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农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农业发展报告

智慧农业发展报告范文1

关键词:城镇化;智慧乡村;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12

1城镇化背景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历史任务,我们需要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1年之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也提升到5127%。虽然从数据的变化上来看,中国城镇化建设貌似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这样得出来的数据也就不一定是十分准确的了,事实上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也就只有35%-36%。

2智慧乡村建设

2.1什么是智慧乡村

“智慧乡村”是指通过利用一些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g手段来改善农村发展现状,也就是尽可能的整合各种有利资源,使农民的生活丰富多彩。简单说来,就是用“智慧”来发展和建设农村,从而使农村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而所谓的“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市民各种不同的需求做出一种智能回应。我们可以将“智慧乡村”看作是“智慧城市”理念的延伸。它与“智慧城市”一样,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

“智慧乡村”又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不同。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而“智慧乡村”它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还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它可以说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2为什么进行智慧乡村的建设

2015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的概念,这得到了各界的强烈关注。总理在报告中指出的“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就是要我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

而“智慧乡村”建设是“互联网+农业”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帮助策划乡镇特色,推送乡镇的文化活动,旅游景点,商业体验街,农业经济,特色产业等等。“智慧乡村”建设,在农村落地并且开展工作,实现线下与线上良好对接,它对全面落实民生服务,做好农产品、休闲农业及风土民俗等换起到了强有力的帮助。

3国内乡村建设规划典型模式

3.1“互联网+旅游业”

这种类型的乡村主要依靠乡村内本身的一些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或传统民俗等天然因素来促进其乡村的发展,它也同样是通过政府的参与和指导逐步完善自身优势,并且大力发展以旅游及其相关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带动乡村建设,深度挖掘旅游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将每个村的亮点在全国免费推广。

3.2“互联网+文化业”

这一类型的乡村建设首先是要对乡村内的一些古传统建筑,街巷布局,奇特地貌或是古文化遗址等具有文化意义的一些传统要素进行保护,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维修和完善。它顺应中央农村新文化的要求,通过互联网将乡村的文化向全国人民进行传播,适当的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

3.3“互联网+工农业”

这种类型的乡村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为发展方向,通过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的建设。

比如说主要发展工业的乡村,一般情况下不会太靠近城市而且大多数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作为保障。这类乡村通常会在通过政府的引导,根据一定条件完善村民居住地区的空间环境,逐渐推动村民向市民转变。而主要发展农业的乡村,会依照经济水平的不同将其产业的发展方向分为两种,一是现代农业一是传统农业。这里主要以安徽省巢湖的“三瓜公社”为例,它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引入致富经验,加强农忙互助,以村为单位进行农产品推销,线上线下互动对接。

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西柏店村的“智慧乡村建设”可以说是“互联网+农业”的一个典型模式,下面就主要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发展的。

西柏店村地处洳河流域,地貌以平原为主,其发展特色是生态循环农业。其智慧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村社会化管理水平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与乡村发展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机结合,强有力地用促进产业发展。其发展的主要举措有以下四点。

3.3.1搭建智能型综合服务平台

将网站作为其对外宣传的窗口,立足“宣传、示范、推广”的功能定位,同时利用手机APP向公众介绍它的村容村貌和特色产业。

3.3.2大棚智能监控系统

主要在村内大棚中实施物联网技术,使用传感器收集种植大棚中的各项信息,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同时通过开发手机APP来采集数据,将各种农事活动通过手机终端记录后传送到食品追溯系统数据库中,实现远程运作。

3.3.3搭建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微”推广

搭建微信公众平台,涵盖“知乡村妙、慧乡村事、话乡村游”三大板块,并且由此展开宣传和营销。

3.3.4实用技能和知识培训

智慧农业发展报告范文2

深刻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战略地位的认识,“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党的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首次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党立足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形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1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居住在乡村。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教育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也是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深刻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论述,突出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迫切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把资金、技术、人才带入农村,把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引入农业,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人的统筹与发展。农民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他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发挥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既要对转移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更要对务农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快培育出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转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紧迫性的认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党的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一系列部署。深刻理解十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我们要深入思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问题。农民职业教育与围墙式的职业教育不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我们要下决心把“送教下乡”固化成一套完整、有说服力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同时要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开放大学,形成从技能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到本科以上层次教育有序衔接的、多层次的农民教育体系。

深刻理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内涵建设的重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农广校要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基层农广校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面临着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跟不上等问题。建设农广校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注重师德建设,要把“一切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好务”作为出发点和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使命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在业务能力建设上,要通过建立导师团制度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开展优秀教学能手及优秀课件评比等活动,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大力宣传农民教育培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深刻理解“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任务,争取在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党的十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目前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民教育依然是弱势教育。总理提出“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回良玉副总理提出“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韩长赋部长提出“今后必须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养造就出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对不同层次教育培训的需求,是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对农民开展的终身教育。十提出的“教育公平”、“终身教育”,为我们争取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享受国家资助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韩长赋部长提出“要强化政策争取,在进一步完善各类生产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加强政策创设。”我们要按照韩部长的要求,努力实现农民中职教育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深刻理解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解决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实施“智慧农民工程”

党的十报告把“三化同步”递进为“四化同步”,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与特殊作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日渐深入,农广校的成立是建立在广播、电视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现在更需要将“信息化”做深做透。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优势,加强部门联合,强化教育资源、媒体资源、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通过实施“智慧农民工程”,使教学资源进入手机终端,进入农家书屋和乡村教学点,建立“乡村学堂”,实现农民学习的伴随性、检索性、互动性、娱乐性,帮助农民随时接受教育,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深刻理解党的建设根本宗旨的重要论述,突出在思想上、作风上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新转变,持续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办到农民的心坎上

党的十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学习领会十精神,我们要带着感情、满怀深情、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去,要把“方便农民、智慧农民、实惠农民”作为农广校的根本宗旨,把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培训工作好坏的最高标准。在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着眼于提升农民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要善于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农民的需求,调整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深入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农民心坎上,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的新型职业农民。

去年以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农广校系统有关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农广校体系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全面谋划、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科学发展。

在工作目标上,仍然坚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个中心,勇于扛起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大旗。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农广校有平台、有手段、有支持,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韩部长“两个关系”的重要论断,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100个示范县的平台,以“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项目工程,以及广播、电视、网络大讲堂等各种媒体资源为手段,进一步加强研究、创新思路、狠抓落实。

在工作着力点上,仍然坚持办好“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两件大事,切实履行部党组交给农广校的职责任务。农民技能培训是针对某项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短期的专门训练,是解决农民近期发展的实践性学习。农民职业教育是对农民进行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的长期的持续的素质培养,是解决个性长远发展的引导性学习,重点在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扎实推进双证制(新型“绿色证书”和学历证书)。

智慧农业发展报告范文3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要达到“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认识党的十报告提到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四化同步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四化”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为此,《中国信息化》杂志专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

中国信息化: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该做如何解读?信息化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郑新立: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为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定了基调,那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经济主要面临着四个主要的转变任务: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改变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而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来推动经济增长;改变过去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而转向城乡协调发展。

在这一大背景下,十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可以说是务实之举。而信息化被显著地放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调整,党和政府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也可见一斑。

“四化”当中,信息化扮演着引领和倍增器的作用。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大家都谈得很多,我也就不在这里赘述。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与持久的增长动力。“功能紧凑、发展集约、生态友好”的城镇化之路一方面要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利用信息化的成果,与信息化相协调。

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中的居民、交通、资源、商业、电信、水电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和管理的领域,实际上是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如何将各种城市功能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是最理想也是最有效的工具。在目前来看,“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据世界银行一份报告,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能够使城市的发展红利增加3倍。而且我们知道,长期粗放式发展使得我国城镇化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阻塞、人口膨胀以及老百姓看病难等。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政务为代表的智慧城市系统会有效解决这些城市病,让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更便捷,更和谐。

农业现代化是以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为重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无论是规模化还是集约化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停留在“作坊式”的小农经济阶段,生产上“靠天吃饭”,经营上“顺其自然”,管理上“任其发展”。其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的特点会极大制约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技术以其工具性、泛在性的特点,能够融入农业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打通了市场、政府部门、企业、农户等各个环节,串起了生产、销售、管理、服务全过程,让供求关系畅通无阻,让产业流程更加智能,让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一个很好的例子,农产品市场经常会出现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其根本原因不是产能不足导致供不应求,而是产需衔接不及时以及沟通不畅的问题。如果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架起一条桥梁,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便不可能发生。

从上述内容来看,党和政府提出“四化”协同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我们不单要发展,还要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外,我要强调一下,近几年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不断地拉大,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信息化:我们该怎样理解“两化深度融合”这个概念?

郑新立:我认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考虑。

时间上,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就是要求我们工业和信息化要同步推进,不是说某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便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要求你从开始起步就要实现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统一发展,这样才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空间上,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是游离的关系,应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信息化应该深入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就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比如工业窑炉是我国耗能最多的设备之一,每年消耗的能源约占整个国家能源消耗的30%左右,而且也是最主要的城市污染源。通过信息化对窑炉加以改造实现智能化控制后,每年可节省30%的能源消耗,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这是非常典型的深度融合的例子,能效提高是最直接的结果。

第三个维度是信息产业本身,硬件和软件要高度融合,协同发展。从历史经验看,我国在发展信息产业,企业在推行信息化建设时普遍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我国的软件服务市场规模在整个信息产业中的比例不到20%,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70%,这便是差距。

现在大家在谈两化的深度融合,真正的深度是体现在软件服务上,而不是冷冰冰的设备。我们有华为,有联想,但是我们依然不是一个信息强国,原因就在这里。虽然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软件发展的政策,但力度和广度都不够,尤其在我们还落后的情况下。撇开美国不说,印度和爱尔兰的软件服务业也远比我们发达,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政府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要采取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实施零税率也并不为过。最重要的一点要面向市场加强软件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嵌入软件。

软件服务才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所在,也是信息产业的未来,必须引起政府和产业的重视。

中国信息化:对于“两化融合”或者“两化深度融合”如何才能实现“质”而不仅仅是“量”的突破呢?

郑新立: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个非常成功的自主创新案例——TD-SCDMA。作为我国通信业百年史上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TD-SCDMA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并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它的成功有如下几个特点:政府的强力扶持,产业的鼎力协作,有龙头企业的参与。

“两化融合”要想成功突破亦应如此。政府应该进一步转化职能,以充分发挥在两化融合工作中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作用。着眼于两化融合全局,完善多部门、跨领域之间的协作机制,统筹协调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工作制度体系。同时要从政策、法规、管理和技术标准等多层次着手,建立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推广应用,降低两化融合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可以考虑分门别类地建立两化融合绩效统计制度和考核制度,引导和促进两化融合。

其次要围绕重大信息技术组织产业联盟,协同创新,成果共享。信息通信领域的重大课题,单靠一个企业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比如发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联合起来,鼓励和组织相关企业实行联合攻关,用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形成对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强大攻关能力,比如数控机床,大规模集成电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

智慧农业发展报告范文4

【关 键 词】文化;现代农业;北纬38°;滹沱河。

【作者简介】王玉平,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

要从事中国化研究。

为土地注入文化、转变思维方式、以先进的理念统领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土地承载着人类的一切进步变化,人地关系是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最核心的制约关系。研究不同区域土地的属性、特征对人类和其他生命族群生存的影响,梳理和借鉴其被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是发掘土地的自然品味、提升土地的内在价值、建设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

立足河北省实际,以现代化的思路,整合自身优势,发掘内部潜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提升河北省现代农业生产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也应成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着眼点。

1.注入“地球纬度”理念,以全球视野关注北纬38°区域

北纬38°,是地球的黄金分割线,是全球最佳农作物种植区。由于受地心、地形与气候的多重影响,使北纬38°区域聚集了地球强大的能量、全球最充沛的光热资源以及最丰富的各类人体的必须稀有元素:北纬38°,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光质优良,是农作物种植的黄金地带,孕育出了许多高品质的农特产品。全球的优质农作物种植基地大多位于北纬38°区域。

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关注北纬38°区域,生产这一区域品质好、有特色的农产品,为社会提供有机、健康、绿色的食品,引导老百姓步入“阳光、健康、环保、智慧”的自然有机的生活方式。

2.注入“江河流域”理念,挖掘滹沱河北堤(北纬38°区域)现代农业试验区的区位优势

江河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和“孵化器”。亿万年形成的自然区域,有它自身的独具特征和客观纹理。河北省境内的滹沱河西起平山县,东至献县,全长数百公里,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等城市的交接地带,具有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土质优质,远离各类污染,是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生产、销售的理想区域。

要善于凭借自然禀赋,把优良的生态环境变成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建立滹沱河北堤(北纬38°区域)现代农业试验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深入研究滹沱河北堤(北纬38°区域)土地的属性、特征对人类及其他生命族群生存的影响,梳理和借鉴多年来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是发掘土地的自然品味、提升土地内在价值、建设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天人和谐、尊重自然本身运行规律的明智之举。

河北省境内的滹沱河流域理应成为养育河北人民的“富矿”,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布局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区域,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产品优质、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造福百姓、顺应自然之大势。

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注入“协同创新”理念,综合多学科、多行业的团队优势和智慧,实现创新发展

现代农业是一个综合概念,需要多行业组成策划、设计、实施、操作的各种团队,以解决单个农户、单个涉农企业甚至单个农业组织解决不了、解决起来不经济的问题,真正实现创新发展。

打造北纬38°区域滹沱河北堤现代农业带,需立足于科学布局农业特色产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积极整合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将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田”。完善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推进农产品布局调整,立足比较优势,打破行政区划,打造集中连片的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带,重点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

4.注入“以人为本”理念,以培育新式农民为基点

改变了人的精神,才能改变土地的命运。说到底,中国土地文化内涵的高低,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加大培训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搞好农业科技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培养现代农民。推行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通过教育改变人,然后土地才能变,农村才能变”。

5.注入“品牌价值”理念,使文化魅力充分彰显

智慧农业发展报告范文5

报告认为,中国农业未来面临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激活农业生产活力、科技创新主导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支持性的农业政策环境仍将持续、信息化快速发展助力现代农业腾飞的机遇,也面临着耕地资源减少质量不高、水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和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风险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虽然未来10年,主要农产品需求增长速度要略高于生产的发展速度,但中国人的饭碗将仍然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将稳中有升,其中稻谷、小麦、食糖和蔬菜产量呈稳健增长态势;水产品、牛羊肉、饲料、玉米、油料和禽蛋仍呈快速增长状态;奶类以3.5%的年均增长率将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之一。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增长较为强劲,其中水产品、牛奶、玉米、食糖和水果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肉类、小麦、稻谷、棉花和蔬菜消费增长则较为稳健。具体而言,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预计保持较高水平,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食用油生产预计将稳步增长,进口将有所下降,未来大豆进口增速将明显放缓,至2023年大豆进口量为7300多万吨;棉花受比较效益下降、国家主动调整政策等影响,生产面积和产量预计将呈下降趋势,消费缓慢增长;食糖消费预计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由于产量增长不快,自给率有所下降;肉类产量增长略低于消费增长,进口预计将会增加;奶类生产增速放缓,进口将继续增加;禽蛋、蔬菜和水果的加工消费预计增长速度较快,总体上将延续贸易顺差的格局;水产品产量增长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世界贸易领先地位继续保持;饲料产量增长主要来自配合饲料,年均增幅为2.3%,饲料消费会稳步增长。总之,农业将继续为中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粮食和食物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据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介绍,农业展望是应用现有信息判别未来农业走势的技术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农产品供需信息,释放农产品市场变化信号。而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农业展望报告,是世界农业大国及国际组织管理服务农业、调控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高端市场化工具。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农业部成立了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组建了粮、棉、油、肉、蛋、奶及蔬菜、水果等18个(类)农产品的分品种市场分析师队伍;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大力开展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研究,构建了中国农业监测预警模型系统,建立起系统性监测预警技术支撑条件。本次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是由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牵头,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农业展望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该领域专家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战略。中国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绝不能有大的波动和闪失,但挑战也与日俱增,人口的城镇化和膳食结构的升级,将进一步推高粮食需求。

"很多人都认为,进城人口多了粮食会吃的少一些,表面上看城里人比农村人吃粮食少,但是城里人消费的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大大高于农村人口。据专家测算,未来一段时间大体每年有1000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每转移一个人口就要多消费28%的菜,24%的油,51%的肉,水产品的消费更要多出2倍以上。但是拥有农业生产的水土资源已经绷的很紧,导致我国农产品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了逆差,而且在不断地扩大。2013年逆差扩大到510亿美元,其中谷物净进口约1400多万吨,大豆进口6338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922万吨。

陈晓华说,从全球范围看,粮食产量的增速远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贸易量有限,同时,世界粮食生产的主导权和粮食市场的控制权都集中在少数国家。因此今后将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把握好进口的规模和节奏。

他说,解决粮食问题必须"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智慧农业发展报告范文6

黑龙江省农家人合作社联社自2008年起就创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农民购销网。如今,平台已辐射省内所有市县1万多个行政村。

位于赣粤边缘江西省龙南县的龙灵农场在建立水果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同时还构建了食用农产品动态信息监管系统。

各地农业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态势彰显着“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的渗透日渐深入。信息化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物联网助力农业精准高效。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农业项目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深入实施,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畜禽养殖物联网在环境监控、精准饲喂等方面,水产养殖物联网在水体监控、饵料投喂等方面,大田种植物联网在水稻智能催芽、农机精准作业等方面,设施园艺物联网在环境监控、水肥一体化等方面,初步实现产业化应用。总结推广了426项农业物联网软硬件产品、技术和模式,节本增效作用凸显。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10.20%。

电商平台助力农户“种对卖好”。农业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正在形成跨区域电商平台与本地电商平台共同发展、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发展格局。农产品电子商务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近两年年均增速超过70%,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1.47%。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快速推进,有力支撑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稳步发展,批发市场电子交易逐步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现代信息技术助力行政高效便捷。金农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建成运行33个行业应用系统、1个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及32个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延伸到所有省份及部分地市县的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系统已覆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执法、行政办公等七类重要业务,部门、部省、行业之间业务协同能力明显增强。农业部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信息化对种子、农药、兽药等农资市场监管能力的支撑作用日益强化。建成了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和海洋渔船安全通信保障系统,有效促进了渔船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船、港、人”管理的精准化。农业数据采集、分析、、服务的在线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明显提高,创立中国农业展望制度,《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影响力持续增强。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