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1
关键词:配电网 信息 集成 无功 补偿
中图分类号:TM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070-01
随着配电网中电力电子设备的迅速增加和电力负荷的快速增长,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电网中存在着大量的感性负载,需吸收电网的大量无功能量,为了改善电能质量,需要对系统进行无功补偿,保证电网有功功率的充分利用,提高系统的供电效率和电压质量,减少线路损耗,降低配电线路的成本,保证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1]。
当前农村配电网的无功优化主要是针对农网的负荷存在“两低一高”的特点,即负荷率低、功率因数低、同时率高。农村电网需要进行无功补偿,其补偿方式为:首先进行低压无功补偿,即随机、随器和随负荷补偿;在低压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安装线路电容器,进行线路补偿;最后实施变电所集中补偿。
农网中10 kV馈线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分支多、节点多,将整个中压网作为整体进行无功优化很不现实。220 kV及以上电网中发电厂及枢纽变电站进行电力系统的无功优化,可通过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高速数字通信设备及电网动态过程分析设备进行信息集成加以完成。由于造价原因,该方案并不适合于农村电网,但农村配电网络同样可应用广域测量及信息集成技术[2]。
故障指示器就是一种安装在架空线路上、电力电缆及开关柜母线排上,用于指示故障线路、定位故障区域的装置。但是由于目前FCI因其设计功能所限,它主要用于相间短路指示。如能利用该元件可实现无功功率的分析计算,可大大提高农村配电网无功优化的水平。
该文主要介绍利用配电网中FCI这一分布式装置基于信息集成的无功优化的具体方法。
1 农网无功补偿难题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通用公式如下:
式中――补偿容量变化量,单位kar;
――配变容量,单位kVA;
γ――负荷率,为百分数;
――原功率因数;
――目标功率因数。
由于农村电网目前还没有采用实时测量无功功率的装置,而只能纪录用户的月用电度,所以不可能直接得到供电台区无功功率;根据现有的电力系统高级管理软件只能实时纪录线路的日负荷数据,其中也只有线路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数据,并无配变功率因数值。根据现有的用户月电度和线路日负荷数据是无法得到负荷率γ、和。这样农村电网计算补偿容量遇到了很大困难,这也成为困扰农网技术人员的技术难题。
只有测得农村配电网各分支节点的电气量参数,才能寻找出10kV配电线路的负荷变化的季节性特点及每日峰谷负荷的变化规律,进行合理的负荷预测,设计出相应的监测与控制软件,从而对电容器的投入与退出进行自动控制。
2 信息集成方案
面向数据通信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是实现智能配电网的关键,而广域测量与数据交换是建设配电网广域测控体系和实现电网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新型信息集成方案采用就地信息合并控制单元LIMCU实现与附近各故障指示器之间的信息集成。通过扩展FCI的功能使其具有较为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并能借助数据传输系统实现无线的双向通讯,这样上传的数据可以作为配电自动化DA系统判断的依据,从而对整个农村配电网实现无功优化。
以图1为例,图中1~9代表9组FCI(每组三只),C1~C5代表着安装于主干线或分支线上的补偿电容器。在该配电线路出现功率因数变化时。各FCI与各LIMCU进行信息交互,能立即上报DA有关本LIMCU对于无功补偿的就地分析结果。DA对于全网无功进行综合判断后,做出投入或退出某台电容器的操作。
在该信息集成方案中,通过FCI个体,可测得每相电流、电压量值,经时钟同步后,借助于LIMCU综合得出就地无功补偿计算结果,并及时上传至DA。DA接受到相应信息后,利用后台的无功优化计算软件,及时准确地确定全网无功优化方案。全网无功优化的实现将有助于实现以下效益:有效地提高全网供电电压;线路损耗全局性降低,取得明显的降损节能效益;整个网络无功得到优化;减少设备动作次数,延迟设备寿命;投资少,回报率高;有效提高无功电压管理水平。
3 结语
信息集成是智能电网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信息集成化处理,有助于优化全网无功补偿策略,来达到对无功补偿合理控制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无功补偿电容器组的容量,应设计合理的电容器组投切策略,防止电容器出现补功率倒送现象。通过信息集成来优化无功补偿,不仅充分利用了FCI与LIMCU的测量、运算以及控制功能,还简化了硬件配置,减少电路中互感器装置的数目以达到精简投资目的。最后对信息进行集成化处理,对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2
密云县地处北京远郊,现有普通中小学62所,中小学在校生38 034人,教学班1 091个,专任教师3 435人,生均固定资产值为9 700元。
由于受地理位置与山区客观存在的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师资总体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县域内山区学校在教育资源占有上与平原及县城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影响农村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共享度,减少校际间教育资源占有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县坚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自2002年起,我县大规模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2.6亿元。2005年完成“校校通”,2006年实现了“班班通”,2008年建成县、校两级教学资源库。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
二、信息化建设思路
1.组织到位,实行全县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建设资金的筹集,制定并组织落实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教委信息中心统一指导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各校均按照教委要求,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网管员、电教员、计算机专任教师为组员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层次组织机构的建立、管理体系的形成,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结合县情,明确思路,以农村为重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密云县地域面积为2 229平方公里,80%以上是山区,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18个乡镇,其中10个为北京市边远山区乡镇。从县情出发,我县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了以下目标、任务及运作方式:
总体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协调、跨越式发展。
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应用促发展,合理配置、注重效益。
运作方式:先山区、后平原,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三、信息化硬件建设
1.教育城域网
密云县教育城域网采用星形网络拓扑结构,独立租用裸光纤627公里,城域网外网出口带宽为100 M,共接入中小学校园网子网97个,校际间网络带宽为1 000 M。实现了市、县、校三级网络互联互通,为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开展信息化应用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城域网核心机房
密云县城域网核心机房于2009年升级改造完成,共配备高中端服务器18台,数据存储空间达到12 T,同时配备了网络信息过滤、IPS、防火墙、负载均衡等网络安全设备,实现了较为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
3.多媒体设备配备
在多媒体设备配备中,已完成17所中小学校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更新,电子白板配备率达到了26%。
4.教学用计算机
专任教师计算机实现了每人一台;学生计算机达到每7人一台,并且在学生计算机教室配备了语音教学设备。
5.远程视频互动教室
2006年配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室76个,实现了山区农村学校与城市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008年为全县51所中学、中心小学均配备了非线性编辑系统;2009年为全县中小学校配备校园网络电视台51套。累计收集各类视频资源3 000余个,总容量达到1.2 T。
四、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硬件设备配备的完成,从2008年开始,我县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转向软件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初步完成了以密云县教育信息网为门户的集行政办公、教学资源、应用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建设。2011年开始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确定的3所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1)2008年建成“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采用分布式存储结构,学校存储本校普通资源,信息中心存储精品资源。全网资源目录信息按时自动同步和共享。
(2)资源库平台现已注册教师5 970人,积累教育资源31万条。全县600多名(约占78%)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建立了个人博客主页。
(3)2010年完成“密云县教育信息网”网站改版。
(4)2010年建成“数字化教研中心平台”。
(5)2011年建成“密云县学前教育网”。
(6)2011年建成“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培训教师累计3 000人次。
(7)2011年建成“信息化设备售后服务管理平台”和“校园监控设备报修统计平台”。
(8)2012年建成“教师同一用户认证系统”。教师通过认证系统,只需录入一次用户名和密码,便可在北京教育资源网、密云教育资源库、骨干教师博客等市、县、校三级网络应用平台中畅通无阻。
五、健全机制,推进信息化应用与管理
1.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1)为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管理
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我县信息中心编制了《网络管理工作手册》和《电教管理工作手册》。工作手册对学校每学期的相关常规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2)为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规范
为学校编辑了《校园信息化设备综合布线》技术图册,图册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网络综合布线、校园监控系统布线、校园广播布线、多媒体设备布线、计算机教室布线五部分。图册采用图解加模板的方式,系统地对中小学校通用信息化设备弱电综合布线按类别进行了详细解读和说明。
2.加强培训,推进应用
为了让专任教师更好地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技术,县教委提出了“校长要懂、骨干要精、全员要通”的培训要求。信息中心结合教师继续教育,采取面授、网授、下校培训等多种形式,面向全县4 000多名专任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1)面向校级干部,聘请国内知名信息化教育专家每学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的专题讲座,以此提高学校领导的信息化水平。
(2)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中层干部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将信息化设备使用培训纳入常规工作当中。
(3)为推进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县教委在制定了《密云县教学资源库建设办法》的同时,又印发了《密云县信息化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集》《密云县教委信息化建设管理文件选编》《密云县信息化资源应用手册》《密云县教委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库目录手册》等学习资料。
3.加强网管员、电教员队伍建设
为提高网管员和电教员的技术水平,教委信息中心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开展80学时以上的网管员专业知识培训,并纳入继续教育培训当中,坚持网管员持证上岗。在北京市网管员大赛活动中,我县获得全市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信息中心以电教设备使用维护、电教常规工作流程与规范、摄像技术、课堂实录、校园电视台实践应用为主题组织开展培训、经验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区域电教合作水平和电教员视频摄制质量。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3
这些年来,我们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等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努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以农业部门网站为主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二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推进。相关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办公自动化、农情调度、动物防疫、农业遥感和渔政指挥等信息系统;各地农业部门还根据管理和服务需要,开发应用了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三是大力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工作,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为农民及时提供各种经济信息。
同时也要看到,农业信息化工作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加强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趋势性特征。一是需求的复杂化趋势。因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在信息需求的种类上,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将成为热点,而在信息需求的质量上,及时、有效的定制信息正在逐渐成为主流。二是渠道的多样化趋势。由于各地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主要是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三是各项工作相互交织的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各项工作相互交织。四是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要根据相关规划,动员、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4
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是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我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围绕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业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随着工作的全面开展,我们也将积极响应区局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安排,打好2015新一年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攻坚仗”。
展望在新时期即将全面展开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我们也是深切感受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结合我局辖区实际,谈谈以下几点个人感受。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去年以来,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曾多次提出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提要求、交任务、出题目。随着十二五的到来,我局所辖地区根据实际也准备抓住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战略研究,在这方面,领导要给予充分重视,找准信息技术应用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和项目,培育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新型产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所辖区域90%以上的国家机关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各类企业上网率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重点产业信息化率达到30%以上,形成20个信息化示范企业,40%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二)机制创新是基础,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搭建平台
创新适用于各行各业,同样更加适用于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只有不断创新,工业化和信息化工作才能有特色、有生机、有价值。近些年来,信息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结合我局辖区产业发展现状,我局将重点落实“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宽带普及工程,推进农村“三网融合”试点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在大力整合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推动电子政务向农村延伸,加快用现代化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脚步,不断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以农村综合服务站规范建设为龙头,带动农民信息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人才积累是核心,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提供无限活力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5
几年来,通过电信业几个公司的积极工作,我市电信业发展较快,各电信业运营公司坚持以新理念促进信息网络建设,切实抓好各项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体制,充实提高人才队伍建设,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截止到目前,我市共有移动业务用户235.7万户,宽网业务用户11.6万户,固话业务用户86.66万户,__移动分公司和联通分公司不断完善城乡网络覆盖,使网络覆盖水平迅速提高,实现了省级景点和乡镇信号的覆盖率达到100%。固定电话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目前__网通分公司投资1.1亿元正在进行光缆替换电缆的升级改造,届时广大农村地区将形成通信网络无缝覆盖式服务。到20__年年底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网通分公司在全市建成128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网站”,解决“三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20__年底电子政务工程已延伸到全市各县、市、区。
目前,我市电信业的发展速度和其他行业比是快的,经济运营形势是比较好的,市领导和全市人民群众对他们的工作是满意的。下面我把各公司的大致情况分别介绍一下。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电信业及信息化事业总体来说,发展水平在全国、全省比还较落后。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市信息化发展,这些因素是:
一是我市综合实力比较薄弱、政府对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在资金上支持不够。电子政务在县、区一级刚刚起步,在乡镇一级还没有开展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是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对信息化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差距,习惯于传统工作方法,不适应现代高科技手段。比如有一些规模以上企业至今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个别的企业甚至连自己的网页都没有。
三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许多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利用。
四是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电信资源不能有效的整合利用,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梳理一下。
五是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信息制造业尚属空白,电子技术水平整体落后。特别是在农村、在基层,这方面的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
三、今后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市电信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把信息化列为“新五化”中的第二化,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继续大力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使信息化建设惠及企业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实施信息服务业“十一五”规划,促进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以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信息化工作。
我市农业比重较大,今后,农村信息化仍是整个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后,要在政策上、宣传上引导农民多利用高科技手段,了解市场情况,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利用电子农务平台销售自己的产品。
(三)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育信息产业发展。
要加大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强对企业上网用网的指导,切实抓好“企业上网工程”。以“企业上网工程”为发展的切入点,通过项目推介,技术引进与改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网上网下交流平台等各种方式方法来推动本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要大力引进和培育信息产业。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四)继续推动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抓好机关信息化建设。
吸收我市机关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把传统社区建设向智能化社区建设和数字化社区建设过渡。在各县(市、区)力争能建设一批有亮点、有特色的智能化社区。要深化公文交换阅办系统的应用,通过技术研发,增加系统功能,更好的满足机关信息化需要,为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发挥更大作用。继续办好市政府网站和政府部门网站,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更好地为经济主体和人民群众服务。
(五)加强对电信业基础设施保护,保障电信业的正常运行。
农村信息化工程范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信息化是南阳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达的经济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依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正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南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略,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
一、南阳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南阳的农业信息化已初具规模,但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发展农业信息化,才能加快提高南阳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才能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农业的持续发展铺就道路。
(一)信息化的物理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家重要光缆干线“八横八纵”中的“一横一纵”在南阳市交汇。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通信部门和广电部门的光缆铺设已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长途光缆长度达25万芯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纤传输网络,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和网络。组织体系方面,市直和13个县市区农业部门都设有兼职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206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方面,覆盖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信息资源采集、逐步走向制度化,网上市场、网上交易、网上定货正成为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大宗农产品市场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
(二)信息化的手段较为全面,服务网络初步发展
围绕南阳市农业优势产业,南阳市相继创办了南阳农业信息网、中部农村信息网、张仲景中医药网、香花辣椒网、新野蔬菜网、南阳月季网、中华玉网等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并将现代手段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广泛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工具,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使农村干部群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便地获取农业信息。在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的整理、分析和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地方农业部门普遍加大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在电子信息网络得到发展的同时,电话、电视、电脑普及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得到完善。
(三)信息化的专门管理系统开始建设,农业信息化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南阳市农业部门和一些县、乡已经建立了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和信息平台,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不少地方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已经开始向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延伸,这是农业信息渠道畅通的重要保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中的作用,部分乡镇举办由各村主任、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员、农办人员参加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了解,为今后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夯实功底。
二、南阳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利用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主要还局限于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目前,农业信息工作是“上面热、下面冷”,县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十分重视,但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意识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他们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信息,农民的这种信息意识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网络成本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虽然南阳市有不少农业网站,但是存在网站支持内容不够丰富,网络的覆盖也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还很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况,许多农民还不能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同时,农业软件十分缺乏,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开发、能力落后,服务水平提高较难。运行经费难以落实,出现有钱建站,运行困难的状况。
(三)缺乏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门人才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解答疑问,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等。目前南阳各地虽有了一支信息员队伍,但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大部分同志是兼职从事信息工作,时间、精力不能得到保证,难以适应信息化要求。有些农村信息员的水平不高,连起码的电脑应用都不会,造成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上网用户不多,农民上网比例低;农业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较差,利用价值较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三、南阳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通过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结合,从观念上和技能上解决信息化难题
通过农业人才工程,宣传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需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外语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
长期以来,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信息化观念的传播与植入,更何谈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农村的现代化。搞好人才工程,农村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样把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相结合,反过来又使农民重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二)以政府为主,并吸引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供给范畴,需要大量投入,应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方式,谁投资、谁受益,明晰产权,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率。进一步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工程,加大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通信水平,让农民在家能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在炕头上、地头边能打电话,并且随时能上网了解最近农业信息,享受到广播电视和网络普遍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着力整合涉农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现有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共同建设包括市级信息中心、县级工作站、乡级信息服务站以及村信息员四级组成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解决适农信息到农民手中问题为重点,通过信息员采集农副产品、劳务市场、村务公开等方面信息,由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并及时,实现信息服务的本地化;在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有特色的自然村以及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经纪人中建立信息服务点,并以这些信息服务点为依托,逐步形成辐射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使农业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流通更加顺畅
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在人员组织、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保证农村信息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时效性。
同时,政府要完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递和使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与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
(四)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是社会化的产物,推进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吸收利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好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化从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内和国际农业信息化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讲学,并选派科技骨干到农业信息化先进地区和发达的国家进修、深造或访问学习,以此推进农业信息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凤.论农业信息企业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2、孙成明,朱薇,杨一.中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3、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