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发展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发展计划范文1
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同样迅速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导致其基础设施面临巨大压力,也带来了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大规模投资。2001-2005年末期间,中国对公路、铁路和其他固定资产的投资,超过了此前50年的总和。据官方媒体报道,2010年以前,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会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同样惊人的数字还有很多。更引人注目的是,北京至上海的1300公里高速铁路,已于1月份开工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00亿美元。5年后,两地之间的通行时间只需5小时,仅为目前所需时间的一半。
公路建设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已经建成了5.36万公里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仅次于美国的州际公路。尽管目前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有所放缓,但中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实现7万公里长的高速公路。中国交通部不无炫耀地说,中国在17年中,完成了西方国家40年才能达到的成就。
此外,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水平,中国高层于2005年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这一计划,2006-2010年间,农村将会新建成30万公里乡村公路,增幅接近50%。
铁路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的铁路投资却依然裹足不前。目前,铁路运输能力仅能满足40%的运力需求。世界银行指出,中国的铁路仅占世界总长度的6%,却承担了世界总运力的25%。
不过,一切正在发生变化。今年的铁路投资是420亿美元,而过去5年的铁路总投资不过720亿美元。世界银行的官员称,这将是自19世纪以来,世界最大规模的铁路扩张。
截至去年底,中国的铁路线总长为7.8万公里。根据2004年公布的发展计划,铁路线将会在2020年时增加至10万公里。去年10月,这一计划目标被修正为12万公里。
即使2020年才能完成建设目标,未来12年将建成的铁路长度,也将是中国经济改革30年以来,所铺设铁路总长的1.6倍。铁路扩张将会降低中国的物流成本。
机场
中国人希望,新航站楼能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给外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它不仅仅是一项针对外国人的面子工程,还是北京市380亿美元基础设施扩建投资的一部分。
1985年时,中国航空旅客数量仅为700万人次;2007年,旅客数量超过了1.85亿人次。为了应对这一需求,中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以前增加97座机场。中国在2006年年底时,总共有142座机场。
民主问题
在中国,建设计划一旦完成,就会得到实施。一位中国政府官员曾说,民主会妨碍效率。
北京新航站楼的建设,没有经过任何公共质询程序。而且,由于航站楼工程迁移的1000多户农民,尽管失去了土地,却无法获得失业补助和享受北京市民那样的福利。
英国《经济学人》
数字乡村发展计划范文2
当会世界市场一大景观
若只纸上谈兵
有五种途径,诸公司概莫例外
若果布阵运作
则无一不是危机四伏,令人心
跳
虽然
如今市场已无一条战无不胜
的法则可循
然而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要做的必须去做
像埃莫森电气、 Star Busks、
USAA等等成功者那样……
每隔四五年,美国工商界都会重新发现一些新的经营概念,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法则,然而每个人在最初时却忘记了它们。那些最近还宣称它们通过一些概念——如质量、效率和速度等获得重生的公司,现在却蜂拥转向一种特别简单、非常基本的东西:发展。
据美国经营管理协会的一项调查,美国大中型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目前都把寻求收益放在他们重要目标的第二位上——仅次于客户服务。1995年还被看成是治理疯疾的灵丹妙药的公司机构重组,1996年却被排在了第16值上。那些热衷于削减成本的公司现在却急切地要增加销售额——在国内和国外推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占领新的市场。美国埃莫森电气公司总执行官查尔斯·耐特指出:“我们曾把目标定得很低,我们曾抑制发展。我们一直削减、削减成本。但我们只能达到现在的水平。”
然而,有了这种认识之后,那些急于增加销售额的公司现在却碰上了有关发展的最残酷而又谈的最少的一个事实:要正确地做到发展比人们想象的要难得多,《发展壮大》这部书的作者、顾问怀特·杰茨指出:“大家蜂拥转向发展所产生的失败者要比成功者多。真正的发展是少有的。”
他说的不错,发展最常用的五种途径——进军海外、创新改革、收购其它公司、建立新的销售渠道和抢占市场份额——都充满了危险。例如:通过促销宣传活动、分发优惠券等方法花钱抢到了市场份额,然而你的竞争对手们却能不断地杀价同你比着干,从而导致公司出现赤字,对于那些尚未进军海外的公司,外国的官僚机构和落后的国家体制会使你的国际化实践成为一次失败的经历。发展企业的最常用的方法——收购其它公司,也是一种失败多于成功的手段。
发展如果没有稳操胜券的法则可循,我们又该如何做呢?一些公司——如埃莫森电气、Star Bucls、USAA和 Cis—Co系统公司——已经知道如何连年提高它们的收益额。除了 Cisco公司之外,它们的成功最引入注目的地方就是它们都不是硅谷里迅速发家的高科技公司。它们都是在那些平常而又成熟的市场里拼争的大公司。
例如埃莫森电气公司在1995年其收益增长了16.3%,达到了100亿美元。这是家有106年悠久历史的公司,总部设在圣·路易斯市,生产电力发动机、冰箱压缩机、废物处理装置、手用工具等。公司总执行官耐特自1973年起就一直担任此职,在任期间,他已通过创新改革、收购、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等方法为他的公司注人了新的活力。USAA(美国军队保险公司)主要为美国军官服务,它是刺激现有的客户买更多的保险;而不是通过打折扣而扩大市场份额。 Starbucks公司是一家有25年历史的咖啡店连锁公司,自1987年以来它以每年50%的速度迅速发展着。它主要是靠不断完善各种新的服务方式而向人们提供咖啡这种古老的商品。
这几家公司在互不相同的同时,它们也拥有基本的特征:它们拥有稳定而富有经验的管理队伍,它们在研究开发上投资巨大,它们还在招募新员工和培训老员工上花费巨大的精力和资金。最为重要的是,它们意识到了公司发展不是自发地发生的,这需要精心计划,耐心培养,稳定慎重,最后得到报偿。
画出金字塔
创新是每个人寻求发展的方法清单中一项内容。但是新的产品很少能达到人们对它的高期望值。只有42%投入市场新产品达到了经营者的期望。这些经营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报怨他们的公司在研究和开发上太“扣门儿”。
芝加哥创新咨询公司总裁托马斯·库茨玛斯基指出,主要的问题是这些公司没有把他们的研究开发资金花到“正地儿”:"他们没有在开发前期进行深入的客户调研。他们只是等待,直到有了一个概念,然后他们才测试它。”
库茨玛斯基指出创造出一种新产品最糟糕的方法就是召集一帮经理坐到一间屋里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这必然会产生出最低程度的革新,如弄出新形状的瓶子,以及把洗衣粉浓缩一下,而把创新的活留给包装行业去干。
一个能清楚地透视创新这一概念的总执行官是埃莫森电气公司的耐特。三年前他大刀阔斧地改变公司文化,从而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在他执政的23年中,公司已连续18年创每股收益率新纪录。它对联东的总体回报串自1991年以来平均为16%。
但到90年代初,一直通过削减成本而获得利润增长的埃莫森公司却发现它的发展速度放慢了。市场营销人员被捉襟见肘的预算捆佐了手脚,因而失去了许多很好的机遇。创新的步子也小了下来,部分上是因为部门经理们都愿意进行时间短见利快的短期项目投资。而长期被说成是公司目标——走向海外,却因部门主管们不无焦虑地去保护国内的地盘,而刚迈第一步便卡住了壳。
1994年,埃莫森改变了它的战略。现在要以当年追求削减成本的热情寻求着公司的发展。埃莫森公司新战略的一个标志就是每年一次为期两天的由公司60个部门主持的发展会议。不要以为这些会议就是公司经理们坐到一块做那些圆饼预测图。各部门主管提前两个月就开始为这些专题会议做准备了。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耐特要出席每一次会议。第二,部分上是因为每个高级管理人员的薪水都与他为发展设计的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的成就如何挂上了钩。
埃莫森公司喜欢在一张纸上展示两个金宇塔形状的公司发展计划。左边的金宇塔总结过去一年的发展计划。
右边的金字塔则描绘对下一年的建议,包括投资新产品、向新市场进军和收购一家新公司的计划。每项建议都通过一个复杂的公式赋予了重量,包括计算风险、市场状况、产量控制力 ,见到报偿需多长时间等。那些成功机会最多的建议(包括上年没有实现的)将会落到金宇塔的下部,将得到首先考虑。
负责埃莫森公司电子产品业务的执行副总裁乔治·塔姆克解释说:“过去,每个部门都有同样的销售额发展目标。我们会凭空捏出一个数字,像15%,因为这个数字是个很高很好的数字。我们不评估新技术的风险,也不评估我们的实现目标业绩。”
埃莫森公司对发展的投入从公司最大的子公司——科普兰公司身上体现出来。这家公司为冰箱和空调设备生产压缩机,其年销售额为13亿美元。迄今为止,利普兰公司已经把3亿美元(这是埃莫森在创新上最大的单一投资)用在了完善一种叫作“服从卷轴”的技术上。它设计简单(看上去就像孩子们玩的小风轮)其卷轴特别难制造。这种装置像压缩机的肺一样,它可以使科普兰公司把机器造得比对手的更小、更静、更省电。这种压缩机的销售在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者。
但是如果耐特个人没有表现出他对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这种压缩机技术就不会如此成功。科普兰集团副总裁霍华德·兰斯说:“以前这样一些项目可能都不会摆上桌面。现在我们则谈论着它们,因为我们都有急于发展的压力。”
曾经认为他的公司己“黔驴技穷”的耐特现在意识到了他对削减成本的强调束缚了创新的手脚:“在这些会议上我一直很吃惊,看着那些发展计划,我在想:‘为什么我们以前不干一些这种事呢’,噢,我们没有于是因为我们没有财力去干。我们没有财力是因为我们太注重控制成本了。”
走向世界,但须谨慎
美国的许多行业已经变成了一个再拼命苦干也发展缓慢的市场,而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过去5年它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在以12%的速度跳跃。1995年美国人向海外投资了950亿美元,比1990年的270亿美元上升了许多。
但每个想到海外淘金的人都可能会失望。 P&G(宝洁)公司在亚洲找到正确的配方之前走了不少弯路。现在它在日本的生意做的不错,弄出了适合日本人习惯的洗衣产品。通用汽车公司最近放弃了一项已实施三年的在中国生产美国风格的皮卡汽车的计划。
据一项调查,44%的在中国经营的西方公司还没有开始赚钱。美国安德森中国战略咨询公司主席邓尼斯·西蒙说:“那些涌向中国的人说他们担心以后赚不到钱。一笔在别的地方做不好的生意不会仅仅因为是在中国就神奇地变成好生意。”
其中一个不想在中国继续发展公司就是克莱斯勒公司。公司总裁罗伯特·鲁茨说:“人们对到中国发展太乐观了。但当他们真正面对中国市场时心就凉了。这些国家要形成真正的由消费驱动的汽车市场还需要很长时间。”
一个成功地进军海外的方法是详细地了解当地市场,美国汽车公司最便宜的车型也要卖10000美元,它是很难进入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平均年收入只有500美元市场的。但对于埃莫森这样的公司来说,中国却是个极佳的开发地。例如,中国大多数的乡村都能买得起埃莫森公司的小发电机。埃莫森还在亚洲其它地区有着极好的前景,那里先富起来的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空调器和冰箱。
埃莫森所要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要与这里尚未发展的交通系统和多层次的政府官僚机构打交道。但最大的障碍是找到合适的管理人员。驻在香港的公司人事部副主席罗伯特·斯坦利说:“人才是我们在亚洲的弱点。”他们向中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许诺丰厚的薪水和到美国深造的机会。埃莫森还把它一些最好的国内人才派往亚洲。斯坦利说:“如果你想从现在到20年以后成为公司的高级经理,你最好在亚洲获得些经验。”
只买物有增值
收购其它公司是迅速发展自己的一条最简单的途径——至少在纸上如此。曾经在80年代猛刮的合并和收购风,现在又加快了其步伐,很快就要打破1995年创下的5150亿美元的纪录。但据一项调查,只有23%的收购活动收回了它们的投资。这就意味着那些拿钱来收购它人壮大自己的公司其实成了冤大头。例如美国的夸克奥茨公司还在为两年前拿出17亿美元去收购斯耐普公司而后悔,这家亏损的饮料公司已经耗干了夸克公司的收益。
那些成功地利用合并和收购发展自己的公司了解它们想从所买公司中得到些什么——它的技术、它所达到的市场或它的销售网络。它们还知道——这是个常被忽视的地方——它们要从买卖中增值什么。当 C;sco系统公司想收购别人时,它对两件事感兴趣:正确的技术和对口味的企业文化。如位于圣·何塞市的公司专为计算机网络生产计算、硬件和软件,它以每年100%的速度飞速发展着,1993财政年度的收益达40亿美元。大约四分之一的发展来自于收购——小心谨慎有的放矢的收购。
当1993年9月 Cisco拿出9000万美元去收购克莱森多通信公司时,羽毛未丰的它还只有1000万美元的销售额。负责业务发展的公司副总裁查尔斯·吉卡洛说:“每个人都认为我们疯了。”三年后吉卡洛组成了 Cisco的核心部门,它每年产生着5亿美元的收益。他说:“我们买到是一种超级技术和一堆人精。”
在过去3年中 Cisco公司已拿出了55亿美元收购了14家公司。但它所拒绝的交易则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而且都是在最后一分钟放弃的,因为 CisCo发现它们要买的公司的老板只想拿到现金,而不愿同大公司一块去发展其业务。
经受了考验的公司则得到了 Cisco巨大的销售网络和制造专长。
改善销售渠道
作为一条常被忽视的发展途径,销售渠道的改善成了 Starbuck这样的公司走向富裕的捷径。这样的公司还有德和计算机、家庭仓库、查尔斯·舒瓦布公司。这些公司都经营普通的产品,咖啡、计算机、硬件和证券,它们却都找到了联接客户的不平凡的渠道。麻州莱克星顿市的莫塞经营咨询公司主席罗伯持·阿金斯指出:“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就是一种竞争优势。想想 Kraft、 P81 G和雀巢公司眼睁睁地看着 Starbucks公司从它们心中偷走了咖啡市场份额,而它们却没有用它们自己的零售渠道做出反应。”
阿金斯说这并不是偶然的,大多数创新来自刚初创的竞争者,大公司想开辟一条新的渠道却常会被公司内部文化障碍所阻挡。90年代初,雅劳公司曾勾划出一个直销其产品的计划,但公司里那些挨门挨户推销的雅劳小姐却报怨新的渠道抢了她们的饭碗,最后计划胎死腹中。
很少公司能像 Starbucks公司那样”(这是一家美国发展最快的公司)很好地管理这些渠道。总执行官霍华德·舒尔兹买下了一家刚刚建立的咖啡馆连锁公司之后,在几乎没有营销预算的情况下,开始给人类最古老、最乏味的商品——咖啡,注人了新的活力。自从1992年 Starbucks的股票上市以来,其股价已上升了近8倍。1995年它又开张了335家商店,包括在日本的两家——这是在北美以外的第一批商店。公司现拥有1020家咖啡馆,而1989年时才只有50家。舒尔茨说:“Starucks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数字乡村发展计划范文3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工作部署,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优环境,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总体平稳较快。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0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计划一个百分点。全部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25.09%。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农业增加值完成27亿元,增长2.0%,耕地保有量为2.947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实现34.2万吨,超出计划4.2万吨。年底全县家禽、奶牛、生猪存栏1505.3万只、4.75万头和41.2万头,肉、蛋、奶产量达到7.65万吨、12.82万吨和11.03万吨。森林覆盖率净增0.15%,达到19.15%。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求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0亿元,同比增长6%。工业税收和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21.34%和3.7%,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和用电量分别增长49.7%和6.6%,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22.5%和3.2%。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完成78亿元,增速高于全县生产总值增速3.9个百分点,占全县总值比重达到39%,服务业税收已占全县总税收的52%以上。对外贸易及旅游基本实现同步增长。全县进出口总值达到10959万美元,增长8.3%。旅游直接收入完成4102.26万元,增长12.91%。金融结构回升向好。全县金融结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0.8亿元,较年初增长22.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4.3亿元,增长18.45%。各项贷款余额112.1亿元,较年初增长56.38%。
投资及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亿元,增长21%,高于计划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投资完成53亿元,增长23.8%。引进市外资金24.3亿元。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150个,总投资156.6亿元,实现投资80.3亿元,与计划持平。全年确定县及县以上重点项目38个,完成投资21.9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1%,常山纺织一期、橡一股份、小商品市场三期等11个项目竣工投产,小蜜蜂集团、新泰特种油、正洋建材等9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有12个项目进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取得了土地、资金等政策的有力支持。在医疗卫生、文化事业、饮水安全等方面16个项目争取到国债资金支持,总投资4.41亿元,争取国债资金3787万元,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统筹城乡取得新进展。继续完善建成区配套设施建设。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供气量110万立方米/年,城市供热率、供气率、供水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70%、92.3%和98%。迎旭公园落成投用,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43.1%和13.1平方米,成功晋升省级园林县城。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资5037.2万元,完成城慈、房里线等农村道路改造工程15项,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4.8公里,投资150万元,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5633亩,投资515万元,解决4个村1.0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10个新民居示范村开工建设,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农村居民的集中供热,解决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的城乡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工程已获得省审批;南楼采摘观光园、塔元庄都市农业园、西平乐金农禾生态农庄等生态休闲农业、都市化农业项目的实施正在推进城乡经济的融合。
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双双实现9%增长,分别达到12584元和6720元。城镇新增就业24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9%以内。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796人。全县乡镇医疗卫生院改革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完成年度任务,基本药物制度和大病统筹制度全面实施,城镇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新农合筹资、城乡低保、最低工资收入标准继续提高。全年筹建保障性住房676套,其中新开工建设640套,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36户已入住廉租房。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2天。年确定的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八个方面25件实事基本完成。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投资8113万元,完成东柏棠小学、里双店中学等16所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新建的子龙小学竣工投用,撤并5所中学,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9%。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全年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9项,争取资金1049万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4%。文化事业蓬勃展开。五集纪录片《古郡传奇》在各级电视台连播,历史剧《常山少年·赵云》、电影《田野的希望》成功上映,“元曲艺术文化中心”项目得到省文化部门批准并给与资金支持,县文化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农超“万村千乡”工程全面完成,乡镇、村级基本药物和农资产品、生活日用品等全部实现统一采购及配送。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好转,体育、民政、档案、计生、国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9个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年度计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5‰,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95%和99.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4.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均完成市任务目标。
同时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存在下行压力,土地瓶颈制约明显,节能减排成本高、难度大;二是企业经营面临巨大压力,要素紧与价格涨并存,贷款难与融资贵并存,招工难与用工贵并存,市场需求减弱带来企业经营风险上升;三是物价持续高位运行,对居民生活、市场流通影响加剧;四是工业及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平台建设仍处于规划阶段,园区建设尚未启动。这些问题和矛盾直接影响着年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下大气力进行深层次研究,结合我县经济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措施并严格落实,方能得以解决或缓解。
二、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预期性指标
1、全县生产总值增长9%,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5%以上。
2、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15%。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其中服务业投资增长20%。
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9%。
6、市场交易额增长15%。旅游直接收入增长10%。
7、外贸进出口总值、出口创汇额分别增长10%和9%。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约束性指标
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8%。
2、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8%。
3、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3.7%。
4、主要污染物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1%,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保持在上年水平。
5、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5万人。
6、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2%和95%。
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以上。
8、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1.4%。
9、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量500套。
10、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32万人。
11、耕地保有量在2.685万公顷以上。
12、人口自然增长率8.3‰以内。
三、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
年,面对我县更加特殊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发展改革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坚持大招商、重项目、抓发展不放松,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确定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全面启动产业聚集区建设。古城风貌保护区:衔接《古城风貌整治及提升总体规划》、《县古城保护规划》及各项相关规划,按照省、市政府要求进行古文物本体保护与抢救、环境综合整治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和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区:一是落实省级园区管理机构,对两区实现全方位服务及管理。二是在省政府批准的园区发展规划基础上,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规划环评审核。三是探索以园区整体进行推介和招商,吸引战略性投资者投资于文化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以拓宽商品批发领域、完善仓储物流功能为主线,谋划实施物流园区三期、恒山市场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市纺织服装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基础设施完善优势,支持引进重大产业类项目,将建设用地指标、能源消费增量及环保容量指标等向入驻项目倾斜,协调解决征地拆迁、项目进场等难题,确保投资102亿元的际华职业装、投资40亿元的润德服装加工区、投资12.5亿元的古林家纺等项目早日具备条件开工建设,力促常山生化、常山纺织一期竣工投产,完成投资12亿元以上。县工业经济开发区:一是强力推进科技工业园区项目建设,橡一股份、华恒国鑫等5个项目投产见效,豪特厨业、波特无机膜等3个项目基本竣工,盛华金属、大旗LED、开启利门窗等4个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全年完成投资3.5亿元以上。二是全面启动综合工业园区建设,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高站位规划产业布局,高标准确定项目准入条件,全方位规划、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我县工业聚集区平台,力争招引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3~5个;对小蜜蜂集团、新泰特种油、正洋建材等异地扩建项目加强督导和服务,加快建设进度。三是鼓励支持板材家具类大项目及现有企业升级改造项目入驻木都工业园。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产业区:重点建设滹沱岸镇、曲阳桥乡2个万亩无公害蔬菜、瓜菜示范基地,建成东贾村、西里双等4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区。加强金农禾生态农庄、塔元庄观光农业、恒佳休闲观光特色果品采摘等4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共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50个,计划完成投资90亿元。一是安排县及县以上重点建设项目24个,总投资315.7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3亿元。按产业类别分:工业项目15个,总投资246.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6亿元,分别占重点建设项目总量的62.5%、78.2%和83.2%。按建设进度分:续建项目8个,总投资77.5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45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16个,总投资238.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64亿元;前期项目7个,总投资157.28亿元。力争10个以上项目进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在资源要素配置、破解瓶颈制约因素等方面提供重点保障,力争常山纺织三期、曾氏门业、天天乳业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二是项目谋划工作要实现新突破,谋划项目达到160个以上,总投资48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80个,总投资380亿元,根据全县发展需要筛选项目,协调落实各项前置条件,及早进入项目审批前期阶段,对重大产业支撑性项目和龙头企业拓展项目,组织好编规划、做可研、搞论证工作,把项目做实做好做出成效。三是鼓励支持现有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实施税收倍增计划,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产业政策、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土地利用等方面搞好指导和服务,全年共安排工业技改项目41项,总投资102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5.3亿元。四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分包责任制和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全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五是努力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项目。
(三)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以县重点项目为抓手,以纺织服装基地项目为重点,保开工、促进度,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二是以服务工业运行为主线,引导企业深入开展对标活动,提质增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给予协调解决,全力保障重点企业煤、电、油、运等要素需求,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保增长。三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实行“经济运行联席会月例会”制度,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及运行特点,及时提出与采取对策,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四是齐抓共管节能减排工作。根据全省实行的能耗总量和能耗增量双控制政策,对没有能耗增量、污染容量指标来源的项目从严审批,继续对全县18家年耗能千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和12家重点减排企业实施监控,支持新上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申报资金。建立企业用能档案,以税电比指标对企业用电实施确保和控制管理。将全县节能降耗任务目标责任分解至各乡镇、重点企业,纳入县考核体系,确保重点企业的正常运行及县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的完成。
数字乡村发展计划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立法
【中图分类号】G258.2
一、我国图书馆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政府促进公共图书馆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保障其拥有充足经费,虽然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馆均政府投入从2003的172. 6万元增加到401.7万元,财政投入也由 2000 年的13.93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58.37 亿元,但经费短缺依旧是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原因。[1]
经费投入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目前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与国际标准存在巨大差距,2005 年以来, 我国公共图书馆年度经费总额占国家财政总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0.08% 左右的较低水平, 而且呈总体下滑趋势。2011 年, 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 1 元, 人均藏书量不足0.5册, 较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 1.5册至2.5册的水平存在显著差距。[2]另一方面体现在国内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国家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大型图书馆上,中小型的县乡基层公共图书馆则尚未被列入发展计划中,致使这些基层的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3],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经费严重不足,甚至引发了 "人吃书"(人员经费挤占购书费用)现象,多数公共图书馆存在几年甚至十几年没买书或者很少买书的现象,这种服务的不均等违背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对普遍均等的表述:"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
第二,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资源浪费严重。近年来,政府采购制度在公共图书馆界开始实行,由各级财政部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执行。然而主管政府采购的部门,对图书馆的业务并不是很熟悉。图书馆每年申请自时, 需要向该部门作多番沟通解释。而政府部门也有其难处,没有法律的的支持,他们也很难赋予图书馆这些自。于是申请采购自的过程会变得非常艰难, 甚至会有相当部分项目得不到批准。[4]这导致很多的公共图书馆所采购的图书的知识含量折旧快,不对读者胃口。图书馆的自主采购对于充分维护图书馆和用户的自由权利来说如此重要,因而仅仅用一些政府颁布的指导性政策或一些根本缺乏强制性的文件作为保障,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以法律的强制性来保证和监督图书馆的自主采购权。[5]
第三,图书馆建设的理念没有考虑到数字化时代的变化,实现图书馆功能的转变。传统图书馆是市民学习知识的场所,但随着数字图书馆地位的不断上升和网络的发展,读者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人们在信息获取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网络、电视、手机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获取的重要工具,图书馆对人们生活的实际影响力在逐渐下降使得市民到图书馆学习知识的动力降低。[6]
第四,缺乏图书资源管理与维护的基本法律制度与法律责任,图书资料管理不到位,毁损丢失严重。随着现代化技术和观念的引入,使各个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管理日趋先进,但仍存在图书资源流失的问题。
第五,缺乏对民间力量建设图书馆没有制度上的引导和监管措施。研究认为,民营图书馆对发展基层中小型图书馆,特别是乡村图书馆(室)、西部地区图书馆有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鼓励私营是新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一项双赢的事业,应公私经营,共谋发展。[7]但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扶持。
第六,没有从制度上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数字图书馆为读者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信息资源全球化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快捷,实现局部文献和远距离文献的下载和传播。数字图书馆这种信息资源提供的方式与服务直接涉及到著作权人、传播者与公共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核心问题就是作品数字化问题。[8]
以上的问题表明,我国需要一部图书馆专门法,全面地规范图书馆法律关系,建立健康的图书馆秩序。而截至目前为止,除一些地方出台了图书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方面,全国性的的立法草案虽酝酿已久,但至今未有法律出台。
(二)问题背后的原因
第一,对图书馆对构建和谐社会、市民社会的功能与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图书馆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需求度。正如学者指出,我国对图书馆的认识不足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首先在农耕时期,自然经济不需要信息的流通,图书馆也就成了一个消遣场所;后,急功近利的思想使我国注重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图书馆的建设[9]。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对公共图书馆存在意义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普及知识基本层面上了, 而是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为履行尊重、保障、促进公民基本人权以及教育权、文化生活权的义务所应有的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给予必要投入和法律保护的基本职责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0]目前,我国人民普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却没意识到图书馆对知识传递的巨大重要,这也是我国图书馆建设落后的深层原因。
第二,缺少对图书馆建设的制度供给,导致图书馆建设中的诸多基本问题无法可依。我国图书馆管理模式与方法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 条块分隔的多元化行政管理, 由行政指令干预图书馆运行,图书馆是对各自直接所属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馆际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互不往来;(2)图书馆事业是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公益事业, 政府根据财力和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进行预算和投资, 图书馆的服务效益不与拨款数量直接挂钩,图书馆开展服务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11]
第三,在图书馆建设中没有处理好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关系。公共图书馆服务虽然在整体上属于公共产品,但依然应当划分其与市场之间的界限。
第四,图书馆学会和相关组织未能积极展开研究,促成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理论界对于公共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立法与管理中涉及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问题,公共图书馆的性质、职能、尤其公共图书馆思想在新的信息环境、经济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和我们可能选择的对策等,也都没有开展深入的讨论。[12]
二、有关国家和地区图书馆立法与实践的启示
目前,已有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多个国家颁布了与图书馆有关的法律,这些法律包括国家图书馆法和其他的专门法。从上述国家的有关立法规定来看,其共性表现为:
第一,充分认识和界定了图书馆在市民社会和法治社会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明确了图书馆的法律地位。1956年,美国颁布了《图书馆服务法》(Library Service Act , LSA),这是第一部全国性图书馆法,接着陆续颁布了《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 》(Library Service and construct Act , LSCA) 和《图书馆服务和技术法》(Library Service and Technology Act , LSTA)其内容也从只包括公共图书馆到开始包括中小学和大学图书馆研究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几乎所有的图书馆类型。[13]
第二,图书馆的经费有法定的公共财政预算作为保障。美国联邦立法对图书馆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保障了政府直接向图书馆提供经费,法律中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对公共图书馆拨款事项: 明确联邦政府对公共图书馆拨款责任; 联邦政府拨款具体数量; 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方式等。
第三,坚持透明开放的办馆原则。英国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历史最为悠久,一般的大学图书馆自从建校起就面向社会开放,公民可以免费到大学图书馆阅览 (学龄前儿童需家长陪同),大学图书馆里约有5%是市民。
第四,理顺公共图书馆与私人图书馆之间的关系。美国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和私人捐款用来资助公益事业,捐款的款额都可以从税务中免除或抵消。
三、我国图书馆立法应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把握好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的关系。近年来,民营图书馆数量的增长成为了一种趋势,馆藏以新书、热门书为主、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服务时间长、环境优雅舒适、服务人员态度热情的特点使得民营图书馆能够立足于市场经济并获得广泛赞誉。民营图书馆已经在公立图书馆服务还没有能够覆盖的区域发挥了作用,还应该主动进人社区文化建设领域,为居民文化休闲提供服务。政府举办的公立图书馆应该像是城市百货大楼,代表着城市的文化水平;而民营图书馆则是居民身边的便利超市,为民众提供机动灵活的便利服务。[14]
第二,顺应时代变迁,以制度促进公共图书馆职能的转变。传统图书馆是市民学习知识的场所,但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的全面兴起颠覆了图书馆的传统功能。
第三,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理顺知识产权保护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突破了传统的场馆和地域的限制,为市民学习知识和提高修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如何保护著作权人的著作权,鼓励创新和打击仿冒等违法行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法律领域,目前世界各国的图书馆立法在这方面基本上也还是空白,值得深入研究。
第四,通过图书馆立法,从图书馆建设到服务的各个阶段建立基本制度,并落实法律责任。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对图书馆进行宏观控制、实行协作协调的重要保证。各国政府都把图书馆事业列入国家信息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视为保护各发展国家信息资源的主要基地。我国也应当把图书馆系统作为国家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建立起国家统一的专门机构,领导统筹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协调各系统图书馆的信息机构的工作。[15]
图书馆法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并且具体的,既涵盖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选择又能使图书馆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如在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方面,应当有中长期规划和经费保障;在图书馆建设和图书的公共采购方面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采纳公众意见的法律平台,同时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图书管理方面应建立严格的馆员资格制度和图书资料的管理制度,落实相关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吴洪:《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总第187期
[2]张媛:《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足0.5 册》,《法制日报》2013年3月15日
[3]张青城:《论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职大学报》2008年第3期
[4]陈智颖,尹爱丽:《政府采购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采购自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7年第9期
[5]戴艳清:《公共图书馆文献的招标采购与自主采购》,《图书馆杂志》2013年第3期
[6]朱志远:《网络环境下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竞争环境与运营策略分析》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7]陈华:《鼓励私营是新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图书馆建设》2003年第3期
[8]顾必成:《网络信息环境下我国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的若干思考》,《新世纪图书馆》2003年第1期
[9]张洪顺:《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艰难性、缘由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年2期
[10]王晓军:《图书馆核心价值辨析--兼论公共图书馆制度价值》,《图书馆》2008年第4期
[11]李嘉琳:《中外图书馆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图书与情报》2001年第1期
[12]范并思:《论加强公共图书馆问题研究》,《图书馆》2006年第6期
[13]刘璇、张丽、冯 佳:《国外图书馆法演变特点及对我国图书馆法的启示》,《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第11期
数字乡村发展计划范文5
关键词:参与式发展;民族社区;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6-0033-06
一、参与式的发展与发展的参与式
参与式(participation)是一种以非外来者为导向的方法和理念,强调通过赋权社区中的弱势成员,使他们能够具备分析自身状况的能力,和社区其他成员一起制定有效的发展计划,并采取行动来实现社区的公平发展。
参与式最早源于由外部机构发起,移交当地管理的尝试,如20世纪30年代在印度的新经济项目和50年代康奈尔大学的维柯斯计划、芝加哥大学的福克斯计划,这些由外界强加并由专家主导的发展模式,由于没有考虑当地人的需要而缺乏可持续性,因为“本地人不只是研究的对象,而且是研究工作的各个阶段的参加者,是自己信息的生产者和主人”;60年代以来,那些“给无声的人有说话的权利”的呼声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政府和非政府机构都着手创建更多的计划以帮助扩大“传统中未得到承认的声音”,这些计划明确提出其宗旨是把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控制权转交给那些从前没有控制权的人群,并提供方法和策略以增加社区对自身发展的决策权。从最小的非政府组织到世界银行,参与式得到不断试验,形成名目繁多的方法和称号缩写,如参与乡村鉴定法(PRA)、参与行动研究法(PAR)和参与研究法(PRM)等;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组织要求自己的发展项目、研究和评估更具参与性,参与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受到主流发展理论的欢迎与承认。参与式不仅推动和刺激了大量培训指南、手册、课程和网络的产生,而且其中很多成果还为发展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展理论对社区差异性的认识和以人为本宗旨的强调,是参与式与发展结合的前提和契机。自14世纪以来,英语中的社区(community)一词形成较为稳定的内涵,如“同一个地区内的人、一种共同的性质、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和特质”,指一个具有地理特征的人群的集合;一群长期或短期生活在某个地方,由一种情感或经济或亲属关系和文化联系起来,共同接受某种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人群。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区不再被天真地看作是一个和谐的、内部平等的集体,“社区凝聚力”的神话被打破,因为社区成员在阶级、种族、宗教、年龄和性别方面的差异,使得那些有权力、有能力公开发表见解的人群的观点和需求更得到重视,社区内部差异性引发权力运作机制的复杂化,最终导致社区难以实现公平的发展目标。
1956年,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视发展为“总人口人均产出的增长”,在战后的最初阶段,发展指的就是经济增长,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是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即只有明显的生产的量的增长,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明显进步和质的提高,因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受到普遍批评,因为它没有产生质上的新变化。托达罗在《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指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因此,应该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发展是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变化,因为它“并非从外部强加,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1976年,国际劳工组织首次论述了人的发展问题,在联合国制定的第三个十年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充分参与发展过程和公平收入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福利”,因为“经济增长、生产性就业和社会平等都是发展的根本性的、不可分割的因素”。
参与式发展的出现,一方面是发展话语内涵扩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表明,参与式并没有明显地对现存的权力关系构成危胁。虽然早期有些参与式也挑战居于主导地位的权力关系,但随着参与式一词的泛化,参与式发展陷入了重重迷思,它越来越被定位于一种技术或管理方法,不再关注社区内部的微妙状态,不愿触及社区权力的运作机制,也就不能推动社会关系的改变,最终参与变成了乌托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参与式发展在资源管理、农村社会经济评估、社区发展与管理、发展计划、小流域治理、小额信贷、农村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章通过云南省三个民族社区项目个案,解析参与式发展的三重迷思,反思国内参与式发展这10多年的经验,旨在推动参与式发展的本土化研究。
二、来自三个民族社区参与式发展项目的个案研究
参与式发展的迷思之一:定义狭窄化。参与式的实施者把参与式仅仅作为一种“搜集讯息、记录图象和及时分析”的工具,导致对培训手册的照本宣科,这种标准化趋势违背了参与式的初衷――摆脱局外人代替社区居民决策的局限,让社区居民来选择适用的方法并拟定可行的发展计划。在具体项目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参与式点缀下的外来专家的意见和规则,这种为“掌权的人管理权力”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参与式发展陷入“为政治目的做出机械决策”的困境。
1、PRA成为低度咨询的工具――新平南碱傣村妇女能力建设项目
2002年7月,云南省新平县南碱傣村妇女能力建设项目获准立项,这是一个致力于提升文化生态村建设中的妇女能力的参与式发展项目。南碱行政隶属于新平县腰街镇曼蚌村委会,共55户,275人,全是傣族,自称傣卡,是漠沙花腰傣的傣雅支,因其服饰而得名,20世纪初,美国人威廉.克里夫顿.杜德在其著作《台族――汉族的兄长》中写到“其所以称为花腰傣,显然是由于这族的妇女的裙子缀着花边,花纹作水平纹”。南碱地处海拔520―540米的河谷地带,主要作物有甘蔗、水稻、青枣、荔枝和芒果等。在文化生态村建设的4年中,村民们投工投劳3.6万人次,修道路、通水沟、改造旧村、盖传习馆,但是存在妇女被动参与,决策能力不足等问题。2004年5-6月,项目组用农事图、年节图等PRA工具和摩塞框架收集南碱妇女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年节祭祀活动、手工制品及对文化生态村的希望与想法,了解不同年龄段妇女在生产、生活和社区事务中的地位和角色,以提升其参与意识,寻找妇女能力建设与生态村发展的结合点。
在前期的调查中,项目组了解到南碱傣村是一个男外女内、男公女私的性别分工模式固化的父系继嗣社区,妇女理解的文化生态村建设就是村长、管委会干部拿主意,自己听安排做实事。作为一个正在变迁的傣族社区,南碱的许多传统技艺和知识,如染布、织布、拉线、篾编、制陶、祭龙等正在慢慢消失,居民穿着民族服装的比例较低,传统的花腰傣男子的服饰已经完全被汉族穿束替代,除了 老年妇女外,中青年妇女已经很少穿着傣装。2002年南碱的四月节,专门有一场老中青三代女性的服装秀,就是鼓励妇女穿着本民族的服装。在文化生态村建设中展示妇女经验是必要的,但把妇女穿着民族服装与民族文化保护等同起来的做法,巩固了社会对妇女角色的普遍定义。
为了不触及社区内部的权力关系,避免极有可能出现的社区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冲突,项目组把PRA作为向社区作低度咨询的工具,了解妇女的手工活动,如社区中的老年妇女能从事刺绣、挑花、穿挂件、缝制衣服、钉银泡、接花穗等活计,会用木制水平机织麻布,经染色后,再用七彩丝线在黑色底布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如长在田埂间可食用的四角花、公鸡的鸡冠和央箩的纹理等,整套服饰制作工艺母女传承,如果女子不会做针线活的话,传统上是很难找到婆家的;并提出在旅游品市场开发中发挥妇女经验,由老年妇女传帮代,开发、制作并出售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如水母鸡、鱼脸等小型挂件和民族服装、儿童帽、背被等实用性生活用品,同样强化了女织的分工模式。
由于传统的傣式女装由自制的土布缝制,包括头帕、短衣、长袖衣、筒裙带、围腰、臀饰、绑脚等,费时耗工,染色极易褪落,而且每次至少要穿两条裙子,与炎热的气候不相适宜,所以,是否要穿着传统傣装,或者结合时尚,改进现有女装的样式和面料,应由南碱妇女来做决定,包括是否要挑战传统的性别定型。目前该村70%的妇女初中没有毕业,20%的小学没毕业,文化程度低,与外界交流存在语言障碍,这些既是妇女参与度低的原因,也是妇女能力建设的努力方向。
参与式发展的迷思之二:赋权(Empowerment)肤浅化。社区发展大多是通过扶贫计划来实施的,在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内部东方主义”的偏见中,贫困的社区居民被认为是落后和保守的,受到双重的边缘化。如果权力是一种使行动者转变的能力,那么,赋权的过程必须包括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决策能力,只有当被去权的行动者有能力集体采取社会行动来缓解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压力并声称自己的合法权益时,赋权才得以实现,“对压迫和权力的理解可以避免使赋权变为无意义,否则,赋权一词就会遭到损害和贬抑”。因此,赋权绝不仅仅意味着邀请社区居民参加需求评估,或者为边缘人群提供咨询,缓解表面的压迫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与社区居民一道分析压迫原因并制定可行的计划,通过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2、PRA自动赋权:寻甸县易隆梨树脑苗村水资源使用项目
2004年1月,寻甸苗村社区能力建设项目启动,旨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发展中的缺水问题,进行经济生产,促进自身能力建设。梨树脑村是云南省寻甸县塘子镇易隆村委会所辖的苗族社区,距易隆村委会8公里,距塘子镇15公里,有11户,共46人。该村位于一个坡度达70度以上的山头上,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两个地下水源,一处在半山腰的大梧桐树下,由政府出资,建盖了一间石屋,将其围成水井,供居民作饮用水,现在井水已见底,即将干涸;另一处在山脚下的箐沟里,由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水只能用来喂牲畜和洗衣服等。每年的6-7月份,是寻甸村的旱季,也是包谷、烤烟等重要作物用水需求量最多的时候,缺水直接影响居民当年的生计,为了保收成,居民们只能到邻村去运水,路途遥远而且还经常遭到拒绝。通过需求评估,项目组决定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一起资助社区修建了两个储水池,用来储存雨水,解决旱季庄稼灌溉的缺水难题。
寻甸村居民明白缺水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考虑今后的发展出路问题时,都谈到了如何解决水的问题,如希望政府拔款建小型水电站把牛栏江江水抽到山上来,或者从村委会或镇上铺设自来水管进入社区。他们能想到的就是通过政府和外界的力量而不是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来解决水荒,而且居民的用水行为本身也加剧了社区的缺水状况,例如没有利用好现有的第二个地下水源,听任它白自流淌,而且居民还在蓄水池中洗衣服,用含洗衣粉的水饮牛、浇地。“PRA追求的是赋权,而不是强制或索取”。虽然PRA能创造赋权的机会,却不能自动实现赋权,项目组那种认为只要让社区居民参与讨论,就意味赋权的想法,忽略了寻甸村的现实:这个只有46人的社区是寻甸县的重点扶贫对象,当地政府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解决了居民的温饱问题。目前,项目还在运行中,如果树立社区群众是发展主体的话,就应该引导他们考虑如何利用现有水资源的问题,如把山沟里的地下水清理修建成一口水井,以备将来的饮用水之需;用图片等方式展示洗衣粉等化学制品残留的衣物如何危害人的皮肤、洗衣粉的浓度超过一定比例的水会导致牛等大生畜死亡、浇灌农作物会发生土壤性状改变,让居民自己明白在蓄水池里洗衣服,一方面洗不干净对人皮肤有害,另一方面对牲口、对农作物也有害,从而杜绝自身的污染行为。
参与式发展迷思之三:性别盲点化。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认为参与式是在“以男性的权力、理解、问题和经验为中心”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发展被想象成机会均等,其福祉像雨露那样洒在所有阶层的头上,连性别也都当作中性去对待”。尽管参与式强调社区共融,但许多参与式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处理社区内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如社会性别差异通常淹没在中性社区计划中,很少有方法明确处理社会性别关系,就算处理社会性别问题,也往往只是通过某些特定的项目或项目里的某个组成部分解决,而不是作为参与式发展过程的核心部分。
3、女性的高就业率就是公平:石林县五棵树彝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项目
2004年8月,石林景区五棵树彝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项目旨在通过了解失地农民转移现状,分析转移政策中的性别盲点。五棵树毗邻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石林,是一个彝族支系撒尼人的社区,截止2005年4月底,五棵树村民人口共有920人,男性419人,女性501人,在16-60岁的劳动力中,男性284人,女性346人,80%的村民为初中以下学历,20%为初中以上学历。随着石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集体土地陆续被征用,对于祖祖辈辈种田为生的五棵树居民来说,要保障自己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必须转移进入第三产业。
2005年,在石林管理局提供的827个就业岗位中,五棵树居民140人就业,其中男性就业110人,女性就业29人。从石林管理局的角度来看,五棵树居民就业比例低是居民“素质”与石林品牌不匹配,是居民需要提高素质,而不是管理局应该制订相应的照顾政策的问题。石林县旅游局与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事业单位(其中有一部分是代表国家行使资源管理的公务员编制,其余大部分属于事业单位编制),而且还承担着安排县城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的重任,不能直接录用五棵树已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提供的只有综合治理,花木园艺和环卫保洁等待遇低,城市居民不愿意做的岗位。2005年五棵树有成年两性劳动力为630人,当年就业人数为602人,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其中429人依托石林管理局下属的农工商集团公司就业,男性144人,女性285人,此外 还有33人在其他岗位就业,当年,五棵树男性就业人数为273人,女性就业人数为329人,女性高出男性8.9个百分点。
由于项目成员本身存在性别盲点,单纯从统计数字入手,认为五棵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例高,特别是女性就业率高,已经促进了男女的公平发展,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社会性别的含义,结果,项目组对五棵树村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与女性之间关系、地位、各种社会机会方面的不平等问题,反而是视而不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石林景区的就业岗位按性别划分为男性工种与女性工种,综治办、治安联防、挖塘种树和管理工作等被认为是男性岗位,女性主要沉淀在租衣和环卫保洁等岗位,环卫保洁岗位体现了老龄化、女性化和低薪化的特点。即使是男女两性在同一工作岗位上,其待遇也是因性别而有差异的,如同为环卫保洁员,60岁以上就业的多为妇女,工资待遇就低于60岁以下的男性,而且这种差距还被认为是合理的,因为60岁以下的男性被视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养家糊口的主力军,而女性挣的是买菜的零花钱。二、五棵树农工商集团总公司作为村委会,应该代表居民利益,但它作为石林景区管理局下属机构,代表的又是景区开发的国家利益,那么,到底谁代表了居民特别是妇女的利益?以具体岗位来说,租衣和照相行业有282名女性就业,每年上交的管理费为710700元,平均每人每年上交2520元,而在分配体系中就没有充分考虑女性的贡献,平均每人每年按400―500元进行年终分红,也就是说,租衣、照相岗位的女性,每人每年为总公司创造了2000元的纯收入。
三、结 语
数字乡村发展计划范文6
关于医疗信息化,国际上有一个数字化医院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即以财物收费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主线的第二阶段,和以区域化、集团化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区域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最高阶段。
区域卫生信息化缘起(2003年~2006年)
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在2003年以前,卫生信息化主要是医院自发建设内部的医院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机构信息化。2003年SARS之后,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建设了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条线信息化。条线信息化的建设与医院信息化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存在矛盾和冲突。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感觉更直接的是“看病难、看病贵”。在新医改之前,部分地区就在自发地探索以居民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
以上海为例,2003年SARS之后,上海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开始探索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其中有些区县不仅考虑政府管理和应急指挥,也在考虑基于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例如浦东新区在2004年立项浦东卫生信息网一期工程。该项目以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为核心,同时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业务,是平战结合、一体化的工程项目,在当时是极富超前理念的。不过在工程实践中,一些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参考中国疾控的网络直报模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登录到浦东卫生信息网上,报送病例,完成业务流程。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的传染病管理、慢病管理、计划免疫等与疾控系统中业务重叠的模块,社区工作人员只能放弃。这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一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开展,一部分要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开展。工作流程不连续,数据要重复录入,数据标准也不统一。这样工作效率、数据质量、工作积极性都很难保障。这就是所谓的条线信息化与机构信息化之间的冲突。
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不同,医院是以疾病为中心,而社区以居民为中心。社区卫生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居民健康,因此社区全科医生要通过健康档案来维护居民的健康历史和健康状况。在本世纪初,健康档案收集的手段,主要是全科医生上门开展基线调查、主要现状和回顾性调查,但是无法了解居民以往就医的详细情况,并且调查的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有局限性。在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后,居民在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有了比较全面的记录,但是居民在医院及其他社区开展的卫生服务记录就无从知晓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必须依靠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医疗机构传统上是一道围墙相隔,“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三级医疗体系的分工,本来就是要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疑难杂症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这种医疗模式,要求医疗机构通过分工合作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即社区发挥可及性、成本及服务的优势,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技术和资源的优势。目前“社区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的局面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现象,这一现象只有通过“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才能改变。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必须依赖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1.探索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原卫生部到地方原卫生部门,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
还是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率先开始了以“管办分离”为特征的医改探索。作为国务院首批两个“管办分离”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借鉴香港医管局模式成立了正厅级事业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持,开始了以“医联工程”为名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探索。“医联工程暨上海市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暨协同服务工程”于2006年启动,首要目标就是把申康所属23家市属三级医院互联起来,实现跨医院诊疗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就诊患者统一的电子病史档案资料,实现医院之间协同医疗服务,实现申康对所属医院运营及人财物的综合管理和辅助决策,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联工程“无疑是以医院为核心实现区域医疗的代表。
2.原卫生部工作
原卫生部主要围绕标准规范来推动卫生信息化工作。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在国家层面,主要从标准和科研两个角度出发开展了许多积极和有意义的探索。
在2004年底启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工作。其中《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牵头。2006年启动了《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2008年启动了《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和《中国妇幼卫生信息标准》编制工作,分别由原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和中国妇幼保健中心牵头。这些标准范围涉及医疗和公共卫生,大部分是数据元和代码等业务标准。
3.企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知先觉的IT企业开始参与到了相关项目的建设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承担了上海医联工程、长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浦东卫生信息网建设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信息”)总部在上海,前身是上海市科委下属的上海市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该研究所于1995年整体转制为企业,成立了上海万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200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备案更名为“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是国内比较早的专业从事以政府信息化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的软件企业。1999年承建了上海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在政府信息化和医保信息化积累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和异构信息整合的经验,万达信息积极探索医疗信息交换和整合技术。
在上海,上海金仕达卫宁公司(以下简称“卫宁”)、上海兰恒公司(以下简称“兰恒”)、上海乙木公司(以下简称“乙木”)、上海易可思公司(以下简称“易可思”)也是比较早就开始在该领域进行探索的企业。卫宁和兰恒最早都是做医院HIS系统的企业。在本世纪初,上海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依托在HIS方面的经验,卫宁和兰恒开始研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承建了上海多个区县的健康档案系统。乙木是上海比较早的专业从事公共卫生信息化的企业,承担了上海市疾控的传染病、慢性病相关系统的开发,并在松江等区县建设健康档案系统。易可思的张少荣总经理从海外归来,带着新的理念来做闸北区健康档案系统。此外杭州创业软件公司(以下简称“创业”)也在上海的闵行建设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上海的区域卫生和健康档案建设应该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区域卫生信息化初探(2007年~2010年)
1.工程实践
先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除了长宁区,闵行区和闸北区也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但是角度和切入点不同。长宁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先期完成了所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部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二级医院的开发商有卫宁、兰恒、军惠,社区HIS系统均由军惠承建,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由卫宁统一开发。因此长宁区有强烈的把异构信息系统整合、建立基于区域平台的健康档案的需求。在上海市科委“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资助下,长宁区开始了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而闵行与闸北的情况不同,闵行主要由杭州创业来建设,闸北的医院、社区主要由易可思复高来建设。
2.课题研究
上海科委牵头,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以下简称“IHE课题”)2007年在科技部立项。
在前期长宁区域医疗信息整合课题实现一个区内部医疗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解决市-区两级纵向医疗信息整合共享,这是IHE课题的核心。以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协同服务共享为目标,解决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在市、区、医院集团等之间实现健康档案、诊疗信息、医学影像等医疗信息资源的信息互通和共享,为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服务奠定基础。该项目总投资1.45亿,其中中央财政4500万,上海地方配套1亿。
除上海市以外,厦门市也是比较早的以整个城市为单位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地区。厦门市从2006年开始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探索。恰逢科技部2006科技支撑重大课题“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分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区域医疗协同示范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总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来厦门选择合作单位,双方很快就敲定了这次合作,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纳入该课题的研究范围。
科技部于2006年启动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2007年启动了“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2008年启动了“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示范上,科技部主要从区域医疗协同业务领域入手。在“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三个以区域医疗为方向的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总投资1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000万,承担单位配套8000万,承担单位是301医院、华西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电子科大。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总投资2.9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000万,浙江省地方配套2亿。
301医院与厦门市卫生局合作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即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于2009年启用,是中国首个成功投入运行的地级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该系统已覆盖占厦门市90%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为厦门市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126万份),每月共享调阅万余次。实现了一个中小型城市完整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上海医联工程于2008年3月正式上线,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档案的整合。诊疗档案的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疗事件记录、诊断、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医学影像、病案首页和出院小结等主要的诊疗信息。上海市23家市级医院可实现跨院诊疗档案调阅。2009年针对自费患者的“医联卡”系统上线,患者在任何一家医院办卡,可以实现在联网范围医院就诊,并实现诊疗信息共享。2010年7月,治疗安全警示和近期诊疗信息智能提示全面推广。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教授联合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本着现代健康维护的理念,结合我国医改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准备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开展研究并示范应用,构建区域数字卫生体系,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这也促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原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即“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
项目通过构建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交互式卫生信息平台、城乡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健康咨询等系统,进行数字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等区域示范,将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可及性,推进卫生改革发展,从而达到突破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好评,项目取得的关键技术和成果不仅在浙江省内22个示范区和5个样板示范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也给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助推医改、服务健康的技术支撑作用。
3.原卫生部工作
在各地自发实践的同时,原卫生部继续以标准为核心开展探索和研究。特别是2007年原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和CHIMA启动了《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与前面的几个数据标准不同,《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首次在技术架构标准上作了探索,它在技术架构上采用了IHE规范,基于IHE规范实现临床检验结果共享的互操作,并且在规范文本编制完成后启动了配套的《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的概念验证工作,为国际规范的落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些标准工作的基础上,原卫生部2008年在上海的长宁、闸北、闵行三个区开展了标准化健康档案应用系统的试点,在广东的佛山和江门开展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试点。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原卫生部承担了两个关于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的课题。2008年,在基本完成标准化健康档案研究后,时任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的饶克勤意识到:健康档案可以在社区管理,但数据来源不仅限于社区,需要整合医院等区域内的其他健康信息。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并没有成熟的先例可循。为此,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开始面向全行业广泛征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意识到方案征集工作背后的重要意义,多家国际国内IT公司纷纷提交了自己的答卷。方案提交后首先由部里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遴选出十家企业提交的方案。然后请这十家企业的代表到北京讲解方案。由原卫生部专家、全国省卫生厅信息化负责人和部分开展区域卫生试点地区的卫生局信息化负责人组成的评委对各家企业方案最后打分。
200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信息作为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之一,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等。原卫生部领导要求必须尽快制定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文件,所以建设方案就精简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9年5月完成。该《指南》在技术路线上参考了加拿大Health Infoway电子健康档案蓝图的基础,结合了中国卫生体系和信息化现状及中国健康档案建设目标,提出了我国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架构,可以说是一种引进、消化、再创新。
原卫生部《指南》后,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编写工作,在《指南》的基础上,在业务方面深化了结合中国业务特点和健康档案要求的业务建模和信息模型;在技术方面强化了区域平台的架构是基于IHE互操作规范的要求。《方案》于2009年12月。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期项目于2009年12月启动,该项目遵循《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基本数据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化大潮(2010年至今)
1.原卫生部工作
2009年初,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提出“打好三个基础,建设三级平台”的顶层设计思路。逐步明确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2010年底,我国首个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即全国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35212工程建设蓝图出台。该规划在充分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总投资达到800多个亿。该规划概况为医改信息化“3521”工程:“3”即国家、省、地市(区域)三级平台,围绕三级平台建立的业务系统和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将投资上百个亿;“5”即五大业务领域,包括医改“四梁八柱”中的“四梁”――医疗、公卫、医保、药品这四大领域和卫生综合管理;“2”即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资源库;“1”即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2010年底开始,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连续启动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其中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相关的是35212省级平台试点,即按照35212规划,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要求建立省级平台,试点若干地市级平台及下属县级平台,在省内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2010年,第一批五个试点是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2011年,第二批八个试点是北京、内蒙古、江苏、湖南、河南、云南、宁夏、新疆建设兵团;2012年,第三批是湖北、陕西、贵州。截至2012年,全国省级平台试点三批共16个省,相关地市平台超过50个,各地自发投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百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从象牙塔走向全国。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以下简称“发改委基层项目”)建设。表面上该项目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业务系统,并不属于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范畴。之所以要提这个项目,在于35212省级试点的投资规模是5600万(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2100万),一般仅能试点性地建设1个省级平台,2~3个地市级平台,每个地市平台下接2~3个县,即使完成试点,也无法实现地市级和县级的全覆盖。而发改委基层项目县级全覆盖的,即大部分项目以县为单位来建设,部署在县级数据中心,供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通过发改委基层项目可以实现县级数据中心全覆盖。
因此部分省开始考虑利用县级数据中心建设的机会,在软件上建设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把县内的基层卫生、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互联起来。2011年启动了第一批――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甘肃、江西、安徽、浙江、山东、黑龙江十个省的建设。2012年启动了第二批剩余20个省的建设。其中贵州、黑龙江是省级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浙江、甘肃、辽宁、广西是地市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
在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个人身份唯一识别问题。原卫生部从2010年底启动了居民健康卡标准的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在2012年初形成了6大类15项标准规范。
原卫生部选定了河南全省、广东佛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和辽宁锦州四个试点地区作为首批居民健康卡试点地区。在2012年3月1日,这四个地区同时启动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佛山已经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2009年起,佛山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于2011年1月1日正式上线,并开通佛山健康卡。因此佛山发行原卫生部居民健康卡,主要是替换现有佛山健康卡。居民拿到居民健康卡后,可以通过区域平台开展自助预约挂号、居民健康档案调阅等跨医疗机构的服务。由于佛山在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佛山市卫生局荣获2012年中国卫生信息学会首届“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
之后原卫生部又启动了居民健康卡第二批试点,包括以下单位:四川成都、绵阳、雅安,湖北武汉、鄂州和湖北同济医院,湖南湘潭、郴州、株洲和湖南省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上海闵行,河北石家庄,江苏连云港、淮安、高邮、扬中,山东枣庄,陕西榆林、子长县和安塞县,重庆部分区县和试点医院。
2.课题研究
2011年,“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科技部启动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跨区域医疗健康协同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央财政拨款5000万,各地配套1个亿。该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数字医疗三个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可以说“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完成了一个单一区域内部的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而“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实现了市-区两级互联基础上的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以上两个课题的重点是一个城市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协同。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了跨城市跨区域的医疗协同和异地医保结算。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最尖端。2013年7月12日该课题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2012年科技部又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主题项目”。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以建立医疗信息标准体系为基础,重点突破医疗信息集成与融合、个人健康信息获取与分析、医学知识库与临床决策支持、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医疗信息集成引擎、功能性临床信息系统、高端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等产品,设立不同模式的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
3.各地成效
从2010年起各地自发开展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年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1年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2012年武汉市“智慧卫生”一期项目――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广州市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于2009年12月招标的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对国际标准有较高要求,特别是HL7。广州市也成为首个按照原卫生部平台方案落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2011年11月1日,经过近两年建设,国内首个千万级的全人口基于HL7的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正式上线。2013年全国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佛山召开前后,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和原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分别到广州市卫生局调研,对佛山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都市在2011年3月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该项目由成都市发改委医改办牵头,业主单位为成都市卫生局,涉及医保、食药监和新成立的医院管理局,因此该项目也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医改四大体系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通过该项目将形成临床数据一次采集,人社、食药和医院管理共享的局面。
近年来武汉市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医改,把“智慧卫生”作为“智慧城市”的切入点。武汉市区域平台与上海、广州、成都等采用的市-区两级平台不同,在一期将以市级平台为中心,市级平台直接接入10家三级医院和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三级医院与社区的直接打通,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因此也算是区域卫生对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支撑。
4.卫生信息标准
区域卫生指南和技术解决方案出台两年后,结合各地工程实践,原卫生部在2011年7月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编制该规范的背景是,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基本上仍主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基本上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指南》、《方案》给出了建设的思路、方法和设计,35212规划给出了各级平台的定位。但是对省市县卫生厅局而言,区域平台在卫生信息化领域中更偏重于技术,区域平台是卫生信息化的金字塔,对建设方有一定门槛;《指南》和《方案》更多地是从如何建的角度、而不是如何评价的角度出发,建设方很难开展对承建方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
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厂商而言,《指南》和《方案》的外部约束性不强,企业首先考虑如何占领市场,如果采用规范化的手段来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产品成本较高,则企业趋于规避采用符合标准的技术来开发,最终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此在2011年,原卫生部在《指南》和《方案》的基础上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本项目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包括上海、四川、浙江、重庆等4省市和医疗卫生IT企业共同参与标准研制工作,并从各参研单位抽组长期从事临床、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工作的专家组成标准研制项目组。在2012年5月通过了原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标准报批会议的评审。
在此基础上,原卫生部于2012年6月30日启动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试点工作。到2013年1月完成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预实验,出台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评方案》、《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等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并编制了测试中的典型测试用例,开发了用于机器测试的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平台。
当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
1.35212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情况概况如下:
第一批:上海健康信息网基本建设完成(万达信息),实现了对全市600家公立医院的全覆盖,接入38家三级医院和17区县平台;浙江省、安徽省(东软)、重庆市(重庆亚德)的平台基本建成,其中浙江省5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安徽省2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重庆市若干区县建立了区域平台。
第二批:湖南省(万达)、河南省(蓝海联盟)、江苏省(东软)、内蒙古(用友)建立了省级平台,湖南省建立3个地级市、江苏省已有10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内蒙古有2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宁夏、北京、云南在筹建平台。
第三批:陕西、湖北和贵州也在筹建省级平台。
其他省市中,福建省(厦门智业)、天津市(厦门智业)、河北省(厦门智业)、海南省(东软)已经建立了省级平台;四川、广东、江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在筹建省级平台。
2.发改委基层卫生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及承建商分布概况如下:
第一批:四川(自建)、贵州(万达信息)、湖北(创业)、陕西(卫宁、天网、世轩)、甘肃、江西(万达、创业等)、安徽、浙江正在建设。
第二批:湖南(卫宁、东软等)、内蒙古(用友)、河北(厦门智业)、云南、重庆(亚德、中联等)、青海、辽宁(东软)、福建、江苏(东软、卫宁、创业、中联)正在建设。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下一步
(三年内的“智慧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