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发展报告范文1
1月18日上午9时,以“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为主题的2013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大型主题活动在海南大酒店举行。本次活动由共青团海南省委主办,12355海南省青少年服务台承办,省人大副主任贾东军出席了该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8名省人大代表、9名政协委员和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总工会、省妇联、省农业厅、省就业局、省保障局、省教育厅、省住建厅、省文明办、省工商局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表以及来自我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培训机构、学校、企业等单位和行业的代表共80人。
当天活动现场,团省委副书记盖文启同志具体介绍了前期针对“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进行调研的相关情况。真实具体的调查数据鲜明地展现了我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的整体现状,并且对影响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让我省的社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进一步促进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从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重点抓好学校的青少年社会教育;二是大力提升社区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职能;三是将共青团组织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职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共青团引领青少年的主导作用;四是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让青少年切实在社会教育中受益;五是直面信息化这一特定社会背景,发挥信息网络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六是政府切实履行其相应的职责,保障青少年社会教育有效、顺利的开展。
在活动过程中,与会代表也纷纷从各方面、各角度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实事求是的建议。学生、家长、培训机构等基层老百姓代表大胆指出了社会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也表达了大家对社会教育的美好期望。现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纷纷结合自身的经历、所处的行业进行了发言。有的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有的结合国外社会教育情况,有的从社区社会教育现状与困难入手,有的结合学校开展社会教育实际,大家都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省人大、政协相关部门的领导也明确表示:“团省委组织的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调研,这个选题非常好,调研报告也非常有说服力。团省委把调研报告再好好细分一下,就是好几份很好的提案。我们在对提案进行审查立案时,一定会重点关注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相关的提案,并对已经立案的相关提案进行推进和督促。”
最后,省人大副主任贾东军作了重要讲话。贾东军副主任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参政议政的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既有通过议案、提案等多种形式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又有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的义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的联系,是做好人大、政协工作的重要基础。共青团组织的“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由共青团组织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涉及青少年的普遍性利益诉求进行集中反映,通过多方努力共同落实解决,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理性表达诉求,实现有序政治参与,这种共青团与人大、政协合作的形式很好,要坚持下去,要形成制度。”贾东军副主任还向与会代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深化“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这个活动主题;二是要提出提案和建议,推动提案和建议的落实;三是要继续探索建立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沟通的长效机制。
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我们关注什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使命。他们怎样才能够更好地担负重任?教育是关键。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家庭与学校已经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两个主要阵地。但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相对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而言,社会教育相对边缘化,从而导致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这一理想教育模式受到极大挑战,最终必然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发展社会教育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2年“面对面”活动团中央确定的主题正是“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早在去年9月,共青团海南省委就已召开2013年“面对面”工作部署会,要求各级团组织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面对面工作,要制定面对面方案和建立健全活动例会制度,要开展主题倾听活动,并撰写调研报告,以形成提案提议,跟踪提案议案落实。随后,各市县各地区负责人就活动开展、主题确定、活动形式,结合我省近几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形成了各自的活动方案。在为期4 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和座谈讨论后,各市县从不同的关注点出发,均呈交了详细的调研报告。例如,万宁市关注边缘弱势群体,对该市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教育问题进行了仔细调查,并召开了主题座谈会;乐东县则紧贴当下生活,调查分析了青少年使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现状,并提出了有效的教育对策;类似的还有琼中团委,详尽分析了互联网普及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与对策;文昌团委注重青少年的德育建设,呈交了关于培养学生爱心意识的调研报告。除了上述市县的专题调查,三亚、定安、琼海等地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阐述了当地青少年的社会教育现状,并对其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各个市县以不同的主题和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详尽反映了我省青少年的发展状况,为今后“面对面”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铺垫作用。
最后,立足于海南省具体实际情况的调研报告《社会教育:青少年全面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海南省985位被访者问卷调查的分析》全面展现了我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的整体现状。报告通过对海南省985位被访者的问卷调查及14 位青少年的个案访谈,围绕青少年对社会教育的理解,青少年的业余时间,青少年对社会教育的需求度,家庭、学校、社区、公共教育场所、大众传媒等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探讨海南省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求对海南省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面”倾听青少年意愿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青少年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性经历;Meta分析
[第一作者简介]郭帅军(1986-),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
[通讯作者]余小鸣(1956-),女,教授,E-mail:
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表明,高危的发生与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艾滋病/性传播疾病感染密切相关。在我国,10-24岁的青少年有3.2亿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这部分人群的健康势必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民族的振兴。2009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5-19岁年龄组女性的年龄别生育率为6.16‰,而在过去十年,我国妇女人工流产的例数将近1000万人,未婚女性所占的比例在20%~30%之间。在艾滋病感染方面,截止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中,10~29岁年龄组的感染者占报告总数的37.7%,青少年这一群体亦逐渐成为艾滋病感染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种数字表明现今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已受到严重威胁。为全面认识我国青少年高危的现况,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发展制定明确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为避免研究差异,本文中所指的高危是指有多个、时不采用避孕措施、临时、金钱交易、男男同性。为确保研究的同质性,将时采用的避孕措施界定为安全套;并且将初次年龄、青少年妊娠(曾怀孕或使他人怀孕)做为评判高危的参考指标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以青少年、学生、青春期、、性经历为中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因考虑到发表数据的重复利用,本次研究只对中文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收集1978年1月~2009年12月过去30年来国内发表的关于我国大陆青少年及高危研究的文献。末次检索日期为2011年3月7日。
1.2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规定纳入标准如下:(1)1978年1月-2009年12月,国内(不包括港、澳、台)发表的有关青少年发生状况的文章,研究为横断面性质的描述性研究,中文文献;(2)研究对象为青少年,年龄范围10~24岁,不论在校与否,自愿参加,但人流、婚检、吸毒、性工作者及有精神疾病和智力障碍者除外;(3)研究结果包含青少年高危发生状况的指标(多个发生率、避孕情况发生率、临时发生率、金钱交易发生率、男男同性发生率、初次年龄、青少年妊娠发生率)。排除标准包括:(1)研究结果没有高危发生率指标,或高危指标不明确者;(2)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如性别、对象类型、研究区域等)不明确者;(3)重复发表文献。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研究之间异质性的大小用I2表示,通过I2和P值进行评价,检验水平α=0.05。I2介于0%-100%之间,I2越大,则表示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越大。一般认为,当研究间异质性较大时(I2>50%),Meta分析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当研究间异质性较大时(I2
2.结果
2.1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共检出文献3695篇,初步筛查排除重复文献以及主题不相关文献后,识别相关文献717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剔除,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有75篇文献。在75篇纳入文献中,最大样本量为22621,最小样本量为129,共涉及样本135077人。依据文献提供数据计算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19.21岁。发表时间跨度从1998-2009年,调查时间跨度从1994-2008年。其中56项研究文献对象为大学生;19项研究文献对象为中学生;4项研究文献对象为社区/农村青少年。关于我国大陆青少年及高危发生状况的75篇文献,各个研究报告的发生率最高值为65.2%,最低值为1.3%。
2.2Meta分析结果
2.2.1高危分析结果 本研究针对我国青少年高危的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由于目前评价高危的指标并不唯一,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只要符合概念界定中“高危”的任一指标就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除3篇涉及流产经历的文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余高危指标的文献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有28篇文献涉及多个,其Meta分析结果的合成值为33.2%(95%CI:31.0%-35.5%);26篇文献报告了首次安全套使用情况,其Meta分析合成值为37.2%(95%CI:35.5%-38.9%);22篇关于青少年妊娠的文献其Meta分析合成值为15.1%(95%CI:13.9%~16.4%)。此外,有9篇文献报告青少年首次发生的平均年龄,其Meta分析结果为(19.38±1.94)岁,男、女生首次发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9.29±1.99)岁、19.51±1.76)岁。
2.2.2不同性别青少年发生的危险性分析在纳入的75篇文献中,有45篇文献涉及不同性别青少年的发生状况,因此,为探讨不同性别间青少年发生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45篇文献进行了相关的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45篇文献的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其合并OR值为2.09(95%CI:1.79-2.39;Q值=311.14;I2=85.9%;P0.05,因此,尚不能认为本次研究存在发表偏倚。见表2。
3.讨论
青少年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山东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36-01
农村留守青少年,是我国近年来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加剧等因素,留守青少年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目前我国18岁以下人口数量为2.78亿,其中全国农村留守青少年就有5800万,占全国的20%。以山东省为例,山东农村留守青少年超过60万人,鲁西南、鲁北地区农村以及劳务输出较多的菏泽、临沂、潍坊等市,留守青少年比例较大。留守青少年在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出现人格和价值观上的偏差,又因为缺乏来自家庭和学校对不良行为的有效干预和及时引导,很容易引发犯罪行为。形成有效的预防和解决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长效机制,不仅关系到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现状及犯罪特点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受教育水平低
根据山东大学的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因为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和身体亲密,更容易出现焦虑、缺乏自信、抑郁倾向较强、冷漠等心理问题。留守青少年不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行为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在隔代监护人的狭隘管教之下,他们往往缺乏辨别是非和分析判断能力,很容易沾染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另外,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辍学问题使得其受教育水平低,知识结构片段化。因为法律意识非常薄弱,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性质也辨识不清,犯罪时“不知道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会受到惩罚”的青少年占统计的52%。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特点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在整体上呈现出“三多两低一团伙”的特点,即财产型犯罪居多、男性暴力犯罪居多、偶然犯罪居多,犯罪者受教育层次低、犯罪年龄低以及以团伙犯罪为主要犯罪形式。
盗窃和抢劫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类型中比较突出的两个,《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抢劫、盗窃等侵占财产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80%以上。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多为临时起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突发性。此外,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还表现出智能化、隐蔽化、流窜性等特点。作案工具现代化、网络化,模仿特征明显,手段花样不断翻新,增加了破案的难度。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社会文化堪忧
农村地区文体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不足,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留守青少年的强烈探求心理,加之乡镇、村庄的网吧疏于管理,留守青少年很容易沉迷其中,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教育缺位与不足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都往往不够重视。家庭教育方面,在外务工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仅停留在肤浅的给足零花钱、苛求分数高等肤浅的层面。而学校教育也因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留守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此外,《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如何更好地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权利方面还存在空白。
(三)留守青少年自身原因
留守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正处于多塑性阶段。因为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定型,法律意识淡薄,留守青少年很容易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和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当前户籍制度
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根本上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县域经济和当地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和回乡创业,让留守青少年不再“留守”。还应当尽快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落户及其子女的就读问题,制定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和城市落户政策,使农民工子女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随着父母就读和生活。
(二)引导家长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情感教育
在外务工的父母平时可以用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将孩子接到打工地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父母不仅应当关心孩子的衣食问题,更要倾注对其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注重情感方面的交流,了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状况,及时进行疏通教育。
(三)加强农村学校在预防留守青少年犯罪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应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尤其是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更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其次要承担起托管任务,实施关爱留守青少年帮扶制度,另外还要坚持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弥补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的缺失,帮助留守少年提升法律素养,自觉抵御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磊.山东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孤独现状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农村留守青少年法律意识现状及对策――以山东省农村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
青少年发展报告范文4
10月27目至28日,熊博士·第3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评活动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辅导教师和青少年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熊博士·第3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主办,东莞徐记食品公司独家冠名赞助支持。
1O月27日,与会的青少年代表利用参观中国科技馆的机会进行多媒体制作比赛,在短短1天时间内现场拍摄、制作出了32部多媒体作品。
10月28日下午,本届科学影像节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馆l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门领导,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记者,以及青少年和辅导教师代表、各省区市活动负责人等300多人参加了颁奖典礼。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任林担任本届科学影像节评委会主任,她在评审报告中介绍本届科学影像节其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申报科学DV和科普动漫作品897项,经专家评审团评审,共评出一、二、三等奖598项。其中青少年作品532项、科技教师作品65项。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领域,充分展示了我国当代青少年在学习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影像作品拍摄、剪辑与制作方面的技能,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优秀作品展映播放了青少年现场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认识“流体阻力”》、《“身不由己”的碰撞》,还播放了两部优秀青少年科学DV和科普动漫作品《空气占据空间吗?》、《我想有个家》,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成果。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中国科协计划财务部部长王延祜,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殷皓,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媒体总监孙天珍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青少年、辅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颁奖。
《坚固的糯米灰浆》、《路灯“黄多白少”之谜》、《空气占据空间吗?》、《我想有个家》等4项作品获得本届科学影像节最佳作品奖;《弧形消波堤》、《是什么阻止了水果的氧化》等6项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单项奖;《隔夜茶能喝吗?》、《手机辐射,你真的了解吗?》等7项作品获得“熊博士科研之星奖”,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中学郑茂军等10名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员教师奖,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等12家单位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奖,遵义市第一高级中学等30家单位获得省级以下优秀组织单位奖。
李晓亮主任在讲话中表示,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举办3年来已然成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序列中一个新的活动品牌,今后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努力,进一步扩大活动规模,并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科学影像节活动,共同促进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的蓬勃发展,让科学影像之花开遍祖国各地。
(河南省科技活动中心 段春明)
2012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
11月12日,为期2天的“2012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江苏南京开幕。此次论坛的主题为“科学教育新探索”.旨在为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国际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新的视角。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论坛期间,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和我国各省、区、市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科学教育专家、学者及科技教师代表约150人围绕科学教育领域相关问题和成果进行了研讨。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陈赛娟院士,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校外教育处处长张东燕和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分别致辞,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冯少东致欢迎辞。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主持开幕式。
此次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科学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新框架、科学教育的方法与实践经验以及科学教育中学习效果的测评及运用。
在主旨演讲中,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任友群教授的演讲“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上海PISA成绩的背后”,美国史密森学会政策与研究总监卡罗尔·内维斯博士的“跨学科融合——博物馆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等演讲可谓精彩纷呈。而在专题论坛期间,演讲者与参会代表围绕科学教育的各项议题互动频繁,各分论坛反响热烈。
论坛共邀请发言人21名,其中大会主旨报告人6名、引导发言及案例发言人15名。大会论文集共收录大会发言摘要22篇及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评选的优秀论史摘要20篇。
青少年发展报告范文5
几年来庄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紧紧围绕“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条主线,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法制预防网络,切实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并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和活动,为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校园暴力事件有所增加,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困扰着家庭、学校和社会。
庄镇团委针对以往到学校上法制课,“举案例、提希望”以案说法的固定模式,而学生受教程度不深,对违法犯罪给社会、家庭和自己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起不到预期效果的实际情况,我们大胆设想,让本镇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以自己的失足经历给学生们现说法身,去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
经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表现较好的社区服刑人员座谈和耐心的思想工作。选择了三名青少年因抢劫罪被判入狱,服刑期间表现较好,提前假释正在接受矫正的年青社区服刑人员为典型,在团区委、区司法局的指导下,组成了由镇团委、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的“心声”法制教育宣讲团。
年月日,“心声”宣讲团来到平谷八中进行首场法制教育报告会。会上,首先由社区服刑人员发言,他们分别以《让法与你我同行》、《慎重交友远离邪恶》、《学好知识把握自我》等为题,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是怎样因喝酒贪杯一念之差,抢包不成,身陷囹圄;因交友不慎,跟人踩点,重判七年;因受人拉拢,抢劫同学财物,走进少管所,从花季少年走向犯罪。他们还分析了自身的犯罪原因,因犯罪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在三名社区服刑人员讲述时,在座的同学们鸦雀无声,社区服刑人员以他们的亲生经历来告诫在座的学生,要知法、守法、不要以身试法。社区服刑人员们如泣如诉失足堕落,真诚忏悔劳教改过的经历感人肺腑,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同学,使人们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撼。
报告结束后,还采取互动交流方式,让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现场解答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所提出的:“服刑期间你是如何转变的”;“你那么早就离开学校,不觉得惋惜吗?”;“今后有什么打算”“打群架算不算犯罪”;“同学向我借钱不还,而我又不敢要,应该怎么办?”等问题,三名社区服刑人员向同学们敞开心扉讲述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以及今后的想法。他们的真诚解答,不时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司法所工作人员根据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对提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交流与沟通不仅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也使同学们在互动中得到了启迪和教育。由于时间有限,主持人不得不多次提示同学们中止递条,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和融洽。
青少年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生态教育;渗透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9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报告,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报告又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决策者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能否在心灵中播下生态道德的种子,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1]。因此,在这场触及人类心灵的思想变革中,以生态观培养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主战场。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生态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生态教育的渗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保护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和谐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接受。与此同时,为响应党和国家的积极号召,在各地中小学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开始普及了生态教育。实践证明,这些措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小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植入了“生态保护”这一文明理念。倡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生态教育,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是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生态教育的忽视,其带来的教育负面影响可想而知,致使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规范意识弱化。基于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这为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生态教育的渗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作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学生的情感价值目标上,提出了“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为此,在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材编写上,无疑也就要求渗透生态教育。举例来说,人教版九年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本书的第四课第三框,便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题,开篇就向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客观现象:“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有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显然,这是在向我们的中小学生告知,节约资源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小学生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三)生态教育的渗透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也不断涌入,严重冲击着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生态教育已经成为必然。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大致为13-25周岁,正是生理、心理、人格走向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他们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将会对他们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时期应该借助教育的力量,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价值观,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这不仅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也事关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生态教育渗透的对策分析
(一)学科渗透:拓宽学生的生态知识层面。当前,基于各地中小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知识还显得很欠缺,甚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生态”这一词。生态教育,顾名思义,其涉及的领域广,涵盖的知识多,包括了生物、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因此,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授课教师,在教授学生书本上的应有知识以外,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拓宽自身生态教育的专业知识。“思想品德课的生态观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生态知识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 。当然,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并不是意味着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打破抑或是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而是要吸取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中关于生态教育的精华内容,再适当地增减,从而融合到整个思想品德课程中。
(二)氛围营造: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生态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学目标,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育人氛围。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力求达到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学生才会听得认真,学得开心,在温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到更多的有关生态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而增强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此外,在进行生态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相关情景,引导学生融入其中,亲身体会到人与自然的那种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通过开展一系列新奇的趣味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这样既达到了调动课堂气氛的效果,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其次,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也会引起学生对于和谐环境、和谐文化的喜爱。“环境育人的效能不言而喻,教育史上有“孟母三迁”的佳话,现代也有名校多出人才的诸多范例,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渗透生态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育人氛围必不可少。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采用书画展览、植树造林等形式,为同学们展现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绿意的美丽校园。徜徉在这样一个宁静和谐的绿色校园里,必然会陶冶学生们的情操、美化学生们纯洁的心灵。
(三)实践开展:丰富学生的生态教育生活。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若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尚且显得孤单力薄,还“必须让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青少年的生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独特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生态教育的接受和认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对此,在教学中开展生态教育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积极性,也就显得尤为必要。这里,体验式教学对于生态教育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诸如进行春游、实地考察周边的自然环境、参观附近的工厂排污情况等。在活动结束后,再组织学生写调查报告、观看心得等,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破坏自然的后果,了解到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教师也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生态教育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周’、‘爱鸟口’、‘争做环保小卫士’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协作中懂得爱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等”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生态教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