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医学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医学传承范文1
关键词: 传统医药文化 文学化 传承路径
当今,文化传承与发展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①。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至今仍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运用文学化方式传承医药文化,最大限度将医药文化的魅力和潜质发挥出来。
一、文学的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之所以能被传承,是因为文化是符号的艺术,而符号是可被感知并可被接受的。“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文化,人也只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类”②。“包围人的是符号世界。从作为文化前提的语言开始,到他与同伴的符号关系、社会地位、法律、科学、艺术、道德、宗教与无数其他事物,人的行为除了饥饿与性的生物需要等基本方面之外,都由符号的实体支配”③。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语言承担了重要的责任,“符号表达的最重要形式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意味着思想的交流;交流意味着保存,即传统;而保存意味着积累和进步”④。“语言不仅是一个交际工具或符号系统,而且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⑤。而文学是语言的高级形式,因此必然具备传承文化的功能,其参与到文化传承过程中,会使文化更具有可感性及审美性,丰富而有趣,从而使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文化传承离不开艺术,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化”与“艺术”两个词总是连在一起,其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总和,也肯定是通过其艺术和诗歌为人所理解”⑥。追溯文化的源头,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原始人类用歌谣、舞蹈、岩画、雕塑将文化演绎得多彩多姿。而文字的出现,使人们可以用准确的语词记载头脑中的思想和认识,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典籍文本记录传承,文本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文学这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种类相区分的最基本一个特点,就在于它是文本的艺术,而且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形式。任何一个文本自身都具备一定的显性或隐性文学性因素,因此,起到传承文化作用的典籍文本,本身就跟文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学在其中必然发挥重要作用。
任何一种文化要实现传承或传播的效果,通过文学做媒介自然是最好的选择。要了解一种文化的内涵与特质,通过阅读文化典籍是最有效、最准确的,典籍文本精要记载文化思想,文化信息可以大规模传递给接受者,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文化典籍不一定是标准的文学读物,如果其中有文学化的阐发,对传播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宗教文化在传承传播过程中,文学化传达手段起到催化作用。基督教的文化经典是《圣经》,《圣经》并不完全是灌输道理,更多的是通过文学化故事感化受众。佛教经典虽然空玄高奥,但也有许多文学故事帮助理解,并出现众多讲经文、变文,用文学化手段帮助教众理解教义。一部趣味十足的《西游记》深入人心,将人们引入崇佛向善的佛门胜境。文学化的宣传手段趣味性强,情感丰富,并引起美的感受,春风化雨般深入民众内心,是文化传承的很好方式。激发文化典籍中的文学性因素,相当于为文化重新注入新的血液,通过生动的解读和全新的塑造,为文化传承开发新的平台。
二、传统医药文化与文学的契合
中医药学关注的不仅是“人的病”,更多的是关注“病的人”,因此,中医药学有着更多的人文特质,体现出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展现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人化’水平,展现了人的需求、才能、发展程度”⑦。而“文学即人学”的命题已成为文学界的共识,文学对文化传承的功能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对人的共同关注上,传统医药文化与文学有着诸多契合之处,它们在人性、人意、人情等方面相通,在文化传承上相辅相成。
1.理想相通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虽然古代医者与儒家文人视野的基本着眼点都是人,都有崇高道德理想和治世精神。古代医生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医病医人医国相提并论,有高下之分。医和认为:“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⑧孙思邈有相似看法,“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⑨。而具体的症状表现和医治方法,《郁离子》中则有阐释:“治天下其犹医乎……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⑩从医人到医国,从个体到整体,境界也由一般而至高远,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个人而至天下逐步扩大的理想相契合;即使不能为官,也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11}的自释想法,这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2}的想法不谋而合。自古以来,医者本是知识分子,与文人同属一类,而且由于孝道思想影响,孝子为年老父母治病成为必备功课,《黄帝内经》等医家经典进入文人的涉猎范围,因此既通医又写文的学者颇多。宋代以后,儒医一家的思想更为普遍,“宋士大夫通医理,而轼与括尤博洽多闻”{13}。文人与医者在知识上更为相通,明代医家陈时功则强调:“先知儒理,后知医理。”{14}儒医一家即医者与儒家文人是一家,实际上促进了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学的融合,二者目标一致,理想相通,在相互沟通传承方面更为便利。在文学方面,与医家医国思想吻合之处颇多。墨子本学儒,其思想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其《兼爱》一文,也谈及圣人治天下与医生治病的相似关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15}。曹丕则直接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6}。经国与医国,本质上是一致的。“文化是心灵的哲学”{17}。在儒医一家的思想影响下,医者从医受到治国平天下理想抱负的熏陶,在行医的伦理道德方面与儒家文人看齐,崇高的理想要求相应的崇高道德。“医乃仁术”成为医家道德召唤的响亮口号,这与文学理论上的“文以载道”形成相通之处,“仁”是儒家文人的至尊道德高地,“道”也是医家必须遵循的,两者互通互释,更揭示了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
2.气脉暗合
医药与文学在理论上也有气脉暗合的特点。传统医药文化受古代哲学影响很深,而上古时代,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与哲学有着血脉的联系。由于都有哲学因素的影响,因此医药文化与文学在理论上相通不足为奇。《易经》与《内经》成书时间相近,观点相通,因此有易医相通的说法:“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18}从中生出一些重要医学理论,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日之法成”{19},“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20}。从易经而来的“气论”对医学理论影响甚深,气血、气脉、气虚乃至各个器官中的气,都成为中医里的重要概念。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核心,刘劭《人物志》亦以“气”论才性,称“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为性”{21},并细致地辨析由气之阴阳导致的人之才性在迟速动静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这种由中医气血引出的理论渐被文学吸收,徐斡“舒缓”的“齐气”,刘桢“壮而不密”的“逸气”,孔融的“体气高妙”、“信含异气”,直至曹丕发展提出著名“文以气为主”,由此引起后世的“文气说”的演变,韩愈提出“气盛宜言”的观点:“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22}苏辙提出:“文者,气之所形。”{23}几经发展,“文气说”成为文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相关概念如气韵、气律、气格、气象等也是层出不穷。养气和养生是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24}。在文学方面,养气对作家创作有重要帮助。《文心雕龙・养气》篇则强调作家在创作时须保持精神和心态的从容不迫:“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25}借助医药文化中的养生炼气意识,顺应自然,注重养气则可顺利由物到情,亦即进入到构思这一创作的内化过程。南朝沈约等人提出诗歌“四声八病”理论,将医药之病引申至文学之病。古代文体学说,将文学之体与人体相结合进行比喻,医药研究的人体对象与文学研究的文体对象渐融合起来。由此可见,有着相同哲学根基的医药与文学,在理论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为两者在文化传承方面打开方便之门。
3.意趣共融
医药文化与文学共融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体现得最多的一个方面,则是中医概念或中药名称的意趣被文学化手段表现出来。意象理论是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在对意与象的关系探讨中,寻觅出文学表现的手法。“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奠若言”{26}。刘勰则正式提出意象创作手法,“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27}。从符号学意义上看,中医概念和中药名称正是医药文化的典型符号,它作为一种药物是象,而其取名却另有意趣表现,意与象的双重表现特征正符合文学创作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因此出现许多“药名诗”、“药名词”、“药名曲”、“药名联”、“药名谜”等,将药名镶嵌其中,极富文学韵味。如清代汪昂写在方剂学里常提起的《汤头歌诀》:“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28}诗歌朗朗上口,易记又趣味盎然。针灸学医家编有《五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还有一个穴,胸胁内关谋。”{29}将五个穴的位置标出,简单易记。《西游记》中有一首七律和一首《西江月》词,每句中都藏有一中药名称,而文意连贯,非常巧妙。诗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赶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词云:“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家中盼望。”另外,文学名著若在题材或细节上对医药文化进行摹写描述,以其传播的广度,会对医药文化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据统计,《红楼梦》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达290余处,5万余字,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病名114种,病案13个,方剂45首,中药125味,西药3种。人们在欣赏名著的同时,对医药文化会有所旁涉,医药文化增进了名著的内涵和趣味,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三、当今传统医药文化文学化传承创新路径
传统医药文化虽与文学有着密切的交流,但在当今社会中,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学化的传承力度。具体路径可沿以下几点思路开展:
1.文学形象化的塑造
文学是通过形象把握世界的,“文学形象能给我们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30}。在传统医药文化中,人物、药物、器官、概念等都可进行文学形象化的塑造。如中医藏象理论,将十二官每个脏器的地位职责和生理功能做了详细说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31}。这就很有想象力,使对象形象化,具体可感。我们还应为历代名医树碑立传,塑造伟大形象,让其崇高的医德医风永传于世。
2.传播过程中文学体裁的扩容
传统医药文化不应满足于在古典文体中的传播,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植入新的文学体裁中,如可扩展到新诗、散文、小说、影视剧本、微博等。读者群的扩大可使传统医药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如韩剧《大长今》的热播,其巧妙设置中医药剧情和中医药功效介绍,带热了整个中医文化。韩国对传统文化的爱护和传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文学性故事的挖掘
故事有着生动形象的特点,情节往往曲折离奇,情感丰富,容易打动人。故事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披上故事的外衣,文化要表述的道理、观点都可借此传达,人们在心理上更易接受。传统医药文化蕴藏着巨大的故事宝藏,可借助文学性想象,将故事深入挖掘,使其情节完整甚至系统化,让传统医药文化的宝贵经验和传奇色彩传承下去。
4.传统医药文章的深化研究
医古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药学经验财富,是医药文化的重点所在,为了更好地传承医药文化遗产,在文字学、文献学、文体学、文章学等文学相关领域还应加强研究。
注释:
①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3.
②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3.
③阿尔伯特・谢夫莱转引自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60.
④怀特.文化的科学.沈原,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9.
⑤李荣善.文化学引论.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77.
⑥弗雷德・英格利斯.文化.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
⑦李荣善.文化学引论.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25.
⑧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市:齐鲁书社,2005:232.
⑨孙思邈,撰,鲁兆麟,主校.备急千金要方.沈阳市: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
⑩刘基,著,张学忠,选注.郁离子.广州市:花城出版社,1983.
{11}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76.
{12}孟轲,著.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长沙市:岳麓书社,2000:227.
{13}金毓黻,编.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北京市:中华书局,2014.
{14}汪一江.新医学伦理学.合肥市: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0.
{15}朱越利,校点.墨子.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8.
{16}陈洪,卢盛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天津市: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5.
{17}刘求长.文艺学问题专论.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44.
{18}何少初.古代名医解周易.北京市: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66.
{19}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
{20}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
{21}刘邵,著.刘建国,注译.人物志.长春市:长春出版社,2001:4.
{22}纂.孙雍长标点:经史百家杂钞.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1080.
{23}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21.
{24}张君房,纂辑.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北京市:华夏出版社,1996:327.
{25}刘勰,著.刘乐贤,编著.文心雕龙.北京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168.
{26}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学新探.济南市:齐鲁书社,1991:183.
{27}刘勰,著.刘乐贤,编著.文心雕龙.北京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113.
{28}汪昂,撰.黄斌,校注.汤头歌诀.北京市:中国书店,1993:8.
{29}刘云币,张云鹏,主编.中国历代中医格言大观.上海市:文汇出版社,1992:183.
{30}李永.文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传统医学传承范文2
关键词:依经立义;话语言说方式;意义生成方式;经典;权威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187—06
金克木先生说:“按照古代惯例,无论什么新思想都得依傍并引证古圣先贤,最好是利用古书作注,好比新开店也要用老招牌,不改字号。中国儒家是‘言必称尧舜’,其他家也多半这样标榜祖师爷。外国古代也不是例外。从印度到欧洲古代总要引经据典,假借名义,改窜古籍,直到‘文艺复兴’还要说是‘复兴’(再生)。其实古书的整理和解说往往是已经‘脱胎换骨’了。柏拉图的‘对话集’中的苏格拉底已是柏拉图自己了。中国汉代‘抄书’整改了一次,宋代‘印书’又整改了一次。”①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把中国哲学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上篇谓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以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古代即子学时代之哲学中之术语表出之。此时诸哲学家所酿之酒,无论新旧,皆装于古代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而此旧瓶,直至最近始破焉。”②
刘泽华先生说:“‘五经’与圣人之言被普遍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引经据典,联系实际便成为普遍论述问题的方法和套套。许多人的聪明才智用来进行两者的结合。”③
金先生说是“古代惯例”,刘先生说是“套套”,其实也就是“俗套”,有“套路”、“惯例”的意思,只不过是更为口语化的表达。冯先生没有说是什么,但他“旧瓶装新酒”的比喻与金先生的“新店老字号”差不多,都是指儒家“言必称尧舜”之“古代惯例”。金先生讲这个“古代惯例”,应用很广,不仅是儒家,其他各家,乃至外国,从印度到欧洲古代都是如此,“言必称尧舜”与“言必称希腊”异曲同工;冯先生讲这个“古代惯例”,历史悠久,从董仲舒到康有为,从汉代到清朝,整个经学时代都是如此。刘先生讲这个“古代惯例”影响很深,许多人的聪明才智都耗费在上面去了。
那么,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最有意思的,诸位先生都没有给它命名!大家都意识到它的存在却无从指称。不过,诸位先生就自己的理解给出了他们的解释。金先生说是“无论什么新思想都得依傍并引证古圣先贤,最好是利用古书作注”。冯先生说:“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
收稿日期:2012—07—19
作者简介:曹顺庆,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成都610064)。
王庆,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成都610064)。
以其所见。”刘泽华先生说是“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并认为这是我们“普遍论述问题的方法”。可是绕来绕去,我们究竟有没有名字来指称它呢?“依经立义”一词,可以准确地指称这个“古代惯例”。
在20世纪90年代,笔者就试图从文化范型和话语方式构建的角度重审孔子的地位与影响,以“儒家‘解经’话语模式及其‘依经立义’意义建构方式的奠定”为题论述孔子的地位和意义。“孔子以‘述而不作’的解读经典的方式,建立起了中国文人的文化解读方式,或者说建立了中国文人的一种以尊经为上、读经为本、解经为事、依经立义的弥漫着浓郁的复古主义气息的解读模式和意义建构方式,并由此产生了‘微言大义’、‘诗无达诂’、‘婉言谲谏’、‘比兴互陈’等等话语表达方式,对中华数千年文化及文论产生了巨大的、决定性的和极为深远的影响。”④近年来的思索使笔者更加认识到“依经立义”对中国文化构型影响至深,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依经立义”一词是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拈出来的。它来自于汉代以来关于屈原的论争。两汉时,如何评价屈原是文化界的大事。班固说屈原:“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离骚序》)而王逸却说:“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楚辞章句序》)两人对屈原的评价立场相反,态度迥异,但都以是否合乎经典为标准,这就有意思了。刘勰总结汉家论《骚》各派:
传统医学传承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传统教学 创新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促进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实验阶段,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某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主要原因在于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没有突破性进展。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以师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由政府负责,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计划,规定学校“教什么”,规定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的东西。而教学则是教师忠实传递课程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执行者,传递者,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吸收者,课程是“专制”的一方,教学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是对立关系,是机械、单向、线性地发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教学无论怎样改革,终究突不破课程的束缚。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才能让21世纪的中国教育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一、改变学生地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培育人才,家长要“望子成龙”,聆听时代的呼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显然已经成了教育领域中学讲的重要话题。要更新观念,首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所谓新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合,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充分、完满的发展。其次是教师要形成两个观念:一是师生互动的观念。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师生交流水平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中忽视学生活动的权利,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忽视师生之间互动和配合。以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为主。新课程教学与其相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并能用双向互动的思维策略去指导自己的自主学习,这样,自主学习的整体效果必然会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就会失去依托,失去了生命力。二是正视差异观。应试体制下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学的着力点滞留于求同性,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儿童多彩的个性,其中的学习落伍者更是倍受歧视。而新课程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使人人成才,利用差异扬长补短。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可达性目标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各自方面的优势。各任一个方面的“小老师”,互教互学,合作交流,使得学生整体提高。“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
二、培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
新课程教学以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的张扬,积极性创造性能量的释放。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发展。
1、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不仅要养成“以自我为主体”的学习态度,又要学会主动争取教师、同学的必要帮助。在课堂中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良好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情感、交流、共享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尊重合作伙伴,虚心听取秋伴发言(哪怕是错误认识)把握要点,学会交流,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观点,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在积极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到知识。
2、富有创新能力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的动力”。我国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其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与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创设创新性的情境空间,让学生在亲历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得以提高和升华。此外,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如种植、养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野外的考察、观察活动等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学习、观察思索、探讨开拓视野,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还陶冶了情操。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
传统医学传承范文4
(1.四川省三台中学,621100;2.四川省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621000)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的分析,发现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问题,并从加强监督,强化学校领导的课程意识,转变师生观念,合理配备软硬件资源,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来探索提高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途径。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教学现状 实施对策
四川省在2010 年作为最后一批课改省份开设通用技术课。2011 年9 月,通用技术正式进入四川省普通高中课堂, 在高二年级开设,主要开设必修课程。笔者从通用技术课程开设至今, 一直担任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发现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一)四川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按照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 四川省教育厅积极组织各级相关培训,为开设本门课程做好师资准备。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上构建起了一支较为稳定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通过调查得知,课程开设第一年,全省700 多所高中,开课率达到了95%;在课时安排上,省内少部分学校开设2 课时,大部分学校开设1 课时。经过三年的摸索,目前,全省普通高中均已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绝大多数学校确定为每周1课时。课程开设之初,只有极少数课改样本校建设了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目前,大多数学校或多或少有了一些可以开展技术试验的设施、设备。在2012 年6 月,四川举行了全省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查,一直延续至今。省教育厅针对通用技术学科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如课程研讨会、教师赛课、通用技术学生设计大赛等。
(二)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通用技术每周开课1 课时。目前,有三位专职通用技术教师。我校采用广东科技出版社的通用技术教材,该教材资源丰富,涉及许多学科,对教师要求很高,但是由于我省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地区差别较大,一些内容不符合我校实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适当的修改,并开发了校本课程。
二、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实践探索
影响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有效实施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加强监督,强化课程意识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本省实际建立开课监督机制, 强化学校领导的课程意识。学校领导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长远目标考虑,开齐课程,保障课时,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 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开设选修课程;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师生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国家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事实上,我省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选修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四川省绵阳中学和南山中学就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简易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和《汽车驾驶与维护》选修课,四川省绵阳北川中学结合本地特色和民族文化,开设了《羌绣的设计与制作》选修课。我校在高二上学期,面向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汽车驾驶与维护》选修课。
(二)合理配备软硬件资源
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开发硬件和软件。
1.&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这里的硬件主要是指必要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实践对象等,它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石。由于我省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时间不长,省教育厅确立的65 所课改省级样本校基本建设完毕, 但大部分学校都还未建设实践室。我县历来重视教育,作为教育强县,县政府特意划拨400 万元专项资金用来建设全县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据了解,政府统一采购建设全县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设备, 在全省尚属首例, 也为其他县(区)提供了可操作的经验。我县配备通用技术试验设备设施严格遵从实用性、经济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参照了其他省份的配备方案。
2.&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动力源泉,这里的“软件”主要是指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用技术教师均来自其他学科,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较多,主要是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师兼职。以绵阳市为例,全市现有通用技术专兼职教师65 人, 由信息技术教师转过来的占33.8%,由物理教师转过来的占23.1%, 由化学教师转过来的占16.9%,其他还有政治、语文、生物、数学、历史、地理、财务等学科的教师占30.8%。这意味着, 加强通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首先,在更多的师范院校开设通用技术专业,合理选择课程,并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其次,合理利用现有高校资源,开设通用技术教材教法选修课,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选修,从而间接培养通用技术教师。最后,加强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在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此外,通用技术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首先是学教材,对照四个版本的教材,选择最适合的案例资源。其次是仔细研读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相关书籍,提升专业修养。教育部门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职称晋升、教师待遇方面也要做出一些合理的对策,这样才能稳定通用技术教师队伍。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通用技术课时少,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使用学生熟悉的案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需要和原有经验基础上, 有重点地教学。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复杂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析。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不断开发和丰富学科资源。
例如,笔者在上完第二章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某服装企业针对中小学生服装易脏难清洗的特点, 把新材料纳米技术与服装面料结合,研发了纳米防污面料,有效地解决了洗涤去污的问题, 并对该成果申请了专利。同时,根据青少年身体特点,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综合应用平面、立体裁剪技术,让新产品更有创意、更舒适,成本更低。
(1)从技术的性质分析该服装产品的研发过程,说明该过程体现了技术的哪些性质?(请举出三点)
(2)如果你是设计师,针对学生袖口易脏的问题,你在设计中会怎样解决? 请提出两条建议。
(3)假设学校要举行“三台中学第一届校服设计大赛”,面向全校学生征求方案,你打算如何设计?(可用文字和草图表现)
本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采用多元评价,让课程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一般情况下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作任何限制,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意图,欣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是通用技术课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根据四川省教育厅的安排,通用技术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和实践操作考查,由省统一出题,考试形式为笔试。例如,2012 年和2013 年都分别举办了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主题分别是普通高中学生木结构(桥梁)模型承重比赛、“我的中国梦”普通高中中式建筑木结构模型创意设计制作比赛,学生积极参与,效果较好。
本校将实践操作考查和传统的科技创意大赛结合起来开发教学项目。项目分为必选项目和非必选项目,必选项目为省、市实考题库,非必选项目为本校自拟题库。高二学生必须在必选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进行设计与制作,可再选一个非必选项目进行设计与制作,高二全体学生必须参与。
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任重而道远,要想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达到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非易事,需要国家、社会、教师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牛世诚. 如何激发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的兴趣[J].天津教育,2010(7)
传统医学传承范文5
关键词:油画;国画;写意性;意象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92-01
中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绘画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中国的审美角度自古以来就是崇尚精神,把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作为艺术思想的最高境界和艺术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的油画家,如何把自己民族的美学思想同西方油画艺术的美学体系相融合,创造出自己的油画风貌,是当前的紧要任务。
勿庸置疑,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审美精神、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宝藏,是中国油画家创作中国气派的油画,建立自己油画艺术体系的基础和源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儒、道、释的美学观念为基本元素,特别是道家思想,体现着道法自然与超脱玩世等观念,人与自然是协调、统一、融合的,人的生命与宇宙精神是永久合一的。
以意象审美范畴为主的中国绘画强调艺术与生活、造化与心源、形与神、诗情与画意等等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特点与独创性。写意性是基于宇宙中形与色的观点,又求得心灵和精神上的共鸣。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意”体现一种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象”大都代表客观事物如山石、云天、人物、花鸟等。它既不是纯客观,也不是纯主观,而是在感性中去把握理性经验,表现在审美和造型上,体现主体审美印象和感悟,而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形象再现,表现在视觉特征上是“以意写象”“以意造象”。
首先,中国的毛笔,柔中带刚运动灵活,起伏节奏强,能表现不同的线面及各种质感,能运用粗细、顺逆、轻重互换的笔法,来展现水墨画线条的神韵。通过笔的尽情发挥、多方 调动,成功地描绘出山石树木、花鸟虫鱼等,达到人神合一的艺术境界。写意画中用笔具有形式和精神内涵的表现性特征,是油画创作中值得借鉴的。
其次,中国画的墨色可以替代一切原色,花鸟、山水、人物均能表现,让人感到清雅脱俗。
第三,中国画的造型讲究随意性和个性化,中国绘画无意于物象造型精确的研究与描绘, 而重视形象意趣的考究,以抒情达意为目的,写意之妙,全在于画家心灵深处。
另外,中国画注重通过“虚”和“留白”来体现画家的情怀,主张大象无形,给观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空白处既是实又是虚,空白处并非真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构成耐人寻味的画面,具有灵气流动的迹象,产生气韵生动的生命力。
中国油画家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法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传统观念,强调写意性。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新绘画材料的涌现,油画以往所承载的叙事、再现、认识和教化功能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是通过强调作品的绘画性、思想性和形式美,强调绘画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性,使中国油画出现完全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的效果。中国的油画家在学习西方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的传统意念,他们的画追求神似,把中国画的线、形、构图及对意境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油画之中,把神韵、气韵、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油画语言以诗性方式表达,具有鲜明的个性,富有中国传统的意味和情韵。
第一代探索写意性的油画家主要有林风眠、吴作人、倪贻德等。对发展中国油画林风眠主张中西结合,他的作品既是油画又是国画,其作品的写意倾向非常明显,对中国写意性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林风眠忽略细微色彩与光线变化、注重大色块与整体色彩和谐的手法,既具有后印象派的色彩,同时也流露出一些中国因素。吴作人在油画、国画、书法等方面造诣极深,他的作品《齐白石像》,简洁的背景,精炼的运笔,其章法、布局、设色及形象刻画都出色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写意精神。
第二代探索写意性的油画家主要有董希文、吴冠中等。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写实性油画家。其实,董希文一生都在探索中国写意性油画。他说:“中国画家善于运用水墨和线条,做到以简洁的手法去描写丰富的形象变化……中国绘画中线的表现力,我们何尝不可以好好的研究,这里面的精神气质未始不能发扬到油画里去。”
写意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吸收了西方艺术中的寻求摆脱物象简单模拟的思路,追求笔墨,笔意与心灵碰撞产生的共鸣。中国画偏重于意象,抒情写意,追求似与不似。但西方绘画注重客观,遵循客观规律,如实描绘客观物象。意象油画吸取中西绘画各自的优点,做到中西融合,融会贯通,通过“象”去追求“意”,突出画面情趣、意趣,以情动人,以趣感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性关注自我,发现内在精神表达。而西方主观表达是对自我的不同解释,是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对自我的探索。中西绘画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同为艺术,他们又有共通的地方,用写意的语言来表达主观的精神。做到写意和西方精神表达的融合是为人类精神生活开创了一条生生不息之路。
传统医学传承范文6
从1992年到2002年,通过数学建模形成了一种生命素质的数学――“众涵数”;从2002年至今,以众涵数为数学工具,在生命基础领域中确立了“数学遗传学”。数学遗传学包含:遗传病源、遗传智能、遗传性别、遗传综合四个方面。揭示并获得生命基础领域中12项突破,为人类优质遗传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众涵数、数学遗传学、病源、智能、性别、综合
众涵数是数学遗传学中唯一的数学工具,通过众涵数确立了数学遗传学自然遗传数学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发现了遗传中:精与卵的成熟性问题;精卵本身携带病源问题;带精卵诱发病源问题;带精卵与母体结合因障碍诱发病源问题;新生命寿长问题;新生命性别问题;新生命智能性质问题;新生命智能等级问题;新生命顺、逆性遗传问题;新生命分析判断能力问题;新生命思想基础问题;新生命生存方式问题,这12项突破,找出了人与人之间差别所在,为人类优质遗传确立了标准。
一、对众涵数的思考和数学建模及实际应用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利用工作之余,开始钻研哲学和自然科学。真正打动用数学建模破解遗传问题的是《数学物理学》,因为,从数学工具促使静态物理向动态物理转变这一伟大实践中受到了震撼。
选择了数学作为基础,以主客观基本规律为条件数据进行数学建模。
第一步建模:
客观方面
我们观察的自然界,是一个有规律而且重复着的自然界,春去秋来、一青一枯、昼夜交替、一明一暗、晴阳阴雨、年复一年。这种规律用数字来固定,表示为:(1―9;1―9……1―9)的无限循环。
主观方面
在客观世界里,诸多物种都是依附自然界,顺从自然界。只有人这个物种在依附中可以能动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界为人类进行服务。这种改造有胜利有失败,不论胜利和失败总是不停的进行着,用数字来固定,表示为:(8―1;8―1……8―1)的无限循环。
第二步建模:
以上两组数并列进行重复延伸,到72个个数时完成一个周期性循环:
(1―――――――72)
(1―9;1―9……1―9)-8组;
(8―1;8―1……8―1)-9组;
第三步建模:
主客观结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结果:
我们把72个,每个个数的上、下客、主两个单数相乘。这代表为生存,主客观必然结合的含意。
第四步建模:
以客小主大加负号,意味着违背客观而动;客大主小加正号,意味着顺应客观而动。这样就形成了72个常数下,每个个数的正负内涵数。例如:1形成了1(-8),1的内涵数是(-8),下面:2(-14)、3(-18)……72(9)。
第五步建模发现:
在整组这套涵数是,发现72种涵数还分为6种不同的变数,在众涵数形成一览表上你可以清晰的看到:
(1)返原数:72(9)、18(63)、9(72)、63(18)……
(2)变返数:3(-18)63、12(-15)12……
(3)直变数:7(14)、13(16)、14(15)……
(4)多变数:4(-20) (-10) (-7)14……
(5)变守数:31(8)、1(-8) 8……
(6)不变数:8(8)、42(42)……
众涵数的六大分类,为新生命的寿长、智能等级等奠定了基础。
我们是这样总结众涵数的形成:是以哲学的基本思想,“存在决定意识”为理论基础,以主客观基本规律为条件数据,以为生存主客观必然联系为定义。通过数学建模形成了一个包揽广众体能素质、智能素质的一个量数。是一个可以进入生命领域进行求解运算的数学。
如何让众涵数“自己讲话”,“自报性质”。这必须从人生社会个性生存结果和个性面对结果所作出的心情反映去确定。这就是众涵数在使用中的难点。对人生社会个性生存的结果,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总结:好的一方面是福、禄、财、寿、吉这五个方面,差的一方面是灾、祸、曲、劫、难。面对着好差的十种结果,人的个性主观反映是:喜、怒、乐、哀、悲、幻、惊、恐、奇、臆、急、疯这十二种心情。如何将结果和心情变成数字(可以带入公式进行运算),纳入众涵数中,这时我想到了中国古代农历用天干、地支形成的60甲子,然后假设以字变数的做法去进行,最终在多次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形成了60个数字的汉字译文解。60个数字的汉字译文解形成,解决了数学遗传学中许多关键性问题,使求解运算过程中能及时发现结果,并知道结果的好差。例如:个数1代表(福喜),个数4代表(祸哀),个数14代表(灾怒),个数15代表(财乐),个数1、15代表好的结果,个数4、14代表差的结果。60汉字译文解的确定,打通了我研究的另一个成果“数学行为学”的大门。
二、“数学遗传学”的确立,使人类遗传真正进入优质遗传的大门
从2002年开始,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科学)的唯一标准,开始使用众涵数攻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健康与疾病、寿长与命短、聪明与愚笨这三种差别。首先要确立条件,客观条件必须是中国农历年60甲子数字,这是因为60汉字译文解的确立。主观条件是以每个人的年期虚龄条件,因为开始主观虚龄条件数据,确定以出生年做计算的。但是经过反复论证用出生年作为数据是不正确的。从自然法则来看,生命的形成的年期定位应从母胎受孕开始。这一确定奠定了数学遗传学研究的前两步(第一步精与卵的形成,第二步精卵结合),当进行第三步,带精卵与母体进行结合时难点出现了,用什么样的数据代表母体数据进行运算。通过许多实例的验证,得出了代表母体的数据不是母体年期虚龄数据,而是具有原始性、新生性含义的“1”。
这个确定建立了数学遗传学公式体系,确定了数学遗传学自然遗传公式:
数学遗传学自然遗传公式文字解释:
数学遗传学自然遗传公式的确立,破解了生命基础领域中从古至今人们没有发现的十大问题:
(1)年期男女精卵的质变性,在人们可生育年期中,精与卵会出现四种情况:
A.精卵不成熟
B.精卵自身携带病源(病源就是后天病发之源)
C.精卵一般标准
D精卵最佳标准
此项破解证明了为什么会出现10人9疾的身体状况。
(2)年期精卵携带病源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年期精卵携带的种类,共17种,精与卵都有不同的病因
B.年期精卵携带病源的性质,分为轻、中、重三种性质。
此项破解证明了为什么人们病情不一样,有不妨碍行为的小病,有妨碍行为的中病,也有致命的重病。
(3)年期精卵形成病源的几种情况:
A. 年期精卵自身形成病源,父系与母系共形成了34种病源
B.年期精卵在形成带精卵时发生17种病源
C.带精卵与母体结合因障碍可发生23种病源
此项破解确定了独立定位的74种病源所诱发的病情,不包括“三点交叉”所诱发的隐性病源。
(4)年期遗传中的三过程发生的病源在婴儿后天身上所确定的部位
A.年期精卵自身发生的病源,定位在婴儿内脏部位
B.带精卵效合时所发生的病源,定位在婴儿的头部
C.年期两体组合(带精卵与母体)发生的病源,定位在婴儿骨骼、血液、皮肤和后天的免疫系统这几个部位上。
此项破解,它告诉人们病源潜伏的位置,后天应如何注意。
(5)年期遗传与后代人的寿长
从遗传公式到实际分析,健康与寿长不能划等号。一个人的寿长时限是父母遗传决定的,在自然遗传公式上第三步定位数就是确定寿长的时限数。从实际调研实践情况看:一级寿长定位数据为返原数,寿长时限是100岁至130岁;二级寿长数据为变返数,时限是90岁至99岁;三级寿长数据为直变数,时限是80岁至86岁;四级寿长数据为多变数,时限为70岁至74岁。以上结论不包括有重性病源遗传者。
(6)年期遗传与后代人的智能情况:
所谓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合称,遗传决定了智能的基础,智能分为性质和等级两方面:
A.智能性质分为A、B两类,A性质是一个能吃苦,有坚强毅力的人;而B性质缺乏这一方面。
B.智能等级分为6级,是按照6种变数确定的:返原数为一级高智能;变返数为二级高智能;直变数为三级中智能;多变数为四级中智能;变守数为五级低智能;不变数为6级低智能。注:低智能不是傻子。
智能性质和等级的划分,决定了每个人在后天生存环境中所创造生存条件上的巨大差别。
(7)年期遗传与后天分析判断能力:
人们的后天分析和判断能力是遗传决定的,它分为专项性和全面性,智能等级的高低与分析判断能力不划等号。
(8)年期遗传的顺性遗传和逆性遗传:
在具体实际中,个性人所呈现的叛逆性、违背性都属于逆性遗传问题。
(9)年期遗传与后代人的思想基础:
“人之初、性本善”是没有科学依据,一个人的思想基础与父母遗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实际调研来看,后天的教育是无法扭转过来的,否则社会上就不会出现吉凶两个方面的传奇。
(10)年期遗传与后代人的生存方式:
生存方式是一个人在生存社会中所展现的方式方法。从实际调研来看,生存方式来自遗传,后天教育不可扭转。遗传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同时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以上十大问题的破解,为人类优质遗传确立了标准。
三、众涵数的形成、数学遗传学的确立对医学的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数学遗传学的确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它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1)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全面顺利的进行提供了实施基础:
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人口的增长不能超过国家的财力增长,否则就会给社会发展增加不可逾越的难度。西方人口专家讲过:“人口增长的爆发要用战争去解决”。数学遗传学的确立,优质遗传的普及,限定了生育的胎次。据实际调研来看,优质遗传率不占两个方面的20%,即生育对象和生育胎次。按照良好的标准,也达不到30%,因为数学遗传学自然遗传公式可以把每一对遗传夫妇,整个遗传期的年期遗传质量全面展现出来,以事实有力的条件数据使他们在生育面前口服心服的接受选择,因为任何人不会接受一个残疾的后代、一个患有癌变的后代、一个低智能的后代、一个冷血的后代、一个无所事事的后代。
(2)保障我国人口按老、中、青、少、幼比率发展的平稳性:
保障人口发展的平稳性有两个基础性问题:一是生育性别的问题;二是生育间隔期的问题。优质遗传的普及就可以从男女青年身体成熟性开始,选择优质遗传年期,在自愿和可控下,保障每一对遗传夫妇儿女双全。这样人口发展的平稳性就全面彻底的得到解决。例如:2013年优质遗传期的年龄只有三个年龄次:24岁、38岁、39岁。
(3)保障每一个家庭都能达到幸福美满:
在人们的观念中,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是家庭和谐、儿女双全、健康聪明。数学遗传学能使每一个家庭达到这三个方面,因为在优质遗传影响下,每一个遗传夫妇都会在遗传方面做到“五个不接受”,五个不接受就是幸福美满家庭的基础。
(4)数学遗传学的确立为当代所有人建立一个各自的健康档案,并为医学研究和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它的作用:
1.健康遗传的婴儿要不要注射疫苗;
2.健康遗传的人与流行性疾病;
3.条件癌变与性质癌变的区分;
4.早期激发癌变是不是与“高等饮食”有关联;
5.重大恶性病变与早期治疗;
6.各种病源与病情关系及激发病源的条件;
7.一般疾病与保健;
8.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保健。
参考文献
[1] 潘永祥.自然科学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