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史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史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
问:湖北美术学院建校九十余载,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艺术生向往的艺术圣地,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
答:湖北美术学院是我国华中地区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创办于1920年。是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在9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目前,学校拥有藏龙岛和昙华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00余亩,各学历层次在校生8000余人。
学校共设有12个院系及视觉艺术基础部、公共课部、马列主义理论课部、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现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本科专业,34个专业方向,且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与其他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生协议,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作为全国首批32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学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楚天学者”主讲教授2人,客座(兼职)教授33人;设有湖北省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IFA时尚艺术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楚美术及中国南方先秦美术形态研究中心等四个省级研究中心,下设9个研究所;学校本科教学现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改革试点项目”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1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2门,并建有湖北省省级“质量工程”与“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共33项。此外,昙华林艺术区被授予“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学校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中外艺术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和特约讲师,每年选派教师出国作学术访问和研修,并与国外部分艺术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
我校拥有众多特色实验室、工作室,诸如陶艺实验室、漆画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等等,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我校图书馆是华中地区高校的艺术类图书馆、艺术文献资料库,大量馆藏历代名家书画精品。
问:现在有很多考生在选择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的选择上困惑,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答:从教育部和各省招办的政策导向上可以看得出来,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评价采用省统一联考成绩,因为美术统考本科合格率已经在85%以上了,所以相对而言对专业的要求低一些。而报考专业院校必须通过高水准的校考测试,可见,专业艺术院校对专业的入学标准要求更高一些,既然通过了校考,当然应该首选专业院校。
下面我想着重谈谈为什么单独设置艺术院校以及它的优势,为考生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从全球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其他专业都可以在综合性大学里设置,只有艺术类专业很少放在综合性大学里,以专业名称设置的高等教育机构除了音乐、美术外,我们没有听说过物理大学、历史大学,既使有政法大学,它也是综合性的。而艺术院校不一样,美术院校只有美术专业,说明艺术院校特殊性,专门的美术院校更应该独立出来,在独特艺术氛围中建设美术学科,培养具有更高审美情趣的人才。美术教育、审美情操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美术院校的培养方向之一。
那么,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在哪里呢?主要有这么几点,从学科性质来看,艺术是人类高贵的精神创造活动,这种活动需要专门的表达方式,而学会这种表达,必须经过严格专业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必需专业的机构。更重要的是,要从事精神层面创造实践活动,必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后面一点,可能更为关键,这是一般的学校很难营造的,这是一种艺术美感的体验,只有在美术学院的校园中才能体会得到。当然,综合性大学有他的优势,如不同专业可以互补,似乎知识面更宽一些,而事实上,你可能看到很多诸如经济学、物理学的学术讲座,但因专业的特殊性,非本专业的学生很难听懂,但在美术学院每周都有你感兴趣的艺术讲座。再者,现在网络课程丰富的很,你想听什么课,网络很方便,但艺术思维和技艺的训练,必须在画室和艺术家的接触中才能完成。具体到湖北美术学院而言,我们也有十校联盟,同样可以修非美术专业的双学位,我校每年毕业中都有200名左右的本科生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学校的第二学位。当然,因为更专业的艺术训练导致的更高的专业素养,你在就业中获得的认同度肯定更高,入职以后,同专业的校友也会更多。这都将使你的职业发展获得更多的机会。
问:湖北美术学院在各省有多少计划?
答:湖北美术学院为教育部批准不设定分省分专业计划的艺术类院校之一,我校2017年计划在全国拟招生2000人,录取总计划数70%投放在湖北省,30%的计划投放到全国其他省市,最终招生人数要以教育部下达计划为准。
问:那么针对湖北省艺术类一本院校,您认为是填平行志愿录取的几率大还是填梯度志愿录取的几率大呢?
答:录取几率主要看生源数和计划数的比值。以去年的录取情况为例,湖北省省内平行志愿一本院校总计划1800多,统考合格人数近14000人,而我们一所学校就有1218个计划,校考合格的考生5600人,前者的比例是12.85%,我的比例是21.75%,所以按比例和概率来看,填报我校的录取可能性要相对大一些。但在去年志愿的实际填报过程中,部分考生简单的认为平行志愿可以填写六所院校,可能性大一些,导致大量考生掉档,而我校一志愿反而生源不足,致使去年部分考生只要填报我校肯定可以录取的考生反而不敢填报,失去了到我校上学的机会。
事实上梯度志愿一个院校有6个专业志愿,我们学校从2012年开始大类招生录取,我们学校将一个类型的所有专业计划数都打通平行,排一个队录取,也就相当于平行志愿的分数优先了。而我们的一个专业的招生数相当于一个综合院校的招生数了,所以专业合格的考生填报我们学校志愿是有绝对优势的。
而且,今年湖北省在梯度志愿也多设置了一个院校志愿,让填写梯度志愿的考生又增加了一次机会。
问:湖北美术学院是采取按大类进行专业考试吗?
答:对,我校专业考试按绘画设计类(含动画中外合作办学)韩国韩瑞大学合作项目,专业必须通过我校专业测试)、书法类、美术理论类、服装表演类四个大类录取。考生只需通过相应报考类别的专业合格分数线,即可报考该类别所包含的所有专业。如:想报考油画专业方向就参加绘画设计类的专业考试。(注:个别省份绘画设计类专业不能通用,按各省规定执行。)
问:各大类都包含哪些专业方向?
答:绘画设计类包括24个专业方向:中国画、油画、版画、插画艺术、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公共艺术、水彩画、动画、动画(中外合作办学) (韩国韩瑞大学合作项目)、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雕塑、陶瓷艺术、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印刷图形设计、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纤维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美术教育。
美术理论类包括3个专业方向:艺术史论、艺术设计学、艺术史论(管理)。
书法类:书法学。
服装表演类:表演(服装表演与设计)。
提前文理类包括3个专业: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艺术教育不进行专业测试,按照高考文化成绩录取,2017年仅面向湖北省招生。
问:各专业类型的录取方式是什么样的?
答:各专业类型的校考专业成绩与高考文化成绩比例折算办法如下:
1、绘画设计类:(高考文化成绩×0.4+专业成绩占×0.6)×2=折算分。
2、书法类:(高考文化成绩×0.6+专业成绩占×0.4)×2=折算分。
3、美术理论类:考生通过所在高考省份美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后即可报考,按照高考文化分排序从高到低择优录取。高考文化成绩总分相同时,按照英语和语文成绩相加后依次录取。
4、服装表演专业:校考只测试服装表演基础,不进行绘画基础测试。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我校投档分数线,按校考表演专业成绩排序录取。
5、工业设计、风景园林、艺术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普通文理类考生填报,按照高考文化成绩排序从高到低择优录取。高考文化成绩总分相同时,按照英语和语文成绩相加后依次录取。
6、无往届生与应届生限制,无男女比例限制,高考文化成绩不分文理科(工业设计、风景园林、艺术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除外)。
问:是否有单科成绩限制?
答:有的,我校绘画设计类、书法类外语考试语种仅限英语,成绩不低于60分;语文成绩不低于80分(美术理论类、风景园林、艺术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英语成绩不低于65分;语文成绩不低于85分),数学成绩计入总分(服装表演类不作单科成绩要求)。
问:理科考生可以报考吗?
答:可以,我校各专业均文理兼收,录取时不分文理统一排序。
问:请您介绍一下,今年贵校的招生政策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答:好的,今年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各级考试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和规定,特别是教育部专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对今年的特殊类型招生的各个环节,作了详细规定。为了落实教育部的要求,本着公平、公正、公开、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原则,我校今年的相关招生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微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以报考绘画设计类取得的专业成绩按照(专业0.6+文化0.4)×2排序录取。根据高考填报的专业志愿,以志愿优先原则确定专业方向,英语成绩不低于60分;语文成绩不低于80分。按照教育部2016的特殊类型招生的文件精神,自2016年起专业优录政策就已经取消了。录取批次为艺术类本科提前第一批次(校考梯度志愿)。
2、在填报时,一定要准确填写专业志愿,注意专业志愿排序。考生填报志愿时不仅要填报院校志愿,还要准确填报有效的专业志愿;若漏填或错填专业志愿,投档将无法识别考生的统考专业类别,影响投档录取,高考专业志愿需要填“服从志愿调剂”。
3、服装表演类和书法类的招生还是实行校考,按照以往的招生政策执行。录取批次为艺术类本科提前第一批次(校考梯度志愿)。
问:没有获得所在省美术统考合格证或者省统考和校考均未参加可不可以报考?
答:有四个类型的专业可以报考:
省美术统考未合格的考生可以填报我校艺术设计学、艺术史论(美术理论类)专业:考生只要通过所在高考省份美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后,按照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目前,在与各省的录取政策衔接中,河南、江苏、广西、云南、安徽、四川、甘肃未达成投档共识,美术理论类专业今年暂不对以上省份招生,录取批次为艺术类本科提前第一批次(湖北省在省统考平行志愿)。
湖北省的考生如果既没有省美术统考又没有校考的考生,高考文化成绩能够达到二本投档分数线,可以填报我校的风景园林、艺术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几个专业按照文化成绩录取,录取批次在提前批文理类。
除此之外,书法类和服装表演类专业通过我校校考即可报考(有部分省份设置了书法或服装表演的专业统考,也需要在统考合格的基础上参加校考)。
问:您是否能预测一下今年的专业分数线会划的更高还是更低?
答:准确的说,不能叫“划分数线”,而应该叫“排分数线”。我校专业分数线是严格按照考生专业成绩进行排名,以不超过招生计划数4倍为限,确定专业合格分数线。录取分数线同样按照省教育厅核定的招生人数进行综合成绩排名,排到哪里,哪里就是分数线。现在要预测分数线,还为时尚早。不过,我可以提供一点信息,今年我省美术总体生源数量减少了约3000人,降幅超过10%,但我校今年招生计划、专业分布等情况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这对广大考生而言应该是比较有利的,只要取得我校专业合格证的考生报考我校,录取概率都在25%以上。
问:您是否可以预测一下今年的分数线?
答:我们每年的分数线都不是划定的,一切取决于志愿填报的情况,这里我可以把历年的数据告诉大家,大家自己进行判断。
2012-2016年绘画设计类湖北省录取分数线分析
2012年 287.2×2=574.4
2013年 278.2×2=556.4
2014年 287.4×2=574.8
2015年 295.0×2=590.0
2016年 一志愿490.8,征集志愿578.6
按照近5年综合录取成绩平均分575分计算:
专业分
对应的最低文化分
综合折算分
210
404
575
220
389
575
230
374
575
240
359
575
250
344
575
260
329
575
270
314
575
动画(中外合作办学)2013开始招生,
2013-2016年湖北省录取分数线分析
2013年 262.6×2=525.2
2014年 277.0×2=554.0
2015年 279.6×2=559.2
2016年 一志愿484.8,征集志愿562.6
按照近5年综合录取成绩平均分550分计算,
无英语、语文单科成绩限制:
专业分
对应的最低文化分
综合折算分
210
373
550
220
358
550
230
343
550
240
328
550
250
313
550
260
298
550
270
283(文化分低于省投档线288不予录取)
550
服装表演类 2012-2016年湖北省服装表演专业录取成绩
无英语、语文单科成绩限制
2012年 男:254 女:248
2013年 男:234 女:240
2014年 男:232 女:224.8
2015年 男女: 219.33
2016年 男女:240
书法类2012-2016年湖北省书法综合折算录取成绩
2012年 313.8×2=627.6
2013年 346.8×2=693.6
2014年 350.8×2=701.6
2015年 339.0×2=678.0
2016年 331.2×2=662.4
提前批文理类2014年开始对湖北省招生,
2014-2016年湖北省文化录取成绩
2014年 文史:482 理工:476
2015年 文史:477 理工:448
2016年 文史:432 理工:437
以上成绩供各位考生参考,省外考生录取线根据拟招计划数600名,可以根据以上录取成绩作参考。
问:如果单科成绩达不到贵校的单科成绩要求可不可以报考?
答:如果英语、语文达不到我校的单科成绩限制的最低要求怎么办?我校的戏剧与影视学类【动画(中外合作办学)(韩国韩瑞大学合作项目)】专业,全国招生计划数为120人,按照绘画设计类录取原则执行,不设英语、语文单科成绩限制,专业志愿为平行志愿,只录取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高考专业志愿“服从志愿调剂”但未填报该专业考生不能参加录取;根据计划数单独划定该专业折算分录取控制分数线,录取批次为艺术类本科提前第一批次。
问:贵校绘画设计类专业方向志愿如何填报?
答:绘画设计类:1、只录取填报我校第一志愿并达到我校文化投档资格线的考生,录取填报批次为:艺术本科提前(一)批。录取时按照校考专业成绩和高考文化成绩折算分排序,以绘画设计类计划数从高到低择优录取,额满为止。录取时以专业成绩折算。
2、被我校拟录的考生,按考生高考填报的专业志愿根据折算分排序依次确定录取专业方向,在第1专业志愿不能满足时按照第2专业志愿录取,依次类推(即志愿优先原则)。最后不能确定其专业方向的考生,由我校根据考生填报志愿的意愿,安排至名额未满的专业方向内。
问:什么是志愿优先?
答:首先我校在录取时已经按照分数优先,打通了一个专业类型的所有专业,相当于把所有的专业计划数拿出来,统一排序录取,统一划定分数线。确定录取生源后再尊重考生专业志愿,采取志愿优先原则确定专业方向。
志愿优先原则是指对进档拟录的考生按考生的第1专业志愿录取,专业名额未满时将仍未确定录取专业的考生根据第2专业志愿再次排序,直至专业计划的完成,最后不能确定其专业方向的考生,由我校根据考生填报志愿的意愿,安排至名额未满的专业方向内录取。
问:贵校的各省份院校代码和专业代码是什么?
答:我校的教育部颁发的院校代码为10523,每年各省均对我校院校代码和专业代码进行重新编制,考生根据各省份填报志愿官方的院校代码和专业代码为准。湖北省的院校招生代码为4670。
问:贵校在优质生源基地的建设方面有什么计划?
答:招生为了培养,招生就是培养是我校一以贯之的观念,为了进一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我校,我校非常重视优质生源基地的建设。通过生源基地,加强高等美术教育和中等美术教育的交流和对接。
我们也希望通过优质生源基地的建设,为优质生源基地提供招生选才的政策咨询,高中专业教师的进修和指导。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优质生源基地遴选认定,省内连续三年填报我校一志愿的考生在10人以上,或者省外每年填报我校一志愿的考生在5人以上的高中或者培训机构,可以通过书面材料的申请,我们根据所提供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我校办学理念和生源质量的基地予以授牌。
艺术史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2
北京联合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大学的分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为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
经过35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有经、管、文、法、理、工、教、史、医、艺等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北京地区规模的高校之一,也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现有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40万册,专任教师1600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2万余人,高职高专生5800余人、外国留学生1500多人以及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000多人,被誉为首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航母。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19万余名毕业生,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专业介绍
本科(学制四年,艺术学学士学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服装艺术创新设计、服装与服饰系列设计、服装陈列设计、服装品牌营销及推广、流行时尚信息的扑捉及综合分析、市场调研与分析及服装设计管理的能力。根据现今服装行业及学科发展人才需求方向,力求培养具有综合艺术创新设计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具有较强艺术素养和市场预测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及沟通技巧、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流行趋势考察与分析、服装画手绘技法、中西方服装史、面料塑形、服装设计方法、服装配件设计、服装专题设计、面料纹样设计、服装画电脑表现技法、服装款式图表现技法、服装款型设计、服饰色彩设计、服装CAD、服装陈列设计、时装摄影、时尚买手、形象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服装工艺与制作、服饰图案、民族服饰传统工艺、民族服饰采风、手工印染、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饰品设计、面料纹样设计、形象设计、视觉营销设计、品牌市场推广、时尚买手等设计和管理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艺术概论、大众传播学、广告学、美学、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装饰与图案、图形创意、文字与版式、平面(印刷)设计与印刷制作、展示与陈设、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策划等。
就业方向:企事业单位的美术应用部门、广告公司设计师、出版社美术编辑、网站设计与维护、中小学美术教师、商业摄影工作室艺术总监等。
环境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学院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建筑设计史、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建筑设计方法学、室内空间设计、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图、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数字化环境设计、CAD施工图纸设计、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学、造型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
就业方向:室内设计师,会展设计师,家具、陈设品设计师,各领域设计师助理、设计绘图员,以及设计监理员、设计研究员等。
产品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重学养、精技艺”,具有扎实的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
主要课程:创新性产品设计、产品改良设计、产品包装与陈列设计、产品策划与市场、导向设计、界面设计、民间工艺采风与实践、产品色彩设计实践、材料与工艺学、北京传统工艺实践、民用产品设计实践、自选课题设计实践、CAD制图及三维造型设计、数字化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设计学、产品调研方法与报告书制作、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等。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轻工业及日用产品造型开发设计工作、工艺美术产品和手工艺术产品设计、开发、教学与研究工作,旅游产品以及产品销售包装、推广策划宣传工作及与造型设计相关的装饰、装潢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下设两个方向: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和交互界面艺术设计。本专业面向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动漫设计、影视特效设计、交互界面与网页设计、游戏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行业。培养具有扎实数字软件操作和艺术设计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中的应用技能,能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中从事艺术创作实践、应用设计研发和艺术管理的复合应用型艺术创意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艺术高校,拥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专业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注重项目实践,强调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入学后以校企合作项目课题为课程主导,并提供专业化学习保障。每年有数十位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讲座,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赴海外参加学术交流、夏令营及交换生等活动。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美学、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数字摄影、数字摄像、视听语言、数字图像处理、网络动画设计、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数字绘画、视频特效与非线性编辑、MAYA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电视栏目包装、数字音频处理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动漫、信息与交互、影视、游戏、平面广告设计等行业,从事各类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的艺术设计、创作研发及传播方面的工作。
绘画专业
绘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造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插画、原画、动漫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插画、原画的先进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掌握书籍插画创作、出版、广告与游戏等领域中的策划、编辑、制作等综合技能,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手绘能力,并能适应市场变化,独立开展插画、原画创意造型与表现,胜任艺术创作、广告、出版、数字传播媒体、动漫企业、新闻出版机构及教育科研等相关单位工作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
绘画专业教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外专业艺术高校,拥有强大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本专业课程强调对不同材质、不同艺术形式的实践应用,以工作室制为基础,强调校企实习合作、每年定期进行全国范围的采风实训、毕业创作等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插画造型、插画色彩、三大构成、装饰基础、动画运动规律、动漫人物角色造型设计、漫画技法、图画书技法、中国传统装饰画研究、综合材料创作、国画技法研究、油画技法研究、二维图形设计、数字绘画艺术、多媒体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出版机构、中小学教育机构、动画公司、影视公司、科研、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脚本编绘、原画设计、插画与绘本设计、动画图形设计及美术教学等工作。
工艺美术专业
工艺美术专业以培养掌握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与现代工艺美术品设计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同时具备软装与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艺术产业企划与管理等相关专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教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等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课程专业采用主题式教学方法,注重项目实践,强调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入学后可双向选择进入不同专业方向工作室学习,提供学生专业化学习保障。建有配套成熟的工艺美术(非遗)实验中心,一流的校企合作工作室,与京内外多家企业签订培养协议,为学生实践就业提供保障。
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案与装饰、构成、材料与工艺、金属艺术、纤维艺术、陶瓷艺术、首饰艺术、工艺美术品设计、衍生品设计、旅游商品设计、数字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多媒体辅助设计以及相关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工艺美术和创意设计领域的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岗位工作,还可在艺术衍生品开发和艺术教育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音乐学(师范)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适应首都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能从事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和服务于区域文化建设“多能一专”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中外音乐史、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舞蹈、和声、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专业课程;合唱与合唱指挥、艺术概论、音乐教学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品分析、配器、MIDI音乐制作、钢琴即兴伴奏、手风琴、小提琴、二胡等。
就业方向:从事中专、职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幼儿艺术教育及社会音乐工作。
表演专业
表演专业设有表演艺术、综艺节目主持两个方向,学生在经过两个学期的表演学科专业基础及相关理论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并通过专业测试,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深造学习。
主要课程:表演方向相关课程:表演基础元素训练、声乐演唱技巧、台词技巧、形体技巧、经典剧目排演、经典剧本解读、中外电影史论等。
综艺节目主持方向课程:类型节目主持基础、综艺节目主持、配音艺术、即兴表达、广播电视解读等,以及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制作、职业化妆、节目策划与采编等综合课程。
就业方向:戏剧、影视类的职业演员,文艺节目主持、策划及后期制作人员,满足基层文化单位需求的有创作能力的文艺骨干。
高职(学制三年)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
本专业面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广告创意设计和平面设计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广告创意、设计综合素质和技能,熟悉广告设计和平面设计的基本流程,熟悉导示识别系统设计领域基本规范;掌握平面广告设计职位需求的专业设计技能;具备独立完成广告和平面设计项目的能力,从事广告设计制作或导示与识别设计方面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设计的工程表达、字体与图形符号设计、VIS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一年级为专业基础平台课,二年级模块化教学可选择平面广告设计、导示与识别设计或企业定制模块发展。并可根据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修艺术设计类相关课程。
就业方向:可在广告公司、企划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出版行业、企业宣传策划部门及其他平面设计领域从事平面广告制作工作,或在展览策划公司、标识设计制作、会展设计或建筑环境设计公司从事导示识别方面的具体设计实施等工作。此专业学生均有机会择优参加专升本、中外合作办学及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定制班项目,为学历提升、海外留学和直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
本专业面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动画和影视行业或网络视频等新媒体设计领域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视觉设计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影视行业工作流程及基本规范,具备动画制作或影视制作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从事动画制作、影视编辑制作、栏目包装、数字媒体设计相关领域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模型、材质灯光、动画、特效)、影视编辑、特效与合成、影视三维合成等。一年级为专业基础平台课,二年级模块化教学可选择三维动画、影视栏目包装或企业定制模块发展,并可根据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修艺术设计类相关课程。
就业方向:可在动画制作公司、广播电视制作或相关行业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影视栏目包装或相关数字媒体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工作。此专业学生均有机会择优参加专升本、中外合作办学、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定制班项目以及北京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为学历提升、海外留学和直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本专业面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展览展示设计和交互媒体设计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熟悉展览展示流程及数字内容设计规律和规范,熟悉互动媒体设计领域基本规范,从事数字展示内容设计、互动媒体设计方面设计制作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设计的工程表达、三维设计基础、交互设计、VIS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展览展示设计、数字展示设计、互动媒体设计等课程。一年级为专业基础平台课,二年级模块化教学可选择数字展示设计、互动媒体设计或企业定制模块发展,并可根据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修艺术设计类相关课程。
就业方向:可在展览公司、展览馆、企业相关部门和广告公司从事展览展示方面的工作,或在电子出版物、网页、手机等移动信息平台承担数字互动媒体设计方面的工作。亦可在网站规划设计、图片编辑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此专业学生均有机会择优参加专升本、中外合作办学及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定制班项目,为学历提升、
三、2015年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层次 类别 学制 学费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湖北 湖南 广东 甘肃 新疆 合计 数字媒体艺术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52 3 3 3 3 3 3 70 绘画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21 3 3 3 30 工艺美术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21 3 3 3 30 表演 本科 表演类 四年 10000元/年 √ √ √ √ √ √ √ √ √ √ √ √ √ √ √ 6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43 1 1 1 1 1 1 1 50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18 1 1 1 1 1 1 1 25 环境设计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43 1 1 1 1 1 1 1 50 产品设计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18 1 1 1 1 1 1 1 25 音乐学(师范) 本科 音乐类 四年 免学费 25 25 广告设计与制作 高职 美术类 三年 12000元/年 35 35 电脑艺术设计 高职 美术类 三年 12000元/年 35 35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高职 美术类 三年 12000元/年 35 35
说明:
(1)表演专业计划省份设置中标注“√”的为招生省份。分省计划按照合格人数的4:1投放计划。对专业测试合格生源不足4人的省份,原则上不安排招生计划。
(2)招生专业及计划以各省招办公布的为准。
四、考点安排
考点 专业 报名及考试时间安排 报名及考试地点 要求 北京 表演 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1月12日-2月27日 北京联合大学 表演专业不在京外设考点,考生一律到北京考点参加单独考试。 报名网址:zsxx.buu.edu.cn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初试时间:2015年3月1日-6日 复试时间:2015年3月7日-8日五、报考条件
(一)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报名基本条件;
(二)身体健康,符合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三)文理兼收,限招英语语种考生,无单科成绩限制;
(四)各省设有统考的须通过省统考相关专业考试;
(五)高考填报我校美术类专业须通过本省美术类专业统考,获得相应层次的合格证,报考本科专业考生的文化成绩需达到生源省份普通二本线的65%,报考高职专业考生的文化成绩需达到生源省份艺术类高职投档线;
(六)高考填报我校表演专业的考生须通过我校专业考试并取得合格证,文化成绩需达到生源省份艺术类本科投档线;
(七)高考填报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北京考生需通过在京招生公办院校的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或舞蹈表演专业的本科层次校考并取得合格证,文化成绩需达到生源省份普通二本线的65%;
(八)报考音乐学(师范)专业的考生女生身高不低于155CM、男生身高不低于165CM,且高考体检信息符合《北京市教师资格认定体格检查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
六、报名要求
参加表演专业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北京考点参加考试,均须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
1、考生网上报名后直接在网上支付报名考试费、上传照片。成功后生成准考证,考生打印准考证,按规定时间、地点持准考证、身份证原件参加考试即可,不必现场确认。
2、网上报名时间见《考点安排》。
七、考试内容
专业考试及合格线划定
(一)专业考试
考生持准考证、身份证原件,按规定时间到指定考场参加考试。建议考生自带放音设备,因使用学校放音设备与考生的光盘、U盘等不能匹配,无法读取而影响考生考试的,由考生个人负责。
考试阶段 考试科目 考试内容 要求 总分 初试 朗诵 小说片段、诗歌、散文等 2分钟 100分 形体 舞蹈、体操、武术等 2分钟 自带伴奏 声乐 无伴奏歌曲一首 2分钟 复试 小品 根据主考教师出题进行 考生任选一项参加考试,3分钟 100分 即兴评述 根据主考教师出题进行(二)专业合格线划定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我校表演专业将分别按照京外本科、北京地区本科招生计划的4倍左右划定合格线。按照合格生源与计划比原则上为4:1的比例安排招生计划。对专业测试合格生源不足4人的省份,原则上不安排招生计划。
凡专业校考合格的考生可于2015年3月底在北京联合大学招生信息网上(网址:zsxx.buu.edu.cn)查询专业校考成绩。我校将向各省高招办报送合格考生数据,不再单独向考生寄发书面校考合格证。
八、录取办法
1、美术类专业录取办法
按文化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2、音乐学(师范)专业录取办法
按文化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表演专业录取办法
按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4、理科考生按照:高考成绩× 的公式换算文化成绩。
5、新生入学后进行体检和报考条件复查,如发现不合格或不符合招生条件和报考手续者,学校将取消入学资格,退回原籍。
九、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咨询电话:010-64900013、64900915
网 址:zsxx.buu.edu.cn
E-mail:ldzs@buu.edu.cn
腾讯微博:t.qq.com/buuzsb
新浪微博:t.sina.com.cn/buuzsb
艺术史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教学;艺术设计;培养;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09-02
一、专业基础课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
专业基础课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构建体系中都是起基石作用的,没有良好的基础课程建设,再精彩的专业课都不会有厚重的根基作支撑,无法正真深刻和发展起来。在这一点上,艺术设计专业更显突出。试想没有系统而专业的色彩感知基础练习和大量对自然界物体色彩的观察描摹作基础,设计师们的色彩搭配和运用是很难做到极度谐和具引导性的。没有通过素描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严苛训练,设计人员很难对物体的透视,体块,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拿捏准确。甚至专业基础课中对于布置静物的这一细节都很重要。布置静物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静物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情绪和作画的进程与成效。布置静物首要的一点是:富有生活气息便能产生自然美;合乎情理便能产生某种基调或意味。因此,在选择静物前应先构思,不要盲目拼凑一堆静物。必须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审美,首先应确定主体,选择符合主体内容的物体。大小、深浅得当,适于构图上的横竖变化从整体考虑物品放置的疏忽及前后层次关系,主体物的位置要放得适当,既不要放得靠边,也不能放在画面的正中。环境或背景配置要好,要使衬布颜色的深浅、冷暖摆设得体,不能片面认为衬布只是作为背景。认真设计一组静物组合后的基调与效果,使色彩的构成给人美的感觉。为突出主体内容服务。没有专业基础课中三大构成的深入学习,平面设计师就无法在广告招贴,书籍装帧,企业CI等一系列商业应用方面取得成功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再者,没有对人类艺术史的发展认识了解就无法真正深具优越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无法做正确的设计审美判断。在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作用至关重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更对实用型人才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艺术设计行业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作为人才的输送者都在因时而异的调整教学导向,大部分艺术类高校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在进行各种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都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行业及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专业设置涉及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必须对未来几年人才市场需求进项认真的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适时导向性。而基础课的教学,一直是教改当中较为重要的一块领域。在国外许多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较好的国家很早就开始注重专业基础课的教育。美国早在1994年就通过了《学校与就业机会法》,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把使毕业生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今后学习和在生产部门所必需的工作经验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主要工作。英国私立大学的教学内容更加务实,尽量为学生提供取得专门职业资格的课程,而且都是根据本地区需要设置的,所以既有利于学生集中,又有利于学生根据当地需要就业。日本的私立大学设置课长直接负责联络各企业人事部门,与其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学校的基础课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就职讲座,还根据社会变化情况预测职业前景,进行市场分析来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的导向,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才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指导学生选择职业,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德国的私立大学早在上个世纪末就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其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是人才培养与市场挂钩,即指导学生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二是科学研究与市场挂钩,即如何加强应用性的研究,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科研成果的需求。可见,市场的需求、市场的法则已成为制定专业基础课教育和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出发点。
二、艺术设计对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何为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简单来说,在当下环境之下适应于市场发展,能顺利就业并较好的投入工作,符合用人单位部门的要求,创造艺术设计专业价值的人才就是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以下是内蒙古昌德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因业务需要招聘资设计人员的相关要求:工装设计师五名,景观设计师两名,施工图绘图员两名,手绘设计师一名。工装设计师要求1.艺术设计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三年以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熟悉各种设计软件,能够独立完成方案图、效果图、施工图设计工作;2.有较高的设计品位和眼光,富有创意,思维敏捷、灵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成熟稳重,有上进心,具备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3.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能同公司一起开创业绩,年龄在25-35岁之间,性别不限。景观设计师要求:1.建筑学、园林、景观或相关专业毕业,有3-5年以上工作经验,有知名景观设计公司工作经验者优先;2.熟练运用CAD,3D,SKETCHUP及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有相当的美感;3.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能同公司一起开创业绩,年龄在25-35岁之间,性别不限。再来看看深圳市雪俪尔服饰有限公司岗位要求:1、艺术类、美术类、平面设计等相关专业毕业;有一年以上网站网页设计经验;2、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手绘能力强,审美观强,工作效率高;3、精通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图形软件,优秀的审美能力,独特的创意,能把握网站视觉色彩,有较强的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创意能力;4、精通DIV+CSS、HTML等,熟悉W3C标准、JAVASCRIPT,可编写或修改网页代码;5、熟悉网站建设的流程和网页设计制作流程,能独立完成大、中型网站页面设计,有成功的网页设计案例;岗位职责:1、与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相关的各种专题页面及广告设计,包括网页页面、海报、专题、Banner等;2、负责网站美工设计,包括图片处理、flash设计制作;3、负责网站页面的美化,专题页面设计;4、负责品牌VI设计。其实从要求不难看出对设计师的专业要求都是基本的操作性软件应用,但细看要求,会发现对于熟练操作软件之后要求的是要有美感,而对于这个美感即一个十分抽象的内容,何为美感?假如问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不会有一个标准的模式,或许很多人会选择出富有美感的一类,但说不出其原因为什么会感觉它有美感。然而熟练操作软件时有模式和标准的,我们通常说越抽象的东西是越难掌握的,这个时候,我们之前所接受到的基础课教育才会显现其章华。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所带给学生的往往是艺术涵养,整体设计作品的品味和格调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课程体现了艺术造型的某些根本性规律,被广泛地接受与利用也体现了对于艺术的整体观念。例如基础课程素描从被认识的那天起,就在造型艺术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的基础。色彩课程的基础作用同样不言而喻。艺术设计的主要内涵是视觉形象设计,人的视觉在感知形象时,对色彩的感知最为强烈,其次才是对形体轮廓及材料质感的感知,因此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同时在表达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件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设计的好坏。因此色彩作为基础课是重要内容才被安排在教学计划第一阶段之中。艺术理论是基础理论课部分,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课程根据历史和现实,从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创作和实践经验中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用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提高审美修养因此,这基础课程可以说是艺术设计专业各个枝节的心脏部分,是必须重视的。虽然时代、社会和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同,但基础专业课对于一个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是不会改变的,最为一个人才素质中的恒定基础因素,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根植于设计人才的培养之中。
三、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由于现在还是存在部分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的不重视现象,因此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影响是艺术设计基础课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之一。首先.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的每一门课程特别是入学的基础专业课程进行分类导向性的内容安排。例如大一时期所有专业都要统一训练的素描色彩,外出写生及三大构成等课程在课教内容上从一开始就应该有区分,虽然不同专业不同加以引导。环艺专业在素描中应重点空间美感,视觉传达专业重点偏向素描的构成美感,产品设计专业则要注重素描中物体的结构关系等等,但专业基础课程是所涵盖的整体概念和教学要求是最基础的。.其次,专业基础课课后交流回访机制的建立。统计应用方向和效果,启发专业基础课教学教改思想。再总结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历年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变化以及影响。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分配时间,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数量的比例影响;艺术设计学院入学基础课程设计的导向性分类和具体教改方向细分;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体现。(在院期间的应用和社会实践应用。);建立专业基础课课后交流回访机制,统计应用方向和效果,启发专业基础课教学教改思想。例如:1.在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专业课程引导中,基本是从各自方向性专业角度出发,而忽视了整个大一期间学生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内容。2.在担任素描,色彩等基础课教学过程之中,偏重方向性专业的作业要求和专业思维方式,忽略了基础课本身对于所有专业方向所涵盖的整体概念和教学要求。3.在进行毕业作品设计指导之中强调过多的是单一的专业性而没有重视基础课所带给学生的艺术涵养,整体设计作品的品味和格调等。
艺术史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4
祝帅
亟待“正名”的书法专业教育
祝帅(北京大学研究员)
时至今日,有关书法是不是一个专业的质疑仍然会时常蹦出来。这里所说的书法专业,主要是指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包括书法教育的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等各个层级。我们的假设是,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书协一家独大的情形不同,在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书协的作用渐渐退回到了“普及”,其一度通过“国展”“兰亭奖”等建立起来的“提高”的职能,在21世纪以来逐渐被渐次兴起的各层次高等书法专业教育所取代。然而,书法专业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本应建立起一个厚实的基础,但似乎它现在还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期望。这里我先泛泛谈一些有可能展开深入思考的现象和话题,点到即止,作为抛砖引玉。
回溯历史,我国的书法本科教育起源于六十年代初的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起初潘天寿的想法是,书法在中国的传承不能中断,每年哪怕只招收几个人,但要让这个传统传下去。于是,第一届书法专业本科生在浙江美院应运而生。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好景不长。我国第一届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则要到了1979年,还是在浙江美院。这一届研究生无论是导师阵容还是学生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美术院校虽然有博士点,但长期以来,博士招生仅限于美术史论类专业,书法这样的艺术实践类专业最高学位就是硕士。书法专业开始招博士,还是1993年欧阳中石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开始的。1998年,欧阳中石开始在首都师范大学招收书法博士后研究人员。至此,书法专业教育的体系完全建立了起来。在某种意义上,书法专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创举。在世界高校范围内,书法学科的设置更可谓独此一家。因此,书法教育从不必担心“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反而是国外的汉学家研究书法的著作还要回到中国来找市场。在高校愈来愈以英文“SCI”论文和国际同行评议为评价导向的今天,书法专业更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对抗国际化的一个特例。
然而,几乎是从一诞生开始,书法专业教育就始终围绕着争议。六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建立应该说与潘天寿的个人坚持是分不开的,同时期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就没有开出这样的先例。这种情况一直影响到后来的书法专业硕士招生,除了浙江美术学院,当时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都没有专门的书法师资,而是书法、绘画、篆刻一起教。至于博士教育就更需要正名了。圈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最早在国内招收书法博士的欧阳中石教授找到启功先生,邀请后者与他一起带书法博士。据说启先生给欧阳教授的回复是:“什么是博士水平的字?什么是硕士水平的字?你能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我就和你一起带。”当然欧阳教授无言以对,启先生自然也没有指导过“书法博士”。笔者寓京多年,终究无缘拜见启先生,而欧阳教授虽有一面之缘,但此事自然也无法向当事人求证。不过,熟悉启先生的人都知道,这桩公案颇符合启先生一贯的观点和神采,应该八九不离十。
到今天,围绕着书法教育,争论仍然没有平息的迹象。还有很多学校围绕着是否该上书法教育而喋喋不休。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且支持者、反对者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各自都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本科教育而言,应该是争议最大的。原因是,尽管书法专业本科教育已经是既成的事实,但学科目录上至今没有书法专业的字样。时至今日,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美术学也已成为一级学科,但一级学科中并没有“书法学”,而美术学一级学科下面又迟迟没有设置二级学科。既然名不正,自然言不顺,至于各高校管理者关心的就业问题,自然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在北京有上百所高校,几乎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其中设立书法本科专业的只有中央美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4、5所而已。显然这与全国上百所学校设置书法本科教育的现象极不相称。反正我们能够看得到的现象是,很多开设书法专业教育的学校,往往校领导都是“书法迷”。校领导爱书法,对于书法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对于学科设置而言究竟是否是件好事,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研究生教育就更泛滥了。北京只有4、5所大学有书法本科专业,但以各种名目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却难以统计。原因是,书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不一定在美术学的名目下,很多文学、史学、考古学、设计学等相关专业都可以招收书法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甚至各招生单位可以自主设置学科授权点。于是全国范围内,各种名目的书法硕士应运而生,有依托于地理学硕士点的“书法地理学”,有依托于管理学硕士点的“书法艺术管理”,有依托于心理学硕士点的“书法心理学”,还有依托于传播学的“书法国际传播”……不一而足。招生的名目又分为“科硕(学硕,三年制)”和“艺硕(专硕,两年制)”。还有各种科研院所,没有本科教育,却可以大量招收硕士研究生。笔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给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时发现,该院有的导师指导的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竟多达数十人。书法博士的招生数量虽然远少于硕士,但上述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其实在今天,启先生问欧阳教授的那个问题,仍然没有获得很好的解答。我们并不能够通过量化或者质化的任何一种手段,清晰地分辨出哪些人受到了专业的书法教育,哪些人没有受到专业的书法教育。如果是以中国书协的“国展”作为一种衡量标准的话,很多书法专业的博士也入选不了“国展”,反而很多“国展”“兰亭奖”获金奖的选手并非出身于书法专业――他们很可能大学都没有上过,谈何“书法专业”?可是,如果说书法博士的水平不体现在创作,而体现在研究方面,那所谓“实践类”“理论类”博士的区分和不同考察方式(前者除毕业论文外还需要毕业创作)又是如何呢?很多书法专业的师资,自己就不是书法专业出身,有国专业转来的,还有研究埃及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至于书法博士,没有念过本科或者硕士阶段,或者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的是无线电通信工程、计算机等根本和艺术无关的其他专业的,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一个工科背景的人可以轻易转入书法专业博士学习,却很难转入美术学其他专业?反之,如果一个人本科学习的是书法专业,却很难考上无线电通信工程或者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
恐怕这一切的根源都要从书法本科教育说起。书法本科招生属于美术类,但却和“美术学”专业一样,是仅有的两种不需要通过各省“联考”的美术类,也是唯一的一种不需要通过绘画基础测试的美术实践类专业。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书法、美术学等专业本身门槛设置过低,以至于很容易让一些“文改艺”或者其他专业的考生钻了空子,即不需要按照这门专业的特点特别备考,仅需根据自己以往习字的经历就可以轻易考取。在美术院校中,书法专业也很像一些另类:既不是美术学这样理论类的专业,又不用画画。2001年前后,中央美院曾经进行过本科实践类不分专业的改革,即统一设立“基础部”,一年级学习素描色彩等造型艺术共同的基础课,二年级才分入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等不同专业。可是仅仅由于书法专业的存在,就使得这场改革不到一年就以失败告终。
笔者曾听一位书法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谈起自己招收博士生的被迫与无奈:如果其他学校都开始招收书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了,自己的学校还坚持不招书法博士的话,那么许多优秀的生源就会流失。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在80年代,我国书法教育最高学位只到硕士的话,那时候硕士的含金量要远远高于今天的硕士甚至部分院校的博士。可现在大家都招到博士了,为了和硕士拉开距离,自然要降低硕士的培养标准。至于本科教育的标准,更是要“水降船低”。而博士招生的英语门槛又使得很多书法真正有水准的人考不上书法专业,所以笔者早就指出,在美术院校普遍流传的“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的段子,到了书法和美术史这两个专业这里恐怕要改写,即本科水平并不突出,博士水平很可能也高不到哪儿去。――这里说的只是一般的情况,而不包括一些天才的个案。毕竟,专业教育的经历不能直接等同于一个人的专业水准。
当然,书法专业教育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笔者的看法是,当今书法教育蓬勃发展,但当代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却并没有与专业教育的“”同步发展,其原因在于,如果没有书法教育的推波助澜,这些年来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很可能将更差。因此,笔者认为书法专业教育还是有成绩的,只是这种成绩还很不够,“专业”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水准人才的成材率太低。专业不等于职业,专业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书法专业教育需要重新设置门槛,调整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而对于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和一些优秀的学校,要保留它们不参与、不介入书法教育的权利。在未来,很可能一流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人才梯队是这样构成的:他们不一定是书法专业教育出身,但一定有靠近书法的相关专业,如文学、史学、艺术学的博士学位;他们不一定专门从事职业的书法研究和书法教育,但能够拿出一流的书法研究成果,与职业的书法人士相对话。那时,“专业”将回归它的本义:专业是一种价值判断,而职业则仅仅代表一种经历,仅此而已。
高校也是如此。要允许甚至鼓励一些一流高校不设置书法类专业,甚至不聘请专门的书法教师。不设书法专业,不代表一所一流大学没有一流的书法品味和书法研究能力。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也不必然意味着一所学校的书法品位就很低下。笔者所在的北京大学多年来就没有赶书法教育的时髦。至今没有一位书法专业的师资,笔者本人在北大除了开设书法讲座外,也不任教专门的书法课程,但这并不妨碍北大在书法研究和创作方面的学术地位。北京大学老一辈的书法研究者,从马衡、刘季平到沈尹默,没有一个人是书法专业而没有其他专业作为支撑的。而且笔者认为,以北大为代表的综合大学,还是不设置艺术类专业好。毕竟术业有专攻。所谓双一流,指的是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学科相配合。C合大学盲目设置书法专业,欲与具有多年学术传统的专门美术学院相抗衡是不明智的。不能说一流的北京大学,配上的却是三流的书法师资、二流的书法专业。若是将来没准哪一天,北大设了专门的书法教师甚至书法专业,北京大学在书法界反而不会像今天这样受人尊重了吧?
其实,关于高校与书法的亲密接触这个话题,很多关键的问题取决于学校领导。一所学校可以不设书法甚至艺术实践类专业,但学校领导一定要有艺术的常识甚至高水平的艺术鉴赏力,要接触包括书法界在内的艺术界的顶尖艺术家。高校领导不仅要等人上门,只关注那些来到学校办展览的艺术家,还要走出去,了解整个书法界、艺术界发展的总体水平。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在不设书法专业的学校中滋生:即一些二三流水准的艺术家(还不限于书法家),看准这些高校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却又没有懂行的领导的这一漏洞,以各种名义打入高校内部,与对艺术缺乏专业鉴赏力的高校领导打得火热,或者高调以专业人才的名义引进高校担任教授,或者设立各种名为“研究院”实为个人在高校名利双收的平台的机构,利用高校“不懂行”的漏洞为自己谋利。这种现象在目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得不令人忧心。
书法教育:零星回顾与断想
杨频(故宫博物院馆员)
谈到书法教育,首先容易想到的,是一些个人化的所见所感。
前段时间到成都,跟侯开嘉老师做了一个访谈。侯老师回忆了自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学习书法的艰辛经历。当时是中学阶段,两位曾做过中学校长的恩师发现了他的潜质,倾力加以培养,不但没有课酬的观念,周末还吃住在老师家,临帖指导,视同己出。由于时代氛围的限制和身份的敏感,两位老师对于传统诗文书印方面的传授,都非常谨慎低调,生怕给难得的学书苗子招来麻烦。但运动并没有放过这样的前辈先生,他们受尽折磨摧残,最后自杀或病死,让人感慨不已。
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书法能够成为专门招生的学科,并且培养出大批专业化的人才。
感慨之余,我也觉得传统艺术与时代大势,乃至国族命运之间,有着某种玄奥难言的关系。什么样的时代,会在大众精神层面也需要书法?需要的是什么面孔的书法?什么样的书法教育又是好的教育?又怎样才算的上是好的教育者?
这些简单的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面对书法教育这样一个内容庞杂的领域,笼统言说,容易含混和无效。如作简单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当代书法教育的五重后果
刘德龙(常州大学副教授)
近年来,书法教育发展迅猛。书法成为艺考中越来越热门的专业,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也越已达120多所,迅速建立起了书法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完整的高等教育学制,客观上提升了当代书法创作、研究、教学的专业水准。书法热提升书法教育水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的来说,书法教育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引导学习者习得书法知识、历史、技能、审美、创作表达等能力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书法认知就有什么样的书法教育。书法教育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想除了高等教育体制自身无可避免的弊病之外,对书法本体认知不够清晰才是核心原因。
第一,西式教育体系抽离了中国书法的文化核心。
近代以来,在科学精神的鼓舞下,教育文化全面向西方学习,寄望以此来改造甚至拯救中国传统文化。但事与愿违,“自近代以来,西方学问和知识体系以不可遏止之势取代中国的学问和知识体系,国学式微,只留下痕迹于中国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之中。”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灵魂丧失殆尽。
相反,最近二三十年以来西方汉学兴盛,出现了一批研究中国书画的大家,如:高居翰、柯律格、雷德侯、苏立文以及海外华人方闻、白谦慎、徐小虎等人。他从西方文化视角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艺术的窗户,对中国本土艺术研究者颇有启发。但是从艺术实践层面来看,他们的认识和结论离开我们的艺术感知颇有一段距离,就是我们常说的“隔”,这样的“隔靴挠痒”挠不到痒处,却带来了不少困惑与摇摆。
实际上,中西方思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诸如:整体性与分析性,意象性与实证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模糊性与精确性,求同性与求异性……这些不同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中国传统艺术上便是其独特之处。文化传承者如不对两者差异性保持警惕,文化发展就必然走上虚无彷徨之路。
比如:“天人合一”便是整体性思维感知世界的方式,对传统书法和绘画的影响巨大,强调身心合一,神形合一,心手双畅,物我两忘。而分析性思维则将整体进行拆分逐一研究分析,下文所讨论的“书法精细化训练”和“书法形式构成分析”均是沿用此思路,当然西方当分科之学走不下去的时候又衍生出了“模糊数学”理论试图将细分之后的局部再整合起来,而在当前学院书法教学中却没有什么办法把进入微观的训练拉回整体思考的创作之中,只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全看各自的悟性与机缘了。
再如:意象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谈到点划的特征时说“‘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意象性以“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为特点,充满着浪漫和奇特的想象,也为书家追求个性书风留下充裕的想象空间和诸多可能。若将其以“对象性”、“实证性”的思维将书论中的意象与客观对象一一对应,那么书法将失去表现的可能。
总的来看,以西方思维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是“中医西医化”、“国画素描化”、“书法空壳化”……共同的特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被抽离之后徒具形式的空壳。书法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墙已大部分倒塌,书法自然也逃脱不了被西化、图像化、空壳化的命运。
第二,书法精细化训练模式消解了书法意蕴的丰富性。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下开创了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及至八十年代逐渐成熟,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书法训练教学法。
1989年陈振濂出版了《书法教育学》,又陆续推出《大学书法教材集成》系列书籍。据1990年《陈振濂书法教学法――大学书法本科实践课程设置与训练程序》一文的介绍,陈振濂将教学设置分为五个单元:准确的临摹、分析的临摹、印象的临摹,从临摹到创作,创作。
这种教学法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关注书法用笔、动作、点划、行气、墨色、形式等视觉问题,从握笔、毛笔的运行动作、点划的立体感、线质到线条的方向,单字与单元字块图形的归纳,再到行间距与行轴线的体会与理解等等细节提取出来进行单项训练。
但是,模式化的点划限制了个性风格的突破,整齐划一的精细化训练催化了当前书风面目的雷同,当前行、草书法风格过于趋同,就是源于取法及训练方法过于一致,像“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同时,仅仅关注于视觉可感的字结构与章法等外在形式,将经典作品从其独有历史文化语境和个性化情感表达中抽离出来,忽视字体演变的独特阶段,漠视作者丰沛的情感,抽离书法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如此一来,纸面上的形式、节奏等视觉效果是第一位的,书写内容已经不重要了,文化意蕴丰富的书法变成了纯粹的视觉表达。
第三,书法形式构成分析导致了对实践感知分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美学热”,书法美学的讨论一度甚嚣尘上。沃尔夫林从视觉符号、视觉方式与艺术风格演变的关系出发提出形式分析的方法,成为二十世纪艺术史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将形式分析的方法转借到对书法上,使诸多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细微局部,似乎瞬间就变成为可以感知、度量、对比的空间实在,所以一经提出便成为书法教学、研究、欣赏等活动中的王牌工具,颇有一统江山的味道。
书法形式构成分析多采用参考线,几何形,箭头等的方式提示观者注意书法中的字空间,行空间以及章法的空间布白关系,对比书法线条组成的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增强对抽象空间的敏感度,特别是线条缠绕的黑白对比与大小跌宕的节奏关系能更清晰的表现出来。书法形式构成分析在教学中能够帮助学习者以多种方法体会书法的视觉呈现,理解点划的细微变化、结体空间分布、行气以及章法布白等问题,相对之前的意会式理解更容易体会书法的空间分布,已被广泛接受而成为普遍的书法形式分析法。
书法形式构成分析成为当前书法教学深入“读帖”的主要方式,确实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长期依赖此单一方式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书法创作风格表现的单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艺术创作关注心灵,是以人为中心的创造活动,书法创作也不例外,书法形式构成将书法领会性欣赏中对“人”的关注转到对“物”的分析,舍弃了书写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只对书写结果的“空间”呈现进行几何及数理比例分析,舍弃了书法背后的文化和书写者的情感因素,同时这种事后分析又与书写过程中书者的感受相分离。曾见到有人用红线将王羲之手札上下文字的几何空间关系,做了错综复杂的示意标注,密密麻麻的红线箭头,几何形,看的头晕。真不知道这些细致入微的对比解说除了束缚学习者的手脚和思维之外,还真能对其自由书写和创作时有指导作用吗?况且由于风格而导致的结体、线条、空间的差异,每个人的书写的动力形式和结构都是大相径庭的。
为了体现形式构成分析中的那种起伏变化,便采用反复设计的方式制作“小异大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使书法丧失了自然书写和情感表达,视觉因素成了书法唯一关心的东西,甚至写什么内容都无所谓,重要的是那一堆线条组成的独具形式美感的视觉呈现,如此一来,书法的空壳化愈加明显,果真成了西方视野下的“抽象艺术”了。
第四,重知R、轻情感的教学模式,加速了书法空壳化倾向。
沙孟海曾在《与刘江书》中提出书法家要有一门学问作为支撑,这是极有见地的思想。仅仅“写”是不能作为书法家的唯一专业的,书法必须借助有深度的文化研究来支撑书写,艺术之所以能打动人,除了高超技巧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情练达的观察和体悟,启功、沙孟海、陆维钊、林散之等老一辈书法家在此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沈鹏曾说:“‘书法家’的文,有其独立于书法之外的一面,也直接关系到书法作品的气息。书法家的人文素养,既是知识积累,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精神状态在书写中的直接流露。从事各类艺术都要‘博学’,而书法家的博学有书法家所要求的特殊性,直至渗透到数不清的‘一画’之中,深藏在‘一波三折’之中。”教学中常将传统文化修养等同于文化知识的,修养是深入骨髓的文化存在,是活泼泼的人生体验,知识是干巴巴的记忆,将知识转化为文化才是关键。
文化是对高格调、高品味心性的引导,使之远离庸常思维模式和低俗审美取向。我们平日里也能见到一些开口就“之乎者也”的“书法文化学者”,但一看他们的书法便大倒胃口――恶俗。我们熟知的某书画“名家”张口就背诵《离骚》,登央视大谈哲学、玄学,一副“国学大师”的模样,但仍然掩盖不了其单一、呆板,俗不可耐的书画风格。我们知道视觉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表达方式,文史哲知识不能直接转化成书法的品味,书法需要依托于文史哲的精神内涵之上,但不能等同,况且在网络时代培养一个会“行走的书橱”是毫无意义的。将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书法中可见的书卷气、文气是至关重要的。文化和审美是靠多样化的熏陶和体悟,不是几门文史专业课就能解决的。
第五,开放性与包容性不够,限制了学院书法实验的可能。
现代教育以营造多元文化学习环境为特征,当代学院书法是在西方学科分科视野下的教育模式,吸收了当代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艺术史研究的相关成果,呈现中西复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学院书法教育总体上仍然是“以古为徒”的思路,由于抽离了蕴含其间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导致书法徒具视觉形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虽然书法作品表面上呈现一些“现代”的影子,但由于课程设置几乎全部都是面向经典,以承继为主,再加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尝试的创新氛围不够,书法专业学生的视觉艺术视野不够宽阔,能够以新思维新的书写方式和表达方式尝试的人数较少。
书法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门类,虽然我们一直试图避免书法过于视觉化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思考书法。高校从课程设置上要保证学生一定量的中西方艺术史、设计史、特别是现当代艺术观念及创作方法等当代视野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明白书法是个开放的艺术系统,鼓励他们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当代艺术的创作,将书法形态由传统向当代形态的转变,进行多媒材多空间的实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有极少数教师自己也在做书法的现当代艺术实验,却罕有在书法专业教学上进行此方向尝试的。同时我们也常看到各高校设计专业和实验艺术专业的学生从传统书法资源中汲取元素进行现当代艺术创作的,其作品往往更具艺术性和实验性,这说明在当前书法专业开设现当代艺术拓展和实验课程面临着知识、观念、技能的困难,需要做更多的铺垫与准备。学院的这种情况与当前的书法界极少有进行实验性尝试的现实也是相吻合的,同样说明书法从业者需要更多的关注现当代艺术理论与方法,进行更多的实验性尝试,避免陷入技术性抄写的工艺美术层面,让书法真正成为文化表达与艺术创作。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所有书法专业的学生都要去做当代艺术,任何事情都有左中右,针对于当前学院书法教育过于保守的现状,多增加一些实验性课程未尝不是好事。
艺术史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 当代艺术设计; 现代设计教育;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84-02
当代艺术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艺术流派自由发展的时代。各个艺术流派通过各自的作品鲜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又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或兴起或衰败。但无论时间长短,无论作品多少,他们都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画下了绚丽的色彩,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没有现代艺术流派相互之间的碰撞,就不会有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上了《艺术思潮与流派》这门课,加深了我对艺术的理解,也改变了我对艺术的看法。或者说是艺术流派中那些鲜活的人物,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理解。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说过:“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所以我就以为,艺术是高高在上,是一种玄之又玄只有艺术家才能鉴赏的神秘物。可是很多当代的艺术家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大众,用他们的眼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所以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只要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每个人都能欣赏艺术带来的快乐。
一、现代当代艺术对设计的启示
1.艺术的审美功能帮助大众更好的接受设计
2.对艺术的学习研究能给设计师设计灵感
3.艺术流派对设计的促进
4.艺术家的精神值得设计师学习
现当代艺术的设计的启发是多方面且深远的,设计离不开艺术。当今的设计不再是技术的叠加,它更要求设计师具有审美的高度。这样才能为社会设计出更具美感的作品。所以每一个当代设计师都应熟知了解艺术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和世界艺术史有深刻的了解,商业设计师还应该了解学习现代工艺美术史,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启示。
二、当代艺术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
据调查,2000年以来大学商业美术设计类学生数量呈几何状增长,短短10年间,不论是美术学院或者综合院校,甚至各类矿业、石油、医科、外语等专科学院,都设置了艺术类课程。从人才需求的角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商业繁荣是商业设计专业扩招的主要动因;从教育体制的角度来讲,大专院校的多元化发展亦是必然趋势。
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动机,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固然是良好的愿望,但是不能仅仅通过扩招来解决,还要提高商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保证优秀人才的诞生与成长,这一点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职能部门的充分重视。
三、现代设计教育面临的困惑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设计教育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改革。而现存的实际情况是,一些纯艺术院校由于市场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原本设立的一些专业学科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艺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调整和增加,三大构成、材料应用、现代设计技法基础,再加上一些实用课程的配合,便完成了初步的课程设置转变。这种转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起到过渡作用,是可行的,但从商业设计教育长远的发展来看,必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而建立这种体系便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四、解决办法
(一)艺术与商业并重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对人的灵魂有直接的改造提升功能。而商业为满足人类物质追求或某种欲望而存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艺术在作为个人追求时可以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但当它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时其商业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艺术设计”就其表现语言来说,应当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它应用于商业目的时才具有了商业属性。绘画、文学、摄影、书法等艺术是它的思想基础。因此,艺术设计首先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与实用艺术的时候,商业理念就开始时刻影响着它。我们不得不考虑观众的口味与商业上的成功与否。艺术设计作为艺术,同样需要商业化的理念。因此,“商业艺术设计”既有“艺术性”又强调“商业性”,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1.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
现代商业设计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门类的教育体系,它集合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摄影、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等。单纯将其局限在某一个研究领域是很片面的。作为教师要涉猎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院系,公开资源、增进交流并且及时吸收其他院校以及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代商业设计教育开放式思想的体现。
2.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商业意识的培养
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个人经历是这样的:从正规艺术院校毕业,考取研究生,然后留校任教,一直在学校内工作,他们缺少了一个参与商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达的是美学、纯艺术的信息,而忽略了学生们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教师都涉足真正的商业领域,去做公司,去给学生真正的“商业”资讯,但是,教师的关注范围是可以扩展的: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与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有长期的接触与互动关系,并从中汲取最新的商业动态、设计趋势、就业信息等,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增加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注他们这个阶段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教育软环境的改善
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硬件条件已经较为完备,但软环境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商业艺术设计的学习来说,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比较优良的外部环境条件。这包括艺术教育群体努力奋斗的志向与力量和其营造出的艺术设计良好的教育学术氛围,以及设计界与教育界联手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实习机会。
(四)教学重点的转移
1.培养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设计人才
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或公司并不需要某一专业极强、其他方面平庸的员工。企业或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应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变化,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大多数学生具有专业的宽泛性、实用性和对岗位要求的应变能力。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一般的作业、设计都是由自己完成的,时间也较充裕,没有市场因素控制。但在工作当中,资料收集、整理、创意、设计表现、制作都是由不同的人和部门合作完成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一个问题――合作与交流。顺畅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完善出品质量。
现代商业设计要求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知识,对于很多的边缘学科也要有所涉猎。这也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机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怎样引导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未来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现代的设计教育和商业艺术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不是相对立的关系。
(五)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现在大学的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与市场脱节,学生做的设计作品往往不能适应市场。与市场接轨的主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更是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主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1.大学生去施工现场实践教学的探讨,是指学生在施工现场教学,了解和学习材料,材质,以及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才能做出好的有深度的设计作品。在提升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他们对市场情况、客户需求、实际空间深入了解,也成为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条重要途径。
2.学校在教学中应当与相关的设计生产以及施工单位合作,让学生参与实习,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大学生还能够及早地熟悉社会,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专长,在实践的同时能不断补充理论知识,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进步。
3.针对社会情况作一次有意义的调研报告,能让更多的学生更清晰的去了解社会发展方向,一些好的意见将会得到不断的补充,社会前进的动力也将会得到不断的增强。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4.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创造力包含了知识、想象和评价的能力。”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参谋,因材施教,也要有不断探索、寻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个性。
艺术史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6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更是如此,丹纳的《艺术哲学》一书,将艺术的演变道路与特定地域发生的特定艺术现象相连结,从哲学的高度分析艺术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他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所以我们认为,艺术的发展与地域存在紧密联系。
比如中国的美术创作自古至今都有以地域划分派别的传统,人们(更多是一些文艺评论者)将拥有“独特的绘画艺术理念,形成‘独特美的符号’的绘画者”的集合体称为某一“画派”,而这种“画派”的提法多以地域作为标签。北宋初期,山水画分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派系善于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南方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以“平淡天真、布景平远、秀雅温柔、南方情调”为创作基调。近年来中国艺术繁荣发展,艺术创作的风格化凸显,同一艺术门类下流派渐现。如上海画派、岭南画派、四川画派等一方面代表了美术创作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反映了美术创作吸收地域文化为自身鲜明特色的重要特点……
以地域为视角考察艺术不是什么全新课题,但以地域为视角、按照新的学科门类探知艺术教育的发展态势,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种格局下,我们将会看到艺术教育所呈现出的别样风貌,以及近年来中国艺术教育的两个新趋势——精英泛化和大众崛起。
一、艺术学理论:多点支撑,步履维艰
在众多专家的呼吁下,“艺术学”理论冲破各种质疑,一跃成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下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这种安排是合理的,毋庸置疑的。因为这符合一般人文学科的内在逻辑,正如文学学科有文艺理论一样,艺术学科应当有一门从总体上规制艺术创作思想的子学科。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学科点少而集中。从地域角度进行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发展的问题所在。全国仅有屈指可数的少数高校开设属于这一学科的专业。截止到2011年,全国拥有艺术学理论博士点的单位有10多家,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拥有艺术学理论硕士点的单位有50多家,主要是: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内蒙古大学等。本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一个,就是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的艺术学理论学科都是直辖市或省级重点学科。
这中间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除了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这4所学校的艺术学理论是在“升门类”前后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其余的高校都属于搭顺风车开设该专业,即从原有的专业教育衍生而来,或者是从文学理论衍生而来。即使把所有的学校都算上,其地域布局基本上集中在北京、上海一带。
2.缺乏地域间互相协调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现有的艺术教育单位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艺术学理论(主要指艺术共性)”和“艺术理论(艺术分门类个性)”。所谓艺术学理论是指凌驾于具体艺术门类上的通用性的艺术理论,如艺术哲学、艺术美学、艺术语言学、艺术传播学、艺术人类学等。所谓艺术理论是指某一具体艺术门类自身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如电视艺术哲学、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学、音乐语言学等。“艺术学理论”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不同于门类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不着眼于也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门类的研究,而是侧重从更加宏观,更加着重于思想、文化层面对各艺术门类进行把握和梳理。
很明显,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校是忽视这种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艺术学理论的,之所以从表面上看艺术学一级学科有几十家,但大多数学科点是脱胎于艺术理论而非艺术学理论。更严重的现实情况是,专业艺术院校大多不开办艺术学理论学科点,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乐于开设艺术学理论学科点,两者往往互相轻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互相也不往来,进而造成同一地域间的艺术学理论和艺术理论不能协调发展。艺术学理论原本应该在与艺术创作实践的携手共进中,引领和创造艺术实践,并最终形成文化凝聚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体系。艺术创作也同样需要艺术学理论的倡导和引领。一旦落后于艺术社会实践,都会严重制约艺术自身以至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过,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了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关键性。艺术学理论升级为一级学科,可以切实加强对文化艺术发展表象、趋势以及内在规律的艺术科学理论研究。同时,艺术学理论还要注重加强自身有关研究目的、内容、范畴、方法等方面的内涵建设。
3.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当充分结合所在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开展宏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研究。艺术学理论学科应当具有国际化眼光,及时借鉴国外最新理论成果,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提升艺术创作水平的动力。通过研究一些特定艺术现象世代传承的原因和过程,上升为艺术理论的升华。比如,在河南南阳的一些县城,在逢年过节时,流行一种特殊的“节日乐器演奏”,乐队由五种特殊乐器组成:一个大鼓手,按照复杂的乐谱敲击一面直径2米、厚1米的空腔大鼓;一个小鼓手,单手敲击一面碗口样的小鼓;一位锣手,单手敲击铜锣;五位锸手,双手拍击两个铜锸;三位铙手,双手各拎起一面近20斤重的铜质乐器。五种乐器分工协作,演奏出令众人振奋的有节奏的打击乐。这种流传上千年的打击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礼教文化具有紧密联系。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问题,更多是一种文化问题。但这种文化自觉却是我们很多专业研究者所不具备的。
二、音乐与舞蹈学:根状结构,遍地开花
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呈现出明显的根状结构,即全国几乎所有的开设该学科专业的师资都可上溯到少数几家高校。根状结构的第一层级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单科型艺术院校,主要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之后向下发散,形成第二层级,包括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再向下发散第三层级,则是一些全科型艺术院校开设的音乐、舞蹈专业,如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而第四层级是师范类院校,主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第五层级是一些理工科类院校,主要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
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寻根现象”较为明显。所谓“寻根现象”,是指某一种文化样态在经过不同路径的变化之后,最本质的东西总是指向它最初产生时的地域。音乐与舞蹈学师资大多可“寻根”至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舞蹈学的师资大多亦可“寻根”至北京舞蹈学院。当然,“寻根”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而是一种文化血脉传承。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是音乐和舞蹈艺术教育向来坚守着一种“精英意识”,即使在其他所有专业都在大规模扩招之际,音乐与舞蹈专业的招生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几所顶尖的音乐舞蹈院校,毕业生炙手可热。
2.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比较明显。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与舞蹈教育模式。以舞蹈为例,资华筠在其主编的《舞蹈生态学导论》中,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划分为六大文化区——它们分别是:秧歌舞蹈文化区——北方汉族,以北方旱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黄河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花鼓舞蹈文化区——南方汉族,以南方稻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长江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藏族舞蹈文化区——青藏高原地区以藏族为主体,典型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以农、牧业文化为代表,属于游牧和农耕混合型文化;蒙古族舞蹈文化区——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温带草原游牧文化为代表,属于北方游牧和定居轮牧型文化;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西北地区以维吾尔族为主体,以典型的绿洲文化和游牧文化为代表,属于灌溉农业和游牧混合型文化;铜鼓舞蹈文化区——西南地区多民族,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朝鲜族舞蹈文化圈——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朝鲜族,以海洋文化为代表(此文化圈分布于秧歌舞蹈文化区中的亚文化圈)。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上海音乐学院,该院教务处长周湘林介绍说,学院对挖掘本地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重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民族器乐领域中一件较为重要事件和新型艺术品种——丝弦五重奏,是胡登跳教授确立的一种民族器乐重奏形式,亦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师生长期艺术实践的成果。其以中国传统弦索乐和丝竹乐为传统承载源,除在乐器组合表层上与弦索乐有某种共性外,又从弦索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合奏乐的乐器性能表现、组合织体中汲取养分,借鉴并延展而来,可谓深深地烙上了胡先生对于中国民族器乐音乐的独特创作观念和审美情趣。再如,该校作曲系曾组织师生就上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青浦田歌(上海地区完整优美的原生态民歌,被列为上海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进行实地采风,对其传承发展作深入课题研究。一方面,感受青浦田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创作灵感,增加创作元素;另一方面,促进了解上海民族民间音乐,提升音乐涵养的同时,师生也为其传承提出宝贵建议。此外“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活动中,上音对于推进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彰显海派文化特有魅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晓峰在谈到将音乐教育与地域民族文化特征有机结合的话题时,介绍了该学院的特殊做法:“服务社会既是高校的主要社会责任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良好的从业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做法主要是,通过与文化部门及新闻媒体的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比如我们通过与《齐鲁晚报》的合作,以本院音乐专业师生为主体,组建‘齐鲁晚报爱乐乐团’,以音乐季的方式在山东各地巡回演出,既锻炼了本专业师生的基本功,也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的公共文化建设。”
3.全球化引发的同质化与地域化带来的异质化相互冲突。这种“根”状结构,本应带来“异质化”和“同质化”两种发展趋势,但具体到这一学科,“同质化”明显强于“异质化”,这便带来了学科发展的大量雷同,上升到整体的学科文化层面,则是循规蹈矩,特色缺乏。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对于传统的守护和发展是毁灭性的,因为传统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差别。全球化影响下相同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使得艺术家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生存思考越来越趋于相同。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舞蹈的发展也受到这样的影响,尽管它带来了某种新鲜的观念和思路,但它是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而出现,由于遵循共同的标准,使得舞蹈越来越没有地域差异。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的民族本性而存在,他所受的教育、他所生活的环境、他所说的语言甚至他的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全球化使艺术趋同化,地域化又使艺术个性化,这便造成了矛盾。
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音乐学院教授杨立岗介绍说,“我们制定了‘宽基础、重实践、以人为本、快出人才’的办学思想。以‘高起点、同类院系创一流’为奋斗目标,探索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通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对山西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改编促进科研,并反作用于教学)、创作(以山西民间音乐为源泉)、表演(以山西民间音乐为特色,加强学生至知于行的实践环节)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所以除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外,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山西民歌研究、音乐论文写作、音乐评论、专业英语、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等课程。”
三、戏剧与影视学:星罗棋布,“盗梦”空间
2011 年全国具有艺术类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院校数约900 所,其中戏剧与影视学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达400所左右。即一半左右的具有艺术类招生资格的高校都设有戏剧影视学相关专业,可谓星罗棋布。每年有近20万戏剧影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怀揣着梦想,进入这个“盗梦”空间。
之所以称之为“盗梦”空间,是因为庞大的、遍布全国的毕业生群落与过于集中的就业市场之间产生错位,让很多年轻人的梦想折戟沉沙。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的20%开设有戏剧影视学相关专业,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拥有开设戏剧影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这其中存在大量不均衡现象。首先是地域分布不均衡,电影电视分布均匀,戏剧戏曲稀疏;其次是就业不均衡,电影电视作为综合艺术,就业面相对较宽,专业开设门槛相对较低,就业情况稍好,但戏剧戏曲作为一种对文化环境要求较高的艺术样态,专业开设门槛较高,就业范围较窄。再次,作为艺术的影视更是一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强势媒体,繁荣发展的现状和分工细化的模式(比如一个电影剧组有3000多人,100多个工种)造成该学科的生源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戏剧戏曲则有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束之高阁的危险。
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地域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1.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决定戏剧影视学是否具备良好的经济环境。戏剧影视学专业建设与该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和扶持力度对戏剧影视学专业影响很大。综观当前戏剧影视学发展较好的区域,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西、河南都在文化产业上投入巨大,但回报也是明显的。比如浙江,一个横店影视基地每年吸纳的戏剧影视人才就相当于该省连续5年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数量之和,而北京的怀柔影视城、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文化产业集团,每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大量的戏剧影视人才加入北漂大军。
2.对传统文化传承程度决定戏剧影视学发展质量。以河南为例,众所周知,河南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域,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较好,豫剧、曲剧等地方戏在全国拥有亿万观众,长盛不衰的《梨园春》《武林风》栏目,实景演出《风中少林》为戏剧影视学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这一点,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主任王松林感触很深,该校在课程建设上就采用了在广播电视编导素质教育模块中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程,主要目的是想扩展学生的思维。而在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拓展模块中开设《河南曲艺演唱》《河南戏曲演唱》等课程,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的了解,传承河南文化。在绘画专业中专业教学模块中开设《专业写作与评论》旨在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王松林还说,“我校非常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具体做法,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整个专业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聘请一些具有河南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传承人参与整个过程,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河南文化的独特之处;二是开设一些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如《河南曲艺演唱》《河南戏曲演唱》《河南民间艺术》等,增强学生对河南地域文化的了解。三是举办各种河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专题讲座。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我们的戏曲专业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合作,为广大戏迷进行专场的戏曲演出活动。舞蹈专业把学生专业实习与社会服务结合,到九寨沟参加实景演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河南电视台合作共建电视栏目,为广大电视观众送上了新颖的电视节目。在开展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技能。我们觉得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必须与开展社会服务相结合,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检验人才,才是真正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合格人才。”
3.高校所处行业为戏剧影视学发展带来特殊机遇。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国将这种特殊机遇形容为“强行业特色”,“我院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三类:一是影视媒体及相关公司。二是交通运输、国土资源、民用建筑类大型企业,从事文案工作。所谓‘强行业特色’,就是指上述长安大学的三大学科群及其对应的三大行业而言的。文科学生,包括艺术类学生,将行业企业选择也作为主要就业目标之一。三是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指导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集体指导和个人指导。集体指导包括就业宣讲会、求职简历撰写辅导、招聘会专业负责人推荐。个人指导包括为每个学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教师向实习单位推荐学生。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仍然偏低。”
四、美术学:均匀分布,异军突起
可以说,美术学科是最早引入地域概念的。2008年11月,广西艺术学院就曾经主办过一场以“当代地域美术”为主题的研讨会,详细探讨了当代中国美术学发展的地域分布问题。参与讨论的专家认为,尽管在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下,美术学的地域特征正在消解,但强调地域美术有着积极意义,首先,地域美术不一定与流派联系起来,区域是存在的,可能一个区域里有一种共同的现象存在,但它不一定就是一个流派;第二,地域艺术不能与行政区划联系起来,艺术文化的边界不像行政区划那样明晰;第三,文化艺术是靠它的差异性而存在的,全球化不等于国际化。地域美术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抵抗文化霸权以及行政霸权。
美术学一级学科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学科点分布均匀,发展均衡。中国的美术教育源远流长,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思想同样遍布疆域,尽管近代高等美术教育大多都引入了西方美术教育思想,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民族文化成色。反映在美术教育的地域分布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美术创作流派均匀分布,与美术教育结合紧密,学术发展齐头并进,在短时期内一些流派异军突起。
2.地域民族文化充分融入美术教育。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国说,“陕西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在公共艺术教育中,适当地将陕西地域文化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比如在《美术鉴赏》中增加对长安画派、黄土派的介绍,在《音乐鉴赏》中,将西安古乐、陕北民歌等极富地方色彩的音乐推荐给学生。学生艺术类社团如戏曲协会组织学生学习并表演秦腔、眉户剧、碗碗腔等地方戏曲。西安是全国影视重镇之一,在影视专业教育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影视精品解读》中增加‘西部电影’单元和影视中西部元素的内容;邀请作家、编剧、学者为学生举办‘西部电影’‘西部文学’专题讲座。”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张鹏介绍说,该院非常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为切入点,本科为选修课,研究生为必修课。结合学院文化特点建立“教授讲堂”,让每位正教授开设一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院本课程。积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地方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申报与实践并已成功结题。引进民间木雕艺人、剪纸艺人、皮影艺人进校传授民间技艺,根据地方文化特色编写人民出版社中小学美术教材,并投入使用。
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咏清认为,艺术讲究个性,而民族性、地域性是艺术的最大个性。张咏清是渝西画派的创始人,而渝西画派正是地域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互相渗透的典型成果。“渝西是一片具有沧桑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沃土,到处是苍山翠竹,人杰地灵。这里有令世人瞩目的大足石刻群,有使游人留连忘返的茶山竹海以及保存完好的古镇建筑等,不仅昭示着过去曾有过的辉煌,更给这片日显现代的土地和城镇提升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文化和影响力。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成为我们艺术教学、写生和创作的天然基地。我们将课堂搬到野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足石刻,走进文化古镇,走进村寨梯田,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滋养。同时,我们通过考察、分析、研究、借鉴、吸收,为我所用。使民间艺术与学院艺术相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室内与野外一体,技艺技能学习与独立思考相辅,统一的共性要求与差异性的个性表现互补,课堂作业创作化、作品化。尤其是我们进行了石刻艺术的绘画转换和版画再现石刻艺术的创新研究,古镇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现代构成设计相结合等。通过这一系列转换、吸收、融合,使每一个步骤都充满着新鲜好奇,并富有成就感,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感染着作者,使整体艺术教学表现出可喜的新面貌,像‘大足石刻’组画、‘古镇文化’系列、‘荷塘梯田’表现等,均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3.全国范围内公立私立美术馆建设不减,美术文化普及效果喜人。在国家文化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国所有大中型城市都拥有了功能完善的美术馆。美术界艺术创作与展览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样态。除了艺术展览重镇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杭州、西安等城市,各地均结合自身特色定期举办美术创作交流展示活动。各类型各层次的艺术机构以及大专院校展览馆展览活动异常丰富,展览形式多样,涵盖了个展、联展、主题展、邀请展、回顾展、复制品展、文物及藏品展、文献展、纪念展、捐赠展、跨界展等各种形式,内容丰富,内涵广阔。
五、设计学:“塔”状布局,“道”“器”两成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首次授予一名中国设计师。普利兹克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兹克的话微妙地道出了中国设计艺术学正在经历着一段黄金发展期。这与舆论界长期将中国设计定位为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恰恰相反。在我们正常的思维套路中,设计往往与创新密不可分,但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创新不足”一度成为舆论批判一切文化教育体制的逻辑起点,“没有创新怎么会有设计?”钱学森之问至今仍然回荡在耳边。在这种先天不足的舆论环境中,设计学冲破藩篱,以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塔”状布局,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设计学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迫使高校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寻求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进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共识。设计艺术教育与其他门类艺术教育的显著区别是:与市场的联系比较紧密,产品是设计的目的和归宿,尽管有些艺术设计生产精神产品而非物质产品,但设计必须充分融合地域文化的确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当属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该校美术学院教师王晓玲介绍说,“新疆师范大学教师非常注重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新疆地处丝绸之路要冲,以龟兹佛教美术为代表的传统美术遗产,在艺术史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传承、研究和弘扬传统民族艺术的理想地区。通过这一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区位优势,扭转本学科由于地处边远造成的不利处境。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具、教材方面,在创作经验总结、艺术理论探讨、民族美术研究方面,在教育实习、专业实践、艺术考察方面,在理论研究、艺术创作方面,均全面融入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紧紧围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积淀和少数民族美术创作题材的优势条件展开。例如,艺术设计专业《民族工艺品设计》《装饰设计》《图形设计》等课程依托新疆本土民族民间建筑、工艺品、服装、陶器、铜器、木器等艺术土壤,采集文化元素,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当中,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资源,建立具有区域性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教材是课程建设中的基本工具,我们编写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教材,《美术专业汉语》《高等美术学院基础教学教法——刘建新素描教学教法》《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研究丛书——素描的理念与教学》《中国画》《油画》《新疆民族民间工艺欣赏》等十余本。”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总支书记、教授张勇介绍说,“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在专业教学中采风、调研;二是民间艺人进课堂,开展示范教学——聘请了一大批各级传承人、民间艺术作为‘特聘专家’‘特聘教授’,使‘进课堂’常态化;三是以‘校地合作’为载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践并检阅‘尊重传统,懂得民间,面向社会’办学成效。”
当然,如一些学校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表示担忧,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徐亮认为,“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在逐渐转变,室内设计人才也因房地产业的发展而需求不减;平面设计师岗位却日趋饱和;传统的美术学专业更是面临着就业萎缩的局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就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我校美术类毕业生中错位就业、频繁跳槽、有业不就的现象时有发生。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流向多为社会教育资源末端的县、镇学校或民办学校、培训班或作为储备干部,这部分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进入教育招考的公办学校的毕业生仅为少数,还有部分毕业生因为学过一些设计软件所以应聘到文化传播公司、装饰公司、摄影公司、婚纱影楼工作,与美术其他学科的学生竞争就业岗位。动漫、动画设计专业由于二、三线城市动漫环境、市场的不完善,绝大多数毕业生流向竞争激烈的京津地区,成为北漂一族;环境艺术、室内设计专业也因房地产业的发展而需求不减,但存在兼职多,跳槽多,工作流动性大,自己当老板的少的情况(这与我校此类专业起步晚,创业成本过高有关);平面设计师岗位却因专业的大众化日趋饱和,就业前景堪忧。美术系毕业生虽然部分能找到工作,但是工作极不稳定,尤其是在装修公司、画室、培训班等就业的毕业生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把这些单位作为就业前的缓冲地带,为自己积攒工作经验和创业资金,准备将来跳到更大的艺术设计公司,或来年再参加教育局的招考。”
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白天佑曾经向记者介绍他们的一些独特做法,可以作为设计艺术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典范。“因我校是政法类院校,在以法学、公安学科为主体的前提下,如何突出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是我们一直思考的一个课题。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下设了应用绘画这个专业方向,有刑侦绘画这个课程,就是考虑尽可能和公安、法学相结合,走一条有专业特色的路子。”
白天佑还介绍说,“地域特色文化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它以独特的、稳定的形式存在,是当地人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也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无可毋庸置疑的。失去了这种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就等于失去了这个地区最具鲜明个性特点的文化精髓。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具体的做法是在教学当中贯穿能代表甘肃文化的彩陶文化、庆阳剪纸等视觉元素,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西北地区的人文内涵。”
2.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使设计艺术教育与高校所处经济区的主要产品紧密结合。湖南理工学院尽管以理工科为主,但该院的设计专业却办得有声有色,据该院美术学院院长洪琪说,“岳阳地处洞庭湖畔,也是岳州窑文化发源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把这些资源等引入课堂,例如:在立体构成、编织、包装设计等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洞庭湖的芦苇作为设计材料引入设计之中;在陶艺课中,教师带学生参观岳州窑博物馆,把临摹岳州瓷和开发岳州瓷作为教学内容来展开。许多课程是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没有开设的,例如:地方美术教育资源(理论、必修)、文化遗产与保护(理论、选修)、纸艺(技法、必修)、编织工艺(技法、必修)、木浮雕工艺(技法、必修)等。”
3.各个地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分别沿着“道”和“器”的两种层次开展设计艺术教育,成效显著。设计理论界一直以来都有着关于道、器之间辩证关系的关注与争议。《易传·系辞上》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从艺术是物态化的精神产品这一本质属性来看,艺术具有道器合一的典型特征。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对世界本体的“行而上”的思考,对思想观念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贯穿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思维规律和抽象法则,皆属于道;而一切艺术作品的具象形态及其物质媒介,以及对这些物质媒介的技术性操作,皆属于器。因此,艺术是一个亦道亦器,融道器为一体的有机整合”。近些年,中国设计教育沿着“道”“器”两种层次开展艺术教育,成绩斐然。
如张鹏介绍说,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将艺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美术文化人才。首先在国际化合作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学院内开设国际实验班、引进外教数名、与国外知名院校实现学分互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进行短期与长期的学术交流等,课程体系与国际著名院校接轨,在美术文化人才的培养理念下,根据师范院校的特质强调“文化”的培养。建立人文教育部,开设系列人文教学课程,“美术文化”成为学院教学发展创新的一张名片。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创建设计专业专利设计工作室,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宗旨,引领全校各专业展开设计专利发明活动,现已拥有国家认定的学生专利近百项,有部分专利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的设计教学。在学院所在地开设两大实验基地,即市属123艺术园区工作室、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室。学院开设的“艺术品鉴赏与拍卖”专业在社会实践服务中也为区域文化建设储备人才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中国艺术教育地域格局进行观察,我们发现,“精英的泛化”和“大众的崛起”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让我们以浙江艺术学院副院长项仲平的谈话作为本篇文章的结束:
“在我看来,艺术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是一个不容争辩的趋势和方向,客观的事实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这种趋势和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传承和运用精英化教育的理念、精英化教学的模式和精英化教学的手段。
中国的艺术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目前,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结构当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与文科、工科的人才培养构成‘三足鼎立’之势。这种‘三足鼎立’,既体现在招生和人才培养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对社会、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上。所以说,艺术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既然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社会需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