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49-01

一、江津区农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实体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把信息化建设单纯理解为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往往认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备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明显的不足,从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要素资源不足。一是人力资源不足。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资源不足。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资源不足。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3、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落后。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不科学,覆盖面不全,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等,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此外,还存在信息处理停留在手工阶段、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传输工具落后等问题。对采集到的影响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4、高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既懂农业又懂经济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非常缺乏。懂农业的不懂信息技术,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又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因为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的匮乏,所以难以进行大项目的攻关。

5、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从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来看:一方面信息资源存量偏低,信息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又导致大量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存贮和传播多采取传统方式,电子化程度低,导致信息利用率低,信息服务效益差。

6、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工作的逐步开展,我国农民群众开始需求信息服务,有的还比较迫切。但是,从整体、全局上来看,增强信息意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7、区域发展不均衡。目前,在农村信息化进展中,也存在严重的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双福、德感、珞璜等镇街的农村信息化相对发达,而南部山区比较落后。

二、江津区农村信息化发展路径

1、增强信息意识。大力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2、加强平台建设。首先拟定四个方案:区到镇街一级的连接传输方案,信息与农户、农技人员和企业的对接落地方案,科研院所、专业市场的联通方案,与涉农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平台接入方案。其次实现六个基本功能:解决一般政策、技术信息咨询解决,农产品、农资价格行情查询及趋向分析系统.天气农情分析预测系统,农业专家在线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电子商务交易功能。

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到实现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列入当地信息化建设和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加大工作力度,抓紧抓好。政府部门特别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4、加大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在已有的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5、加快人才培养。以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农村中小学为重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各地乡镇都有一支农技服务队伍,目前需要将这支队伍提升为乡镇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进行培训和提高,并带动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加快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通过继续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村建设,整合农村信息资源,拓展信息方式,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各类适农、惠农、助农信息产品,多形式、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综合信息服务,让农民共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总体目标

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121”工程(即围绕一个平台、推进两项工程、培养一支队伍),有组织、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园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到2014年,率先建成完善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力争达到泰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村建设标准,农民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化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工作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整合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和信息化队伍,实现网络互通、资源共享。

2.坚持政府引导,需求主导。紧扣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开发应用系统为核心,提高信息化工作的针对性。

3.坚持服务三农,讲求实效。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4.坚持突出重点,试点先行。重点加强应用系统特别是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群众需求比较强烈的村居先行开展,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和谐园区”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和管理平台

以“和谐园区”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主要载体,整合信息资源,建成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和交换平台。

1.建立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建立集农产品监测、动物疫情、植物病害、天气灾害等功能的监测预警系统,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各类监测预警,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实现农村产业信息化。推广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环节的标准化、智能化和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程度,以及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3.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面向农民的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系统、村务综合管理系统,促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社会服务事业快速发展。

(二)推进农村综合信息示范村建设工程

按照农村综合信息示范村建设标准,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一是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站;二是建成园区、村级网站。

(三)推进农民上网工程

加大农民上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使用计算机和利用网络知识的能力;建立农民上网培训点,所有村拥有农民上网培训基地,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建立农民上网培训点,到2014年,争取超过一半的农民

会上网。

(四)加强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建立一套长期、科学、规范的培训、认证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园区农业信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信息服务能力。采取现代远程教育、现场教学和集中培训等方式,结合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加强对操作者、信息化管理人才和信息专业人才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同时,鼓励农村信息化平台的维保服务进行外包,减轻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压力。

三、实施步骤

园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计划如下: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

调查范围:森北村、渔行村、运河居委会

调查内容:以村居为单位,在整合现有涉农信息资源基础上进行调查摸底。被调查村居全部要达到信息化示范村建设要求,基本实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进入辖区内所有行政村、80%的种养殖大户;所有的行政村熟练掌握利用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村务公开、资产管理、人口管理等基本农村社会管理,并获取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信息。

(二)学习培训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在总结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居实际情况分批次对村居主要负责人、操作人员、部分村民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以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设备维护、管理为主。

(三)检查考核阶段(2013年7月—2014年4月)

检查考核阶段主要采取验收检查和定期抽查两种方法,验收检查主要是检查各村居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软件、硬件的购置工作以及人员的配备情况;定期抽查主要检查各村居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设备维护情况。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农村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新、难度大、要求高,各村居要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各村居要负责本区域的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二)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与通信运营机构的协调配合,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资的原则,各村居信息化建设统一纳入全区信息网络和公用信息平台;在信息资源开发上,充分利用综合信息平台,整合计生、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应用系统,与软件开发商、信息服务提供商和社会机构合作共建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为合理配置资源,减少重复投入,所有村居网站建设所需费用将由区政府解决,区信息中心统一扎口管理和建设,各村居配套相应的补助资金,用于其他信息化项目的应用。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积极参加由区发改委、区农委牵头,以网络设备培训、计算机系统培训、网络安全培训、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培训、农村工作管理及相关软件使用等五个方面为重点,抓好各层次网络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3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更好地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财产权,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二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三是方便企业、方便群众,减轻当事人的负担。信息平台的统一和建设面临着更加艰巨和复杂的任务。

1.相关上位法对登记结果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

《条例》用了整章篇幅对不动产登记簿(登记结果的体现)做出了规定,要求不动产基本单元及编码、主体自然状况、主体权属状况及权利事项等必须准确无误。目前,重庆市正在拟定的《重庆市不动产登记条例》将进一步细化以上要求。因此,新系统建设须从登记业务的“收、审、登、发”主要环节全面考虑,以登记业务的法律特征和合理流程再造为驱动、信息技术为手段来确保电子登记簿中的登记结果准确无误,进而维护不动产登记簿的核心地位。

2.农村不动产的纳入对信息平台的兼容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农村区域广阔,我市农村区域占全市幅员总面积超90%,人口多,涉及登记的数据量将更大;二是原有基础薄弱,数据格式不规范,数据衔接难度大;三是由于原多部门分别登记发证,已发权利证书存在权利重叠的现象,矛盾较多,情况复杂;四是农村区域广,交通不发达,权利人多跑路,办事困难;五是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乡镇办理点少,通常一个片区国土所要辖2-4个乡镇。

3.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对登记信息共享提出更精细、更便捷的新要求

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社会关注程度不断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登记信息共享利用的要求逐渐精细化、便捷化。以渝中区为例,2016年前三季度受理的登记案件数量为54563件,而受理的档案查询申请数量为88081件,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的社会需求已经超过了不动产登记办件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登记信息利用的精细化程度要求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在办理抵押、注销抵押时,税务部门在办理核税、减免税费时,公检法纪部门在办理司法协执、线索查询时,均对登记信息查询的精细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对登记信息的安全提出更高的保密要求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深入人心,互联网资源、信息通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在信息利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优势日益明显。这些新兴的信息化形态在解决登记各方信息不对称上、提供便捷化服务上、收集办事群众行为反馈上、辅助管理上凸显了巨大的便民作用,但同时对登记信息的保密工作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当前信息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市自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以来,市国土房管局充分利用原有成果基础,按照国土资源部相关要求和我市“先城市,后农村”的工作思路,目前在原“地房籍信息系统”基础上顺利完成了初步升级改造,及时满足了城镇不动产登记的需要。

1.信息平台的建设总体规划构建完成

于2015年10月完成制定的《重庆市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构建了该行业平台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从背景、目的、内容、计划等多个方面规划了我市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建设蓝图,后续的平台建设工作将按照《总体方案》的设计有序推进。

2.实现了城镇区域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统一

我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登记确权、权籍调查等信息系统,在历史上存在各行政区域各自实施、标准不一、缺乏互通的情况。于2011年至2012年上线实施的“重庆市地房籍管理信息系统”,使相关各类信息系统在使用上完成了统一;2015年至2016年,在“地房籍系统”基础上上线实施的“重庆市不动产登记系统”,实现了信息平台的整合和集中。

3.满足了城镇区域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的主要业务需求

以“不动产登记系统”为代表的现有信息平台,实现了对城镇区域国有土地上的不动产登记、房地产交易管理、权籍调查管理三个部分的信息化支撑,初步搭建了宅基地、农林不动产登记的雏形,并在长寿、丰都开展试点。现有信息平台基本满足了城镇区域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的主要业务需求。

4.为统一不动产登记的业务标准提供了手段

现有信息平台依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实现了部分不动产登记业务标准的统一。一是统一了登记程序,实现了申请、受理、审核、登簿、发证的程序统一;二是统一了登记业务类别,设置完成了城区域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的10个登记大类和69个登记小类,借助信息化手段明确了登记的业务范围;三是统一了登记簿,实现了国有土地及其定着物的电子登记簿。

三、新形势下信息平台优化建设总体思路

为达到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真正目的,信息平台建设须以“便民、高效”为宗旨,不能出现因统一登记反而办事困难,时间更长甚至给权利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等情况。因此,在全市国土房管系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下,考虑到不动产统一登记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动产登记系统”应按照“总体控制、业务独立”的区分模式单独进行打造。由于此项工作参与人数多、设备投入大,故工作推进中,应以《总体方案》为指导,管理上认真划分信息化管理机构、信息化建设机构以及登记机构等参与各方的职责边界;技术上要根据登记业务的类型、流程及要求,突出以满足登记业务需求为主导、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思路进行系统设计;应用上要以登记信息的合法应用需求为驱动不断优化和升级系统,同时,使用先进技术手段做好登记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保障上要充分考虑全市区域大、区县基础不一的实际特点,采取登记数据集中汇交管理下的分片区业务数据管理的模式。

四、信息平台建设中参与各方的职能设置

要进一步厘清平台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职能划分,承担平台建设职能的具体单位要各取所长、分工合作。考虑将平台信息化建设职能划分为三个层级,即信息化领导、监督职能,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职能,专业平台信息化建设职能。

1.信息化领导、监管职能

承担国土房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领导职责,制定行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制定信息技术标准,开展信息技术指导、监督与培训,提供信息化咨询,指导信息安全工作等。体现为统一规划,集中管理。

2.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职能

承担国土房管行业基础平台信息化的建设职责,开展行业内通用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如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服务、云计算、大数据及数据分析、数据汇集、对外公示一致性、数据管理等。体现为标准统一,集中建设。

3.专业平台信息化建设职能

是指国土房管行业内,与具体职能业务相关的一系列信息平台的建设职能。如不动产登记、土地利用、执法监察、公积金、公租房等。体现为统筹安排、分部建设。

不动产登记机构作为具体的登记职能单位,需要在上级信息化建设部门的领导、监督下,在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支撑下,开展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

具体到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需要支撑不动产登记行业的相关业务,如城镇区域不动产登记、农村区域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利用、房地产交易管理、不动产权籍调查等业务范围。

五、健全登记业务为主导、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建设机制

不动产登记具有法律专业性,登记工作涉及到众多专业技术领域,登记信息利用的精确化要求也非常高。在建设信息平台时,需要坚持登记业务为主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登记机构同信息化建设机构分工协作、加强交流,健全平台的建设机制。

1.登记业务主导,开展平台的业务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在建设信息平台时,应当按照“先摸清业务规则,再开展需求分析,最后设计信息系统”的步骤来进行。登记机构作为业务的具体承担机构,应当在这部分工作中发挥熟悉业务的优势。

首先,政策法规和办件需要是信息平台建设的业务依据,登记机构应当着力于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开展政策法规研究,确保系统的合法合理,另一方面整理日常办件过程中的业务需要,实现系统对登记办件、信息利用、权籍调查、市场监管、管理决策等业务的支持。

其次,在进行业务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工作。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需求调研、收集工作,制定需求调研计划,完成《软件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需求评审工作,不动产信息平台的相关使用单位、建设单位建立联系机制,对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评审,降低因需求调研不到位、分析有误、人员理解不一致等原因带来的风险,形成“软件需求说明书”;三是需求管理工作,在系统试运行时、局部调整时、革新换代时,不断收集因需求变化带来的系统问题,并建立机制对这些变化的需求进行管理,确保系统生命周期的延续。

最后,在建立起需求分析机制的前提下,开展平台的设计工作。一是逻辑模型设计,分析设计信息平台的关系数据模型(如受理要件、审批流程、登记簿),以及非关系数据模型(如一张图);二是功能设计,对信息平台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明确,划分系统与子系统的功能边界,接口方式,形成“系统功能说明书”;三是部署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信息资源(网络资源、虚拟主机资源、存储资源、数据灾备资源等),划分集中部署与分部部署的模块,开展数据安全管理。

信息平台的系统设计,既涉及业务,又涉及信息技术,登记机构与信息化建设机构需要在该环节上加强沟通,将业务优势与技术优势有效结合。

2.发挥技术优势,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展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营

尽管信息平台的建设应当由业务进行主导,但最终仍会落足在信息技g上。信息化建设机构应在该环节中发挥知识优势,合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系统的科技含量。建设一套系统是实现统一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起点,而运营好这套系统才是实现平台价值的体现。

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展系统版本迭代,通过机制不断完善系统,实现系统生命周期的延续。

六、坚持登记信息合法利用、确保信息安全的原则

不动产登记产生的数据信息既要服务于社会利用,又要保障信息安全,这两者看似一对矛盾体,但能通过合理地建设信息平台来兼顾。

一方面,要发挥登记机构熟悉业务的优势,仔细研究法律法规对于登记信息查询的要求,认真分析登记机构查询办件的业务实际,合法合理地开展信息平台的设计与优化工作。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4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我国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依旧存在多种现实问题。本文将系统分析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所遇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23—02

收稿日期:2014—04—16

作者简介:张亮(1989— ),男,吉林九台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通讯作者:陈士银(1967— ),男,湖北仙桃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

一、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现实中,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与现代化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农村的广大地区,信息化设备如计算机等虽然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广大农村学校已经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但由于受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短缺以及教师技能低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严重阻碍,同时,在我国部分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加强投入、弱势输出”的现实情况。[1]农村信息化教育成果大打折扣,无法保证学生受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足的资金保障以及合理使用是其他工作有效进行的首要前提。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由于受到国家政策、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济基础不稳定,信息化建设阻力重重。除此之外,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以及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协调、不均衡现象,即过分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而相关配套的软件设备不齐全。[2]此外,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资源往往会倾向于投入到重点院校,无法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即使在部分已经具有信息化建设基础的农村地区,设备数量以及资金等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存在教学软件普及率低下、使用效率不高、教师操作水平低下等现象。

(二)教师队伍科研技术不高

具有浓厚现代化气息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属于“新生儿”,而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群体对信息化的认知以及使用存在一定的误区。[3]导致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教师团队科研力量相对薄弱。不可否认,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以及技术能力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无法有效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水平。其次,农村学校缺乏专业信息化教师也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之一,即使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授课教师,也普遍存在理论水平不高、素质低下等情况,无法做到对广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最后,由于地域以及其他条件限制,我国农村教师群体很难获得有针对性的进修及培训机会,而其原有的技术又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要求,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育。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使用和普及。

(三)教育设备利用不足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在现代化教育设备的投入力度和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强,但由于我国师资力量不协调、教师专业知识相对较弱,教师无法有效利用新设备来提高教学效率,造成教育设备资源的严重浪费。[4]

(四)互联网使用缺失严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普及和应用给我国教育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但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团队对互联网的认识不够深刻,进而导致教育方式转变与改革机会的流失。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相关引导,学生无法将信息网络技术变成自觉学习的工具,而只能依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不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学习方式无法得到有效转变。

三、解决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升对信息化的认识

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只有在思想观念转变后才能真正提升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进而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首先,需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加大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促进我国农村地区传统教育观念的有效转变,并且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广大群众以及教师团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其次,对教师团队,要不断加深他们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切实加强教师团队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准确把握及应用,并且加强教师团队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最后,需要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反馈机制以强化认知观念。[5]根据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现状,切实做好相关指标的制订与考核。消除顽固的落后意识,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引导。

(二)拓宽信息化教育投资渠道,注重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

加强经费投入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使用国家力量进行专项定位与设计,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合理的行政手段加以辅助,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其次,我国农村学校应不断整合配套资源,通过制订相关要求规范以及成立督导部门,使更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保证信息建设工作获得长远发展,加强资金以及设备使用的合理性,避免宝贵的经济资源被浪费。最后,社会各界的力量也是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助力,应呼吁我国各个社会阶层为信息化建设工作贡献力量,充分整合多种宝贵社会资源。此外,在积极增加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同时,还需要对软件环境的建设加大重视,两者缺一不可。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获得软件资源,发挥信息化教育的最大潜能,克服软件与硬件发展比例失调的现象。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提供多种符合农村教育事业现状的教育资源,从多方面、多角度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支持。

(三)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教师队伍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经验丰富、操作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对于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完整、标准的培训项目是首要环节,这就急需打造出完整的培训制度以及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内容,让我国广大农村教师享受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为信息化建设工作打下人力资源基础;其次,教师培训以及深造的具体内容需要与农村当地的实际教育情况相符合,通过专业项目的培训,进而达到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地区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此外,由于不同农村地区的教师水平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农村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实际要求制订培训内容。最后,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村教师自主学习、深造的积极性,加强对教师自学能力的培养。[5]通过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育以及培训,使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制作并使用符合广大农村教育工作需要的信息化软件和课堂展示课件等,使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工作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叶贵,严建荣.浅谈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2]董希志.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小学校长,2008(5).

[3]朱从卫.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J].江苏教育,2004(2).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信息化技术研究;任务;目标;措施

1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意义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同时也都是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此外,也包括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处大中城市市区与郊区(县)交错接壤地带,即为城乡结合部。随着大中城市工业、交通、文教、卫生、居住地及第三产业不断向近郊扩散,城乡结合部从原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

农村城市化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城市化程度太低,把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突破口,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切实可行的。

2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任务与目标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对信息技术的重大需求,以城乡结合部农村信息化建设为试点,突破对电子农务平台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的应用系统。集成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等各类技术成果,在针对具有西部民族地区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引黄灌区农村、山区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分布特点,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开展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服务,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2];构建现代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新型农民培养;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适合西北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技术培训途径,形成适合不同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信息化应用典型方案,并探索建立以科技特派员系统为平台,以农业信息化服务站多元化运行为依托,面向农户“技术+物质+信息”三合一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分析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和项目研究成果向西部民族地区扩散的机制,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面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重大需求,整合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和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研制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特点的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开展电子农务平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信息兴业”;以信息化提高农民收入,体现“信息惠民”;以信息化提高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体现“信息强政”。

2.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与建设措施分析

2.1.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面向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的重大需求,突破对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产业和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基于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根据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实际,利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自由组合和拆卸功能,开发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加快我国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围绕城乡结合型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等现代化设施,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开展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并探索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带动西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产业效益和农户的收入,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1.2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建设的措施分析。农村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及应用系统,需要各单位的多方共同协作努力,围绕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和任务的需求,遵循共同的原则,建立起信息准确、信息量大、易交流、易维护、易更新的农村数据库,并针对农村需求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3]。

重点针对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建立典型示范区;在公共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完善属地化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服务;推广应用种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的规范化,推广应用农村规划管理系统等,提高农业农村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管理溯源系统等,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化竞争力和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农业产业链信息系统,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化升值和经营效益;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络,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实现相关应用系统正常运行[4];建立“三网合一”的信息综合服务与信息终端服务,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体系;并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交互式创意技术培训,分析研究成果向西部同类地区扩散和适合于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的机制,最终形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快速组合和重用服务。

通过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工作的实施,将大幅度提高我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我国西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西部农村科技创新水平,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参考文献

[1] 郑国清,徐丽敏,段韶芬.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计算机与农业,2002(6):17-20

[2] 许声毓.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新引擎[J].中国科技财富,2010(Z1):66-67.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6

一、认识到位,思想上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将这项工作作为消除信息贫困的一个重要举措,制定了相关的规划方案,每年年初都要制定信息化工作计划。今年,我镇还明确将加强“梨林镇政府网站”建设和政府工作人员利用互联网络和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和材料交换以提高办公效率为本年度我镇信息化工作重点。为进一步加强领导,我镇还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副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指派了3名有一定电脑操作基础的同志负责信息化工作的日常运作。另外我镇还在全镇45个村中筛选、确定了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的村民担任村信息服务点信息员,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投入到位,设备上财政保障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力投入,先后投资20余万元,加快信息化硬件配备换代升级。目前我镇机关内共有电脑13台;原创:网络设备12台(包括服务器1台,打印机4台,扫描仪1台,数码相机1台,摄像机1台,不间断电源1台,路由器1台,交换机1台);全镇网通固定电话5460部;小灵通200部;上网160余户,网络覆盖全镇42个行政村(南程、程村、朱村除外);有线电视覆盖23个村,1450户;远程教育覆盖37个村;乡村协会16个,农村经纪人85人,基本形成网络。

三、措施到位信息化作用发挥

1、注重信息资源共享。梨林镇信息网络自开通以来,共在网上收集各类信息500多条,上传信息130余条,推介企业7家,招商引资信息8条。主要涉及农业动态、工业动态、小城镇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等内容。利用信息网络,我们在作好日常政务信息收发、网络办公的同时,也及时将网上的有关农业政策、致富信息、生产动态、新产品、新技术、法律法规等信息通过下载等形式传递给有关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同时,我镇也利用网络积极探索部分无纸化办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2、强化信息人员培训。我镇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不同场合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此项工作。同时坚持每年举办信息化培训班2期,邀请有关专家授课或专题讲座,分别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业务知识、网络应用等内容进行培训,同时组织信息员适时参加省、市组织的学习培训,共计25人(次),切实增强了全镇干部群众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全镇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上、技术上的保障。

3、发挥市场信息优势。我镇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站注册了“一站通”,对外各类农业信息,大力推介我镇的特色农副产品,使全镇的农产品、土特产品走出梨林,走出河南。仅去年一年通过网络外销生猪就达8.5万头,外销鸡蛋5000余吨;农村经纪人则以镇农业信息站为中心,利用网络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通过宣传带动辐射,与外地客商建立生意合同,使广大种养户从中受益。比如,裴城食用菌去年有20%的成品被山西、焦作、沁阳等外地客商采购。另外,网络也提高了我镇的办事效率,降低了工作的成本。例如,在全镇重点工程设备、机关办公用具等物资采购中,我镇通过网上查询,货比多家,不仅资金比原计划节约了近10%,而且大大降低了采购当中的交通、食宿等费用。

四、“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

今后五年,我镇将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基层、面向市场、网络共建、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强化信息网站的载体和平台作用,不断提高梨林镇信息化和三个文明建设水平。

一是打破“养在深闰不相识”的传统农业意识,加大农村经济人队伍的信息化知识培训,以网络信息为依托,积极推介特色名优产品,做到“上传社情民意,下播农业信息,沟通供需渠道,构筑致富桥梁”。

二是立足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逐步探索信息流引导物流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信息网站对富裕农民,指导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发挥好信息网站对全镇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使之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带动我镇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是立足教育提高,充分利用信息网站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功能,全面加快以镇信息网站为中心的全镇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建知识培训、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计划生育育龄妇女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四是加快镇区信息资源的整合步伐,努力建设更加完善的公众服务体系。我们计划建设信息服务大厅,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管理、劳动力资源、各方用工信息等进行有效组合,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优质、全方位、规范透明服务,达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人力、物力的效果。

五、问题及建议

问题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2、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筹措主要依赖政府的投入;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信息传递方式比较落后,而信息进村入户由于受网络成本制约,主要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如张贴宣传栏、散发资料等方式;原创:4、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