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文1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问题 改革

从2001年至今,我国小学和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实践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具有培养学生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意义。因而,这门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为了积极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不少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门没有用处的课程。学生对它的喜欢程度也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是它的特点。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其他理论不同,它是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才是有用的理论。

然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其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本来就差之甚远,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革,一味地满堂灌。一味地用讲授法单纯地讲授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少联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就极易导致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对它产生空洞、抽象、无味、无用的认识,因而没有多少兴趣听讲,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变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认识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还何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呢?还何谈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能力呢?又何谈这门课程的价值呢?

2.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人们习惯的一种错误观念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单纯定位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且,在高校教学中,所谓的“理论性”往往被过于强调且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因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实践的现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个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

因为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少”的问题。这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一般占3/4以上,实践训练时间不到1/4。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每周的课内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大部分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仓促进行的一些训练如设计教案、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也就难怪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甚至毕业后仍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都严重缺乏。

3.实践教学科学性不强,教学技能训练不够系统、细致、扎实。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每周1-2课时来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但是,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至今只有理论教材,没有规范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所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项目、组织形式、程序、重点、评价等完全靠任课老师来设计、操作。这就很难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一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细致、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比如,不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朗读、自由演讲、讲导入语、设计板书、提问等基础训练就直接开展说课训练、试讲课文训练;不让学生观看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讨论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就让学生设计教案;训练中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评及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应付训练而教师不作严格要求,等等。显然,即使实践教学有较充裕的时间,如果组织、实施不够科学、扎实、严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首先,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易懂、有用,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学好理论:其次,因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论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也恰恰是搞好其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让学生先感受、体会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际,再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历小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模糊记忆中。在他们对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没有任何具体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论,理论就会显得枯燥、空洞而难以消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先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具体感受、体会,再开始学习理论,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传统的做法都是在学期中段或末段理论学习过半时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到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学生观摩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学、中学现场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第4周才开始启动理论教学。当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认真、投入地观看,写出比较详尽 的课堂实录并保存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以后随时把这些课堂实录带到理论课的课堂上。带着观看课堂教学实况的感受和经验开始后面的理论学习,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举出那些观摩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理论将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无味。

当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学期中段或末段,教师还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观摩教学录像或观摩现场教学的活动,并把观摩和理论讲授、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2.突出理论重点,强调其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语文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论、新变化,例如,反映语文新课程总体指导思想的四点课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性质观,全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教学对话理念,个性化写作理念,综合性学习理论,语文新教材的巨大变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前者对于学生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新理论,了解这些新变化,无论学生具备多么优秀的教学基本功,他们都无法成长为合格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而后者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学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至关重要,而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正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所以,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两大重点方面来精讲细讲,对其它内容则可以少讲或略讲。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英文中称“case”,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义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为相互脱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并能帮助他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或者认识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学会提取案例中的理论成分来对照自己学到的相关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理论修养,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思考其合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广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用文字记述的反映教学中一些具体情况包括经验、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学案例,如方智范、赵志伟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评析》中的许多案例,文字记述的详细的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现场教学,教案,教师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等等。这几种案例都可以具体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案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常见策略有:(1)呈现案例,解剖麻雀,内化理论(主要用于系统理论讲授中);(2)呈现案例,展开讨论,把握理论(主要用于个别理论探讨中);(3)案例观察,做听课记录,写评课报告(主要用于观摩教学中);(4)案例开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主要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中);(5)案例呈现,系统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试讲前)。

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能够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真正把这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为改革学生总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可从这门课的理论中精选出一些重点专题,如“语文素养”观、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语文课程性质观、对话教学理念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讨,最后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分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评点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那些重点理论,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等多种优良品质。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引导。而且,理论教学中要保证至少开展两次这样的活动,所占的理论课课时应在6课时左右。

三、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时。

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课时充足,学生才有时间进行多个项目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多次登上讲台。反复进行训练。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证。要专门安排每周至少两课时一共不少于36课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在理论课的54个课时中,还要抽出约18个课时安排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汇报和讨论等活动,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要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只有单本理论性教材的现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一套实践教学教材,可将其定名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当然也可以组织多所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联合编写。两套教材在内容上互补,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如理论性教材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知识,训练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训练内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较易理解。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也会因有案可依而就较易上手,既能保证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

3.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科学安排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和程序。

在实践教学没有教材无所凭依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其地位、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训练项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及综 合性的模拟试讲训练;训练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例如,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1)学生课外练习普通话、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2)课文朗读技能训练;(3)自由演讲训练;(4)教学观摩及评课;(5)语文课导人技能训练;(6)语文课板书技能训练;(7)语文课提问技能训练;(8)语文课讲解技能训练;(9)学生课外进行教学设计训练(编写教案);(10)说课技能训练;(11)模拟试讲课文训练(即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最好采用微格训练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项都是学生必须单独登上讲台训练的。这样,学生在最后模拟试讲时已经经历过多次包含读、写、说、讲的公开训练,语文教学综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4.扎实、严谨地组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不仅要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实、严谨地组织每一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学生训练前的指导工作。每一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师都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练习时间。并且,在布置训练项目及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让学生练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前,教师就要把导入设计的内涵、作用、要求与方法等要点进行指导,最好结合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入案例使学生加深体会与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计出有吸引力、有创造力的导人语,导入训练才可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课堂组织工作。在训练课上,要求每一位训练的学生要真正进入角色,认真投入地训练。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观众,认真观看每个学生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好整个课堂,让所有学生认真观摩台上学生的训练,不能出现一人登台认真训练而其他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认真组织,使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成为一个气氛庄重、热烈、活跃的学生充分锻炼自我、表演自我的舞台。

再次,做好学生训练后的点拨与评价工作。每名学生训练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训练的得失。教师一定要首先肯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励、称赞学生训练中的优点,然后中肯地指出学生训练中的不足。教师不能以过高的要求对待还未正式踏入讲坛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训练体会,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每个学生训练完之后。自己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训练进行评价。效果是真实、贴切的。而同学的评价往往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准确地指出一些亮点、优点或缺点、问题,使训练者容易接受。教师如果营造出这种积极的氛围,用学生训练的范例去引导所有学生,就会对所有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实效。

小学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小班化 教学策略

现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语文科目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汉语是我国的母语,学好语文是保证学生良好沟通,促进各科成绩逐步提升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效率和表达沟通能力,而且是衡量我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手段。为了切实实现小班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保证创新思想的应用,并逐步改进教学策略,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从而抓住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氛围。

一、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思想由来已久,与以往的多人数、集体上课相比,小班教学更容易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新趋势。教育公平、教育价值观等理论是其基础依据,经实践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班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展现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班教学不是一句空谈和口号,要确保语文课程小班化教学的时效性就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实际的内在诉求,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并与他们成为朋友。另外,教师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小班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氛围的构建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班教学,目的在于使教学更公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小班课堂的环境氛围营造,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简练的、富有幽默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适当地采取互动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例如,教师可以编制一些简单的猜谜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三)采用更具生活气息的教学策略开展小班教学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对策,教师要根据教案的设计实施课堂授课,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增强小学语文小班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将生活融入教学。

1.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由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提出,小学语文小班教学应该更富有生活气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契机,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慈母情深》的时候,可以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并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2.采用多媒体设施构建一个生活化教学的场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将计算机、互联网、交互白板等新兴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它能为学生创建一个有效学习的环境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并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策略,使参与小班教学的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真正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其中。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梅花魂》时,就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梅花的姿态和气节,进而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丰富小班教学的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小班教学的课堂人数较少,给每个学生都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改变以往的单一考核模式,把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留给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展示,并记录最终成绩,使其成为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创新精神,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转变学习方式为目标。针对这样的现象,开展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它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改变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蓓菲.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梁丽文.混合学习促进小班化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3,10:65.

小学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文3

摘要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堂就应该让学生在自主的想象和联想中再现文字所承载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文字中倾注的感情,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课程中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发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继工具性后,人们关注最多的一大特性。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段话指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注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 “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

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关爱他人,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备课开始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在备课时明确课堂教学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创设具有渗透力、影响力的情景,从学生活动的时间、表现的机会、成功的体验等角度去设计教案,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品味、讨论、判断、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有活动的空间,有表现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敢说敢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呢?针对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三、作品欣赏与人文素养的养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同样要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赏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名家的风采,才能感悟到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爱上文学,也才会喜欢写作。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文学作品是美的,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无不具有求真的人文精神,文学作品欣赏,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在作品赏析过程中,燃起情愫,在作品赏析过程中,潜移默化。

四、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在朗读课文时,在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让学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五、诵读训练,体会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体现在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课文中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不仅能积累语文知识,更能指引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体会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让学生在自主的想象和联想中再现文字所承载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文字中倾注的感情,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课程中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教育迈向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杨定明,呼唤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回归,语文学刊,2006 年第9 期

小学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文4

一项研究要走得久、走得远,首先在于方向的明确。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语文教学)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联盟”首先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是开展儿童文学教育的逻辑起点。2012年3月,联盟顾问、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作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诚如方卫平教授所言,儿童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人生内涵、艺术魅力,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这些作品中,小读者和大读者们既可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人类所积累下来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既是他们课堂学习的一个乐园,更是他们可以追寻的一片文学天地,可以遥望的一个精神远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正相关,这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认同。浙江有2013年,“联盟”开始酝酿和思考建构儿童文学课程,以期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在不少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大家进一步明确到:语文学科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发散的。语文课堂的基本姿态,除了讲授,还更应该重视引导,从教材学习向课外书籍拓展,从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从相对狭隘的知识获取进入更加广阔的语感培养、审美体验和文化吸收的自由空间。三年来,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刘堂江等多次到会,亲临指导,就“联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策略,提出了各自的经验,为“联盟”的各项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和深入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后盾。

二、课堂主导课外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儿童文学教育走向深入的主阵地。在这几年中,“联盟”组织了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力地推动着儿童文学与小语课程改革。“联盟”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6次课堂研讨活动,形成了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课例成果。其中,既有义务教材中的童话课,也有各校校本教材课,还进行了数学童话课、绘本阅读课、儿童文学小说阅读课、诗歌教学课、寓言教学课、民间故事阅读课等多主题的教学实践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文学教学的内涵。2014年3月,在我国著名童话大师,《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先生的母校——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一小,“联盟”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举行了第六次活动,来自北京、浙江、上海等600余名小学语文教师,聚集一堂。会长何夏寿执教的民间故事阅读课《鲤鱼报恩》,更是开启了童话教学跟民间故事结合的探索之路。周一贯老师在评课中说:何老师本着对民间文学的珍爱和推广民间文学的担当,选择了这一类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把民间文学从被语文教学遗忘的角落里“营救”出来。这节“另类”语文课,启示我们语文教育不应偏守在现代文明的殿堂里,把三千宠爱结集于“教材一本”,而应该问鼎民间,亲近民间,走进民间唱“民歌”,将民间故事(民间文化)作为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母语教育因为“民间”而更接民情、更得民心。精彩纷呈的儿童文学教学课例的开设,轻松有趣的文本,童心勃发的课堂,独到的儿童文学教学思想,睿智的文学教学方法,彰显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独特魅力,大大开阔了教师们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视野,展现了“浙派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以及沉醉其中的激情!

三、系统推进文化渗透

小学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阅读;网络教学

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多媒体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也使得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摆脱“口授+粉笔书写”的传统教学模式,还需要语文教师自觉利用其声、光、色等具体形式,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琐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过去延续千年的语文课程由单一读、写的“动口+动手”模式变成以读写为基础、运用各种视听手段深化教学内涵的“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形式、强化了教学效果,还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有意地将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下文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自身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是学生、文章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和文章之间的对话交流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积极的思维运转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思考、获得启迪,而老师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其拨开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重重迷雾,引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和阅历引导学生,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范围难免受到限制,要求学生多读多思考、熟读精思成为空话套话。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所谓的“熟读精思”成为现实,现代教育技术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为学生多读精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量呈现爆炸趋势,信息越来越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倘若依靠老师的个人阅历来丰富学生见识显然是行不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全方面、立体化为学生呈现各方面信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以往的“死水”课堂变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泉水”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是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做题和老师讲解的模式,这属于典型的被动式教育,学生阅读的重点是为了做题而老师讲解的重点也大多是做题方法,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道理以及文章的巧妙之处大多知之甚少,这属于典型的死水教学,整个教室安静得如同一汪死水,老师提问投石方能掀起点滴涟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基于老师讲解的层面。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还使得辛苦备课的老师吃力不讨好,虽然口干舌燥、体力不支,教学效果仍然微乎其微。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再“沉默”,多媒体的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对阅读文章进行了解,这种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效率提到显着提升。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小女孩的处境凄惨,我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以及视频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再来让学生相互交流,用具体的形式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诗词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非常有效,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既枯燥难懂又乏味无趣的文言文和诗歌课堂也变得生活活泼起来。如在教授古诗《早发白帝城》时,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教授资料查询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询关于长江和白帝城的资料,通过观看网上的资料,学生对长江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白帝城所在位置有了大致了解,再回到课程本身,告诉学生课堂内容就是追随大诗人的脚步游览三峡风光,学生便兴奋不已,很多同学对课堂内容充满期待,由于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以往课堂的胆怯心理不复存在,整堂课的氛围非常活跃。

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导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主动学习、想要学习的意识才是课堂教学最应重视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非常有限,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体,都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小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客观认识不足导致课堂上他们对这些文章提不起兴趣,这时候,老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物体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物体有一个基本的视觉认识,再学习课文就会容易很多。

在小学语文阅读文章中,有很多文章都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虚拟的故事,这时候,要想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文章中的故事及人物,老师就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令他们身临其境。如《穷人》《凡卡》《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章,这些故事都有相应的视频资料,老师可以下载视频资料或者相关图片给学生观看,以视觉的直观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同时,由于这些文章的结局都具有不确定性,老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和认识对文章中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编排,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这种没有固定模式和答案的教学演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更好的领悟文章的美妙之处。

遇到科技类的文章,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更显得重要了。科技类文章通常都行文严肃、古板,没有故事类文章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也不如风景类文章富有想象力,往往科技类文章是学生容易感到厌恶的文章类型,这类文章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难以教授的类型。如文章《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片典型的科学小品文。蝙蝠长什么样子,什么是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心中,是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绊脚石,倘若这些疑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对其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习这篇文章想要训练的创新思维也就难以实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只能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对学生进行讲解,然而,新时期,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些问题不再艰巨,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询,学生看过之后,开阔了视野也活跃了思维,

再去学习文章内容,便不再困难。

现代教育技术能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依靠公式也不能按照定理,一个简单的词语运用往往需要旁征博引、再三举例,因此,有人比喻说语文教师要给人一滴水,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装备和储量。同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再三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语文学习必须有广泛的学习面。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书本,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广度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传统的教学资源壁垒得以打破,好的文章、优秀的教案以及文学作品、音视频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不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获得教学资源,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从数量上以及质量上得到明显提升。这也符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对《观潮》的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虽然大体上了解了钱塘江大潮,但是大潮的气势却不是通过文字就能表现出来的,很多同学没有去过钱塘江,更没有观赏钱塘江大潮的经历,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引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以及新闻报道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学生看过之后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更深刻了,对文中的相关描述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认识,学完,《观潮》之后,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表示想去亲眼看看。这种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感受到文章描写的壮观景象,是文字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更多的创新之处和发展之处。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阅读课堂,对于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都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堃钰.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契机[J].教育科学科研.2013(01)

[2] 陈占军.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

[3] 牟月辉.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时机[J].新课程学习·上.2011(05)

小学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文6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小学语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67-02[ZW(N]

[作者简介]张金秀(1966―),女,本科,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直属机关第一小学校长,小学高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也是一样,一堂优秀的课必定会有必要的预设。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习惯于全盘预设,尽可能地让课堂发生的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为这样的课堂才是完美的。其实不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知道,除了预设外,课堂还有丰富的生成资源,学生在这之前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所学知识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同时也是知识的建构者,从以前的被动地位逐步变为主动地位。

课堂生成往往是教师在备课中的留白。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发生成的问题,其中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我们一般称为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这种生成性课堂资源就像是智慧的火花一样,并不是一直都存在,只在那一瞬间,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并对其加以利用,将会是激发学生灵感和思维的重要资源。然而,笔者在很多课堂上发现,我们的教室还是缺乏对课堂生成资源良好的引导和处理,过于注重对预设的遵循,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课前到课堂中都利用好生成资源。

一、课前准备中做好弹性预设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备课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还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情。

凡是备课,就逃不脱预设,而弹性预设则是指教案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首先会保证大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但同时又非常灵活。无论是教学重难点,还是教学过程,都会预设,但同时又是可以调整的。这样的弹性预设才能真正促进有效生成。如笔者在设计《山谷中的谜底》教案时,在整堂课中设计了三个问题板块:1.山谷中到底有哪些谜?2.是谁后来解开了这个谜底?你读懂了吗?3.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这三个板块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好像要去寻找那些谜底一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一时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和学生都有很大的空间,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又有许多出彩之处。这节课在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对部分教学内容做了局部调整,进行了弹性预设,最终保证有效生成的出现。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做好弹性预设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获得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利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

二、课堂中合理利用生成资源

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弹性预设,那么在课堂中定会出现许多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些生成资源有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挖掘。

通过对优秀教师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教师大多属于“智慧”型教师,他们往往能把课堂变成学生讨论的大课堂。首先,智慧型教师要改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教师中心,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和主体,教师要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就小学语文课来讲,教师改善教学方式有助于在课堂上将潜在的生成资源激发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多给学生拓展延伸内容,让他们在延伸中进行深度对话。同时,教师更应该把握语文教学的精髓,深度挖掘文本,实现交互对话。我们发现,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大多来源于对语文文本的挖掘以及交互对话。教师深度挖掘文本信息,找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点,以此设计出大家有兴趣的讨论话题,并引导大家各抒己见,激发思维的想象。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自己与学生平等对话,更要让学生之间的对话多起来,也要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点,生成资源往往会在关注点中出现。具体讲,教师不能放过学生的质疑。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提出问题往往更有价值,学生的质疑也正是来自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及其知识结构,对教学中的某个关注点产生疑问。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从学生的错误中寻找生成资源加以利用。学生的错误在教学中非常多,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突出的进行探究,这里的错误就是生成资源,对错误的解决过程也是对生成资源利用的过程。最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够收获更多。最后,教师还要将学生回答问题中的亮点抓住,亮点往往稍纵即逝,抓住亮点就是抓住教学资源,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超越的过程。

在课堂中,要促使潜在的生成资源展现出来并加以利用,还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具体讲,学习资源要开放。教师要突破原有的固定的教学资源,带入新的教学资源。如学习关于的事迹,学生大多不理解那个年代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前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学习方式也要开放。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弊端比较明显,教师要结合实际的课堂情况,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努力创造生成资源,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最后,教师还要保证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开放。生活处处皆资源,教师每学期应该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中去学习。如笔者每学期都会抽出一两次课带学生到学校外面去参加社会实践,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文,这些是课堂比不了的。在社会中,学生更容易迸发出生成资源,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有效的知识。

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是多变的、复杂的,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和课中都应该创造机会,开发学生的生成资源,最终实现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