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班级导师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班级导师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类招生;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28-0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为我国大学所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试行通识教育,且在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共同性,即都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大学一年级不细分专业,而是授基础的、公共的“通识课”,加强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孕育
上海大学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自2011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配合以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已显现出特有的效果和优势。其中,短学期制加快了大学生的学习节奏,赢得更多的时间去社会上实习,提高自身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活节奏。此外,选课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除必修课之外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需要选择所学课程。这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优势,具有主动选择的能力。尽管无论是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还是大类招生,都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选择更加自由、自主。但这对于刚刚进入大学,各方面还未成熟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仍显得有些迷茫和困惑。为配合通识教育的开展与运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通识教育背景下导师制建设迫在眉睫。
二、导师制结构设计
1.顶层组织设计。为更好地适应大类招生并为之提供制度支持,学校应建立校、院多层面的组织领导体制,由副校长牵头,成立本科生导师工作委员会,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监督、评价等工作。委员会内部按导师类型分为三组:班级导师组、专业导师组和驻楼导师组。各组设组长、副组长数名,分工管理组内各项事务。定期召开导师大会,制定工作目标与任务,促使导师制不断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2.导师工作制度,包括:(1)工作职责与目标:导师制应该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之优势,规避劣势。导师的具体工作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各自兴趣和擅长领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判断力和自主选择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工作职责包括:学业指导,在通识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答课堂重难点问题,并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特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定成才发展方向,做好学习规划;思想引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纪文明教育,经常与学生谈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2)工作权益:本科生导师作为学生某一阶段的领路人,对其成长成才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为激励和保障导师工作顺利完成,需要赋予导师一定的权力和收益。导师有权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并要求学生服从安排。学生应当充分尊重导师,如果对导师有意见可向上级组织反映。除外,还应实行导师津贴制,根据指导学生数量、课时、学生成绩情况等计算工作量,并纳入学校人事考核范畴。(3)工作规范:导师应制定指导计划,统筹规划指导方向和进度安排。另可建立指导记录卡或台账制度,记录指导学生的具体内容、时间、过程和结果。每学期导师需统计所指导学生的各项考试成绩和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包括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情况。年末,导师需向学院提交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汇报。此外,导师应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班级导师可每月进行一次集体指导,期中、期末另行指导。对有特殊学业需求的学生应给予单独指导。要求导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少于1次。专业导师的指导次数相对要求更多,集体指导次数每学期不低于5次,个别指导可放在集体指导中进行。
3.导师类型设置。为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和价值,真正实现导师制与通识教育的紧密结合,可将全校本科生导师划分为三大类,负责不同年级学生的指导工作,满足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1)班级导师:班级导师主要设在社区学院,由于一年级学生同属于该学院,同一大类的学生所学课程大都相同,所以可在每个班级中设一名班级导师,具体负责该班同学的学术答疑、学业辅导、学习生涯规划及学术活动组织等事务。为保证指导工作质量,每位导师限带30位学生,并组成一个自然班级,改变以往“被安排导师”的模式,学生完全可自主选择,这样会更加信服导师,并愿意与之进行交流和学习。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入党、评优的思想坚定,对学生的分配、规划和评优等工作有建议权和推荐权,日常事务可由辅导员或班长协助处理。班级导师任期一般为一年半,从入学到专业分流。(2)专业导师:是指为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提供指导的教师,也可称为“高年级导师”。高年级学生经过通识教育后已初步选定了专业方向,明确了自身兴趣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但也难免会遇到各种荆棘和困扰,因此需要一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阅历丰富的领航人即“专业导师”进行专业性指导。专业导师一般应由具有副高以上级别的教师担任,可采取校内选拔与校外聘任相结合的办法。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可根据学生成绩高低确定专业导师选择次序,同时实行“双向选择机制”。(3)驻楼导师:“远亲不如近邻”,驻楼导师是对班级导师与专业导师的有效补充,它没有专业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与驻楼导师进行学术探讨甚至倾诉生活困惑等。2012年上海大学宿舍改革后,便开始试行驻楼导师制。每栋楼进驻两名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专长和兴趣自主探索、安排指导方式。驻楼导师制具有指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点不固定及学生选择自主等优点,但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三、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与条件保障
上海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两年时间内,先后实行了学业导师制和驻楼导师制,主要从学业指导、资源引进、人生引导和兴趣培养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工作方式分为值班制、预约制、讲座和兴趣导向四种,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运行机制和保障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运行机制的构建。(1)导师遴选机制:担任本科生导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导师的选聘必须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高年级的专业导师,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意识,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其次,必须有真才实学。要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聘请有责任心、有教育经验、有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对班级导师的选聘,可适当放宽条件,如可选择德才兼备、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或返聘退休老教师担任兼职班级导师及驻楼导师。(2)岗位培训机制:新任导师上岗之前,应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并定期举办导师业务交流,督促导师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化解矛盾,相互交流工作心得,促进共同进步。思想方面,导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师德影响和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生活方面,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心理方面,要善于观察,用正确态度与巧妙方法及时疏导,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3)考核机制:严格、规范、及时的考核与客观、合理、公正、全面的评价,可以有效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正常运行。考核指标要兼顾工作过程与工作效果,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对导师工作过程的监控上,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从不同角度对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可以从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人格影响等方面全方位考查。考核可分为四部分:导师自评、学生考评、导师随机互评及学院综合考评等。(4)奖惩机制:导师考核必须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杜绝“做好做坏一个样”情况的发生。第一,需要统一认识,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岗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第二,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第三,将考核结果与各种评奖评优、晋升、出国进修和公派旅游等挂钩。第四,对于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可取消导师资格。(5)退出机制:导师退出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原因,如出国深造、身体不适等。二是主观原因,如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等。对于前者,导师应提前3个月向学院(系)提交退出报告,并写明原因,领导审核通过后,报校导师领导委员会审批;对于后者情节严重的可予以解聘。
2.条件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运行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资金、设备、场域等方面的支撑。(1)资金支持:通常,大多数学校会给本科生导师发放一定津贴,并拨付一定奖励经费。除外,为鼓励专业导师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所需差旅费等除从科研经费出外,学校也可适当给予一定补贴;另外,班级导师也需要一定的班费作为日常开销。(2)设备供给:社区学院学生要学习计算机、外语等通识课,需要专业机房和听力设备。若导师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如摄影、围棋、游泳等,需要摄影器材、围棋和泳池等设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更需要各种设备支持,特别是理工科类学生,各种实验器材是必不可少的。(3)指导场域: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较差,更希望的是得到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师生需要相对固定的和温馨的场所进行指导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友泉,谢美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
大学班级导师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双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学生就业市场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遇到了许多新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实行的是辅导员制或班主任制,这一制度的构建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由于学生人数多,配备的师资比例严重弱化,以及受老师个人能力差异的影响,根本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仅局限于处理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日常事务,难以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政治思想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规划、就业方向等方面给予恰当指导。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在高职院校探索实施双导师制的育人模式已势在必行。
一、双导师制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双导师制指高等教育中由德育导师和专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专业素养培养工作的人才培养制度。从这种制度本身来看,它要求每个教学行政班配备一名德育导师和一名甚至多名德育导师从事学生的培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其中德育导师主要负责的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一般由辅导员、分管学生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担任;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层面、职业规划、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的指导,一般由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
双导师制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逐渐形成,大学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得以贯彻实施。这种变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导师制就是在这种变革中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将学生的培养过程与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制度创新。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的是由两名导师共同负责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传统的培养模式是一个教学行政班设一个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由他们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忽视了专业导师与学生的对接,学生的业务学习主要通过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专业课教师的辅导等不同渠道进行。这种传统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体现在:
1、社会经济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要求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进行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教学环节改革的同时,加大对学生的人才培养力度,使高等院校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多种技能和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学习、实习实训两条线的状况,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2、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变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很多学生一进校门,就定下了专转本、专接本的目标,他们希望在专业学习、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得到更多具体的指导。但大学教师多年形成的上课来、下课走的习惯,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极为有限,容易在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上出现真空和断层。其实在大一、大二多为基础专业课的情况下,这一时期是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职业目标定位的关键时刻,专业导师工作的介入,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而且近年来,辅导员、班主任日常事务较多,使他们也难以满足学生在思想建设、业务学习、职业规划等多方面要求。
3、教书育人虽然是每一位教师应尽职责,但他们大多将这一过程体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很难要求他们对每一届学生或者有代表性的群体都制订出全面的培养规划,进行目的性很强的培养。况且教书育人中的“育人”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保障。这些情况都表明,需要加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力度,需要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系统化、规范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二、高职院校“双导师制”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职院校中个别院校对导师制进行了初次尝试,其主要形式有综合导师制、特长生导师制、社团导师制、宿舍导师制和德育导师制五种,其建设的内涵侧重点互不相同。共性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高职导师制模式是模仿研究生、本科生导师制,脱离了实际对象的差异性,高职导师制实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差异较大。
2、高职导师制的重点在学生管理某一方面,这种制度创新强调的是学校对外的宣传功能,其取得实际效果与普通高校导师制相比存在差距。
3、高职导师制的实施没有结合“产学研合作”、“社会实践”、“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没有利用导师制的实施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技能要求和协调能力的提高。因此,结合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和存在问题,实施具有高职特色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导师制”,不仅是社会发展、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
三、高职院校“双导师制”运作的模式及内容
双导师制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通常指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主要依靠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实现素质教育,加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力度的关键往往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水平与层次。因此,选配优秀的德育导师和专业导师,便成为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实现的起点。
(一)导师的选聘
对于德育导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思想境界;其次要热爱学生工作,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足够的投入;第三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有教育意义的各项活动;第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水平,以便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具体指导。配备的比例按照1:200为宜。对于专业导师,应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在学术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广泛的学术交流往来,较深的学术造诣,能够在教学、科研领域对学生提供高层次的指导。按上述标准严格选配双导师,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导师的工作内容
德育导师的工作内容:1、在学生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工作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贯彻执行学校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定,负责检查各项规定的实施,沟通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诉求。4、指导行政班的党团组织活动,协助学生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5、帮助并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遵纪守法观念。6、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导师的考核机制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学生培养模式,每年由所在系组织一次阶段性评审,待毕业时组织一次总评审。首先由两位导师结合学生在校三年的表现情况,写出书面工作总结;其次由所在系组织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议,最后用统一的目标管理体系来全面考察学生的素质能力。这一目标体系包含:1、该班级校规校级执行情况;2、在校园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现及班集体的获奖情况;3、各种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4、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及实际效果;5、参与各种专业竞赛获奖情况;6、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情况。通过总结、检查、评审,使这种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对优秀的导师,颁发奖励证书及奖金,并作为优先晋级、评优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严瑜筱.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大学班级导师工作总结范文3
我是教四年级科学和六年级常识的,同时还是六(1)班的班主任。作为一个新教师,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工作,我深深的感触到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而又辛苦的。尤其是班主任不仅担任着教学工作,更担任着管理全班同学的重任。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说说我在这学期的工作情况:
一思想方面:我不仅是位教师,还是位年轻的党员。我想: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就应该关心国家大事。所以我在平时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常上网查看新闻和党的重要文件。拥护xx提出的“三个代表”和xx的“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各种方针政策,保持与时具进的思想观。教育思想先进,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学刻苦。尊重各位同仁,与同事相处愉快。
二教学方面:教学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我主要以四年级的科学为例。
1.备课 刚开学,我面对着科学的第一课《动物怎样生活》,我无法下手备课。虽然我学的是科学专业,但是在实习的时候,我只上过一堂简单的科学课。以前在学校里也较少听科学课。面对这样开放的一课,想着在大学学的各种科学专业知识,毫无头绪。之前的那份当教师的兴奋感也没了,只感觉无奈苦恼。后来在指导师的指导下,摆正心态,重新耐心的分析教材,吃透教参,并且上网找资料和翻阅有关书籍,集中别人的优缺点来慢慢的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总算完成了第一节的备课。我深知自己对科学备课还是很生疏,于是我向指导师要了他以前教四年级的所有备课资料供自己参考。当然,我不会抄袭,每一次科学备课,我都非常用心,至少都要两个小时。后来,我也能自己摸出备课的模式,找对重难点。
2.上课 四年级的科学课主要以观察描述和实验操作为主。认真备好课后我都会在课前演示下,为的是在上课的时候能与学生流利自然的沟通,而不是读或背教案。上课时我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科学操作实验及真实汇报其良好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小组合作愉快,培养其团队精神。在实验操作时,我还巡回做个别指导,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叫成绩不同等的学生回答,力求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3.教后反思. 我觉得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是靠教学经验和教后反思的结合。所以我坚持每次教后写反思,包括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评价的机制等,我都会做认真的反思,然后再把优质的再放入下一课中尝试。
4.听课 做为新教师,多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把别人在课堂上的优点学过来,加上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的课堂尝试,相信会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本学期,除了有空听指导师的课,我还参加了瑞安科学教研活动:每两周星期五下午去瑞安各学校听各位优秀教师的同课异构课,并且还参加评课,并坚持写听后反思。
当然,在教学上还有做的很不够的地方:如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和对学生作业的监督。因为我总共教六个班级,对学生的名字都很难记住,学生对科学并不是很重视,有时就不做作业,面对大多数学生的这种行为,我感觉自己根本没精力抓。后来,我想就是我这样次次的松懈才使学生对科学更不在乎了。下学期,我要在这两个方面抓紧,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或探讨科学问题,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使他们更喜欢科学课。同时要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家长了解科学的重要性,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辅导和监督。
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一直觉得只有当了班主任,才与学生能走得更近。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个机会,更感谢王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上对我的指导。其实,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一力主张是“爱的教育”。我相信:没有教不起的学生,只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每一个学生都不会成为社会的废品。
1.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刚接任六(1)班时,我就要求自己要在一个星期内记住全班所有学生的名字。在平时,就找一些个别同学聊天,或向王老师了解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家庭条件等,这是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大学班级导师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习指导;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117-03
作者简介:吕艺琴(1976-),女,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广东 河源/517000)
一、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内涵
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实现幼儿教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进行组织与指导的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实践中,一般由实习学生所在的中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实习幼儿园(以下简称“幼儿园”)分别安排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教育实习。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可见,双导师制是一项在教育实习实践中常用,并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肯定的实习指导制度。
学校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实践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方法与流程,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该指导模式包括三方面内容:
1.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
它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启动、组织、沟通、总结。启动是指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将实习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有的学校教务部门已经分组),对实习学生进行动员,布置实习任务,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开始实习的过程;组织是指组织学生参与实习观摩活动、开展小组试讲、试教、实施活动方案等具体实习活动的过程;沟通是指就学生在实习活动中的相关问题与幼儿园方面进行交流沟通的活动;总结是对实习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对整个实习指导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并向学校反馈的过程。
2.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
它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介绍幼儿园及班级情况――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观摩――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在实习小组内试讲――指导学生试教(面对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实施活动方案,并予以点评。
3.“双导师”共同指导活动
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的活动方案设计、试讲、试教和活动方案的组织与实施进行指导。可见,在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中,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各自展开,又产生交集,共同推动学生实习活动开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优势
与传统的实习指导模式相比,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优势更明显,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各自优势,提高实习指导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实现从“学生”向“准教师”的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然而,学校指导教师虽然教育理论水平较高,但不具备直接从事幼儿教育的经验与能力;幼儿园指导教师幼儿教育经验丰富、幼儿教育能力较强,但往往幼儿教育理论水平较低。“双导师制”指导模式能克服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各自的不足,发挥他们各自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指导服务。
2.有利于发挥不同导师的功能,确保实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中,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发挥不同的功能,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试讲、试教等实习活动进行指导,更要对实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沟通,对实习学生进行鼓励与督促。幼儿园指导教师虽然对学生教育实习进行组织与协调,但其作用更多的是对学生实习活动进行业务指导。他们让实习生观摩和体验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对实习生的实习行为进行随时、现场的指导,为实习学生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活动正是通过发挥学校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各自功能顺利开展。
3.有利于促进指导教师之间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为学校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平台。在学前教育实习活动中,学校指导教师可以观摩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体验和感受幼儿园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经验与技能,反观自身的不足。而幼儿园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校指导教师的交流,感受到学校指导教师的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增强抓紧专业理论学习的动力。可见,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促进了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运行中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在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其优势的发挥,影响实习指导的质量与水平。
1.指导教师选聘随意
由于实习生人数较多,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足,以致美术教师、音乐教师,乃至政治教师都被安排指导学前教育实习。非专业的指导教师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无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幼儿园也因实习生太多,无法为每个实习生都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许多学生被比较随机地安排到幼儿园的某个班级,该班的主班教师就成为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选聘的随意性,影响着实习指导的效果与水平。
2.学校与幼儿园缺乏统一实习方案
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中,学校与实习幼儿园没有共同制定统一的实习方案,双方对实习培养目标、实习流程、实习考核评价等问题缺乏共识。由于对实习指导活动缺乏清晰的认识与全面把握,指导教师大多仅凭经验开展实习指导活动。实习指导活动充满了指导教师个人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学生的实习活动因此也充满了随意性。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3.实习指导缺乏必要的收入回报机制
学校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活动,学校往往会支付一定的报酬,但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大多未获得相应的报酬。原因在于学校为了降低实习成本,往往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免费实习幼儿园。而幼儿园也因能获得实习生的劳动而愿意无偿接纳实习学生。一般来说,由于实习生能为指导教师做许多具体工作,大多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比较欢迎。但由于没有报酬,幼儿园指导教师未必能全力为实习生提供实习指导服务。有的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生开展教学活动中擅自离岗,就能证明这一点。幼儿园指导教师缺乏足够的指导动力,自然影响其实习指导质量与水平。
4.“共同指导”缺乏
由于学校和幼儿园一般没有硬性要求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必须在某些环节进行共同指导,而幼儿园指导教师为避免麻烦,也大多不愿邀请学校指导教师参与某些教学环节的指导。学前教育的“双导师制”因此变成了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各自指导,彼此的专业优势难以发挥,难以形成指导“合力”,最终影响实习指导工作质量与水平。
5.实习指导缺乏必要监督、评价机制
有的学校指导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没能在实习指导工作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只是抽空到幼儿园来查点一下实习生的出勤率或解决一下园方提出的有关学生的问题,在学生的实习活动中只是起到管理者的作用。有的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让实习学生单独组织教学活动,自己却离岗。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活动因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而显得“随意”,影响着实习指导活动水平与质量。
四、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建议
为更好达成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目标,需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以激发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优势。
1.加大“校、园合作”力度
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为“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搭建稳固的运行平台。学校要充分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重要意义,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予以充分的重视:①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负责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工作,以保证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人力资源投入。②学校要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资金投入,并将实习幼儿园及指导教师的费用和报酬纳入本单位的财政预算。③学校应与实习幼儿园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园合作”关系,为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搭建良好平台。
2.确立实习指导教师素质标准
完善指导教师选聘和培训制度,建设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学校要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学前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选聘、培训和管理办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选聘条件、工作待遇、工作内容等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为学前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聘任提供依据。同时,对学校非专业指导教师,要加强其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其实习指导能力;对幼儿园指导教师,学校应与其个人签订《实习指导协议》,明确其在实习指导中获得的权益及应当承担的责任,以激发其实习指导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实习指导工作水平。
3.制定统一实习指导方案
树立实习培养目标,明确实习指导内容,规范实习指导流程。学校与幼儿园要委派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制定《学前教育实习指导方案》,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相关问题作出统一规定:①实习指导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学生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职业能力。②实习指导内容:包括保育、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③指导流程: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流程应有所区别。④重点注意事项:明确指导活动中应注意的重点事项,以免在实习指导活动中出现重大失误。
4.建立共同指导机制提升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为加强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通力合作,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目标达成,需建立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机制,内容包括:①实习生情况反馈机制。幼儿园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之间应建立实习情况反馈渠道,以便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学校指导教师。②实习环节共同指导机制。学校指导教师应与幼儿园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对实习生的试讲、试教、活动方案的组织与实施进行指导,并给出评析意见。③重要事件共同处理机制。对实习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学校指导教师应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积极沟通、共同商定处理决定,并及时总结。④实习成绩共同评定机制。学生的实习成绩,应当按照实习方案确定的比例,由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评定。
5.建立实习指导活动的监督、考评机制
为了保证“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规范、有序运行,学校与幼儿园应共同建立实习指导活动的监督、考评机制:①实习指导活动巡查跟踪制度。学校实习负责部门应当对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进行不定时的巡查,及时掌握指导教师的工作开展情况。②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日志制度。实习指导教师应写好实习工作日志,对其实习指导活动予以记录。③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总结制度。指导教师应对一定时期内的实习指导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④实习生评价制度。实习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表现可以进行评价。巡查记录、工作日志、工作总结和学生的评价,作为综合评价指导教师工作业绩及是否续聘的依据。
参考文献:
大学班级导师工作总结范文5
摘要: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班集体是体现班主任工作的具体表现。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总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应变能力。班主任工作在职业教育中心学生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的构建、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等几个方面谈一下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理想教育 班级文化 班干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成才的导师和人格的塑造者,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级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笔者在职业教育中心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现就职业教育中心班主任管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缺乏竞争意识、自我管理水平较差。因此,就要求每一位高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奋斗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今社会青年人艰苦创业的优秀事迹,以及一些伟人传记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再次,班主任还应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使学生懂得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在职业教育中心读书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再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同时还应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
二、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的营造主要依靠班主任来完成,班主任的责任就是建设热爱学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建设者。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利于营造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生活和身心健康。班主任应注重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能以班集体为核心,以为集体做贡献为荣。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系部组织的各种活动 , 展示自我风采,建立起自信心。使学生在温馨和谐向上的气氛中净化心灵,完善自我、实现全面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
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作用
一支朝气蓬勃的班干部队伍, 是班级工作核心,是一个班能否形成良好班风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班级才会有凝聚力。班干部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是班级自管自治的中坚力量,也是创建优良班风、学风的模范,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好班干部,使他们带领全班学生讲文明、讲正气、爱班级、爱学校。建立一个健全的班委会,并充分发挥其在班级工作中的作用,是班级管理中重要的环节。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是调动起班干部的积极性,使班委会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才能真正实现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班级工作事半功倍。
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能否持久, 在很大程度上与班干部的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培养一支管理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各班干部之间的分工要明确,在班主任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大胆地放手,让班干部有充分的管理、处理班级事务的自由,真正体会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体。班干部主动带头,同学之间互相关心爱护,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各班干制订出精心构思的工作计划。如纪律委员负责班级考勤,生活委员主抓宿舍卫生,组织委员负责班团费的收缴,而班长和团支书则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由班团干部全权负责,从策划到最后的实施,班主任只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决定权交给班团委每次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参加总结会,听取各班委的工作总结,讨论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这样的锻炼过程中,各班委的工作能力委员能把学习上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项考试报名工作无一疏漏 ,作风严谨;团支书平时能时刻关注同学的思想状况 ,做好思想工作;动生活委员身先士卒 ,每天对卫生情况把关;宣传委员、文娱委员等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其他同学的能力的锻炼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 ,从早上起身开始 ,涵盖纪律、学习、卫生、道德等,到按时休息结束。班委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集体协商,寻找方法,拿出对策, 及时解决。使其真正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成为沟通老师和同学间的信息渠道。
班主任在大学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班主任应该把班级的管理工作当成一门艺术。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前途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班主任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应勤于思考、坚持有效的管理方法不断提升班主任管理艺术。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3 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817.
大学班级导师工作总结范文6
一、立足班级,抓好常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学做生活的主人。所以,我就下决心一定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而常规教育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所在,班级常规管理又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在开学初,我便让大家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民主评议之后进行确定,大家共同遵守,有助于学生规范管理、自我服务,明白大家庭中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每个人心中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不是否定,基于这样的心理,很多人自然会努力地做好应做的事,规范和守则也就不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知耻守礼,为人处世如谦谦君子,我们在班级实行了几个小举措:
1.讨论制定值日汇报制。每天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昨天的工作总结,班长做全天各方面的整体总结汇报,卫生委员总结值日生值日情况,表扬出色的,不点名批评不自觉的行为,各科科代表汇报当天该科目上课的情况……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班主任掌握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明是非、知得失,在明天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做到“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审问之”。
2.设立每周班级之星。每周五大家针对同学的表现进行民主评选,然后结合各个课代表和班干部手中的考核打分表进行集中评议,确定人选。这对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注重德行修养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学生都能够从中受到教益,变得温文尔雅、知书达理。
二、营造氛围,打造特色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个班级亦是如此。在一次开展《书香飘溢,生命美丽》的主题班会之后,学生就提议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班级文化特色,以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经过两周的酝酿,我们确定了班级特色文化主题为“营书香班级,润少年心田”,口号是“用眼睛收藏世界,用大脑收藏书籍”,并在班级成立了图书角,由大家自发捐书,专人负责图书管理。一时间同学们积极性特高涨,纷纷将自己最得意的书籍带来,大家的支持使我们的图书角很快地就成立了。常言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图书很快地就发挥了作用,同学们借书的积极性很高,课间和午休时间随处可见捧着书本在看的身影,班级的学风由此而变得浓厚,大家互相进行比试的情形时有发生,因为都想成为博学之人。为此,我们决定每个月举办一次“读书小博士”的评选活动,以使同学们都有求知的欲望、博学的渴求。在这种不经意中学生学习的习惯养成了,也会探索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学风变得浓厚了。辛勤的耕耘收获的必然是累累硕果,学生们不仅是在学风上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认同,作文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次后,我便在每学期都设立了图书角。其实成功有时确实就是那么简单,只要我们深入探讨自然会取得成功的,书香悄悄飘溢在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的同时,德育之花也在悄然开放。
三、珍视成功,学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