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治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生态治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生态治理方案

水生态治理方案范文1

摘要:河道治理是传统实用的工程,是一个古老而活跃的领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问题在国际科技界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生态水利理论与实践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3.1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净化技术

spr污水处理系统首先采用化学方法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从真溶液状态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胶粒或微小悬浮颗粒,再选用高效经济的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色度等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将污水中的

编辑整理本文。

各种胶粒和悬浮颗粒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旋流和过滤水力学等流体力学原理,在自行设计的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使絮体与水快速分离。清水经过罐体内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悬浮泥层过滤之后,达到三级处理的水准,可实现出水回用。污泥则在浓缩室内高度浓缩,定期靠压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脱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机械脱水装置,经脱水之后的污泥饼可用来制造人行道地砖,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构建水生植被

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

4.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4.3种植水生花卉

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

5.结束语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4]张相峰,阚兴起.黎河输水河道治理方案浅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8):53-55.

水生态治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养殖业;废水;生态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68

1 研究背景及概况

养殖业导致的水体污染问题在生态环保日益重视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桐乡市养殖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生猪养殖尤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养殖业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截至2015年底,桐乡市生猪存栏量4.9万头,环境污染问题还是相当突出。

为解决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养殖业(畜禽、水产)水体污染问题,最大程度节约养殖场治理成本,走出一条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做了大量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新建废水生态化治理技术示范点。主要研究了利用沉淀池、厌氧塘及稳定塘等系统通过稻草、微生物及水生植物的联合作用治理废水,彻底解决了养殖业普遍存在的养殖废水污染问题,最终实现了养殖业废水达标排放。

2 实施方案

2.1 技术原理

养殖废水经过初步发酵沉淀后,加入聚合氧化铝进行2次吸附沉淀,然后利用稻草及其携带的兼氧性微生物消纳和降解养殖废水的有机污染物,最后通过生态湿地中水生植物(狐尾藻等)进一步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氮磷。

2.2 实施方案

桐乡市同福双丰畜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凤鸣街道新农村,占地面积4.53hm2,建有猪舍24幢,常年存栏5000头。根据桐乡市同福双丰畜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废弃物排放情况和预期的排放标准,构建了一套“聚合氯化铝吸附沉淀+基质消纳+人工湿地”的标准化生态处理模式,处理系统总占地面积为3500m2,主要由沼液沉淀池、稻草基质消纳池和水生植物湿地3部分组成,具体空间布局见图1。(1~6为水样检测采样点)

2.2.1 沼液沉淀池

沼液沉淀池120m2,池深5m,分为3级,总容积600m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主要目的是将发酵后的沼液中的悬浮固体有机物进行初步沉淀,显著降低沼液中的COD、氨氮及总磷浓度,以减轻稻草基质池处理废水的压力。

2.2.2 稻草基质消纳池

稻草基质消纳池1600m2,池深2m,分为8级,为土塘建构。该系统主要利用稻草作为媒介附着微生物,促进其生长繁殖,再在兼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有机物质,促进营养盐转化,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设施。

2.2.3 水生植物湿地

水生植物湿地1780m2,池深2m,分为3级,同样为土塘结构,主要种植以狐尾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其原理是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养殖废水中多余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2.3 桐乡市水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示范点

2.3.1 技术原理

养殖废水经过初步发酵沉淀后,在曝气池中利用曝气加速养殖废水中多余有机物的降解,最后通过生态湿地中水生植物(狐尾藻等)进一步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氮磷。

2.3.2 实施方案

桐乡市水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洲泉镇马鸣村,占地面积4hm2,拥有温室大棚面积10000m2。根据桐乡市水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养殖废水排放情况,构建了一套“沉淀+曝气+人工湿地”的标准化生态处理模式,总占地面积1630m2,主要由沉淀池、曝气池和水生植物湿地3部分组成,具体空间布局见图2。(1~4为水样检测采样点)

图2 桐乡市水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试验示意图

2.3.2.1 沉淀池

沉淀池30m2,池深3m,建成3格式,第1、第2、第3格比例分别为2:1:1,总容积84m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主要目的是将温室大棚内排放的养殖废水进行初步沉淀,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悬浮性有机物,降低COD、氨氮及总磷浓度。

2.3.2.2 曝气池

曝气池400m2,水深1.5m,为土塘建构,配备盘式底增氧设施。其主要目的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以加强生物氧化降解反应能力,加速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2.3.2.3 水生植物湿地

水生植物湿地1200m2,水深1.5m,同样为土塘结构,分为2级,第1级种植莲藕,第2级种植狐尾藻,其原理同样是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养殖废水中多余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3 生态治理系统的管理

3.1 基质消纳

池中第1次稻草添加量为25kg/m2,然后即可放水运行,待运行3个月以后再根据稻草腐解情况陆续添加。

3.2 系统正常

运行期间,要确保养殖废水在治理池中的滞留时间不少于5d。

3.3 水生植物

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完全郁闭后方能体现处理效果,同时为保证湿地的处理效果,狐尾藻必须定期进行收割,已促进其生长。

3.4 在水生植

物湿地中选择狐尾藻作为主养品种,其不仅具有超强的净化水质能力,而且还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草鱼、生猪青饲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4 水质检测结果

本项目采用定期采样的方式对不同治理塘内水质情况进行监测(详见表1、表2),从数据显示桐乡市同福双丰畜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废水在通过生态化治理后,其COD(锰法)、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从348.6mg/L、619.4mg/L、50.42mg/L下降到6.61mg/L、3.56mg/L、2.96mg/L,处理率分别达到98.1%、99.4%和94.1%,最终入网水质远远高于入网标准。而桐乡市水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废水在通过生态化治理后,其COD(锰法)、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从70.57mg/L、190.30mg/L、17.94mg/L下降到5.73mg/L、0.17mg/L、0.17mg/L,处理率分别达到91.9%、99.9%和99.1%,最终处理的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并且由于温室大棚养殖平均每天的废水排放量较少,养殖废水基本在进入最后一个稳定塘后不再外排,真正实现了养殖废水零排放。截止目前,全市已经有50%以上规模化生猪及温室大棚养殖场已采用养殖废水生态化治理技术。

5 研究取得成果及效益

5.1 本研究项

目通过对2个示范点养殖废水的生态化治理试验,最终成功探索出“聚合氯化铝吸附沉淀+基质消纳+人工湿地”和“沉淀池+曝气池+人工湿地”两套标准化生态治理模式(详见表3),不仅使环境治理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在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显著降低养殖企业的治污成本,具有一次性投资少、操作便捷、运行成本低、可复制性强、推广价值高等特点。此外,标准化生态治理模式的建立,标志着养殖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为桐乡市乃至全省、全国今后规模养殖场(畜禽、水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5.2 生态化治

理模式在处理效果不亚于工业化生物反应器处理模式的同时,还具备投资小,运行维护费用低的特点。以桐乡市双丰为例,采用工业化污水处理设施需要一次性投资约200万元,而采用生态化治理模式的话,一次性投资小于30万元,投资比列仅为工业化污水处理模式的15%。另外,采用工业化污水处理养殖废水的日常运行费用高达13元/t,而采用生态化处理废水基本无需费用,通过比较计算,采用生态化治理模式后,每年可减少废水处理费用约4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养殖业(畜禽、水产)废水生态化治理新模式的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养殖废水治理费用,还明显提升了规模养殖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3 为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本项目在实施前通过干湿分离(畜禽)或沉淀(水产),将废水中绝大分部有机固态物质分离出来,再通过添加聚合氯化铝进一步吸附沼液中的悬浮物,不仅大大降低了养殖废水中的COD、氨氮和总磷浓度,同时还明显提升了生态化治理污水的效果,而干湿分离或沉淀出来的有机废弃物还能与猪粪一起制作成高效有机肥。在水生植物湿地中选择狐尾藻作为主养品种,其不仅具有超强的净化水质能力,而且还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草鱼、生猪青饲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5.4 该生态化治理技术

利用稻草秸秆的多孔性,显著增加了养殖废水水体中的比表面积,从而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最后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和再吸收。稻草秸秆作为基质不仅起到了介质的作用,还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元素。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解决了我市多年来秸秆处理的难题,而且实现了秸秆资源循环再利用。如果该模式能在全市全面推广,预计每年可循环再利用稻草秸秆3600t,可消纳400hm2水稻秸秆,并可增加水稻种植户收入180万元(秸秆以0.5元/kg计算)。

5.5 规模化

水生态治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水库淤积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定时清淤周边生态塘系统工程治理对策

1三十六脚湖概况及水环境现状

平潭三十六脚湖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位于海坛岛中部的北厝乡东北,距县城3.7km,湖泊面积2.1km2,流域面积13.4 km2,正常库容量1290万m3 (高程16m)。自1975年以来,三十六脚湖一直是平潭县唯一的饮用水源地,有平潭县的“生命湖”之称,功能区划执行地面水Ⅱ类水标准。三十六脚湖水库多年来平均来水补给量为720万m3,但湖水有效供给量年仅366.64~468.38万m3。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三十六脚湖水库的来水量已远不能满足城区扩大、人口增加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截止至2008年底,三十六脚湖水库周边人口6800人,包括8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据调查,水库水体氮、磷来源主要包括:北厝镇和岚城乡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流域内养殖业(西楼部队养鸡场等)废水粪便堆场渗淅水等随降水径流入库;农田施用过量农药、化肥随农田排水和降雨径流入库;山林山地土壤中氮、磷随径流入库。

据平潭县环保监测站近三年(2004年~2006年)的监测资料,参照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的各项指标基本上符合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但生化需氧量、总磷偶有超标。据现有的数据,三十六脚湖的富营养化总评分值为32,属中营养。

1.1 水库淤积及其危害

自1996年以来,在全部停止农业用水的同时,三十六脚湖还一直处在死水位10.10米,在库容 350万m3以上,现已面临枯竭的境地。目前各处淤积厚度在0.18-1.52m之间。淤积各点库盆底部淤积量最大,淤积厚度达1.52m,相当于年淤积厚度58.4mm、其次是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淤积厚度达1.24m,相当于年淤积厚度47.7mm;库湾湖尾处淤积量最小,实测淤积厚度仅0.18m,相当于年淤积厚度6.9mm;其余各处较均衡。水库淤积将影响水库库容和使用寿命。

水库氮、磷来源主要是淤积物和底泥中氮、磷元素向水体的释放,藻类死亡残骸腐败分解,肌体中氮、磷的回归,以及水体中各级营养者以分泌物、排泄物等形式向水体释放。夏季高温时,淤积物和底泥的释放作用加剧,三十六脚湖偶有大量死鱼浮出水面现象发生。

1.2 生活污染源

三十六脚湖流域面积13.4 km2,流域内包括院厝边、北洋、湖西、湖南、东盛、华光、六楼等八个行政村,流域内现有人口约6800人,按每人每日产生COD 0.10kg,BOD50.08kg、总磷0.001kg,则该流域每日生活污染源产生量为COD 680kg,BOD5544kg、总磷6.8kg。

院厝边等四个行政村生活污染源预测结果见表1。

表1院厝边等四个行政村生活污染源预测结果

年份 行政村 人口数 生活污水量/(t/日) BOD/

(kg/日) CODmn/

(kg/日) 总磷/

(kg/日)

2008年 研斗村 205 10 2.55 3.57 0.21

西楼村 305 15 3.80 5.32 0.31

北洋村 291 15 3.62 5.08 0.29

湖尾村 267 14 3.35 4.69 0.27

合计 1068 54 13.32 18.66 1.08

1.3 农业污染源

农田排水、地表迳流以及畜牧粪便产生的非点源是流域中主要的污染源。

溪流域内林地、荒地等山地所占比例很大。据有关资料,三十六脚湖流域内林地、荒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5%,耕地面积占13%,则林业、荒地面积8.71 km2,耕地面积约1.61 km2。有关资料表明,山地、森林的土壤磷流失量为0.05~0.25 kg / km2・d,计算中取0.14 kg/ km2・d。另外土壤流失中CODmn负荷量约3.58 kg/ km2・d。根据平潭县施用化肥统计资料分析,每亩施用磷肥15kg,农田施用肥流失量约10%计。流域内(中南村)圈养蛋鸡1.1万头,家禽生猪约250头,每头鸡每日产生CODmn 10g/头.日、总磷1g/头.日,每头猪每日产生CODmn 200g/头.日、总磷20.5g/头.日,经过近年的努力,现蛋鸡场已搬迁。

根据以上的有关参数预测,流域中农田等非点源污染源预测结果见表2。

表2农业污染源 单位:kg/日

年份 污染源 CODmn 总磷

2005年 林地、森林 31 1.2

农田 5.7 9.9

畜牧 110.1 11

合计 146.8 22.1

1.4污水量预测

进入三十六脚湖的COD来源于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总磷主要来源农业污染源。其中,流域中院厝边等四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及周边农田施肥对三十六脚湖自来水取水口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三十六脚湖周边的研斗村、西楼村、北洋村、湖尾村等4个村庄的生活污水相对集中,并均经地表水沟集中排放到三十六脚湖。因此,应主要针对上述4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进行治理,污水设计水量应综合考虑村庄的生活污水和初期雨量,具体见表3。

表3三十六脚湖周边的4个村庄的污水量预测结果

村庄 人口数/人 污水水量/t 20分钟暴雨量/t 设计水量/(t/D) 备注

研斗村 205 10 150 100 自流汇集

西楼村 305 15 200 150 自流汇集

北洋村 291 15 200 150 自流汇集

湖尾村 267 14 200 150 自流汇集

2治理对策

2.1 库区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本质是水体接纳了过量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接纳了过量的氮磷物质,造成藻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水库深层缺氧,水质恶化,同时淤积物释放物污染水体水质也加剧水体深层缺氧。湖库在夏秋季节发生蓝藻“水华”现象则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典型特征。水体一旦富营养化,将给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水产业等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定时清淤、疏浚、冲污是库区治理的常规方法。

2.2 库区周边工程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一旦进入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将变得非常困难。因此,重要的是应防范于未然。既然富营养化的本质在于水体中氮磷物质的过量积累,那么,无论是防范还是治理富营养化,其基本手段都在于减少水库中的氮磷物质。

针对三十六脚湖的环境特点,并经实地勘测,我认为在对库区本身定时进行清淤的同时, 控制库区周边和上游来水的磷、氮污染源对控制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建议对三十六脚湖周边的主要村落逐个实行生态塘系统工程治理,以减轻三十六脚湖的总泥沙量和污染负荷。

鉴于传统的塘系统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产生藻类等缺点,特推荐生态塘系统。生态塘系统通过在塘系统中人为地建立起稳定的食物链网,使塘本身既是污水处理单元又是利用单元,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实现了污水资源化。生态滤床核心技术EPS工艺(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塘,专利号200620014590.4),由王宝贞院士研发,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资源化利用和小型湖泊水质改善工程,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王宝贞从七十年代起,研究开发并逐渐完善了EPS工艺,它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净化塘、曝气塘、水生植物塘、水产、水禽养殖塘和人工湿地等形成了由多条食物链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污水资源化的处理技术。他在国际上首先开发的这种经济、节能的生态系统(EWTUS)和生态塘(Eco-pond)的污水处理技术,引起了国际污水处理界的高度重视与好评。

根据王宝贞院士研发,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资源化利用和小型湖泊水质改善工程的污水处理技术的总体思路,我们对三十六脚湖的重要村点研斗村、西楼村、湖尾村和北洋村提出了生态治理主要方案设计。

2.2.1研斗村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研斗村地处三十六脚湖取水口周边,现有人口205人,每天约排放生活污水10t,按照现有的研斗村及周边汇水区集水面积计算20分钟暴雨量为150t,拟定设计水量为100t/天,利用该村现有一口池塘作为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汇水池,再利用入库河道建设一个预处理水池,建设一个日处理100t/天的生态滤床处理系统(详见图1)。通过对汇水池的改造、清淤,水面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等,达到研斗村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进而,在河道的入湖口建设一个拦水坝,基本上能够达到上述污水的二次有效拦截和沉淀,拦水坝采取跨流式设计,当暴雨时节水量暴涨时,能实现地面径流沉淀后,跨越拦水坝直接汇入三十六脚湖。正常气候条件情况下,拦水坝里的沉淀后污水将通过提升进入配套过滤池和生态滤床处理系统,得到有效的处理。鉴于收集到的雨水和地面径流属农村点源和面源形成的,因而生态滤床将不再采取防渗处理,即正常气候条件下,可实现污水的零排放,不会造成对三十六脚湖的直接影响。研斗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投资预算为52.25万元。详见表4。

图1研斗村污水处理方案示意图

表4 研斗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及投资预算

编号 名称 规 格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1 汇水口和入湖口格栅 2个 3000 6000

2 汇水池 包括清淤、改造 1个 5000 5000

曝气设备 1台 15000 15000

3 水泵 20t/h(一备一用) 2台 6000 12000

4 过滤池及配套管件 20m3 1套 12000 12000

5 生态滤床 800m3滤池,包括布水管、滤料、面层绿化 800m3 500 400000

6 拱形拦水坝 高2m,跨度宽10m 25m3 500 12500

7 系统配电 包括配电箱,配电盘,配电房 20000

8 用地补偿费 池塘和生态滤池占地 2亩 20000 40000

合计 522500

2.2.2西楼村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西楼村地处三十六脚湖周边,约距离取水口500m,现有人口305人,每天约排放生活污水15t,按照现有的西楼村及周边汇水区集水面积计算20分钟暴雨量为200t,拟定设计水量为150t/天,利用该村现有纳水河道入湖口建设一个拦水坝,建成一个生态塘处理系统(水面75m×20m)。详见图2。通过对生态塘的改造、清淤、坡岸维修、安装曝气设备,水面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等,达到西楼村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沉淀和生态治理;拦水坝采取跨流式设计,当暴雨时节水量暴涨时,能实现地面径流沉淀后,跨越拦水坝直接汇入三十六脚湖。正常气候条件情况下,拦水坝里的污水将在曝气好氧环境下,通过生态塘中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综合处理,污水得到有效的净化。西楼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投资预算为49.1万元。详见表5。

表5西楼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及投资预算

编号 名称 规 格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1 汇水口和入湖口格栅 2个 3000 6000

2 拱形拦水坝 高4m,跨度宽30m 150m3 500 75000

3 清淤 1500m2 1500m2 100 150000

4 坡岸维修 150m 150m 400 60000

5 生态塘 种养植水生动植物 1500m2 80 120000

6 曝气设备 4 15000 60000

7 系统配电 包括配电箱,配电盘,配电房 20000

合计 491000

图2西楼村污水处理方案示意图

2.2.3湖尾村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湖尾村地处三十六脚湖周边,目前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已构成对水源地的污染影响。该村现有人口291人,每天约排放生活污水15t,按照现有的湖尾村及周边汇水区集水面积计算20分钟暴雨量为200t,拟定设计水量为150t/天。利用该村现有300米左右排污河道入湖口建设四个拦水坝,建成一个集水沉淀池(80m×4.5m)和三级(70m×4.5m、70m×4.5m、70m×4.5m)生态塘处理系统。详见图3。通过对生态塘的改造、清淤、坡岸维修、安装曝气设备,水面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和适当养殖水生动物等,达到湖尾村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沉淀和生态治理;拦水坝采取跨流式设计,当暴雨时节水量暴涨时,能实现地面径流沉淀后,跨越拦水坝直接汇入三十六脚湖。正常气候条件情况下,集水池内的污水将依次流入生态塘,在曝气好氧环境下,通过生态塘中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综合处理,污水得到有效的净化,处理达到地表水Ⅳ、Ⅴ类水质标准汇入三十六脚湖。湖尾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投资预算为67.8万元。详见表6。

表6 湖尾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及投资预算

编号 名称 规 格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1 汇水口和入湖口格栅 2个 3000 6000

2 拱形拦水坝 四个,高分别为3m,2.8m,2.6m,2.4m,跨度宽8m 108m3 500 54000

3 清淤 1350m2 1350m2 100 135000

4 坡岸维修 600m 600m 300 180000

5 生态塘 种养植水生动植物 1350m2 80 108000

6 曝气设备 9 15000 135000

7 系统配电 包括配电箱,配电盘,配电房 60000

合计 678000

图3湖尾村污水处理方案示意图

2.2.4北洋村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北洋村地处三十六脚湖周边,目前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已构成对水源地的污染影响。该村现有人口267人,每天约排放生活污水14t,按照现有的北洋村及周边汇水区集水面积计算20分钟暴雨量为200t,拟定设计水量为150t/天。利用该村现有纳水100m×80m左右的鱼塘进行生态塘改造,排污河道入池塘段建设一道拦水坝,在鱼塘中部建设一道拦水坝,鱼塘末端入湖口再建一道拦水坝,建成一个集水沉淀池和二级生态塘处理系统。详见图4。通过对生态塘的改造、清淤、坡岸维修、安装曝气设备,水面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和养殖水生动物等,达到北洋村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沉淀和生态治理;拦水坝采取跨流式设计,当暴雨时节水量暴涨时,能实现地面径流沉淀后,跨越拦水坝直接汇入三十六脚湖。正常气候条件情况下,集水池内的污水将依次流入生态塘(集水沉淀池和一、二级生态塘),在曝气好氧环境下,通过生态塘中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的综合处理,污水得到有效的净化,处理达到地表水Ⅳ、Ⅴ类水质标准汇入三十六脚湖。北洋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投资预算为191.1万元。详见表7。

图4 北洋村污水处理方案示意图

3生态治理投资预算

从表4、5、6、7中可知,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一般包括汇水口和入湖口格栅、汇水池(包括清淤、改造和曝气设备)、水泵(一备一用)、过滤池及配套管件、生态滤床(滤池,包括布水管、滤料、面层绿化)、拱形拦水坝(高2~4m,厚度从侧面看基本上为上边1m下边1.5 m的梯形, 跨度宽依照实际地形为8~100 m不等)、坡岸维修、系统配电和用地补偿费。经初步估算,研斗村和西楼村的生态塘面积均约为1500 m2,工程费用大约都在50万元左右;而湖尾村因要建四个小拦水坝,所以造价要高些,约达68万元;北洋村生态塘面积高达8000 m2左右,要设三个拦水坝,因此工程造价将高达190万元。

4结语

长期以来,平潭县人民政府为三十六脚湖的治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已逐步建立起政府负责、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协同长效的联动机制。

但是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开展与饮用水源保护密切相关的循环经济、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污染预警预报、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重要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将是未来水库综合整治的必经之路。政府部门除了关注库区本身的治理工作外,还应纵深推进周边环境的专项整治行动,把深化专项整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实抓好,实施流域统一管理、全面治理。

参考文献:

[1] 于水利,赵方波.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发展沿革与展望[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6,1(37).

[2] 王宝贞,王琳,刘硕,包焕忠,丁永伟,王丽.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C].2005中国国际水处理技术高级专家论坛,2005.

[3] 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平潭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R] .2008.

[4] 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平潭三十六脚湖水源地农村污染综合整治方案[R]. 2008.

水生态治理方案范文4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水是唯一元素,生态是基础自然环境,文明是社会状态,城市是空间区域。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肩负核心水源区的重大责任,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水体环境最切合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理念。作为全国第二批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试点城市之一,南阳市遵循生态学原理,实施水系改造、综合开发、景观建设“三位一体”战略,旨在将南阳建造成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水景观靓丽的生态良性循环城市。 

2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就南阳市而言,因其属三面环山的盆地环境,加之河网水系基础较好,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适时调整思路、总结经验、创新理念,为水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便利的环境条件和人文条件。 

2.1战略高度,规划先行 

南阳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结合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新时期治水方针,树立科学发展观并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施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的指导思想,以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和持续利用为重点,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树立人水和谐的理念。 

2.2制定工作方案,强化监督管理 

在上述战略思想指导下,南阳市在成为水生态城市试点后,组织编制相关规划方案。在市委、市政府、水利部門和各区县的通力协作下,引导城市水建设及各项经济活动满足生态型战略与规划的相关要求,制定详细工作方案,配套考核办法,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管理。 

2.3转变观念,发展循环经济 

水生态城市的配套工程建设,特别是水生态景观的建设,一定要实现人工水环境和自然水环境的完美融合,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发展和谐的循环经济。如从水生态建设角度,它涉及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生活用水、水产养殖、城市污水排放等方面,可综合考虑建设工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 

3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施进展情况 

南阳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进展有序,“一心两山环众湖,两渠九水绕南阳”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格局;水源地保护、水系综合整治,节水减排、乡村环境建设、水景观建设,水经济建设,水管理建设,水文化建设,水安全建设等六大水生态体系和丹江口水库水污染防治工程、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心城区内河连通工程、南阳水科技产业园、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世界水博园等六大特色生态工程是建设的重点,而这一宏伟蓝图在一系列保障措施下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3.1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工程建设举措 

3.1.1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资源规划为水资源管理指明方向,水资源管理将水资源规划落实到位。南阳市以此为指导,统一规划,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开展水质监测、水产品质量跟踪监管,建设湿地监测中心等项目,做到实时动态监测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变化。 

3.1.2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丹江口水库库区水源地、南水北调干渠沿岸为重点保护对象,确保亿万人民饮用水安全;沿河流域建设生态隔离带,进一步扩大水环境治理面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落实中心城区内河综合治理和连通工程,保护好城市饮用水水质和水源地的用水安全。 

3.1.3防洪排涝建设。由于市域河流较多,防洪排涝抗旱工作量大,任务艰巨。适时完成对境内河流水系的防洪排涝治理工作,排查水库并除险加固改造,以提高汛期河道的泄洪能力。 

3.1.4水资源优化利用。南阳水资源利用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水污染严重、水灾害频发、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浪费严重等。水资源优化利用空间大,通过实施农业、工业、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一系列节水工程,建设调水配套工程、蓄水饮水工程、再生水及雨水利用工程,一方面保护好水生态环境,达到水资源优化利用的目的,另一方面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3.1.5水经济建设。高效利用现有水资源,把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无限的经济价值。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南阳市水科技产业园、水权交易市场等项目,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优化区域布局,打造生态渔业和有地方特色的水经济市场,形成水生态经济链条化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 

3.1.6水文化建设。“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古老的人类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在保护和传承历史优秀水文化的同时,注重现代水文化的创新和现代科技给水带来的变化,进一步体现出现代气息的人水关系,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用建设水主题博物馆、世界水博园、移民文化纪念馆和民俗村等工程项目形式,来保护丹江口库区自然与文化遗产,宣传南阳移民文化、弘扬库区移民精神。 

3.2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特色工程进展情况 

南阳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保护优先、依法实施、长效管理的原则,打造特色工程普惠民生。打造丹江口水库、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水科技产业园、水博物馆等水生态旅游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3.2.1丹江口水库环库生态隔离带建设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现已建成通水。对于库区水源地,水污染问题仍较为严重,网箱养鱼加剧了水体污染。而且山林湿地遭到破坏,乱砍滥伐加剧了水土流失,在建的环丹江口库区生态隔离带,将有力促使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2.2保护母亲河白河行动。白河是南阳人民的母亲河,其在市中心城区穿流而过,流经河段总长达25千米,是城市引用水源地和城市名片。但是,近年来河水局部污染现象严重,水质锐减。因此,保护母亲河,势在必行,关乎每一个人。该行动自开展以来,整治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实施河岸绿化等措施,确实达到了保护鸭河口水库和白河水生态环境的良好效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民饮用水的安全。 

3.2.3 

中心城区内河连通工程。南阳市域有相对较大河流流经,城区有多条内河流经,但是彼此各不连通,污染现象严重。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在对内河水系经过综合开发治理后,形成内河水系贯通的水网格局。截至目前,温凉河作为内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工的第一条内河,已经正式通水。白河中心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也基本完成。梅溪河、三里河、汉城河、护城河截污治理工程也取得进展。与此同时,溧河、十二里河等其他内河截污治理和内河清淤工程也在加紧推进中。 

3.2.4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不仅提供人们休闲游憩的场所,承担着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的角色,还具有科教宣传的功能等。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通过前期规划设计,实施建设了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等功能区,现在已形成了堤、林、路、岛、桥、水相互协调,相映成趣,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南阳市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2.5南阳水科技产业园。坚持以水兴城、以产立城、以文塑城,水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在加紧实施进程中。结合地方产业特色,立足全省,具备国家高度,满足城市需求,把研发、产业、科技结合起来,把水生态、水产业打造成高效的生态经济示范市的重要支撑;建设水利信息化研发平台、水利行业和产业装备制造区等产业园区及会展中心等项目。 

3.2.6世界水博园。水博园是以时代为背景,顺应世界趋势的乐园。在南水北调水源地,准备建设以水为主题的园区,分设以国家为单位的外国展馆和国内各省的水资源展馆以及世界各大流域展館等项目,充分挖掘水科技、水文明内涵,带动水产业和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水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渠首高效生态示范区和纪念教育基地。 

4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南阳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国家战略指导和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决策下,借鉴先进试点城市的建设经验,南阳水生态城市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4.1.1区域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南阳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这使得市辖区水生态建设情况差异较大。比如近年的开发建设,新建成了唐河国家湿地公园、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方城赵河省级湿地公园等园区。而有些地区建设相对滞后,比如一些农村,河水水体水质较差,水环境不容乐观,水污染情况严重,水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使水生态综合治理工作较难开展,任务仍很艰巨。 

4.1.2非常规水利用率有待提高。南阳市虽大小河流较多,但是仍属于水资源欠缺地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没有利用。而有效开展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是解决当下水资源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如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地浇灌、路面喷洒、景观补水等方面,也可以回用于工业用水、农田灌溉等方面,经过深度处理后还可以进行地下水回灌来补充地下水等用途。 

4.1.3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目前,大多地方对河道管理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发展问题,缺乏跨地区的应对应急事件的联防联保体制机制。比如在建成或升级改造后的河道、河岸景观区域内,游人或沿岸的居民人口增加,各种垃圾也随之增多。同时由于疏于管理,游人损害公共设施、践踏花草等不文明游园现象严重。另外,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农业灌溉用水配套设施跟不上或年久失修成为摆设。 

4.2南阳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议 

为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结合南阳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2.1合理布局,制定科学详实的水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建设期内,要科学全面地统筹上下游、左右岸以及各地域的治理与保护工作,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流域生态规划,使大河流、小内河以及城市的、乡村的河流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绿化建设。 

4.2.2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用效率。随着河流及内河水系的建设,杜绝污水任意排放。新建雨污水处理厂站,引进先进试点城市的节水与用水措施,引用新技术、创新处理工艺。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全民参与热情,逐步推广至大中小企业、工厂等各行各业,从而全面提高水利用效率。比如倡导居民在生活洗涤、冲厕等方面不浪费用水,提高洗车行、冷却品加工厂等行业的水利用效率。 

4.2.3统一管理,采用法律强制措施。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建立地表水、工程降水与地下水、城镇乡村用水等方面协调统一的用水管理制度。制定具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事业单位奖励制度,完善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道德约束。加大监督监管巡查力度,惩治违法和不文明现象。 

4.2.4全民参与,提升公众认可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不断丰富宣教的方式和内容,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可度,让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全民广泛积极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引导公众爱护水体环境,节约用水,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水生态治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存在问题;建设对策

1概况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平原中段,且辽河铁岭段河长占辽河干流的1/3,全市总人口达301.9万人,面积1.3万km2,境内湿地面积283km2。市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对整个辽河的水质和水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铁岭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5.59亿m3,人均水资源量847m3,2013年铁岭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9.7%,部分河流水质较差,如招苏台河仍为劣Ⅴ类,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仍然十分突出。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铁岭市建设发展中,遵循人水和谐理念,是保障区域经济、水资源及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2.1水网建设成效显著

铁岭新老城区西部为辽河,北部为柴河,南部为凡河,东部为山区。柴河河道紧邻老城区北穿城而过汇入辽河,上游有大型水库—柴河水库。凡河河道由新城区南穿城而过汇入辽河,上游有大型水库—榛子岭水库。新区建设时引凡河水入如意湖,如意湖经人工河道天水河和莲花湖相连接,莲花湖水下泄至凡河最终汇入辽河形成完善的新区水系。新、老城区间水系通过柴河灌区灌溉干渠相连,实现了辽河、柴河和凡河之间连通的格局,水网建设成效十分显著。

2.2防洪抗旱供水体系初步构建

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铁岭市以水利工程体系、防汛抗旱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体系、灾害防御保障体系四项体系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抗旱体系和稳定安全的供水格局。防洪抗旱工程体系日渐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50余条河流建有防洪工程,现有堤防总长度747.0km。供水格局稳定安全,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63处,解决了130.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2.3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近年来铁岭市政府围绕辽河污染治理,积极开展对违法排污企业清理整顿行动,关停了污染严重的稻草制浆造纸工段,7家糠醛生产企业工艺废水实现减排,取缔、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能耗、重污染、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的6家企业。2013年底,铁岭市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有明显下降,其中,COD排放总量为13.04万t,比2010年削减4.6%;氨氮排放总量为0.7万t,比2010年削减5.4%。

2.4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三条红线”指标分解工作。严格执行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计划,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全力封闭自备井,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辽宁省水利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全省压采地下水计划的通知》,2013年全市总压采水量指标为2123万m3。

3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水功能区达标率偏低

根据辽宁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监测数据,2013年铁岭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2.9%,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2.3%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首先,外源污染威胁大。全市大、中河流的上游来水大多是域外来水,外源污染严重。其次内源压力不断增加。废污水总排放量由2008年的7500万t增加至2013年的8600万t。第三,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根据2013年《铁岭市环境状况公报》,铁岭市COD总排放量13万t,其中来源于农业的排放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86%,氨氮总排放量0.7万t,其中来源于农业的排放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56%。

3.2水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迹象

铁岭市水生态本底条件优越,水环境基础较好,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污染加剧,铁岭境内部分流域水生态系统总体生态质量出现退化迹象。凡河流域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涵养水源功能削弱,影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生态效能的发挥。此外,对铁岭主要河流的纵向连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除辽河干外,铁岭市主要河流的流纵向连通性较低。

3.3水资源管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不完善,饮水安全仍需加速推进。目前铁岭市区通过防洪工程改造,已将大部分河段防洪标准提升至50~100年一遇,但辽河干流、柴河、凡河河段仍有一部分未进行改造,铁岭市新、老城区段没有形成封闭、完整的防洪体系,一旦发生较大洪水,将直接威胁市区安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落实。近年来在规范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但面向以“最严格”为主题的新时期水资源管理需求,如何尽快建立起相应的严格管理与支撑保障体系是未来一段时间水管理领域的首要任务。市域水资源管理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多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4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对策

4.1以截污控源节水减排为手段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1)加强跨境断面水质监测,缓解外源污染加强跨境断面水质监测,加大与上游区域在水污染保护方面的合作与协调,降低铁岭入境水环境压力,从而保证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各水期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2)推行清洁生产节水减排,降低污染源强度加大节水力度,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确保农业节水取得成效;加强对耗水量较大的火电、造纸、矿坑排水等行业管理,鼓励企业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大力推行中水回用;推进城市节水,加强节水宣传,全面推广节水器具;按区域水资源特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以水生态容量和水资源总量确定经济结构和发展规模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压缩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企业。(3)加强废污水收集和处理,减少入河污染负荷加强工业企业污水治理,提高工业污水治理效率和效果;制定并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规划,积极推动面源污染防治;推进辽河及其重要支流清河、柴河、凡河等河道的综合治理;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健全河湖管理制度,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4.2以山-河-湖为纽带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建设

严守辽河干流Ⅳ类水质红线,建设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带。以辽河干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对凡河、柴河、清河等其他重点支流生态建设,加快恢复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推进辽河生态绿化工程,加快凡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莲花湖湿地公园建设。结合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区水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政策保障,选择典型水生态功能区-凡河和清河,进行生态保育、生态治理与生态景观建设等综合示范,提高河流生态连通性,恢复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监督、监测为重点,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4.3以防洪除涝城乡供水为主体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确保防洪安全全面提高铁岭市防洪排涝能力,按照现有河流的防洪标准,城市段河道至少达到20年一遇,农村段均达到10年一遇。加固辽河干流、柴河、凡河防洪堤防,使银州区、凡河新城等重点区达到50~100年一遇,形成完整、封闭的新老城区防洪体系。(2)加强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切实保障饮水安全建立水源地分级管理制度,以柴河水库、清河水库、南城子水库、诚信水库为重点,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保证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II类标准,二级保护区达到III类水质标准。保护饮用水源地地表和地下水安全,保证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0%,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5%,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3)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体规划,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以新打井、新建井房、安装配套设备及铺设供水管网为主,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在此基础上,解决部分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开展集中式饮水源地达标建设,对农村取水、治水、供水水质实施全过程监管,扩大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范围。

4.4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规范化水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据水利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及辽宁省的有关规定,制订铁岭市各级政府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确保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理顺铁岭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整合各项涉水职能,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节水载体建设,积极开展城市生活和服务业节水;强化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确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非传统水源利用,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全面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4.5以提升人居环境和培育水生态文明意识为重点的水文化体系建设

水生态治理方案范文6

摘要:就某化工污染事件,重金属污染底泥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技术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底泥疏浚;原位化学处理;生态修复

一、工程概况

某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审批,擅自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购进的矿石原料砷含量较高,其中硫铁矿中砷含量高达5760mg/kg,导致生产废水总砷含量严重超标,并直接外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

二、砷污染底泥控制技术

重金属污染底泥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原位化学处理和原位安全固化、调水冲刷等。

(一)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底泥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目前,江河湖库的底泥疏浚主要包括机械疏浚、水力疏浚和爆破等3种形式,共有挖、推、吸、拖、冲和爆等六种施工方式。

(二)原位安全固化

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会以离子态或某种结合态进入水体,如果能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抑制重金属的释放,则可降低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调高pH值是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的主要化学方法。在较高的pH环境下,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加入碱性物质将底泥的pH控制在7~8左右,可以抑制重金属以溶解态进入水体。常见的碱性物质有石灰、硅酸钙炉渣、钢渣等,施用量的多少,视底泥中重金属的种类、含量及pH的高低而定,但施用量不应太多,以免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三)调水技术

调水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调水通过增大污染河道的水量,加速了河水流动,促进污水的稀释,河水在河道中的停留时间缩短,因而不宜在河道中滞留导致黑臭。同时,调水时河道水动力条件的改善使水体复氧量增加,有利于河道自净能力的提高。对于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具有充足的清洁水源、水利设施较完善的河网地区,利用调水改善河道水质是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治理方法。

三、污染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污染河道水质改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生物消浪改善生境技术、浮游动物改善透明度技术、水位调控生态重建技术、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技术、仿生与水生植物镶嵌技术、入湖河口底泥疏浚技术、人工介质岸边生态净化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