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剂学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剂学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生物药剂学

通常,主体为植物药(含复方)的中药,从该药物中提取出来的物质,不但具有该药物的基本属性,同时,由于处方的配伍原理:君、臣、佐、使,伴生物质还被赋予更具有弹性的空间以及更丰富的内涵。以下,笔者将对中药提取物中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以及该物质的制剂学意义进行探讨。

1 取物伴生物质对活性物质生物药剂学特性的影响

提取物由于其组成较为复杂,往往容易造成植物中的提取物质与纯情物质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伴生物质并不是没有用处的非活性副产物,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是协同效应物。不仅仅是明确的药物化学成分会对生物的利用度有所影响,另外,其他化合物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1.1 提取物伴生物质对溶出的影响 活性作用的类型不仅受到植物中的提取物伴生物质的影响,同时,对于其作用强度、作用起始与过程均会被改变。比如将由毛地黄叶进行制备的过程,要将该植物制备成地高辛,需在5 min内将不同组分中的伴生物质对地高辛中阿密茴物质中约90%的凯林在溶液中释放出来,然而,对于纯物质来说,在5 min中,所能释放出来的凯林只有20%左右,从该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黏稠液体,伴生物质能够将凯林的充分溶出进行阻止[2]。

1.2 提取物伴生物质对吸收的影响 活性物质的吸收能力会受到伴生物质影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将吸收部位的药物浓度进行增加,使得药物在缔合的过程中,其亲脂性得到增加。②将膜的通透性加以改善。

血清通过给药之后,其制剂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中药在体内能够直接进行作用的物质正是此时血清内所含有的成分。如果在血管外进行给药,由于中间又多了一个吸收的环节,制剂中会有一部分物质是没有进行血清的,而这部分物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有时,这些物质会造成许多不良反应。

2 伴生物质在制剂学中的意义

何谓中药复方,专业上认为把各种单一药物经过人工进行合成最终得到一种相对安全的疗效较好的药物,这一过程就叫做中药复方[3]。自古以来中药很多时候都是用水进行煎煮,这一现象体现了水提取是一种有效的方案,也是十分天然并且相当合理的方法,这当中包含了很多种类的数量组合关系。此种关系通过处方和配伍原理体现出来,基本的活性物质最终还能够帮助吸收。

中医一般来说都是建议复方用药,多元化环节,充分体现药物的综合疗效,最终达到治疗效果。中药的效果最为重要的就是看此药物在浸泡、分解、提炼的过程中够不够完善,整个过程是否正规。

2.1 正确认识“伴生物质”可能具有的功能

从制剂学方面着手。伴生物质一直都被我们称之为杂质,一直都被人们所忽略。它在制剂的整个过程之中和其他的物质会发生反映,从而造成以下的一些功能。伴生物质本来就有促进活跃度的功能:比方说麦角当中的蛋白质进行分解可以得到组胺、酪胺等等,对于麦角缩宫有着很强的促进功能。

A. 本身具有或可增强活性作用:如麦角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组胺、酪胺和乙酰胆碱等,均能增强麦角生物碱的缩宫作用。B. 助溶剂作用:皂苷可以使得毛地黄的吸收更为快捷有效,葛粉可以是的麻黄素在溶解时更为透彻,这些都很大程度上的起到了催化剂的效果。C. 形成可溶性盐功能:我们举例说明,单独的使用抗癌药物栎精时它很难溶解在水中,这样就使得药物进入身体后不容易被吸收,作用率大大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加入一些碱性的物质如精氨酸进行中和反应形成新的物质,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吸收提高利用率。

2.2 中药细致分离方案的重要依据

采用不一样的方案得到的半生物质也不一样,不同的伴生物质组成物质都不一样,体现出来的化学性质也不会相同,对于物质的吸收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从这一点出发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能够明确把握到伴生物质的组成就能根据这一点来采取不同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MOiler R H.Hildebrand G E Pharraa2eutisehe Technogogie。Mode~Arznelformen(现代给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Beijing:People’s Military Medieal Publishing House.2004,12(08):414416.

药剂学重要性范文2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不是先天或不受外界现实决定的本能力量,而是在后天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属于一种非智力因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学生持续发展是指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发展方向,持续不断地发展。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学生学习动机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动机作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学习积极性低。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对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内因的转化、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学习动机进行分类。从学习动机的来源上,可以划分为内部的动机(如认知动机)和外部的动机(如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在学校教育中,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等,这些由外在力量激发产生的动机,可以称为外部动机。而学生本身的内部心理因素,如兴趣、信念、理想、好胜心、荣誉感等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推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这种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把动机区分为长远和短暂的动机。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以把动机区分为正确和错误的、高尚的与低下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那些符合并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机就是正确的或高尚的;相反,那些违发展与进步的动机就是错误的或低级的。

药剂学重要性范文3

国家对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颁布了相应的细则和文件,比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等等,加强基层医院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医院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

1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的基本现状

1.1 药师的学历低,专业知识不足

作为临床药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也要熟知。而基层医院临床药师缺少学习培训的机会,专业素质不高。

1.2 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服务不重视

由于医院领导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投入资金少。医院的资金都投入在有明显收益的项目上,临床药学可用的医疗资源少[1]。

1.3 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目前有关于临床药学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遇到问题没有明确的技术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的发展。

2 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对策

2.1 全面提升药师素质

为了从根本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素质,科室内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医院提高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视,鼓励药师参加各种医师考试,为临床药师提供更多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支持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更多原创性学术论文。在临床医学小组,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讲座,积极与地方医院或上级医院加强学术交流,以专家辅导或者集体讨论形式[2],不断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提高临床药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个人素质的提高推动临床药学服务的进步。

2.2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作为临床药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解患者特征,尤其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对于一些毒副作用强、治疗量狭窄以及血浆浓度高的药物,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参考药代动力学理论,适当调整用药的间隔时间与药剂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外,通过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评价因果关系,并将成果上报到监测中心,可减少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避免出现药源性疾病,发挥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

2.3 做好临床沟通工作

药师仅掌握医学与药学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可能由于临床经验缺乏而在工作中束手束脚,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临床沟通工作。首先,医师转变观念,做好医生的“参谋”;其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仔细倾听患者病情,参与制定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另外,临床医师还应做好药历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对于一些个性化的用好过程,且疗效显著,应详细记录[3];如果出现病情反复,也要记录相关内容,包括临床用药目标、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患者体征、用药史、过敏史等,进行分析与总结。做好临床药学服务工作,需要不断坚持、不断积累经验,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

2.4 完善药学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医院药品信息的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积极开发为药学咨询服务的软件,并应用于局域网。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网络管理中心,配备专业信息药师,督促临床药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 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基层医院来说,大部分患者的医学知识都很贫乏,容易受不良药品广告的影响,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也缺乏了解;在治疗时通常都是药师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开药,对新研发和价格昂贵的药物治疗期望值过高,对药物的认识性太少。比如,有些慢性病患者长时间服用同一种或多种药品,却不知道这样是潜在危险的,有害身体健康。用药方式又不正确,再加上用药安全服务教育不到位,加大了药品危害的可能性[4-5]。

转贴于

药剂学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透视;重要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84-01

一、什么是透视?

“透视”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picere”(看透),中文意思即“透而视之”。不难看出“透”与“视”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透”为“视”的先决条件,“视”为“透”的实际目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坐在窗前看窗外的风景,就是透过平面窗去观察世界;再如坐在火车中看车厢外的景色,也是如此。所以“透而视之”实质就是通过更直观记录而形成的观察方式,即透过透明平面使三维物体投影到这个二维平面上,即透视。

透视是一种理性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它把眼睛作为一个投射点,依靠眼与物体间光线的直线传递,在中间设立一个透明的平面,并在此平面上截留下三维立体效果的投影透视图像。这种投影是根据人的眼睛视点为中心投射的,故又称中心投影。

二、透视的基本规律

(一)近大远小

现实生活中看到相同大小、高低、长短的物体,距离观者近的看起来大、高、长;距离观者远的看起来小、低、短。根据中心投影的原则,确定物体的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是以物体离开画面的垂直距离为唯一条件。

(二)近者清晰远者模糊

现实生活中,相同的物体远近不同和受到空气、雨雾等自然条件阻隔影响会产生近处物体清晰、远处物体模糊的透视现象。另外,远距离和小视角的物体进入视网膜的图像也就小,受刺激的细胞少,眼睛看起来就模糊不清。我们在写生或创作作品时利用这点,可以画出有远近空间的视觉效果。

(三)人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形成视觉空间感

现实生活中,眼睛与物体之间的透明媒介愈厚,则此物体的颜色愈是转变为媒质的颜色。如风景画中远景偏蓝紫。另外根据色彩原理和心理反应,暖色感觉朝前,冷色感觉朝后退。明暗、色彩的各种对比也会产生能量的扩张与收缩感,会产生不同的占有空间量。在绘画时,线条粗、实、黑有朝前的感觉,而细、虚、灰有后退的感觉。两个以上二维平面的形状或三维的形体层层遮挡、叠压,在最上方或前面的有近、朝前的空间感,而下方或后面的有远、后退的空间感。

(四)透视的深度变化

透视学首要研究的是投影图的透视深度。透视图要用长短不同的线准确地画出透视深度的透视线。在观察和写生时,物体的体和面的基本元素是线。线是表现透视变化最直观使用的手法。线有不发生透视变化的原线和发生透视变化的变线,变线消失到灭点。

三、为什么要学透视学?

透视学是视觉领域中美术、设计技法理论,是从事视觉领域的艺术家和工作者的必修课。西方艺术院校早就将透视学像色彩学、解剖学一样作为单独科目进行教学研究。

得益于透视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我们对视觉世界的把握能力越来越强。可以说从人类诞生起到现在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积累的一切视觉经验都为当今的成果做出了不凡贡献,人们不断追求立体感、纵深感、空间感,不断推敲这些感官与视觉之间的关联。基于这些积淀,人们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世界的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越。现在,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或不存在的一切,以图画的形式将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对眼睛所看到的和实际物体之间所产生的规律和关系进行总结,以便指导人们去更好地创造和认识世界。而透视学主要研究的正是人眼所见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透视学可以运用到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效果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动漫创作、三维多媒体创作等一切视觉领域。学透视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自己的观察力、造型能力和表现力,培养灵活运用已掌握的透视规律,创造性组织画面空间的构图能力,掌握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理,创作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

简而言之,研究透视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了解人眼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并用其指导实践。从哲学意义上考虑,这也是更好地认识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

透视的发展就是人类处理视觉信息技巧和能力发展。人们追求世界实质的本能不断对人的实践提出更高要求,这就像是一台永不熄火的发动机,驱使着人类不断地认识和发现。随着对世界认识的积累加深,人类也渐渐学会更理性地分析自己所处的世界,透视发展也正是基于这种理性思维之上。思维的进步带动科技发展,科技全面开启了人类面向真理世界的大门,很多长久以来的经验在科技影响下得到实现,迅速走向成熟。可以说,透视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也是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果实。

参考文献:

药剂学重要性范文5

当了多年班主任,体会到高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区别在于:好动;好模仿;好群;畏惧心。相同之点有:喜欢成功;喜欢赞许;有竞争心,争斗心,谴责心等等。根据这些,在班级管理中,我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调整着工作方法。

特别是农村高中学生来讲,更是重中之重。农村学生知识量浅薄,个人素质较低,道德水平较弱。使得没有中学生所具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有成功,有失败,下面的几点,我认为是较为成功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

首先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班级制度的形成,会督促学生的行为和言行。按照班级制度来严格要求每位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切实符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也是很重要。

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要处理很多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尽量少用批评,多赞扬。有时不得不使用批评,我也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给学生指出缺点以个别交流的方式进行,尽量不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某一同学,维护每个同学的自尊心;第二,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先表扬,后批评;第三,尽量不使用让犯错误的孩子在全班进行检查的方式。

二、建立良好的班级干部

现在的中学生具有生理上早熟,个性心理开放,独立意识强的特点。他们渴望得到锻炼,表现自己的才能。

高中学生为集体做事热情高于初中学生,但是在做具体事情时,能力显然较差。所以预备年级时,班主任很辛苦,不但要树良好的班风、学风,抓纪律,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另外,对一些具体小事也一定要有条理地分步骤进行指导。如,打扫教室时,从后往前扫,出黑板报先在纸上设计好速度就快,生活委员收钱怎么才不会出错等等,要一一地教会,先教干部,后由得力干部教会其他同学。

高中学生有“好群”心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喜欢有人陪伴,再加上办事能力有限,所以我每一类干部选两名,他们办事时也好商量,并弥补了办事能力的缺陷。我班的两个劳动委员,在大扫除时共同指挥同学扫地,共同检查,两个生活委员每次轮流监督,饭后的卫生工作,使学生也得到良好的卫生习惯。

交给高中学生干部做的事不能期望值过高,办事质量常常不好,班主任绝对不可以撒手不管,只有加强检查,并及时修正。我班的清洁卫生工作非常出色,除了有干部每天检查外,我也经常抽查检查,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时刻在关注着班上的一切工作,每个同学都应该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份内的事情。就这样,两年下来,我班班干部无论班主任在还是不在,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一些事情,大多数同学完成份内工作也变成了自觉行为,时刻保持着.在高三年级做班主任时,负担也就减轻了,这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自觉性。

三、建立“合理”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目标。这目标包括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目标给人的心理效应是:“这是我自己的目标,我要尽可能地完成。”因此,在设立目标时宜根据个人及班级具体情况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可行性合理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奋进。

药剂学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形态,将抽象的知识以可视化和人文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尚处在萌芽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在学习上往往比其他学科更加困难,然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这一现状,数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使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具体的、可观的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另外,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往往因为需要长时间在黑板上画立体图形、统计图等,浪费了一定的课堂时间,导致了学生在教师写板书时走神,降低了学习效率,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减少了课堂上的画图时间,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1.2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推广使得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更多的元素带进学校课堂,加强学生的视听感受,使课堂与生活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传导,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表达、再现出来,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将知识中的重点、难点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加强互动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将被动的、静态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创造性的互动型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能够充分交流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发、分析总结,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具体的材料加以掌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的合作意识,这种交流与合作以多媒体为媒介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从根本上优化了整个教学结构与效果。

2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和方法

2.1激发兴趣,引导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相互融合,创设教学情境,建立动态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触发他们对于未知事物的强烈愿望,从而启迪思维,教师在此时也可以根据课堂上问题的难易程度为学生设计关卡,将关卡设为较高和较低难度,分别适用于尖子生和大部分一般学生,并给通关的学生一定奖励,这样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

2.2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在课本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和一些要求实践的教学都不能在课堂上实现,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创设数学问题的情景,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思维就这样被直接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进行独立分析和计算,寻求问题答案,让抽象性的数学思维和形象性的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极大地发挥了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辅助。

2.3多样活动,培养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就应当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样化教学,改变单一、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内互助,小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创造一个竞赛环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夸大信息技术的优势,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出现了很多错误,比如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过度使用多媒体,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末倒置,本是教学辅助工具的信息技术变成了教学的主要载体,这就使得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被信息技术架空,华而不实,甚至有时往往达不到原有的教学效果。

4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是大势所趋,但值得注意的是,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并回避其对数学教学的负面作用,只有使用得当,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金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浅析[J].才智,2015(2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