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实习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实习小结范文1
白驹过隙,时光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匆匆而过。为期差不多两个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实习期间,有过欢笑,有过心酸,但我们都在不经意中收获着、感动着…….收获的不仅是教学经验、班主任工作经验,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还收获了一份份虽然认识短暂但却真挚的友谊。虽然实习已经结束,但是实习那些小事,却在我的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回放……..
班主任工作——让孩子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在xx中学实习期间,我担任的是高一(13)班的实习班主任,原班主任是一位刚从华中师大毕业的新老师,在见班里的学生之前,他向我介绍了班里的情况以及一些班级管理的事情。接下来就是与班里的学生见面,其实想到要与学生第一次见面,心情真有点紧张,在讲台上自我介绍时,台下是一片笑声。好几次都打断了我的讲话,可能是为我的风趣、幽默所感染了,一下子,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他们都觉得这位实习老师很有趣,但是他们不知道,其实我也挺严肃的。因为开始的前两周,我们只是听课,所以有更多的时间管理班级工作,比如说,看早晚读,晚自修等。第一次月考后,我们班的各科考试成绩都不大理想,学生信心也大受打击,班里的纪律有点涣散,我每天晚上六点半之前都会到课室里看看,很多同学已经回来了,但是每天晚上总是那几个学生晚到,我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每个都找他们谈心,询问其原因并进行教育。一开始,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上课很不认真,作业不做,考试成绩很不好,后来我慢慢的接触这位同学,发现他其实很聪明,钢琴还过了八级。只是自律能力有点差,我找过他几次,后来慢慢发现,他改变了。每天晚上六点半之前就到课室学习,而且讲话也少了,慢慢地变好了。希望他能坚持下去,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在13班上过两次班会课,第一次的主题是——扬起理想的帆!通过介绍几所全国著名的大学以及大学生活,让他们感受大学的风范,激励他们定下自己心中的大学并为之好好学习。从收上来的周记看来,这节班会课还是有效果的,有些学生以前从未想过自己要上那所学校,现在他们想要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并为之定下了目标,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才能指引前进的方向。第二次班会的主题是——自律与自信。这节班会课,我一改往日的作风,让他们看到一个严肃的我,因为这节课我训了他们一节课,从宿舍纪律讲到晚修纪律,训得学生都不敢出声了,我还以为他们会因此疏远我,没想到刚好相反,他们与我更加亲近了。所以,对待自己的学生,不一定要温柔、和蔼,有时候的一顿训斥,也会让他们觉得老师是真正的为他们好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会接触学生,除了了解他们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教学理念是让孩子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也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教学工作——收获经验与教训
在xx中学的实习,我感到非常幸运。海中的老师都非常好,做好示范,耐心指导,而且也很放心让我们上课,对我们存在的问题认真指导。在为期差不多两个月的实习,我总共上了差不多40节课,其中包括习题课、评讲试卷课、新课和课外实验课。在上课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几乎每节课都会去听我的课,而且每听完一节课都会指出我存在的问题和上课要注意的地方。有一次,我上习题课,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在讲题过程中,由于版面不够,就把前面的标题擦了,下课后,老师给我指出了这一点,重要的板书一般是不能擦掉的,一节课下来,最后留在黑板上的内容就是本节课所讲的关键点,这是对我的一点告诫,也让我领会到板书的重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候真的很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记得有一次上课时,班上的投影坏了,我的课件投不上去,怎么办呢?我的上课内容都在电脑里,而且我也没有打印出来,我让电教员调试了大约十分钟还没弄好,就下决心,不用课件上课,仅凭我对课件内容的记忆,上了一节课。这节课给我的教训很大,虽然是一个意外,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课前应该要预想到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并做好应对的准备。而我在上课前是完全没有想到课室的投影会坏,也没有做好其他准备。所以,我们以后上课前,尽可能的想到课堂发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并想想应对的措施,以确保课堂能够顺利进行。
实习期间,我收获最大的就是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共存”。当时是在整个化学课组开的,听课的老师包括高一、高二、高三的化学老师以及其余四个实习老师,课前我以为我会很紧张,但是我发现我在课堂上一点都不紧张,而且上课时间刚刚好,公开课顺利进行。课后我总结了一下,我觉得这次公开课会如此顺利,是由于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对上课的内容很熟悉,在教学设计上也比较严谨、顺畅。此外,那次我的心态很好,不会在乎上的不好会有什么影响,“像平常一样上课就行了”,我一直这样对自己说,所以我一点都不会紧张,发挥自如。但是,还有一点不足就是我上课的语速偏快,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需要慢慢解决。但总的来说,这次公开课我的收获很大,非常感谢海中的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第二课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帮助海中举办了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首先,我们带了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参加“詹天佑”杯学生科研论文,我带的是13班的两位同学研究《利用手持技术探究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还有学生兴趣小组实验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课外生活,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高校实习小结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校企合一
高职坚持“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不断寻找和探索有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就目前实践情况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有“订单+联合”型、“借船行海”型、“校企合一”型三种模式。
一、“订单+联合”型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办有“订单”班,并且订单班由最初的“纯就业型”,慢慢发展到“订单+联合”型。
纯就业型订单班是指用人单位提前到学校挑选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组成以企业名称冠名的订单班,到学校规定的学生离校顶岗实习时间,该班学生就直接到企业进行上岗培训和就业。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并不介入学校的教学,也不参与培养方案制定。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订单企业与学校进入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合作模式也就变成了“订单+联合”型。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互授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牌。合作成果是一般实行了校企“四联合”:一是校企联合,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将订单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联合,共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解构原学科式课程体系,重构与岗位能力、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三是校企联合,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就业与顶岗联动,订单学生在预分配岗位上顶岗实习,毕业生直接在该岗位方向上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与指导,根据校企双方考核结果,共同确定顶岗实习成绩和发放企业上岗证书;四是校企联合,搭建人才共享、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员工互聘互兼,除顶岗实习外,企业还在学校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实训方面提供便利,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重要的合作企业还加入学院董事会、理事会,参与学院发展和专业建设。
二、“借船行海”型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技能培养,所以实习实训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可以“仿真”,但毕竟无法比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所以在尽量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寻求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借船行海”,借企业生产车间为专业课程实训场所和专业技能比赛训练场地,借企业技术人员为课程实习主讲教师和专业技能比赛指导教师。直接将相关课程的实习实训、技能比赛的学生赛前训练放在企业进行,借企业先进的实训设施和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提高实习实训质量。“借船行海”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合作成果具体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一是课程教学进企业,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精品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对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建立生产性实训平台,直接将专业实训课程放在企业进行,将校内“仿真”生产性实训和校外“全真”生产实训相结合。三是搭建技能竞赛训练平台,将学生实习中的工作任务竞赛与校内专业技能比赛、省赛国赛内容接轨,推动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三、“校企合一”型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一”型校企合作模式,实质指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企业在学校设立分公司,或在学校设培训学院,将本企业职工入职、晋升培训放在学校进行。在该模式下,校企实现“四合一”:一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全真职业氛围,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企业可自办培训学校,对去顶岗实习的学生先进行入职培训,践行“企中校”,并在学校开设分公司,学生实训即为生产,实现“校中企”,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二是专业和企业共同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实现“教、学、做”合一。企业和学校共同编写岗前培训教材,专业教师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将入职考核融入到课程技能考核中。三是在“校企合一”条件下,最容易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一。四是学生就是员工,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合一,学生实训课程即为上岗工作,有完成课程学习的任务,也需按企业工作安排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
“校企合一”型校企合作模式,由于企业直接设在学校,建立“校中厂”、“校中校”、“厂中校”,企业在办公场所、员工聘用上受益,学校在实训设备、实训指导、教师下企业锻炼上受益,真正达到“校企互利共赢”的效果,企业从招生到就业、从课程教学到管理模式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与管理。是目前高职院校积极推崇的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也是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人力资源管理[J].2011(4)
高校实习小结范文3
生活上,我拥有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人朴实真诚,勤俭节约,生活独立性强。我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班级交给的任务都能认真及时完成。
学习上,我从刚跨入职高时的失落与迷茫,到现在即将毕业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职高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我自认为无愧于职高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职高生而懊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职高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通过三年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从刚步入立信分部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三年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中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及时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我是不能够被打倒的。作为职高生的我应该善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职高三年生活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有时学习时间抓不紧、各科学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因此,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改正缺点,挖掘潜力,以开拓进取、热情务实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学期末,我去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这次实习经历让我获益匪浅。以下是我从个人实习意义及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和总结:
1.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必须要有极高的素质要求。
2.作为一个会计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是一门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牢记每条税法,正确使用每个公式。会计不是一项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它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数字来反映问题的。所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弥补漏洞。
高校实习小结范文4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教学细节 教学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而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可以是对一个概念、一句话、一段话的理解,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等。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一节成功的课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中的若干细节。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如何把一堂课讲好、讲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数学课堂教学细节的关注。只有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一、关注细节预设,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对以下细节进行认真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怎样进行?要选择哪些操作材料?我应如何指导学生操作?我该提出哪些问题?面对我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尽可能出现的回答?对学生的这些回答,我应怎样评价?对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会怎样处理?等等。只有我们在备课中充分注重对这些细节的思考,才能在课堂上面对一个个学生,用有备而至的行动,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亮点。
数学课堂要预约精彩,就要想学生所想,看学生所看,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学生感知上的重点和难点。例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因此,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教学细节的设计也就是在认识整时这个方面。有位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天线宝宝》,根据天线宝宝一天的活动时间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活动中认识6时、7时等整时,以及认识整时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要求。这是一个精彩的教学细节,它比一般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形象性、可感性和吸引力。
二、捕捉精彩细节,促进有效生成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学习中,他们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敏锐“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具体地说,教师应着重发现以下两方面的细节。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细节的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细节的生成”而出彩,更因“细节的生成”而充满生机。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教学设计”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有赖于“教学设计”的充分和周密。充分的“教学设计”不仅与“细节的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教学设计”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科学的“教学设计”应当包含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课堂就会更精彩。
2.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教学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恰恰是一种很难求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把它变成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一节一年级的计算课,一个学生把23-5算成了22。其他学生立即说:“不对!不对!”这位教师没有简单地请答错的学生坐下,而是很亲切地对他说:“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这位学生不好意思地反应过来:“个位3-5不够减,我就直接反过来用5-3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教师说:“反过来算也有道理呀!”同学们都有些奇怪,教师接着说:“瞧,5-3得2,说明3-5还欠2个,咱们从20里还上欠的这2个,得18就对了!”在教师的解说下,学生听明白了,答错的学生体面地坐下了。
这位教师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发言中的一个小错误,引申出一种新算法,既保护了答错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其他学生了解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三、关注课堂调控细节,在评价中激励学生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帮助并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调味剂与催化剂。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渴望得到别人的赞同、赏识,更何况孩子,他们比成人更需要得到欣赏。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和期待。“美丽的谎言”能激励孩子前进的勇气,甚至可以改变孩子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我校有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的发言:“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精练,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你懂得的比老师还要多!”这样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教师要注意细节评价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找准回答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于有创意的回答,要给予学生空间和时间,让其探讨。教师抓住一切有利资源,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还能引发其创造欲望。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珍视每一颗童心,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评价具有发展性、多元性、多样性,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四、反思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名师课堂上看似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精彩细节,其实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有位名师在她的报告中说道,她有一个书包,里面装满了纸条。那些纸条都是她平日里记下的教学点滴,有的是一些好的做法和设计,有的是课堂上遭遇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灵感,有的是几句精彩的语言或形象的比喻,还有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常犯的错误,提出的问题,等等。没时间,她就写成小纸条塞到书包里。有时间时,她就将这些纸条进行归纳整理,写成文章,自然就成了教学研究和教学论文。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细节,在反思中领悟教学真谛,做教学的“有心人”,把一节课的成功做法或失败之处,以及课堂上的教学机智、学生问题、各方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防止遗忘,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积累。教师写课后反思并不需要用长篇大论,哪怕几句话,也能闪动智慧的灵光。长期坚持写教学随笔,写课后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细节意识的培养,而且能为教学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铺就专业成长之路,形成教学特色,成就精彩课堂,享受教学快乐。
总之,细节虽小,但往往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上一个个精彩的细节,见理念、见睿智、见价值、见功底,给人以惊喜,更给人以享受。我们设计和发现的细节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价值。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如果课堂好似一棵繁茂的树,那细节就是那生机勃勃的树枝。”把握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只有关注这些教学细节,才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郭永发,卞惠石.组织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3).
高校实习小结范文5
关键词:教学细节;高校;小组讨论式教学
收稿日期:2006―07―24
作者简介:郭嘉(1983-),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河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研究生,成人教育原理专业。
一、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
单从概念上讲,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探求方式。如果追根溯源,古代的教学形式就是研讨。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讨论可以超越文本的界限,去澄清一种认识、整理自己的思路、集大家的智慧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支柱。小组讨论已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普遍的课堂活动形式。
在高校一般采取小组调查法(Gr称GI)的模式,这一模式由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Sharan)创设,它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具体过程:学生按二至六人组成小组,从全 班总的学习任务中选出一个课题进行学习,在小组内子课题又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调查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得出问题结论并将此研究报告呈现给全班同学,使全体学生形成对此子课题的深入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对 探究的结果作出评价。②
小组讨论是在现存教学体制下对学习者认识品质的顺应与尊重。在高校开展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有其可行性:其一,高校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在许多问题上形成了自 己的一套看法,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其二,高校聚集了一批知识渊博、视野宽广、博 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教师,他们在专业领域学养有素,造诣高深,心得丰富,硕果累累,对教育有真情,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的教师是教好一切课程的条件,更是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通过开展讨论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教师通过倾听学生讨论,并参与评论,有助于了解学生学习中薄弱环节和困难,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已发现单一灌输式教学的种种弊端,他们很想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变革。再者,这也是实现民主教学的有效途经。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发展包括持续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民主和讨论隐含着相同点:交往与合作,讲述与倾听,致力表达和创造友爱。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及共同兴趣。出于以上种种优点,小组讨论在课堂上大行其道。
二、小组讨论教学方式的弊害
然而,这种小组讨论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时,是否就真的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真的就切合了“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③的教育理念吗?
在课堂小组讨论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当老师提出讨论问题后,课堂上几近鸦雀无声,小组成员面面相觑,奉行“沉默是金”;或是大家你一言我―语,唇枪舌剑,只可惜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谁一旦讲完了便无所事事,根本不去在意、揣摩自己小组成员在讲些什么,每个人只是“各抒己见”,似乎并不愿意“针锋相对”。 当教师宣布讨论结束时,有的小组意犹未尽,有的小组则长长地嘘出一口气。之后全班交流,起身交流的同学张口闭口“我认为怎样怎样”,“我觉得如何如何”,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见任何小组讨论的成果。这样“井水不犯河水”似的界限分明、互不牵扯的讨论缺乏实质的交流,充其量只能是“假讨论”、“伪讨论”,表面上看起来一派热闹,实际上对教与学皆收益甚微。
三、小组讨论教学方式要注重的细节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将教学细节界定为“是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①该书编者进而将教学细节分为三类:“一是由教师自身做出的,不需要学生做出明确配合和行为反应的单个教学行为,教师有意识的穿戴、表情、动作和语言等;二是由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互动、反映和连续行为;三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和教学指令延后所做出的相应行为反应。”①
在这里该书编者将教学细节定义为一种外显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略有偏颇之处:教学细节不仅仅是教学行为,也可理解为教学内容的细节,教学细节应包含两者。
(一)认识到小组讨论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时间的要求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讨论式”教学对时间的要求更明确,充裕的时间更能保证一堂课的质量。当然,这并不是指延长单个课时。这种理解至多是为教师“拖堂”找了个牵强的理由,不仅是教师对该问题的认识上的断章取义,而且,于整个教学计划、教学所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有百害而无一利:拖堂时间里,老师讲得快,所授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往往是草草了事,使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梳理;对经常拖堂的老师,学生上他的课犹如一种负担,对拖堂老师产生反感情绪,甚至讨厌这门学科;下课铃声一响,就有一种自然的放松感,听课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打破了正常的教学作息时间,也影响了下一节课任课教师的上课情绪。
1. 进行“讨论式”教学要保证课下师生充裕的准备时间。教师需要在每学期开学前根据下学期所要学习的书本理论拟订案例、讨论的问题;学生在拿到案例之后,在展开课堂讨论之前先在课下从理论分析案例,撰写报告,与讨论当日上交。每次讨论的主题需要学生在课下查资料、小组讨论、形成初步的知识内化,而且在课堂讨论后,教师要根据书面报告以及课堂小组讨论的品质评分。所以,一个讨论主题需要大约一周的学生准备时间,在课堂讨论过后,教师再用一周时间做出评分(指书面报告的评分,课堂小组讨论评分可以当堂给出)。
2. 其次,课上保证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教师一旦决定了让学生讨论,就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不要让讨论“走过场”,有时可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仍以高校教学为例,在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上,⑴各小组均有10分钟采用板书、或幻灯片的方式讲述事实、论据、议题供全班讨论之用。⑵每个小组陈述完毕,全班针对该小组的事实、论据、议题提问、分析,小组成员对此做出原因解释,必要时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过程需10~20分钟。⑶在第二阶段进行完之后,教师与学生分析讨论结果并带出结论,教师根据结论带出后继问题,让学生思考。
(二)认识到我高校学生在小组讨论教学中的不足
我国大学生主要是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的,他们在入学的时候,缺乏必备的社会知识和人生阅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差,而且以往中国的小学、中学的教学传统是让学生做“听话的好孩子”,循规蹈矩,谨遵师命,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习惯,如果一入学就对他们实行讨论式教学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这种状况,很多教育者认为,还是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比较现实。所以在课堂上,只要将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课后让学生牢记,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法固然有其优点,它能够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和相关知识。但是脱离实际只拘泥于书本,必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由于这种教学法不鼓励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提出挑战和怀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记忆;也不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往往导致跟英、美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总是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鉴于此,首先要破除“教师是绝对权威"的思想。一方面,教师本身要摒弃“教师一定比学生高明"的思想;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寄希望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如组织编撰讨论式教学教程等,当然,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三)讨论式教学对讨论内容的预设
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行“讨论式”教学的保证。在拟订讨论的问题时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讨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好的问题要有明确的表述,这样学生才能清楚的意识到讨论的核心所在;同时,该问题要具体,主要针对教学的难点、要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指明了讨论的方向,并且有讨论的价值。从而不会使讨论陷入“偷换概念”的混乱局面,或讨论过后“一无所获”的尴尬局面。
2. 讨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高校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启发性的问题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考有了多维度。
3. 讨论的问题要系统化。一般讨论的问题都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教学提出来的,问题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理解、内化,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科总教学目标的实现。
4. 讨论的问题要量力而行。所讨论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前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选择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的问题。这样讨论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5. 讨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兴趣。有了求知兴趣,学生在探究问题和开拓思维时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问题的了解就越透彻,考虑问题就越周全。
6. 讨论的问题最好由师生共同拟订。如果可能,应鼓励组织师生共同参与题目拟订过程:教师可以有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以及学生目前主要存在的学习难点;学生可以对问题的表述、讨论的方式、讨论的时间、讨论评估等提出建议,供教师参考。
(四)讨论小组成员的划分
“讨论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经常会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对参加学习的成员分组多采用自由结合方法,由同学相互间自由结组。这反映了教师对协作学习中划分小组这一环节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虽然也提出分组时要考虑能力的差异、学习基础的不同、个性差异,但在实际操作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种缺乏科学标准和有效控制的分组往往在实际的教学开展过程中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各个小组之间明显存在能力差异,不利于整个班级集体学习目标的达到;自由结合的小组大部分都是因为在日常接触比较多的学生集合在一起,较少考虑人员之间的能力差异以及相互的补充,在偏重解决综合性问题时往往不利于角色的分配和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一个相互关系融洽、积极可靠的小组对讨论教学的开展和学习的效果的优劣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分组,小组之间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是重要的一步。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分组的标准。一般来说应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平衡”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如果是一个全新的集体,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以用以前的成绩作参照进行初步分组,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再重新分组。
在分组时,可以借鉴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的观点:“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合作小组的成员确信他们是‘同舟共济’的,这可以通过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材料或奖励的相互依赖性来保证;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每位合作成员都能够直接交流,建立并维护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个人责任,每位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对完成全组学习任务负有责任;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的方式考查集体学习的情况,以保持合作活动的有效性。”②
关系亲密、能友好相处,是一个小组能否形成积极的互相依赖的协作关系的基础。所以,在分组的时候,要以自由结合为主,兼顾能力、个性差异。
(五)如何鼓励安静不参与者,处理垄断讨论者
讨论的目标是要营造出这样一种良好的信息交流氛围,即要求每个人的发言对个人而言都是真实和清晰有力的表达,并不是各种观点的拼凑,不受外界要求所迫;而且所有的参与者都要表述清楚,论辩有力,并对各观点间的差异或新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那么教师如何鼓励安静不参与者,又如何处理垄断讨论者呢?
1. 在小组讨论中,会有一两个学生一直扮演“倾听者”角色。他们绝少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整个讨论结束后很难了解到他们学到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样“安静”的学生往往在一开始被教师忽视,这时候他们存在的问题也许只是因为怕被人认为“爱现”,怕说的不对,被人耻笑,被认为“笨”。但久而久之,他们的被忽视让他们不再感到处在“安全”的环境,他们较与别的学生敏感的心会将这种最初无意的忽视理解为教师对自己的放弃,既而开始抵制这样的学习方式,抵制这门学科,更加“沉默”。从表面看是乐于“坐享其成”,实际上是对教师忽视的一种无声的对抗。即使教师这时已注意到这一部分“不合作者”,但再多的关注、激励也很难激起他们讨论的热情。鉴于以上问题,教师应营造“期望每个人都参与”的环境:⑴明确说明大学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后必须具备面对众人表达自己的能力,众人大多数是通过一个人的口头表达来做出判断,清晰有力和真实地表达才能将自己很好的展现。故每个人均需参加讨论。⑵在学期一开始就要求各小组的每个成员在学期里要担任不同的角色:不仅要做“幕后工作人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还要做“主持人”――对全班同学做小组研究陈述报告。⑶在每组陈述报告完毕后随机请小组其他人员作补充,或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使安静不语者也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另外,要使每一个成员都必须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小组其他成员联系在一起,如果其他人做得不成功,你也不可能是成功的;如果你一个人做得不好,就会影响小组整个的成绩,小组所有的成员就是“同舟共济”。
2. 与“安静生”相反,也会出现个别学生频频发表看法、观点,甚至在别个成员阐述时打断,插入自己的意见。这种勇于展示自己的做法值得鼓励,但首先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而且,意味着并未听完对方的论述,那么在与之针锋相对,阐述自己观点时难免偏颇。再者,一个人一直夸夸其谈,始终讲的是个人观点,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让人承认是小组讨论的成果。解决这类情况,教师除了营造“期望每个人都参与”的环境之外,还要做到:⑴说明每个人可发表意见的次数――每节课有2~3次机会;⑵对发言过多者予以提醒:“让我们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当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表达的勇气予以肯定,在提醒时语气委婉,避免不耐烦、生硬,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六)避免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变劣势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利用其丰富的形式、特殊的功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尤其是视觉刺激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扩展了教学内容。而且,学生的讨论研究报告多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其内容设置、重点突出、放映形式、画面呈现时间、操作流程都需要精心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采用多媒体教学,视觉刺激提高:“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④;但教师应注意不要以缺乏对学生的听觉刺激为代价,要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仍然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为背景的,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以一定的方式讲解分析或者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观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苗逢春博士这样认为:“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一步步展开深刻思考,则信息技术整合就失去了灵魂,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就只是可供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和表演道具。”课堂交流的主题仍是师生之间,学生仍渴望来自教师的适当的、有指向的评述,以加深记忆。
2. 小组呈交的报告课件往往存在文字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播放和叙述不同步的问题,除了有讨论不充分,结论不明晰的原因,还因为对课件制作不熟练,电脑操作生疏。也有小组为了加深教师的印象分而把整个课件弄的画面繁琐,使人眼花缭乱,转移了同学、老师对其报告内容的注意力,适得其反。对此,教师予以指导,无论是教学课件的设计,还是在网上搜集与教学有关的图片资料,以及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入的角度等等,都要精心,要切合讨论主题的需要,要突出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多操作、多练习。
注释:
① 杨九俊主编.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
② 张岚.美国合作学习的理念与模式〔M〕. 查自:职成教育网――职成论坛http://省略.省略
高校实习小结范文6
关键词:技师学院;教学效果;细节;第一印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19-02
技师学院是为国家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地,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全力提高教育效果。教育心理专家说:“没有一个孩子是愿意失败的”“学习是一种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孩子从来不缺乏学习能力,学习是快乐而有趣的,是后天的不良环境和不适当的教育体制摧残了这种本能,剥夺了这种乐趣。”作为技师学院教师,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学生身上是不够的,而是要转变育才观,从细节着眼,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一、技师学院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学生接受知识的前提是接受教师。教师要通过对个人形象细节的表达,为学生提供能够接受的理由。作为技师学院的教师要时刻牢记:讲授的课程很重要,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重要。当教师“初次亮相”站在讲台上时,素衣淡妆,仪态大方,面带笑容,语调温暖亲切,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集中在讲台上,从教师这里感受到愉悦,在接受教师的同时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几秒钟内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好印象就形成了。
幽默的自我介绍能加深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享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让学生用手机记下来自己的电话、QQ、微信或微博号,教师还可以主动申请加入学生的交流群,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对他们很真诚,很愿意和他们交朋友。教师通过和学生初步交流信息,便于在每次上完课后,了解学生的反映,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打通了和学生沟通的渠道。
二、技师学院教师要注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技师学院教师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教授对象,针对他们的特点,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得美,变得有趣,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感之以美。有人可能认为教授艺术和文学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美,自然科学似乎有些难,其实不然。例如,在机械制图课上,教师讲到投影法时,可以自己制作课件,用色彩明快的动画形式展现皎洁的月光下大树的影子,还可以在投影仪下做手影;在讲圆内接正五边形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五颜六色的五角星;利用绘制“苹果”商标,让学生学习圆弧连接;在讲到齿轮油泵时,把油泵的工作原理通过动画反复播放,学生在感受图形之美,色彩之艳的同时对这些本来枯燥的知识也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做到这些,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有审美的眼光,得下苦功夫钻研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2)编制口诀。教师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看能否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在吃透消化教材基础上,站在学生立场上看待教材,多揣摩、多推敲,把复杂的内容讲得简明,讲得让学生好记好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二度消化。一度消化是通过查阅资料,刻苦钻研,充分理解和弄通教材内容;二度消化是指理出所讲授内容的重点、难点、亮点和讲课的主线以及用怎样的方法让学生好学,学会。在二度消化教材基础上,对某些重要的必须牢牢记住的知识,教师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编制成口诀让学生记牢。例如,在机械制图课上讲授点的投影时,把点的投影绘制方法编成这样的口诀:“点的投影走方格,遇到45度线要转弯。”在讲到全剖视图的画法时总结了“虚线变实线,擦去多余线,画上剖面线,检查中心线,加深轮廓线”的口诀等。学生在理解中画图,画图中理解,这些知识点就能学以致用。
(3)提问方式。学生总是根据教师的言行来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原因推理,而推理结果又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我院专家小组在对青年教师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爱用这样的句子:“听明白了没有?”“这点儿知识比较简单,大家一听就会”“谁没听懂请举手”学生听了之后就推理:“如果我举手了,显得我没有认真听讲或我比别人笨”结果有的学生似懂非懂,或完全不懂,也不好意思说出来。如果教师换一种语气,目光在每一位同学脸上扫视一遍,耐心谦逊地说“我不知道这点给大家讲明白没有?”“我不知道我写的板书把意思表达清楚没有?”这样的询问在向学生传达――如果大家没理解,没看清,模棱两可,是教师的责任。学生们这时就没有任何顾虑和心理压力,会轻松地向教师说出不懂的地方。
国内教师提问学生时,往往习惯直接指定某某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就会想:是不是被提问者特别优秀受教师器重?或相反,是不是被提问者没有认真听课,教师故意刁难他,让他出丑等等。德国的一位教授的提问方式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位教授让学生面向黑板说出从他向后横S或竖S数第几位同学来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否定了学生对教师提问有针对性的推理,把“提问谁”的皮球踢到了学生那里,避免了师生产生心理冲突。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的言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和教师互动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技师学院教师要重视作业和辅导
部分技师学院学生自控能力差,加上网络的吸引,很难静下心来利用晚自习写作业。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只靠课堂训练是不够的,因为知识的掌握需要反复循环才能牢固,必须由作业和练习来巩固。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基本知识点布置适量的、难易适中的作业,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多利用晚自习辅导学生,查缺补漏,了解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教师抱怨学生不写作业,连抄作业都不愿意,更不要说发挥主观能动性写作业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作为教师,应当做到每次上课前让学生翻开作业,逐个进行检查,利用展示台轮流展示学生作业,表扬好的要提名,对差的不提名,给的评价是“老师容易漏掉的问题是……老师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温馨提示一点……”以被展示作业的学生能接受的语言来引起学生重视。而不能说:“看这位同学犯的错误……大家容易犯的错误……”这样的语气学生容易反感,而不愿展示作业。机械制图课的作业较特殊,不按“三等规律”画图,靠抄作业是不行的。而且每一条线是否漏画、多画、画错线型等都需要教师耐心地一道题、一道题批改,甚至需要坐在学生旁边当着学生的面评判纠错。所以,批改作业和辅导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上课当天的晚自习必须进班,逐个督促学生写作业,对普遍性的难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让学生及时纠错。针对课堂上不听课、缺课的学生进行谈心教育,并为他们补上功课。在期末成绩评定中,作业成绩作为主要的平时成绩,占40%~50%的比例,因此学生的作业每次均需登记,在教室学习栏里公布。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每单元评价一次成绩,最后取平均分。事实证明,再不愿学习的学生,只要教师肯在他身上下功夫,主动去关心他,尊重他,努力改变他,学生就会发生变化。有的教师说学生没有问题可问,晚自习辅没有必要。其实是教师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许多学生不主动问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越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越有提问障碍,他们不能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大胆提出来,甚至自己都说不出哪些地方不明白。但如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主动提出问题,他们还是能够理解并配合教师,说出自己的疑惑的。因此,作业和晚自习辅导弥补了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和教学深度照顾不到每一位学生的缺陷。抓好这一环节,对提高教学班级的整体学习效果起着促进作用,而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细节决定成败,教学效果也是由教学的主导――教师、教育的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后辅导等各个因素的细节决定的。塑造技师学院教师良好的形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这些举措均能提高技师学院学生的求知欲,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艳芝.教师礼仪的99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