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1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重点
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1.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
现代农业是合作农业。近几年倡导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国农业要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就必须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渐跨过松散型合作发展阶段,发展紧密型合作,以此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
2.通过走规模农业之路,实现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我国农业发展要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应及时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为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制定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规划,注重建立土地中介服务机制和土地评估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
3.通过走高科技农业之路,实现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制订和实施好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和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并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没,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4.通过走可持续农业之路,实现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农业。我国农业要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就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农田内“四大循环”,大力推广“八节”农业技术,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二、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l.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农业产业布局欠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比较低。而农业产业布局是否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国家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能否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能否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等方面。
2.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
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比较小,新型农用工业发展还比较慢。而农业物质装备是否得到了加强,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水利设施完好无忧,能否使中低产田得到全面改造并建成了占耕地总面积50%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3.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农业尘产方式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不给力,主要体现在许多地方仍然在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许多传统的农业产方式已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相悖。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生产力式,讲求的是能将资源、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纠组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在知识农业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必须是在高新农业科技引领下发展。而农业科技含量是否得到了提升,主要体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健全,现代种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能否得到快速培育等。
4.将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点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经营方式尚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真正的集约经营还没有完全实现,粗放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发达,亟待发展壮大和振兴。而农产品加工业是否得到了振兴,主要体现在食品工业能否得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能否得到大力培育,市场流通体系能否得到大力健全等。
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2
针对我县城市与农村之间、片区与片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县委统筹考虑全县地理区位、发展基础、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因素,提出加快构建“五路共进、全域振兴”发展新格局,重塑全县区域经济版图,明确了每一路的区域划分、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致力于推动各路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县委作出部署以来,县五路共进全域振兴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作用,县级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积极行动,全县各区域发展呈现出协同推进、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然而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产业结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县各乡镇(街道)在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发展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仍然较大,而且短期之内无法彻底消除,因此必须继续深入推动“五路共进、全域振兴”发展新格局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必须要抓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三个重要发力点,多点突破、系统推进全县各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推动“五路共进、全域振兴”,首先要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要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积极争创市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和一批省级、市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示范村。要注重城乡融合、多规合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试点规划,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助推乡村振兴试点。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乡村平安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要立足资源禀赋,依托麦冬、藤椒、生猪等农业基础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延伸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价值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综合效益,自觉对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积极争创省级园区。要认真学习推广浙江省“千万工程”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攻方向,完善新村聚居点公共场所配套设施,积极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大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纵深推进“三变”改革,深入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认真抓好绵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强权镇等各项改革试点任务。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构建‘五路共进、全域振兴’区域发展新格局”工作方案》,优化拓展中路50万人口、5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推动北路平坝河谷区率先突破,重点发展东路乡村振兴试验区,持续深化南路丘区脱贫攻坚示范区建设,整合提升西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示范区。县五路共进全域振兴领导小组要积极落实战略研究、总体策划、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责,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原则,及时制定落实各路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分区域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加强县级层面资金、项目统筹力度,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土地、人才等要素在各路各乡镇(街道)间有序流动,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全域振兴的发展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xx是农业大县,城乡发展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推进城镇化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实施“11331”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超常规发展,加快建设四川三产融合示范县和深度参与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绵阳南向东出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严格执行城市控制详规和乡镇总体规划,促进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升级。要深入推进宜居县城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要持续推进全国重点镇和“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
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3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引领,用工业理念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水平,促进“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立足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着力推进规模种养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努力实现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新跨越。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613”提升行动,实现全年新增粮食产量6000万斤,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亿元;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增长5.3%,其中农业产值37.4亿元,增长3.4%,畜牧业产值17.5亿元,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是巩固提高小麦千斤县创建成果。总体目标是180万亩小麦,单产达到505公斤。以小麦高产攻关示范为抓手,以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支撑,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重点是继续实施好“万千百十”工程,建设150万亩高产攻关示范区,使其单产达到515公斤。二是全力实施玉米振兴计划。总体目标是80万亩玉米,平均单产450公斤(振兴计划示范区平均单产510公斤,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550公斤),总产36万吨。三是全力加强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继续开展小麦、玉米、大豆三个万亩高产创建活动,重点实施农业部8个小麦万亩片和2个大豆万亩片建设。
2.促进规模养殖发展。紧紧围绕畜牧提升计划,全县黄牛存栏达到9万头,出栏6.5万头;生猪存栏66万头,出栏80万头;山羊存栏56万只,出栏66万只;家禽存栏660万只,出栏1050万只;规模养殖比重达50%以上,肉蛋奶总产达14万吨,争取我县进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在标准化规模养殖上,每镇(场)建成一个标准化示范场。加强兽药、饲料市场管理,确保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做好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工作,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杜绝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积极开展秸秆转化养畜,大力发展“面包草”、氨化、青贮等,购置秸秆加工处理设备100套,建青贮池10万立方米,年处理利用秸秆10万吨。
(二)做强特色农业
3.着力发展以苔干为主的蔬菜种植。全县蔬菜面积力争达到40万亩,通过加强种子提纯复壮,制定生产、加工标准,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措施,发展苔干面积15万亩,总产量1.5万吨。鼓励农民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大力扶持县国特公司、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华电超市等蔬菜加工和生产销售企业,使蔬菜种植、销售和加工进入良性循环。
4.着力抓好药材生产。以义门、陈大、曹市、楚店等镇为中心建立药材基地10万亩,其中夏季药材3.5万亩,秋季6.5万亩。依托药材种植,大力扶持源和堂、颐生堂等中药饮片公司进行药材精深加工。
(三)抓好生态农业
5.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全国绿化模范县”为契机,积极开展成片造林、绿色长廊建设,完善提高农田林网,进一步健全林业生态体系,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6.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发挥老子文化优势,依托老子文化、养生活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重点是加快老子文化生态园建设,大力扶持陈大兴华农庄、义门颐生园生态旅游等农家乐项目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县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养生观光旅游农业发展。
(四)发展设施农业
7.加强农田基础建设。认真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小型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现林网路桥配套,排灌设施齐全,农田基础设施完善,解决旱涝保收问题,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8.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玉米机械化生产等高新农机化技术,扶持农机合作社建设。新增各类农业机械4000台套,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进一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9.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研究所编制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规划,重点做好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和楚店粮食产业现代农业、陈大综合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园区规划,出台实施意见、分解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力争6月份初见成效。同时,做好全县其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创建工作,争取创建一个国家级、一个省级、两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高炉、义门、龙山等镇食品、木材加工园建设。建立食品工业园,引进黑娃、于氏德霖、国特等食品加工企业入住。
(五)发展规模农业
10.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的原则,坚持指导、管理、规范的原则,促进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力争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5万亩。
11.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服务队伍,成立“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化经营服务实体,通过专业合作社和服务队,在具体生产服务中实行统一操作,提高生产效益,全年新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80个。
(六)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
12.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农业示范园建设、土地复垦置换、土地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整治、塌陷区安置、棚户区改造、重大工程拆迁等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选择沿省道、县乡公路、中心集镇周边有条件的2-3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建设规模在3000-5000人,有主马路、休闲广场、绿化花园、综合村部、学校等功能齐全,方便生产生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继续实施“十个一”工程、做好对口联系帮扶,开展“千企联千村”活动,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局面。
13.实施产业化提升行动。重点培育一批粮食、蔬菜、药材、畜产品等特色加工型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年新增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使全县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达到7家,市级53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商标抢注,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达3个,绿色食品3个;创建绿色苔干生产基地1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实现新突破。
四、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建设。一是强化领导组织建设。县乡各级要完善组织,明确人员分工,为进一步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强化服务队伍组织建设。重点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健全机构,完善硬件,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
2.强化培训指导。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农业机械新机具、新技术。重点实施好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全年培训人次达20万人次。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力度,提高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引领人作用。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用足用活科技“直通车”,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强化示范引导。一是抓好样板建设。重点是抓好各类小麦、玉米和大豆高产示范区以及各类规模养殖场,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优良品种,推广高产高效新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水平提高。二是抓好典型引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力度,提高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其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引领人作用;积极培育一批农村种养大户,总结大户的生产经验,通过评比表彰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学习典型、争当典型。
4.强化项目建设。一是全力做好高产高效吨粮田示范县创建活动。重点在楚店和高炉、西阳建设,依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着力打造以10万亩高产高效吨粮田为主的粮食生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超千斤。二是积极做好农业基层服务站项目建设。力争6月份完成12个基层站办公、培训等基础建设,购置增添检验试验设备,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三是扎实做好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00万元,建设1000口沼气池。四是认真做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按照省、市分配计划,切实做好各项培训工作,重点实施好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培训目标8000人。五是全面做好县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3万亩高标准良田和完善县级农技、农机服务体系。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搞好顶乐食品、绿园肥业、天运木业续建工程、正宇方便食品、金利达深加工等招商引资项目。加大畜产品龙头企业招商力度,力争引进2家以上大型产供销一条龙的畜产品龙头企业,并加大争取国家项目的力度,申报北黑猪、北灰驴、淮北山羊等地方珍稀品种保护项目。
5.强化环境建设。制定切合实际、能够广泛吸引资金、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共同参与,相互促动。财政部门依据有关政策及时拨付专项资金,并加大资金的监管力度;农科教、广电负责宣传及科技下乡活动;金融部门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解决产品收购、营销、加工的贷款,支持种养殖大户进行规模生产;税务、工商部门减免农产品生产、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税费收取。
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4
一、发展镇域经济,推进实力XX建设
(一)重基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促进农业品牌提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发特色现代农业项目,进一步推进水稻、蔬菜、油菜、葡萄等传统优势产品集中连片生产及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发展“互联网+”特色现代农业,培育农业发展新业态,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二是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紧密结合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加大对梅里和莲台产业服务集聚区的盘活力度,争取在2019年有实质性进展,税收任务突破3千万。
(二)抓项目,大力推进城乡发展。
一是招商引资有的放矢。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看准看实落细,着力引进一批创新型、引领型、补链型产业提升项目和高附加值项目。二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以城镇发展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夹江河治理、边缘村道路扩面延伸、污水处理厂、3P工程等项目建设,配合做好XX河航道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三是美丽乡村全面推进。将“五清一改”与中心村建设有效结合,加快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打造人居美、环境优美丽乡村,人文环境整体提升。
二、强化城镇管理,推进生态XX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制定村庄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和土地增减挂进程,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加快城镇化步伐。实施全域整治。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加强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日常监管与考核,保障垃圾及时清运。拟建梅里、高岭集镇农贸市场,让流动商贩有地方营业,彻底解决提篮叫卖、占道经营现象。抓好道德超市运行。组织道德评议,把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主动实行“门前三包”、讲公德守礼仪的文明户评议出来,兑现道德积分。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将普庆村打造为“XX省森林村庄”。加大查违拆违力度。加强巡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继续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抓好河长制工作,改善水质环境。
三、实施民生工程,推进幸福XX建设
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5
日本-中国
具体做法:“产业集群”计划与农业金融
背景比较:日本的县来源于中国的郡县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有可比性。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我国当前虽有诸多不同,但在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和资源条件方面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都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较小,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等。
成功关键:近年来,随着日本政府财政、金融、税制、规制等一系列改革的实施,尤其是在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战略的推动下,日本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
在人均GDP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这个发展阶段上,城乡发展差距完全可以消除
日本的经验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日本的国土面积较小,实行以大都市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圈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地,光一个东京都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加上周围的横滨、千叶等地区就更多了。但是日本的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并不落后,而且农民的收入和大城市的市民相比并不差。另外,农村的交通、通讯、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基本上和城市是一样的,基本没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地区发展差距。而这正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日本的发展可以看出,从人均GDP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这个发展阶段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可以缩小的,农业、农村是完全可以现代化的,城乡发展差距也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据我了解,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基本上在这个阶段实现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实现了均衡发展。
所以首先我们的学者应解放思想,不要认为在这个阶段城乡发展差距不可消除。包括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持这种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是一个误导。
日本的农业金融,让农民在任何时候为了发展现代农业都不缺少资金
日本比较高明的是农业金融,即农民搞农业生产所需要的金融,让农民在任何时候为了发展现代农业都不缺少资金。日本有其独特的农村金融体系,由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农协金融)构成。政策性金融由中央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提供,相当于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这个机构为农民搞现代农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用于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日本最重要的农产品是水稻,种水稻需要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可以去贷款。农民搞大棚建设、现代化养殖业,都需要投资,都可以靠政策性金融来解决。政策性金融的最常贷款期限有33年,一般的养殖业等也有15年的期限,而且利息非常低,像塑料大棚等的贷款利息不超过商业贷款利息的一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干脆就不要利息了。
贷款期限很长,利息很低,先让货币流向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这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就是让资金首先流向最需要发展的产业一即农业,最需要发展的地区一即农村,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改变财富分配格局,好处就让贷款的这个人一即农民得到了。比如当初贷款的时候,水稻是一块钱一斤,利润是百分之二十,即有两毛钱利润,如果贷款20年还清,水稻涨到了两块钱一斤,利润仍然是百分之二十即四毛钱,现在就可以用四毛钱的利润来还当初两毛钱的利息,所以好处就让农民得到了。日本就是用这样的政策,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地发展起来。
所以说,只要国家提倡,并且让农民得到好处,农民就会有积极性,我觉得日本在这一点上是非常高明的,特别值得咱们学习。中国的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广大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农村学大寨的时候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高峰时期,但是现在农民却不去搞这些,为什么呢?农民去搞这些,会耽误农业生产,需要投入资金和劳动力。而日本则有这方面的鼓励机制,如果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买石头、砖、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需要劳动力,贷款中就会包括农民搞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农民的工钱和买材料的钱,这样就提高了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农为本”要牢记
从整个国家来说,日本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所投入的要素都得到了货币化评价,而且是参照社会平均的要素评价水平。在人多地少的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意味着公平,意味着共同富裕,市场经济意味着要素必须根据它的稀缺性来得到货币化的评价。现在我们都说农业资源是短缺的,农产品供应是紧张的,那我们更应该用货币来评价。我们现在不是没有资金,现在银行系统的存贷差大概是十六七万亿,虽然不能全部用于农业,但是拿出一部分来总是可以的。现在我们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额度很小,这种机制还很不健全。
“以农为本”是日本人跟中国学的,并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而我们在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却把这个观点忽视了。学习西方是对的,但是不能忘记“以农为本”,应在坚持“以农为本”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让农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吃亏,只要记住这一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6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作为渤海区根据地,有18万人参军参战,80万民工随军支前,5.5万人英勇捐躯,孕育出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建议争取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重视渤海老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与沂蒙等革命老区享受同等待遇,执行中部地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