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育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育建设方案

美育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整合方案

1.国内目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起步较晚,发展过程经历了自主研发、引进国外技术、再自主研发的过程。如早期国内自主研发的KJ1系统,到后来从法国和德国引进的CCT63/40系统、TF200系统等。到上世纪末,国内某些专门机构自主研发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水平已经较高,在某些单项指标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也表现出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但从整体发展水平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于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某些方面进行研发,如对坑道内的环境因素监控,井下设备的控制等方面,对煤矿的整体系统监控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从现有的监控系统的工作特点来看,不同类型的监控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不足,系统扩展和升级能力受到较大的限制。同时安全监控系统是以安全因素的检测为主,对获得的监测信息缺乏预警响应能力,在智能化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因此就当前国内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特点而言,主要的问题还是如何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实现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的实时信息进行整合。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探讨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所需的条件和构成方式。

2.常用煤矿监控系统特点分析

探讨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需要以现有的监控子系统为基础进行整合。通常而言,煤矿的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几类基本的子系统类型:电力监控系统、综采工作面监控系统、生产和调度系统等。上述不同系统类型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差异较大,而多数煤矿都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子系统,因此要探讨以这些子系统为基础的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就需要对这些现有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后才能制定可行的整合方案。

(1)电力监控系统

电力系统是煤矿的基础系统之一,也是煤矿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力系统的监控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煤矿电力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有两个,一是井下中央变电所,二是采矿区变电所。其中中央变电所由主控柜、配电柜及微机保护装置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采矿区变电所则一般由隔爆开关和监控单元组成。总体而言,煤矿电力系统的监控系统组成形式为利用CAN现场总线将监控单元(如隔爆开关等)将信息集成到中央变电所分站和采矿区变电所分站,再由CAN现场总线集成到电力系统监控服务器,进而将监控信息汇集到地面主控机。因此电力系统的监控布局呈现出的是一种金字塔型或树型的系统布局。

(2)综采工作面监控系统

综采工作面监控系统是煤矿对实际工作进行监控的主要系统,这一系统主要监控对象是采煤机、液压支架和输送机三类主要的煤矿施工设备。从目前的煤矿监控系统的构成来看,这三类煤矿施工设备都有各自的相对独立的监控子系统,从而共同构成了对煤矿工作面的监控体系。从监控模式上看,对采煤机的监控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对设备的特征参数的实时监测来判断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实现方式上通常是以设备关键部位上的传感器来完成数护具采集,再由通信线缆连接到CAN现场总线进行传输。从布局上看这类监控系统属于全分布式的监测系统。相对于采煤机,液压支架的作用是为了保障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对支架的工作状态的监测也是通过布置压力传感器的方式来完成。而输送机则是承担将开采出的煤炭资源运输出井的任务。对输送机的监控主要针对功率驱动的监控和对链环张力的监控两部分,数据采集方式仍然是以传感器采集为基础来进行协调和控制。这三类监控系统是相辅相成的,都可以通过信道配置而隶属于井下控制台和地面控制中心,因此耦合程度相对较好。

(3)生产和调度系统

煤矿生产和调度系统主要完成通讯、报警以及对生产过程的监控等任务。从系统布局的角度看,常用的布局方式为分布式布局,实现手段有通讯电缆连接和无线通讯两大类。其中通讯系统主要以电缆通信配合无线通讯来完成,而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则通过布置光缆和电视监控系统来完成。

3.煤矿监控子系统的综合方案设计

3.1 网络结构设计

要进行煤矿监控子系统的整合,需要考虑子系统的布局特点。从整合子系统的角度看,需要分析几种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参考国内外的煤矿综合监控系统的结构特点,常用的是环型结构和总线型结构。环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通过通信链路将煤矿中的通信节点构成闭合回路,回路中的信号沿单向传输。这种网络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实现方便,仅需要一些必要的连接设备和交换机即可,而且可以利用较为成熟的以太网技术。但其缺点是串联式的,因此某个节点的故障都可能造成故障和维修困难。总线型结构的特点是将网络中的设备都与总线相连,不依靠类似环型结构的中心节点,总线则以串联结构为主。当需要增加设备时只需在总线上增加接口即可,且个别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其缺点是在网络节点的容量有限,对总线的容量要求较高。因此结合环型结构和总线型结构的优点和缺点,笔者认为采用环型和总线型的综合型结构,具体为主干网络采用环型结构,子网采用总线型结构。这种混合型的结构能够利用上述两类结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环型结构传输距离的限制。

3.2 网络协议

由于整体网络结构采用的是综合型网络结构,涉及到总线通信协议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网络协议进行必要的讨论。当前煤矿中采用的网络技术主要是工业以太网技术,该模型基于开放系统互连的参考模型,共有7层结构。结合煤矿监控的实际需求,对网络中的故障需要有必要的自动诊断功能,即需要差错报告机制和IEEE802.3D/W/S生成树协议这两类关键网络协议。具体实现方式为以工业以太网技术参考模型OIS中网络层ICMP来实现,由主机和路由器之间完成报错和状态检查。IEEE802.3D/W/S的作用是通过身份验证的方式来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从当前煤矿监控系统的组成方式来看,多数都采用的CAN现场总线的形式,因此也需要讨论于此相关的问题。CAN协议需要处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以及应用层三个方面的协议。其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属于OSI模型中的底层,而应用层需自行定义或采用标准协议。从通用性的角度出发,在处理CAN现场总线的应用层协议时采用DeviceNet和CANOpen协议,上述两类协议分别处理煤矿自动化控制设备控制和数据通信,可为设备与主干网络实现无缝连接和满足分布式网络服务的需要。

3.3 通讯

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的传统模式是DCS控制系统,由于不具备可操性和开放性等缺点,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煤矿安全监控的需要,而FCS控制系统开始成为主流的发展方向。因此采用CAN作为连接煤安全监控网络矿的底层结构是符合发展趋势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对CAN通讯采用多主竞争式的总线结构,该结构能够适应分布式网络数据通讯的需要,对网络节点之间的冲突能够实现自动化处理。

3.4 数据传输平台与接口设计

要实现对煤矿现有监控系统的整合,需要完成对主干网络和各子网络的结构设计。结合前文对整体网络结构采用的环型和总线型的综合网络拓扑结构,因此对于整合煤矿监控系统的主干网络采用工业以太网配合现场总线的模式,即由光纤冗余主干网和设备级现场总线来构成综合监控网络的主干网络。而对于子网络,由于这些网络分处于不同的工作环境,采用电缆作为CAN总线的传输线路,其优点是便于维护。

由于综合监控系统要处理多个子网络之间的连接和传输,需要采用大量的CAN接口,因此对于子网络和主干网络之间的接口也是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从煤矿实际需要出发,采用基于独立CAN控制器的总线接口方案是比较好的选择,独立CAN控制器型号可采用SJA1000等独立控制器。

参考文献

[1]赵秀敏.煤矿主井直流提升机电控系统自动化与信息化[J].煤炭技术,2009(2):35-37.

美育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公共美术;课程;改革

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部属高校须于2019年9月1日提交美育工作实施细则。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是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由此可见,新时代,公共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美术课程的发展及其现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根据该文件,全国84.6%的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共艺术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已有13年。已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打下坚实基础。《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宣布,未来三年,全市所有高校应要求提供公共艺术指导并记入学分,每个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至少参加1~2门艺术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水平。2017年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通知》文件,要确保在2017年底前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与此同时,2019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明确学分,大学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其专业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在学习期间通过考核。目前参照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规定,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在学习期间通过考核。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对于实施学分制的高等教育机构,每名学生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至少2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将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部的下属“211工程”学校和省重点学校应开设上述课程。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其他院校尽快开设。明确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特色等的优势,提供任意艺术选修课程或实践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介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一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各省在实施该课程时基本没有统一的课程大纲。该课程有艺术介绍、音乐赏析、歌剧赏析、戏剧赏析等,没有实行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课程。2019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课程建设才有了依据,各省出台政策建立完善美育工作,公共艺术课程有待改善和完备。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日渐使我国高校学生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公共艺术课程通对大学生艺术理念的灌输,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力,从而达到学生身心合一全面均衡发展。

二、改革的建议

第一,以世界的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为研究背景,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为主线。从学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现状调查入手,分析主观、客观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新时代重视美育思想下,以国内外美育课程设置为研究资料,以高职公共美术课程改革为研究基点,解决公共美术教育体系普遍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美育的实施普遍意义。形成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且有目的地对课程设计、目标、内容等研究设计,形成系统的研究中的问题,然后获得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系统的课例等记录和分析,形成量化的研究指标,再以充分的实践证明形成结论,形成系统有效的研究。第二,对公共美术课程、美术艺术活动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促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发展。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上的创新,包括课程结合高职院校自身院校、专业等特色、特点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如何设置。公共美术课程人才培养是艺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各学年公共美术教育的工作计划、实施具体步骤、教学等工作思路,制定系统、科学、完备的教学规划和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和教学收获的实际效益。第三,公共美术课程的融入艺术实践性研究: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应当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不拘泥于课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等,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搭建校园艺术展示平台、组织课间课后欣赏活动、线上微课、校园媒体平台互助、组织校社团交流等方式,2019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文件中要求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修订,学生艺术团队成员的选拔、挖掘,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平台展示课,学校的艺术实践活动应该让众多学生乐在其中的参与。第四,公共美术课程的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公共美术课堂、德育与美育之间课堂融合的研究等。在新时代美育思想下,紧跟时代潮流,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思政也是课程设置的一部分,融入思政课堂德育教育,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

美育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乡村儿童;美育;创新课程

一、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面临着资源流失、“空心化”的价值困境,乡村文化的“失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在此现实境遇之中,大力发展乡村儿童美育,促进乡村美育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促进乡村儿童本真发展。囿于传统价值理念的思维桎梏,我国中小学教育进程之中普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对美术、音乐这种所谓的副科则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在乡村学校尤甚。此种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本真发展。“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在反思传统“分数至上”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在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美育课程的创新实施,其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具体来看,城市的学校美育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是乡村美育无法比拟的。由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发的“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之名,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建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新乡村美术教师,提高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它的实施与推广,对于振兴乡村儿童美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困境

(一)应试主义理念盛行致使乡村美育缺失立足点

在传统功利主义、应试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之下,学校举全校之力发展与“应试”相关的教学科目,是以将多数教学资源仍集中到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而忽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发展。此即造成美术课程被所谓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也是对此种现象司空见惯、置之不理。此种重应试轻素养、重形式轻内容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造成乡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职业地位致使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缺乏着力点

美术教师的稀缺是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6年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颁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美育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6.5%,但美育课程的课时量应占全部总课时的9%至11%。若要满足最低标准开课目标的需求,全国尚缺美育教师45566名,美育师资的绝对缺额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限。

(三)办学条件致使乡村美育教学资源缺乏突破点

教育资源匮乏且不平衡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应试主义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盛行,致使多数学校将并不充裕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所谓的主科课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乡村学校很难再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此即造成乡村学校很难设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同时,教学教具和绘画材料时常面临短缺的困境。此种境况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乡村美育的长足发展。

三、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探索

“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研发而成的创意公益活动课程方案。“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的启蒙”儿童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儿童,优先关注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乡村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由“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共十六个单元构成,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课程阶段,对应和涵盖整个小学阶段(见图1)。该课程方案力求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以美育工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充分落实国家政策,促进乡村儿童美育发展,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方案,策划与运营“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实践公益项目。具体来看,基金会积极为项目合作学校无偿提供创新活动方案,提升乡村美育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接触艺术与学习艺术的机会。通过美术教育的载体,促进乡村儿童美育的发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会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合作,在区内5所乡村小学引进“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活动,进行试点教学。同时,基金会还为这5所小学建设艺术教室、培训美术教师。通过双管齐下,提升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另外,基金会还配合乡村美育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基金会为试点学校举办“艺术之旅”“艺术家进校园”等主题艺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最经典的绘画、舞蹈、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截止目前,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进行的乡村美育公益活动,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已经达1,600人次,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开发出“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方案,并在乡村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推广与运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为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儿童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

美育建设方案范文4

近年来,欧式建筑较为风靡,似乎是建筑时尚的“代名词”。但从建筑文化的受众这一面来看,特别是学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他们不容易接受欧式建筑中各种元素符号的文化意义,也就很难认同欧式建筑。所以,我校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古代园林建筑风格相结合,每座建筑根据不同功用,在建筑风格上展现出它的特色。四、学校建筑物的颜色要做到整体和谐,色调亮丽明快因为是青少年成长的地方,建筑物的颜色要青春一些,亮丽明快活泼应成为颜色选择的基本依据。成年人往往喜欢中色调,觉得柔和稳重,但对于青少年来说就非常压抑了,不利于学生排解和缓释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等不良情绪。由此,我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餐厅、亭子、长廊、宣传栏在色调搭配上十分讲究,让人看后都赞叹不已。

二、注重建筑美学艺术原则

一所学校的建设,它不仅应从实用性考虑,同时也应涵盖人类特有的文化范畴;不仅可以向下一代昭示人类文明的美好前景,同时也是向全社会彰显党和政府关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一部杰作。学校校园建设,校长应参与规划、设计,提出独特的思维方案,注重学校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学校布局要合理,树木栽植要讲究四季常青,高低错落有致,不同建筑要在建筑风格上别具一格,将每一座建筑建成一种造型艺术品,渗透出美学观念,体现了审美特色。在中国,真正拉开美育史帷幕的人,当属春秋时期的孔子。他以美育始,以美育终。今天,在学校校园建设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作为学校领导,要多方参观学习,不照搬别人,结合本校实际、场地,对每一座建筑应精心谋划,刻意设计;每一处装饰都要独具匠心,带有创意;每一块雕刻都不能类同,力求完美;每一幅宣传栏都造型别样,简单美观。让人们走到校园的每一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觉得应该非常珍惜,因为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应当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学生体会到学校规定的许多道德秩序、礼仪规范、行为习惯的必要性时,才会珍惜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这样既可以陶冶性情、和顺道德、涵养人格,同时还可以改变社会风气、安民乐道。在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他们的思维行为才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确定做人的准则。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不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建成的许多花园式小区中都会倍感珍惜,这样青少年就可以从小修身养德、完善人格。

三、注重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建设,还应突出美育功能

1.学校建设一定要注重能源节约。我区属于北温带,寒冷、干旱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冬季采暖耗煤多,管网长,损耗重,效率低,新建校舍时,在设计上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力求节约建设投资,注重长远利益,考虑节能因素,才能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保证师生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学习、休息、生活的优美环境。

2.注重新能源开发利用,做好亮化工程。学校建筑多,照明、微机、锅炉,用电量大,一年电费近七八万元,为解决此问题,学校全部安装不同造型的节能灯,声控开关,泵房、夜间路灯照明,全部安装时序控制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校园路灯应全部改为太阳能光伏照明。让夜晚的校园,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学生在晚自习课间活动可以到操场上散散步,舒展舒展筋骨,提一提精神,这既可避免以往用长明灯耗电无人管,还能解决照明问题,如今不仅节能还能亮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美育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美育;高校美育机制;全面发展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

近年来,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意见》中也指出:“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最高理想,也是现代教育的目的和追求。全面发展是培养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获得完整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的综合教育,它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塑造理想人格和优美灵魂的重要载体,它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席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全面深刻阐释的理论家。他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也就是审美教育。所谓审美教育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互动的教育活动。

1903年,王国维先生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首倡著名的“心育论”,提出“心育”包括知育、德育和美育,教育要培养精神与身体以及知情意协调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的“教育之宗旨”。1912年,先生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首次将美育列入国民教育方针,提出军国民主义(体育)、实力主义(智育)、德育主义(德育)、美育主义(美育)再加上世界观教育,这就是“五育”的新国民教育方针。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和促进,共同完成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例如:曾繁仁先生在《美育十五讲》一书中讲道:美育是实施德育必不可少的手段,美育的强烈感染力是一般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道德因素;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审美活动可以调节人的大脑机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美学知识已成为当代科技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体育与美育作为身、心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美同样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

美育是一种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创造力、有助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培养和谐的人。”我们只有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美育、重视美育,真正把美育落到实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高校现实出发看加强美育的迫切性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许多综合大学都开设了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1989年,国家教委首次提出要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200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艺术教育的课程,课程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但各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和艺术教育发展水平却很不平衡。

围绕大学生美育状况,2015年暑期,笔者在北京、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对近千名大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对美育作用的理解和认识十分准确,排名前三位的答案依次是: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关于“大学生中小学期间在学校是否接受过完整的美育课程教育”,10.2%的学生回答从没有;42.3%的学生回答有一些;34.9%的学生回答很少; 10%的学生回答比较多;只有2.6%的学生回答非常多。对“是否掌握某种艺术技能”,53.6%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20.9%的学生表示粗浅掌握一种;熟练或非常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的为25.5%。这说明现有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美育还是相对薄弱,更显示出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以上网、听音乐、看电影和电视为主,而参观博物馆、艺术展或走进剧场观看文艺演出的频率均远远低于前三项。对于高校开设的美育课程,70.7%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对美育课程设置的状况,有47.1%的学生表示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需要选修一定学分的美育类课程,有25.2%的学生表示在专业课中有美育类课程;有9.8%的学生表示本校没有美育类课程的要求;有17.9%的学生不了解本校美育课程的要求。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美育类课程有所了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还不太了解学校在这方面的要求。学生对美育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是:学生对教师水平的满意程度最高,课程内容其次,但对活动场所的满意程度较低。学生认为学校美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少体验环节,占57.2%;二是课程种类太少,占50.8%;三是场地不够,占39.1%;四是教师讲得太枯燥,占34.7%。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有29.9%的学生认为学校艺术类学生社团“非常活跃”,有63.3%的学生认为“一般”,有6.8%的学生认为“很不活跃”。从学生本人参与艺术社团的情况看,有15.8%的学生表示积极参与,有58%的学生表示偶尔参与,有26.2%的学生表示没有参与。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美育功能的认识是正确的,绝大多数学生对高校开设的美育课程是感兴趣的。由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美育相对薄弱,大学阶段的美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加强高校美育显得更为迫切。2015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校美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明显改观。

完善美育机制和措施,将美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加强美育,首先是教育者要提高对美育重要作用的认识,真正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好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完善高校美育机制和措施。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1994年,美国出版《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提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将“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从幼儿园到高中分三个不同阶段,要求学生每个阶段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并不是用艺术家的标准去培养学生,而是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艺术、热爱艺术、懂得怎样去欣赏艺术,在参与中培养自己的艺术才能。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美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普及,这也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很好的美育基础。杨百翰大学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普及而闻名,全校有18个学生艺术演出团,其中舞蹈团有芭蕾舞团、现代舞团、国标舞团、国际民间舞团、民俗舞团等,艺术团的许多学生是非艺术专业,但艺术团的演出水平却是非常专业和高质量的,曾先后到世界50多个国家进行演出。

加强美育须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美育实践、融合社会资源”的原则,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机制。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好第一课堂的美育功能。要加强高校的美育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将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每个学生的限定选修课程,并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相对薄弱的现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偏好,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学校可以设置系列的、不同层次的艺术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根据条件可以选修艺术专业的课程。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艺术教育课程的数量,丰富艺术课程的种类,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随着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的加强,对高校美育的要求将会更高,高校要做好与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的衔接。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师,艺术高校要依托相关学科优势,提升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普通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和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担任本校兼职艺术教师,拓展美育教师资源平台。

其次,重视美育实践,充分发挥课外活动对学生美育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的特点离不开实践,艺术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要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将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按学分实施课程化管理,如读文学名著、观摩戏剧、戏曲、影视、舞蹈、音乐会,参观艺术展览、参加学生艺术社团排练演出、书画摄影展、微动漫制作比赛、学习掌握一门艺术技能等。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给学生创新发展的空间,同时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许多高校的学生艺术团通过学生自己创编文艺节目,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搬上舞台,受到师生的欢迎,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表明:只要学校高度重视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美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就会使校园产生一种强大的美育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融合社会资源,营造校园美育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大学创设的文化环境蕴含着美育的功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感知或感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设置一些人文景观,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美育的大舞台,要积极扩大师生的参与,引导校园文化活动从自发到有计划、上水平发展,形成校园文化的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广大师生的期盼。高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和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专业文艺团体的艺术家、民间艺人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表演,开设专题讲座等。同时,高校要加强美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艺术团到社区、中小学进行演出,要创造条件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争取到国际舞台去表演。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一定能够强化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加强美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要高度重视,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大美育投入力度,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把美育落实到每个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JDSZ2081)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2015-09-15.

[2]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5-02-12.

[3].美育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8]美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刘沛,译.中国美术教育,1998(5).

[9]马达,陈雅先.美国杨百翰大学艺术教育考察纪行[J].中国音乐,2013(4).

美育建设方案范文6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自1999年以来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文献研究也举起而上,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数据显示,有涉猎“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程”这样关键词的文章过万篇,可见,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上升阶段。基于从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教育以及音乐课程三者的关系出发,带着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疑惑,通过对近五年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启示,大致涉猎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选取几位学者的实际案例调研分析,在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中反映出了以下问题:孟展《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文中提到:高职高专公共音乐课程普遍的两种授课模式,一是过于专业的教学;二是音像资料堆积的欣赏。在公共音乐课程体制从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课程开设单一、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内容随意、缺乏标准的指导性纲要。曾姝《高校公共音乐课探究》,通过数据调研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尚有56%-57%的学校未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授课多按照普通本科院校和师范音乐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上课,授课形式基本是先声乐后器乐、先国内后国外、先小型后大型曲目。同时,高校音乐课程评价体系的缺乏,没有评价标准可依,无法判断是否符合音乐教育规律,导致授课随意,教学模式的单一,只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造成了美育的缺失。裴洪胜《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的艺术教育研究》提到: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建设与发展,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得不到领导老师的重视,设置内容随意,在学校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恰当加入艺术教育的份额。王玲莉《湖南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研究》一文认为:音乐教师本身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在音乐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理念和意识,采用原始的直接传授音乐知识这种灌输性质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高衡《浅谈高校综合艺术修养》提到:教学内容不应该单纯的讲解音乐知识。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改革建议

    孟展提出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应有的地位,同时,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开设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兴趣培养课程,以达到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艺术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曾姝提出改革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要有创新,改变填鸭式教学,并结合各自专业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次,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适当融入通俗音乐,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标准。裴洪胜提出应重视团委与学生会的作用,多开展校园艺术节,增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胥佳《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探析》认为: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全面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对学生进行多元式教学;加强教材建设,构建特色教材。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硬件、软件问题在教学当中,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一些相关性的硬件与软件问题,如音乐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的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学生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协调,学生音乐常识欠缺、音乐素质普遍偏低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性,而是相互映射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思考

    基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要充分体现艺术修养的作用,是进一步吸纳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建议?还是有所创新的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方法?笔者认为,只借鉴音乐欣赏作为载体还是有些单一,还应涉及美育的问题。美育(aestheticeducation),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能给人以快乐,又能给人以教育,有吸引力。其任务在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这便与本文一开始提到彭先生认为的艺术修养内涵不谋而合。美育成为了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必须要涉及美育的问题。音乐欣赏(musicappreciation)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对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就必然离不开对音乐各个门类基本知识、规律、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优秀作品的艺术鉴赏实践操作,涉及音乐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方面。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鉴赏力,美育和音乐欣赏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美育作为理论的意识形态带给学生一种感性认知,那么音乐欣赏完成了美育的理性认知,让学生以实际的感性进入美的体验。通过具体的音乐欣赏,完成审美活动,反映美育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体现艺术修养教育的作用,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如何将美育、音乐欣赏溶于其中而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当下音乐欣赏课程的研究现状,吸取可借鉴理论,并结合美育思想,形成比较规范的教学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1.美育理论与音乐概论:美育理论涉及美育的性质、意义,美的内容与形式,审美意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内容,是传递给学生对于美的理性认知。音乐概论完成对于音乐基本理论的概述,是让学生对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一个整体的把握。2.音乐门类的有效结合:可以从传统音乐、新兴音乐、与各专业结合的音乐、地方音乐四个层面出发,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种类,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认识与自身专业有关系的音乐。3.以音乐历史发展作为线索,讲述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体现音乐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知识。4.音乐资源的利用:利用音乐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将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增长见识,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体现。5.音乐操作体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合唱、乐器演奏的艺术团体中,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也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证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艺术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