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劳动实践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劳动实践方案范文1
走百镇访千家,劳动保障万里行
组织开展“走百镇访千家、劳动保障万里行”活动,学习实践“同时行”。从全局系统抽调精干人员分6个小组,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全市101个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走访千户农民家庭,按照就业、培训、保障、维权4大版块开展“万里行”活动,将就业岗位、职业培训信息和社会保险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对有需求的返乡创业农民进行“一对一,手拉手”帮扶,引导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实地调研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征询对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工作意见,指导强化乡镇就业和劳动保障事务所规范建设,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努力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培训、保障、维权政策服务体系,使劳动保障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截止目前,收集各类意见建议近千条。
五缓三减三补两协商,稳定企业保岗位
紧密联系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和当前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市就业形势的影响,组织实施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从2009年1月份起,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社会保险费。降低全市参保企业的失业、基本医疗和工伤3项社会保险缴费费率,期限为1年。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对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确需裁员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企业与职工可依法平等协商经济补偿事宜,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难以筹措经济补偿金的,可与职工依法平等协商签订分期支付或缓期支付经济补偿金协议,双方意见一致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金。同时还积极落实困难企业岗位失业保险基金补贴等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职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实现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截止目前,所有参保企业开始享受社会保险费减收政策;全市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3500万元;组织开展困难企业认定工作,全市认定困难企业296户,涉及参保职工11904人;组织开展困难企业职工在岗培训2949人;拨付13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补贴18万元。
社会劳动实践方案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
质量监控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78-03
通化师范学院作为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于2009年确立了近一个时期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即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人才。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全方位的,其中科学完善、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是重要保障。学校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对校、系两级监控,重点进行定期、专项、经常三个检查,实施教学全过程、教学基本建设、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质量四个评价,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更加注重在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着重瞄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发力,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这就是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为主线,将教学培养方案列入的基本实践课程纳入质量监控的内容,将培养方案列入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质量监控的内容,在校校、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质量监控,在系训练、校考核创新语言文字能力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加强语言文字能力培训的质量监控,在请进来、走出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和培养一批能满足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适应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监控。
一、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为主线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高度肯定了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教学及育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还特别提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及育人的主要形式,并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给予了清晰界定,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要求“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意见》对实践教学的这些阐述,是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起点上的全面表述,充分表达了实践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应该说,我校适应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既使实践教学得到了加强和拓展,又增加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意见》的分析和基本要求是契合一致的。
在已往,我校对实验教学、实习工作、毕业论文的检查和评价有着细致的指标体系和严格要求,而对于军事训练、劳动、社会调查等却缺少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具体要求,其质量检查和评价往往是走过场,停留在形式上,形同虚设。事实上,这种检查和评价,既不深入也不能促进工作的提高。如劳动安排,目的是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可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教育者的劳动意识就非常淡漠,因此造成了劳动向来无统畴安排,没有计划性,学生劳动多或少,甚至劳动或不劳动,没有差别,而这项工作的检查也就失去意义了。因此。对已有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也必须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将教学培养方案列入的基本实践课程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是以培养方案为依据的。对于纳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内容,凡是质量监控的内容体系不完善的,都去理清内涵,明确要求,确定方法,做到切实可操作,检查有内容,评价有方向,工作有促进。为适应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校修订了教学培养方案,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类型,突出了实践课程的重要地位。实践课程又分为基本实践课程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两大部分。其中基本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劳动与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体育达标、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就业指导等基本课程,包括见习、实习、职业调查等实习课程,包括实验、实训、上机、听力等实验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创作等。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涵盖着除基本实践课程以外的一切课外实践活动。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首先是将教学培养方案列入的基本实践课程纳入质量监控体系。这有三种情形:一是已有的细致的指标体系和严格要求,如实验教学、实习工作、毕业论文;二是还缺少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具体要求,如军事训练、劳动与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三是还没有纳入到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中,如体育达标、就业指导。对已有的指标体系和严格要求的内容要继续坚持,对还缺少系统指标体系和具体要求的内容要进行完善,对还没有纳入到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内容要开始建构。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还要将教学培养方案列入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质量监控体系。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说到底是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放飞理想的重要平台。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如此重要,自然不能游离于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之外,但这又是最不容易规范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难以掌控,所以将其纳入质量监控的内容中,完全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建构,富有挑战性,可又是必不可少的,是不能不做的工作。我们建立的可比较、可检查、可评价的标准体系,具有规范性、导向性和控制性,并将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到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内容中,纳入到各系教学评价总表中。这样就将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中,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
三、突出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语言文字能力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监控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它也是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一个短板、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一直存在着被动、敷衍、点缀的现象,而缺少主动、务实、普惠的追求。早在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重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高校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012今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基地建设可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为夯实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我校结合自身的性质,巩固已有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推进“校校”、“校企”合作作为创建新的实践教学基地的着重点,并制定了“校校”、“校企”的合作办法,颁布了《通化师范学院“校校”、“校企”双向合作实施细则》,提出了加强学校与地方教育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推进中学名师、企事业优秀技术人才进大学课堂,大学教师进中学课堂、进企事业单位,以此密切学校与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让这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主动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指导学生的实习,使实践教学基地名符其实地发挥作用。因此,在校校、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质量监控,成为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
社会劳动实践方案范文3
一、现阶段我国IT职业岗位的分布和人才需求分析
1.我国IT职业岗位的分布。据2000年7月至2006年4月公布的《国家职业标准》统计,在527个职业中有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计算机装配调试员、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等10余个IT行业职业。其中在占职业总数2%的IT类职业中,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网络设备调试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网络编辑员等为代表的一批新职业已占到所有新出现职业的10%。这一数据说明,IT行业在一些领域已经快速形成规模,对社会形成了新的人才需求。
2.我国IT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2003年以来,一方面各级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加之各种社会培训力量急速扩张,使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一直呈现供大于求。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99个城市2006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信息类职业需求人数仍排前十位,中职层次需求量高于高职。
另据追踪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国家和省内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有关信息表明:在国内市场,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岗位需求紧缺;在省内市场,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网络编辑员、电子商务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岗位需求紧缺;在本市,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员、电子计算机装配调试员、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络设备调试员岗位需求紧缺。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1999年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延安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专业课程按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组织,其中必修课又细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专业基础课涉及数电、模电、工程数学,专业课汇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传统课程,实践技能课仅涉及中英文录入技术、工具软件等浅表性技术课。
可见,该课程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表现突出,课程数量多且杂,实践教学活动分散,数量不足,学科性强,职业针对性差的缺陷非常明显。
2.2002年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本次改进秉持减少专业理论课,增强专业技术课,淡化学科性,适应职业性的专业改革思想,为保障教育效果,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造:
(1)借鉴社会上成功培训机构的经验,对岗位特点明显的专业技术课在开课学期,专门增设该课程相应的专项综合实训,如:图文排版实训、计算机组装维修与组网实训、多媒体制作实训等,从时间和训练程度上保证课程的主导地位。
(2)高度重视选修课的重新定位,将原来课程方案中摆花架子或美其名曰“扩大知识视野,加强素质教育”的有选无修的选修课统统拿掉,应对社会需要岗位按管理信息和多媒体方向设置相关职业课程模块,学生一旦选定,其实也是重要的必修课。
(3)舍弃学科性,强化职业性。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就业与创业、电子商务、动画设计制作等学生可学会做课程取代学生学不懂的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模电课程。
3.新的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推出。纵览改进方案,主要较好地解决了课程方案从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过渡,这一点可以从学生总成绩平均提升10分和学生参加省内职业院校计算机操作竞赛屡获大奖得到佐证。但是课程设置求大贪全以及未引入职业认证考核,导致职业针对性不强这一影响就业的关键关隘并未突破。
如何从课程体系上破解职业针对性不强这一难题?
前两个课程方案都有试图将尽可能多的IT职业岗位所需课程纳入囊中之嫌,而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学这样的课程,一方面个人承受力有限,另一方面在小区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除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外,只有按职业性质和需要,引入国家职业考核,模块化打包岗位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包学习,才能既精准学习,又降低就业竞争风险。按照这一思路,实验课程方案按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三部分组织。其中文化素质课包含文化课和职业训练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录入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维护技术等少量公共技术课,专业模块课按照职业岗位细分为办公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软件技术模块、信息管理模块、计算机维修模块等,岗位各模块全部设置岗位技能所需操作课程和岗位考证训练实践课。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特点
1.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注重技术操作性而非学科系统性。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生定位于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这一定位已经揭示了其课程体系必须以操作技术为核心,而非以科学理论为中心。实验课程方案已无《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模电路》等一批完整学科课程的踪影就是回归定位的体现。
2.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适应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就业市场是职业教育的指挥棒。进入21世纪以来,IT业发展异常迅速,短短几年内,扩张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领域。如果不能随变而变,一味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学生对口就业率裹足不前就是最好的答案。实验课程方案多个职业模块的出现正是因应变化的选项之一。
3.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引入国家职业考试制度。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具在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技能考试,其考试成绩一方面作为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依据,另一方面亦可作为学生有关课程的结业成绩,大大节约学生学习成本。实验课程方案中模块课程设置全部基于这一思想。本实验方案引入了计算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OSTA)系统,完全覆盖目前国家公布的所有计算机行业职业领域,具有实用、简洁、高效的特点。
社会劳动实践方案范文4
加强社保经办能力建设,是全面提升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去年年初,我市结合人力资源市场的整合,将提升社会保险经办能力作为近年来要重点突破的一项重要课题,组织专门班子进行调研攻关,我们先后到上海、深圳、西安等先进城市学习调研,结合我市实际,拟定了初步的建设方案,部社保中心、省劳动保障厅对我市的初步设想和工作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去年,我们还与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合作,就我市社保经办能力建设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完善。现在,我们发给各位专家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是第五次修改,但我们仍然觉得还有很多不到的地方。今天,部省领导、兄弟城市的同行和专家学者,来XX参加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总体方案论证,是对我市这项工作的一次极大促进,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保经办能力建设总体方案,推动我市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此,我代表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各位领导、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市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总体方案的起草特点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社保经办能力建设,是提高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近年来,我市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在制度层面上,我市形成了以“城保、地保、新农保”为主要内容、以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为补充的“三层次一补充”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层次、全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也全面覆盖城乡各类劳动者,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城乡部分人群在社会保障方面制度缺失、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基金征收上,我市从19*年开始经办企业养老保险业务,20*年实行“五险合一”征缴模式。通过统一基数、一票征收、分账管理和信息共享,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基础管理和促进社保业务快速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管理体制上,我市按照“统一制度、统一支付项目、统一计发办法、统一管理规程”的原则,对全市七个区实现了市级统筹管理,逐步实现了政策、机构和管理的三统一。在信息化建设上,随着我市“金保工程”的全面运行,社会保险业务信息处理系统已全面上线,统一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业务的相互融合和支持提供了便利。社会保障卡的运用,已经使对参保人员的各项服务,包括登记、变更、就医、待遇支付和金融功能融汇一体,实现了货币的数字化支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临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面对巨大的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现有的经办模式、前台服务和系统管理等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办工作量成倍增加导致工作压力过大。到2008年底,市区五大保险累计参保人数已达到427万人,基金规模96.75亿元,分别为2002年的253.48%和464.42%。我市的社保经办人员与受益人数的人头比达1:30000,参照国内1:5000的基准人头比,我市社保经办工作压力之大也可见一斑。二是传统的业务经办模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我市社会保险业务发展的23年中,一直延续传统的经办模式,即每增加一个险种,就要建立独立的业务流程和数据系统,业务的增加是积木式的叠加,各险种业务之间是相互分割的,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传统的经办模式,已经成为制约业务快速发展和经办能力提高的瓶颈。三是现有的工作平台无法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市现有高度集中的社会保险服务体系是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载体建立的,当时的指导思想和服务对象主要是为城镇企业职工服务。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参保对象由企业职工向各类人群集扩展,区域由城镇向广大农村延伸,现有集中式的工作平台已不能满足职工群众的需要。这些矛盾和问题,带来的是经办环节多、手续繁琐、工作效率不高,带来的是工作人员高负荷、设备运行超负荷、工作质量下降,带来的是行政沟通困难、费用成本加大、群众意见大。经办能力问题已成为直接影响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满意度的焦点问题。
要提高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提升社会保险经办工作能力。在目前的法律环境和机制和体制下,开展提升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是一项全新的探索。矛盾需要解决,服务必须提升。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积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不等不靠,挖掘自身潜力,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所以,我们在谋划经办能力建设的工作方案时,时刻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方向,以职工群众满意为标准,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业务流程的再造、标准体系的确立、监控体系的完善、服务手段的提升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全面提升社保经办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应对社会保险工作中不断扩大的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社保经办能力建设,必须在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上进行全面创新
自从我们下定决心要进行这一场变革的时候,我们就清醒地知道,这一变革决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场全面的系统工程。从某种程度讲,我们几乎是在革自己的命,当然,革命的目的最后是为了解放自己。因此,我们在确定总体方案的过程中,既考虑经办工作的现状,也前瞻了未来的发展,用新的思想和理念来设计每一项建设方案,坚持以思想的创新,来带动管理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推动提升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这一创新实践的全面落实。
(一)在思维方式上强化“三个理念”。首先,强化人本化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理念,是加强社保经办能力建设的核心环节,只有将服务理念贯穿于经办能力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惯性,改变原来“姜太公钓鱼”的工作方式。当然,强化服务理念不是一句口号,需要通过机构设置、操作流程、管理模式等多方面体现出来。其次,强化企业化的管理理念。我们将借鉴金融等服务行业扁平式、宝塔型的组织结构,改变目前偏重行政管理的机关化的层级科室模式,科学设置岗位和配置相关人员,形成对外服务能力最大化的组织格局。第三,强化社会化的工作理念。社保经办机构是服务型政府的执行机构,受托管理国家公益项目,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内容的不断增加,不可能事事都通过增加编制、增加投入,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必须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社保服务项目外包,建立以社保机构为主,以定点服务机构为辅,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体制。
(二)在管理方式上推进“三大转变”。社保经办管理的变革几乎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组织架构、岗位职能、业务流程、运行机制、信息系统和内控体系等各个方面。一是在管理模式上,要由原来的“一统式”管理向“分层式”管理转变。形成领导决策、业务运行、专业管理、综合服务式的管理体系,实现重大决策在领导层,政策落实在业务运行层,监督管理在专业管理层,对外服务在综合服务层,彻底改变“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管理模式。二是在管理质量上,要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转变。我们设想标准化主要包括业务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依据社会保险的相关法律规定,制定各项业务的办理标准和实现目标,依据企业和职工对经办服务的现场电子测评,制定相应服务达标的评定标准,依据对经办业务的数据统计、结果抽查、责任落实和追究等设置,制定规范管理的工作标准,实现“经办有依据、服务达标准、管理讲科学”的工作目标。三是在管理控制上,要由原来的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全程管理转变。通过综合内控模式的措施落实,基本实现对经办业务中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实现效能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三)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三大突破”。一是在前台服务全能化上有所突破。通过建设“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所有业务可在一个窗口“一站式”办理。二是在服务平台网络化上有所突破。推行分散式、下沉式的服务形式,实现经办服务功能向街道和社区延伸,使服务离服务对象更近,服务更方便。三是在服务手段多样化上有所突破。改变原来单一的服务手段,使网上办理、就近办理、一站式办理、“一卡通”办理成为现实。
三、加强社保经办能力建设,就是要积极探索社保经办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正如各位领导和专家已经了解的一样,从去年年初开始,我市从不断提升经办能力、更好地服务广大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推进社保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围绕制定科学战略、理顺管理体制、建设扁平组织、完善运行机制、再造服务流程和实施绩效评价等方案,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工作思路。我市提升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争取用一到两年时间,全面推进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四个一工程”建设,即:一个综合服务窗口,所有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实现一站式办理;一张社会保障卡,所有社会保险业务的结算都可以用一张社会保障卡来实现;一个工作网络,在全市七区每区设立一个社保办事处,逐步建设由市服务中心、区办事处、街道劳动保障所和社区工作站为主体的四级办事网络,参保企业和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办理社保业务;一个全新的社保经办管理体系,实现行政统一管理、业务统一口径、经办统一流程、服务分处实现的管理模式。我们在总体方案中,又确定了当前必须抓好的六个方面具体内容,即:窗口服务集中化、经办工作扁平化、工作流程标准化、内部管理科学化、数据处理信息化,员工队伍全能化。XX市委市政府将提升社保经办能力建设“四个一工程”,列入“全市社会建设三年行动纲要”,
社会劳动实践方案范文5
【关键词】设计类专题 关键要素 实践探索
2012年9月,浙江省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投入使用。新版劳技教材中,增加了设计类专题活动的内容,倡导在专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从小培养他们的技术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良好的技术素养有利于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本文笔者即结合小学劳技教材中设计类专题的内容编排,谈谈设计类专题活动有效展开的关键要素与实践探索。
一、设计类专题在劳技教材中的安排
以三至六年级的下册教材为例,我们发现设计类主题的活动数量呈阶梯状上升,三年级开始先开设一个主题活动,四、五年级开设两个主题活动,六年级开设三个主题活动,至此在一学期规定的五个主题活动中占到了整个教材的60%。可见,对于小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三年级是启蒙阶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能力,其设计要素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到六年级时,已成为小学劳技课程中非常关键的学科核心能力。从设计类主题的活动内容上看,这些操作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活动能力、生活经验能够有效衔接。从三年级学生比较熟悉的活动小屋到四年级的风筝,再到五年级的回力车、六年级的易拉罐椅子、庭院模型,都能将劳技课程的设计要素、技术要领与日常实践充分整合,保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展开设计类专题课程的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围绕设计类专题活动实施的几大要素进行教学策略上的探索与实践。
二、设计类专题活动实施要素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劳动与技术课程始终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和操作水平,选择“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每个设计类专题安排三个活动,经历“需求调查、方案构思、草图绘制、模型制作、调配装试、交流评价”等活动环节。总结起来可以得出以下四个关键的实施要素。
关键要素一:方案构思是前提
在设计之前,对设计方案进行构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以三年级《活动小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观察生活中的活动板房,也可以搜索网络上供临时居住的板房,结合这些信息先思考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小屋?小屋由哪些主要部件组成?用什么方式来连接?等等。对自己即将要设计的活动小屋有个方案的构思。有了设计前的思考,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生形成的初步方案才会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要素二:草图绘制是重点
小学生展示设计方案的方法一般是采用设计草图的形式进行。草图包括整体图、展开图和连接插口的示意图。整体图是指将头脑里的设计思路通过在纸上平面化地展示出来。考虑到连接方式无法在整体图上展示出来,所以还需要绘制连接插口的示意图,以及配有具体尺寸的展开图,这样就能为后续的制作做足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绘制整体平面图难度尚可,学生基本能画出设计样式的整体图,但画连接插口的示意图有难度,需要学生对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进行充分关注。这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关注操作细节的重点。以“活动小屋”为例,“前墙与山墙”的插口示意图是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这部分示意图的时候,将连接方式体现到设计图上,以“插接”的方式来连接,并教会学生看懂图示,明确插口的长度是板长度的一半左右,宽度是板的厚度,这样插接牢固、结实。这些设计思路仅仅停留在脑海里还不够,需要学生通过展开图标出具体尺寸,才能具体落实到操作中。这样的设计关注了细节,培养学生用技术的眼光去评价设计方案中的每个环节。
关键要素三:模型制作是关键
设计图完工后的模型制作是关键。这个环节一来能检测设计图是否关注到了制作过程的各个细节,二来能对设计图中的不合理处进行修正,为后续专题中设计草图积累经验。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就是在这一次次设计草图、模型制作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还是以“活动小屋”为例,制作时使用的材料是KT板,工具主要是美工刀、量尺。在制作过程中,美工刀的使用、KT板的切割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细小插口的切割、屋顶的连接方式,又将学生的前期设计与后期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两者操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然而,制作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就是设计图中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如前墙与山墙的尺寸不匹配,插接过松过紧等问题,都会在模型制作中出现。在草图绘制与模型制作两者交互之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技术细节的认识、训练,规范技术操作技能,由此让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培养其技术素养。
关键要素四:合作学习是保障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进行设计图的构思,然后设计草图、展开图、连接图,并且根据设计图进行模型的制作、拼装,这些过程如果要学生全程独立完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劳技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必要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互学是开展设计类专题活动的有效保障。缺乏小组内的交流、分享、智慧碰撞,让学生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去参与活动,纯粹依靠个人力量很难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也会降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相互分享学习资源,发挥共同智慧,才能解决更多的实践问题。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设计类专题活动的组织保障。
三、设计类专题活动教学策略
围绕以上四点实施要素,并将其运用到设计类专题活动教学中去,可以形成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重视设计前“预学”,提前进行思考
以四年级下册设计专题“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为例,一个主题三个小活动,其中“风筝的设计”是第一个活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应的“预学”,让学生对要设计操作的内容进行思考。针对设计类主题的“预学”,并不是先把教材上的步骤、方法学习一遍,而是围绕相应的活动主题,以预学单的方式提前搜集有关的材料。比如“风筝的设计”主题,让学生去观察平时的风筝都由哪些部分组成,如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等等,也可以搜索古代风筝的起源、潍坊“风筝之都”的文字介绍,教师提前一周设计了这样一份灵活的“预学单”(如图1)。
从预学单的内容上来看,三个要求“风筝的组成、风筝的历史、风筝的预设计”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乐于在周末去尝试。从预学单的量来看,内容不多,可以综合利用空余时间完成,不会占用学生大量的周末学习时间,所以从内容和数量上都是能接受的。但是,预学单的内容过多、难度太大,所占用的时间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周末生活质量,也是不可取的。
(二)突出设计中“互学”,修正设计方案
这里谈到的“互学”可以在两个环节体现。第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让学生围绕课前的“预学单”在组内进行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以“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前面的“风筝组成、风筝历史”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的补充来呈现,而“风筝的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认真倾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自己的设计建议,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与建议,为自己接下来设计方案做准备。
第二环节是在设计方案初稿确定的过程中安排“互学”。方案的设计既是为了让自己看得明白,围绕方案能进行后续制作,也是为了在与同伴交流中不断修改、完善设计细节。这个设计方案不断修正的过程,就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学”来实现的。每个学生,需要在自己的观点、同伴的建议、教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正,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设计方案,所以方案的设计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在系列活动中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抓住设计后“分享”,完善设计细节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个别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吸收更多的同伴的观点。这个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向同伴表述自己设计观点的过程,也是依靠同伴间观点碰撞,以及教师的指导点评,将设计方案进一步细化的过程。以“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为例:
一个学生站起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他的设计方案,讲述了他的设计意图。旁边的学生针对他的讲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飘带可以设计得再长一些”、有的建议“燕子的翅膀尽量大些”、有的则提醒“竹篾和风筝粘合的部分,你打算怎样粘得漂亮些?”等等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已经在小组交流的层面涉及,这位学生也已经有了设计考虑,而有些内容是重新提出来的,需要这位学生在方案中进一步细化。在听取同伴建议的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或追问, 比如说:“飘带加长,是要设计得又细又长?还是又宽又长?这里也有讲究的!”
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同伴的建议、教师的引导,其对于设计过程中的细节设想得更加周到,为后续的风筝制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社会劳动实践方案范文6
关键词:煤矿企业管理 科学决策 分析
煤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政策法规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的领导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对于煤矿企业的未来和当前所出现的问题也要进行科学化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煤矿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决策,直接地关系到煤矿企业未来是否能够健康长足地发展。因此在煤矿企业的管理中,依据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实现科学化的决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煤矿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下面笔者就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1.企业管理的产生
煤矿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是由人们在从事交换过程中的共同劳动所引起的。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切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进行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通过对整个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调节,使单个劳动服从生产总体的要求,以保证整个劳动过程按人们预定的目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产品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煤矿企业管理就显得愈益重要。
2.科学决策的概念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
3.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煤矿企业管理的决策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所以在制定相关的决策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只有这样的决策才更加严谨,也才符合当前煤矿企业管理和经营的需求。
3.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1]
所有决策工作的步骤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就是现实的情形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应该看到,问题常常不是一目了然的,发现问题并不容易。为了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从而保证有效的决策,决策者应当培养自己从资料的海洋中采集重要的信息的技能和对于围绕着的各种有关事物的警觉,并学会寻找问题的方法,如例外原则、偏差记录、组织诊断等方法。问题一旦被觉察到之后,管理者需要进一步做的就是界定问题、确认问题。所谓的界定问题就是要把问题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对本组织的影响和需要解决的迫切性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等方面摸清楚,以求全面地把握问题。
3.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目标确定之后,就是要从多方面寻求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这就是拟定方案的过程,这一步做好了,目标的实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一不是目标实现的重要步骤。因此在拟定方案的阶段,领导一定要发扬民主作风,和研究人员、有多方面知识的人、有实践经验的人,平等地、民主地讨论问题,广开思路、广开言路,充分发挥各方面人员(特别是参谋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从各方面寻求通往目标的正确途径,拟定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只有拟定出多种可选择的方案,才能比较鉴别,一选择最佳方案。
3.3分析评估,方案选优
方案的分析评估和方案选优是决策全过程的关键,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方案评估是方案选优的前提,方案选优是方案评估的结果。
所谓方案评估,即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已经拟定的、可行的方案进行效益、危害、敏感度及风险等方面的分析评估,以进一步认识方案的利弊及其可行性。
3.4经验判断和科学的数量分析相结合[2]
煤矿企业的管理要进行系统化的决策评估,这就需要我们在可行性以及有效性的基础上对相关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有效的筛选,从而进一步的缩小选择的范围,充分的利弊进行选择。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煤矿企业的选择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科学的数量分析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得决策更加精确和科学。
4.结论
对于煤矿企业管理的科学决策来说,必须进行全面的权衡和分析,在实际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进行,在决策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片面性,科学的决策关系到整个煤矿企业的发展以及实际工作的开展,所以一定要严格审慎地进行,要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分析和讨论,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