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发展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发展计划范文1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学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20-02
【作者简介】王伟,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1)教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数学课程要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数学以严密的演绎思维、逻辑推理为手段的研究方式充分地发挥了人的心智功能,满足了人们求真、向善、唯美并乐于接受挑战的美好天性,使数学具备了抽象的理性价值或者说文化价值;同时,数学的经验性和实践性衍生出来的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又决定了数学的科学价值或者说实用价值。笔者以为,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可以视为一种能力、素养,主要通过学校教育中数学学科的学习而获得。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学生“学力”得以发展的过程。
“学力”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概念。广义的“学力”指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能力,狭义即指借助学科教学而形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含了学科知识,还包括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先导,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并加以评价、修改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因此,只有优化的教学设计才能带来优化的课堂教学。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不是培养数学家、科学家的精英教育。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出发,在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诸方面建立了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这不仅是数学本身特性的反映,也是社会和个体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发展的要求。新课改已十余年,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从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在长久的积累中渐渐体会数学的学科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在教学设计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遵循“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原则,将“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否自主获取知识并且积极有效地发展”作为贯穿始终的问题。教师应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人,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
二、关注数学的学科价值
数学有科学价值。数学是最为严谨、最为严格的科学,数学是理性思维的典范,是需要高度解题技巧的科学。
数学有应用价值。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源自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数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
数学具有人文价值。数学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的培养。数学学习体验应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数学学习的内在活力。
三、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综合认知心理学尤其是建构主义的观点可以发现,学习有三个重要方面: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的记录或吸收;学习依赖于已有知识,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经验建构新知;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境有高度的一致性。另外,由于数学主要是研究抽象了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数学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因此,数学新知识的学习也就成为典型的建构学习的过程。
教学设计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新知与学生已有“旧知”的最佳结合点,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入手,设立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逐步建构和完善新知识,使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因此,只有从已有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旨在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思维和操作活动的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学力的发展,而在这样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科学探索的精神、方法,体验到数学经验的本质,有利于全面、正确的数学观念的形成。
四、以问题解决作驱动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不单单是我们常说的“解题”,更不是“题海战术”。从结果看,它是一种能力,可以协调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各种技能,组织各种概念和具体内容;作为一种过程,问题解决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概念、内容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解决各种问题中起到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发现、设计、创新。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更关注学生的有意义发现学习,它不仅强调知识的获得,同时还关注学生思维水平、创新意识的提高。
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再创造”,也就是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这样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应以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不断驱动学生发展。
五、注重思想方法渗透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价值的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数学思想方法又似乎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例如,求导时,我们常会告诉学生“极限方法”,若考虑无限向有限的转化过程,又会说是“极限思想”。一般说来,思想,更多是理论,是精神实质;方法,更多地指一种策略、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具体内容和过程中经过概括形成的一种本质认识,直接支配着数学教学。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理论的形成、解题时的应用,无一不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只有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有实质的提高。
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一种内隐的知识,数学教学中讲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是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听,而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渗透。学生只有在主动的参与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中慢慢体会,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行运用和掌握,才能将其逐渐内化为自身学力的一部分。当然,教师更应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有意识的显化。总之,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一定是基于良好和充分的教学设计通过主动参与形成的。
过去,我们习惯于知识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的是“学业”;新课程推行的是素质教育、智慧教育,数学学科在“双基”的基础上也更加强调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强调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认识世界,形成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学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坚持教育的本质,树立生本观念,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问题解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一鸣.从数学本质的多元性看数学教育的价值――对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5(02).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学生发展计划范文2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法指导;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67-1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是以班级教育为主的活动,是以学生共性为前提的,它要求实施整齐化的模式,用筛子筛选加工出来的同一规格的产品,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潜能。目前,社会科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同时也促进了人的个性差异的形成。遗憾的是:教师因为各种“使命感”的压力,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我们说,承认差异,不是填平补齐,而是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要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去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并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因为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人必有用。当学生个个被视为教师心中的宠儿,学生的主动发展就会有切实的保障,作为教师要善于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话语、期望的目光表达自己对每个学生的热爱、鼓励、尊重、安慰。不要体罚和歧视学生,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民主的意识,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对学生重在引导,而非压制,重在帮助,而非训斥,比如,有一位教师在上关于圆的这一课时,有学生竟然吹泡泡,她没有惩罚他,而是引导其他学生观察他吹在空中的泡泡,从而成功地上了一节课。这表现出教师对学生内心需要的高度关注,体现了教育者所具有的高超的教育智慧。正是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的生活世界才与教育世界连接起来,并成为学生成长的有益经验;而以往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的童年的游戏,也由于教师的巧妙引导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有意义的资源,并成为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只有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成了“朋友伙伴关系”,有和谐的“教”“学”氛围时,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其主体作用。
因此,尊重学生,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二、科学指导学习方法
有意识地加强学法指导是增强学习信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保证。“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就要求教师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科学地学。学习的不得法,盲目的乱撞,是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生都是想提高学习效率,但苦于无良好的方法,“笨”办法必然要走许多弯路,影响主体性发挥。因此,学法指点就显得非常必要。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才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天赋才能的发挥。”我国《礼记・学记》也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由此可见,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学习省时,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具备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学生在这个方面恰恰很欠缺。
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法指导,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储蓄,而应更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比如交给学生积极自学的方法、认真听课的方法、质疑问难思考的方法、动手操作的方法、专心作业的方法、检查核对结果的方法、归纳整理知识系统的方法、阅读课本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等等。教师除了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必要的学法课,交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其在成功的学习方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为将来善于学习,学有信心,奠定基础外,还必须将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的方法提出要求,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而且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学答”向“学问”转变。总之,在掌握学法基础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才会事半功倍。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发展计划范文3
一、上学期工作计划及总结:
1.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打架、校园抽烟等现象明显下降;
2.疫情期间学生日常管理平稳度过,没有重大事故发生;
3.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健康安全教育理念,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4.进行特困生资助及免学费开展工作;
5.抓好对就业班学生进行就业重点安排。
二、本学期工作计划:
1.转变部门职能分工,由原来的事务性管理性部门转变为服务性、协调性部门;
2.结合学院实际对学院学生手册进行重新修订;
学生发展计划范文4
一、超越:个性化成长的诉求
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是现代教育发展主流。目前,各个学校正努力为学生创造适合自己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舞台,但大多研究都是根据现行的教育体系、高中知识结构体系、高考体系和中学生的基本素养来制定个性发展模式的,这些模式多数要求学生先要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然后在不断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性格、信念、情感态度和理想价值观。所以学生个性培养模式因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模式发展是不均衡的,不一致的,也就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曾有专家指出,真正的个性化发展应当确认为: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一个正接受思想、知识教育的学习者,有其真实的需求,所以学生个性发展应包括认知主义、人文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想。所谓认知主义,是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所谓人文主义,是强调个人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的能力,承认一个人具有认知能力也有情感面向。所谓建构主义,既肯定人能在生活中籍由对自己经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建构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在认知主义下主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配合人文主义情感的升华,建构对未来和世界的理解,所以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各种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创建和实现。离开了对具体个人生命经历的关注和提升,就很难认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二、全面发展个性的途径
1. 视差异、尊重个性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意味着教育的本质的回归。个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才培养的客观依据。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提倡尊重学生个性与个性发展;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也是正视学生差异的体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天性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克服教育中的完全趋同,整体划一的弊病,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的机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个性和发展特色。正视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也是人才培养的方式和体现。
2. 实主体,表现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因此在个性化成长过程中就要强化学生主体作用,以促进个性自我和角色自我的统一,主动追求知识,主动行动自我,主动改变自我,主动创新自我,强调主动和行动。学生在发展个性的时候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自我成长的思想,要成为自己的创造者,要形成自觉的发展意识和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要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予以认真地思索和企划,不断对学业和自身优势潜能的追求,不断地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努力克服来自周围和科技前沿发展(手机电脑和电子网络)等带来的障碍,主动积极地发展。学生还要不断丰富和充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实践智慧,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一种实力,是隐形文化,是一个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更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标准,更是促进自身个性化成长的根本动力。
学生发展计划范文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一旦对有机化学产生兴趣后,他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学好它。高中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对未知领域充满着好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要充分利用化学的发展史,以及我们国家在化学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如,我国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地位。当然,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这样就能深层次的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化学,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无机化学,另一部分是有机化学。很多学生在接触有机化学之处,显得很兴奋,也很感兴趣。我们要抓住这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努力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整理出一个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C2H4内容时,笔者首先讲授它的分子结构,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从而得出不饱和烃的化学概念,推理出,乙烯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当学生知道了C2H4结构后,立即出示课前收集好的一瓶C2H4,让学生从它的状态、密度、气味等方面进行思考,概括出C2H4的物理性质,然后再从C2H4的分子结构,学习它的化学性质。再由C2H4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总结它的具体用途。最后,总结这种含有碳碳双键的烃所具有的共性。
在以后几节的有机化学的学习中,笔者始终坚持这样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感到有机化学的学习,有规可循。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有机化学方法后,他们就会主动地接受知识,掌握化学原理,否则,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
三、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我们讲的知识,完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赶进度,让学生考高分,经常是加班加点的补课,就算把某些学生培养成了考试的能手,但结果还是高分低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把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大力倡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和探索知识。因此,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自己总结化学知识与原理。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要提醒学生,不仅要重视文字的阅读,还要重视书本上插图、表格的观察。在阅读训练的开始阶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迅速地找到阅读的重点。比如,在学习CH3CHO有关知识时,笔者帮助学生列了以下的阅读提纲:它的组成和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有哪些主要用途?工业上怎么制取它?同类物质都有哪些共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有机化学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全面、细致地观察,并要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在制取C2H4的实验中,要观察温度计的正确放置;集气瓶、烧瓶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要加碎瓷片?让学生不仅知道这样做,更重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是实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自缚手脚。在学生掌握各种仪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从模仿老师操作,到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品质,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后,我们就可以出示一些研究课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五、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化学知识零碎、众多,不做必要的记忆是不可能的,但是,笔者这里所说的记忆是科学的记忆,不是传统教学上的死记硬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口诀,从而减低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记忆的难度。比如,很多学生无法掌握银镜反应后生成物的配平,可让学生记住口诀:一水二银三氨。类似这样的口诀是很多的,想必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经验。
学生发展计划范文6
关键词: 语文作业设计 差异性 开放型 实践型 探究型
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才能,是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某些老师一直都认为作业就是为学生的考试服务的,因此,总是不厌其烦地布置、批改。其中不乏重复性的作业,也不乏填充时间的作业,以至于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很重,有的学生为了不做作业而选择逃学旷课,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选择抄袭答案或不看问题随便乱写答案等,结果学生做出的作业质量很差,严重违背安排学生作业的初衷。
在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尊重,真正全面发展。
一、设计差异型作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及后天诸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必须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打破“大一统”的作业模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对学生的作业灵活要求,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作业时空,使学生在作业中享受自。教师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作业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自己设计,让学生明确设计作业的目的,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将知识进行归类梳理。这样的作业设计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二、设计开放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精神
新课程明确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充分说明倡导自主型作业,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体现自主性、开放性。
开放型作业是变教师的统一布置为学生自主选择,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复习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变完成任务的苦涩为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穿插开放型问题会给教学带来生机,有利于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在作业设置方面要选择有用、有趣、熟悉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最佳发展,有自己特有的收获。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们可以经常布置一些开放型的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如学完莫泊桑的《项链》后,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次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舞会,马蒂尔德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通过这个作业更深入地把握马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而且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设计实践型作业,提供学生体验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业设计还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实践型作业来自学生的生活,来自社会,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加强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获得真实的人生体验,并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付诸实践活动,动口、动手、动脑,才能灵活运用,变知识为技能,内化为能力。
这种作业,从内容方面说,可根据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及学习中的难点、感兴趣的问题,对生活、社会、大自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从实践主体说,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小组合作,也可以是师生合作,甚至可以邀请家长、社会人士参加。形式有“口语表达型”、“观察积累型”、“动手操作型”、“搜集整理型”等。
四、设计探究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载体。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也可以是语文知识的解析,还可以是社会热点的调查,要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实际紧紧联系,符合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是走近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写科技小论文,如就家乡河流的污染和保护问题组织考察,研究、讨论河流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污染源是什么,如何控制减少污染等,这类作业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使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为他们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空间与方法,把他们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思维,激发想象。
总之,设计语文作业必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开放性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还要格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注意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活动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伊满香.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