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1

所谓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是指社会或学校针对学前儿童的父母所实施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让父母了解自己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父母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这里所说的家长,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的父母,也包括对还在实际上履行父母职责的其他暂时监护人。

一、大陆地区关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现状

自2001年9月1日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中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还是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组织形式,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1、国家关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政策法规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要求关工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要组织老同志指导家庭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协助举办家长学校和校外教育活动基地,编写家庭与校外教育的读本和资料,开展“读书征文”、“科技扶贫”、“老园丁联系户”、“家教一条街”、“校外学习辅导站”、“双拥教育”、“文明共建”等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2004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家长学校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还对家长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家长学校的组织与领导、家长学校的检查与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对家长教育也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和要求。

2、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形式

一是家长自我学习。家长出于自觉自愿,或想找到相关幼儿问题的答案,通过阅读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书籍、登陆育儿网站查阅资料、通过bbs交流育儿心得等方式,主动获取育儿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二是幼儿园组织家长学校、家长学堂等活动。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家长组织起来,由专人进行指导,向家长传授育儿知识及教育理念。目前大陆地区家长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专题讲座式。主要是聘请相关专家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念、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及咨询。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学校的领导(校长或德育主任)、教师,也有家长本人、社会知名人士等。②家长会议式。教师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这实际上是一个学期1至2次的家长例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家长参与学校的形式,也是很多家长学校所采用的形式。③经验交流式。有些家长学校不定期地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长们通过这种形式交流育子经验,一般选举家庭教育成绩突出的家长进行主要演讲,让家长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及经验感染和教育其他的家长,给家长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④授课教育式。通过编印教材和有关家长教育指导方面的资料组织家长接受教育。⑤“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入课堂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

三是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活动。目前社会上举办的与教育相关的活动形式有:①传媒教育式。一些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利用大众传媒的辐射优势,通过开辟栏目或发行资料等方式举办家长学校。②社区网点式。有的地方在城市街道、大型企业等建有“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家长会和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方面的活动。③网上家长学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家长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家校e”,“家”代表家庭,“校”代表学校,而“e”具有教育(Education )、电子信息(Electronic Information )、容易(Easiness)三重含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家长们可以通过邮件、博客和一线通等形式相互取得联系。

3、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内容

无论是通过家长学校,还是自学或网络学习,学前儿童家长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为主,主要是通过授课的形式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不正确理解,纠正家长心中固有的错误观念,向家长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端正家长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态度,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借此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家庭观、教育观,从而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另一类主要是向家长传达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某种教育理念的依托下,对孩子的正面、负面行为展开分析,帮助家长处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棘手问题,解答家长的疑惑,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及实操性的技巧。

另外,作为学前儿童主体的80后家长来说,相比较以往的家长,他们思维活跃,受教育程度高。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因此,目前对学前儿童家长所开展的教育,依旧将重点放在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端正家长的态度上。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2

各地各校要把学习做好为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作为2016年关工委工作的头等大事。关工委在职领导要带头学,工作团队要重点学,要以培训、座谈、笔谈、演讲等形式组织骨干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振奋精神,明确任务和工作方向。

各地各校要把学习贯彻重要指示和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融为一体,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坚持效果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总结成功经验,找准薄弱环节,谋划好全年乃至“十三五”期间的工作,在实践创新中推动关工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按照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继续推进立德树人、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根据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统一安排,继续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老少共筑中国梦”系列教育实践活动。2016年分别以“讲党的故事,感党的恩情,听党话,跟党走”和“热爱劳动,厉行节约”为主题,引导广大青少年开展“党的光辉照我心”和“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读书、征文等活动。

各地各校要把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主题教育与省、市关工委“学党史、学国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聚焦“十三五”,老少携手对党和国家历史进行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两史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创出特色,打造品牌,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会听党话、跟党走的真谛。要以宣讲故事、创建班为载体,把各项活动融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要按照市委书记姚晓东批示的要求,精心组织青少年学习《故事选讲》,拟在各地各校宣讲故事的的基础上,市教育局、市关工委适时举办一次《故事选讲》演讲比赛。

按照市关工委、市司法局、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部署安排,2016年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宣传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坚持以普及《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将青少年普法教育渗透到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教工作中,认真解决特殊青少年群体最关心的需求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各地各校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加强讲师团建设,努力打造精品教育项目,使教育活动更富有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不断提升教育效果。要推广好的典型和成功的经验,使主题教育活动成为青少年喜欢参与、老同志乐于配合的群众性的教育活动。拟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开一次学习交流会,推动全市教育系统主题教育活动。

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__号、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__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__号、苏财教__号)等文件,持续推进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

全市要以建立健全“五个机制”和基层考核机制为重点,继续抓好中小学校关工委常态化建设巩固提高工作。市教育局关工委将组织调研组,对部分县(区)和学校关工委常态化建设工作进行调研。2016年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将继续开展“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巩固提高奖”评审活动,有关县(区)教育局关工委要对标找差,提出改进和加强的措施,及时向党委汇报,争取更大支持,切实解决关工委的相关问题,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主动申报省“关工委常态化建设巩固提高奖”。已获得省关工委常态化建设巩固提高奖的县(区)教育关工委要向更高水平和优质方向发展。

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研究对家庭教育加强领导、力量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措施。继续完善县(区)家长学校指导小组,健全家长学校讲师团。推广盱眙县、金湖县教育局成立家长学校总校,做实主导的经验。继续推进家长学校“标准化、课程化、特色化、常态化”建设,切实做好“四化”达标考核工作。推广清河区教育局实施家长学校课程化建设的经验。组织参加省《家长必读》(第三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和省文明办、省关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校外辅导站建设的意见》、省教育厅和省关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校站结合”提高青少年校外教育水平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支持社区育的力度,积极组织发动老

教师参与校外辅导站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合作,共同提高。认真落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长效机制的通知》中“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根据资助者的意愿,用于资助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精神,加大筹资力度,拓展筹资渠道,努力做好贫困学生帮扶工作。

各地各校继续以“代班家长制”、“爱心结对”、校外辅导站、寄宿制等为载体抓好以留守儿童为重点的家教缺失子女关爱工作;以心理辅导站(室)、“谈心屋”等为载体做好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以“关爱超市”、设立“关爱基金”等为载体开展贫困学生帮扶工作;以结对子、“多帮一”等为载体做好“问题学生”、失足青少年帮教转化工作;以组织学校、企业与特殊教育学校“手拉手”等为载体给盲聋哑等残疾人以特殊关爱;以参与“青蓝工程”、实施“导师制”等为载体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推广__县教育局关工委 “红枫工作室”工作经验,推广__小学关工委举办“关爱超市”,开展贫困学生帮扶工作的经验。

各地各校要继续按照“学习型、服务型、调研型、创新型”的要求,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发挥现职领导的主导作用、退休老同志的主体作用、委员单位的助力作用和关工委日常工作团队的关键作用。各地各校年内要把关工委在职委员单位职责建立和健全起来,并采取措施推动履职。启动新一轮基层关工委骨干培训工程,市教育局关工委组建全市教育关工委骨干培训师资团队,调整和充实“班”创建指导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和家庭教育讲师团,发挥“家庭教育和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专家库”功能,打造精品团队,参加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组织的评选表彰“优秀工作团队”活动,宣传省、市“工作创新奖”经验,放大创新成果。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选修课程;课程开发;选课制度;评价体系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已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课改要求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订学校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加强选修课程开发,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基本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体系,而学校在选修课程建设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在深化课改的背景下,高中选修课程在学校的实施中困难重重,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引发了笔者深思。

一、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将学科知识、生活和社会有机整合起来。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如浙江省奉化市普通高中就把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课堂办到了校外的滕头学生实践基地,他们开设了“汽车模拟驾驶与日常维护”“烹饪技术实践与美食体验”“服装制作实践课”等八门职业技能类的选修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外实践基地学习实用技能,加强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自主开发选修课程,也可以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包括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选修课程,可以引进国内国际精品课程并进行二次开发,也可以直接选用国家审查通过的选修课程。浙江省教育厅已经建立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网站,以电子版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形式,向全省推荐114门选修课。

在课程的开发上,必修拓展课程有现成的教材,不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教师主要开发大学初级课程、最新成果介绍与应用型课程。如高中数学的选修课程就可以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等。职业技能类课程的开发对于教师是最难的,可聘请当地大、中专院校的教师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能手、技术人员担任选修课程的教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另外教师也要加强这部分选修课程的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使得能尽快地胜任职业技能类的课程开发。兴趣特长类课程的开发,主要由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组开发。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主要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和老师特长,在原有学校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开发。如浙江三门中学开设的“有关核电发展的安全与环境问题专题活动”;浙江温州马站高级中学开设的“四季柚的种植”。合理借用当地的资源,可以更好地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

二、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学校应提前公布本学年拟开设选修课程目录、课程信息。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加强人生规划教育,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制订个人选修课程修习计划。学生要根据个人修习计划,实行自主选课。

1.选课指导

学校制订《学生选课手册》,帮助学生了解选修课程及学校对选课的要求、选课的程序和方法、各学科的特点和课程安排情况,了解各学科的学习要求、学分要求。帮助学生懂得选课基本策略和方法步骤。教师主要要向学生介绍选修课的作用以及选课的原则。

四类选修课的导向性非常明确。知识拓展类课程主要是以拓展知识为目的,一般要选择自己高考时想报的专业;职业技能类课程主要以介绍职业技能为主,因此,要选择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相关的选修课;兴趣特长类课程主要以培养兴趣、特长为主,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来选择;社会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与活动能力。

2.学分认定

学生完成选修课程模块修习,通过考试(考核),即可提出学分申请。学分认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学业、证书、过程记录。

也可采取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评价与相互评价,充分体现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公正心理。如浙江东阳中学就制定了评价的表格,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师生关系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再由教师认定学分。

三、健全选修课程管理体制

1.课程设置审核制度

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小组,对本校教师开发的选修课程进行审核评价,适合学校实际和课程要求者,选入《选修课程目录》,供学生选择学习。

2.班级管理制度

选修课程采用走班制,可根据学生自愿选择,10~50人组成一个选修班,任课教师负责教学及安全卫生管理,做好考勤记录、作业评改、学业水平测试等。

3.教学过程监控机制

根据实际建设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动态监控,保证教学行为的规范化,保障选修课教学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高中选修课程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学校要以校园为基地,以社会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种各类的社会资源。选修课程的建设对教师有了更高的技能要求,教师要通过进修、自学等方式拓展课程开发、开设的能力。

参考文献: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4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地方政策因素和发展基础薄弱,民族地区小学英语师资整体水平不高和教师素质缺失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岗教师专业素质差,缺乏必备的小学英语教学法知识和技能

民族地区小学大部分英语教师为转岗或兼职,他们未受过职前专业化培训,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小学英语教学法知识相当贫乏。常见的问题是发音错误多,口语和交际能力差,不能流利用地英语组织教学。

2.教师奇缺导致课时不足和大班教学问题,教学效果难于保证

由于政府财力投入不足和学校内部教师结构失衡,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奇缺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学校由于英语教师不足每周仅安排2课时,农村学校甚至只有1个课时,远远达不到《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提出的小学英语课程每周不少于4次教学活动的要求。教师数量不足的另一结果是大班教学。小学英语学习注重模仿和操练,班级规模过大,学生人数太多,无法保证在有限课时内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3.专业理论知识贫乏,知识结构单一

杨中华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或非英语专业毕业,学历低、英语基本功差,除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外,对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知识、相关学科以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使得教学内容陈旧枯燥,难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罗震山等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小学英语教师认识到自身英语专业水平有限、外语教学理论知识贫乏、学科基本功不过硬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他们最迫切需要补充专业理论知识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

4.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技能有待提高

罗震山的研究也表明,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法知识的系统全面而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评价中过于强调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重笔试而轻听说的测试仍然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新教材的本质变化,但仍不能以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而是将大量精力用于应试准备。笔者针对百色市英语教师发展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英语教师具有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紧迫感。他们希望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希望在培训中得到教学法专家的有效指导,能有机会观摩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课。

5.培训机会少,教研能力薄弱

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教研意识淡薄、缺乏科研经验,受训机会少,教科研方面很少得到针对性指导。关于百色市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调查数据显示,44%的教师参加过1~2次、29%参加过3~4次,仅有6%表示有过5次以上的培训机会。关于培训内容,参加教材培训、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培训的教师比例分别是57%、49%和54%,仅有12%表示参加过教研方面的培训。80%以上的教师承认自己不了解教研方法,未参加过任何教改实验或课题立项,未发表过学术论文。

二、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策略

政府财力投入不足,教育行政部门缺乏规范的教师培养机制,学校未能形成教师发展保障体系,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差、发展能力不强等构成了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缺失问题的多元因素。国家和广西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和各种相关文件提出,要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1.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课标》提出,小学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一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理念、目标和内容,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二要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三要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四要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五要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六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可借助各种渠道的优质英语师资,开展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业务培训或全员培训,培训内容应体现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实际性、应用性和实效性,注意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提升教学和教研能力

教师发展的核心是教学和科研能力。小学英语教师应注重能力结构的完善,努力培养课堂教学实施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指导学生的能力以及熟练的课堂教学技能。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校应建立校本研究保障体系,一是建设教科研的校园文化,二是发挥英语教研组长的作用,三是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互动平台。

3.构建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1)构建多元主体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通过骨干教师、辅导员培训和非专业教师转岗培训等各种在职培训,解决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通过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小学英语教育质量。整合、优化教师培训资源,构建并完善省、市、县(市、区)、学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要充分体现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在培训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对培训项目承办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对学校和受训教师发放配套经费,健全教师培训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质量。学校构建内部保障体系,建立培训考核评估机制,尊重教师话语权,强化教师自我发展需求和动力,利用各种途径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2)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意见》要求各级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中小学教研室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对在职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民族地区要积极构建以师范类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开放灵活的小学英语教师终身学习发展与服务体系。民族地区小学应加强同地方高校的联系,利用高校优秀师资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英语教师可以为小学英语教师提高语言、教学和科研能力提供帮助,而小学也为高校进行教学科研、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和素材。例如,小学与高校英语教师针对民族地区方言对学生英语发音的负迁移进行联手调研,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开设民族地区英语语音教学技能课程,编写本土教材,以此促进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

(3)充实培训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方法。民族地区部分转岗或兼职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理论水平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学历提高培训、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等,从根本上提高业务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应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多学科性,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为了突出培训内容的实践性,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教改项目设计、个案研究、课堂观摩、座谈研讨等各种形式,为受训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创建交流平台,实行资源共享,推进教师培训网络化。短期培训可以使受训教师提升理论素养,初步形成教学改革的意识。但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将意识转变为改革行动,促使教学发生质变,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为确保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应建立开放式、网络化的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库,构筑教师合作交流、探讨研究、共同学习的网络交互系统。此外,通过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示范性学校对普通学校的对口支援和小学英语教师跨校结对活动,使民族地区贫困小学在资金、设备、师资和教学经验、教育管理等方面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支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4.赋予教师话语权

教师作为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其话语权利的丢失将影响整个课程内涵的丰富和多元。如何赋予教师参与话语权?首先应通过自我发展意识觉醒、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强化小学英语教师的话语意识。其次学校应建立开放的课程组织、管理与评价体系,赋予教师更多的改革自。第三,教师不仅仅做课程改革的执行者,还应参与课程决策,充分表达对课程改革的意见或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小学英语师资整体水平低和教师素质缺失问题依然严重。政府应加大财力支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学校应形成内部保障体系,教师需强化自我发展意识和动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研能力,积极构建教师团队,参与教师话语权。只有全面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实习环节 实践教学

实习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检验,是环境工程专业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习教学环节,能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合理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的科研、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郑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成立近30年以来,实习教学环节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一套较合理的实习模式。但由于随着环境工程专业的演变、环境污染种类的增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实习经费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从对实习教学环节现状的研究出发,剖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的措施和建议,并在今后的实习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实践,验证改革措施的合理性。

1.实习教学环节现状

郑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是郑州大学名牌专业、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自1986年开始本科招生,目前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教学等部分组成。其中实践教学部分近年来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及实习实践环节。2010年根据《郑州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指导意见》,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实习实践环节由原有的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修订为两个实习(认识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并增加了部分实践内容(社会实践、学术讲座和创新实践),具体修订过程详见表1。

各实习均在学期期初开设,由教研室指派2名教师带队指导,根据实习时间安排不同的地点进行。认识实习由于时间短,仅有1.5周,主要安排在郑州市区内进行实习;毕业实习的2周,一般安排在郑州市区及周边县市短期(一天)实习;生产实习或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时间充裕,除了在郑州市区及周边县市短期(一天)实习以外,还安排在西安北石桥污水处理厂进行为期5天的实习。

近年来,实习地点不断发生变化,涵盖污水处理单位、给水处理单位、企业污水处理站、垃圾填埋场和湿地处理单位等多种类型。其中签约成为实习基地单位的仅有郑州自来水总公司柿园水厂和郑州市污水净化公司两家单位。

表 2010年实习实践环节修订内容对照一览表

*注:学术讲座与创新实践分别为1学分和4学分,实践过程分布于整个本科过程,因此没有注明周数和学期。

2.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典型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调查发现,我专业与其他兄弟院校同专业的实习环节存在共性的问题[1]-[3],也存在某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2.1各环节之间内容存在简单重复现象。

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采用的是双实习制度,即“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其中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期初,此时学生仅学习《环境学导论》这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该实习,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工作范畴,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求知的基础;专业综合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期初,此时学生已经学习完所有专业课程,通过该实习,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掌握运用环境工程相关的专业技术。两种实习由于目的和时间安排的不同,在教学要求上不尽相同,而是应该由浅显到深入,由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

目前的情况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每年的两个实习,是由教研室的教师两个一组,按照某种顺序排列带队指导的。因此对于同一个班级,两个实习的带队教师是不固定的,实习地点的选择是带队教师确定的,可能出现两个实习环节的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实习单位的带队技师并未针对两个实习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讲解。这就最终导致各实习环节的特点并不明显,同时实习形式和地点存在简单重复现象,导致学生在认识实习时感到好奇新鲜但未学到知识,在专业综合实习时感到重复枯燥不愿再听的现象频发。

2.2实习基地数量偏少且种类较单一。

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所在的场所,目前与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签约的实习基地仅有两家单位,分别为郑州自来水总公司柿园水厂和郑州市污水净化公司,其余单位均为带队教师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在数量和种类上并不稳定。

目前包括带队教师自行联系的实习单位,据近年来的调查,水处理占主要地位,主要包括两实习基地在内的污水处理单位和给水处理单位,同时会有部分企业的污水处理站;除此之外,仅有部分教师曾带领学生去固体废物处理单位(郑州市侯寨垃圾填埋场、郑州市中牟八岗污泥处理厂)和湿地处理单位(郑州市郑东新区湿地公园)参观实习,而在环境工程中占有同样重要地位的气体处理工艺的实习,则一直没有包含在内,这样对学生全面掌握环境工程技术工艺是非常不利的。

2.3校外教育资源与实习经费相对短缺。

近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一直保持着两个班的招生规模,但全国范围内,高校的连年扩招导致整个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其增速远远大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增长速度,某些企业明显感觉到在正常生产的同时,已不能满足大批高校学生进厂的实习需要。其次,近年来部分水处理企业改制也是校外教育资源短缺的另一重要原因,例如负责接待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某市某污水处理厂,近年由于改制问题,已经明确拒绝接受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与此同时,学校对各环节实习经费投入的增加,也同样滞后于目前继续接受学生参观实习单位的收费和社会物价的增长速度,这是前述实习地点种类单一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平衡校外教育资源、实习经费和实习效果时,采取的模式是认识实习尽量选择本市或就近的城市进行为期一天的参观实习,而专业综合实习之中,会考虑到周边城市进行为期五天的驻厂实习。相对来说,驻厂实习由于时间长,代入感强,学生更容易获得相应的实践知识,但由于经费不足,目前的驻厂实习仍然需要学生负担相应的交通费或部分实习费用。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实习质量及实习地点的全面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4专业综合实习内容不够深入。

我校专业综合实习为期三周,此时学生面临毕业设计,应该在实习过程中深入掌握专业领域内各构筑物的实际形态和各工艺的实际操作,这就要求尽量增加驻厂时间,而不是对实习地点进行简单的参观。但事实上,我校常年实习经费不足,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二周左右的驻厂实习。另外,实习单位出于安全生产等因素的考虑,近年来有将实习时间缩短的趋势,例如某市某水厂在2014年曾经将以往5天的驻厂实习时间缩短至4天。同时,由于目前参观或驻厂实习的单位均为正在运行的企业,各构筑物底部构造均被水体覆盖,虽然企业有图纸可供学生查阅,学校也有类似模型可供学生学习,但无法让学生对构筑物的实际细节拥有直观的认识。最后实习单位的自动化程度目前普遍较高,操作程序复杂,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可能进行实际操作,这导致虽然形式上驻厂,但仍未领会到实际生产过程和控制要领,以上这些都导致我校专业综合实习内容不够深入。

3.实习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环节在以上典型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急需创造性地对实习进行改革。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具体的措施总结如下:

3.1优化实习教学结构,使各环节有机结合。

综合我校教学计划和环境工程专业自身特点,修订符合新形势的完善的实习教学大纲及实习计划。大纲和计划文件应明确认识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的实习特点,并且对两实习的实习地点和实习类型提出明确规划,以确保认识实习是为了增加学生专业好奇心的走马观花,而专业综合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下马看花,同时保证学生在环境工程涉及的各专业类型的实习都有所涉及。大纲和计划文件应确保传达给每位带队教师,同时在认识实习的动员会时,发给学生人手一份,使其对整个本科生涯的实习有总体的宏观认识,做到有的放矢。

3.2合理建设实习基地,使其种类分配合理。

本项工作应与实纲和实习计划的修订统一规划,同步进行。积极拓展新的实习教学基地,立足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向的实践基地的开设。逐步完善实习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实习质量管理,实习运行管理等规章办法,加强我专业与基地的联系,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工作。同时在现有实习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基地资源,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空间。

3.3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实习质量。

目前采用三步走策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习前的动员会,带队教师向学生进行本次实习的背景知识介绍,主要介绍实习单位生产性质、排污性质、治污技术,使学生对实习单位特点有宏观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向学生讲授治污工艺流程、各构筑物工作原理、控制指标等;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从旁协助,引导学生向技术人员提出疑问,并通过对学生的不定时现场提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天实习完毕,督促学生当晚整理实习笔记,并在实习全部结束后举行实结会,会上由带队教师进行实结,选取实习中的几个要点向学生提问或组织讨论。在整个三步走过程中,将实习笔记、回答问题主动性与正确率、是否向技术人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总结会上的表现等因素均作为实习成绩的考核因素,使学生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习工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

3.4导入新颖实习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环境工程属于工科范畴,在构筑物已完工但还未运行时进行观摩是最佳的实习形式,但对于每届学生来说遇到这个时间点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人员在此时拍摄和录制相应影像资料,丰富实习过程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构筑物获得直观的认识。除此之外,指导教师也可以在每个实习单位都拍摄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同时注意收集国外先进工艺的图片视频,通过计算机处理技术制作成实习教学资料作为现场实习的补充,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与此同时,一些兄弟院校在实习环节导入的计算机仿真训练值得借鉴[4],[5],仿真软件对传统实习中学生无法亲手操作的不足有很好的弥补作用,通过对各种专业设备的仿真模拟,使学生对其工艺原理、操作环境、控制系统、故障处理有类似实践的经验。这些新颖的实习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解决实习经费不足的难题,弥补现阶段学生实习地点类型单一的不足。

3.5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弥补实习资金短缺。

郑州大学新校区内有一景观湖,东西宽度为30米至100米,南北长度为800米,呈长弧形,水质较差。近年在专业综合实习带队过程中,笔者与部分学生探讨对该湖进行人工湿地改造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的可能性,学生反应热烈。在改造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当年实习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应施工知识;改造结束后,实习的学生可重点掌握相应的运营知识。当然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仍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学校划拨专项资金完成,但项目完工后可解决实习环节资金短缺问题,提高学校眉湖的水质,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李友平,苟兴龙,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1):149-151.

[2]莫灼均.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6(15):106-108.

[3]施云芬,孙萌,等.环境工程专业立体化实习教材建设[J].山东化工,2012,41(10):96-100.

[4]邹长军,陈馥,诸林,等.优化实习条件深层次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实习教学质量[J].化工高等教育,2007,94(2):85-87.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的特点和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需求咱1暂。因此,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大背景下,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和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原则、建设思路、内容和要求,以期为地方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地理信息科学是计算机与地理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在地理信息科学的课程建立中掌握地理信息的基础理论及其实践操作技能咱2暂。以“GIS二次开发”课程为例,当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后,相关的课程与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学习缺乏衔接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或者作品的原型体系设计与研究开发变得捉襟见肘咱3暂,学生无法把毕业设计或者需的基础专业技巧与论文撰写的选题相结合。课程依赖关系考虑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水平。学生自主实践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已经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厌倦。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一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研究相似,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也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紧跟当前的主流技术,及时更新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掌握的实际知识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于应用新一代技术的兴趣。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近几年来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很难建立起一支较为稳定的人才队伍。并且高校缺乏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机制,导致年轻教师的能力提升较慢。

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内容

为突破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瓶颈问题,针对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现状,“新工科”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建设的关系涉及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咱4暂,本文主要从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制度和教学资源建设等角度进行论述。

(一)课程体系设置及优化

目前,我国对工科新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才刚起步,对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由于我国许多应用型学校未设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资源存在不足咱4暂。针对这一现状,文章在传统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机融合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元素,加强遥感应用、测量及应用能力等内容。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框架见图1。课程框架主要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拓展与创新五大培养模块五个培养模块。依据对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以及国家标准、地理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有关企业、高等院校的调研以及对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咱5暂,优化了地理信息科学类专业的培养。课程架构采用平台+模块的“4+4”框架结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学科基础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咱6暂。紧贴不同行业的发展要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主要划分为土地数据处理与信息应用技术开发两方面来对其进行专业教育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并满足学生升学深造需要。

(二)实训制度建设

GIS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高度交叉性和前沿性的工程学科,GIS基础课程的应用实践技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课程的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学校应用实践技术教学领域的先进科技相结合,在从事课程实践技术教学的课程内容上,要求在课程相关基础软件的研究开发及拓展、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软件的应用多样化、实验教学资料的使用多元化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应用型人才既有别于学术类人才,也有别于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类人才。学术类人才强调对理论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研究,而应用类人才则强调对技术的应用。因此,GIS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不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必须不断开辟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拓宽以应用型、实习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在该时代背景下,学校采取了“3+1”顶岗实习模式,积极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大幅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机会,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首先,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引领,充分考虑满足学生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不同需求,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元、内容丰富、手段新颖。在当前现代化的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中,课堂上的PPT、微课、MOOC、学科前沿信息连线资源链接、案例、拓展性知识阅读、讨论式习题练习、提问与问题解答等教材资源都已经逐步成为所有学科必备的基本知识资源,教材资源将会成为所有学科课程基础资源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的教材资源不但为广大学生学习提供了知识库,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定期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交流及继续教育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其他专业教学领域的带头人与教学监督委员会、学术社区组织以及高等院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问,或者支持优秀的青年教师继续深造。“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实质在于建立一种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交流其需求,相互推广和促进,是有效保障专业教育质量,落实培养目标,发展专业性和特色,提高专业技术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应当鼓励更多的青年老师到企业中工作,增强其实际操作经验。可以邀请著名的高校和大型民营企业的专家作为学校的访问教授,不但对本科生进行教学,而且还负责引导青年老师申请科研课程项目和撰写学术论文。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开展专题演讲,指导教师参加该领域的学科建设。鼓励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坚持将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技创新。加强与全省各高校同类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安排同类型教师交流、合作、参加国内外的会议或短期访问,打造一支充分理解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热爱于教学事业的中小班级高层次、组合化的教学团队,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完善教师以及学生激励机制

为激励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可以对优秀教师进行口头表扬、光荣榜表彰以及设置教学成果奖等方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加分项。对学习成绩好学生、获取国家或者省级各类奖学金的学生、通过国家某些高难度考试的学生、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实习阶段即获单位正式录用且工资达到纳税水平的学生,都应该在学校张榜表彰,以激励其他学生。

三、结语

2021年,南宁理工学院开始制定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将根据毕业生所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反馈情况不断修订。对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的内容安排上进行了优化,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在GIS领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段炼,廖超明,陆汝成,等.新工科背景下GIS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02):163-166.

[2]袁本华.关于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技能教育的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12,33(05):82-84.

[3]曾微波,王春,江岭.应用型本科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探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09):1-3.

[4]戴仕宝,王春.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GIS专业建设探讨[J].测绘工程,2019,28(04):72-76.

[5]逯跃锋.“地理信息+”与“新工科”背景下GIS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4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