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辅导措施

小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1

关键词:朋辈辅导;教育方式;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心理档案、个人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培训等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开展的项目。对于宣扬普及心理教育的根本知识,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小学生心理阻碍的发生率的减少所产生的成果都是由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索求无法得到补给的原因是我国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比较单一化、形式化、专业化的师资能源也缺乏。然而朋辈心理辅导在这种状况下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起点,对于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朋辈辅导的优点

1.拓展朋辈辅导的利用价值

心理辅导老师由于对学生的烦恼和困惑不了解,并不主动地去与学生相交流,而只是在心理咨询中心里面等候学生的到来,这就造成了只有自愿去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才能与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互相沟通。然而发生在同龄、同学朋友之间实行的这种心理辅导称为朋辈心理辅导。这样的辅导方式开拓了心理援助的广泛局势。因为劝慰者与当事人接触频繁、距离亲密、亲亲相关、甚至同住一起,在朋辈心理辅导这种模式中给予慰藉、鼓励、劝解等心理辅导是相对方便的。

2.朋辈辅导方式较为便捷可行

朋辈心理辅导和专业的心理辅导相比较之下,它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干扰。当事人与咨询顾问在专业心理咨询的情况下是相互需要时间来建立彼此的信任搞好人际关系。然而,朋辈心理辅导则不需要这个程序。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都是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同学或朋友来担任此工作的,因此能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便于他们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其更轻易地采纳他们的提议和见解。另外,是由于担任朋辈辅导心理辅导的同学通常会与当事人在一起生活和学习,这些原因增强了心理辅导的时效性,能够更好的督促提议的执行和环境的改善。

二、朋辈心理辅导应用于中小学生

1.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职业团队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源”动力是建立中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中小学生心理协会主干、班级心理保健员(或称心理气象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链接员等)、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理热线电话接线员、学生会干部、党团干部、社团核心人物等学生组成了实施中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团队。朋辈心理辅导员网络体系是以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心理社团等学生团体为辅的,从而建立了朋辈心理辅导员团队。

2.建立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若想建设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立基本的心理援助能力与危机所抗衡,就需要依靠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主要原因是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中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通过专业训练的,它也是在朋辈心理辅导中能够深入班级和素色的主动力。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发展的方向:在注重班级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同时,向学生简要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救援措施;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应当那个积极开展;从而对于班级学生心理动态深入了解及时解决,当发现某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对严重时,向学院领导和教师及时告知,或者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将学生转送到那里;这样能够防止学生心理危害的事情发生,所以应当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

3.倾听和倾诉对心理辅导的作用

耐心而积极的倾听的概念是主动指引、积极思索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听取对方倾诉的过程。倾听当事人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怀着采纳的心态并时刻提高注意力,对于对方的情形完全明了,恰当的时机做出提问,从而明确咨询目的。心理辅导有时候仅仅靠认知的倾听就能够取得成功。因此为了能够调解当事人的躁动不安心理,使其不悦情感能够得以发泄,我们就应该耐心而积极的倾听,只有这样对方才会感到温暖和关爱,心里的防御性才会降低,营造信任的氛围空间。

总之,如果学生遇到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为了避免错过最佳的咨询时间,我们应当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朋辈辅导员不能取代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它只是一种辅助方式。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中小学心理辅导中那颗耀眼的明星就是朋辈辅导方式。

参考文献:

[1]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思想理论教育,2003(9):54-56.

小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的改革与深入,一些负面的社会因素由此产生,并不断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逐渐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起始阶段,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儿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应当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积极探索其教育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 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将心理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教育者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应减少知识和理论的成分,突出与儿童实际结合的成分,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着眼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所有的儿童都参与其中,所有的儿童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要分清暂时性的发展性问题和稳定性的心理疾病之间的区别,使儿童理解、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存在不能自我解决的心理困扰时能主动寻求正式帮助。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儿童解除心理障碍,不能回避,更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对这部分儿童歧视、推诿、冷漠。采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处理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心理安全的原则、保密的原则,既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又尽可能不留下心理阴影和各种后遗症;各种技术方法要考虑到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意志力等各种心理因素。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了个别的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外,一般不主张采用医学模式进行矫正。对于超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范围的较严重心理问题,应采用稳妥的方式通知家长,及时建议儿童到正规的心理矫治机构接受治疗。

教育者可以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既是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第一环境,儿童的许多人格问题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相关的发生因素,同时家庭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保健功能。加强家校联合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心理问题既可能由教育方式不当引起,也可能与家庭教养方式紧密相关,单纯从学校角度进行教育,难以发挥最好的效果。一方面,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家庭的系统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要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等条件使孩子健康心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同时,要让家长明白,自身素质的水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树立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和观念并付诸行动,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榜样。

5.创造轻松健康的课堂气氛

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夏妮.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谈[J];《中小学德育》,2011(04).

[2]李志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学周刊》,2011,(06).

小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3

〔关键词〕高中;心理辅导站;来访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5-0010-03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快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早在1998年,杭州市教育局就转发了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职责》和《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两个文件,明确以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为抓手,在杭州市中小学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条例》要求中心小学以上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必须建立心理辅导站,并对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等作了规定。从2000年起杭州市教育局开始对学校心理辅导站进行等级站(合格站、优秀站)评价。在这样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进之下,2010年杭州市90%的中小学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方便的心理服务。为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和接待学生的情况,我们对2008~2010年期间杭州市所有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来访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掌握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指导学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杭州市教育局直属高中为22所,其中普高13所,职高9所。这22所高中全部是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优秀站,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我们事先设计好调查的表格,请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填写。除了2所职高因人员变动没有上交调查材料外,共收到13所普高、7所职高的调查数据。

在调查实施前,我们专门召开会议说明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真实了解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不是心理辅导站的考核评估,请大家依据学校心理辅导站记录在案的学生辅导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回收调查表以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来访学生的身份

20所高中在2008~2010年间,共接待来访者7292人,其中13所普高接待了4283人,7所职高接待3009人。20所学校在三年里平均每校每年接待122人。按照每学期20周在校时间计算,学生每学年有40周在校时间。那么,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每周的接待人数大约是3人。

通过查阅杭州市教育局每年招生人数的统计数据,13所普高每年招生共约8000人,7所职高约3600人。学校心理辅导站三年面对的在校学生应该有五届,那么13所普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40000人,7所职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000人。最后统计杭州市直属高中学校心理辅导站接待来访的学生是在校学生的12.6%。其中职高学生中去学校心理辅导站的比例(16.7%)比普高学生的比例(10.7%)高。

表1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人数

表2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者身份

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来访者中,学生占了绝大多数(90%)。职高的学生来访者比例较高,普高的来访家长明显比职高多。对来访者性别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来访者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普高职高学生没有差异。

(二)来访者的问题

1.心理障碍患者比例

表3 来访者的精神状况

表4 患有神经症学生的具体表现

(注:表4的调查数据中有重复,比如,一个学生可以是焦虑症,同时又患有抑郁症,他的主要问题又体现为人际关系。)

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所学校的来访者中患有精神病、神经症的学生一共有353人,平均每校约17人,按照五届学生计算,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没有区别(我们下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首先这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专业的心理学毕业生,拥有心理学硕士或者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其次,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正在医院精神科治疗,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在配合做一些辅助治疗工作)。

在患有神经症的学生中,抑郁症人数最多,共174人;焦虑症人数其次,170人。其中普高学生与职高学生相比,在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

2.高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表5 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从表5可以发现,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比例超过10%的来访者问题依次是:不良情绪(26%)、学习成绩(22%)、同往(17%)、社会适应(12%)、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12%)、异往(11%)。

在这些问题中,在不良情绪这个项目上,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的比例没有太大差异。

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同往、异往等项目上,普高的学生比例均高于职高。这说明普高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人际矛盾比职高学生更多。

在社会适应方面,职高学生的比例要比普高学生的高,这说明职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没有普高学生好。

三、讨论

1.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市高中生中有12.6%的学生来到学校心理辅导站寻求心理辅导,这部分学生的来访完全是出于自愿。这一数据与我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相吻合。资料显示[1,2],我国10%~30%(甚至更高比率)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杭州市早在1987年对20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大约有16.79%的学生存在各类心理卫生问题;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高中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3%[4]。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有繁重的升学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也是得到了学生认同的。

2.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63%的来访者是女性。刘恒、张建新[2]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没有太大差异,女中学生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于男中学生,而男中学生有精神病性问题的比例高于女中学生,在其他因子上,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王柏根[3]等从对两届高中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资料来看,男女高中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性别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心理帮助。

3.来访学生咨询问题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包括精神病、神经症)一共有353人,占了所有来访学生的4.4%,每校平均约17人,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这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与医生、家庭密切配合。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1%[5]。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愿意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肯定还有一些没有暴露自身问题的学生存在,这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来说都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与俞国良的研究结果类似。俞国良[4]根据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由此可见,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适应性问题。

4.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寻求心理帮助上的差异

职高学生和普高学生相比,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这说明职高学生面临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较多,冲突矛盾大。当然,空闲时间也比普高的学生多。

其中,普高学生由于面临高考,课业负担比较重,学习压力明显比职高学生大,因此,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方面需要咨询的学生比例高于职高学生。可能是学业竞争性强、人际交往时间少,普高学生在人际矛盾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也高于职高学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社会适应性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其实,职高的学业任务比较简单,对社会学校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对学校的认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对生活事件的处理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3]王柏根.1727名重点高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41-1443.

[4]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5.

小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4

教育思路:一项引领、三项跟进”

一、专业化引领

专业化引领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校外引领方面,可以聘请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专家,定期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从理念上为学生从幼儿园顺利平稳地升入小学做好铺垫。例如:我校就聘请了我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为我校的心理教育顾问,为学校的“幼升小”等心理研究工作把脉问诊,而每周三的区心理工作小组活动,则通过主题交流与分享的方式,为学校心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源^活水,也为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研究提供了交流与研究的平台。

二、跟进策略

通过家长、班主任、学生“三步走”的跟进策略,让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成为家长、班主任、学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家一起行动,帮助孩子度过“幼升小”这段适应期。

1.家长跟进策略

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并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为此,可以建立一年级家长学校,采取“微主题培训”的方式,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维度,将学校教育带回家庭、融入社区,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入学”,一起成长,形成多维互动的教育场。

(1)计划性微培训――现场话题交流。每年新生入学前的一周,学校都要召开一年级家长培训会,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进行话题式培训。

如,我校在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王老师及骨干班主任的引领下,组织了《家长你准备好了吗?――迈好入学第一步》专题交流活动。王老师结合身边的案例和有趣的心理实验,从“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新生面临的三大挑战”“家校双方的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引导家长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活。此外,学校还邀请了上届的优秀家长代表,向家长们介绍如何转变角色和观念,配合学校工作,做一名智慧型的家长的切身体会和经验做法。同时,学校还组织召开了班级家长会,各学科教师都会积极地与家长交流学生入学以来的各种习惯表现,并给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即时性微培训――网络沙龙交流。为加强对家庭教育的跟踪,并能及时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建立了新生家长群,在群内定期组织以“入学适应”为主题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新生入学适应策略,有家长遇到问题,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录制专题微视频。针对部分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差的问题,我们聘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结合新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辅导、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三方面,录制微视频,上传到新生家长群,为家长提供学习与交流的资源与载体。

(3)预约式微培训――社区工作坊培训。学校还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与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亲子成长工作坊”等活动。教给家长一些沟通技巧,让家长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争当智慧型的家长,活动受到了家长的一致欢迎。

2.教师跟进策略

(1)开展班主任心理沙龙。新生入学前,学校可以组织一年级班主任沙龙活动。由学校的骨干班主任向新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教师传授带班经验,分析一年级新生的特点,提出学生在适应期内常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新生入学后,再次组织班主任沙龙活动,新老班主任在一起交流自己处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对于教师遇到的问题,大家也可以一起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班主任要多关注本班适应不良的学生,遇到特殊学生,要主动预约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2)制定教学“过渡期”课程。为解决新生的适应问题,学校可以制定教学“过渡期”课程,将每年九月定为一年级准备期,并将开学第一周的教学主题确定为:熟悉老师和同学、熟悉校园、熟悉“学校一日生活常规”等。班主任可以借助班队会的机会,组织孩子进行“情景小剧”表演,在每个真实重现的情景中,教会孩子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指导学生模仿一些比较受欢迎的同学的行为,例如:向教师、小伙伴打招呼、微笑,主动分享、恰当的身体接触、主动交谈、赞美与支持等,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好习惯。

3.新生跟进策略

(1)送递新生印证祝福,帮助新生认识自我。学校可以利用九月份的开学典礼这一有利契机,开展新生祝福活动。从五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牵手祝福,到校长的寄语祝福,让学生从内心中认同自己的成长,实现由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身份的转变。

(2)开设心理沙盘课,帮助新生融入团队。沙盘游戏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活动中,尤其是团体沙盘游戏,小组成员在参与沙盘制作时,会很自然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成员间的内在冲突和相互吸引得到表达,默契感也逐渐形成,很多社会适应不良问题都可以在沙盘中得以化解。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新学期可以开设心理沙盘课,由骨干心理咨询师为学生上沙盘课。让学生在沙盘中尽情地表现自我,释放自己的情绪。

(3)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帮助新生矫正自我。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个体关注,针对家长、教师或咨询师在观察中发现的入学适应不良案例,要及时进行辅导,并根据个案的情况,运用谈话、叙事、沙盘、绘画等技术,确定个案辅导策略。

小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5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1.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是素质教育倡导的必然产物。[1]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载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2]在《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发展性心理辅导取向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论述,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3]《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中提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仅仅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各个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承袭了这一思想。如《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性原则:“传授知识和促进发展,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发展性任务与补救性任务,以发展性任务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看,《纲要》分阶段设置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类为学习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及职业发展三个方面,体现了发展性心理辅导所应涵盖的内容。

3.柔性政策特点明显

尽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没有具体落实办法。且大多数文件以《意见》为范式,在硬性指标上有所欠缺。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所占用。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组织建设的三级化

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加强了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呈现省、市、县(区)三级化管理模式。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省教育厅设“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行使行政领导职能,并设“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其执行工作机构。各市区县建立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各市(县、区)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明确要求。

在各个学校中,又逐步形成了校长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参加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规定,“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指出,“学校可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统筹全校工作。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单独设置学生心理辅导主任,一般学校此职可由德育主任兼任。学校应成立心理辅导组,由辅导主任或德育主任任组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组员”。《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德育部门具体负责,教务处、共青团、少先队共同参与,组织、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建立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对于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开展心理救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体系建设的科学化

(1)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系逐步形成。各省市以《纲要》为依托,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分阶段制订了教育内容。《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学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要求。在《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更是把教育内容要点细化到各个阶段的每个年级上,不同的年级各有侧重。

(2)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等手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以预见,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走向之一。[4]《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提出:“在全省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雨工程’。该‘工程’是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联通全省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广大中小学的专业平台”。《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构想。《2007年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提出:“以网站为阵地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展开”。依托于网络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随着青少年学生网民的增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大势所趋了。

(3)评估

为了检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成效,一些省市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朝着具体、量化的方向发展。《纲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则进一步提出了评估指标:机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工作,学科渗透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科研工作和实际效果。《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将评估指标制定得更为量化,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规定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定期开放,接待有需求的学生,每周不少于10小时。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团体辅导”。

3.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意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纲要》也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提出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且要取得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

训练有素的教师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5]各省市结合实际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基本都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资格与职责、培训和教研方面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地位。

(1)资格

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专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心健康,从大专院校相关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精神病学、社会工作等)毕业,或者经过经认可的专业培训,通过‘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资格考核(试)’。通过考核(试)者获得“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证书”。《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并将资格证书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岗位职责各不相同。

(2)职责

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明确了专、兼职教师各自的职责。《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则从工作职责范围、专职心理教师的素质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规范三个方面非常详细地制订了专职心理教师所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3)培训

各省市相关文件都涉及到了师资培训问题,以《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例,将师资培训分A、B两个等级,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语要求、培训形式与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考核、组织管理和其他事项七个方面详细指导了培训工作的展开。

(4)教研

《纲要》首先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进一步提出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要将教研活动与专业培训及教师的自我成长融合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研讨个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样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根据这些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将更加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 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

[3]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小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6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中学生ptsd状况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儿童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cpss)统计结果显示,36.3%的中学生PTSD总分值大于等于11分,可能属于高风险儿童。好在统计症状对生活的干扰数据后发现,43.5%的人完全不受干扰,但总分值为6分以下的受严重干扰的比例为2.8%,属于高风险人群。

在对中学生社会支持的统计分析显示,中学生的平均分为28.5分,标准差4.5也表明学生的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性较大。相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14.1%的中学生得分低于24分,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得不够好。地震后一年多来,父母(或一方)长期离开的占38.5%,其中父母双方同时不在家的比例也高达17.5%。

被困情况统计中可以发现,地震发生时,16%的中学生比较严重地暴露在被困情况下;12.9%的中学生比较严重地暴露在受伤情况下;6.2%的中学生比较严重地暴露在死亡情况下。其中,对受伤和死亡害怕的比例都分别超过了62%和58%。

2.中学生MHT调查

按照分段初中和高中进行统计,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因子的统计分析发现:初中生的比例最低的学习焦虑为5.23%,比例最高的恐怖倾向为33.64%,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学学生比例为27.66%;高中生的比例最低的孤独倾向为8.83%,比例最高的同样是恐怖倾向28.54%,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学学生比例为20.74%

3.小学生ptsd状况调查

儿童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cpss)统计结果显示,总分大于11分的比例为39.4%,可能属于高风险儿童。但是在统计症状对生活的干扰数据后发现,60.5%的人不受干扰,总分为6分以下的受严重干扰的比例为1.5%,属于高风险人群。

小学生社会支持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小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平均分28.8分高于中立值24分,14.4%的学生得分低于24分,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得不够好。地震后一年多来,父母(或一方)长期离开的留守儿童占29.8%,其中父母双方同时不在家的比例也高达12.8%。

小学生创伤暴露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48%的学生属于在创伤事件中暴露严重的群体。地震中被困小学生占10.4%,7.8%学生都在地震中受伤。6%的小学生亲眼目睹其他人受困,30.8%的小学生事后得知亲友被困。9.3%的小学生亲眼目睹同学受伤,35.7%的小学生事后得知亲友受伤。死亡情况统计方面,亲眼目睹亲友死亡的占2.1%,事后得知亲友死亡的比例也占到20.9%。值得注意的是,对受伤和死亡害怕的比例都分别超过了53%和43%。

4.小学生MHT调查

在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因子的统计分析发现,比例最低的过敏倾向障碍为10.23%,比例最高的冲动倾向障碍为22.40%,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比例为22.40%。

N=567

由上分析可以发现,小学生身心状况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点:

(1)至少2.8%的中学生具有严重的PTSD症状,1.5%的小学生具有严重的PTSD症状,并且生活已经受到严重干扰。

(2)因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不好等因素影响,有心理障碍的中小学生比例高于20%。

(3)分别有58%和43%以上的中小学生担心或恐惧死亡,;35.1%和48%的中小学生属于在创伤事件中暴露严重的群体。

二、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不足,无真正的专职老师

在抽样座谈的23位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只有1位老师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其余老师都是兼职心理教育教师。可见,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与技能亟待提高

调查到的23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原来所学专业心理学占13%,教育学占17.8%,其他学科占68.2%。在“是否持有心理学类的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等,回答“有”的仅1人,其余22位老师都回答“没有”。

3.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或培训机会不均等

5.12大地震以来,各种渠道的心理培训聚集灾区。但调查显示,这些培训资源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城镇中小学或者受灾较重的学校。

4.缺少专项经费

在心理健康教师问卷中第20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有经费支持?”,23人中仅有2人回答“有”。在对中小学校长的问卷中第12题问到“您校有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20位校长的中仅有5位回答“有”。

三、进一步加强地震重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到:灾后心理恢复和重建阶段,重灾区中小学学生慢性和延迟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灾后心理重建任重而道远,并且要结合青少年发展中心理问题矫正,建立心理援助和教育的长效机制。

1.近期工作目标及措施

(1)依托援建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片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援助机制。根据政府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把重灾区中小学根据地域就近原则,与高校结对子开展心理援助帮扶工作,由教育厅牵头以灾后心理重建项目的方式推进,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2)组织专家力量,定期分片开展师资培训和心理辅导督导。近期可采取由四川省灾后心理教育与康复援助中心聘请,各地分中心根据各片区学校需求,制定分层分类心理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并负责实施。

(3)组织力量编写本土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育厅组织当地专家,针对实际,编写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教学用书。对于如何使用教材,教育厅也应该组织专家指导,确保有效实施。

2.中长期工作目标及措施

(1)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纲要应该包括总体目标、实施意见、机构设施、人员保障、经费保障、评价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