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1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2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在2013年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从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尤其是一些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生活事件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减少。因此,在这个发展与困难并存的时期,心理健康工作应该基于跨部门、跨学科的调查结果,顺应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一、项目设计
(一)目标
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通常将学生分为常态学生、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三大类。目前,广大中小学校虽然以常态学生为主,但同时也存在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而这三类学生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是不同的,应该为三类学生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医教协同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刻不容缓。医教结合的心理健康体系并不是要回到问题取向,而是希望为每一个层面的学生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务,以此提升心理健康三级预防工作的效率。
(二)内容
1.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与评估系统的研究
和高校相比,在中小学推行心理健康监测的工作一直还在探索中,相关量表和常模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但是,中小学在坚持以发展为导向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同样重要。因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工作。
2.不同需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与干预方案
对于常态学生、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服务。对于常态学生群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危学生群体,我们采取主动跟进式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对于症状学生,应采取综合干预,既包括心理医生和教师的共同干预,也包括干预手段的综合化,在用药的同时辅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辅导,在手段和人员两方面实现综合干预。
3.学校与医疗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协同机制的构建
对于上海市而言,以区为主体,发挥各区县心理中心的服务功能,能够更好地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转介制度,使学校在发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与医疗机构保持通畅的联系。
4.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建设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建设,给孩子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路线
通过筛查、临床评估和需求分析,将学生分为三类,每一类学生在后期有不同的评估内容。对于常态学生,以发展性指标为基线,开展日常的发展性辅导;对于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则结合发展性指标和症状指标,开展预防性干预以及医教结合治疗。并对三类学生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估,最终落实医教结合的心理服务协同机制的构建以及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详见上页图1。
二、项目进展
(一)中学生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发展领域也是不平衡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调查结果,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选择更合适的心理课程内容。
本项目对上海市四个区12所初中和12所高中除毕业年级外的一半学生进行了筛查。选用的工具主要包括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青少年抑郁自评量表(KADS-II)。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有所提高,主要是情绪问题:焦虑症和抑郁症。在筛查结束后,针对超出标准且愿意进一步参加项目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评估工具为简明儿童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工具(MINI)。
从初步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情绪问题是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高中生的情绪问题比初中生更严重一些,焦虑的人数多于抑郁。在现实中,由于抑郁容易导致自伤、自杀等不良后果,更容易引起教师的重视,而焦虑却常常受到忽视。调查结果提示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焦虑情绪。在对焦虑进行细分时发现,初中生中最突出的是社交恐惧,其次是广泛性焦虑,且初中生的焦虑问题随年级呈现显著性递增;高中男生的焦虑多和学业有关。在抑郁方面,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男生的抑郁得分都高于女生,差异显著。这些问题的发现给团体辅导的选题提供了依据。
此外,研究对情绪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划分。包括自身因素、生活事件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事件的影响最为严重。
由于情绪问题是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因此本项目首先开展初中生的情绪问题干预。针对常态学生,以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为主,并根据项目成果编制了中学生情绪问题预防手册供学生学习使用。针对高危学生,开展为期八次的预防性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由一名心理医生作为主带领者,两名教师作为副带领者,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心理医生与孩子的接触比较少,可能导致交流不畅,而教师的存在可以很好地促进交流的进行。团体活动的主题为“青春飞扬,快乐成长”,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掌握认知与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联系、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降低自己的焦虑/抑郁程度的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提升从环境中获取支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和自我价值。针对症状学生,以心理医生为主进行心理干预。
此外,教师和医生共同制定了一些干预方案和手册,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由心理医生建构框架,教师来完成具体的活动设计,并采用对照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团体辅导结果显示,焦虑组有显著的好转,但抑郁组转变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焦虑解决起来更容易,而抑郁往往涉及较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较难解决。对接受团体辅导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绪状态与之前相比,完全改善的占7.1%,略有改善的占14.3%,部分改善的占78.6%,不存在情绪状态与之前相比恶化的情况。
(二)小学生
从调查中看出,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更突出,最主要的问题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项目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干预主要是从行为干预、家庭辅导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开展。
行为干预部分以团体游戏辅导为主,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招募学生加入团体,开展注意力、观察力、控制力的训练。此外,还进行了行为规划能力的训练,包括上学物品准备、放学物品准备、完成全部作业、完成一日安排、优化一日作息五个版块。
家庭辅导涵盖了八次父母沙龙,采用体验式的形式,帮助家长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看待、正向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详见图2)。此外,还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氛围调整,即帮助家长调整教育观念,营造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药物治疗部分,对于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的孩子,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教师可以协助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并跟踪服药情况。此外,医生和教师还需要进行定期的案例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三方面综合的干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接受综合干预的学生和接受纯药物干预的学生相比,核心症状有了更为明显的改善,日常生活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项目收获
(一)心理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教师在对学生心理症状的把握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心理医生也对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项目也使得更多心理医生愿意投入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干预中。
(二)形成了纵横联通的协同服务模式
上海市在市心理中心和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各个区的心理中心和精神卫生中心,并与中小学校的心理室紧密联系,实现心理教师、学校、家长和心理医生协同服务。
(三)优化了学校心理服务网络与方案
每个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小组由分管领导、德育处、教导处、青保、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组成。
(四)改进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4-0016-03
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现实的状况,还是已有调查研究都表明,高中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可现实的问题是:虽然需求和呼声很高,但教育效果有限,尤其是较偏远地区的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的根本原因除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缺乏和体制问题外,没有针对性的教材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尽管国家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以来,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学校特点、生源特点以及学校内部资源的构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些只体现学生共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对于特色学校来说显然有诸多不适合,因此,开发适合本学校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势在必行。
一、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教材的思考
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通用教材,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他们认为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能够被选用的教材形式常见的有三种:
第一,选择现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伍新春、乔志宏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叶斌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学生用书);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马志国主编的《心灵成长导航(修订版) (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试用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戴耀红主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心灵体操》;蓝天出版社出版,司家栋主编的《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主题方案》等教材被多地采用。这类教材的优势是内容系统性强,以高中生心理年龄阶段特征为依据,通过典型案例对当前高中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归类,并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不足是,教材只注重普遍性问题,对于特色学校和特殊学生群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二,选择可读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田京生、 耿增海编著的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尹朝勇主编的《让青春更阳光: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俞国良主编 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等。这一类教材可读性强,内容通俗易懂,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成为学生的自助读本,是学生喜欢的教材之一。这类读本的不足在于:内容泛化,缺乏针对性。
第三类则是各地的校本教材和一些心理自助手册,这一类教材针对性强,体现了区域性特征,为本地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实施方案,是比较适合当地实际的教材。其中校本教材的优势是可以更好地为本地(本校)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仅注重共性问题,还考虑到其独特的学校特点和区域特点。因此,笔者提倡各个学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二、酒泉市实验中学的结构性特点
酒泉市实验中学是一所由中等师范学校转制而来的普通高中,作为师范学校的历史很悠久,但作为高中,酒泉市实验中学只有六年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学校特色、学校资源整合都还在探索形成期,这使酒泉实验中学作为普通高中具有了以下结构性特点:
(一)学校班级构成特点
转制后的酒泉市实验中学班级构成主要分四部分:
一是实验班,学生中考入校成绩相对其他班较高,有文科走向和理科走向两个方向,这两个班的学生是高考升学率的主要保障,他们存在的另一个目的是发挥其学习上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各班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两个班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能力相对较强,他们的问题集中在学习品质和焦虑情绪的应对方面。
二是艺术班,从高一到高三,每年级各设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班,突出部分艺术特长学生的优势,高考的方向主要以艺术类学校为主。这四个班学生文化课成绩参差不齐,而且在校的大量时间用于艺术专业训练,所以,无形之中加大了管理难度。诸多原因使这些班级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更为突出。
三是普通文、理科班,占学校学生人数的大部分,横向比较来看,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大,但品行差异大。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成就感低,部分学生目标不清晰,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留恋网络,早恋、打架、撒谎等问题行为较多,且具有普遍性。
(二)学校生源特点
由于实验中学是一所新型高中,升学率与酒泉市区其他同类高中比相对较低,生源构成是造成低升学率的主要原因。学校生源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成绩差。学校生源来自酒泉市七县市农村和城市中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学校,以2013年为例,学生中考入学平均566分,这基本是报考酒泉市其他高中落榜的学生,仅就文化课成绩而言,已是全市最低了;其次,实验中学生源来源范围较广,既有农村生源也有城市生源;既有偏远农村的学生,又有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城市学生占全部学生比例约20%,其中个体差异性很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长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养方式差异也很大。
(三)学校师资特点
学校80%以上是中青年教师,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现有专兼职教师123人﹙其中聘用教师3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55人,硕士研究生34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育专家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3人。近年来,学校还从省内外知名高校选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使学校师资构成有其独特优势;教师善于钻研,教研能力突出,敬业精神强,但面对生源质量较低的事实,为提高升学率很多教师超负荷工作,压力较大,个别教师已经表现出职业倦怠症状。
独具特色的学校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生源构成,使酒泉市实验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元化、多层次性特点,也更具有挑战性。为了使实验中学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履行学校发展的宗旨和目标,我们必须要有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基于对酒泉市实验中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以酒泉市实验中学为蓝本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结构应该着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兼顾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辅导策略。
三、以酒泉市实验中学为蓝本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结构
基于酒泉市实验中学的学校结构及生源结构特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结构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不同类型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策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同时又要清晰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班级的学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职业定向,应该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辅导内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指导学生个体为自己策划生涯规划书,尝试从高一开始规划自己的三年高中生活,进而规划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二是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班级进行团体生涯规划辅导,例如:高一以学习规划为主要内容,高二以目标定向和学习中短期目标确立及评估为主,高三则主要把高考志愿填报及职业规划作为主要内容。
对艺术班的生涯辅导除要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之外,还应进行入班前的心理筛查,心理筛查可以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个月内运用相关的量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班级提供依据。
(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然要包括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由于实验中学生源的特点(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良,中考成绩相对较低),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校本教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应该有别于其他高中学校,学习辅导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重点班的学生,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学生只是比普通班的学生入学分数高一点,他们的学习自主能力、坚持性相对于普通班而言,要强一些,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发展性辅导,应侧重每一科的学习方法、技能的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指导,另外还要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对普通班的学生以矫正和激励为主,学习辅导内容包括:学习中近期和远期目标的确立;学习习惯的养成辅导;学习自觉自主能力的培养;不良学习行为的矫正;学习中的合作与促进等。对艺术班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则需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行为矫正方面。
(三)不同年级学生的辅导重点及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成熟和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的辅导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收集个体成长发展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校本教材的组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体验,便于学生及时自觉调适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促进其自我成长。
高中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年,学生从不同地方来到新的学校学习,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此,高一阶段应该着重引导他们解决从初中升入高中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更新、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整等,使学生尽快步入高中学习和生活的正轨。
高二学生处于“断层”时期。高二上学期,特别是文理分科之后,学生刚刚有点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班级气氛和人际关系,马上又面临人际的重新调整和学业上的重新定位,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时期都会感到困惑和茫然。这些曾经在中考中失利的学生面对前途的迷茫和学业的压力,往往会感觉“有压力没动力”,部分学生通过吸引异性的目光来获取成就感和价值感,还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此奋发向上,为高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二下学期,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适应,大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任务的紧迫性,开始进入状态。由此班级的气氛也变得紧张,同学之间交往明显减少,对学习的关注超越了对人际和其他方面的关注。这一时期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焦虑和孤独的应对方法,厌学情绪的干预策略,异往中的问题以及对未来人生的规划等。
进入高三,学生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除了学习上的投入,他们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人成长,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常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的压力,这些都促进了他们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由于社会阅历的局限,学生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除了面临升学抉择,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高三学生感到更加迷茫烦乱,迫切需要指导和关心。高三下学期,高考临近,考试前的不良反应(如睡不好、吃不下、抑郁不安等)、考试后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导致的情绪问题、追求理想与止步不前的现状的矛盾等是困扰学生最多的问题。整个高三阶段,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考试心理的调适、考试后学会分析总结以及调节心态显得至关重要。
(四)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面临多重矛盾,既渴望同伴交往,又感到孤独;既希望独立自主,又不能摆脱对父母、朋友的依赖;既希望有所成就,但又屡次遭遇学业的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在诸多矛盾中成长,个别学生常因承受能力较低又过于敏感、压抑而出现心理异常。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还应把学生常见的心理症状归类,增加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自评量表,学生可以对照症状及症状自评结果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寻求帮助,也便于教师较早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
(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还应关注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继而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作为实验中学这样的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一方面,长期面对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付出与回报的失衡,使教师持续感受到挫败感;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中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背负沉重的压力,持续的压力状态使教师出现身心疲惫、烦躁、厌倦等问题。因此,校本教材内容要包含教师自我调适及自我减压的措施和技巧,为教师心理自助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建构应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应根据每年高中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增减,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增添生命的活力。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心育工作者,如果我们竭尽心力所做的工作能对某些或某个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我们将不遗余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宏燕.浅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J].吉林教育,2010,19.
[2]张润娥,徐双社.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思考[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1.
[3]陈海英.普通中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J].文教资料,2007,13.
[4]张士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3-26.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70-01
1.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应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能够使得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顺利进行。教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不难,但是能够教出品德优秀的学生却不容易。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一线工人",可见德育工作在班主任工作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一个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临困境能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接受外界的不同情况,心地善良,为人正直,与人交往中能够互相理解,吸取他人好的一面和抵抗不良因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总是把别人想象得很偏激,那就难以接受别人的建议,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对德育工作就是一项重大阻碍。
1.3 方便了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让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这一时期心中所想,通过畅谈心事,彼此了解,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彼此信任,这样一来为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另外,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之前,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详细调查,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班主任通过掌握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辅导方式。班主任在调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未雨绸缪,使得日常管理工作更加顺利。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2.1 班主任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班主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班主任的工作中,要积极营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努力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发挥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班主任要学会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要在班级、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级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班委会、共青团组织、班级的文化墙、班级口号、班歌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集体积极的氛围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理场"。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以情绪表现出来的,而情绪的产生来自于个体对事物的态度、看法。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维护和调试能力,学会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事物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从而获得个人的不断成长,体现心理辅导"助人自助"的意义。
2.2 班主任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高中班主任在师范院校学习的时候都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如果再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全可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选修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介绍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特点,及时觉察自身存在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通过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保证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选修课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与自主活动,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包括行为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要注意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2.3 做学生的个别咨询与辅导。高中阶段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对高一的学生,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接受新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高二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班主任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在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高三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老师、家长的期望,给高三的学生心理增加压力;一些学生对成绩、考试等看得很重,不堪重负,变得疲惫、紧张和烦躁,心理上难得片刻宁静。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减压,不要把某次考试成绩的好坏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在日常的学习中确定目标、注意力集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自然会有新的收获,有新的进步。
3.结束语
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是高中班主任重要的工作职责,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和途径。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高中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习任务,形成良好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 ]陈露,邱芬.关于高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1,14:254.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5
关键词: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课堂教学
可以说,心理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面对这种现状,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努力在生物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这一节,通过对母亲怀孕、分娩、哺育等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二、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活泼、主动的学习,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
三、合理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中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更应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挖掘生物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心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范文6
〔关键词〕资源整合家校互动心理健康教育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发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毕竟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也是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现有的学校教育条件下,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之外,我们认为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更为重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心理教师的事,也不只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它更应该渗透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整合最丰富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心理支持,从而培养健康心理,创建和谐校园。
下面以我校为例,浅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合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校是一所具有80多年历史的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从“九五”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五”以来,我校承担了江苏省心理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农村重点高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研究》,通过广泛开展行动研究,步步推进高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多年来,我校结合农村重点高中学生的特点,围绕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整合多方面的心理教育资源,探索健全人格培养的操作策略和机制。学校的心理教育给予了高中学生全面的心理支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充分利用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学校的心理教育决不是靠设置一个心理咨询室、配上一个心理咨询老师等着学生上门来咨询就可以实现的,学校心理教育更应该注重采用面向所有学生的发展性模式,因此,教师的全员参与和课程的全面渗透就为学校心理教育所必需。
一是学科课程渗透。课程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这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最经常性途径,它能促使教师人人参与心理教育工作,挖掘和整合课程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资源。我校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1.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两个尊重”,即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比如允许学生在课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不强制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听同一内容的课。2.根据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发展性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案和措施,并确立学生心理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特别是政史地艺术等人文色彩浓厚的学科,更要求老师在授课中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除了知识目标外,还要增添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总之,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可以使教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提供学习策略、学习思维训练,建设积极的学习情绪,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优化学习心理,优化课堂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发展的潜在可能,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有助于学生的互助和自助。我校根据多年的心理教育经验,利用周六自主活动时间,开设了包括“认识心理素质”、“成才与心理素质”、“自我完善心理素质”、“开发心智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问题”等多个模块的心理教育校本课程。授课主要以团体辅导、情境活动为主要模式,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产生体验,学会自知和自助。同时,我校还开设了心理系列讲座作为校本课程的补充,分别就新生的学校适应、面对考试的心态、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常识普及。
三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来在中学层面呈现不断普及之势,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亦能对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中,每年都有学生课题组提出诸如这样的课题:高中生的心理动向研究,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现代学生反叛心理调查研究,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调查研究,心理测试的功能和利弊研究,心理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学生考前考后心理调适研究,快乐心理自我调节的研究,中学生心理自控能力培养的研究,等等。如我校5名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曾开展“师生关系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他们通过对师生两方面的访谈、调查和对比分析,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该报告被删节后以4000字的篇幅曾刊载在省级刊物《学校管理》上,该杂志破天荒地刊载中学生的研究习作,并加上了编者按,给予了高度评价。
多年来我校一直鼓励学生直接以身边的心理问题作为选题来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开展体现学生心态、贴紧自身实际的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自身的心理现状,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技巧,习得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心理学家”。
二、深入挖掘学校管理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寓心理教育于日常管理
近年来一些从事心理教育的专家注意到了学校心理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并强调提出:心理教育应融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融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我校的心理教育则历来注重整合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管理层和学生自主管理层上的心理教育资源,融心理教育于日常管理之中。
首先,学校的校级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管理理念,改变了过于一些刚性的、不当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审视和反思分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管理缺陷,探索更具有柔性的、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管理策略,以打造全新的和谐校园。比如我校定期由校长室、德育处、总务处联合牵头,召开班长、生活委员和学习委员例会,耐心听取广大同学对学校管理措施和后勤服务方面的意见以便及时整改。此项举措看似简单,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给广大同学一个提意见、发言论、讲真话的畅通渠道,从而避免学生心中怨气的积压引发心理失衡,或是借助网络乱发言论。当前一些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偏激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沟通渠道的堵塞所致。
其次,班主任管理在心理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有熟悉和了解每一位班级同学的优势,班级学生对班主任的向师性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可以说班主任是校园心理健康的第一道保障线。班主任不但能以个别交流的方式直接接触到学生的心理,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班级黑板报以及各种集体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我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高三毕业班则要求班主任建立考生心理档案,及时记录考生的心理变化,以增强考生的心理素质。
最后,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更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良好的调节。学生的自主管理可以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和体验。近年来,我校陆续将各类大型活动交给学生来举办,如文化艺术节、运动会以及各种文艺活动等,教师则承担起了策划者、护导者的角色。再比如我校还成立由学生组成的“学校伙食监督委员会”,时刻监督学校食堂和超市的食品安全状况,并及时了解和质疑食品价格的合理性。此项举措不但能让全校师生心理满意,同时还获得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赞扬,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这样的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可低估,学生的创造潜力不可小觑,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我们则以宽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尝试自己的创意,为学生提供放飞梦想的平台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成长营造了多元化的空间。在活动中成功与挫折、失败并存,在活动中组织者与参与者角色频换,学生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丰富而深刻。
三、家校互动,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1+1>2”
过去的家长过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过去的家长会上老师与家长谈子女其他方面的教育时候,家长总是不以为然。现在,随着家长文化层次的提高,大部分家长也开始重视子女的心理教育和家庭的心理氛围。就学生而言,样园中的心理问题,其根源则在家庭!人们常说每一个问题学生,其背后总会有一个问题家庭。因此,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实现家校互动,家长必须掌握一些关于家庭心理环境建设和子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我校为例,主要依托以下工作开展家校互动:①在家长会上交流。在每个学期分年级、班级举行的家长会上,一方面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与家长交流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向老师反映子女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②在家长学习材料上宣传。学校德育处在编印家长学习材料时,定期安排《子女心理健康与家庭心理卫生》等专辑,内容涉及“怎样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你的孩子成为胜利者”“让孩子学会分享”“离异家庭要把快乐和自信留给孩子”“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等这样的宣传家庭心理教育的内容。③专门为家长开设家庭心理教育讲座。学校邀请各方专家为家长和学生举办系列相关专题辅导报告。
四、借助网络的力量,营造师生零距离交流的心灵空间
通过网络进行心理辅导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心理辅导形式,网络的便捷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网络的虚拟性也可以给学生以安全感,而青年学生通常又对网络有着特殊的爱好,因此,网络非常有利于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我校通过校内心理辅导网站,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讨论、在线心理答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上的心灵家园,在给学生以现实的心理支持的同时,也给了学生虚拟的心理支持。
我校的心理教育网站还专门招聘了学生心理互助版主,由心理咨询老师筛选出的部分简单问题,交由学生“心理辅导员”来回答,促进了学生心理的网络互助。
此外,优美的校园环境如古朴的建筑、葱绿的草木、励志怡情的文字等,都能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陶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