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教育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教育发展报告范文1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高兴参加今天的全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在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下,我市老年教育工作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多次获得全国、全省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表彰。老年大学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班级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四级教育网络已初步形成,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愈加适应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年教育已日益成为全市“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市教育的闪光点之一,展示出生机盎然,活力迸发的可喜发展前景。我市各种类型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成为老同志、老龄人增长知识的课堂、欢度晚年的乐园、老有所为的场所,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好评和赞赏。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和国家对做好老龄工作提出了“五个老有”的要求,“老有所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人口近13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了9000万,我市150万人口中,老年人约16万;据联合国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到20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将达20亿,占总人口的21%(现在是6.3亿);而中国在这方面速度会更快些,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25%左右。到那时,无论世界还是中国,人口结构都将发生变化: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15岁以下人口,出现倒挂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经常思考,景德镇市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两个体系的建设如何有机协调、整体推进?在未来教育发展中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新的教育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全市教育如何进一步普及、提高?景德镇已形成的教育特色如何扬优成势?当前,景德镇市教育面临的不仅是要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还要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机关教育、企业教育,乃至整个学习型社会教育的需求。
一、审时度势,站在新的高度认识我市老年教育
发展老年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老年教育是党的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在于不断学习,包括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我市老年大学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带头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作风,对促进和带动全社会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瓷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老龄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展老年教育不仅能使老年人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增强老有所为的干劲,还能使他们调整心理状态,获取生活乐趣;陶冶情操,充实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保持革命本色,推动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这也是发展和谐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老年教育是依法治教的需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教育法》等都从法律上确定了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老年教育不仅是老龄工作和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统筹兼顾,把老年教育纳入全市国民教育发展整体规划
老年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工作,树立大教育观,结合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老龄化发展趋势,把老年教育统筹到全市国民教育发展中,给予全力支持。这次会议印发的《景德镇市老年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在大的背景下对我市老年教育发展的形势作了客观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体现了发展第一要务的时代性,提出的措施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我们要共同完善这个规划,将这个规划的要点纳入即将启动的全市国民教育十一.五规划之中。会前,我向老年大学几位老领导汇报过我的想法:市教育局不论现在还是以后,都会大力支持全市老年教育的发展,把它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落实。
三、优势互补,推进全市国民教育与老年教育的融合发展
老年人中蕴藏着极大的精神财富和创造才能,是一笔非常珍贵的人才资源,我市老年大学是特色鲜明的优质教育资源。今后,在我市普通国民教育领域,我们将充分利用我市老年学校里面老领导、老学者、老专家人才荟萃,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优点,邀请他们来学校指导、授课、讲座等,挖掘宝贵的教育资源,补充完善普通国民教育。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老年教育的示范辐射作用,来带动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机关教育、企业教育等发展。并要通过多元方式,包括远程教育、网络和其他资源共享等方式来推动全市各项教育的开展。我们将努力做好普通国民教育资源对老年教育的补充完善、合作交流工作。采取多元的形式,创新老年教育的体系和机制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教育要求。并着手对教育资源和人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双向强化、教育型社会与学习型社会双重组合,形成“处处是学习之所”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作用,使人们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需求的实现得以保障。
四、热忱服务,为我市老年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做实事
老年教育发展报告范文2
老年教育如何才能实现“三个面向”?由谁来挑起这个历史的重任、担当领军者的角色呢?老年教育从外延而言,应该包括老年学校教育、老年社会教育、远程老年教育和老年自主教育。这些老年教育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利用各自的特性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从党的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视野和老年教育前瞻性、发展性的角度而言,这个领军者非远程老年教育莫属!其理由如下:
(一)老年教育面向现代化需要远程老年教育引领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最核心的意义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现代远程老年教育正是为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而诞生、发展的。未来的老年教育为了图生存、谋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与运用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等先进的科技手段。我们不妨引用有关学者对远程老年教育技术手段发展趋势的预测:(1)将运用互联网协议语音技术(VOIP技术),提供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声音的互动,把原本单向的教学提升到双向/多向的讨论及交流环境。运用这种技术即时传送语音信息,传输到PC或手机等能连接互联网的设备上,以便于老年学习者随时随地收听讲课并与专家进行交流;(2)将利用IPTV这种宽带有线电视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作为主要终端电器,通过互联网协议来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数字媒体服务。为广大老年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大的方便,让其随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收看,更有灵活性。(3)将运用网络视频直播手段开展远程老年教育。在互联网上进行课程的实时播放,专家(教师)讲解课程,收视学员在互联网上实时观看教学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学习讯息,有疑难问题也可请教专家(教师),这样方便收视学员开展有效学习。(4)将在网上建立多媒体课程库。组织者可以把已播放过的课程,通过图、文、声、像等形式,全部收录于课程库中,便于学员随意选择所需的课程开展学习。以上这些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势必极大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与社会效益,促使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到远程老年教育的行列中来。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和学校已发展到约5.97万所,在校学员677万余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远程老年教育的人员已有220多万人”。这无疑表明,远程老年教育将凭借自己特有的魅力与优势,率领老年教育的其它形式,在老年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迅猛前进。
(二)老年教育面向世界需要远程老年教育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
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需要远程老年教育的有力支撑,为其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党的十强调了中国新的战略目标——“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信息的全球化,在这个“地球村”里,文化、科技交流必然日益增多,各国教育的交流也日趋频繁。老年教育如何面对这个开放的世界,也是我国老年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而现代远程老年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只要开通互联网,随时就可以开展国际流。我国远程老年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与国外远程老年教育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在课程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术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相互交往、沟通与借鉴,从而实现在国际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当然,这里有一条必须遵循的原则,即既要借鉴国外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与成功的教学经验,又要充分保持各自民族特色和个性特点,所以,远程老年教育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引领老年教育面向世界这个重任。据悉,有关方面已经开始启动这项工作,我们真诚期盼、也完全相信远程老年教育在面向世界的征途上会越走越远。
(三)老年教育面向未来需要远程老年教育来推进未来社会的发展
远程老年教育本身就是未来教育的一种崭新形态,是为未来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重视老年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怎样才能实现“全民阅读”、“全民学习”?怎样才能建设“学习型社会”?单靠正规的国民教育系统和老年学校教育系统是很难实现这个宏大目标的。要让理想变为现实,必须“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所以,老年教育面向未来,迫切需要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远程老年教育加盟,充分发挥其开放性、适应性、先进性、高效性的特点,从而推进未来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我国远程老年教育将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与优势,引领老年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
二、远程老年教育将成为一方提高老年人整体素质、提升生命质量和创造幸福生活最理想的乐土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远程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和老年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必须坚持以老年人为本,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利用多媒体学习材料、组织学习型的团队对老年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老年学习者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真正成为“健康、快乐、有作为”的新时代幸福老人。怎样才能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我认为最佳的途径还是要借助于远程老年教育的平台,积极开展老年生命教育,直面老年人生命、遵循生命本性、激发生命活力,为老年人活出尊严、活出价值,进而提高整体素质、生命质量、创造幸福生活作出有益的贡献。实践与理论都充分证明了远程老年教育在提高老年人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和提升老年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等质量上发挥的作用与功能,为老年人享受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创造了条件。所以,远程老年教育不仅是新时代老年人学知识、学文化、开发智能的场所,也是展示老年人才华、风采和生命潜力的舞台,可以说,它既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一方乐土,也是为老年人构建和谐精神文化的乐园。
三、远程老年教育将为未来学习型社会打造新颖的老年人学习组织——基层教学点
远程老年教育为当代社会作出的最伟大、最杰出的贡献是什么?我认为是创建了成千上万个、普及于全国各地的老年人学习型团队——基层教学点,这些教学点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习型社会最基层的细胞。学习型社会有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组织、学习制度化和学习平台。其一,在学习型社会里特别强调学习要成为未来社会中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远程老年教育的学员,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融入社会的需要来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其二,在学习型社会里,学校已不再是唯一的学习组织,社会的各种机构和组织都具有学习功能。远程老年教育的基层教学点,就成了老年人学习最理想的场所。在这个组织里,老年人除了可以享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之外,还可满足他们交友的需要、关爱的需要、健身娱乐的需要、融入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其三,在学习型社会里需要有一定学习制度的保证,在远程老年教育基层教学点创建中,也形成了相应的学习制度:出勤制度、必要的考核制度、正在试点的学分认证制度等等,这些学习制度保证了老年人学习的顺利进行;学习型社会的第四个要素是“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实现信息化知识的传播,实现学习者和学习组织之间的沟通,为人们获取信息,并进行知识的传播。远程老年教育基层教学点同样具备学习平台的功能。由此可见,学习型社会的四个要素与远程老年教育基层教学点的建设目标、任务、要求完全一致。有专家预测,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未来国家的养老制度也会有所变化,除了敬老院、福利院的养老体制外,在“居家养老”的形式中,也有可能出现“学习养老”的模式,基层教学点——新颖的老年人学习团队,完全可能拓展其学习功能,成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生活的乐园。
四、远程老年教育必将在教育资源建设上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与潜力
老年教育发展报告范文3
教育部网站消息 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近日公布。《意见》指出,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要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推行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双证书”制度,全面提高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意见》强调,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首先,扩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养老服务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其次,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本科教育。加大养老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力度。鼓励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开设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最后,积极发展养老服务研究生教育。适当增加社会工作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社会学、老年学、人口学、康复治疗学、家庭发展等学科领域招收培养研究生,为养老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输送业务骨干和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
《意见》指出,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就要全面提高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支持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改革试点。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材建设。在有行业特色的高等学校和行业、养老机构、企业建立一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师培训,并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养老服务业发达国家或地区教育合作,通过互派师生、交流研讨等形式,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和教材,结合国内养老服务业实际,合作开发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促进我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意见》还提出,重点依托相关职业院校、开放大学和本科院校,开展多样化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养老服务业业务骨干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推行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双证书”制度。推动职业院校与养老服务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深入合作,实行专业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统筹进行,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已取得养老服务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且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可由职业院校按相关规定择优免试录取,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取相应学历证书。
教育部:“废除出国留学学历认证”传言不实
《中国青年报》消息 针对
社会上关于“出国留学的学历认证发生重大变更,教育部决定废除毕业证书认证”的传言,教育部7月14日声明称传言不实,提醒广大学生和相关机构通过学信网了解有关学历政策及学历认证服务相关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学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学校根据修业年限、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而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学历证书是重要的甄选录用依据,在升学考试、公务员招录考试、执业资格考试及申请出国留学时是重要的资质证明。
老年教育发展报告范文4
老年人疏离信息技术以致信息稀缺、信息失衡,已形成一条由年龄构筑的银色数字鸿沟。而随着远程开放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利用网络发展老年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研究代际数字鸿沟对老年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修弥这种鸿沟,对老龄社会到来之际的现代化老年教育的深入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
数字鸿沟;老年教育;网络资源;系统修弥
“数字鸿沟”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二十余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指向也陆续发生着变化,由早期侧重于设备的接入水平转而向普及程度和使用能力铺展。至于“设备”,也由原先涵盖多种信息与通信技术产品(服务)逐渐聚焦于互联网。至此,对“数字鸿沟”的基本共识,大体为:从互联网的接入、普及、使用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以及国内不同区域、行业、人群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有着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鸿沟的两极中,发展较好的一端获取着低成本、高速度的丰富信息,从而享有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极大收益与机遇,而处于劣势的另一端则面临被忽视和受排斥,失去竞争力。这种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分化,已然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尤其当这种不平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一部分人的基本权利即受到了限制。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普通公众视野,继而迅速得到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1997年我国互联网的使用者仅62万,截至2014年12月,网民规模达6.49亿,在全部人口中的普及率为47.9%。然而,虽然我国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一,普及率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与许多国家相比(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的一些国家),在互联网的普及、接入以及使用上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这种差距,一方面囿于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综合地位、发展状况、财政资源,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原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更多占有话语主导权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资源、语言、规则等优势,同时占据了意识形态与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通网民,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程度、质量、效能处于较弱的位置。就国内而言,数字鸿沟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之间的鸿沟,二是不同群体之间的鸿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成就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国家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地理区位、市场竞争、对外贸易依赖度等方面的差距,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互联网的使用规模和普及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群体之间,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划分群体的依据(人口属性抑或社会经济特征)具多重多元叠加交错性,较难精确描绘,但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婚姻、政治面貌、个人收入、家庭收入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数字鸿沟,还是清楚地存在着的。不同群体对互联网的认知、对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程度均呈现出较大差异。本课题着眼于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是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考察他们如何面对铺天盖地的数字浪潮,如何应对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改变了的日常生活,如何适应教育技术的变更对他们的老年学习活动带来的影响。至少在目前,新技术革命带给他们的福利,是否能被充分地享用?是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尴尬和不安?老年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和针对教育的技术开发者如何在学习环境的提供、学习平台的搭建、学习资源的创设等方面与老年学习者的学习期待与学习能力形成较好的对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课题试图要了解和分析的。
一、关于选题与研究对象
(一)应关注的群体:社会排斥与数字排斥
人口老龄化的话题,一些年来常常被人提及。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至201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不仅在数量上我国早已超过老龄化的底线,而且递增速度也逐年加快。我国以很短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之路。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才进入人口结构的老年型相比,我国的国情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而不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多少是有些仓促应对的意思。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多方面压力,以养老保障为甚,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研究界,较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讨论老年福利、养老护理、医疗服务等问题,并逐步推进实施,这自然是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但是,关注老年群体,更多一些人文关怀,更多一些基于情感体贴的文化观照,对于未来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价值。老龄化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学过程。作为个体的人,步入老年,健康走下坡路,精力渐趋疲弱;脱离职业活动之后,收入降低,资讯锐减,人际关系简化,生活内容单一,组织程度低,利益诉求路径少,从而远离社会的核心位置而处于边缘化境地。这个境地里的群体很容易遭遇社会排斥,成为弱势群体。这种社会排斥,不仅以制度、规则的方式使他们在就业、受教育、政治参与等各方面受到限制,还内化为他们的集体意识。他们习惯将自我设定在狭小的空间里,精力尚可时替子女管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条件许可的就考虑些休闲养生的事,条件差的,面临的困窘与委屈就多些。我国的老年人大多以这样的方式来打发步入老年后的几十年生涯。传统社会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社会将“探望父母”写入法律,都是试图用正向能量对负面存在施加影响,其基本点出于道义上对弱者的同情。现代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人类生活的空前便利,然而并非所有的人群都能从这种改变中充分受益。对老年群体而言,数字排斥加剧了社会排斥。正当大量年轻活跃的人群沉浸于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而如痴如醉之时,老年人或许正为不能自助操作网上银行、网上订票、网上购物、网上挂号、网上打车等等程序而尴尬无措,更遑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参与深度学习,介入社会管理,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有所为。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数字鸿沟的本质是社会不公平,不能仅仅从技术的角度去关注这个问题。缩小与弥合数字鸿沟,必须分析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的生存状态、生活需求、缺陷成因以及修补路径,从而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具包容性的、以发展为目的的信息社会。正如“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2003,日内瓦)《原则宣言》所预想:“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二)应关注的领域:需求的旺盛和需求的得不到满足
老年教育在我国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凡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组织有设计的“泛教育”活动,均可能纳入这个概念中。但即便如此,与老年群体旺盛的学习需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数量上的覆盖率低。无论是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还是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都表明目前全国专为老年人开设的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有4万多所,在校学员近587万人。这对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的国度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即使是这样的数量,学校的分布也极不均衡,主要面对城镇的、文化程度较高的、收入较稳定的、69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尤以老干部人群为主;地域上也是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多些。虽然随着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模式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老年人受教育的途径,但这些模式中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数量也相当有限。二是缺少清晰的定位。理念上,老年教育“赋权增能”的地位框架,得到人们的认同,但在此“地位”下的“定位”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的老年教育在初始阶段主要面向离退休干部,因此在行政体系上归属于老干部的管理部门;之后,人们逐渐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审视老年教育,但管理上还是归口不一,政出多门。老年教育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教育目标是什么?与“老年前”教育如何衔接?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这些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欧美一些国家有“第三年龄教育”之说,着眼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建老年人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升其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这方面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三是教育内容的设置比较片面。人们观念里较多关注了老年人因肌体衰退给个人、家庭、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从生命意义上对这一群体的代谢发展之价值认识不足。人的一生由幼年到老年,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某些特质的丧失和另些特质的获得,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内在的自我管理,人们在得失之间取得平衡,从而达到生活的相对成功。德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PaulB.Baltes)提出一个SOC模型(Themodelofselection,optimization,andcompensation),用“选择、优化、补偿”来解释人的毕生发展,认为生命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老年人在肌体自然衰退的同时,其流体智力(知觉、运算能力、记忆力等)也一定程度地衰退,但其晶体智力(语言、判断力等)则较为稳定,而文化需求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个“增长”的原理即出于“补偿”的自觉要求。目前的老年教育课程,大多围绕着打发休闲时光来设置,难以满足老年人通过文化积累的再度更新以补偿生物功能下降的心理。更何况,衰老的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里的老年人对学习的目标需求也不一样。60至69岁的低龄老人,经历着离开职业生涯的角色转变,而身体状况尚好,有条件的社会教育可从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角度设计课程,为他们继续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工作提供信息与知识上的帮助;70至79岁的中龄老人,开始逐渐缩减职业性活动,处于“第二次退休”状态,老年教育可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人文课程,帮助他们真实体验周围世界、人际世界、自我世界,加深认识人的存在价值,从而重构新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伴随健康水平的下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老年教育更应关注生老病死,侧重老年人自我保护与自我超越方面的教育。总而言之,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的目标,当我们将年轻人理解为“接班人”,将中年人定位为“工作者”,那么老年人具备怎样的风貌才能完成“交班”、“传班”的事业?教育不是个人的事,因而也不能完全以适应个体或某些群体的现有需求来组织,还须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视角,去引领不同的群体。四是以教育提供方为主视角来施行教学的状况未曾改变,模式与手段离科学化、个性化的距离尚远。专职从事老年教育的师资欠缺,针对老年教学法的研究严重不足,在其他对象群体中被证明合用的教学方法,迁移到老年群体里就未必高效。比如传统课堂中的讲授与互动,如果不能突出对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不能突出对话题的质疑性讨论,就难以在老年人原本的经验性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更具宽度与深度的知识廊道,用以串连贯通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网络。再有,伴随新技术的兴起,依托互联网的教学手段也开始引入老年教育,但技术的实现与老年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如何良好对接,同样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取样的依据及调研方法:面向宁波的受教育老年群体
课题组囿于成员所在区域、以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将调研的取样对象主要设定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兼及浙江的其他地方)已接触老年教育的群体。从取样的地理覆盖、人群特征的角度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但由于本课题研究讨论的是数字鸿沟对老年教育的影响,侧重调研老年人信息使用特征、现代老年教育的学习支持环境、老年学习者的信息能力与各类教育环境的对接水平,探讨提高教育的提供方与接受方在信息关联中的对接程度与对接效率,因而对象的选择还是具有典型性的。首先,浙江省的网民规模与普及率处全国前列,而宁波在浙江省内又是经济文化较为活跃的地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1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浙江省网民数34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62.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普及率为47.9),普及率排名第5(前4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宁波由于产业支撑能力较强,O2O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前,各类产品的用户渗透率与非用户转化概率均呈较高比例。基于这样的环境条件,讨论某类群体在网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较之于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区域,更为便宜且具更多的现实性,对问题的分析探究或可为其他区域亦将面临的代际信息鸿沟提供认识上的参考。其次,宁波对终身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作为沿海开放的前沿城市,宁波的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3月1日始,《宁波终身教育促进条例》颁布实施,这是继福建、上海、太原、河北之后,又一个终身教育的地方法规,标志着宁波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入法制化运行轨道。宁波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11月正式开通以来,其核心组成部分“宁波终身学习网”注册人数已有87万余人,截至2015年11月1日,平台征集特色课程7607门,视频资源2.5万余个。目前,宁波终身教育领域将两个方面作为工作重心,一是数字化学习手段的强化,尝试营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模式;二是市民终身学习档案与学分银行的建立,打造制定各种学习类型的学习积累、学习成果转换与管理机制。老年教育作为市民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受到宁波政府及相关单位的高度关注。宁波的老龄化程度较全国尤甚,据宁波民政局统计,至2014年底,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5.5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5%,老年教育成为实践“积极老龄化”的应对之策和长远战略之一。本课题调研取样于这一背景人群,有该区域的实践基础可资利用。课题立足于实证,面向老年学习者与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开展定量与质性的研究分析。走访了宁波老年大学、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宁波老干部摄影协会、奉化社区学院等单位,与管理者、教师、技术人员、老年学习者等进行深入访谈;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有效回收279份,有效回收的比率为88.2%。同时,也做了部分个案调查及文献分析。
二、代际数字鸿沟现象及其对老年教育的影响
数字技术媒介渗入日常生活的速度与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尤其是当相关产品的推广不设技术门槛之时。电脑、手机等终端并不要求使用者具有过于复杂的知识储备,即便是令老年人起初比较为难的输入法,也随着手写、语音以及各种越来越体贴的工具出现而得到改变。博客(微博)、微信、QQ等媒体的使用,事实上已成为许多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老年人、教育管理者、学习资源建设者等各方面存在着不甚协调的问题,因数字而形成的鸿沟依然给老年教育带来不少的障碍。
(一)老年人大多未将互联网视作学习场所
已经开始接受老年教育的学习者,对于互联网以及衍生的相关技术产品并不太陌生。从我们所获取的调查数据看,学习者对具有网络功能的学习设备(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的拥有率是相当高的;网络学习环境也不错,98.6%的家庭开通了互联网,其中91.2%的家庭使用了wifi。90%的人有一年以上的上网经历,64.16%的老年人每天至少上网一次。然而老年学员上网关注的主要内容并非课程学习,只有10.8%的人表示留意过此,而跟踪某课程且持续完成学习的更在少数。老年人习惯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利用互联网,很少单纯由于新奇而改变自己已然熟稔的应对生活的方式和手段。若非机缘,或者确信其优势无可替代,他们一般不主动选择新技术手段以迅速替换早已驾轻就熟的行事路径。调查显示,他们对网上购物订票、网上预约就医、网上银行交易等使用程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传统方式除了时间成本外,在功能实现上与之差别不大,但应用心理上则踏实放心得多。老年人观念中的学校教育主要是课堂学习模式。重返课堂,对老年人而言,是一种深具意义的回归。通过对年少时曾历过的经典生活情景的模拟,以达成刺激灵感、焕发激情、缓解颓丧、调适心境的目的。哪怕课表的编制、座位的安排、值日的规划、班费的使用,这些有助于强化班级一体化管理的细节,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们与个体角色的自我认定息息相关。这些学习者一旦进入老年学校,除非身体、年龄、或家庭的特殊情况,一般不会自动选择离开。再者,目前接受老年学校教育的群体,年龄大多在55-75岁之间,这些人在本应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时期里,集体遭遇了一场特殊的文化灾难,老年之后对学业、以及聚会式的学习方式的“补偿”心理尤为殷切。虚拟的网上课堂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观之,老年学校的学习者对于借助互联网学习的疏离甚或排斥,既与他们的新媒体应用水平有关,更与他们主观追求的学习方式有关。
(二)教育管理者尚未高程度地开发利用互联网
在老年学校的管理层面,由于需求大过供应,学校的精力大多投入在挖潜接纳及课堂教学的正常运作上。有些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及专门的技术产品研发人员,更无法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照。即使使用了校园主页及QQ群、微信群等,也主要是为了通告、宣传、及交流沟通的便利。如此,老年学校在保障注册学员日常学习的同时,放弃了潜在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对象的潜在需求:首先,老年教育对老年群体的覆盖率低、老年学校内部生源流动率低,出现了目前严重的供需矛盾;如果能以老年学校为主体开发老年课程,将现实课堂积累的精品资源通过网络分享给校园外的广大受众,则可以相对缓解这些矛盾。这是老年学校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价值。其次,在校的老年学员报读某专业或某课程,虽然取决于当时的兴之所至,但根本上还是在“配餐制”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远未做到“点餐制”的自由任性。而网络课程有规划、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发,假以时日,可期待学员有更多的选学空间。据调查,学员希望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34%的人希望完整学习某门课程,获得专业知识;27%的人希望学习某项实用技能,方便生活;25%的人希望参加一些艺术与体育活动,愉悦身心;14%的人希望系统学习某个专业,取得学历。但现实课堂开出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艺术保健等方面。再次,老年学校应有意识地提高全体在校学习者的新媒体信息素养,引领与指导他们融通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角色身份,而不仅仅是开设几门电脑学习的课程;这样,当他们将来因高龄而不得不离开实体校园时,依然能够在虚拟校园里找到归属。当然,作为个体的老年学校尽管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网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但更高层次上规划老年教育(包括基于互联网的老年教育)的目标、内容、实现步骤等,还须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统筹。目前的教育管理者对于在老年教育中推进信息技术,认识上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老年人的信息素养还难以支撑网络学习的快速发展,培育的过程会比较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人群进入老年,这一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种“等待”的策略不利于信息技术与老年教育在磨合中的积累与成长,对现有老年人来讲也显失公允。另一种倾向则颇为乐观,认为老年人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学习的时代,他们的网上浏览,各种链接的转发与接收,任何论坛、空间的跟帖、留言、评论、点赞,都是学习活动的形式。只要相关的学习机构能够推出好的学习产品,老年人与全社会其他年龄段的人们一样,都是新技术的受惠者。这种有意将学习活动“泛化”的倾向,不利于严谨意义上的学习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实现国家层面从“传班人”的期待上对老年教育做出有序的规划。
(三)老年学习资源制作者的思路与使用者之间的不匹配
缺乏统盘规划,缺乏教育目标与内容设置上的定位,现有的老年学习资源呈出处分散化、模块零星化、标准随性化等面貌。一是适用对象的定位欠缺。现行网上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借用于中外高等院校文史、经管、艺体以及其他通识类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为青年学习者在学历学习的框架内设计的,它们一方面与现行高中或本科阶段的科目相衔接,另一方面又与学科内其他课程产生互联互补的对接关系。老年人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我们调研的对象中,大专与本科学历者占34.66%,高中(中专)学历者占37.91%,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27.8,加之距他们学历学习的时代日久年深,这些毫无区别度的课程所能产生的效应就难免含混了。也有一部分资源表面上看是为老年学习者定制的,但同样缺少分层分类教学的设想。以年龄、性别为例,调查中68.1%的学习者为女性,30.82%的学习者为男性;60岁以下的学习者占20.7%,60-69岁的学习者占55.2%,70-79岁的学习者占21.86%,80岁以上的学习者占2.15%。学历高低、性别年龄,都会带来兴奋点、理解力、感悟力等方面的差异。好的资源,应具备因材施教的情怀。二是资源种类与内容的欠缺。由于老年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步骤等体系性的问题未能解决,社会包括老年人自身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待老年群体的认识不足,现存针对老年人的学习资源仍旧是养生保健、休闲娱乐为主。对于如何学会弥补生理变化、安排新的生活、承担社区职责、与年轻人相处、认识宗教与哲学、有准备地面对健康的失去等,还缺少以课程的方式加以引领与讨论。三是形式上的欠缺。资源较多地体现制作者的网络应用喜好和审美趋尚,而较少考虑老年人诸如视觉、听力、界面阅读习惯、输入手法等实际情况。
总之,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年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一直以来它缺少贴近社会发展、国家战略等层面上的明确定位,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衡之处,需要各方面加以协调。
作者:王艳平 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 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纪秋发.中国数字鸿沟――基于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老年教育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老年教育 班级建设 任务 目标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11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重视老年教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老年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的迫切需要。特别是伴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教育在推进文化养老,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的引领作用会愈加明显。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管理的最基层组织。老年教育中的班级有别于中小学或高校中的班级,但同样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目标达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就结合我校班级建设谈几点认识。
一 班级建设的重要意义
1.学校管理离不开班级建设
老年教育事业发展30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课程增加,班级扩大,学员人数不断增长,普遍存在着学校管理人员不足的现状。以我校为例,老年大学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合署办公,专门承担老年大学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仅有3人,要处理20多个班级、1000余名学员的日常事务,再加上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显然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另外,老年大学规范性操作较少,在教材建设、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学制体系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要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必须依托班级建设的不断跟进。
2.组织教学离不开班级建设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发挥阵地作用的内在动力。学校根据需要选聘优秀教师任课,但由于所聘教师均为兼职教师,往往仅在授课时间到校,再加上学员学业水平差异大、学员人数多等原因,要达成教学目标,同样离不开班级建设。尤其是老年教育的课堂需要经常延伸到第二、第三课堂,很多教学工作都要由班级来承担。
3.学员归属感离不开班级建设
老年大学授课多是每周一次课、两课时,全年60课时左右。有限的课时很难满足学员的需要。但是,融洽的班级氛围可以为学员营造出家的温馨。就像我们可能只是在春节、中秋节回家团聚一样,虽然次数有限,但心中家的温暖却是时刻存在的。伴随课堂延伸,班级建设打破了时空限制,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班级QQ群、朋友圈的活跃,使得班级成员全天24小时欢聚在一起。
二 班级建设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老年大学的班级建设主要依靠老年学员的自我管理,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风建设、活动建设等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达成“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建设目标。
1.加强思想建设,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随着老龄社会的加快发展,走进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日益增多,其中,既有专家教授、领导干部,也有普通职工、家庭主妇,其文化层次、社会阅历不同,社会视角、思维方式各异,来到老年大学的诉求也不尽相同。要形成班级一致的价值追求目标,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必须不断加强班级思想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年大学班级思想建设也要将加强“四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具体地说,一是要进行社会公德、行为规范、遵规守纪方面的教育,提高学员的认识水平,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二是要进行交往教育,使学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和技巧,培养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强化班级对学员个体行为的同化力和感染力;三是要对学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员认同班级目标,培养学员自觉归属于集体的意识。
班级思想建设途径可以根据班级及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情境感染、情感沟通、心理疏导、规范制约、舆论调节、实践锻炼等都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可行的方法。具体操作中可根据班级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比如,前段时间社会上关于“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辩论被舆论炒得沸沸扬扬,班级就可以结合学员身边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注重发挥班级的自我教育功能,通过组织讨论、座谈,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开展“讲团结、重品行、塑形象”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明辨是非,提高学员的判断能力,并就此引导学员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处处做出表率,塑造现代老年人的良好形象。
2.加强组织建设,发挥班委会的核心战斗力
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的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
老年学员相对于普通教育机构中的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他们完全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班级。老年教育中的班级管理普遍实行班长负责制,抓好班委会的建设,重点是选好班长。班长的选任一定要缜密,一定要把握好选任的标准。具体来讲,一是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威望;二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班级中能够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学员的学习;三是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思想工作经验,乐于奉献,热心班级事务。班长明确后,具体的班级组织机构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班额大小灵活设置。有的班级班委会人数构成是2~3人,也有的班级因为学员人数多、班级组织活动频繁等因素达到10多人。
同时,在班级组织建设中还应充分发挥党员学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我校学员中,党员占到20%,他们“退休不褪色,退岗不退志”,发挥他们在班级、学校各项工作活动中的带头示范作用,能够辐射、带动更多的学员积极向上,推动班级建设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具体操作中,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临时党小组,也可以与班委会建设有机融合。
3.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保障班级工作有序进行的约束力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班级教学及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样离不开制度和纪律的约束。当然,老年大学的制度更要体现人性化,要适应老年学员的身心特点,要使每一项制度都能体现当代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思想作风,让老年学员心甘情愿地自觉遵守。
通常情况下,班级规章制度包括课堂纪律制度、考勤登记制度、学习制度、卫生轮值制度、评先奖优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参照学校相应规章制度自行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应强调“从学员中来,到学员中去”,经过学员们的讨论修改再行公布执行。规章制度一定要发挥其导向性和示范性,用以约束不良言行,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教学秩序,引领积极向上班级风貌的形成。
4.加强学风建设,提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原动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老年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优良的学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能够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老年学员迈进老年大学校门的初衷不一,但想通过学习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求的意愿是完全一致的。班级中学员的专业水平差异悬殊,而现行老年大学又很难完全按照学员的实际水平划分年级和班级。因此,班级建设中应积极倡导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融洽师生关系,为学员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班额较大的班级,可以根据学员学业水平划分学习小组,采取“兵教兵”的模式,通过学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注重创设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室内设置作品展示区,适时举办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对学员的作品、节目进行赏析、评论,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不同学业水平的学员都有收获、都有提高。
5.加强活动建设,扩大服务社会的影响力
老年人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自觉学有成效,便会产生展示自我的强烈愿望,希望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学校与社会的肯定与好评,实现“老有所为”。
同时,班级通过加强活动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又会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活跃班级的学习氛围,使老年学员的身影活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塑造老年大学良好的社会形象。我校的摄影班、书画班每学期都要组织外出采风创作,主动联系有关单位举办摄影展、书画展;音乐、舞蹈、戏曲班每学期都要组织学习成果汇报演出,组织开展送文化进基层活动。每一项活动的筹划和组织都需要班级做大量的工作。从方案的起草、共建单位的协调,到具体活动的组织、人员的安排、作品的征集等,每项烦琐的工作都需要班级承担。也正是在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扩大了班级的影响力。
三 班级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根据发展目标、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班级中的权威与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存在着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等基本形态。老年教育中的班级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民主管理,倡导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但鉴于老年教育班级的特殊性,在具体的班级建设中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学校与班级之间的关系
班级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必须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学校要加强对班级,尤其是对班长的管理与培训,将学校管理办学理念通过班长传达、落实到每位老年学员。当然,学校也要留给班级足够的自,充分发挥班级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大量具体的工作交由班级来完成。比如,在具体活动组织过程中,班级拿出方案报告给学校,学校研究通过和备案后,就可以交由班级自行组织实施。
2.教师与班级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班级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班级一定要明确教师的权威地位,班级建设一定要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老年教育所聘任的教师除了具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着一颗奉献老年事业的爱心,他们是老年学员徜徉知识海洋的领路人。由于班级学员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班级建设中会出现诉求的巨大差异,特别老年教育学制不完备的条件下尤甚。这需要教师综合分析班级情况,全面了解学员实际,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每学期开学前,我校很多班级的任课教师自行召开班委会会议,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提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与班委成员一起充分讨论酝酿后修改完善。教师与班级的完美配合,才能保证班级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3.热心服务与严格管理的关系
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年教育班级建设应该更多地放在热心服务上。比如:班级在安排位置、卫生值日制度时,尽可能照顾年长或身体不便的学员;在组织外出活动分组时,除了参照学业水平外,还要充分考虑“老、中、青”的合理搭配。但作为一个集体,要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又缺少不了严格的管理。这就要求管理与服务工作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对待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注重人性化管理,力求创造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比如,班级学员之间出现矛盾误会后,尽量耐心说服教育、循循善诱,消除隔阂。但是对于一些不守纪律、不讲公德、扰乱秩序,甚至“屡教不改”的,也应严格要求,以维护学校和班级的正常秩序。
4.班级建设与社团建设的关系
老年教育发展报告范文6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老年教育工作基础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适时调整充实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名誉校长,部分离退休县级老领导任校长、副校长,组织、老干、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校务委员会定期研究老年教育新情况,及时解决老年教育工作新问题,为老年教育事业的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经费落实到位。县财政把老年大学3万元办学经费纳入预算,按期拨付,临时性大型活动所需经费随报随,不断加大老年教育事业的投入,积极帮助解决办学场所、办学设施等问题。目前学校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固定教室,安装有2台3匹柜式空调,配备了影碟机、录像机、电视机、卡拉ok等教学设施,设有保健室、阅览室、接待室、活动室等辅助设施。
三是师资配备到位。以学员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作为唯一标准,采取“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方式,不断扩展教师的选聘渠道,加强后备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先后从县委党校、县司法局、县中医院、县一中、县文体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等单位聘请26名有专业特长、热心老年教育、懂老年教学的同志担任老年大学教师,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老年大学教师队伍。
二、强化工作措施,满足老年学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老年教育工作,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做到“三个突出”,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教学内容突出多样性。一方面,坚持将政治理论作为老年大学的必修课,通过形势报告会、理论专题辅导等形式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老年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另一方面,根据老年学员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不断拓展文化知识、保健常识、娱乐活动等教学内容,突出老年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学校还通过在教室设立模拟法庭,用真实案例引导学员学法用法,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