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辅导员 现状 困境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87-01
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育目标,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制定的。2010年5月,浙江省委教工委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维护校园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职责是进行政治工作,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一)队伍结构失衡。
(二)学历层次低。
(三)专业化程度低。
二、我院当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困境
(一)辅导员师生比严重失衡
自从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原本就略显紧张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一再的扩大,造成辅导员工作量增加了不少,编制却没有增加,工作只能是做到面上而不能细化到一些小问题了。
(二)事务性工作多
一般一个辅导员实际上要负责近400名以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按规定应为200名学生),每个人都得管,每项工作都得管好,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各个方面。除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和日常的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
(三)时间约束性强
工作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界限,中午午休基本没有,晚上、节假日加班也是如家常便饭一般。遇到突发事件,无论天气如何都得尽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工作的跟进做好铺垫。
(四)工作机制不完善。
(五)工作成果难于体现
思想的渗透性、反复性,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一些看似简单的教育工作,往往要经历数次反反复复、周而复始的漫长疏通引导过程才能有效的完成,相比较专业教育更为复杂。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漫长并且曲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通常在很久以后、当学生自己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之后才会慢慢的体会到或者是自觉认同而表现出来。另外,辅导员的工作,深受所在院系领导重视的程度、同事配合的情况、学生素质的高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工作成绩和效果难以通过一定的硬件考核出来。
三、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多方保障辅导员队伍稳定
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辅导员在学校日常管理、后示范建设、学院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无论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构建和谐稳定公寓、打造平安校园的需要来看,辅导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行政人员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介于辅导员队伍的特殊性,学院人事组织部门要在政策上多给予支持,在职称评定指标上多向辅导员倾斜,在待遇上再有所体现。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情留人、政策留人、事业引人。
(二)引进专业对口人才,增加骨干力量
根据我院专业对口的辅导员人数极少的现状,和全院编制的实际数量,引进具有教育学、管理学、社会伦理学、法学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我们的辅导员队伍当中,特别是要引进一些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中高级职称人才,用新鲜的血液来充实队伍,优化队伍素质结构,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开展传帮带,为学院的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打好基础。同时,还应根据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学院的专业教师、实验员等中选配一定数量的责任心强、愿意做学生工作的人来担任兼职辅导员,承担一些辅的工作,并建立班级党建指导员工作制度,以此来充实辅导员力量,达到给专职辅导员减轻压力和负担的效果。
(三)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分工
健全辅导员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机制,区分好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不同侧重点的界限,班级内部事务的指导要更多地由班主任来统筹,做到合理分工。对于敷衍了事的行为,按照制度规定给予认真严肃的处理。
总之,要建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盾,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有条不紊的推进,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在创新中努力寻求发展。
参考文献: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 《老子》 辅导员 素质 结构
《老子》书中颇多君主(管理者)修养之说,我认为这些论述不仅可使古代君主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完全可以作为当代各级管理者提高个人素质的指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也明显增多。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日常事务的组织者、实施者与管理者。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均具有重要意义。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赖于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老子》中关于领导者或管理者的个人素质论,也为如何提高辅导员素质与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以民为本”与“以生为本”
《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P316
此段言论,《老子》以江海作喻,阐明理想的统治者应做到谦让、爱护其臣民,收敛个人的私欲,以美言美行对待老百姓,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校辅导员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及校园的和谐稳定。如何培养“四有”人才,辅导员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我认为,坚持“以生为本”对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与合理需求。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处于即将成熟又不稳定的阶段,表现为喜欢表现自我,成就感强,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尊敬等。鉴于大学生性格、家庭情况、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辅导员对其的思想教育工作需做到因材施教,设计出不同的倾谈及疏导方案。双方的沟通建立在互相信任与平等的基础上,谈话内容包括(涉及)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困惑等问题。在交谈过程中,辅导员应以朋友的身份,把自己置于当时的环境中,通过换位思考及自身阅历,为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及对策。
其次,辅导员应做到关心学生、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辅导员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事务外,还需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中去,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及遇到的实际困难。在日常工作中,应真诚地对待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为学生做实事,争取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在涉及各项评优评奖活动中,辅导员应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正确行使自身的权利,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对待经济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应积极创造机会,通过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同时加以谈心方式,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教导他们,以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引导他们树立“人穷志不短”的价值信念。在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的同时,应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奉献与索取”、“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让学生在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也铭记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谐发展,鼓励其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敏锐的洞察力
《老子・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P307处理难事应从简单的入手,实现远大的理想应从细微处着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处做起。
《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P309局面安稳时容易持守,没有发生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细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做得妥当,要在祸乱发生前做好准备。
《老子》以大事、难事入手,剖析世人立身行事的方法,提醒世人应细心行事。以大木、高台、远行作比喻,喻示领导者成就大事应有毅力和耐心,具备忧患意识。《老子》两段话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体现了哲人观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走访宿舍、学生干部的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困难,发现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扶工作。辅导员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兼通古外,及时发现、处理学生当中的新问题、新矛盾,积极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同时也紧扣时代主题,以重大历史事件及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相关的爱国、道德及安全教育。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为载体,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拓展,真正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长知识、增才干”,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宽以待人与无私奉献
《老子・第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1]P303
《老子・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1]P361
老子在当时历史环境中,深感世界的纷乱源于人民的私欲,为了平息人类社会的战争,他提出处下、不争的思想,同时希望通过嘉美的言词与良好的行为博得人民的敬重。老子的“不积、功成而不处、不争”思想,是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值得世人歌颂与学习。
高校辅导员自身的道德品质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由于大学生性格、家庭状况、生活习俗等存在的差异性,辅导员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会遇到不同的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首要条件。高校辅导员平时应做到宽以待人,具备和蔼可亲、正直诚恳、胸怀广阔、言行一致、举止得体的内在涵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
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高校辅导员受到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工作未受到充分的理解,致使其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作为一名辅导员,需要具备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谦让不争的精神,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生活态度、强烈的责任心来教育、影响学生,从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其次,制定合理的进修计划,通过自我修养的加强,提高工作能力。最后,多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共同分享工作中的得与失、喜与乐,挖掘自身的闪光点,从而达到自身的身心健康。
四、柔之胜刚
《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所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P350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取代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辅导员除了具备自身的良好素质及相关的组织领导能力以外,也需要学会运用教育、管理、心理学等方法规律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老子的“以柔胜刚”管理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大学生性格、知识结构、理想信念存在着差异,难免出现纪律性较差、时间观念薄弱、行为习惯不佳、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群体,因此辅导员不应采用行为处罚等极端的方式教育学生,而应开展细致的沟通交流及疏导工作。“刚性的教育”未必会带来预期的良好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深化师生间的矛盾。在开展教育的工作中,不妨实行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育方式,用自身的人生阅历及相关经验,去感召学生;教育学生应注意场合、讲究策略,注意影响,在指出学生的不足的同时也要肯定他们的长处,真正做到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的友谊。
除了上述提及的素质及能力以外,高校辅导员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及心理素质,广博的高校教育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服务意识等。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是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角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经济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只有逐步全面性地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及能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
[3]齐纳森.试论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素质修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3
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是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真实体现。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组织将参加志愿服务作为招生、招录人员和进行评优、表彰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许多单位依据《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文明委?2014?3号)和《志愿服务记录办法》(民函?2012?340号)有关规定,开展了志愿服务记录和为志愿者出具证明工作,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出具证明过程中,存在主体不清、格式不一、内容不全、随意性大等问题,影响了志愿服务记录的公信力和志愿服务证明的权威性。为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水平,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主体
按照“谁记录谁证明”的原则,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主体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依法设立的组织或单位;(2)需要出具证明的志愿者参加了该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3)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该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出具主体因合并、分立、解散或其他原因无法开具证明的,承接其工作的单位或其上级单位(主管部门)可以作为主体接续办理相关事宜。
二、统一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格式
为确保志愿服务证明的权威性、严肃性,出具主体应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为志愿者开具证明(推荐格式见附件)。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应包含下列信息:(1)志愿者身份信息,包括志愿者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志愿者编号等;(2)志愿服务信息,主要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时间(以小时为计量单位)和内容;(3)出具主体信息,包括出具主体的名称、负责人、经办人、联系方式等;(4)其他信息,包括证明编号、出具证明的日期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等。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应加盖出具主体公章。如需补充证明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其他信息,可以附件形式附后。
三、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流程
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按下列流程办理:
(1)申请。志愿者可以向有资格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单位提出书面申请,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其他形式提出申请。申请人应注明证明用途、申请日期和联系方式,并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号码。在多个单位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可向自己注册或经常参加活动的单位提出申请,由该单位核实汇总所有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协助;也可向具备证明出具资格的主体分别提出申请。
(2)受理。收到申请的单位及时核实申请人的身份信息和志愿服务信息,如申请人确实参加过本单位的志愿服务活动,则及时受理;如申请人未参加过本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则不予受理,同时向申请人说明原因。
(3)开具证明。受理单位应及时根据申请人的志愿服务记录如实为其开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并做好证明的编号、登记等工作,妥善保管好相关档案。
(4)公示。出具主体为志愿者开具证明后,应通过公示栏、网站、QQ群等方式在本单位成员内部进行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涉及多个志愿服务记录主体的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主体应在志愿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予以公示,接受本单位成员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监督。
通过全国志愿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在线注册和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可直接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打印志愿服务记录证明表格,到自己注册或经常参加活动的单位申请核实相关情况并加盖公章。
四、建立志愿服务虚假证明责任追究制度
按照“谁证明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建立志愿服务虚假证明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单位出具虚假证明或履行职责不及时的,将向其主管单位进行通报并由主管单位责令其改正。个人伪造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取消其因此获得的各项荣誉与优待,并书面告知相关单位。对出具、伪造虚假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单位或个人,探索将其纳入单位或个人诚信体系,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五、加强对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的组织领导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4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他非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首先,辅导员具有对学生情况了解全面的优势,他们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都比较清楚,熟悉学生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其次,他们有丰富的做思想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再次,辅导员的年龄、知识背景和经历都与学生比较接近,有利于缩短咨询双方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所以,通过一定的系统培训,辅导员就能对于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或发展性心理问题有选择地给予部分或全部地解决。
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角色、所学专业等原因,在兼职心理咨询时往往出现一些需改善的问题。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们的工作取向是以社会利益为取向。工作时所采取的方式大部分为命令和说教。由于专业背景和工作内容的限定,辅导员往往从品行和思想意识的角度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和行为的根源。以上这些情况与心理咨询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如果将这些工作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对心理咨询的过程造成损害,使咨询效果大打折扣。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完成心理咨询工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笔者归纳出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六个方面及从事咨询工作时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与学生在身份地位上保持平等
平等,指咨询双方除了咨询中的咨询师和求助者这层关系外不存在其他的任何关系,尤其是高低尊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咨询双方是两个实实在在的平等的人。咨询师的唯一目标是凭着他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人格,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所以辅导员在兼职心理咨询时,从走进咨询室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放弃平时工作中“高高在上”的学生管理者角色,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访者,才能真正地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效解决问题。否则来访者就会感受到压力,不能自由表达,咨询也就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2.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
以当事人的利益为中心是心理咨询的一项基本要求。它与思政教育中以社会利益为导向是不同的。心理咨询作为一项助人工作,其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来访者的发展障碍,充分挖掘来访者的潜能。所以其必然要以来访者个人的利益为导向。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尤其要牢记这一点。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妄加指责和批评,而要多理解和关心学生。当发现学生的行为逾越了校纪校规或道德要求时,辅导员不能本能地马上通报学校或家长,对学生进行惩戒,而应为学生考虑,采取对学生最为有利的处理措施。因为辅导员此时是一名心理咨询人员而非学校的管理者。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一定要掌握好哪些事情要为来访者保密,哪些事情是要与相关部门联系的。辅导员在咨询中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向咨询员吐露自己心理问题的细节内容,咨询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注意多倾听
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咨询技能。与普通的日常交流不同,心理咨询的倾听需要很强的技巧性。长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往往不注意倾听。有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把话说完,辅导员就自认为完全知道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了,马上就开始为学生“指点迷津”。这种“我说你听”的交流习惯在辅导员的咨询中常常出现,影响了咨询的效果。其实,倾听不光是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所以,辅导员在咨询中要将自己“放下来”,多用心倾听学生。在被倾听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来自老师的理解和关心,往往使他们倍感宽慰,有利于心理问题的消融和解决。同时学生对于自身的问题会认识得更加明确和清晰;有时他们自己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辅导员在咨询中应区别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
心理咨询是通过谈话的方式,为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咨询师不会直接进入来访者的生活。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环境,使来访者发挥潜能、活出自我。使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相区别,使咨询双方不受其他角色冲突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心理咨询取得效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在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方面很有经验,如为毕业学生推荐工作,为生病学生筹集医药费等。有些辅导员在咨询中常依赖这些经验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以期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物质帮助可以为学生缓解一时压力,但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以后可能还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时,这种物质帮助形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辅导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建议的方式代替实际的帮助或者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5.辅导员在咨询中不能以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来讲,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品德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两者相互交叉,品德问题中夹杂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等于品德问题,但心理问题如果不注意疏导,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品德问题,品德问题也会转变为心理问题。谈论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目的在于分清学生问题的性质,指导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批评教育的方式纠正其行为。这种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方式,在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度以及交流态度上都与心理咨询方法迥异。所以辅导员进入心理咨询状态时要努力克服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思想意识化的倾向。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态度和原则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成长。
6.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正确对待价值干预的问题
价值是人对于各种事物是非好坏的判断。价值观是人们信念系统的核心,在心理健康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员“价值中立”,既咨询员不对来访者的言行做出任何价值判断,而是持无条件的接受态度,咨询员充分尊重、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和各种权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善恶是非标准或个人意愿施加于他人。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由于以往工作角色和咨询经验的限制,容易出现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这两类问题。价值评判指的是辅导员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判断。常对学生某类行为和特质表现出赞同、欣赏或排斥、厌恶等反应,而缺少接纳、理解与尊重。这些态度往往会对来访者和咨询关系造成损害。价值说教指的是辅导员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极力向学生推销、灌输他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咨询中的咨询员是一个“陪伴者”“促进者”。虽然他绝不否定来访者或是为来访者做出决定,只是陪伴来访者去面对人生,通过接纳与聆听真诚地去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鼓励和促进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自己作探讨,在渐增的自我觉察的基础上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行为,但他也会提供一套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心理的模式给来访者参考。同时咨询员也非常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价值体系,在咨询过程中他会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用一些公众观点来掩饰自己或欺骗他人。总之,在咨询过程中应避免任何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而是应充分地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并真诚地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使来访者更自由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二、对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建议
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六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订立职业发展目标,不断精益求精
心理咨询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咨询师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咨询技巧。所以兼职心理咨询的辅导员需要确立长远发展规划,树立精益求精的意识,不断鞭策自己进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率的帮助。随着咨询经验的不断丰富,辅导员就可以尝试接待一些患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不断进步,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就。
2.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拥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学知识是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至少应具备以下几门课程的知识: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等。除了这些基础课程外,辅导员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阅读一些心理治疗各流派的专业书籍,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和认知疗法等。通过深入阅读这些专业书籍,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会更为成功。
3.参加心理培训,多与专业心理咨询员交流
个人的成长对于心理咨询人员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多参加各种心理培训,如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治疗等。通过定期参加培训,辅导员不仅能获得个人成长、学习新的心理咨询技能,而且能交到很多专业心理咨询朋友。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将为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提供更大的保证。
4.在咨询中不能接待自己所管理的学生
辅导员和自己所带的学生平时接触很多,这种双重关系对于咨询双方都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以上四点都是对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应参考的建议,辅导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张传新.政治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发展前景;专业技能;职业化;荣誉度
1953年,清华大学试行了“双肩挑”制的政治辅导员制度,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几乎都设立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岗位并经历了从兼职辅导员到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辅导员岗位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大部分院校辅导员岗位至少要求本科学历,而且要求有逐渐提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趋势,甚至部分名牌院校要求应聘人员毕业院校必须为“211”、“985”高校,因而辅导员队伍目前呈现出一种队伍年轻、学历高的局面。然而,学历层次的提高、队伍的年轻化仍然不能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国家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和高校班主任及辅导员制度的建设意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也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学历层次与专业能力不成正比
目前高校人才招聘模式的转变逐步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水平,基本为本科以上。然而,因思想政治专业的人才数量还不是非常充足,大多数高校在人才招聘时并没有严格限制必须为思想政治专业,而是以学历为起点放宽了专业限制,很多文科类的专业从事了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个职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学历层次提升,但是专业不对口,没有心理学、管理学背景,不利于工作的专业化开展;另一方面因专业不对口,开展工作后,很多人甚至丢掉了本专业,发展前景更加模糊,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2.学历层次与发展前景不匹配
高校行政职能以教学服务为主,管理模式仍处在事业单位改制转型期,人才流动与晋升方式都还在摸索过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在目前的模式下一般只有三条职业发展道路,即转岗担任专业教师、校内行政岗位调动和级别晋升、职称评定。第一,转岗担任教师在目前高校普遍要求博士学位的大环境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历不够。第二,校内行政岗位调动对辅导员行业发展也并无益处,容易让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传承和人才培养机制;而级别晋升在我国事业单位改制的整体格局下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也非易事。第三,职称评定有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者因不担任实际教学,在目前职称评定制度下,科研成果和课时考核都无法达标,多数人止步于中级职称。
3.工作内容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本职是在党的领导下,面向大学生开展党和国家的理论教育、班级事务管理、心理生活辅导等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千条线万条线,都要穿过辅导员这个“针孔”去开展,结果辅导员成为了“保姆、收费员、报修员”等,而真正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工作流于形式。这种局面的发展一方面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同时也让辅导员无法在青年学生中树立应有的威信,让学生形成辅导员比专业教师“低一头”的错觉,两种负面影响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缺乏成就感。
4.专兼职结合的模式下,人员配备不达标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才缺乏,不能达到国家1:200的辅导员岗位设置要求,只能采取灵活模式,专兼职相结合,甚至不乏高校因为辅导员过少强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担任三至五年辅导员。然而,工作的实际告诉我们,专职辅导员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兼职辅导员则因还要担任教学任务难以兼顾工作。但是,仅靠专职辅导员,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的目标更是难以达到,导致应该紧抓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出现了人员的断档,让学生戏言“辅导员难得一见”。
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人才流失严重,工作系统性难以传承,工作职业化、专业化难以维系,而仍在从事该职业的同志则无法获得工作认同感和成就感,对自身发展十分迷茫。人数配置与学生的失调也让这支本应在学生群体中起重要引导作用的队伍丢失了最重要的思想政治职能,让各种恶性事件在高校屡屡发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已经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让思想政治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
二、强化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1.细化培训模式,提升队伍专业化程度
面对目前辅导员背景专业多样化的局面,必须大力建设辅导员队伍的长效培训机制,提升目前从业者的专业化技能水平。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和高校联合,邀请专家巡回开展内容丰富的培训讲座,进行校内、校际之间的交流;以高校为主体,对新入职辅导员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定期举办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等,不断打磨现有队伍的从业水平。除了以官方为主导开展的交流培训外,也要为辅导员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通过细化辅导员攻读学位规定,制定辅导员定期外出培训制度,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如心理学资格证书、就业指导资格证书,让大家术业有专攻,也更加有职业归属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不断培养专家化的辅导员,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畅通发展渠道,扩大队伍职业化规模
辅导员队伍以高学历青年人居多,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十分关心。只有从发展渠道入手,畅通个人职业规划的道路,才能留住人才,提升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队伍职业化规模的发展。上文提到,目前高校辅导员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有三条:转任专业教师、校内行政岗位变动或晋升行政级别、职称评定。转任专业教师和校内行政岗位变动都不利于留住人才,不利于保证队伍稳定化发展,因而必须从行政级别和职称评定两方面入手,改革人事制度,结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制定专门的辅导员行政级别晋升标准和职称评定制度,不再以学术成果、课程量等内容来评定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例如,国内部分高校目前已推行教授职称辅导员模式,既留住了人才,同时也推动了人才的职业化发展。
3.明确工作职责,细化队伍职业化方向
面对目前辅导员“杂事”过多、极大消耗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的情况,我们必须从队伍职业化发展的方向考虑,明确岗位职责,从行动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从辅导员自身岗位分工来说,我们可以考虑结合美国辅导员的发展经验,细化辅导员分工,改变现有的年级辅导员模式,设立心理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就业辅导员、奖评资助辅导员等;同时从学校层面推行科学化管理模式,扩大学校行政办公室、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层面,逐步推行直接面向学生的服务大厅办事模式,让辅导员从“保姆、收费员、保修员”的身份中脱离出来,真正深入开展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恢复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本色。
4.提升职业荣誉度,保证队伍可持续发展
每个行业都需要相应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维持对职业的热情度。辅导员行业也不例外。长期以来辅导员定位的不准确导致高校学生对辅导员倍感亲切的同时,认为辅导员岗位要比专业教师“低级”一点,甚至学校内部也偶有这样的观点出现,这极大地挫伤了从业者的激情,也不利于队伍的稳定性,使多数辅导员处在时刻寻求转行机会的状态。因此,必须从提升职业荣誉度入手,首先保证辅导员行业的整体待遇与专业教师持平,其次给辅导员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平台,让青年学生认识到辅导员并不仅仅只是“家长里短”,也都“各怀绝技”。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及时树立典型,进行先进事迹表彰宣传,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得到社会的认可。
衡量一个大学的好坏不仅是看它向社会提供了多少专业过硬、实力超群的人才,更重要是看它向社会提供了多少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品德高尚的公民。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推动其专家化、职业化的建设步伐,为我国的人才储备提供厚重的思想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2]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6).
[3]王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4]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态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06).
[5]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辅导员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一、国内外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
1、国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基本特点
(1)完善的准入、晋升制度
国外学生事务工作者(以美国为例)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和行政管理能力,从事初级岗位的人员通常需要具备相应的硕士学位;若要取得中级层次的岗位,还要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与之相对应的的每个州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或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点,为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培养专门人才。同时,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可以成为终身岗位,可聘为副教授、教授。
(2)专业化、职业化突出
国外辅导员表现出高专业化和高职业化的特征,相关学生事务管理者,除了具有相关的学位外,还必须通过辅导员职业协会的职业考试。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方向,从业者必须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等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高级管理人员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生事务管理经验和实践经验。
(3)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制度完善
美国的法律法规在世界上是最完善和健全的。同样,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除了有相对比较完备的法律的制约外,还有非常完善的行业规范的影响,许多工作只要按照现成的程序、步骤和规范去操作即可。如:《学生人事宣言》、《学生事务观》、《学生手册》、《学生组织手册》等等。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事务和规定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所有的学生权利、学生办事流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可见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2、国内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特点
(1)政治色彩浓厚,思想工作为主
1952年起,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主要工作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体实施者则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就要求较强的政治素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过渡性职业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主要有党政管理干部和业务教师两个方向。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出路要么放弃所学专业,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制度造成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缺乏职业归属感,造成队伍不稳定。
(3)专业背景多样,工作内容繁重
在我国,进入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背景要求不高,除了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方面以外,也有非对口专业的人才进入,如:机械类、艺术类、甚至于有兽医类。专业背景多样间接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多样化,“什么事都可干,什么事都要干”这是高校辅导员目前工作的主要情况,高校辅导员有如下形象比喻:“保姆”、“侦察员”、“灭火队员”、“管理员”、“服务员”、“传声筒”、“大班主任”、“办事员”……,可见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要承担许多非本职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国内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对比发现,国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相当成熟,我国目前高校辅导员从人员构成、专业化、职业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经过课题组成员对贵州地区高校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研情况,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队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辅导员人数较少,且人员构成欠妥
通过在贵州地区高职院校的调研统计,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数相对不足,没有按规定的比例(1:200)配置,整体构成存在三多三少,即刚毕业的大学生多有经验的年长的少,女性辅导员多男性辅导员少,兼职辅导员多专职辅导员少。此情况导致工作不能深入细致。没有辅导员数量上的保证,必将影响辅导员工作的质量,甚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2、繁重的事务性工作阻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过多,如:各种检查评比、奖勤贷补等工作,造成做学生思想工作、谈话的时间相对减少,各种工作的开展却缺少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的关心,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
3、工作与待遇的反差影响着辅导员积极性的发挥
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在职称和科研方面的成就,收入相对较高。而辅导员因工作性质和相关制度的约束,没有任何科研项目,也不能从事第二职业,收入相对较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重、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而待遇相对偏低,造成辅导员心理失衡,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积极性的发挥。待遇、收入和职称方面的问题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大障碍。
4、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不高
由于事务性工作过多,辅导员将不自觉地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面对大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强烈的学习愿望,由于自身对新知识、新科技学习的不够,缺乏有力的引导,使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受到削弱。
5、职责和制度的不完善,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当前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评价导向在于“无事就是功,有事全否定”,形成了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就是做好了工作;反之出了乱子,即使你辛辛苦苦,很有创新也是白干的局面。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一直沿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即抓干部和关注犯过错误的学生,对于中间大多数同学辅导员辅导的机会很少,此职责和制度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如何在高职院校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辅导员队伍
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见,辅导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新形势下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十分必要:
1、完善制度、法规,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良性发展
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的、稳定的辅导员队伍要以完善的制度和法规为保障。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辅导员队伍选拔、任用、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制度,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章可循。其次,在保持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人员分流,通过辅导员的人才合理流动达到辅导员队伍人员的整体优化。同时,通过必要的政策扶持,包括:培训、进修、外出调研、岗位补贴、晋职晋升、住房分配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实施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推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
高职院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的繁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明确辅导员和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思想引导、发展辅导、生活指导和组织管理方面的作用,使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断清晰,辅导员的工作不断规范化、职业化。
3、以专业化和职业化为契机,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辅导员的建设,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专业化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在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开办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辅导员专业,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二是加强辅导员工作人员专业化理论和实践的培养,掌握辅导员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树立专业意识,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对现在的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通过必要的认证来在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
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一是从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二是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使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三是应规范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方向,完善辅导员职业标准,定期对辅导员进行的考核和淘汰。
4、加强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加快学生工作学科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社会逐步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渗入,使高校辅导员面临着诸多挑战,辅导员只有成为高级专业的队伍,才能成功应对这些挑战。为此,鼓励辅导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加快学生工作学科建设变得十分必要。在国内高校设立学生工作专业,系统、严格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是培养专业化辅导员的有效途径,同时,在高校建立相应的学科点,鼓励辅导员对辅导员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展开科学研究,以促进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就要切实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总之,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罗清.《高进优出严格管理――关于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0,(2).
[3]韩静.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
[4]陈武.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