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量子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量子概念

量子概念范文1

一、资产质量的概念

(一)资产概述 资产质量这一概念所指称的是资产的某种性质,是属性概念。对其界定必须借助于它所依附的事物,即资产这一实体概念。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认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两者对资产的定义是一致的。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

根据财政部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本质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能力。由此可知,我国对资产的定义也采用未来经济利益观。

(二)质量概述 “质量”一词,在很多学科中都有使用,我们常用“质量”来表示产品质量。此处,我们借助产品质量的概念来定义“质量”。对产品质量的认识有着各种层次的差异。低层次的产品质量概念是从产品的有用性来看,指使产品履行其使用目的的具体属性。较高层次的产品质量概念则是从质量构成要素来分析,大略分为消极质量要素和积极质量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价格适宜、较低的使用成本、不易老化、安全无害、使用方便、容易制造和丢弃便利;后者则指:设计良好、优于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使用性能好和更具独特的个性。综合两者而言,产品质量是对履行产品使用目的的综合评价,它体现了人们从产品所获取的使用价值的大小。这一定义基本上只是局限于用户使用感官上来说明的。

更高层次的质量范畴则不是从人的感官知觉的角度来解释的,它是一种比较观。西方学者指出产品质量是特定的产品使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fitness for use),即通过将实际生产的产品与用户期望的偏离程度的相对比较来定义质量。具体地说,即通过设计质量(quality of deaign)与符合质量(或者称之为一致质量,quality of conformance)相比较来确定这种满足程度。

(三)资产质量的概念 企业资产的使用价值也就是在企业的持续经营中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从企业的角度理解,低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该界定为: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这种未来的经济利益既体现了资产的本质特征,也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从会计的角度看,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指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收入或者利润的大小;从财务的角度看,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指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大小,包括现金流入的增加或者现金流出的减少。高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该体现一种比较观,它是资产使投资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理解资产质量的。企业的资产由两种途径取得,一种由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形成,一种由股东投入的权益资本形成。资产质量的概念应该体现债权人和股东的期望,资产实际创造的价值超过投资者期望价值越多,资产质量就越好。因此,高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界定为:资产所带来的超过投资者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

以上讨论的是资产质量概念的内涵,即资产质量所具有的特有属性――未来经济利益大小或者超过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已有研究中,有的学者已经将资产的流动性、周转性等因素纳入资产质量的概念,但鲜有学者明确指出这些因素应该属于资产质量概念的外延。综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资产质量的外延应包括:资产流动性(变现能力)、资产周转能力、资产的风险、资产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将其纳入资产质量概念。

(1)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能力。完美市场(perfect market)中。资产流动性并不会影响资产质量。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市场的假设条件很难成立。投资者进行投资都必须考虑交易成本、税务成本、出售资产发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市场摩擦的存在表明现实中不存在完美市场,并且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对资产价值的歪曲反映,资产流动性必然影响资产质量。

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越强,企业资产中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资产就越多,那么,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就越强。变现损失也越小;并且,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会增强,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并不意味着资产质量就越好。为投资者带来的超过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资产质量概念的核心和本质。如果增强资产流动性会损害资产所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那么越强的资产流动性并不代表资产质量越好。只有当增强资产流动性所带来的收益(主要是变现损失的减少、短期偿债能力的增强、财务风险的降低)超过它所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时,整体资产流动性的增强才有助于提高资产质量。否则,就会损害企业资产质量。

确定合适的资产流动性强度非常重要。在图1中,曲线L1表示资产流动性增强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曲线L2表示资产流动性增强给企业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对应的资产流动性强度为A,此时资产流动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等于它所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此处企业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最大。资产流动性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由此可知,在A处对应的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强度,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未来经济利益,理论上是最佳流动性强度。

(2)资产的周转能力。企业资产周转能力通常用资产周转率来表示,它是营业收入与企业资产之间的比率。通常有三种表示方式:资产周转次数、资产周转天数和资产与收入比。显然,资产的周转能力越强,资产的使用效率就越高,相同数额的资产在一年内所能带来的营业收入就越多;或者说在一年内取得相同的营业收入,需要投入的资产数额就越少。如果企业保持目前的资产周转能力,相同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越大,资产的质量就越好。

企业资产由各个单项资产组成,在营业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资产周转率的驱动因素就是企业的各项资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提高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可以提高资产的周转能力,使得相同的资产在一年内能够带来更多的营业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因此,资产的周转能力必然影响企业资产质量,必须将其纳入资产质量概念。

(3)资产的风险。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是一个随机变量,它的风险可以用方差或者标准差来表示。因此资产本身的风险必然影响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风险越大,未来经济利益的偏离期望值的可能性就越大,未来经济利益的稳定性就越差。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充分组合的情况下,单项资产的风险对决策是没有用的,投资人关注的只是投资组合的风险;特殊风险与决策是不相关的,相关的只是市场风险。也就是说,企业应当并且可以通过合理的资产组合来消除单项资产的特殊风险,市场不会因为企业承担单项资产的特殊风险而给以任何回报。因此,纳入企业整体资产质量概念的风险只能是企业整体资产的风险,而不是各个单项资产的风险。

(4)资产结构。如果把企业所有资产的集合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企业各种资产项目或类别就是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索,那么资产结构就是企业不同项目或类别的资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的整体资产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比各单项资产或各类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更大;否则企业就应当进行清算,将各项资产单独出售,而不是持续经营。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本是一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资产总额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增加某一项单项资产(或增加某一类别的资产),必然会导致其他单项资产(或其他类别的资产)在数量上减少。因此,通常可以用各个单项资产或各类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资产结构,当增加某一项(类)资产时,该项(类)资产的比重就会上升,其他各项(类)资产的比重就会下降。

虽然企业的各项资产都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是各项(类)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不同的,并且它们的流动性强弱和风险也有差别,因此各项(类)资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企业资产质量。

第一,企业资产按照流动性强弱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前文已经论述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却越小。因此企业必须权衡利弊,确定资产的最佳流动性强度,使企业整体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最大,以提高资产质量。

第二,企业资产可以分为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资产确认条件之一是未来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人力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却很难准确计量,这也使得我们探讨人力资产比重与资产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变得极为困难。但是,从理论上讲,人力资产高的企业,资产质量也相对较好。

第三,企业资产按照有无实物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和研究开发,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无形资产比重越高,尤其是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比例越高的企业,资产质量通常更好。

第四,企业资产按照是否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主要是企业的经营资产创造的,企业持有较多的金融资产,往往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也就是说,金融资产的比例越高,企业资产质量往往越差。

综上所述,在资产结构中,我们必须要考察流动资产比例、人力资产比例、无形资产比例和经营资产比例等结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资产结构,进而影响企业资产质量。

二、资产质量的概念框架

(一)单项资产质量 从内涵上看,单项资产和整体资产都能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它们的质量也都可以用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来表示,但是他们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有差别。整体资产由各个单项资产有机结合而成,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系统,能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现金流量。也就是说整体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主要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单项资产是企业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各个单项资产并不能单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对企业绝大部分单项资产来说,未来经济利益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资产处置收入;二是资产处置损失抵税(如果是处置收益则需纳税,应视为未来经济利益的减项)。

从外延上看,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流动性、资产周转能力、资产的风险、资产结构等。单项资产作为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并不考虑资产结构问题;它不能单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也不考虑周转能力问题。对单项资产来说,资产的风险主要是变现的风险,即在资产处置中发生损失的风险。由此可见,单项资产质量的外延主要是资产的流动性。

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整体资产质量比单项资产质量更为重要。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我们知道整体和部分的价值是有差别的。整体通常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如果各部分配置合理,整体价值比各部分价值之和更大。其次,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企业是在持续经营中创造价值,任何单项资产只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就不会被处置。因此各单项资产只能作为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在生产

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二)资产财务质量 有学者提出,企业资产质量应该区分为物理质量和系统质量,物理质量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实际上是将企业资产看作是一般物体,从物理角度来阐述资产作为一般物体的特征属性,它并没有反映资产之所以称为资产的本质特征――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虽然资产的物理属性会影响资产的使用效能,但是在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中,企业应该并且能够购买到那些物理属性满足效能和要求的资产,因此,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物理质量并不是关注的重点,本文也不做过多的研究。与物理质量相对应,很多学者提出资产的系统质量这个概念。哲学上,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质量即为整体质量,与整体资产质量相对应的应是单项资产质量。因此将物理质量与系统质量对应起来,是不科学的,容易产生歧义。

量子概念范文2

财税体制改革,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要重点推进的领域改革之一。日前,备受关注的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终于在上海落地。

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市原征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率先试水。会议表示,为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将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进行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据报道,此番增值税改革能够花落上海,缘于上海市级政府此前专门组织“冷班子”对增值税改革进行了近两年的调研,并于今年向国务院提请报告,国务院也专门派财政部、国税总局至上海进行调研。早在2009年开始,上海市就开始致力打破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管制、体制、法制瓶颈。在上海先行先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上海采取的地税国税混合征收,更易于解决中央地方税收的分配问题。由于营业税属于地方税收,而增值税属于中央税收,税制的改革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长期以来改革试点无法推行的重要原因在于利益分配。此次改革方案提出,试点期间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

财税体制改革作为最深层次改革,需要政府的大智慧和大气魄。上海领跑增值税改革之际,深圳财政体制改革也已进入第四轮。近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深圳第四轮市区财政体制实施方案》和《第四轮市区投资事权划分实施方案》,主要调整了以下内容:财权事权下沉,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宝安、龙岗、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倾斜,按照方案设计,未来5年深圳市区两级的财力格局将由“分”调整为“五五分”;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市区共享税范围,进一步调动市区两级积极性等。另外,早在今年年初,深圳还正式启动了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压缩了各区政府机构的数量,而新一轮财政改革与此前的改革相衔接将进一步推进区一级政府财政事权统一,以此实现财权事权适当下沉,区级财力将会显著增强。其间,还将适时进行政策微调,确保市区两级事权不出现空挡、断档和缺位。

量子概念范文3

[关键词]用户交互 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用户可感知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

[分类号]G252.6

1 研究背景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图书馆提供的可获取电子信息资源呈指数或上涨,直接导致了图书馆远程用户的激增,他们把图书馆网站看作是与知识世界相联系的桥梁。但有一个问题:他们不知怎样利用图书馆,图书馆的功能也仅仅是强调图书资料的采访和组织,图书馆用户需要自己独立地利用图书馆资料。数字参考咨询的本质就在于咨询馆员与用户的交互,寻求对用户在利用图书馆网站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解决,用户及其需求始终是信息服务的核心。

但是,网络资源的丰富,纷繁多样的用户界面,各不相同的检索格式,让用户在网上使用和检索时感到束手无策;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E-mail、BBS、Web表单、实时聊天工具、视频会议等多种咨询工具为用户带来选择和使用难度。如何帮助用户提高咨询的便捷度和高效性?如何帮助用户学会查找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技能?如何为用户提供层次更高、时效性更强的学习支持途径?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的用户交互成为探讨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用户在图书馆网站上使用参考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可能会对DRS的质量产生影响,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如何使这些影响因素对服务质量的正效应更大地发挥而将负效应降低到最小程度?这些研究是有特定的现实意义的。

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理论基础

2.1可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芬兰市场学家克里斯蒂・格鲁诺斯(Christian Gronroos)在对消费行为以及售后产品质量评价开展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于1982年提出了服务导向质量理论,即可感知的服务质量概念和全面质量模型(见图1)。该理论奠定了后来国际上服务质量研究和服务营销理论发展的基础。按照可感知的服务质量概念,用户感知的服务质量有两个基本方面:技术方面和职能方面。其对应的服务质量分别称为产出技术质量和过程职能质量。

格鲁诺斯可感知质量概念强调:①服务质量必须从其服务对象-即用户的视角去考察;②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同用户的感受有很大的关系,用户认可的才是质量;③服务质量不能由管理者单方面决定,它必须适应用户的需求和愿望;④用户可感知的质量是一种整体可感知质量,是用户对服务的期望质量和实际感受到的质量的综合。

2.2 SERVQUAL的服务质量差距理论

SERVQUAL服务质量差距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帕拉舒拉曼(A.Parasuraman)、贝里(Leonard L.Berry)和蔡塔木尔(Valarie A Zeitha-real)等人依据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理论在服务行业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其理论核心是“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即:服务质量决定于用户的感受,而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知来自于服务者提供的服务与用户对服务的期望进行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用户所感知的服务水平与用户所期望的服务水平之间的差别程度(因此又称为“期望一感知”模型,见图2)。

如图2所示,在服务过程中,从决策者对用户期望的认知到服务质量的规范化,再到服务信息向用户的传递以及服务的实际执行,服务组织内部存在着四个明显的差距:差距1,不了解用户的差距;差距2,未能选择正确的服务质量规范;差距3,没有按标准提供服务;差距4,服务组织没有履行服务政策所规定的承诺,这四种差距揭示了服务质量差距产生的主要环节。另外,还有差距5,用户期望的服务与获得的服务之间的差距,则是基于用户的服务质量定义的基础:即用户对于理想的服务的期望与他感受的实际服务之间的差异,是服务质量测评的概念基础。

3 “用户可感知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概念模型

通过上述一系列权威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的探讨,可以看出,用户可感知的质量是一种整体可感知质量,是用户对服务的期望质量和实际感受质量的综合,即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来自于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与用户对于服务的期望进行比较的结果。那么,用户可感知的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质量就是用户对数字参考咨询的期望质量和感受质量的综合。再根据格鲁诺斯的可感知质量概念模型,格鲁诺斯认为用户感知的服务质量有产出技术质量和过程职能质量两个方面。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参考咨询服务中,用户通过交互体验到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就包括两个层面,交互过程质量和服务产出质量。由此,可以通过图3所示的思路和方法建构“用户可感知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概念模型。模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服务前的期望质量、服务中的交互过程质量和服务后的产出质量。

3.1服务前的期望质量

用户对参考咨询服务质量的影响,实际上从服务开始前就已经产生了。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整体感受,取决于用户在使用该服务之前对其已经产生的期望与使用该服务后所认知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即用户对参考咨询服务质量的总体感受是服务期望与服务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实际质量满足了用户的期望(即期望质量),那么可感知质量就是上佳的。如果用户期望未能实现,即使实际质量以客观的标准衡量是不错的,用户对参考咨询服务的整体可感知质量仍然可能是不好的。

由于用户自身是服务期望产生的主体,用户自身的状况,如用户自身的需求水平、用户以往的经历等首先影响对参考咨询服务期望;另外,在用户使用参考咨询服务之前,作用于用户的一些其它因素也可以影响用户对服务的期望,如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的知名度。无论这些因素产生的效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能直接影响用户对DRS所产生的期望。

3.2服务中的交互过程质量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控制研究从服务的本质上看,与传统参考咨询服务一样,都是通过与用户的信息交流来完成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只是把这种交流变成了数字化的虚拟交流。根据美国教育部的VRD全面质量标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层面分为用户交互和服务管理两大类,用户交互类包括服务的可获得性、答复的及时性、服务政策的清晰性、交互性和指导性5个指标。由此,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用户交互标准就包括服务的可获得性、答复的及时性、服务政策的清晰性、交互性和指导性,这些特征对用户来说是看得见的。

当然,上述这些主要取决于服务提供方,但是不代

表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不重要。由于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委托咨询馆员来满足的,势必就存在着用户怎样才能向咨询馆员清晰、无误地表述自己的需求,保证咨询馆员能准确理解自己需求的问题,这个问题反过来也影响着用户对解答结果是否满足了自身需求的判断,并最终影响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总体感受。兰开斯特曾以大量测试研究为基础得出结论认为,用户真正的需求与用户理解认识的自身需求以及与用户向检索人员表述出来的需求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能够进一步深化用户对服务过程质量感知的高度重视,则可以提高用户和服务提供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质量。

3.3服务后的产出质量

从表面上看,用户接受了参考咨询服务提供的问题解答,与服务的关系就该结束了,似乎不再对服务有任何影响。但实际上,服务后的产出质量才最能表达出用户的满意度。用户利用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得到一个答案,而是需要解决自己的信息需求。用户或者简单地希望该服务为自己快速提供有关事实性问题的答案,或者希望该服务为自己顺利地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提供良好的帮助、良好的资料积累和资源价值评判方法、甚至推荐优良资源,或者希望该服务为自己如何充分的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各种服务提供很好的指导书目查询、资源使用、技术实现、馆藏服务等图书馆利用方面的提问等。因此,服务产出质量是用户评价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它可以通过答复程度、答复形式和答案内容来考察。

3.4服务产出质量与交互过程质量的关系

服务产出质量与交互过程质量都是用户的实际体验质量,一个是过程质量,一个是结果质量,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交互过程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到服务产出质量,交互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产生的影响也需要通过产出质量来表现出来,反过来,由于交互过程中各个指标判断的复杂性,可以通过产出质量来推断交互过程中的影响因子。

综上所述,进行详细分解和扩展以后的“用户感知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服务质量”概念模型可以用图4来表示:

4 实证研究方案

根据“用户可感知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概念模型,可以找到交互过程质量和服务产出质量之间存在的联系,正是由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我们可以采用相关分析法对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假设选取N个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作为实验被试,再假设我们得到这N个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的服务产出质量数值和交互过程指标数值,就可以计算出这两组数值的相关系数R,根据文献:R的绝对值范围在0.8以上,则高度相关,也就是R对应的交互过程指标是影响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的用户交互特性的关键因素。

要得到N个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的服务产出质量数值和交互过程指标数值,需要设计并实施两个实验。关于数字参考咨询的评价有两种:图书馆的视角和用户的视角,我们把从图书馆视角出发的评价称为主观评价,把从用户视角出发的评价称为客观评价。两个实验就可以采用这两种视角,评估主体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专家;二是用户,专家评估应为主观评估,用户评估应是客观评估,设计专家实验和用户实验。

专家实验是指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用户交互指标测度实验。实验思路:首先采用专家调查法建立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用户交互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用户交互指标体系设计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用户交互指标测度实验表单和选取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作为实验对象,最后考虑到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用户交互指标体系的专业性强,邀请专家采用网站实验法来填写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用户交互指标测度实验表单。

用户实验是指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服务产出质量实验。实验思路:首先设计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服务产出质量实验表单和选取与专家实验同样的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作为实验对象,然后邀请用户采用网站实验法来填写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产出质量实验表单。选取用户作实验被试是因为对于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高低的评价,只有用户自身才能得以感知,确保结论的客观性。

量子概念范文4

关键词波立维 低分子量肝素钙 不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 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04年3月~2007年3月收治>60岁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7例,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 诊断标准,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分组,对照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61~83岁,平均72.81±5.48岁;治疗组45例,男38例,女7例,年龄60~82岁,平均71.04±6.02岁。入选标准:发作时均出现心电图相邻两个导联缺血性下移>0.1mV,T波低平、倒置或假性正常化;病例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以及脑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等抗凝药物禁忌证。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构成比以及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包括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调脂药物等;治疗组45例,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0.4ml,体重>65kg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0.6ml,每日2次,连用7天)和波立维(75mg/日)。

疗效判定:①显效:同等负荷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减少80%以上,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减少80%,ECG恢复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及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减少50%~80%,ST段改善≥50%或T波恢复;③无效:心绞痛发作及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减少

监测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计数。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

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1.11%(见表1),心电图改善率9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良反应:治疗组中2例出现注射部位皮肤瘀斑,停药后观察,自行吸收。1例出现牙龈及局部皮肤出血点,停用阿司匹林后好转。3例出现反酸,给予奥美拉唑口服好转。

讨 论

目前,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波立维(氯吡格雷)已成为VAP治疗的标准抗血小板方案[2]。波立维(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随后抑制激活ADP与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也可抑制非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此外,本药通过不可逆地改变血小板ADP受体,起到抗血小板、抗栓作用,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3]。波立维(氯吡格雷)主要抑制由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对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和肾上腺素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亦有抑制作用,其抗血栓活性强,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相近,是近年推出的较佳的抗血小板药物。目前资料显示,作为全新的ADP受体拮抗剂,波立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它与环氧化酶抑制剂如阿司匹林联用可发挥协同的抗血小板效应,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性,提供短期及长期的心脏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波立维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UAP的患者,有效率高,安全性好,治疗时不需要实验室监测凝血指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28(6):409.

量子概念范文5

论文摘要:针对郑州轻工业学院量子力学教学现状,结合“量子力学”的课程特点,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改革尝试。

论文关键词:量子力学;教学改革;物理思想

“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对科学研究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标志性贡献之一,已经成为物理学专业及部分工科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固体物理”、“材料科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激光原理”等课程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具备利用量子力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量子力学”本身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众多学生谈“量子”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量子力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郑州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学实际,在“量子力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量子力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量子力学理论与学生长期以来接触到的经典物理体系相去甚远,尤其是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手段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又不无关联,许多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类比经典物理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的。因此,在“量子力学”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学生摒弃在经典物理学习中形成的固有观念和认识,另一方面在学习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又要求学生建立起与经典物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较为直观的物理图像,这种思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困惑不堪。此外,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众多学生陷于烦琐的数学推导之中,导致学习兴趣缺失。针对以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对“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有益的调整。

1.理清脉络,强化知识背景

从经典物理所面临的困难出发,到半经典半量子理论的形成,最终到量子理论的建立,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细致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是对量子理论早期的概念发展有一个准确清晰的理解,弄清楚到底哪些概念和原理是已经证明为正确并得到公认的,还存在哪些不完善的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对量子力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建立的科学历史背景有一深刻了解,有助于学生理清经典物理与量子理论之间的界限和区别,加深他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蕴藏在这一历程中的智慧火花和科学思维方法有一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比如:对于玻尔理论,由于对量子化假设很难用已经成形的经典理论来解释,学生往往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为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很有必要介绍一下玻尔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在玻尔的量子化假设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且大量关于原子光谱的实验数据也已经被掌握,之前卢瑟福提出的简单行星模型却与经典物理理论及实验事实存在严重背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玻尔理论才应运而生。在用量子力学求解氢原子定态波函数时,还可以通过定态波函数的概率分布图,向学生介绍所谓的玻尔轨道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电子出现几率比较大的区域。通过这样讲述,学生可以清晰地体会到玻尔理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又不至于将其与量子力学中的概念混为一谈。

2.重在物理思想,压缩数学推导

在物理学研究中,数学只是用来表述物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算的工具,教师不能将深刻的物理思想淹没在复杂的数学形式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于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授,把握这些概念和理论中所蕴含的物理实质。对一些涉及繁难数学推导的内容,在教学中刻意忽略具体数学推导过程,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例如:在一维线性谐振子问题的教学中,对于数学方面的问题,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薛定谔方程、记住其结论即可,重点放在该类问题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及对现成结论的应用上。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把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十分不利于知识的获取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的培养。而且,“量子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实验基础薄弱、理论性较强,物理图像不够直观,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势必感到枯燥,甚至厌烦。长期以往,学习积极性必然受挫,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除却必要的教学内容讲解外,每节课都留出一定的师生互动时间。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或者针对已讲授内容,使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复习、总结、辨析,以加深理解;或者针对未讲授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完一维无限深方势阱和一维线性谐振子这两个典型的束缚态问题后就可引导学生思考“非束缚态下微观粒子又将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预习下节内容;或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等寻求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此外,还可使学生自由组合,挑选他们感兴趣的与课程有关的题目进行讨论、调研并完成小组论文,这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其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一举两得。 转贴于

2.注重构建物理图像

在实际教学中着重注意物理图像的构建,使学生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形成较为直观的印象,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借助电子束衍射实验,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过程(强电子束、弱电子束及弱电子束长时间曝光),即可为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构建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像;借助电子束衍射实验图像,再以光波类比电子波,即可凝练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借助电子双缝衍射实验图像,可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态叠加原理;借助解析几何中的坐标系,可很好地为学生建立起表象的物理图像。尽管这其中光波和电子波、坐标系和表象这些概念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借助这些学生已经熟知和深刻理解的概念,可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接受和理解量子力学中难以言明的概念和理论,同时,也可使学生掌握这种物理图像的构建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积极地作用。

三、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

1.课程教学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

如安排小组讨论课,对难于理解的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先是各小组内讨论,再是小组间辩论,最后老师对各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观点进行评述和指正。例如,在讲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时,有的学生认为是全部粒子组成波函数,有的学生认为是经典物理学的波。这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和量子原理进行深入理解,直至最后充分理解这些内容。另外课程作业布置小论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系列量子力学讲座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2.坚持研究型教学方式

把课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吸取科研中的研究成果,通过结合最新的科研动态,向学生讲授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量子力学诞生后,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现代物理学的每一个分支及相关的边缘学科都离不开量子力学这个基础,量子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例如: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凝聚态物理到中子星、黑洞各个层次的研究以量子力学为基础;量子力学在通信和纳米技术中的应用;量子理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量子力学与正在研究的量子计算机的关系等,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这些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消除学生对量子力学的片面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利用量子力学课程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量子力学从诞生到发展的物理学史所包含的创新思维是迄今为止哪一门学科都难以比拟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典物理学晴空万里,然而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等物理现象的实验结果严重冲击经典物理学理论,让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创造性地引入了能量子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量子概念诞生。1905年,爱因斯坦进一步完善了量子化观念,指出能量不仅在吸收和辐射时是不连续的(普朗克假设),而且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也是不连续的。1913年,玻尔将量子化概念引入到原子中,成功解释了有近30年历史的巴尔末经验光谱公式。泡利突破玻尔半经典、半量子论的局限,给予了令玻尔理论不安的反常塞曼效应以合理解释。1924年,德布罗意突破普朗克能量子观念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开始与经典理论分庭抗礼。和学生一起重温量子力学史的发展之路,在教学过程中展现量子力学数学形式之美,使学生在科学海洋中得到美的享受,从精神上熏陶他们的创新精神。

4.考试方式改革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教考分离,通过小考题的形式复习章节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辅导答疑,注重学生对量子力学基础知识理解的考核。对于评价系统的建立,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讨论、综合表现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督促了学生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量子概念范文6

关键词:量子力学 教学改革 物理思想

“量子力学”作为学习“固体物理”、“材料科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激光原理”等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物理学专业及相关工科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程之一。20世纪,“量子学说”被作为物理科学研究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性贡献,引起了广泛地重视。通过对量子学说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寻求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其创新能力。尽管如此,但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空洞、抽象,对学生学习造成阻碍,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很难熟练掌握量子学说课程的要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关键,但是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了广大教师很棘手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模式,综合长江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教学现状,在“量子学说”教学方面,整理出一套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改革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量子力学’’教学内容的改进。量子学说的理论与以往所学的传统物理体系大有不同,重点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但是却又与传统物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量子学说中很多的概念和理论都来源于传统的物理学说。这就要求在学习量子学说的同时,既要摒弃以往学习物理形成的固有思考方式,又要遵循某些与传统物理中相通之处的原理和学习法则。然而,这种思维上的反差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除此之外,量子学说较强的理论性也误导学生陷于数学公式推导的烦恼中,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根据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相应的有益改进。

(1)知识条理化,强化知识背景,增强趣味性。量子学说从诞生到最终建立,每一步的发展都经过了缜密、细致、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通过介绍量子学说的发展背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明确量子学说与传统物理之间的区别,同时让学生在发展历程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解释某些理论和原理时,可以穿插讲述其历史背景,方便学生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区分量子学说与传统物理的区别[1]。

(2)重在物理思想,压缩数学推导。数学在其相关学科的运用,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在物理研究中也不例外,如果过分强调数学的地位和作用,只会本末倒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加强基本概念和蕴含的区里实质,而不能将物理思想埋没在数学公式之中,应把重点放在物理意义和实际运用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较好的学习热情。

2.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阻碍了其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量子学说的理论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被学生接受,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学。如此一来,必然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降低了学习效率。为了促进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笔者在教学模式上,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措施。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有着更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讲解完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设定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另外,还可以通过以问题的形式结束未讲授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课下利用课外资源寻求答案;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团结合作,对感兴趣的物理理论进行探讨分析,并完成相关的小组论文。

(2)注重构建物理图像。由于物理理论都比较抽象,不利于理解,所以构建图像很重要,它不仅能够完整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信息,而且能够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图像简洁、清新的特点,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物理图像的构建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促进作用。

3.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1)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讨论课,可安排小组内讨论,然后是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对辩论进行点评和更正。例如,在讲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时,有的学生认为是全部粒子组成波函数,有的学生认为是经典物理学的波。这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和量子原理进行深入理解,直至最后充分理解这些内容。另外布置课外论文和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讲座都是不错的方式。

(2)坚持研究型教学方式。教学中不再单一地只讲授课堂知识,而是把科研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结合最新的科研动态,向学生介绍所学的原理在其相关领域中的运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3)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量子概念诞生于1900年,它首次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引入;1905年,爱因斯坦进一步完善了量子的概念;1913年,玻尔将量子化概念引入到原子中;1924年,德布罗意通过量子的概念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由此可见,物理学史上,力学从诞生到发展所蕴含的创新思维是迄今为止任何一门学科都难以比拟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量子力学的发展之路,让学生了解到量子力学的魅力所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