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下水防治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下水防治实施方案范文1
关键词:地铁车站 基坑 漏水 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2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市地铁车站的全长、标准断面宽、开挖深度分别为184.5m、18.7m、16.9m。该车站的主体结构为目前较为常用的双层双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主体结构中设置了单排中间柱,采用明挖顺作法进行施工。为加强基坑结构,在其内部分别设置了一道混凝土支撑及三道钢支撑,同时还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与旋喷桩咬合结构。[1]
2.地下水治理方案设计及施工
该地铁车站在进行围护结构设计时,为保证其具有较好的止水功能,采用了钻孔灌注桩(直径800mm)和桩间水泥旋喷桩(直径1000mm)。桩的长度全部为5.8m,相互之间距离为1.2m。考虑到施工区域水位较高、水系发达等因素,决定采用基坑外减压降水以及“管井井点”降水两种方法。管井孔径设计为600mm,井管选用无砂水泥全滤管。要通过预注的方式对基坑底部各桩之间完成注浆处理。基坑外部降水施工可沿着地铁车站的结构外墙进行,井点之间保持6m的间距且与结构外墙之间保持1.5m的距离。围护结构施工时,钻孔灌注桩施工在前,水泥旋喷桩施工在后。基坑开挖施工,将其分段,每段长25m左右,共计8段(横向),还要将其分层,每层高2m,共计8层(纵向)。[2]
结合渗漏水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大面积漏水;二、集中性漏水、三、较小漏水及渗水。渗漏类型不一样,治理措施也不尽相同,外因导致的则以截流为主,内因导致的则以堵排为主,只有内外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好地铁车站的地下水治理。
2.1大面积漏水处理措施
开挖过程中,发现地面之下7—12m区域内,基坑墙壁存在大面积漏水的问题,且具有如下特点:一、漏水点大多出现于桩间;二、泥沙含量大;三、孔径集中在50—300mm,漏水量为5—45m³/h/孔。
当发现这种情况时,应暂时停止大面积土方开挖,并对该地层做预注浆堵水处理。使用混凝土封闭开挖面,待混凝土强度为70%设计强度时,在桩间打孔,工具可用风钻。注浆管为钢花管,直径32mm,壁厚3.25mm,排布时横向间距为1.2m,竖向间距为1.5m,孔径为40mm。漏浆孔设置于距注浆管前端1.5m处,彼此间隔150mm,孔径8mm。各孔按照梅花形排布,且将管头锥形处理。注浆管应以水平向下15度角,斜向打入钻孔灌注桩和旋喷桩之间,深度需要穿过旋喷桩,外露部分规定在15—20cm之间。先以0.2MPa的压力注入水泥浆(1:1),当压力增至0.3MPa时,停止水泥浆的注入,并二次补偿注入双液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相关参数如下:水泥—P.O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模数选用2.2—2.8之间的、浓度高于35Be,、含3%以下的缓凝剂NaH2PO4;二者体积比—1:1;凝结时间—9min左右。二次补偿注浆施工时需将压力设置在0.3—0.6Mpa,流量应随着压力的上升而逐渐减少,当压力为设计值时,稳压约3min,结束该操作。二次补偿注浆能够加强止水的效果。结合地质的实际情况以2m为一个单位做注浆层,一个开挖循环对应一次预注浆施工。[3]预注浆施工如图1所示。
预注浆施工后,便可逐层开挖,需要人工结合小型挖掘机进行,要密切注意渗漏水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堵水措施。
2.2集中性漏水处理措施
2.2.1基坑侧壁集中性漏水处理措施
预注浆后开挖基坑,桩间存在渗漏水问题,这是周边潜水的作用,经测量水位高出开挖面1.5m,水压值范围在0.03—0.07Mpa之间,这种情形下的漏水一般属于集中性漏水。另外,12—15m是集中性漏水的多发区,统计发现:漏点分布为15个/100㎡,漏水量为5.5—25.0m³/h。
使用YT—28风钻打孔机在原先各个漏水点处预先埋置注浆管,用水泥砂浆封堵漏水点四周。如果漏水孔径大于150mm,通常先用草袋堵塞,然后砂浆封堵。以水平向下15度角插入注浆管,外侧保留约25cm的管头。利用注浆管先将桩间水引流出来,接下来便可采取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方法对基坑侧壁进行封闭。此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堵塞注浆管,另外当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时,才可进行注浆施工,浆液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相关参数如前文所述。[3]
2.2.2区间洞口处集中性漏水处理措施
基坑端头墙洞口处出现桩体断开,导致止水帷幕出现不连续的问题,洞口四周漏水问题比较严重。
以洞口外轮廓为基础环向打设两排小导管,第一排小导管与洞口外轮廓之间的距离、两排小导管之间的距离分别是200mm、300mm,导管环向间距1000mm。注浆材料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扩散半径为0.25m。管片下部的支护方式为钢格栅、网片、连接钢筋、小导管注浆联合作用。注浆时应遵循先内后外的顺序,另外采用间隔的方式对同一层的环向注浆管进行注浆。区间洞口周边注浆止水布置如图2所示。
2.3较小漏水及渗水处理措施
该类型漏水集中在地下15.00—16.85m区域,漏水量为0.3—3.0m³/h/处,对施工影响较小,但也要进行适当的处理。[4]
处理时,先清洗,然后使用速凝型水不漏粉剂(粉水比例为1:0.3;需搅拌均匀;凝固时间为3min)对漏水点或者渗水面进行封堵。具体做法是:对于漏水点,将团状配料填塞于漏水点处,并抹平压实以达到密封效果;对于渗水面,使用抹子在其表面均匀涂抹2—4mm厚的配料,整平且无渗水出现为止,若一层效果不理想,则需要涂第二层。
2.4引、排水处理措施
该地铁车站的基坑距离水源较近,利用预注浆与集中堵水的方法可基本解决大面积漏水的问题,但仍旧存在局部漏水的问题:漏水点5—8个/100㎡,常出现在基底以上6m范围之内。
基坑开挖至底层,即16.85m时,该处土层为黏土,易与上部漏水相互作用而形成泥浆,给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可沿基坑周围开挖一条盲沟(300mm宽,200mm深,沿东西走向设置3‰的下坡),间距40m左右设置一集水坑,二者内部均需铺设具有良好透水性的碎石,另外盲沟内需要埋设一条直径为80mm的排水盲管,通过盲沟将水流引至集水坑,最后用抽水机或者泥浆泵将其排出。[5]
对于侧壁漏水问题,可在基坑侧壁开孔,然后插入直径为10mm的塑料软管,并在管外部各空隙处使用水不漏进行封堵,在压力的作用下,水将通过该管引排至两侧的排水盲沟。为了避免基坑侧壁渗漏水进入基坑,可于侧壁之上铺设一层塑料薄膜,同引水软管一起埋放至盲沟,侧壁渗水通过二者进入排水盲沟,最后排出基坑。[6]
2.5其他堵水措施
该工程于基坑东端头处,应用了化学注浆技术,化学注浆液由环氧树脂、稀释剂、固化剂以及亲水剂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堵漏效果令人满意,但由于造价较高,不适用于大面积堵漏施工,推广难度较大。本工程仅仅将其作为一项实验。
3.结语
该地铁车站在地下水治理方面,针对基坑漏水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先完成大面积、集中性漏水的处理,然后进行较小漏水的处理,最后采取了一定的引、排水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地下水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邱松和,朱丽.某地铁车站防水设计与施工[J]. 江苏建筑. 2011(04) .
[2] 陈国康.长沙地区地铁车站防水施工技术的探讨与实践[J]. 四川建材. 2011(01) .
[3] 吴祥祖,庄海洋,毛海和.地铁车站渗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 中国建筑防水. 2010(01) .
[4] 吴恒生.浅谈地铁施工中的防水工程控制[J]. 科技资讯. 2011(07) .
地下水防治实施方案范文2
在有关岩土工程勘察的文案中指出了如何勘测地下水、如何测定地下水质的参数以及地下水的作用和意义。可是事实上,通常情况下勘测员在勘测的工作中只注重工程的要求、地基的条件、场地的要求,却很不注重水文地质条件的勘测。然而,岩土工程勘测、基本的设计、防治工程地质等等都需要水文地质工作来完成,而且水文地质工作对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岩土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地下水,地下水决定着岩土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将来建筑物在该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扶持相互联系。只有严格地调查水文地质条件,预先做好防治工作,策划实施方案,才能提升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最终确保工程安全顺利地
实施。
1 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分析
1.1 勘察基本要求
现在建筑物的层次越来越高、打的地基也越来越深,更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因素,造成地形水位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引起了各种各样十分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充分地掌握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状况才能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某一角度来看,水文地质只是工程项目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讲,它却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部分,做好岩土勘察中的水文地质评价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勘察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勘察工作中的负面因素。通常情况下,水文地质工作的勘察要求会涉及到地理条件、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地下水位等多个方面。勘测水文地质应该依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及其曾经记录的水文地质资料,可以进行钻孔、测试工作方式,分析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不仅要满足规范文件中的要求,而且还应该考虑到地理位置、自然地形、地质构造、地质特性、地下水位、水质的特性等方面,测定水文的参数可以确定场地的地质条件,了解地质条件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
1.2 岩土水理性质分析
岩土和地下水组合反映出来的特性就是岩土的水理性质。岩土的密度和硬度直接由岩土的水理性质决定着,有时候甚至还决定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以往的勘察工程中,都很注重岩土物理性质的研究,而忽略了岩土水理性质的研究,所以之前有关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勘察结果是不完善的。岩土所具有的水理性质包括很多方面:(1)可塑性及稠度状态,区分粘性土、砂土的最重要的就是看粘稠度和可塑性,根据土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土的性能。(2)渗透性,渗透的程度,这一指标可以利用抽水试验、压水试验以及注水试验来确定岩土的渗透性。(3)软化性,各式各样的如粘土层、泥质岩石、砂岩等都具有一定的软化特点,是根据地下水的动态而形成的。(4)崩解性,崩解性通过崩解系数来表示,具体包含多长时间崩解、崩解的频率等。(5)胀缩性,岩土的膨胀和冷缩性通常情况是由于地裂因素引起的,其中表现为膨胀土的情况比
较多。
2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2.1 地下水对基础埋深的影响
应该根据地下水埋藏的具体要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具体状况来进行基础的埋深。如果有地下水的时候,把基础底面要埋藏在地下水位之上,当基础底面只能埋藏在地下水之下的话,就应该做好降水排水的安全措施了,防止腐蚀到钢筋水泥等更严重的问题。在埋藏有承受水压、包含地下水层的地方,在进行基础埋深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承压水的因素,防止今后在挖地基的时候发生承压水冲出的问题。另外,在埋藏桥梁墩台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地表流水的因素,只有在洪水的最大冲刷线以内埋藏,才能保障桥梁墩台的稳固。
采用天然的地基,成本费用会降低不少,而且施工的过程中简单方便,是整个工程建设中的第一选择。如果基础的承受能力过大、基地不够稳固的时候,立刻加固地基或者是把地基的上部结构更改;如果地基上部的软土层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时候,通常会使用桩来加固基础地基,增大其承受的能力。在进行桩加固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地下水的作用,避免桩的周围发生地层塌陷、松动等问题。其次,还应该考虑到地下水的腐蚀性,如果地下水腐蚀了桩,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如果地下水位上升,就可能出现粉细砂等,发生流砂或者管涌的严重现象,不利于工程的顺利实施,甚至还会出现地基倒塌、塌陷的可能。地下水会使土地软化,使地基塌陷、倾斜、倒塌,而膨胀土具有膨胀和冷缩的特性,最终会导致地基开裂、倾倒。
2.2 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一旦建筑物的基础遭到破坏,那么其周围的建筑物也会受到牵连。当地下水位高的时候,会使建筑物的地下室、地下的结构受潮、受湿而变得不稳固,使土壤发生盐渍化,进而腐蚀建筑物的能力变强;还可能使整个地基及其周围的附着物塌陷、损毁、变形。如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式,也应该考虑到发生地质灾害(比如地面裂缝、地表塌陷等)的可能。如果水位不定时的升降,膨胀土会发挥其胀缩的作用,就有可能发生地裂造成建筑物倒塌的现象。
2.3 地下水对基坑开挖支护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建设高层建筑物,尤其是在旧村改造项目中,大部分都使用垂直挖掘的方式。在降低水位的时候,采用抽水的方式,这样虽然减少了对土地的压力,可是由于是局部地抽排水,把基础底面之下的水位骤然降低,致使周围的建筑物、墙体变形,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导致地面塌陷。因此,在进行地下工程的时候,应该设立水帷幕,安装相应的防护体,避免地下水流入地下施工的地方,对施工造成影响。
地下水防治实施方案范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rainyday”为你整理了这篇自然资源规划分局月份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持续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题专项编制工作。
二、做好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和推进工作。
三、做好不动产登记相关工作。一是严格做好不动产的权属调查工作,二是严格按操作规范做好确权登记工作,三是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创新,四是抓好不动产登记案卷评审整改工作,四是抓好营商环境迎检工作,五是抓好不动产登记先进集体参评工作。
四、制定自然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制度。配合区防办做好启用应急地下水监测井准备工作。
五、做好行政复议诉讼和违法认定工作,继续做好“浙政钉”掌上执法工作和“两小”企业整治专项行动。
六、做好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工作。
地下水防治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方法
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今年组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有3.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饮用水不安全,给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的安全问题。跟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人类的疾病80%是引用不安全的水和周围恶劣的卫生环境造成。维护生命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能够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环境。
我国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饮水中不安全人口约为3.2亿人,占我国农村人口的34%。而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的人口为2.26亿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0%;水量低、保证率低以及取水不便的人口为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30%。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2674个县,3.8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调查人员总数20多万人,调查完成了《县级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和31个省(区、市)的《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农村饮水工程的设施现状为:全国农村人口中的分散式供水人口为58106万人,是农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362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农村的分散式供水多为户建户用,其中浅井供水占67%,直接取用河水、坑堵水占21%,引泉占9%,集雨工程占3%。农村的集中式供水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占总工程数的91%,这类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网,没有水处理过程和水质检测设施;配备有水处理设施的联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仅占8%左右。
二、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原因(1)水源污染情况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的人口约为84万人。
《环境公报》表明,我国年废水的排放量为670多亿,在七大水系的407个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水源满足饮用水的要求。而28个重点湖库,只有7个符合饮水要求,比例为25%。跟据对我国44个城市的地下水调查表明,其中42个被污染,并检查出数百种有毒的有机物。以往水质超标大多表现为物理和细菌指标方面,而现在是化学和毒理学指标不合格。我国农业生产的化肥用量超过3,600万吨,而农药的用量超过100万吨,畜禽养殖业的粪便及废水的排放显著增多,对湖泊、河道和地下水造成氨氮污染和磷污染。
(2)部分地区的农民饮用水水质高氟、高砷、苦咸。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可以导致骨骼变形甚至瘫痪,还可导致皮肤病、癌症、智力低下等地方性水质疾病问题。调查表明,饮用高氟水的人口为5,085万,饮用高砷水的人口为289万,饮用苦咸水的人口为3,855万。而主要分布区域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黄淮海地区。
(3)饮用水中的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问题,如曾经的血吸虫病区。
(4)饮用水中铁锰等其他元素超标的为4,410万人,在东北地区、湖南省、湖北省等地由于水文地质的原因,地下水的水质物理性状较差(发红或黄色)。
(5)我国局部地区还存在季节性的缺水和水源保证率低等各种问题为9558万人。
三、农村供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饮水工程的建设和供水量的标准较低,目前的工程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的发展要求,而水质不达标准的恶劣情况却十分普遍。1991年我国制定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饮用水指标从35项减少为20项,而指标值却放宽为三级。其中,一级饮用水指标值与国际标准一致,而二、三级指标值中除毒理学指标,其他各项指标都存在放宽现象。
农村饮水的处理设施大多比较简陋。农村水源中的深井水和泉水通常都很少经过处理,几乎都是直接供水到户。地表水源有些会在水源点投放药物消毒等,做简易处理。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具有工程规模较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导致维护、管理和经营的难度较大。
四、我国农村饮用水问题的解决办法1.加强领导和责任分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控制,首先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将任务层层分解,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好各项任务。监督有关部门职能管理,在密切配合的同时,加大力度,共同努力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各级发改部门和工商部门,落实规划的编写、报批、项目审核、计划执行以及建设和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利、工商、卫生多部门负责编写工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初步设计计划,组织并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及实际管理。卫生部门应负责急需解决的地区氟病、砷病、血吸虫病的病区范围和饮用水项目建成后的水质监检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监督。
2.组织好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要把工作抓好、做实的难度很大,在中央宏观规划的指导原则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由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的任务目标、建设的规模与标准等规范下,编写细化辖区内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提出分步的实施计划,制定出管理办法,培训技术管理人才,组织好设计力量,培养典型和示范,用点带面,逐步推广,加强监检力度,严格把好质量关。
地下水防治实施方案范文5
为全面贯彻落实记关于防灾减灾系列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2021年度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x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xxx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市地质灾害多发于低山丘陵区、采空区及地下水开采严重区域,类型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缓变型地面沉降为副。截至2021年x月,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x个,威胁人数x余人,威胁财产约x万元,隐患点分布于xx山区xx、xx、xx、xx四个镇以及xx街道、xx林场两地。不规范的建设活动(尤其是切坡)、连续强降雨、过度抽取地下水等成为近年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
(一)重点防治区(见附件1)
1、滑坡和崩塌重点防治区。滑坡和崩塌主要分布在xx、xx、xx、xx等镇低山居民区及切坡建设区域。
2、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地面塌陷分为采空区地面塌陷和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采空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xx、xx等镇;岩溶地面塌陷区域主要在xx镇查林村。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见附件2)
经汛前排查,2021年我市新增x个隐患点,分别为xx镇xx崩塌点、xx镇xx崩塌点、xx市林场东岳庵内崩塌点;通过实施治理工程,今年我市依法依规核销隐患点x个,分别是xx镇xx滑坡点,xx坡点。今年共确立地质灾害隐患点x个,同比去年增加x个,按《xx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技术要点》中的危险性分级标准,x个隐患点中x处危险性小,x处危险性中等,x处危险性大。
二、2021年全市地质灾害趋势分析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预计今年我市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2成,梅雨量接近常年,局部地区可能偏多2成以上,影响我市的台风为2~4个,可能有1个影响较重。
综合分析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特征、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和降水等诱发因素,预计2021年我市地质灾害发生频度、密度和造成的损失总体趋势与常年持平,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为主。5~9月汛期以及强风、高强度雨雪等极端天气是地质灾害的重要防范时段,连续降雨3天以上或日降雨量超过30毫米,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以及雨后120小时内,更应重点防范。
三、防治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xx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全面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为x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护航。
加强地质灾害“三查”、调查工作,健全隐患点群测群防责任体系,抓好监测预警,开展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强化应急值守,扎实推进治理工程,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完成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
四、防治措施
(一)科学部署防治工作。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要本着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性地选择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宜防则防、宜治则治、宜搬则搬。要根据“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要求,认真总结评估上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成效,准确把握规划编制重点,严格按照规划编制工作进度推进,确保年内完成规划审批和备案。
(二)加强“三查”、调查工作。
各相关镇(园区、街道)、要全面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市住建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文体广电旅游局、民宗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本行业地质灾害的“三查”工作。巡查、复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工程建设、切坡建房等影响,发现新隐患点时,要及时查明现状与变化趋势,纳入防控体系。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要充分应用好我市低山丘陵区、岩溶分布区1:5万地质灾害详查和开发园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等工作成果,加强与防治技术支撑单位的对接,切实加强对“三查”工作的指导;按照《xx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推进历史地质灾害调查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地质灾害致灾背景调查、承灾体调查等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查清孕灾背景和隐患底数,科学评估风险,努力实现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夯实防灾减灾基础。
(三)加强监测预警。
各镇(园区、街道)、各相关责任单位要继续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网络建设,逐点制定应急预案,发放明白卡,落实防灾责任和措施,采取“群专结合”的监测手段,通过人工、视频监控及自动化监测等方法,密切掌握隐患点动态,增强基层识灾报灾和监测预警能力;市自然资源规划和气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积极利用多部门预警预报平台,拓展信息渠道,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及时性;对于地下水取水严重的西北乡镇,要定期开展地面沉降灾害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管理,严格控制水产养殖业地下水抽取。
(四)提升综合能力。
有重点防治任务的镇(街道)、市应急及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要组织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和专业防治队伍开展管理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增强基层一线人员的识灾防灾救灾的能力,提高专业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各级各相关单位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各类规划、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强化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优势,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防灾意识,形成良好的防灾氛围。
(五)推进项目治理。
各相关镇(街道)要按照我市2021年度市级投资项目地质灾害治理类项目计划安排,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相关镇要扎实做好上年度结转项目的治理工作,保障项目质量与进度,会同自然资源部门抓好项目验收。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及治理责任单位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全过程的监管,对已完成治理的隐患点要开展“回头看”,强化动态跟踪监督,发挥好治理工程的防灾减灾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全局性安全生产和减灾工作统筹起来,同时部署、同时落实、同时检查。
(二)严格责任分工。
要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关于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的通知》等要求,精心部署谋划,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气象、住建、交通、水利、教育、文体广电旅游等多部门的联动协同机制,实现“防”和“救”全链条无缝对接,扎实做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指导职责,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共同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应急救援工作。要严格考核问责,年内将不定期组织工作检查,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领导不力、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大经费保障。
各级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三查”、风险普查、群测群防、培训宣传、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应急处置等工作,配备必须的交通、通讯、监测、预警、应急、救灾装备和物资,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
地下水防治实施方案范文6
【摘要】 目的 了解吴忠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源水中砷含量情况,掌握吴忠市高砷水源区分布及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区分布。方法 在吴忠市重点6个乡镇,监测以自然村为调查单位,对居民生活饮用水源水采样,进行砷含量检测;并对饮高砷水地区人群受危害情况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抽样水样620份,合格水样608份,超标水样12份,分别为吴忠市的马莲渠乡杨渠村1份,马家湖乡油粮桥村1份,高闸镇周闸村和郭桥村各3份,金银滩镇四支渠村3份,灵北村1份,水样合格率98.1%;高砷水样数为0。病情普查率92%,砷中毒病人数为0。结论 吴忠市未发现高砷水源水,超标水样存在,监测需继续深入和扩大进行。
【关键词】 砷;饮水;监测
饮水型砷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地方病[1],称为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2],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人们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长期摄入过量的无机砷,而引起的以皮肤改变和某些周围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全身性慢性中毒[2]。为了防治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按照《宁夏氟、砷中毒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吴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吴忠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源水中砷含量进行了检测,以达到对高砷水源的筛查监测,进一步掌握该区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区分布和高砷水源区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根据以往水质监测掌握情况,在马莲渠乡、马家湖乡、汉渠乡、高闸镇、金积镇、金银滩镇6个重点乡镇,每个乡镇选5个自然村为调查监测单位,共计30 个自然村。
自然村和筛查点首选已确定的地砷病区的周围和以往调查资料已发现的高砷区周围;第二是根据该区高砷区成因的地质资料选择;最后选择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
1.2 抽样方法 在被调查村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进行水样采集。每个方位采集数量,按采样平均数计算,每村采样数量最低不少于20个。井数不足20个的自然村的水样全部采集,现用井数为20-200个采集20份水样,现用井数>200个按10%采样。
1.3 监测内容、方法及判定标准 按照国标GB/T5750.6-2006中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水样砷含量(mg/L)[3];按照《2006年宁夏氟、砷中毒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生活饮用水源水中砷含量>0.05mg/L,重新采样送宁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检仍然>0.05mg/L判定为高砷水源。病情普查以被调查村全体居民为对象,逐户逐人登记,采用询问,查体、实验室检验方法进行,病人诊断方法参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进行,同时按《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和临床诊断暂行规定》(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1994)对该村有关流行病学资料和自然状况进行调查。
1.4 质量控制 本次监测前,水砷检测实验室经宁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科检测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进行筛查检测工作。宁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检测期间进行3次督导检查。
并且水样用处理过的干净聚乙烯瓶采集,采集现场用硫酸调节水样PH≤2.0,分析前4℃保存。
1.5 数据统计 采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数据以±s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监测的6个乡镇中每个乡镇符合选择条件的自然村均不超过2个,所以1-2个的,扩大到和其毗邻的村,再选择3-4个村,共5个;0个的,按乡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选择5个。共调查30个自然村,收到620份水样,符合项目任务要求,未发现高砷水样,高砷水样数为0。其中砷含量0.01mg/L为水砷限量标准[3])的有12份,马莲渠乡杨渠村1份,马家湖乡油粮桥村1份,高闸镇周闸村和郭桥村各3份,金银滩镇四支渠村3份,灵北村1份,均属超标水样。水样合格率98.1%。见表1。普查病人5642,病情普查率92%,砷中毒病人数为0。
3 讨论
3.1 从结果看,吴忠市没有筛查到高砷水源,是因该区地下水源水质不一,分布极不均匀,可能受地矿中砷污染很小,致使水砷合格率高。地下水处在不停变化之中,有可能同一很小区域内,不同点所测水砷含量不同[4],在我国饮水型砷中毒病区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由原来集中在西北地区发展成在南方地区也有发现[5],本次监测所检出的12份0.010-0.030mg/L水样就是最好的例证。这12份水样分布点散,无任何规律,从地理位置分析互不联系,超过国家水砷限量标准0.010mg/L,长期饮用可对人体造成慢性损伤[6],应密切关注,也为我们继续扩大水质普查和开展砷中毒病人调查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们还要提高警惕的是对暴露的高砷水的调查。高砷水暴露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的疾病,并可使皮肤等组织器官发生癌变[7]。本次检测的是水中总砷,主要是水中三价和五价无机砷,其它形式的砷在水中也有存在[8],因此检测方法和工作都有待提高。
3.2 本次监测的水源为乡镇中的农村水源,大多为农户手压井和集中供水井,有些是改水工程水和消毒处理水,虽然未检出高砷水源,但有些水质较差,污染严重。所选的6个重点乡镇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疾控部门进行过多年的监测,对各乡镇水质情况比较熟悉,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的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大多和手压井有关,建议政府必须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的管理和卫生技术指导,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水源的防护知识,并为他们提供简便易行的饮水消毒方法,保障广大农村饮水卫生安全。
3.3 吴忠市生活饮用水砷的监测选择乡镇中的农村水源,是在对城镇供水进行监测,确认安全的情况下的侧重点,符合吴忠市实际情况,能代表吴忠市砷监测的总体面貌。自然村为单位也是以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为依据,基本达到筛查普查目的,普查砷中毒病人数为0,但超标水样存在,说明吴忠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砷的卫生监测需继续深入和扩大进行。
参考文献
[1] 孙殿军,高彦辉,于光前.中国“十一五”地方性砷中毒主要防治与研究任务的探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6,25(1):3-5.
[2] 刘开泰.我国控制地方性砷中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1):4-5.
[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2007年7月1日实施.
[4] 余红霞.银川市西夏区饮水含砷量的现况调查[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5):573-573.
[5] 赵淑军,陆业新,罗中俊.湖北仙桃市发现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高砷水源[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5):526-526.
[6] 陈亚妍,《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注解》,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9第一版: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