校应开展两课教学制度以及建立诚信制度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高校,只是开展理论教学的教育方式使多数同学感觉到枯燥,不感兴趣。而我们在校园内开展第二课堂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才能更好的树立和传播诚信意识。首先,学校应该以学生组织为载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和弘扬诚信行为,让大学生在这些主题活动中受到多方面教育,努力将这种良好的诚信行为传播到每位同学心中。其次,学校应当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建立诚信测评指标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测评,并建立学生的诚信测评档案,时刻督促同学们保持诚信意识,形成一种诚信做事的良好习惯,做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学生;诚信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是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根基,是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道德规范失序和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已侵蚀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

一、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分析

(一)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当前高校中学生诚信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类。

1.学习生活中诚信缺失。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作业抄袭,论文东拼西凑,甚至完全照搬他人论文。考试不认真复习,靠舞弊过关。

2.经济生活中诚信缺失。有学生伪造家庭贫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学生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优先申请助学贷款;有学生贷款逾期不还,或以各种方式躲避还款责任。

3.集体生活中诚信缺失。学生间存在不信任,勾心斗角争夺奖学金、干部职位等荣誉。

4.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为获得一份好工作,简历作假,随意毁约的现象屡见不鲜。

高校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成为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只出现少部分学生中,但其负面影响巨大。少数学生诚信缺失获益、诚信学生利益受损现象破坏了正常秩序,导致无序、恶性竞争和漠视责任,并可能会引发学生心理疾病,造成人际关系异化,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学生在校期间失信行为一旦得逞,易形成投机取巧、习惯思维,产生冒险和侥幸心理,养成漠视规则陋习,为将来可能的犯罪埋下祸根,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隐患。

(二)高校学生诚信缺失探究

1.社会大环境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利”观念不断在社会各个角落和层面放大。经济领域中坑蒙拐骗经营;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甚至科研教育领域中教师抄袭论文、伪造科研成果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等等,使得人们产生了畸形认知: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获得利益的一个捷径。

处于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的大学生,社会观和价值观正在成型中,在认知上具有不稳定性、易变性、易受暗示等特点。当今社会,学生很容易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中接触到大量缺乏诚信的社会现象,导致他们对是否坚持诚信产生动摇。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很容易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下,随波逐流,放弃自己对诚信问题的正确认识,而做出缺乏诚信的行为。可以说“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间接的造就了“诚信缺失”的大学生。

2.校园小环境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无论是学校、家长,以及很多的用人单位,学生的文凭、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秀程度的唯一标准或第一标准。而学生在完成艰苦的高中生活考入大学后会出现阶段性的目标空白。进入大学后,学生个人生活上不再有家长的强制约束。面对大学中丰富多彩的半社会化生活,学生往往会主观放松,精力分散,对学习不再提的起兴趣,又希望获得好的分数和顺利得到文凭。作弊成为唯一的捷径。

人都有逐利本性,大学生也不外其中。在高概率获利而无明显诚信破坏成本的情况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诚信破坏的冒险。且当前大学生破坏诚信行为所受惩罚带来的个人负面影响基本只存在于高校期间,不会对其之后的社会生活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所以学生敢于冒险。

二、高校诚信教育建设思考

(一)思想教育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方法应该多样化,教育过程应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点点面面去感知和积累。比如大学生有着纯洁的理想,崇拜成功人士,模仿性极强。学校可以经常组织社会名人讲座,从正面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上直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学校还可以组织诚信等社会道德方面论题的辩论赛,以互动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深处真正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大环境的现状,高校无法去改变。但是高校可以净化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小环境。通过和学生的家长充分沟通,形成健康的家庭环境;高校教师以身作则,在校内形成健康学校环境。从而为学生树立一面诚信的旗帜,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环境中的价值准则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统一的。进而营造一种讲诚信的氛围。通过校园内各种宣传渠道,利用舆论力量约束并规范着大学生的诚信行为。

高校和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可以进一步降低普通考试成绩在学生评价中的比例,更多的采用实践考察方式,具体的形式可以依据具体的专业不同而设计。通过评价体制的改变,使学生改变学习为分数的目的,摆脱“破坏诚信”作弊的动机。

(二)诚信标准制度化

有完善法制的社会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同样,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起一套诚信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人与制度之间建立起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获得应得利益。

建立一套合理的诚信考评标准,使用有效的数据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并且可以把诚信考评结果作为学校奖学金、学生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肯定、宣传,并获益;让不守信用者受到惩罚和舆论的谴责。

建立和社会接轨的诚信档案,记录在校期间的诚信评价,把个人信用档案当作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并且可以通过高校合作,建立全国高校统一的学生信息库,存入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记录,为用人单位、银行等社会机构获取查询对象在校期间诚信信息提供方便的查询方式。当大学生诚信档案成为社会信用记录的一部分后,破坏诚信的成本提高,会对践踏诚信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威慑。

三、总结

高校学生的面貌就将是国家未来的面貌,面对高校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我们要积极思考,勇于应对,对症下药,努力建立和谐诚信的校园环境,培养诚实守信、素质过硬的大学人才。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郎晓芳.论西方人权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J].理论观察,2003,(4).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3

关键词:社会实践 局限性 大学生

一、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

在大学高等教育中,社会实践的主要作用是育人。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社会实践这种非课堂教学的育人方式,逐渐获得了学生及社会的认可。但是,就社会实践在大学高等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还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水平。从本人角度来看,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实践消耗资金的多少以及指导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而是在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现有模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上级机关部门对过往社会需求情况以及工作重心的调查,并结合大学生的实践需要来选择的。上级机关部门对各高校的社会实践范围划定了严格的区域,使其必须围绕着固定的主题来进行。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学校会选择部分学生前往全国各地展开实践活动,而剩下的学生则需要自行寻找实践单位去参与社会实践。在新学期开始后再对实践进行总结。如此一来,一个完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周期便结束了。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固然尤其自身的优势,但所展现出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应该是全体大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只能满足少数学生的需求,多数大学生还需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寻求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全体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但这种与大多数学生脱节的社会实践不仅违背了初衷,也无法保证实践质量。

其次,此类在假期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足够的学习实践,使得实践学习失去原本的意义。而无法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在寻找社会实践机会的时候损失了大部分时间,其实践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活动无法满足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对大学生良好思维模式的形成以及行为模式的养成造成一定影响。

由此看来,只有改变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传统模式,建立全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才能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使每个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构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该思想主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意在发掘大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中心,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朱勇,突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积极性,拓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挖掘一切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构建起立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新模式要以系统性、丰富性与开放性为原则,为每一名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全面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员化、全程化与立体化,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构建原则

首先,改变传统的观念,突破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提供思想理念方面的支持以及机制上的保证;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充分重视并提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主导地位,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人才质量的关键,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与学校的形象挂钩。

其次,在运行机制方面,传统的大学生实践方式是由校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一项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以后,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成为了一项标准的课程,并根据课程的安排制定相应的学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计入大学生毕业成绩当中,并成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指导工作。

最后,要突破r间与空间的限制,改变传统大学生只在大学毕业前一年进行社会实践的传统,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日常化、多样化与全员化。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相比,新模式主要突出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体作用,是传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改革形式。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类似于相关部门对于在校学生的号召,其单位选择的重点在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等方面,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则充分的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为主要依据,以学校为单位,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以及社会上的实践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符合情况的社会实践基地。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优势

新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实践课程的开放性与发展性。然而,新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新模式中的各个模块可以根据各大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而进行改善与优化,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更为合理。与传统模式相比,新模式最显著的优势在于结构更具合理性,并且可以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搭配;而传统的实践模式只能接受指派,缺乏合理性。除此之外,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正式列为必修科目之一,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在管理制度方面的约束性更强,对大学生顺利毕业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是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最佳选择。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新模式的宣传与学习,在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其实践能力,并期望该模式能够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曹蓉.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J].成功:教育版,2012,(06).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创业意愿 拉动创业 推动就业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37-0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大学生都怀揣创业梦想,并对自己的创业梦想有着无限而又美妙的憧憬,且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创业虽然有风险,但是成功的概率较大,大多抱有相当高的热情,由此可见他们的创业意愿非常强烈。然而当他们真正需要就业创业之时,却发现许多大学生当初的创业梦想已不复存在,创业意愿迅速走低,其中缘由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1.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意见左右创业意愿。家庭支持其创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强,因为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其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经管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且经管专业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家族有创业情况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家族创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观;在校园中参加过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因为其有创业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学校创业教育好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强烈,因学校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平台,学校创业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

第二,性别不同导致创业意愿的不同。创业需要的往往是冲劲与毅力,然而这两种品质却是男女生不能同时具备的,男生冲劲足易冲动,在一开始创业时其创业意愿十分高涨,但随着遭遇挫折或困境,其创业意愿也会随之减弱。女生坚持的时间可能长于男生,但其创业过程中缺少果断与魄力,时间久了创业的意愿也会降低。

第三,资金不足的限制。资金不足又是一个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刚刚毕业,其本身没有收入来源,没有大量资金用于创业,而更多要依靠父母的支持。且大多数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对其创业项目前景的不确定性,支持力度必然减弱,学生真正能用在创业上的钱很少。固然有些学生有好的想法与项目,但由于缺乏资金或父母的支持而流产或搁置。

2.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观因素

第一,大学生创业目标过大。创业目标过大,且细节准备不到位、思虑不周是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现今大学生对于创业前景的过高估计和过头的创业热情使得大学生往往在创业目标的设置上设得过高,过于乐观的心态导致的终究是挫败和重来,所以创业意愿也会随着次次的失败而最终消失殆尽。一个具体、适当的目标才是一个创业新人应该树立的。

第二,大学生创业方向迷茫,意愿不明。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活动空间几乎都局限在家中和学校,他们的社交圈也仅限于亲友、老师、同学,对社会了解不够。他们想创业,但在创业项目、创业方向的选择上还是感到比较迷茫,即使有同学选择了创业之路,但这条路不一定走得长远。大庆有好多大学生毕业以后选择了创业,然而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学生因为个人能力等原因回到了起点,因而明确的创业方向对于创业意愿的发展至关重要。

――――――――――――――――――――――――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民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庆市本科院校的调研分析”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c2015074)

二 创业意愿对拉动创业、推动就业的作用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中间的过程充满曲折,这里既有社会的支持与关注,同时也有学校的教导与家庭的影响。创业意愿的形成对拉动创业具有积极意义,它的成功既能直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随着创业公司的成长与壮大,又可以带动其他大学生就业。我们要看到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对拉动创业和推动就业所起到的作用。

1.创业意愿可督促大学生不断增进对创业的了解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为将来的就业目标做一定程度的准备工作。因此,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同样会为将来毕业后的创业做准备工作,借助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参加就业指导讲座,了解相应的创业知识,如创业方向、准备工作、注意事项、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等。再如,学校安排部分毕业生回校参加交流活动以及就业经历交流活动,或者是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主动与有创业经验的毕业生进行创业问题的探讨。通过以上交流活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同时,在对自主创业有一定的了解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市场需求确定大致的创业方向,依据创业目标提前做好市场调研,使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对创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2.创业意愿可提高创业成功率,推动就业

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创业前期不仅会了解创业方面的政策等知识,还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对创业进行更多的了解和学习。如某大学生有养殖方面的创业意向,则在此基础上,该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创业意向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并提前设想养殖场的选址、养殖规模、饲料供应等一系列在将来的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不仅能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对创业内容进行了解,更能使大学生增加创业信心,从而在毕业后真正走向创业的道路。因此,有创业意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创业意向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实践的成功率,并进一步推动就业。

3.形成创业小团队,带动他人就业

有共同创业意向的学生可组成创业小组或团队,共同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一部分是缺乏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基于此原因,当前多数成功的创业活动不是个体完成的,成功的创业者都有自己的合作伙伴,同时,大学生可通过在学校的沟通了解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自愿组成创业小组或创业团队,这些创业小组或团队成员可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分工,以此为基础能够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帮助创业小组或团队的成员就业。

三 实现创业意愿最终拉动就业的建议

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自己的性格、特长、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分析,选择了创业这条就业途径。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普遍选择的一种就业方式,在政府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和学校的积极引导下,成功率越来越高。因此,在大学生有自己创业意愿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培训,再加上政府优惠政策的推动,使大学生创业意愿在毕业后得以实现,最终拉动就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加强引导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会开设类似于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在这些课程当中,教师会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就是在此过程当中确立了自己的创业意向的。同时,学校对学生在其他方面也有极大的影响。如在校期间,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知识,在政府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时能够做出及时的解读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利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在校期间,学校应积极安排毕业大学生的交流活动,让在校大学生和有经验的毕业生进行交流,学习经验,为日后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另外,学校积极组织创业实习,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实战中总结经验,为日后的创业实践累积经验。

2.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普遍,同时,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使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政府应该在创业经验交流方面提供平台。如政府有关部门可联合当地高校联系知名创业成功人士做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经验指导,也可以为社会上有创业意愿的人才提供经验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讲座期间,政府可派人进行政策分析解读,使创业人员更好地了解这些优惠政策和有关注意事项。

3.大众传媒进行合理宣传

大众传媒对实现创业意愿拉动就业有重要意义。首先,大众传媒是复制、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可使用大众传媒传播创业知识和技术,使大学生在日常浏览信息时能够了解到科学的创业知识,合理地了解创业信息,使自己的创业意愿更强烈,创业方向更清晰,创业方式更合理,对毕业后的自主创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大众传媒对实现创业拉动就业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学生有创业意愿,还需借助学校、社会等外界力量的合理引导和资金技术支持,才能为日后的创业实践打好基础并最终拉动就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姜尔岚、吴成国主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主编.大学生创业手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6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1.组建高效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1)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以具备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学科知识。尤其是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科学地分析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帮助大学生走出困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乐观的就业思想,顺利毕业就业。

(2)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品德素质,关系着教育效能的发挥,关系着校园风气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严于律己,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识修养等方面以好的形象来教育学生,增强自己的教育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坚决抵制社会上的负面效应,以自身的高尚精神和浩然正气做好学生的榜样。

(3)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调查总结,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不仅要具有资深的政治理论水平,还要加强学习就业指导理论,更要努力提高本身的分析预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正确及时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等等。

2.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为社会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才能。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能够客观面对现实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其次要培养学生公平的竞争意识,激烈的就业竞争需要大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最后社会应为大学生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就业环境,保障大学生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找准自己的位置。

(2)职业道德教育。现实社会中, 很多单位在用人时,多以品德为主来评判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踏实认真、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我们要通过就业实习或实践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建立就业诚信监督机制,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列入档案,并将大学生的诚信信息放上网,让舆论监督,使大学生领悟诚信的重要。

(3)创业教育。第一应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认识创业是挑战自我的行为,是勇敢者的表现,同样也是一种就业方式。第二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开设创业选修课,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针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培训等,增强他们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3.创新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方式

(1)大学生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的教育工作当然不可少,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所以,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以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理想的效果。

(2)社会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多关心了解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特别是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评论,让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的就业情况能够清楚明白。目前社会上出现一些高端产业的人才严重不足,一些被大学生看好的单位却是“供大于求”的现状,这就要求大学生认清当前国家的形势,结合自己的专业,去迎合社会需求,学会学以致用。

(3)与家长的沟通教育。在大学生的择业问题上,家长也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学校也要同时让家长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多体谅、多关心自己的孩子。通过家长会或班级群的方式统一学校和家长的战线,共同为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而努力。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择业观和正确的就业意识,从而使其顺利就业,为社会发展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冯 风.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2):45―46.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家访;解决措施

为深入贯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增强学生与家长、辅导员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相互配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家庭状况,实时了解学生存在问题,寻求应对之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帮助,高校辅导员家访则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切实根据对高校贫困生家访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中提供一些帮助,更有利于开展以后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一、高校家访工作准备与形式

在实际走访过程中,61%的学生有些许自卑,而自卑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家庭所在地区周围的家庭又相对比较富裕,只有他们个别几家家庭条件较差,容易自卑,而在相对都比较贫困的地区,自卑感就没有那么明显,反而励志的学生更多。

3.家长和辅导员等教师对学生的学校实际表现不一致。在家访中,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基本上都不会过多的干预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事情,反而可能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空间,反而学生的发展完全看学生的自制力。大学期间,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精力在做什么?实地走访中,通过与家长和学生聊天得出三方——家长、学生、辅导员对学生大学期间的主要精力看法不一致,如图:

家长普遍认为学生在学校的最主要的精力是在学习专业知识,而辅导员看到的是学生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了勤工助学上,学生却自我认为基本是在勤工助学和校园活动上。学生家长的想法和学生本人的差距很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学费的压力,所以就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反而家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供孩子好好上学,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将来能有所作为。通过辅导员的了解,不管是否是贫困生,学生在校学习的精力都比较低,矛盾在于学生想更多接触社会,却又不具备成熟的思想心态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由于部分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只看眼下,不能长久地、发展地看待问题,造成了对学习没有很强的信心,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况。

三、实证问题的解决方法

1.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培养自我发展的才能

从高中的家长、老师的催促管理到大学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学生要有一个过程,学校与家庭及时保证沟通确保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能有依据。辅导员老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来了解这些学生,不仅要与学生本人通过短信、QQ等方式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日常的学习生活,更应该通过他们寝室同学和班级干部了解他们的平时表现,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尤其是特困生加以帮助和指导。

目前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我们不但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要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在学校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明确他们现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努力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为以后找工作增添砝码。

2.重视心理指导,关注贫困生情感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聊天了解学生的最新心理动态,通晓学生心理变化。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注重培养自信心、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具有内在价值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尊心,引导帮助他们去营造和谐、健康、友好、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尤其是配合着就业指导,合理的安排就业。

情感教育是大学生中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传递中华文化、传递教育理念的一个窗口,培养杰出人才的根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受到了很多的帮助,因此感恩教育是对特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让学生在工作中直接参与体会感恩的真谛,逐步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师长、感恩社会。

3.依据就业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早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家庭困难,过多的参与勤工助学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从而影响了学业,甚至改变了人生价值观。而且勤工助学岗位很多不是学校提供的,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从而歪曲现实。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内校外的单位和学院正规渠道的帮助下,为他们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打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同时加强勤工助学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督促指导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尤其是很多贫困学生在自己就业问题上有很大的困惑和恐慌,帮助学生确定大学阶段学习及职业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文化知识和从事社会实践的关系。在规划中,使学生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估和对外界环境评估,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同时辅助心理指导,帮助贫困生进行在校四年的学习以及职业规划,从而使学生对学校生活产生信赖感。

4.坚持家访,建立多种形式长期机制,完善学生工作

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家访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家访是界定学生家庭贫困状况的最好途径。但是对每一位困难学生的家庭都进行亲自的走访,也存在着实际的困难,因此我们更应该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拓宽家访途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电话家访、网络视频家访等多种形式的家访,才能使家访工作进行到底。保持家访的连续性,让家访深入学生的日常中,建立长期家访机制,多种家访模式育人相结合。

通过家访,不管是电话家访、信函家访、网络家访,还是实地走访,对家访贫困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深入改善班级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让大学贫困生感受学校温暖的同时合理激励学生各项才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尹作发.对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66-67.

[2]李国强,王旭红.家校合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教师,2009(2).

[3]宋虎珍.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