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实习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实习方案范文1
关键词:消防安全教育;消防志愿者;志愿服务;协同育人
G学院“消防志愿者训练营”(以下简称“训练营”)是顺应《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相关规定建立的消防志愿者类组织,同时也是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综合采用第二课堂活动及警校协同育人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
一、训练营的缘起及发展
为了响应《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要求,在正视G学院在校生人数众多、生活区宿舍聚集人员分布较为密集、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较弱且掌握的消防技能较少、校内小型消防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现状基础上,在市公安消防支队的大力支持下,G学院充分调动各项资源,于2014年1月14日正式成立训练营。三年间,训练营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一定的成绩,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第一,营员人数逐年增加。训练营共吸纳四期营员,共计236人。第二,组织建设初具成果。训练营已初步形成独特的组织目标、组织架构和组织文化,并逐步建立训练学习体系和志愿服务体系。第三,社会声望较高,提升了校内外知名度。在B市消防支队、L武警学院和G学院保卫处的协助下,训练营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消防技能培训,使训练营逐渐成为校园安全的守护者、校园秩序的维护者、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者,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训练营多次协助B市消防支队在市区内举办消防宣传活动,为B市消防安全工作贡献了力量。H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和报道。第四,营员培养初具成效。训练营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学习活动、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了营员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营员的各项能力,促进了营员各项素质的提升。第五,训练营取得一些荣誉。因贡献突出且组织特色鲜明,训练营被H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志愿服务指导委员会、志愿服务联合会评为“H省十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二、训练营消防安全教育模式
(一)训练学习体系
1.军事训练。为了增强营员的身体素质,锻炼营员的意志品质,增强营员的纪律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训练营对营员进行较为专业化的军事训练。第一,日常体能训练。训练营日常体能训练可分为“日常训练”及“周六体能拉练”两类。日常训练主要内容为基本队列动作,同时穿插格斗拳、擒拿拳、一招制敌、军体拳等武术项目的训练。为了规范日常训练,训练营指导教师在参考部队《单个军人队列动作》的基础上,根据营员素质于2014年7月编订《G学院消防志愿者训练营训练教材》。训练营日常训练实行“作训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由大值班营长负责一周的训练监督,排长周一之前制定一周的作训计划,队长在排长和教员的协助下带领营员进行训练。日常训练周一到周五进行,包括“早训”和“晚训”两部分,每次训练时间为1小时。周六体能拉练包括体能拉练、会操评比、团队建设活动三项主要内容。每周六上午,营长带领全体营员进行2小时左右的体能拉练,内容主要包括准备活动、长跑(4,000米)、仰卧起坐、俯卧撑、蛙跳、往返跑等项目。训练强度由营长根据当天具体训练情况及时间进行调整。2小时体能拉练结束后,以排为单位进行会操评比,评比内容为基本队列动作及武术动作,营长、排长和队长根据《G学院消防志愿者训练营训练教材》的动作要求,对各排汇演进行评比。会操评比后进行多种形式的团队建设活动,如素质拓展游戏、营内问题讨论、学习武术动作等,主要以放松营员心情、促进营员沟通交流、增强营内凝聚力和团队性为主要目的。访谈及问卷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营员对日常体能训练满意度较高,评价较高,78.66%的营员认为日常体能训练是对其成长帮助最大的活动。第二,校外集训。为了加强军事训练的专业性,并为培养合格的军训教官做准备,截至2016年12月,训练营共有三批共计129名营员参加校外集训。集训地为L武警学院或B市消防支队。三次集训的内容基本相同,白天专业教官参照《单个军人队列动作》带领营员进行训练;晚上营员在教官带领下观看消防安全类、灾难逃生类、医疗救急类宣传片,增强营员作为消防志愿者的专业素养。此外,营员还进行消防技能培训及消防器械使用培训,收获颇丰。作为警校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外集训充分发挥了磨练营员意志品质、增强营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升营员军事能力及专业性的作用,促进了营员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2.消防知识技能训练。作为消防志愿者,营员必须接受一定的消防知识技能培训。这一方面的培训充分体现了警校协同育人特点。B市消防支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年间,B市消防支队共对训练营营员进行8次消防知识技能类训练,其中4次为消防知识讲座,3次为消防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活动,活动内容涉及火灾逃生及灭火器械的使用,1次为新消防器械的展示活动。此外,消防支队组织营员进支队参观活动及集训期间的知识技能培训活动。训练营还组织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火灾逃生演习等活动,并制作多块消防知识展板,促进营员知识技能的提升。
3.综合素质提升训练。训练营指导教师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各种讲座,内容涵盖国学知识、形势政策、武术指导、医疗救急及康复训练等多方面,使营员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国家观。充分利用G学院人文大讲堂,安排营员多听多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素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志愿服务体系
《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规定,消防志愿者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宣传教育、预防和整改火灾隐患、消防安全救助三个方面。[1]训练营营员的志愿服务主要包括担任军训教官、校园秩序维护员、宿舍安全隐患排查员、消防知识宣传员四个方面。
1.军训教官。建营至今,训练营共承担过5次G学院新生军训任务,受训学生共计一万六千余人。军训教官主要由参加过校外军事集训的营员担任。军训科目主要为基本队列动作和军体拳。军训的强度及进度安排由训练营营长与指导教师及部队领导共同协商制定。营员作为教官一方面是新生的军事教练,指导新生进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是新生的学长学姐,能够在军训休息时间向新生介绍学院基本情况,帮助新生制定学业规划,促进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H省高校军训工作检查评估组对G学院历年军训工作进行评估,并检阅受训方队,对G学院军训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2015年10月,评估组对全省各高校的军训工作进行评比,评选出军训优秀高校18所,G学院位列其中。
2.校园秩序维护员。营员作为校园秩序维护员的志愿服务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校内日常秩序的维护,第二是校内重大活动秩序的维护。营员在日常积极配合学校保卫处的工作人员,驾驶电瓶巡逻车在校内进行巡逻。营员在巡逻中能及时发现扰乱校园秩序的事件并予以制止,并且能够积极发现有困难的同学,及时伸出援手予以帮助。校内重大活动秩序的维护是营员非常重要的志愿服务项目。三年间,训练营营员多次负责诸如红歌会、迎新晚会、送老晚会、各项讲座及会议、新生报到、苍鹭音乐节、迷你马拉松大赛暨失明儿童救助活动等活动的会场秩序维护工作。营员的表现得到学校领导、保卫处工作人员和校医院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2]小到会场秩序的维护,大到学校重要活动秩序的维护,营员的志愿服务切实促进了校园内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3.宿舍安全隐患排查员。训练营营员在日常训练中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消防安全知识及消防安全技能,因此成为学校在宿舍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中的好帮手。三年间,营员多次协助学校、保卫处、各学部对宿舍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主要工作包括宿舍内违禁物品尤其是违禁电器的查找、宿舍楼内消防设施的检查、学生不良行为的监督等。同时,为了能够在火灾发生时及时灭火、组织普通学生及时逃离火场等,营员在各个宿舍楼都有分布,并集中住宿于几个宿舍,方便宿舍楼管理人员在必要时找他们帮忙。
4.消防知识宣传员。在校内,营员多次受图书馆及各学部之邀,担任消防知识宣传员,向新生讲解校园安全和消防安全知识,并且带领新生走进宿舍、教学区,边走边看边讨论,使新生真正理解并记住消防安全知识。同时,营员积极配合军事法制教育办公室及学校保卫处制作消防知识宣传展板,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消防知识宣传。营员在消防支队武警官兵的指导下,多次组织学生进行消防逃生演习。此外,训练营积极筹办并举行“119消防安全月”系列活动,包括消防知识讲座、消防器械使用演示、消防安全倡议活动、消防知识竞赛等多项活动。在校外,营员积极配合消防支队的武警官兵,走进社区、走向市民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认真回答市民的各种问题,主动协助消防武警支队办好“119消防安全月”的系列活动、消防安全进校园活动、消防安全进社区等活动。训练营的发展有利于B市消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壮大,在向市民展示训练营风采的同时倡导市民积极投身消防志愿服务事业。
三、结语
“消防志愿者训练营”不仅是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建立的消防志愿者类组织,更是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采用第二课堂活动及警校协同育人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其实践要素及成效应加以归纳和研究,为高校素质教育研究提供事实性依据。
参考文献:
[1][1]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EB/OL].
大学生实习方案范文2
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个案工作救助一、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优势
(一)服务理念更具人性化
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遵循助人自助的理念。社工以人为本,在尊重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基础上,真诚帮助他们,引导、支持、鼓励他们,相信他们潜力巨大,能够达成自我改变与自我成长。学校个案工作模式的介入服务和救助过程,遵循案主本位的原则,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始终以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需求为最高宗旨,进而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个案工作不是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样自上而下以灌输教育为主,对于受教育者内心感受与真正需求考虑不周,而是遵循尊重与平等的服务理念,避免了思想教育的单一性与生硬感,有效地防止了受助学生被动接受心理的产生与抵触情绪的生成。
(二)服务方式专业性与针对性强
学校个案工作操作主体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校社会工作者,他们秉持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学校个案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问题。其角色和工作区别于一般的任课教师、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社工与大学生弱势个体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与辅导,他们运用的服务方式更具专业化,更注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服务更细腻更深刻。
同属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因弱势类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与需求并不一样,即使属于同一弱势类型,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服务方式也应有所差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个体具体对待。因此,运用学校个案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更具有针对性。
(三)服务效果优良
运用学校个案工作方法对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社工借助支持,专注于案主,倾听其表述、同情其处境、鼓励其不断改善自我,在此过程中案主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因而,这种工作模式对他们的心理调适比较有效。针对贫困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救助,只要抓住根源,借助支持网络,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经济压力,并纠正其非理性信念,就可给予案主新生活的希冀,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他们自卑感,以新的思考方式看待与处理既有的问题与困境,树立起生活与学习的自信;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救助,以个案访谈的方式帮助案主改善认知,疏导不良情绪,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针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弱势群体救助,主要是通过社工直接的个案学业辅导或间接的朋辈个案引导都对案主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救助,通过纠正案主认知偏差,教给案主相关求职面试技巧,也会立竿见影。
二、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不足
(一)服务方式具有局限性
人需要放到特定情境中,其状况才能得以展现,人需要放到各种环境中其能力方可得到锻炼。学校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运用个案访谈法,社工可以帮助案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可以传授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些技巧,也可以帮助案主疏导心理情绪的困扰等,但案主在小团体或更大群体中的表现,社工通过访谈了解有限,案主的不断成长与发展也不是单纯见面访谈能够达成的,所以学校个案工作,需要同学校小组工作与学校社区工作结合起来。这三大专业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动态观察、立体介入,帮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当前困难,有利于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增强环境适应力,提升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运用学校个案工作方法救助贫困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时,除了案主自身努力,更多的不是访谈,而是用间接的方式,如社工帮助案主联系资源,学校落实相关政策等,这样才更为有效;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救助,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主,一般社工无能为力,需要更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介入治疗;救助贫困大学生学业弱势群体时,有的个案成效较慢,需要一个周期性改善;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弱势者的救助,案主的整体求职素养与求职竞争力的提升也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
(二)服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个案工作模式不是一个万能模式。社工作为个案工作的指挥与执行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角色多样,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都要有所了解或者深刻认识,其专业素质影响着整个学校个案工作对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效果。虽然每个社工都有其专场,但在很多问题上仍会束手无策。社工自身无力应对时,便需求助其他社工或者转介,或者更具针对性的部门及专家介入其中。
学校个案工作方法及社会工作者自身皆存在不足,这就要求社工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累积丰富的经验。同时,学校个案工作也需要与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处、学习发展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互通有无、全力合作,系统深入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问题。
(三)服务持续时间长
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通常采取一对一式的服务,一次只能服务一个案主,难以大面积地开展工作,相对于等待救助的整个群体而言,社工数量很少、效率过低。在同一时期时内,学校个案工作帮助的人数不有限;学校小组工作则可开展几次同质性的小组活动,使更多学生得到帮助;学校社区工作则可以通过举办一场大型的讲座,如心理健康讲座、学习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一次性帮助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从这个角度上來讲,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不论就正在接受服务的单个案主而言,还是等待服务的整个群体而言,服务持续时间都是比较长的。正因为如此,效果明显的学校个案工作亟需更多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者的行列中来。
我国在读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现状,同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关系密切。从学校个案工作的视角对该群体进行救助和研究,使我们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学校个案工作的理论贯彻与具体操作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希望这种研究,能引起理论界对学校个案工作与社会工作的重视,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的内在规律,以规律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希望这种研究能唤起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关注该群体的内在需求,帮助这一群体走出困境,在象牙塔里更好的完善自我,并顺利走入社会、反哺社会。当然,这种单一视角的研究与救助不可能一剂见效、包治百病,这就需要进一步运用学校小组工作和学校社区工作甚至更广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加以研究与解决。
参考文献:
[1]费梅苹,韩晓燕.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0.
大学生实习方案范文3
【摘 要】创新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培养社会人才主要阵地的高校更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为对象,提出了全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维实践平台”,并从意义、特点、主要问题、解决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商管理大学生;多维实践平台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由于专业本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像某些理工学科一样在实验室中创新出成果,只能从理论或实践中创新。而由于大学生本身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深度及广度的限制,导致从理论上创新的路异常坎坷,相反,从实践中有所创新,学以致用,是一条又相当可行性的道路,而本文提到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正是在实践中创新的一项重大突破。
1. 多维实践平台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多维实践平台”是将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受益范围,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提出的。它是建立面向21 世纪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方案,面向市场经济,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实践方案。为成功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我们将努力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手段、方法的现代化,突出自身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拓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环节,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工商管理创新人才构建了具体实践方案。因此,“多维实践平台”的成功搭建将具有重要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1)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和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人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多维度的大学实践学习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其它知识或训练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进一步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2)实施新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技能,通过“多维实践平台”的锻炼,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最终成为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3)加强课内外实践教学改革,突出商科专业特色。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专题咨询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动手能力。对学生的专业实习进行大胆改革,将专业实习分成两个阶段:前一段主要蹲在几个典型的职能部门深入了解和动手实习;而后一段则多参观各种校企联盟企业,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了解国内工商管理现状,同时使学生更加热爱所学专业。由此制定的本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施后,突出自身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拓宽专业知识,加强了实践环节,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厚, 专业覆盖面宽, 社会适应性强的特点。
(4)使学院教学资源得到优化和高效率的利用,降低教学成本。“多维实践平台”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效整合,相互取长补短,不仅学生们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同样对于学院而言,也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了更为高效的优化与利用。
2. 有效搭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多维实践平台
2.1 界定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 “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促成三个方面的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课程和进行相关的实验实践训练后,具有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厚,专业覆盖面宽,社会适应性强的特点,也可使学院教学资源得到优化和高效率的利用,降低教学成本。图2.1形象地表示了多维实践平台的运作机制。
2.2 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的特点。(1)“三重两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三重两突出”即指构建以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校企产学研三大实践环节为重点,以突出的实践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三重两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所搭建的“多维实践平台”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构成,其中在学校方面,是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与教师工作室三大板块组成的,通过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这一桥梁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大实践环节,共同组成了面向全体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的综合性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作为多维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促成三个方面的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多维实践平台”的组织与构建将切实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2)“三位一体”实践平台的建设。“三位一体”是指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这三个部门相互协作,促成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整体工作机制。现有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巩固、规范,进而开拓新的学生生产实习基地;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和运作管理,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校企联盟的建设和规范;加强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互动、协作,促成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应用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2.1 多维实践平台的运作机制
(3)桥梁式的校企沟通方法。桥梁式的校企沟通方法即指通过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这一桥梁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集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这三个部门的优势于一身,更好的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又有利于校内实践环节、校外实践环节和校企产学研三大实践环节的协作与相长,从多方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3 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目标。通过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培养、建设一支精于、善于开展产学研的教师队伍,在多维实践平台的实践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把建立高质量的教师教育群体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同时,通过多维实践平台的有效运作机制,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校外实践环节和校企产学研三大实践环节,拓宽大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的途径,增加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切实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最后,通过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使更多企业接触了解学生,为自身人力资源储备打下良好基础,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拓宽学生的就业通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人才市场的效率。学生到原来已实习过的企业中工作,使磨合期大大缩短,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这对企业与学生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3. 多维实践平台建设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多维实践平台建设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多维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校外、校内与教师主持的研发中心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平台如何加强协作和互相促进; 多维实践平台与教学计划是否能有机融合;校企互动能否有效实现并常态化。
(2)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必须明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维实践平台”进行实践活动时,要从设定的情景出发,提出开放性问题,目的是为了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工作室,实验室与生产实习基地自身的建设:根据教师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建设教师工作室,并对工作室提出明确的管理章程;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与实验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性;同时加强对生产实习基地的投入,使得师资建设与硬件设备方面均有所保障;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多维实践平台”设计一套完整优越的平台运作机制,确保平台运作通畅,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同时能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改进。
其次,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开发课程,编写教学方案与教材。通过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使其在课程结构上融为一体。同时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强调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企业要素,与企业建立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开发与利用双方教学资源。
第三,学院师资与企业中高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层次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各专业聘请行业专家和合作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同时,选派学校优秀的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开展培训,一方面,节约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旭日.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才智》2011年(25)
[2] 叶红春.基于就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导刊》2005
大学生实习方案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4
1 学院H系大学生毕业实习、就业的现状
学院H系根据广东省化学和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珠海高栏港临港石化产业基地的需要,设立了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两个专业;根据广东省医药产业和“珠海国家高新区三灶医药科技工业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需要,设立了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药物制剂、中药学3个本科专业。截止目前, 学院H系共有六届毕业生。
为了实现校企良性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达到培养市场需求之人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探索产教结合教育模式的目的, 学院H系已与90余个化学化工和制药企业签订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为 学院H系学生提供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学习、实习就业环境。让新生前往产学研基地进行专业认知实习,让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基地进行模拟生产实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兴趣的目的。大四学生全年到实践教学基地,结合生产实习进行毕业实习、就业和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就业贯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同时又得到了岗前技能训练,同时为学生就业搭建了平台。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学院H系以生产技术为主线,搭建模拟生产工艺实训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基地模拟药厂真实环境,内有500L发酵罐、GM 实验室、中药提取罐等有大型仪器设备,为学生企业实习、就业搭建桥梁,实现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既能满足学校的实践教学需要,同时也促进了校企深入合作,为全面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培养环境,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
学院H系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就业、创业结合起来。近几年来举办就业指导活动78场;除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问题解答外,还积极联络用人单位,及时获得用人信息,灵活方便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几年来 学院H系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化药系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给予较高评价。
2 学院H系大学生毕业实习、就业的思考
只看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的观念是大学生在毕业实习、就业过程中的根本障碍。大多数的高等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如此一来,学生的实习被作为理论教学的辅活动。另外,实践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对学生的评价不重视实践能力,因而学生对毕业实习活动缺乏参与的动力,从而影响就业。
毕业实习是掌握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必经之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学生通过观察、测试、分析、比较、操作,增强对生产对象、环境和条件的认识,学会制定生产方案,获得从事实际生产的基础知识;通过直接参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生产实践,训练技巧、总结经验,掌握技术环节,学会更多工作方法,培养研究问题、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参与生产管理,了解掌握生产技术、市场运作知识,形成立体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校外产学研基地的实习中,必然涉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手脑结合的生产实践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品质受到检验、陶冶和升华,有利于培养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等。
3 学院H系大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改进设想及其措施
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实习、就业,解决学生实习、就业问题,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校外实习就业的质量开展工作。
3.1 制定合理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培养方案
毕业实习是实践性的教学,能让学生将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顺利完成毕业环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但缺乏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缺少学生实习、就业实践各个环节的制度规范。为提高学生实习质量,确保有效执行的学生培养方案,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管理,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任务,应制定完善的有效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培养方案。
3.2 合理选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领导要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备实践教学条件和管理环境,学生能有效参与实践活动,能顺利完成实践教学计划,并生等实际问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选派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并能对学生实践教学进行指导的技术人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要求相对稳定,每学期或每学年有固定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3.3 规范基地建设的管理
规范基地建设是充分发挥基地作用的重要保证。首先,设立专岗,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实行专职领导负责制,负责制定适合教学内容进展和基地要求的实习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部署和落实实习环节教学工作,加强对实习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评估,保障基地的正常运行。其次,明确部门分工、加强有效领导。基地建设和运作包含丰富内容,比如培养计划、内容设置和衔接、实习安排与保障、基地联系和沟通以及资料与总结等等,涉及众多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有效领导,形成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管理的工作机制。其次,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包括指导教师责任制度、运作管理制度以及安全保障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来规范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基地的运行水平。
3.4 建立完善的企业指导教师聘任制
由于校外实习的特殊性,对校外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师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校外实习的指导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娴熟的实践技能,还要有相应的工作经历和经验,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针对优秀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可以聘请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并给与相应的酬金。
3.5 建立完善的实习、就业监管制度,定期走访、分片规划等制度
目前由于教师校内教学压力沉重,时间都用于教学上,无空闲时间走访企业,学生大四进入企业生产实习,是一种无序的、无保障的状态,采用简单的打打电话,QQ聊天敷衍了事,难免出现问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学校应健全实习监管制度,给予走访企业的教师进行减免工作量的实际行动,可以减少校内周学时2-4,增加校外实践教学周学时2-4,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积极性去监管学生的实习、就业状况,保障学生实习、就业质量及学生实习、就业过程的安全,防止出现由于学校对学生实习、就业监管不力而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
3.6 针对学生制定更加细化的要求,保证实习、就业的规范化、制度化
为保障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并最终能顺利就业,学校应对学生实习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如:(1)学生应按实纲、计划的要求,认真完成规定的各项实习任务,记好每天的实习笔记(包括每天的工作内容、实习、就业收获、心得和问题等)。(2)要尊重校内外实习指导老师,虚心向实习单位的领导、同事学习,服从安排,虚心请教。(3)学生在实习中应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4)集中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时,应按时集体返院。个别学生确需离开实习队伍,必须事先办理请假手续,经实习带队教师批准,并及时报告所在本系备案。个别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参加省、市、院正式体育比赛或文艺汇演等其他竞赛需中断实习,必须报经教务处批准。(5)实习期间团干部、班干部要主动承担和协助教师做好各项工作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6)学生必须严格执行请假制度,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外出。(7)保守企业秘密等。
参考文献
[1]赵景会.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大学生实习新体系[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20122.
大学生实习方案范文5
关键词 身边项目教学法 社会工作 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58
The Use of "Side Project Method" in Colleg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Teaching
YAN Xueqin
(The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Institute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Social work profession has a strong practical, but the reality on curriculum classroo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ten far apart in terms of timing and so on, so that the time difference played a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is very limited. "Side project method" for low-grad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by digging around social issues, design projects, and carry out the project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 capable of classroo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losely together, through practice, reflecting better effect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side project methods;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teaching
1 身边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是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实践性较强的高校专业教学中经常采用。一般来讲需要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或组成小组设计项目的相关流程,包括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搜集资料的方法、搜集资料的途径、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最后成果的表现形式,需要学生整体参与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并最后撰写项目研究报告。近年来,也有一些项目教学方式是利用教师已有的研究项目,吸收学生加入项目研究小组参与项目的方式来实施。该方法较为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将课程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作出最终评价,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自身的多方面能力。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一些高校教学中在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随着近年来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接触一些实际操作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综合技能,体现出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就实习形式而言,目前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式中采用并行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形式。①并行实习一般指实习活动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同步进行;间隔式实习指实习活动与课堂的学习活动间隔开,单独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习,如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②刘茂香、杨峥威等也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过程中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结合的路径问题。③④然而,很多高校在社会工作课程设计中,由于实习经费限制等原因,往往重毕业实习,轻日常实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分裂开来。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到大三才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造成的问题在于学生在大一、大二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基本没有项目实践机会。集中实习方法并不能达到预想的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效果。
为了探索将日常实习与课程结合的方法,笔者在社会工作专业高校学生的教学中尝试使用“身边项目教学法”,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即在学习基础专业方法课(如社会研究方法)时通过引导学生分研究小组设计“身边项目”,通过学生的调查实践,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并在学期末当成一项重要的活动公开报告研究成果。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该方法是避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割裂的有效途径。
2 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所谓“身边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日常实习结合,由大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围绕大学生身边生活中发现的社会问题,设计相关小型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可以涉及大学生群体,也可以涉及校园服务行业等方面。研究方法大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搜集基本资料,并最后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报告研究成果的形式。在实践过程中,身边项目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和实施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设计阶段。项目设计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计整体教学方案、培训内容、考核方案等。如在设计过程中,笔者设计了相关的教学大纲、培训内容,并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评分,作为课程的平时成绩。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笔者设计了成果环节,通过在期末举行公开成果会并奖励优秀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并锻炼学生的报告成果能力。在课程开始后,教师要公布整体计划和考核内容,并将学生按兴趣分组,开始思考相应选题。如在笔者组织的学生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把班级30名同学分为5组,每组6名同学。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身边大学生群体设计研究主题。学生们开动脑筋,经过积极讨论,围绕自身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的话题最后确定了以下五个项目选题:大学生民汉合宿现状研究;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大学生对网络交友的态度研究;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研究;大学生在校区搬迁后的适应问题研究五个题目。
(2)培训阶段。项目培训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的准备阶段。一些项目的具体如何实施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有社会研究方法等方法课,专业课有小组工作、团体工作等,涉及的方法也不一。本项目实践主要针对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课。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几个相应的培训主题:如何设计问卷、如何抽样和实施、如何数据录入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四个方面。并在四次课堂中分别有一节课的时间来专门向学生强化培训相关专业知识。
(3)小组讨论阶段。小组是项目实施的基本单位。“身边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和实践工作。如笔者在项目实践中,让5组同学自己召开小组座谈会,讨论研究问题与问卷设计,最后再通过指导老师参与现场讨论的方式制定出问卷初稿。通过学生互相讨论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发现问卷中的问题,通过不断修订,最终制定出调查方案及问卷的终稿。
(4)具体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的核心内容。以最为普遍的身边问卷调查项目为例,项目的具体实施方面包括几个阶段:抽样阶段、调查阶段、整理录入资料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在抽样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明确样本总体,设计较为科学的抽样方案和抽样样本数。如研究学校大学生群体的项目,就需要列出学校的主要宿舍楼和专业分布,并设计科学的抽样方案。在调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问卷调查和回收。在整理录入资料阶段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整理问卷、编码、编订录入模板和具体数据录入并检查。数据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核对数据有效性,挑选分析变量,并做单变量、双变量方面的试分析。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相关工作,小组长扮演者项目督导的角色,同时教师要经常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
(5)成果撰写与成果报告阶段。成果撰写和报告阶段是检验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身边项目教学”的最终阶段。成果撰写与报告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成果撰写。考虑到大学本科生大部分并没有很多的接触到学术研究的文献,对于学术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够,很多都不清楚研究报告的具体写法。因此在撰写研究报告前,笔者特地专门召开了相应的专业培训,并挑选了部分典型的调查报告进行逐一解析,并让各小组围绕样本调查报告进行写法方面的讨论,取得了一定效果。经过前期的培训和讨论,学生基本掌握了数据研究报告的写法和流程,并能够按一定的规范写出较为完整的数据分析报告。
在成果报告阶段,笔者特地设计了公开报告会,并设立一定奖金奖励优秀的小组。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组织与设计、项目的实施、数据的分析、主要结论与反思部分,整个小组都需要集中智慧来促进项目的成果完善。报告会吸引了全院近200多人旁听,并邀请了领导讲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整体过程,学生的参与度提升,锻炼了学生的集体参与能力、现场报告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可以说是专业知识的一次系统化运用。
3 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评价
与传统的“项目教学法”相比,“身边项目教学法”不仅具有“项目教学法”的大部分优点,在设计和执行方面还具有以下优点:
(1)经费要求少。因为涉及的都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大学生群体,调查也主要围绕本校展开,因此花费经费仅包括印刷问卷等费用,基本没有交通费用,对于经费较为缺乏或较难获得日常项目支持的学校来讲非常适用。(2)容易设计和实施。身边项目大部分都是研究大学生群体或周围非常熟悉的社会现象,比较熟悉研究对象,受访率较高,容易发现关注的核心话题和问题,容易调查获得相应数据。(3)实施过程整体可控。由于各个小组基本都在校园内或周边进行研究,项目整体控制者可以随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随时抽查,避免了项目在校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不可控以及弄虚作假问题。
在身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对学生的锻炼可以是多方面的,老师不仅扮演课堂知识讲授者的角色,更需要结合课堂知识内容诱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挖掘身边的社会问题,设计选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学生需要设计题目、小组讨论、具体实施、报告成果,从这个方面看,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项综合方面的锻炼。可以说,学生和老师都有可能从中受益。同时,“身边项目教学”也能为集中实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集中实习这样的专业性更强的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一些如社会工作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注释
① 库少雄著.社会工作实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② 陆飞杰,付晓萍,孙鸿平.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9(2).
大学生实习方案范文6
阐述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分析高职学生实践创新的现状,从转变理念、加强实践、参与竞赛、承担课题等方面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
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15
1 实践创新能力概述
1.1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个体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具备能力。实践能力可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和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适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在各类实践活动中,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大学生创新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要以知识为基础,结合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和新方法。
1.3 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定的执行力,因此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实践创新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条件下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有可能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大学生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和行为准备。
2 高职学生实践创新的现状分析
2.1 缺乏实践创新意识
高职学生普遍受传统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习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再加上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制约,对实践活动不太积极,学校安排的实训、实习活动也多被动应付。学生一方面抱怨学校实训条件差,一方面却不愿主动实践,更缺乏创新意识。
2.2 缺乏实践创新兴趣
现在不少高职学生主要兴趣在手机和网络,终日游走在虚拟世界里,对专业学习热情逐渐淡化,再加上要应付职业资格、英语等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实践创新活动普遍缺乏兴趣。
2.3 缺乏实践创新毅力
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坚强的毅力。物流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面比较广,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积累,高职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容易虎头蛇尾,甚至中途放弃。
2.4 缺乏实践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实践创新能力重要性,然而由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局限,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比较稚嫩,需要引导、锻炼和培养。
尽管如此,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是有潜能可挖的,只要转变观念,采取合理的方式和得当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可以被激发的。如果不实施实践创新教育,则高职学生的创新潜能很有可能消失殆尽。
3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转变理念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在教学活动中双方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感悟和行动。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执教理念,要变“教”为“导”,即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型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引导型转变。通过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任务式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能力,尤其是实践创新的能力,它是学生未来就业、工作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高职学生要主动接受创新理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另外,学校各级领导以及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要充分认识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3.2 加强实践
物流管理是系统性、流程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只有广泛实践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校内实训。充分利用物流实训中心的软硬件设备,以项目化教学推动“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熟悉物流设备,了解作业流程和岗位职责,为企业实习打下实践基础。
(2)引厂进校。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引进了“顺丰速运”,将企业经营活动和学生的专业实训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速运和快递的经营模式、流程与方法,在领略企业经营文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3)经营性实践。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院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开办了的实习超市,从项目筹备、人员招聘、商品采购、店面布局到营销策划、商品配送、财务管理等完全由学生打理,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物流专业能力得到很大锻炼和提高,亲力亲为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经营活动中常产生一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
(4)校外实习。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有两次校外实习机会,第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岗位认知与体验”实习在苏宁呼叫中心和数据中心,通过售后服务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抗压能力得到很大锻炼和培养。第二次为期半个月的专业实习在苏宁配送中心,学生操作各种专业设备和信息系统,不仅将书本知识变成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也得到提升。
(5)毕业实习。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到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学生带着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题目有目的地实习,会主动分析、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很有益处。
(6)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或论文,学生需要查阅文献、实地考察、访谈调研等,同时要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还要有创新的发现、思考和措施。因此,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撰写,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创新思考能力以及创新发现能力。
3.3 参与竞赛
(1)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笔者两次参加江苏省高职院校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大赛分物流方案设计和物流方案实施两部分,不仅要考察队员的个人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更要考验团队成员的合作能力。通过训练和比赛,选手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应变处置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校内的培训与选拔,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实践、积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创新创效创业竞赛。“挑战杯――彩虹人生”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旨在搭建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效、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发现、培育和选拔创新创业人才。学院广泛发动,以赛促学。笔者根据自己在“苏宁配送中心”的实习体会,申报了“S公司配送中心接货流程与操作优化”作品,作品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专业老师和企业专家,对流程优化的思路、数据、方案反复论证,一些创新设计得到了企业的肯定。
(3)学院创业大赛。我院为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举办了全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笔者以“校园快递经营策划书”项目组队参与学院创业大赛,从市场调研、数据采集到投资收益分析和风险防控,整个团队各司其职,集思广益。策划书凝聚了集体的智慧,答辩环节展示了团队的风采,整过比赛过程又是一次对参赛队员实践创新能力的历练和提升。
3.4 承担课题
(1)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每年都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现创新能力的平台,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实践、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2)大学生专利发明。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申请专利发明的文件。笔者主持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物流辅装置研发”,本项目是基于学生在物流设备操作实训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为了提高设备操作的安全性、便利性和高效性,项目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对托盘、叉车、物流笼车及货车车厢等设备进行改良,设计和开发出一些辅装置。笔者已获得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专利发明锻炼了学生发现能力、想象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国家竞争还是企业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竞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建设、企业发展、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政、企、行、校”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光,傅伟.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2).
[3]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