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剂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剂学概念

药剂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 数学概念概念教学教学方法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总结,又是人们认识客观对象的工具,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对于数学这门学科当然也是如此。

数学概念是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标准属性的对象、事件、情境和性质”,是人脑对现实事物中有关数或形的关系的反映,经过思维,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并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达。

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首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是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解题的基本保证,努力加强概念数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方法。但是由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对概念教学也就普遍觉得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怎样加强数学概念教学,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我就此谈几点看法。

1.实例引入,再予定义

学生对于某个概念的理解,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对较抽象的概念,应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而感兴趣的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出它们的共同属性,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的定义。

例如圆的概念的引入和定义。

对于圆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想自行车车轮、汽车车轮等是什么形状(学生一定回答“是圆的”,这就使学生留下了圆的表象,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可以再问:有没有方的和多角形的车轮(这进一步的提问,使学生认识到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感性认识逐步深化)?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事先准备的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按紧,让带有铅笔的一端旋转一周,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圆,操作后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个圆形成的关键(定点、定长)、方法(旋转)和条件(在同一平面上)是什么?教师通过分析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定点(定图的形状)和动点(确定点的集合)的作用。当学生对于圆的认识成熟了,教师就可顺着学生的思维给出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2.列举反例,深化认识

中学数学教材总是从正面阐述概念,从正面阐述概念无疑是重要的,但长期如此,容易造成学生的单向思维,不利于对概念认识的深化。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的思维角度换一个方向,举出一些反例,从其反面或侧面去理解将会大大加深对概念内涵的认识。正如布鲁纳指出的:“反例能预防作出仓促的判断。”反例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可使学生确信已掌握了某一概念。

3.对比分析,区别异同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于形似而实质不同的某些问题,学生容易产生概念上的混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剖麻雀”进行对比分析是最好的鉴别方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可以概括共同属性;对具有种属关系或并列关系的概念进行对比或类比,有利于突出被定义概念的特有属性;对易混淆概念进行对比,可以澄清模糊认识,减少概念性错误。

例如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学生容易误认为顶点在圆内的角是圆心角,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周角,通过图形比较,学生能充分认识这两个概念。

4.既重定义,又重分类

概念的内涵,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而分类却列举了概念的外延。既重定义,又重分类,可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概念间的关系,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获得明确的概念。例如,把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这时教师若引导学生把数用一个分类表示出来,就可以使学生把各类数之间的关系弄得一清二楚。

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但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是发展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展变化,它们就会逐步更深刻、更完整、更正确地反映它们的本质属性,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常用一个分数表加以系统化,以对概念起到总结作用,上面所谈到的对实数的分类表就是对数学概念的一个总结。在注意到了概念的确定性和扩充性后,教师讲课举例时就不宜把概念定义说成是一劳永逸的,要留有余地。

5.数形结合,概念直观

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因此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数形结合的,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用图形表示,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使概念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例如两圆的位置关系,教师可用图形分别表示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和内含,使学生通过图形掌握各种位置和各种位置关系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关系。

6.概念符号,不能忽视

数学符号是数字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数学概念的浓缩和进一步抽象,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符号的内在涵义,重视普通语言表达的某种概念与相应数学符号意义的相互转化原训练。

7.加强练习,应用巩固

加强练习是对概念进行应用巩固的必要手段。对概念的练习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较为奏效:(1)新概念及时练;(2)连环概念结合练;(3)易混概念对比练;(4)重要概念着重练。

例如,弧的度数与圆心角的度数可以结合起来练,又例如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和垂心易混的概念可对比练。

8.理清脉络,建立系统

凡经过一章的学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概念加以整理、归纳,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种属关系,将这些概念联点串线,建立章节或学科的概念网络关系,使概念纵横贯通,这样能使学生不仅从概念的个体方面认识概念,而且从概念的群体方面认识概念,从而有助于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药剂学概念范文2

一、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的指导文件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对真菌的内容规定是“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活动建议是“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况”“观察酵母菌、霉菌”。

2.阅读教材目录。我们查阅教材目录知道,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后面还安排了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在这两节中能较好地学习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合教学目标设置三个方面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说出真菌的名称,并进行简单的分类;(2)用对比的方法叙述真菌的结构特点,并阐释它的营养方式;(3)说出真菌的孢子生殖的大致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录来确定教学目标,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根据教材目录最终确定本节课所学的具体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就达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科学呈现事实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前提

科学地呈现事实,可以是呈现图片、数据或表格。本节课主要是科学呈现图片,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呈现。

1.补充事实材料。除教材上的图片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

要,补充相关的图片,能更方便学生思考和讲解。在让学生完成任务一列表比较酵母菌与细菌的结构时,老师在黑板上同时展示酵母菌和细菌的主要结构图。

2.将教材插图改为填充图。可以让学生对照教材上的文字来将上图中所示结构的数字代码与名称连线。在布置任务二标注青霉和蘑菇的结构图时,为了让学生便于讲解,我们还可以把书上的图画到黑板上去,可以让学生上台来默写结构名称,并问答相应的问题。

三、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是学生形成重要概念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形成重要概念后,就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我校基于“五部”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时,都能有助于学生形成重要概念。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独学。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老师补充的图,完成所指定的学习任务的过程。这是学生形成重要概念的基础性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读图识结构,然后再填写下表,最后再进行思考作比较。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就对重要概念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如,列表比较细菌和酵母菌的结构与营养方式。

说明: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做好难度控制:最难就只有上面一句话;稍难就是再出现上面这个表。更容易的就是在表中先填几个空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完成上表。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帮助学生形成重要概念。如在完成任务二时,学生在完成独学之后,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同学捂住结构名称,让另一个同学说出结构,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去掌握青霉和蘑菇的结构。再结合任务一的学习,就可以得出真菌的结构特征了。

3.展示质疑。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师生进行质疑或评价。这种展示活动,能强化学生做正确的内容,纠正学生做错的内容,从而确保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正确的。

4.练习反馈。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是否正

确、遵从事实,通过思考形成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从概念回到事实,是对所形成的概念的应用,是学习的提高过程。

四、以概念图的形式来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整体领会重要概念

当一节课快要结束时,可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引导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将本节所学的内容归到他自己的知识网络中去。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概念图进行总结。

针对学情不同,我们也可以控制难度。最难的就是只布置一个任务:请设计一个概念图对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进行小结。降一点难度是列出一部分内容所指的范围,在其周围的内容由学生来补充。更容易的是画出下图,让学生填空,并填写再下一级的事实。

通过上面这个概念图的梳理,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真菌的主要特征,包括真菌的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等。

围绕“重要概念”进行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较快地掌握生物学的“重要概念”,而不必对更多的细枝末节的知识进行记忆。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减少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好事。

药剂学概念范文3

摘要: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其与工业化生产和医疗用药紧密相关,实践性与操作性都很强,但传统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单一。笔者结合学校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和五年制高职特点,在学校2010、2011级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型实验课程,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对比,新型的实验教学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就五年制高职药剂学创新型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阐述创新型实验的方法与过程,希望给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 :药剂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其与工业化生产和医疗用药紧密相关,实践性与操作性都很强。传统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验证实验为主。一般由教师先讲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学生依葫芦画瓢按实验步骤一步步完成。这种做法的最大缺点是学生不需要主动构思,不动脑,机械操作,学生的个性与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在这种教学氛围下的学生在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法适应现代医药的要求,与生产岗位要求相脱节。因此在五年制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型实验势在必行,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专业教学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从业多年,认为改革须从根上来,只有真正扭转了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治疾”。笔者结合学校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和五年制高职特点,在学校2010、2011级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型实验课程,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具体改革过程如下。

一、创新型实验的方法与过程

1.将学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与创新方法教学组

传统教学组按传统药剂学实验方法教学,创新方法教学组按新方法进行教学,开展分组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学生按3~4人/组进行自主分组,在分组中兼顾学生学习情况,在性别、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也作适当兼顾,以使各小组实验水平相当。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实验指导

与以往教学围绕知识点展开不同的是,创新型实验在原有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把实验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和应达到的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指导书很明晰地告之学生。借助指导书,学生可以进行初步的预习,了解整个实验的目的以及相关的步骤,不至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脱节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背景、实验项目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自我完成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仪器的组装与调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参加实验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意识。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的创新型实验能使学生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状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课堂质量。

3.创新实验培养模式,开展开放式教学

所有常规实验均2人/组,1套实验仪器,创新型实验一般为1~2人/组,既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又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于部分优秀学生,特别是参加省、市技能比赛的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开放性药剂实验室提供学生制备药剂的多种原料、辅料和仪器,学生根据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制剂处方和工艺阶段的实验。如在制备乙酰水杨酸片的实验中,可以通过片重差异、硬度、崩解度、溶出度等完成制剂的质量标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协助学生的角色,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同时对其中如混合方法、制备软材、制颗粒等关键技术的操作进行指导。

实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使得学生有机会使用较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开放性实验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结果分析

对笔者学校2010、2011级药学学生不同教学方法药剂学实验成绩进行比较,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药剂实验教学中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后,二个年级学生的药剂学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且均有显著差异(p<0.01),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三、讨论

第一,在开展创新型实验中,师生的角色定位要转变,老师要从课堂的“主讲者”变成“辅助者”。也就是说,老师作为辅助人员不能每次对学生有问必答,而是要借助各类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一方面启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转变专业教师授课理念同样重要,要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植教师内心深处。

第二,创新型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时,应积极采取方法,启发学生的拓展思维,不能拘泥于学生做完的实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如在配制炉甘石洗剂的实验中,可提出组分不同配比、不同组分的解决方案,对相关因素进行多维度观察,获得实验结果。从而对混悬剂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和更广泛的理解,同时对混悬剂润湿剂、助悬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等理解更全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

四、小结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课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但该课程的实验改革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参加的学生也很有限,今后我们将不断思考探索,让药剂学实验教学的项目、内容、形式上更加适合于五年制高职要求,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宏飞,赵欣,徐希明,戈延茹.对药剂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时代教育,2009(9).

[2]皮之军,李建海,于敏,凌云峰.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

药剂学概念范文4

1 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重要概念是学科的主干知识,重要概念的学习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首先,重要概念的学习会对学生以后知识学习起到一个支撑作用;其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用到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应用,而不是靠记住一两件孤立和零散的事实;再次,如果学生依靠头脑中重要概念构建起知识框架,那么这个知识框架可以较长时间留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能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地存储在这个知识框架中,这样他的知识就不是零散和孤立的,而是逻辑有序编排的。

2 记忆模型的特点

教学中,无论是提供事实为概念形成支撑,还是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概念,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将以重要概念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存储到头脑中,是要学生内化、记住概念,只有有了概念的记忆,才谈得上概念的应用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美国弗吉利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T.威林厄姆提出了一个人脑在思考记忆时的工作模型(图1)。

图1的左边是周边环境,有很多可看可听的事情、待解决的问题等,右边是科学家们称为工作记忆的大脑组成,现在可以暂时把它等价于意识,它保存在思考的事情。从环境指向工作记忆的箭头表示工作记忆是大脑中让你意识到周围有什么的场所。长期记忆是一个储存你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的巨大仓库,长期记忆中的所有信息存在于意识之外,在使用之前它都静静地待在那里,进入工作记忆时它才浮现在意识中。

丹尼尔.T.威林厄姆记忆模型揭示的学习规律是:要想学到知识,它必须在工作记忆中稍作停留。你思考什么,你就会记住什么。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3 记忆模型对重要概念教学的启示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概念进入长期记忆,也就是让学生记住概念。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对学生来说,教师讲授的知识和其他小鸟叫声、汽车的轰鸣声一样,都是一种环境信息,问题是教师如何让学生专注你的讲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进入工作记忆)、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概念、内化概念(进入长期记忆)?

3.1 从学生思考的角度精心设计教案

根据记忆模型,学生能记住他所思考的。可是教师和学生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教师能获取知识在看教材内容时是俯视,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局限,学习知识是仰视,所以同一内容难易程度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师认为简单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觉得简单。教师必须知道在所学的内容上,“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在哪个层次上?”“他们会遇到了什么困难?”……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问题,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设计出更加适合孩子的方法和形式,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跨过障碍。

例如,在进行“土壤里的微生物”一节教学时,从笔者所做的学情调查情况看,学生对动物植物比较好理解接受,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细菌等很难理解。而学生对蘑菇、香菇、鸡腿菇等个体较大的也是微生物更是费解:为什么称之为真菌?什么是孢子?孢子是如何繁殖的?……都很陌生。教学时,笔者从经典的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现象分析、用手印菌落培养视频,让学生感知细菌就生活在周围的环境中。通过显微镜观察、数据分析,让学生感知其大小;通过生活中的酸奶、泡菜、醋等食品的生产,让学生感知,有的细菌对人类有害,有的细菌对人类有益。通过细菌、酵母菌、蘑菇显微结构的比较,让学生体会酵母菌、蘑菇等真菌“真”在何处。通过蘑菇孢子散发、萌发的高清视频、学生动手制作孢子印等措施,让学生理解孢子为何物,如何繁殖。通过解剖蘑菇、香菇等大型真菌,知道大型真菌和霉菌、放线菌一样,也是由许许多多的菌丝集合而成的,是微生物中的“大块头”而已。

教师站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案,教学就会有的放矢,就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概念。

3.2 让学生参与建构概念的过程

生物学概念是从生物学现象、事实的研究中抽象概括而来,以共性、原则、原理和规律等状态呈现出来,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理解和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需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积极主动地参与搜集大量信息,进行关键性的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即将建立的生物学概念所需生物学现象、生物学事实的搜集、整理、描述和交流;要重视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等生物科学实践活动,只有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才能学使生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例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如果不让学生亲自探究验证,初中学生是很难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的。

教学中,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淀粉),是萨克斯的经典实验,经过“暗处理照光酒精脱色漂洗染色观察分析”后,实验现象清楚,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在本实验进行的同时,教师可以设立另两组对照:① 割断叶脉形成基部有水、割断部位至叶尖无水的对照组;② 选取两片大小相同的叶片,两个大小相同的透明塑料袋(不漏气),然后在一个塑料袋底部放7~8粒碱石灰颗粒(用小块纱布包上),套在一片叶片上,在叶柄部位扎紧袋口密封;在另一个塑料袋内不放碱石灰,套在另一叶片上,在叶柄部位扎紧袋口密封。这样形成了一叶片有二氧化碳、另一叶片没有二氧化碳的对照组。

选用银边天竺葵(也可以用银边吊兰)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就可以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选用金鱼藻做实验材料,用氧气助燃的性质,可以验证出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实验结束后,教师稍加以引导,可以轻松归纳出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药剂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药剂学 学习方法 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22-01

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属于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涉及面广。在药剂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很多基本理论、处方设计、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方面内容。药剂学与很多学科有密切关联,包括化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化学等。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药剂学各分支学科,包括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药剂学也是很多药学院校开设的主干课程,药剂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药学毕业生的整体能力和质量,也影响到各分支学科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如何学好药剂学,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学好药剂学的主要方法。

1 明确药剂学的研究方向,建立学习方法

在学习药剂学这门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药剂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药剂学的研究方向包括哪些?药剂学是利用现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备成合理的应用形式(即剂型)的一本实践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贯穿于各章节的学习内容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论(普通药剂学)和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研究对象是药物制剂。但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些要点。例如有些学生会问“如何分离中药的某些成分”、“某单体成分的药理活性如何”等类似问题,学生将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研究内容混为一谈,学习起来比较混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反复明确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学生应该清楚知道药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药剂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比较庞杂并且知识点较多,学习起来需要不断的记忆和理解。但在药剂学的学习方法上,可以以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和特点为纲,逐渐扩展内容到主要组成、制备工艺、所用辅料、质量评价、发展概况等方面。根据剂型概念和特点可以推断其主要组成成分及制备工艺等。例如,学习脂质体制剂新技术时,应以其概念和特点为基础,即脂质体是含有磷脂和胆固醇的双分子层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然后再扩展到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包括溶剂注入法、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等)、脂质体的分类(包括大单室脂质体、小单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脂质体的质量评定指标(包括包封率、载药量、药物释放等)。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介绍脂质体的发展概况及新型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及热敏脂质体)等。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剂型概念和特点,找到制备工艺―分类―质量评定之间的内在规律性,是药剂学的各知识体系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

2 理解药剂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重点内容

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成型过程的相关理论、制备工艺及合理的处方设计。其原理渗透到各章节中,是学习药剂学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理解基本的制剂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制剂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例如,片剂是各药物制剂使用最广泛的固体剂型。根据片剂的特点,有三种压片方法,包括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和粉末制粒压片等。那么如何选择各压片方法呢?湿法制粒压片法是最经典和广泛使用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药物和辅料均匀制备成流动性很好的湿颗粒,经整粒后再进行压片,有效地解决了片剂均匀度、流动性等问题。理解了这样的压片原理,可以进一步重点掌握片剂的四大辅料(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和剂),理解各种辅料成分及特点及随后的包衣技术。再例如固体分散体技术,主要原理是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载体材料中,药物在载体中以微晶、分子溶液或低共熔物状态存在。固体分散体的意义是在于难溶性药物的高度分散,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能力。在掌握了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介绍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技术,包括溶剂挥干法、喷雾干燥法、熔融法等,结合药物的性质选择合理的制备方法。并熟悉固体分散体的特点,包括药物高度分散在载体材料中;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水溶性、吸收及生物利用度;适用于油性药物的固体化;物理稳定性差、载药量小;工业化生产困难等。进一步理解固体分散体的鉴别方法,包括红外光谱鉴别法、粉末X射线鉴别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拉曼光谱鉴别法等。最后掌握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药物的无定型状态、微观形态、药物释放性质等。

3 重视实践及课外探索

由于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探索。广泛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课堂上所学习往往都是最基本和典型的制剂技术。如何将课堂上的制剂理论更好地用于指导实际制剂开发和设计尤为重要。因此,药剂学实验课特别重要。通过药剂学的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制剂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药剂学问题的能力。在药剂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思考:为何将药物制备成该药物制剂?该药物制剂有哪些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在包合物的实验中,采用具有空穴结构的β-环糊精来形成中药提取物包合物,利用饱和水溶液的方法来制备该包合物。学生能更加形象地理解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地理解书本中所提到的包合物各种理论和实践。另外,学生应多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活动,以课题的形式带动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药剂学问题的思考方式、问题解决模式及应用实践。透过表象看本质,有效地加强各知识的综合运用。

总之,要学好药剂学要根据药剂学的特点及规律性,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研究方向和内容,突出重点,重视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对药剂学的综合理解。

参考文献

药剂学概念范文6

Constructure of course contents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TANG Yuan LIU Hongmei JIA Jiaojiao ZHANG Jianxiang LI Xiaohui JIA Yi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College of Pharmacy,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i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a of pharmacy students, which study drug transport in vivo by mathematical methods and dynamics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is established by psychologist Jean Piaget, and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adaptation and balance in the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is used to construct course contents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this paper. The schema is carried out to promote the assimilation and adaptation to lead to reaching a new cognitive equilibriu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moreover, this process is helpful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Genetic epistemology; Teaching contents; Constructure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原为两个独立的边缘学科,由于两者学科内容联系紧密,原卫生部将其教材合二为一,形成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为药剂学的分支学科[1]。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和药剂学专业本科均开设此门课程。生物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而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对药物进入体内后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进行定量描述。该课程为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对药物体内过程的质与量进行研究,对于新药设计、新剂型新制剂开发、药物的质量评价、药品管理等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2-3]。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涉及高等数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同学往往反映“难学懂、难记忆、难应用”。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国内多所学校已对该学科进行了多元教学法、多学科交叉法、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LBL结合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4-6]。发生认识论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提出和建立的。其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认为学生是认知行为的主体,新的知识必须与学生的经验和思维产生联系,并内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导,在知识建构活动中发挥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的作用,其传授的知识要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目前,尚未见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建构。本文拟应用“发生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内容进行建构,为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支撑。

1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基本思想

发生认识论最初来源于对儿童数学学习等的研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不是现实的简单复制,获得的唯一途径是动作,动作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和基础;思维发展根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经主体内化了的动作进一步协调而形成认知结构。皮亚杰据此提出了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四个最核心的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是指动作结构,是个体认识事物的基础;同化是客体对主体的适应,是个体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的?C能;顺应是主体过去已经形成的反应对客体的适应,是个体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体的机能。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人对知识的学习是逐步从简单发展为复杂,不断促进认识的发展,其主要动力就是认识过程中的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向另一种更高级状态过渡的过程。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先以已有图式去同化客体,若获得成功即得到认识结构的暂时平衡;若不成功,则做出顺应,改变现有图式,再去同化客体,直至达到认识结构的平衡[7-10]。

2 发生认识论适用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学习依赖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基础学科,同时又与高等数学密切相关。该学科的本质是用数学方法和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为合理用药和合理制药提供研究方法和科学依据。发生认识论具有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中应用的天然基础。

2.1 建立数学思维方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主要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研究通过口服、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内注射等多种途径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以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是一门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药物在体内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药学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机械记忆,对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较少,造成了药学专业学生思维往往拘泥于具体的对象,注重对其特征、形态、功能的观察和描述,不善于开展抽象思维活动。而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依靠已有的数学现实空间,将当前的知识纳入已有经验,进行归属或验证,通过新旧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新的数学空间。而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深化。发生认识论是在研究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与本学科学习的共通性[11]。本学科的学习就需要学生从生物现象和临床特征出发,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活动,经过多次知识融合,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完成认识过程中的平衡化。

2.2 依赖于已有图式

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活动,并在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认识的图式[12]。人们总是用自己已经具有的图式去认识事物,具有累积性、交织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特性。成功的教学必须是以学生现有的图式为基础,充分适应了学生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之前,已学习过高等数学、药剂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现有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了解上述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已有的图式和当前教学活动的联系,使学生将新知识尽可能纳入已有经验,进行归属或验证,直至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经过多次的反复和深化,完成原有图式和本课程知识内容重新建构的顺应过程。

2.3 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

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人是在对具体知识的学习中,逐步从简单结构发展为复杂结构,并发展自己的认识的。人的认识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时,其发展阶段具有连续性,各个阶段按顺序发展,没有某个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发生跳跃和颠倒。认识发展就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不断往复提升的过程[1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既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承前启后上,又体现在“先生物意义后数学模型”“先单室后多室”“先线性后非线性”等学科内在逻辑方面。

2.4 体现认知的个体差异

发生认识论认为,人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身的经验能动地建构对客体的认识。由于不同个体现有图式的不一致,导致其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也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每个人的学习背景都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了不同主体最终学习的效果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课前对高等数学和药学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显著影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对动力学指标生物学意义的数学抽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数学公式在药物动力学实践中的准确应用。只有充分认识和考虑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体现不同个体认知活动中同化、顺应和平衡活动的不同,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3 发生认识论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内容的建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头脑中的图式可以形成一个有规则的一般图式,其代表着主体某一时期的智力程度和认知水平;他还用同步性实验证实,人如果达到某种智慧水平,就能够完成同样水平的问题[14]。而且人的认识图式不是一成不变,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这就是图式的建构过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过程就是根据该学科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化到现有图式之中,改变原有的高等数学图式以适应药物动力学的理论、公式和应用,使学生的认知发展达到更高的平衡状态。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模式都不相同,每个人的现有图式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过程中对思维过程的展开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活动,而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不断地开展合理的图式准备,以利于新的图式平衡的达成。图式的发展演进情况最终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好坏上。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参考和引导作用,其编写要求为知识框架逻辑清楚、内容详实全面、公式及推导准确完整,但直接使用不一定适合于学生的思维展开。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发生认识论的原理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3.1 开展图式准备

首先,?_展基础学科图式准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基础。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该非常重视导入性的复习基础知识,比如:学习药物的跨膜转运和吸收,需要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皮肤和黏膜的结构与功能等生理学基础;学习药物的分布,需要了解循环系统、淋巴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学习药物的代谢,需要了解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代谢反应的生物化学基础;学习药物的排泄,需要了解肾脏排泄、胆汁排泄、其他途径排泄的生理学基础和疾病对其影响的病理学基础;学习药物动力学的各个模型,需要掌握动力学原理和高等数学的处理方法。

其次,完善学科内部图式准备。在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之前,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概念,勾勒出本学科的基本框架,对后期各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生物药剂学时,要让学生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剂型、配伍等药物因素,以及年龄、性别、生理、疾病、遗传等生物因素有明确认识;学习药物动力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动力学的研究有线性与非线性之分,而线性方法又包括单室模型和多室模型,同时还需要知道剂量、浓度、表观分布容积、速率常数、生物半衰期和清除率等关键参数。

通过上述图式基础的准备,调整了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使之处于准备接受、处理新知识的状态,使本学科的新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易于找到可对应内容,以便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性的融合。而且教师在图式基础的准备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知识准备是必须的,以便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针对性地补齐自己的短板。如果图式基础的准备到位,那么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就容易事半功倍。

3.2 促进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