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范文1

1.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交叉点

1.1心理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

研究人类的行为并找寻其中的心理因素,对其进行心理行为模式解释,一直以来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随着心理学科的逐步成熟,心理学对经济学渗透的力度也在增强。例如,传统心理学家已经深深地卷入了风险分析和规范性决策分析,结果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和决策理论相联系;现代心理学家正在积极地研究一些常见的经济两难问题,并将普遍的两难问题解决的心理行为模式带入到经济行为当中。

1.2经济行为的心理动因分析

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学科,同样也是研究人的学科,这是由于人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持有者,人的行为促进了财务的流通和变化。在研究人对财富的各种行为——即经济行为的过程中,进行动因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热点之一。对经济行为进行基于心理行为的分析已经成为目前任何一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涉及研究消费、交换、生产和分配等任何一个主要的经济学范畴,都必须首先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影响,这意味着经济学研究已经将心理学研究纳入其中并使其成为一种研究切入点或研究手段。

2.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2.1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传统经济学研究以经济的运行原理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虽然研究过程中也涉及经济实体或者个人的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这样的研究占少数,大多数研究都将重点放在经济的发展脉络以及重要的经济模式甚至经济管理相关的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直接影响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经济事务作为人类在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行为,其心理过程和特征自然而然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而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动摇了以往经济学研究已经得到的结论,甚至引导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变化,例如,经济人假设被质疑,而社会人假设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之一;经济学从宏观的经济原理研究转向细节性的个体经济行为研究,例如通过个体消费心理研究区发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并提出刺激消费的建议、利用人的视觉心理感受特征进行商品定价;使用沉没成本效应进行金融业务推广等。

2.2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由于心理学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产生影响,相应的,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也因此受到影响,这表现在现代经济学研究在进行研究思路总结和研究方法应用的多变性以及“心理学化”方面。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以大规模数据调查以及事件还原套用相关原理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建立假设并且验证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普遍思路;但在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下,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逐渐分解成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在解析经济事件的因素时,倾向于对相关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甚至因果的函数特征进行明确的分析和说明;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考虑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差异,对研究进行讨论的角度更加复杂,所得出的结论也更倾向于对特殊群体进行经济学的解释,而非对某一经济事件进行解释。

2.3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流派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既定的实施,在二者学科交叉的部分诞生的新的研究领域被不同的学者冠以不同的称呼,一说为心理经济学,一说为行为经济学,一说为行为金融学。由于缺乏相关心理学背景,多数学者的理解非常狭窄,并常常将三者混为一谈。这种理解的差异恰恰缘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经济学的不同影响,即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流派性影响效应上。其中,起源于欧洲的心理经济学更多地受到了传统欧洲式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而在美国复兴的行为经济学,则更多地受到了根植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相反,行为金融理论则更多地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这说明,心理学本身的流派发展使得经济学研究流派受到了影响,进而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3.心理学对经济学影响的积极价值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范文2

米塞斯深刻地意识到,他以及他所继承和发展的奥地利经济学派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分歧不仅仅是经济学具体观点的分歧,而且也是它们所建诸的哲学基础的分歧。因此他对经济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研究投入了很大精力,这方面的著作有《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1933)、《理论与历史》(1957)和《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1962)等。米塞斯认为经济学和经济法则是一门演绎科学,一种先验的、非假设性的真实陈述,“赋予经济学在纯知识界特殊和独立地位的是它的特殊定理不受任何以经验为基础的证实与证伪的检验……经济定理的正确与否的最终尺度,完全在于不借助经验的推理。”然而,奇怪的是.米塞斯的先验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立场却是由他的学生罗宾斯的著作《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1932)而首先引起世人重视的。直到50年代初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学说兴起为止,罗宾斯的这部著作一直被看成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教材和指南;米塞斯本人的观点则仅仅被视为它的一种夸张和极端的表现而卑之无甚高论。萨缪尔逊说道:“想到过去在经济学中对演绎和先验的论证作用的夸大地宣扬――被福兰克・奈特、被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夸大地宣扬――我对我的学科的声誉感到不寒而栗。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抛掉了这些东西。”

然而,姑且不论经济学是否真的能抛掉先验方法,从米塞斯所产生的持续影响来看,米塞斯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点不在于它的先验论立场,而在于它揭示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性内容和规范性内容的互动关系。自新古典学派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都采取实证经济学的立场,它们认为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或政治哲学是掺杂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成分,是严格的科学研究应当剔除的东西。而米塞斯则认为它们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自由主义的规范性内容必须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懂国民经济就不能理解自由主义。因为自由主义是一种应用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和社会政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自由主义作为一种规范性的社会理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尽管经济学必须避免直接进行价值判断根据经济学理论作政策建议是另一回事),但在元理论的层次上却不可避免地具有规范性内容。

因此,米塞斯所说的经济学方法论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如何进行经济研究的具体方法,先验性演绎是其特征。二是关于究竟什么才被算作一种经济学解释的认可,其基础是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正是后者持续地同时影响着新奥地利经济学派和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性质不同的理论工作。

米塞斯认为,经济学是“人类行动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action)的一个分支。行动(action)和行为(behavior)是两个概念。行为是人的身体的物理过程之统称,而行动则是与行动者的意识不可分的。“行动是目的性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行为,而是由于价值判断而产生的行为;它指向明确的且的,并以关于特定手段之适合性与否的观念为指导。”行动是有意识的行为,是选择和意志力的行使。因而,行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对人的研究,如果不是生物学的话,就始终是对人类行动的研究。”作为人类行动科学的分支,经济科学是对人类行动及其效果的研究而不是对非人格化的经济变量的数学分析。

米塞斯认为,经济学的性质决定了实证主义方法对于经济学的不适应。实证主义的本质是泛物理主义,它企图把以物理学为典范的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一切领域。在米塞斯看来,这一目标,无异于“取消人类行动科学”。自然科学方法之所以无法研究人类的行动,首先是因为行动与行动者的目的和价值观念不可分。“如果不参照价值判断,就不可能对人的行动说出任何东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认知原则运用于人类行动问题的企图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些科学没有处理价值评判的工具……价值判断不可能由实验者的观察地位所感知,也不能由物理学语言的基本句子(描述直接经验或知觉的命题――笔者插注)所描述。”人类行动科学的目的是“理解”行动的意义。这种理解即是狄尔泰和韦伯所定义的理解,即对行动之主观意义的理解。“理解涉及的是价值判断,涉及的是目的的选择以及借以达成这些目的之手段的选择,涉及的是对行动结果的评价。”

米塞斯认为人类行动科学有两个分支:历史学和“人类行动学”(praxeology或praxiology)。历史学是关于人类行动的理解性的经验科学,而人类行动学则是关于人类行动的先验性的演绎科学。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不能离开历史学的研究,但经济学理论本身则属于人类行动学。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严格科学的并不是多少带有推测性的理解,而是一种严格的逻辑演绎。经济学法则不是经济归纳的结果,而是从不依赖于具体经验而不言自明地呈现于人类心智中的公理逻辑演绎的产物。这个公理即“行动范畴”(categoly of aciaon),它包含了我们赖以理解具体行动经验的所有结构性要素,如目的和手段、偏好和无谓、收益和损失等等。它比具体经验更具有一般性,更加可靠。同公理具有先验性和真实性一样,在借助附加的、以经验为根据的,而且可以证实的假设前提下,所有直接或间接地从公理演绎和推导出来的经济法则也具有先验性和真实性。

米塞斯的公理演绎方法对于建构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否可行,不是这里所讨论的问题。这里所要指出的是,米塞斯的先验论主张有其独特的哲学意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立场不但是一种“泛物理主义”;同时,在有关经济学知识的意义问题上,它又是一种波普尔式的证伪主义。用萨缪尔逊的话说,经济学的目的是导出“在操作上有意义的原理”,而“对于有意义的原理我只不过是指,如果只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做出关于经验资料的假说,那么可以想象这个假说会遭到反驳。”“事实上,从操作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它的确暗示了对可观察的量的某种限制。可以想象,通过这样做它可能遭到反驳。”只有这种知识才能提供对经济过程的科学预测。而米塞斯则认为,经济法则事实上不依赖于经济事实的证实或证伪,它没有预测性价值,然而却不能由此说它没有意义。经济法则作为人类行动的一般结构,其意义在于提供了我们赖以理解经济现象的“必要真理”。理解科学和演绎科学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科学,是演绎性的,但经济科学的总目标则是理解人类行动及其结果。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的修辞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021-05

一、语言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

应该说,经济理论是人们对人类相互作用的常规性进行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人类相互作用中的最基本的、非物理性的常规性就是自然语言。经济理论仔细分析了社会体制的设计,语言从部分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交流的机制。语言是制定决策和形成判断过程中的核心工具,可见,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语言十分重要。那么,什么是语言经济学?它的范式和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纲领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定性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得清楚的。

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语言经济学者都普遍认为源于马尔沙克(Jacob. Marschak)。他于1965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特性,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做出深入分析。而后许多经济学者借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把语言引入到经济活动中来,探讨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势能。最后由格林(Grin,Francois,1996)给出了语言经济学的这一定义,他认为语言经济学就是把语言作为一种变量,引入经济活动中来,探讨语言与经济的关系,并在探究过程中采取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从此语言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国内的研究也是继承和发展了格林的相关理论,始于21世纪初,但是缺乏深入研究。格林虽然定义了语言经济学科,但是后来许多学者对Language of Economics 还是Economics of Language难以作出统一和规范,以至于张卫国借用了法经济学的命名惯例,称之为Language and Economics①。经济学界很少关注语言,或者仅局限于只言片语的思考,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搞清楚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纲领,没有弄清楚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更没有把一些语言现象上升到理论高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我国语言经济与语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2YJA2H200)、2011年度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语言经济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B125-27)和2009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语言技能与劳动收入关系研究”(项目编号:ZR2009HM006)的研究成果。

度。语言经济学的内涵发展、外延扩展及其分析边界的模糊性限制了语言经济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对于语言经济学的外延和内涵做出明确的界定,才能使语言经济学得到普及和接受。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范文4

从教育功能来说,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学生增长自身能力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帮助他们学会用理性思维来对待生活和工作,利用经济学这门科学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作家萧伯纳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十八世纪的欧洲形式教育论也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知识,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所谓悟性或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凯恩斯曾指出:“经济学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技巧。”观察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笔者认为是“理性思维”,而经济学这门学科就是研究人在理性状况下如何选择的科学。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来培养正确思考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应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阿玛蒂亚森(1992年)认为能力是“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间做出选择的自由”。“能力是指一种最基本的自由,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够给他带来何种生活的选择范围。”(德热兹和森,1995年)景维民、周立群(2008年)认为经济学人才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成钢(2006年)认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笔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更应该领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社会和选择人生,并从中受益。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在观察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上来看,经济学理论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予以解释,力图不断接近客观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应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包括市场供求、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政府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理论,建立起观察的坐标和基准,并以此来观察事物。其次,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讲授课程时,不能局限于讲解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并根据所学理论解释现实问题。这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应引导学生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内生化,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直觉性思维。

(二)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把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的一种能力。对于经济学的学生来说,具备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原理后,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能力是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一般包括数学类型的分析能力和使用自然语言的分析能力。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当然较完善的数学能力需要微观、宏观、数理、计量等一系列课程的基本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工具)。第二,培养逻辑理性的分析能力。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包括均衡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法、边际分析方法、供求分析法以及博弈论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深入解剖对象,透过表面看本质。如讨论城市以外的人口进入城市落户。表面上分析: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会占用城市资源,抢夺本地人的消费和就业机会。但通过均衡的分析方法发现,新人口的加入才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和供给市场,带动区域经济更加活跃,城市经济规模更大,增加本地人的福利。第三,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上的引导。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标准倾向。阿马蒂亚•森更明确指出经济学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工程学,另一个是“经济学与伦理学、政治学中有关伦理观念的联系”。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以全体人民的福利增长作为诊断现状问题和提出改进方法的价值目标。所以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观,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

(三)创新能力

经济学的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去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等几个理论学派发展阶段,经济学的发展就是该学科理论不断演变创新的历史过程,导致现在西方经济学的繁荣。教学中应以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辨证、发散、求异、创新”的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如讲居民消费函数时,可以比较中美两国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的不同。中国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奇迹”,而在世界主流经济学界中,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没能提出具有普遍说服力的理论。教师可以鼓励和启发学生多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去发现中国的经济规律,迎接中国经济学的创立。

三、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一)强化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教学

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是让学生获得理性思考能力的起点,教师应让学生透彻地学习经济学理论,深刻理解包括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适用条件,以及后来学者的评价和理论的新近发展等,让学生明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产生特定的经济理论。

(二)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方法目前是课堂上普遍受到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模仿现实,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有大量教学案例的积累。教师平时应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对课题研究和社会事实热点深入思考,才能用经济学原理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案例现象背后的机制,训练学生经济思维能力。

(三)实行研究式教学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高级应用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03-02

一、基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西方经济学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一) 提供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管理经济学课程则是应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企业日常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国际经济学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国与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在后续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学习中,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将西方经济学教材重新带进课堂,帮助理解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同时,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最大化原则等都能在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中得到应用。

(二)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获得经济学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研究家庭、厂商在市场中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通过对家庭和厂商等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进行个体决策的研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部分则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研究对象,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研究短期的经济周期和长期中的经济增长。宏、微观课程中相关概念和理论联系密切, 是分别从微观个体和总体的逻辑关系中研究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学科, 每一个理论的分析推导过程都符合形式逻辑规范。

(三)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具有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边际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旅游的优惠价,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机票?航空公司的决策依据是增加一门学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边际分析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用经济学思维看待问题的习惯,在讲课过程中,针对学生身边的事或者关注的新闻事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在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影响了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的本科课程教学中,虽然引入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的“黑板经济学”没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设备丰富了教学手段,在知识传授中具有容量大、形象生动的优点,被很多教师采用,以至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课本和教案。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和公式,这些是西方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多媒体设备中的图形和公式一带而过,学生不能见到教学过程中公式的推导及图形的绘制,对于经济分析工具十分陌生,甚至重要知识点掌握不牢,直接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互联网上教学资料的丰富,使一些教师跳过了备课环节,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西方经济学是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没有清晰的课程思路,会导致讲课过程中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影响了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应用型教学的直观场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

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西方经济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中的一些问题, 但是经济学有些理论本身缺乏直观的效果,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讲授中,需要引入实践教学, 通过学生市场调研、企业见习等方法,理解经济学中消费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查询政府网站,获得宏观经济数据,理解经济学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等。由于缺乏直观的应用型教学场景,使得学生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西方经济学现有课程内容,难以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目前,在我国西方经济学界的研究中,基本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科生所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源自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现实经济生活的科学,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新思想新理论,一般的经济学教材都没有包含;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传统理论无法进行合理地分析。

三、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西方经济学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针对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直观、可视性强的特点。在讲解课程理论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增加信息量,尤其是图片和视频资料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经济学中的图形和公式的推导,笔者认为是必须要借助板书才能让学生了解每一幅图的“来龙去脉”,在教师画图和公式的推导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图形和公式中所表达的经济学概念。

(二)应用实践型教学体系,提高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的讲解中,多采用生活案例、经济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概念。如在微观经济学中,采用案例导入法,利用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针对学生本科所付出的代价,并除以总课时,得出每节课约50元的机会成本,改变了学生认为经济学理论枯燥无用的观念。对市场结构问题,可让学生上网查询所关心的行业或企业的市场结构,来理解移动公司对话费的定价权与作为农民的学生家长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从而理解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行为。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上网查询政府网站的统计数据来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经济中的相关数据如CPI等预测并亲自验证,从而保持对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培养学生形成关注经济事件的习惯。

(三)选择或自编合适的教材,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针对国内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的现象,选择或自编一套合适的经济学教材成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方法。教材在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教材的内容要简单易懂、应用型强,对于教学要求较高的部分可作选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作自行选择;教材内容中,可以增加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增加现实生活的案例和重要经济事件、政府网站及统计数据的相关链接,增加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后习题的设计,减少理论证明和数学计算的数量,增加案例式习题来提高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麦茂生,吕力.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7-141.

[2] 李停.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大学教育,2012,(7):14-17.

[3] 袁灵,王朝阳.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27-228.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范文6

(一)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大量的模型都存在假设前提,比如: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假设,在讲到寡头市场古诺模型时,它的一个假设前提是“成本为零”,这与现实生活是极其不相符的,这些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假设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学校学生基础不扎实,在理性思维环节存在着欠缺。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一般在大一的下半学期开设,由于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社会经验,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学知识,这对于数学知识薄弱的学生提出了挑战。大多学生对各个章节中的数学模型的建立,通过图形分析经济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较多的问题。

(二)学习兴趣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程度一般,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只停留在课堂,多数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学习和参阅有关微观经济学的相关书籍。

(三)学习目标方面。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理由是找工作时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帮助很大,在考研时微观经济学很有用。以此可以看出,学校学生选择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功利性很强,并不是单纯想多了解微观经济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学习方式方面。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而课外的其他教材、报刊涉及较少。除了上课与老师做一定的互动以外,课下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较少。通过分析图书馆提供的借阅数据,学校学生对经济学等相关书籍的借阅量、电子资源的下载量都比较少。

(五)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比较困难和很难。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泛。比如:在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就包括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轮、成本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博弈论、福利经济学等内容,这对于学生全面掌握该本书籍增加了难度。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是文理兼收,其中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存在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的重点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问题,这无形中给学习增加了许多困难。文科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吃力。比如: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对“弹性”、“边际”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做题时频繁出错。学习内容的较大难度使得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本门课程,更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调查反映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学习微观经济学以外,其余每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间都在六小时以下。

(六)学习内容的喜好程度方面。将微观经济学划分为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其余理论等选项,让学生选择。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选择了供求理论和消费者理论。从选项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比如说消费者理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消费者,因为每个学生每天都要消费,那么,在讲该理论时可以从自己的实际角度出发,来理解所授知识,并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的特点编排教学内容

(一)要注重教材的选择。现阶段,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是很多,但大部分高校选择的都是有较多数学模型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全面,编排合理,大量的数学模型支持经济学理论。但是,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版教材有些偏难。尤其是在数学模型的运用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首先对运用的数学模型不理解,然后再用数学模型说明经济学问题,就更增加了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理解难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选择这类型的教材就存在着不合理性。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特点,选择的教材应该尽量简单,理论体系完整,案例和相关生活材料多,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开课时间的选择。大多数高校,微观经济学的开课时间是大一的下半学期。但微观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不在于特定的时间,而在于讲微观经济学之前,与经济数学的有关知识和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是否已经讲授完毕。在这两门课程已经授完的基础上,才可以开课,切忌同时开课,这样会出现的问题就是数学知识还没有讲到,经济学知识已经涉及,这样无形中给微观经济学的讲解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讲课内容上,用大量的经济事例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学习消费者行为理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该章节的事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用事例来为教学内容作支撑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运用吃包子案例。在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运用肥料事例,相关的事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都会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观经济学的大量案例都采用的是西方国家中的事例,那么,有些事例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恰当的。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强调采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事例,这样更接地气,也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生产理论”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厂商,并设定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商业竞争。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