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

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范文1

一、精心配曲抓三“三”

配曲是本课题组最主要的工程,由擅长作曲的音乐教师和爱好音乐的语文教师将其中大量的诗词谱上曲,这也是本课题成败的关键。于是我们把课题研究的重点确立为三个“三”:

1. 找准研究三重点

一是深入研究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对每一首古诗词都进行深入的赏析,在把握古诗词的意境、风格和充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进行谱曲;二是研究中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可接受水平及其欣赏习惯,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尽量做到贴近而不迎合、引导而不拔高;三是研究经典校园歌曲和儿童歌曲的风格及创作规律,用以指导古诗词歌曲的创作。

2. 坚持配曲三原则

根据这三个重点,课题组确定了三条原则:一、乐曲是形式,必须服从古诗词内容的需要。二、旋律要尽量简单、简洁,非常适合中学生视唱,真正体现唱歌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尽可能做到优美动听,让学生爱唱。用三原则来审视所配的乐曲,每首乐曲都基本上达到了上述要求。如用江南丝竹的韵律配的《江南春》《清明》,在一片轻歌曼舞中艺术地再现了千里江南一轴烟雨长景:啼莺、红花、绿树、水村、山郭、酒旗、楼台,无一不在烟雨中。霏霏细雨,淡淡轻烟,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优美的旋律把音节本来就十分和谐圆满的《清明》演绎得十分清新、明快,让人感到一种乡野的情趣,一种温馨的感觉。如杜甫的《春望》,曲作者大量使用后置休止符,运用凝固式的音乐语言,营造一种雕塑般的悲壮美,加深了诗歌的沉重感。用民歌调式谱写的男女声二重唱《长江三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则有意再现了青山对峙,轻舟似箭,猛浪若奔,碧水低回的壮美、开阔的意境。《望月怀远》则用三拍子、同组音转换的方式,形成一种梦幻般的意境、印象派的风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舒缓绵长,体现了情深意长的感彩;中音音域,给人一种云中漫步之感。《雁门太守行》则采用进行曲形式,每个音符都像进军的鼓点,低重音体现了一种力量的积蓄,有一股随时准备爆发出来的激情。表达了一种大敌当前,将士们在寒风凛冽中同仇敌忾奔赴前线的战斗豪情。《题破山寺后禅院》运用了AB曲式、二段体的创作手法,模仿木鱼声、牧童的牧歌声、钟磬声,通过这些悦耳之声反衬寺院的寂静,表现了佛家的庄严肃穆,给人一种空灵感。凡此种种,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3. 追求整合三重美

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用音乐语言(旋律)去彰显古诗词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和教唱,都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一定要暗合这种音乐美、节奏美。其次,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因而,古诗词歌曲的旋律,更要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用音乐语言(旋律)去描绘古诗词的画面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诗与画能够相通就跟诗与歌能够相通一样,三者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 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词,既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又常常被人选作音乐的题材。如《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歌与诗、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诗是语言艺术,画是视觉艺术,歌是听觉的艺术,三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和歌,是用语言(诗用文字,歌用旋律)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曲作者在为古诗词配曲时,必须通过音乐语言(旋律)这个媒介,去描绘古诗词的画面美,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去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用音乐语言(旋律)去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曲作者也应该十分重视并深刻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彩。

二、巧用记忆多通道

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之所以有效,还在于它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符合心理学的原理。许多心理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中,记忆任务越明确具体,识记效果越好。任务的久暂也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识记任务越持久,记忆效果越好。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效果会更好 ; 兴趣浓厚,记忆效果会更好;反之,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要记忆外部信息,必先接受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条,有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等。有多种感知觉参与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多通道记忆法动员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这种方法在掌握各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效果显著。这种记忆方法效果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古书《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我们在开展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时,利用的就是这种多通道记忆原理。让学生看、读、听、唱、舞,刺激到学生的多个感官,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痕迹。

1981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G. 波卫尔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介绍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记忆力与人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人们要从记忆深处回忆某一事物,常常取决于回忆者的心情是否与这一事物发生时的心情相一致。在记忆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记忆起到了自动分捡事物类型、选择适用情感的功能。在对古诗词配曲时,要特别注意到让音乐的情绪紧扣着古诗词即诗人的情绪。诗人们情动而辞发,曲作者配曲以入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披文入情与歌唱入情统一起来,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如为苏轼的《江城子》配曲,就采取A+B+A的结构,准确的表达出悼念诗人亡妻“悲――喜――悲”的感情轨迹。《白马篇》则采取北方歌谣的曲调,把诗中游侠高超的武艺、爱国的精神、矫健的身姿、一往无前的气度用音乐语言作了恰当的刻画,让学生在歌唱时就有一种意气风发、激越的感觉。其余乐曲,也都做到了当婉约时则婉约,当豪放时则豪放;依词配曲,缘情传情,因人设韵。为学生的情感记忆铺路搭桥。

三、取得教学好效果

自开展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以来,学生识记古诗词的数量和速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十年来,无论是学校自行命题的考试,还是参加市区教研部门统一组织的调研考试,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的古诗词默写几乎是一网打尽。2002-2010年中考,参加《古诗新唱》实验的学校(班级)初三学生语文毕业成绩人平均分均突破500分(标准分),名列罗湖区前茅。古诗词记忆难的问题在这些学校已经基本解决。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的核心是“歌”,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记忆本来是艰苦的,但这一“歌”,就好比给古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古诗词搭上了音乐的快车,让跋涉者(学生)享受到车船的便利,使得辛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尤其是本来喜欢唱歌的学生,更是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有位学生在《周记》里线这样写到:“我们的语文老师真有办法,把我们平时最头疼的古诗词背诵用歌唱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这真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要是把文言文也配上曲就更好了。”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谁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依我看,我们学习古诗词是‘书山有路歌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师大文学院专门从事“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再生产现状研究”的仇海平教授两次撰文高度评价我校的“古诗新唱”课题。他说:“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音乐,为古诗词赋予歌唱艺术生命,让学生在音乐中识记作品、感受作品,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仇海平教授特别推崇我创作的古诗词歌曲《木兰诗》,他这样评价:“借助音乐传播文化,是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益探索。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有其特殊的创作要求:既要体现原作的古典意蕴,同时又要满足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要在古典与时尚、高雅与通俗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杨建华《木兰诗》曲风清新活泼,饶有风味,旋律简单易记,琅琅上口,是较为成功的一例。”

四、十年磨剑不寻常

本课题从2001年秋季新教材使用、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起开展研究,正好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光阴,在惠及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的同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也在进步,从一级升为高级,从青年步入中年,从不惑到知天命,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回首十年实验研究过程,本课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深化创作阶段:(2001年9月―2005年3月)完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全部配曲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赏析,在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把诗词加工成学生喜闻乐唱的歌曲。具体做法又分为:

1.“拿来”。新教材中有不少古典诗词已经被著名作曲家谱成了曲广为传唱,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直接拿来教唱。

2. 套用。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曲)直接套在相应的古诗词上,如将《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套上《彩云归》的曲子,意境和风格都十分协调。这种“套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再创作。如李叔同的《送别》套用的就是一首美国歌曲,这首曲子原先在美国并不出名,但经李叔同套用之后立刻风靡全国,成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均引用了这首歌曲作其背景音乐。

3. 创作。这是本课题组最主要的工程,也是本课题成败的关键。由擅长作曲的音乐教师和爱好音乐的语文教师将其中大量的诗词谱上曲。

(二)实验与推广阶段:(2005年9月―2010年4月)以松泉中学为中心,先在罗湖区部分中小学推广;巩固湖北省黄石市、贵州省铜仁地区两个大的实验基地,支持西宁十二中实验基地。加强与全国各地零星实验教师的联系,争取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在罗湖区中小学校较大面积地推广,向全市中小学辐射。

(三)课题结题阶段:(10年10月),撰写结题报告、论文;出版《古诗新唱――中小学古诗词歌曲集》。

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范文2

论文摘要:结合旅游资料中文化信息英译的实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旅游资料英译的机理,提出其英译要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认知环境和心理期待,尊重旅游资料的文本功能特征;译者有较大的自由度,不必对中文旅游资料亦步亦趋,可利用类比、转译和删减等手法,力求达到译本与语境问的最佳关联。

一、引言

中国加人WTO并成功申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这些都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也给旅游业尤其是人境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仅2005年一年,中国人境旅游人数就达到1.2亿人次。对外国游客而言,中国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景观无不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魅力。

旅游资料是旅游业发展的产物,它通常包括旅游手册、旅游指南、旅游画册、景点标示等书面资料,导游词等口头资料,以及在网上兴起的对外宣传旅游网站等。它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一手信息,涵盖旅游景点、旅游资源、服务设施等情况的介绍,按照Peter Newmark (1988 )对文本功能的划分,旅游资料这一文本形式集中体现了三大功能:信息功能(对景点交通、食宿费用、人文历史背景等进行介绍,面向游客),审美功能(让游客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和指示功能(强调游客获得信息后所施的行为)。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广告宣传,其信息功能和审美功能主要服务于指示功能,即旅游资料的终极目的是通过传播旅游信息,从而指导旅游消费行为,激发旅游消费欲望,宣传旅游企业形象,树立品牌。因此笔者认为,旅游资料的英译应以目标语读者(即外国游客)为中心,充分考虑其认知环境和心理期待。

如今在中国的很多景点、外文书店和网站,这类对外宣传的旅游资料随处可见,然而,旅游资料的英译中常常有不如人意之处,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式英语、用词不当、语言累赘、文化误解等等。

不难看出在旅游资料英译的过程中,较难处理的是文化信息的翻译,处理不当会导致外国游客难以理解独特的中国文化,同时也使其对中华美景的欣赏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重点结合旅游资料中文化信息英译的实例,对其内部机理进行探讨,从而力图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

二、旅游资料中文化信息英译的机理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最初是为认知科学提供理论基础,其基本原理指出,话语和语境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人们基于不同的语境假设进行推理,对话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取得语境效果,就必须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研究交际中的认知,而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这使关联理论在探索翻译本质方面有极强的解释力。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旅游资料英译的过程可以概括为:

旅游资料英译涉及两轮交际过程。

在第一轮交际过程中,通过将中文旅游资料与语境相结合,翻译人员力图理解原文撰写者的交际意图。目前大多数旅游资料英译的工作者是以中文为母语的,交际双方互明区域大,应该说这轮交际的成功率比较高。但仍有少数翻译工作者由于自身文化底蕴不足且欠缺认真的文化考证态度,导致了第一轮交际的失败。如:“寒山寺”就不能译为"Cold Hill Temple",因为“寒山”是根据唐朝诗僧“寒山”的名字而命名的,还是采用音译“Han shan Temple" o

在第二轮交际过程中,翻译人员要对外国游客的期望与认知环境加以考虑,这样他们所发出第二轮明示刺激才能既最佳传达原文意图又能达到外国游客的期望值。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文旅游资料撰写者与外国游客之间的交际是间接的,翻译人员在第一轮交际中是听话人而在第二轮交际中是说话人,他们对明示1做出的推理1以及产生的明示2对整个交际过程是否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的是中文旅游资料英译,所以笔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二轮交际上,试从交际双方—外国游客和翻译人员,以及语境特征几方面探讨其英译机理。

游客的认知环境和心理期望:

外国游客所熟悉的本国旅游资料的模式可概括为:重在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诸方面的纯信息传递,而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Gutt (2001)谈到:从交际角度看,颂歌、摘要、小说等等这些类型名称可服务于一个重要目的:帮助协调说话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望。比如,当说话者表明她将作个“报告”,与说话者表明她要发表“讽刺”或展示“简历”,两者激发听者产生的期望是截然不同的。(笔者译)也就是说,旅游资料这一类型名称激活了外国游客已有的认知环境,使得他们拿到中文旅游资料的英译本时,自然而然地期待看到自己熟悉的模式,得到所需的信息。

而汉语深受儒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中文旅游资料大多着重景物描写,文字优美,词藻凝练,合仄押韵,善于营造意境,因为“意境创造的极至就是创造含蓄美、朦胧美,也就是模糊美。因此中国游客在旅游时,期待从旅游资料中了解古诗名句,历史典故,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乐趣。

写实与写意,理性与浪漫,外国游客与中国游客对旅游资料的不同期望造成两种语言下风格迥异的旅游文本,也对译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译者角色: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作为译者,充当了第一轮交际中的听者,同时又担任了第二轮交际中的说话者,双重角色赋予译者更多的挑战和表现空间。研究旅游资料英译时,我们主要关注译者说话者的角色。正如Sperber和wi11son (1986/1995: 43)指出“交际是非对称过程”,说话者担负更多的责任,要充分考虑到听者的认知环境和心理期待,而说话者发出的明示刺激的关联性是与其能力和喜好相关的。

旅游资料英译的语境特征:

与纯文字的文学作品不同,旅游资料往往图文并茂,对于亲临景点的游客而言,图片和眼前的实景更为手头的文字提供了绝佳的语境,如何增加译本和这一语境的关联性,提高交际效果?这一责任责无旁贷的落在译者肩头。

三、实例分析

本文将着重分析旅游资料中古诗词、历史年代与人物这两类文化信息的翻译。

(1)古诗词

法国语言学家葛兰言(Granet)曾这样评价汉语:“中国人所用的语言,是特别为‘描绘’而造的,不是为分类而造的,那是一种可以抒发特别情感,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而不是为了下定义或判断而设计的语言。”中国游客登临岳阳楼会烯嘘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登临黄山会抒发“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根据这一认知期待,中文旅游资料中古诗词的引用率很高,目前译界同仁对其处理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以诗译诗

例一:华清池内有一贵妃池,相传是杨贵妃当年沐浴的地方。唐代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春寒踢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

Inside the Huachingchih Spring, there is a bathing pool called Kueifeichih which is said to have been the bathing place of Yang Kueifei .The famous poet Pai chu一I of the Tang dynasty wrote `The Ballad of Endless Woe’ which contains the following verses:

`T was in the chilly springtime They bathed in Huaching lake. and in the tepid waters The crusted winter slack.’fill

可以看出译者力图保留原中文诗句的音韵特征,将七言基本译为每句七音节,以lake和slack押韵,也是费了番心思的。但仔细考证后可以发现,中文旅游资料考虑到国人的审美期待,引用诗文激活其认知环境中有关《长恨歌》的储备,从而进一步使其联想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娇美之态。但其英译本在外国游客看来只传递了她曾在此沐浴的信息,而这一信息在前文介绍中已经出现过了。一方面译本未能带来新信息,满足游客心理期待,另一方面,译文对几处信息的处理不够准确,如“凝脂”指凝冻了的油脂,比喻光洁白润的皮肤,译文却译为winter slack,明显误导了游客,导致其无法在这轮交际中获得期待的美感享受。

让我们转而看看交际的另一方一听者(外国游客)对这些译本的反映。

高存,张允闭针对旅游翻译目前存在的问题设计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对国外的英美朋友进行调查。从收回的有效答卷中发现:接近70%的外国游客认为在旅游推广宣传文体中,没有必要引用诗词,否则会阻断文章的连贯性。

古诗词的翻译本来就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一方面音韵形式难以保全,更重要的是诗词中引经据典,翻译时难以用支纸片言解释清楚,表达其神思意蕴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笔者认为以诗译诗未尝不可,但译本的关联性深受译者能力的制约,翻译时应多从文化考证的态度出发,切忌一词一句的死译。

转译

例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the West Lake was compared by Su Dongpo,a celebrated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960-1121),to a beauty "who is always charming in either light or heavy makeup.;fi3l

译者在翻译苏轼的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放弃了原诗合仄押韵的形式,转译为解释说明性文字,放弃了西施这一文化信息,使游客不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究中国四大美女是谁,西施又有哪些传奇故事,换以beauty(美人)译之,激活游客有关自然美与人物美联系的已有认知,在有限空间和时间内,游客付出的交际努力和语境效果取得了最佳关联,译本成功的传达了诗人心目中西湖的灵秀之气,让游客获得了美感享受。

删减

例三:……右为碑刻“关帝诗竹画”,画面用竹叶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莫嫌孤叶淡,终究不凋零”一首五绝诗。

On the right is a tablet with a picture一。pended Gated to‘Guan Yu the Emperor,’a four一line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each line. As the strokes of the characters are shaped like bamboo leaves, the whole poem, unless viewed at close range,appears to be a painting of the bamboo.

本例中译者彻底放弃原文中五言绝句的翻译,转而将重点放在解释竹叶与汉字笔画的关系上。译本充分考虑到大部分外国游客并不认识汉字的认知实际,没有用大量的加注解释让游客晕头转向,而是抓住这幅“关帝诗竹画”独具匠心之处,利用旅游资料图文并茂的语境特征,让外国游客自己体会竹叶竟然也可以组成汉语诗句,感受中国艺术的神奇,从而达到译本和语境的最佳关联。

总体而言,旅游资料的目的是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和美感享受,并非学术考察,因此笔者认为译者应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期待,利用转译或删减的方法,在交际中争取最佳关联。

(2)历史年代与人物

历史年代与人物的英译与前面所讲古诗词的处理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四:(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衰于明清,萧条于民国,渐复于解放后,大规模修复开发于1990。

It 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 ( 256-439^.D),began to take shape in the Tang Dynasty(618一907),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 ( 960一1279),and went to ruin in the Yuan Dynasty(1271一1368).With ups and downs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1368-1911),it was almost abandoned in the times of Republic of China(1912 1949).The recovery was made from the rear 1949 on and a large-scal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began in 1990. [’s]

这个译本充分考虑了历史朝代与外国游客认知环境的差异,以公元纪年为标注,增大关联性,但阅读大量的年代数字后游客获得的信息却仅仅是桃花源几经兴衰,付出的交际努力和获得的关联性不成比例,改译如下:

It 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 ( 256- 439 A .D),several decades before the fall of Western Roman Empire .It experienced its ups and downs in the following dynasties .The recovery was made from the rear 1949 on and a large-scal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began in 1990.

下例来自广东省一个旅游景点—郁荫山房的旅游画册:

例五:在珍贵的紫搜木雄屏上刻有清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其中有晚清三大才子刘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人的诗句,还有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这里还有一件珍奇的雄刻“松鼠菩提”木刻,从正面看足一只松鼠,从背面看又是另一只松鼠。这叫双面雄刻,制作工艺十分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On the wood一carved screen made of rose wood are the handwritings of famous ancient scholars. The rare double一sided woodcarving was named "Squirrel&Bodhi".

紫檀木雕屏和松鼠菩提木刻是参观亮点,所以中文旅游资料中的一些历史人物以famous ancient scholars一笔译过,减少了游客不必要的交际努力,激活其认知环境中名人题字与珍品的联系,增大了关联性。对于重要信息—双面雕刻的解释则充分利用游客手中的图片或眼前的实物,以two一sided为提示,指示游客去关注雕刻两面的不同,游客虽付出努力但得到的关联性反而增大了许多,感受到异国发现之旅的乐趣,获得东方艺术的审美体验。

在处理旅游资料中历史年代与人物时,要充分利用类比的手法,寻找游客认知环境中熟悉的事件和人物,增大关联性,对于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可以大胆删减,以符合旅游资料的广告特征。

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范文3

一、动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亲身参与的事情,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让每位同学都有“动口”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学习时乐而不倦。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动口”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学习时乐而不倦。每堂课的前几分钟是学生动口的时间,而形式、内容多种多样:1、讲一个联系本节课内容的小故事;2、介绍生物学研究的新动态;3、总结上节课的知识要点,出几个题目考考大家……虽然时间很短,但这是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们认真看书,查询网络信息,积极准备素材。短短几分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而且为一节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对于难度不大的内容或趣味性较强的生物课,比如《鱼类的多样性》《动物的社群行为》等,提前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鼓励他们当小先生,上台讲课。学生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独特见解,使他们获得了终身难忘的体验。鼓励学生“动口”不仅激起了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动手

亲自去体验一件事,远比道听途说的理解更要深刻的多。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去实践,去体会,使学生在“玩耍”中学习、讨论,解决问题。比如,在讲到“果实的结构”时,学生们往往对教材中谜语“麻屋子,红账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的谜底争论不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讲到这一内容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炒熟了的花生果实分给每位同学,叫他们按课文所提的问题,自己动手逐层剥开,仔细观察然后写出各答案。等学生做完后,个别提问回答问题时,我故意叫了两个学习较差的同学先回答,结果他们都答对了!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也有了学习的劲头与动力。这一活动的做法应验了一句话,那就是―“实践出真知”。

三、动脑

生物学中,有些原理、规律很难用身边的简单实验求得证实,这就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分析,必要时还需采用 比较、分类、类比推理等方法,诱发学生去思考、理解。也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关阅读书籍和要求收看电视播放 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这样做,都有助于学生学懂弄清知识。另外,初中生不仅比较容易片面地看问题,而且往往只看表面现象,好的绝对好,坏的便坏到底。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从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注意启发式教学,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讲了昆虫纲菜粉蝶后,有些同学由于只注意了菜粉蝶在阳光下花丛中翩翩起舞,便认为好看好玩,是益虫。显然,这还是从他们过去的自我感觉中得出的错误认识。对此,为了能使同学们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看法,并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菜粉蝶的幼虫菜青虫,主要啃食甘蓝、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油料作物的叶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透过现象看本质,终于使同学们认识到从根本上讲菜粉蝶是一种危害蔬菜的重要害虫。

四、动情

教学中的“情”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这样,师生之间不仅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在追求真理上也会达到同步。其次,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心理活动与教师心理活动最佳结合的又一重要诱因。所以,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我们可以将生物知识与日常谚语、成语及古诗词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快炙人口的民间谚语,这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知识。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地说明了生物的遗传;“鲤鱼跃龙门,麻雀变凤凰。”又表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飞蛾扑火”是指昆虫对光的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的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等等。在成语和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含有丰富的生物知识,比如“红杏出墙”表明红杏的应激性;“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的条件反射;而运用幽默导入新课,可以先声夺人,吸引学

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范文4

关键词:地理 其他学科 知识渗透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加强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尽力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努力使地理课堂更丰富、更精彩。

一、与语文相关联,使课堂的文学色彩更浓厚

近些年的地理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一些古诗词,借以让考生判断这些诗词中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识。根据出题者的这一喜好,我就在课堂中增加了有针对性的练习。如讲天气与气候时,我就给学生讲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诗句;讲高山高原气候区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明显这一特点时,就引用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讲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时,就用了“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两句。

另外,我还查找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成语、谚语、谜语之类来进一步丰富课堂。如讲我国的行政区划时,我用了一些带省区简称的成语,如秦晋之好、得陇望蜀、黔驴技穷等。我还找了一些谜语,如船出长江口――上海、三伏天穿棉袄――(捂汗)武汉、用圆规画鸡蛋――(太圆)太原等,增加了课堂知识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编了一些顺口溜来加深记忆。如讲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时,许多学生费了老大劲也记不准,我就把这14个国家按顺序编了两句顺口溜:“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很快学生就记清了。

二、政治教育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

地理知识可分为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而只要有人文地理知识的地方就会涉及政治教育方面。如在讲西亚地区时,我有意穿插了一些海湾战争、巴以冲突等社会知识,引起学生兴趣,再顺势引到这些事件的起因上,让学生逐步明白这些事件的根源在于领土、石油、淡水等方面的争夺上。再如,讲台湾一节时,我通过讲台湾与大陆的一系列互访,讲李登辉、的“”阴谋,讲中日的之争,让学生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功地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用物理常识解释地理问题

在讲亚洲季风气候特征显著的时候,学生对课本上说的“海陆热力差异大”这句话不理解。我就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讲起,给他们举了夏天正午阳光下脸盆中的水和院子里石凳温度高低的例子,还顺便讲了一下液体升温降温慢,固体升温降温快的原理。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陆热力差异大”是怎么一回事,进而理解了冬夏季风交替影响亚洲的原因,从而明白了亚洲季风气候特征显著的原因。

四、用音乐给地理教学插上翅膀

音乐经常被我应用在地理课堂上。如在讲《滚滚长江》时,当《长江之歌》一曲唱完,正式上课时,一些学生就已经明白了长江的大致流向及“高山”“大海”的含义了。再如,在讲《秦岭淮河线》时,我先给学生放了段秦腔和越剧的录像。当秦腔的高亢与越剧的柔美产生鲜明对比时,我国南北方风土人情有差异的想法就已在学生心中自然生成。

五、生物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与地理的联系非常紧密。由于生物分布于地球上的角角落落,且与地理环境特点息息相关,所以在讲解地理知识时,穿插一定的生物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如在讲青藏地区粮食单产高的原因时,就用到了生物知识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再如,讲我国的作物熟制、经济作物的分布、赤潮的发生等,都用到了生物知识。

六、通过历史故事提高学习兴趣

在讲交通运输业时,我给学生讲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人种的分布,就顺便讲了黑奴的贩卖史和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史。我通过一系列历史故事的讲述,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七、化学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许多地理现象的出现都是化学作用的结果,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酸雨、温室效应等。由于学生当前并未接触化学课的学习,所以我在处理此类知识时,仅是一带而过,并没有过多深入。

八、运用数学手段讲清地理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如降水量、气温的变化,工农业产值等问题,我就经常手绘一些图表,将这些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九、常用美术,让地理知识更牢固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去描图、画图,借以加深印象,增强其读图能力。

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范文5

关键词:超常;认知;省力;原型范畴

一、引言

先来看一些例子

①配乐恰到好处,有亲情、有友情,带点幽默、暗示一点爱情,整体呈现温柔励志的小清新风格。(《中山日报》 2012年11月11日)

女汉子不是真汉子,爱美妆喜时尚,却又堪比汉子,下得厨房更出得厅堂。(《新民晚报》2013年6月27日)

②面对众多网友的好奇和点评,她告诉记者,自己不是网上说的“白富美”。(《成都商报》2013年2月26日)

③说起高大上的场所,“会所”应该算是近年来很上档次的所在。(“天津网”2013年12月27日)

④喜大普奔:汕尾不通火车的历史宣告结束!(《南方日报》2013年12月25日)

上述这些例子中,加下划线的这类新词较之其他新词而言,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中,甚至有些词已经被翻译成英文出现在《纽约时报》一类的国外报刊杂志上。那么,这类新词有什么特点,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被应用的情况如何,其原因有哪些。本文将从语法角度对这些新词进行分类,从语用方面浅析这类新词出现的原因,并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它们的出现及运用中的发展变化。

二、超常新词分类(以三言式新词新语为例)

传统的三、四字熟语的语法结构主要有“述+宾”、“定+中”、“状+中”、“主+谓”等结构。其中“述+宾”的有:打秋风、打擂台、抱不平、唱反调、步后尘、吹牛皮、煞风景、跑龙套、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叱咤风云等等。“定+中”的有:闭门羹、白眼狼、败家子、半吊子、绊脚石、铁公鸡、长舌妇、不二门、黄粱美梦、一衣带水、当务之急、雕虫小技等等。“状+中”的有:乱弹琴、满天飞、穷折腾、侃侃而谈、乘兴而来、幡然悔悟等等。“主+谓”的有:两面光、满堂红、鸟兽散、文质彬彬、洛阳纸贵、黔驴技穷、胸有成竹等等。联合式的主要存在在四字成语中,比如:鸡毛蒜皮、大手大脚、呆头呆脑、七嘴八舌等等。而三、四言式新词的语法结构却和传统的三、四字熟语大不相同。比较典型的三言式新词中,结合语法结构和语义对其做的大致分类有以下几类:

1.“A1A2A3”式

即三个形容词性的字组合而成的新词新语。如:“高大上”、“高富帅”、“白富美”等等。以“高富帅”为例,“高”、“富”、“帅”三个形容词性的字组成了“高富帅”这个新词。这类“XXX”式主要出现在三言式新词中。这种“AAA”式的联合结构不同于传统的联合结构的四字成语。“七嘴八舌”、“鸡毛蒜皮”这样的传统成语是联合中还有偏正结构,而非四个代表各不相同意义的字的联合。但是“AAA”式新词每个字都代表不同的意义并且内部各字之间无必然联系,“A1A2”、“A2A3”、“A1A3”等整体内的部分之间进行单独组合也是成立的。

2.偏正式

包括“定+中”、“状+中”结构的偏正结构新词。例如,“小清新”中“小”修饰“清新”,属于“状+中”偏正式。“小清新”原是一种音乐风格,如今偏爱清新、唯美的文艺作品和生活方式都被称为“小清新”。这类结构的三言式新词与传统的三字熟语相比没有大的结构上的不同。“小清新”中“小”和“清新”都是修饰性的词语,但是“小清新”却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了名词词性,与上面的“AAA”类三言式新词都体现出整体词性变化的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此类新词比较多还有:“女汉子”、“土豪金”、“正能量”、“不差钱”等等,多出现在三言式新词中。

A1A2A3结构的三言式新词其内部语法结构及应用中的句法功能都与传统的三字熟语不太一样。偏正式虽然内部语法结构属于传统的结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句法功能却有明显的变化。这点会在后面的使用范畴的变化中谈到。

3.缩略式

即选取一句话中某几个关键的字组合而成的结构。之所以叫做缩略式而不归为传统的主谓、述宾、偏正等语法结构的词语,是因为这些新词新语不像传统的三、四字熟语那样直接截取古诗词的挨在一起的几个字,以至于有时我们看到三、四言式新词新语很多时候无法理解他们的大致意义,有的新词新语还从复句缩略而来。比如,三言式新词“出拐曼”来源于“出门右拐曼联队”;“醒工砖”来源于“醒醒吧,工头叫你起来搬砖了”等等。这样的三言缩略式新词新语由于所选字之间在新词来源语句中距离较远、关系不那么紧密,我们无法很容易地联想到所选字之间的关系。缩略式三、四言式新词新语的内部语法结构也很有争议,缩略后的字面语法结构往往和其语源表达意义的结构相差甚远,如果硬要分析其字面结构反而会造成无法理解这些新词新语的本意。比如“醒工砖”,不能依靠字面理解为“让工人清醒的砖头”而分析为偏正结构。

4.谐音式

谐音式的新词就是在原有的熟语的基础上,用同音字替代原有一个或几个字,以表达出原有熟语之外的言外之意。例如下面的例子:

(1)光是一个物价上涨,就发明出来“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新词儿,最近又再接再厉整出一个“糖高宗”来,说的是白糖价格蹿升,一举上涨13%。(《南方都市报》2010年10月18日)

上面例子中的“豆你玩”由“逗你玩”谐音而来,“蒜你狠”由“算你狠”谐音而来,除此之外,还有“油它去”(“由他去”)、“碉堡了”(“疟了”)等谐音的三言式新词。上述与食物有关的三言式新词体现出多种意义,达到双关的修辞效果。谐音式三言新词中也有多种语法结构的新词,其实这种结构的词语在传统的歇后语中比较常见,但是由于他们因为谐音而改变了原有的字,造成了新词字面语法结构的变化,因而单独列出。其实这种结构的词语在传统的歇后语中比较常见。

这四类新词之所以“超常”,是因为他们在内部结构、句法功能、选字构词方面都存在与传统三、四字熟语不同的地方。

三、超常结构新词的产生原因

1.省力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现代科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语言也必然适应这种节奏。超常结构新词的出现和流行也明显体现了这一点,即语言的省力原则或者经济原则。语言的经济原则又称语言的“经济性”。语言的经济原则又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语言经济原则(the principle of economy)是法国的著名语言学家Martinet(1962)为探讨语音变化而提出的一种假说。这种假说认为,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语言中的力量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尽可能地节省力量的消耗。从广义上来说,语言的省力原则不仅体现在语音上,也广泛地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在言语交际中,为了遵循语言的省力原则,达到数量上的减少和质量上的提高,交际者会突出新信息,从而尽可能地省略已知信息、突出未知信息。上述四类超常新词的“超常”都主要是因为这个省力原则。

2.感官化的原则

即给人以形象的画面感,达到看到词就能在眼前勾勒出相应形象。这一原则在三言式新词中体现更为明显。例如从“高”、“富”、“帅”这三个字本身就可以明白“高富帅”的含义,“白富美”、“高大上”等也是如此。其他的“门外汉”、“露一手”、“关系户”等三言式新词也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所要表达的人物、事物的形象、特征。这其实也是经济原则的一种表现,以免人们在联想词语意义时费力,因而选用直观的词和简单的组合方式来呈现。

四、超常结构新词的语用依据和所指范畴变化

先看下面以“白富美”为例的三个例句:

①面对众多网友的好奇和点评,她告诉记者,自己不是网上说的“白富美”。(《成都商报》2013年2月26日)

②10年收治900名智障儿,这才是白富美。(《成都商报》2012年6月4日)

③早教和创业课程成“白富美”。(《北京晨报》2013年1月23日)

1.借代、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

以“白富美”为例,“白富美”指皮肤白皙、家境良好、相貌出众的出色女性。理想化的出色的女性特征很多,却选取了“白”、“富”、“美”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字来代表出色女性的各种特征,由此用这三个字的组合代表出色女性。即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局部代替整体,这其实也是一种完形,用局部代替整体,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达到多种寓意的效果,这点在“A1A2A3”式中体现最为明显。谐音式的替换词正好比被替代词更有指向性,比如“蒜你狠”中的“蒜”既体现了词的原意,更表达了新词创造者们对物价上涨过快的不满,而用最具代表性的蒜所具有的“辛辣”的特点隐喻人们对此的极其不满和无奈的心理,达到双关的修辞效果。

2.所指范畴的变化

例(1)中的“白富美”是用的“白富美”的本来意义。而例(2)、(3)中的白富美却不再是指长相和家庭条件出色的女性,结合语境例(2)的“白富美”可以指“白于品性、富于思维、美在心灵”的出色女性。例(3)的“白富美“更是从指人转移到了指物上,指早教和创业课程这两种较少但很有必要的培训课程。其他的如“高富帅”、“小清新”等,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我们发现,无论是从超常结构新词的产生时的选字、组合,从它们进入言语交际后的发展变化来说,都体现出人脑利用语言符号将较复杂的外部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这就是经典原型范畴理论的表现。人们在利用已有字词表达新的意义、新的心理活动时首先会给这个事物做一个分类,把它们所具有的特点用某些较有特征的词区别于其他事物,当然,在这个分类后的范畴中,有些是典型的代表,有些是不那么典型的代表。比如“白富美”这些新词所代表的本来是近似于理想中的各方面条件都完美的女性,但是人们逐渐在使用中缩小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用“白富美”指条件相对不错的女性。进一步地,人们把这一种给人较满意感觉的指人的新词用到了其他方面,比如指心灵美,甚至是跨出了指人的范畴到达了指物的范畴,于是这些新词跳出了原有的定义,三言式新词中的每个字有了更灵活更抽象化或者符号化的特征。“白富美”除了上面的两个定义之外,还可以灵活的定义为其他可以用“白”、“富”、“美”三个字组词的语言片段,甚至是没有这三个词只是具有这三个词的特点的语言片段。于是,这些新词用较少的字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也给更多的人参与丰富词义的机会,更巧妙地是包含了新词产生的社会背景,也包含了人们对当时当事的心理态度。

结束语(总结 / 结论)

本文主要以典型常见的三言式新词入手,分析了他们不同于传统熟语的内部语法结构、产生的原因、语用依据、所指范畴的变化及其原理。之所以称为“言”而非“字”也正是因为他们超常的语法结构,因为他们每个字包含着更丰富意义、不能从字面直接看出每个字之间的联系这个特点。通过本文的分析,以期更深刻地理解新词新语的超常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这些新词新语现象,了解语言发展规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杨文全.曹敏.汉语流行新词语的超常组合及其语用理据[J].《语言科学》第2期.2003

[3]A. Martinet. 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范文6

空间时效性,为人们提供别样的景观感受。针对景观照明设计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重点阐述景观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效果选择方面的注意事项,以求使得景观照明系统设计更趋于合理,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设计意愿。

关键词:植物景观、照明设计、亮化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夜间生活异常丰富,城市夜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我国城市园林化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及电力产业的发展,园林景观照明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

“园林景观照明”具有运用灯光技术对园林景观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意味,侧重于社会、文化、心理的精神因素和审美情趣,设计目的是为了让游人更舒心地在夜晚欣赏园林景观。优秀的植物景观照明设计基于对园林景观的进一步理解和照明技术的熟练应用,是对视觉信息的深层次处理和对光环境掌控经验的深厚积淀的反映,可以说是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综合设计。

一、植物景观照明设计的必要性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活跃都市气氛,尤其是节假日庆典活动期间,适度进行园林景观照明建设,对丰富夜景、塑造城市印象,提升城市的认知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交通、旅游安全系数

适宜的灯光效果为人们带来舒适、愉快的心理效果,增加城市居民夜晚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改变以往夜生活枯燥单调的局面,也为城市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明亮的环境为夜间外出通行、购物、休闲聚会和娱乐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市民和游客创造安全感、交通方便感和美感,并可以有效减少犯罪率。

(二)增强城市标志性

富有特色景观照明设计可以增强城市景观的可识别性,尤其是公共景观空间照明设计,利用照射形式,规模,灯光色彩的不同,进行夜间景观渲染,或幽谧,或公开,或绚丽,或简明,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增强景观标志性,可识别性等。

(三)适度调节植物生长

作为重要的造景要素,植物构成一种生长、发育的有生命的景观,与光有着的密切关系,并且直接影响夜景观的效果。根据园林植物的生长需求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照明设计,将会对景观的形成与维护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植物景观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环境协调性原则

植物景观照明设计不是将植物与照明元素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对它们有机组合,利用光影原理创造出奇幻的景观效果,要求在植物景观照明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场地的空间特性,明确空间焦点和背景组成,确定空间介质的色彩及反射特性,通过分析景观空间使用者的年龄组成和活动方式,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选取合适的美学照明系统,同时要适应“绿色照明工程”的需求。

(二)地域特色性原则

园林景观照明重要的功能就是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景观识别性,所以景观照明的形象定位和根本目的就是要展现城市特色,通过灯光技术烘托城市景观资源的特色形象.因而.景观照明的形象定位要与城市地域性特色相呼应。在园林景观照明设计时要,深入研究当地的文化特色,历史文脉等,顺应城市历史空间结构.通过对不同功能区域的景观亮度,光色规划等。

(三)安全节能性原则

作为城市亮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照明除了满足在环境空间中的使用目的和基本照明需要,保证市民使用安全是景观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安全防范和安全保护。景观照明设计应严格遵循电气专业规程规范,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严禁危害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以人的感受特征为出发点,落实照明设施放置的主要和次要视点位置,避免光污染。 绿色节能当今公共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通过合理地选择照明设计布局、运用照明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浪费。

三、植物景观照明设计要点

根据植物景观照明基本设计原则和绿色亮化工程要求,在进行植物景观照明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计理念定位

深入透彻了解环境的空间特质和形象要求,才能使灯光能够更好的突出和强化植物特性,营造与所在环境空间的完美融合和以创造夜间景色气氛。植物景观照明的设计目的是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强、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幽雅宜人、真实自然的夜间环境。

(二)舒适性和隐蔽处理

以人的感受特征为出发点,落实照明设施放置的主要和次要视点位置,避免光污染;考虑到白天停用,设计景观照明是应对部分照明器、电气设备尽可能的隐蔽或伪装,以免造成对景观的干扰。

(三)灯具的选择

在选择植物景观灯具时,应以所在环境为依托,满足使用功能和饰景效果的要求,造型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制作材料要耐腐蚀、不变形、抗风等。灯具应保证良好的电气性能,符合电气安全规定和安全防护等级。考虑经济性和灯具效率,应尽量选用节能效果好的灯具,也要考虑是否更换光源方便、维护简单、安装容易等。

(四)光色选配

在植物景观照明中,应充分利用光源的特点,使所要表现的对象在夜间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光源固有的颜色可以用色温表示。色温不同,光源的颜色表现效果不同,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对于同一色温下的光源,当照度不同人的感觉也不同。不同的颜色光对于植物的照射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用于植物景观的光源,应选择显色性好的光源来配合,尽量以还原自然的效果来表现植物,给人以舒适的视觉享受。

(五)照射形式选择

1、上射照明。景观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起到强调景物的效果。例如,上射光的巧妙运用,将树木变成夜间景观的一部分,使得树木在夜间显得栩栩如生。上射照明也是灌木树墙补充照明的理想方式,可以增强不同照明个体之间的视觉连续性。调节灯具与照射景物的角度,可以产生重点照明、漫射、掠射3种灯光效果。

2、下射照明。用于从上向下照射区域、树木、花卉及其他植物材料。这种照明既可突出景物的某一特性,又可提供一般安全照明和外观照明。光从树叶和树枝间向下照射犹如月光穿过枝叶洒下一片斑驳的光影。这种月光效果经常在景观中应用。

3、点射照明。点射照明一般指灯具与照明对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且通常是因为照明对象附近没有可以安装灯具的装置。有时为了避免在草坪上暗转显眼的插入式地灯,选择在距离树干稍远的花境中安装点射灯对树冠进行照明。

4、轮廓照明。通过光源本身,将照明对象的轮廓线凸现出来。一般,将串灯挂在乔木上突出树的轮廓。这种照明适用于落叶树,尤其是冬天效果会更好。

5、⑤散光照明。采用的灯具较为低矮,主要为路径、台阶、露台或低矮植物丛提供无眩光照明,光束形状通常为圆形。

6、剪影造影。通常是庭院采用的照明方式,在植物前面安装点射灯,让光线穿过叶片问的缝隙照到墙上,可以在墙上投射出植物的影子。在小花园中,用点射壁灯将攀援或盆栽植物的影子投射到铺装路面上,路面上的斑驳阴影可以大大增添花园的情趣感。

四、植物景观照明设计

鉴于园林植物材料种类多样,形态各异,在进行照明设计时应区别对待,因形而异,结合植物景观特性营造适合的夜景观。针对不同高度,冠型,叶形的园林植物有以下几类:

(一)乔木类。乔木多体量大,具明显主干。树木的照明设计必须考虑树的大小、树冠的浓密度、树形、树姿、树叶颜色与质地以及树体所处的位置。在景观照明中,要选择一些确实具有很好观赏效果的孤植树。采用不同的照明技巧,从前方或侧面投光,或采用不同的亮度或色温的照明灯,忌对所有的孤植树全部照明或都采用同样的照明方式。

(二)灌木类。大型的灌木与乔木结合常常是限定空间范围、组织较私密性活动空间的应用组合。小型灌木在空间设计上具有形成矮墙、篱笆以及护栏的功能。对于灌木花境,采用插入式点射灯进行测光照明比从正面进行上射照明更为灵活。对于修剪成球形的灌木,进行从下向上的掠射照明,可以很好的突出树的质感,同时可用另一盏灯来增强球形灌木与黑暗背景的对比,突出树形。

(三)草本花卉。对于草本花卉,可在树上或较高的建筑上安装下射灯进行照明。在树上安装月光效果照明灯特别适合球根花卉缀花草坪和草本花境。花钵照明一般依据景观设计要求而定,可采用自下向上的上射光照明。光从正面照射,光线不宜强烈,应柔和均匀地照射在花钵及花卉植物上。

(四)藤本植物。藤本植物多以墙体、花架或其他支撑物为依托,形成垂直悬挂或倾斜的竖向平面构图。对于花架上的植物照明,可以用上射灯照射柱子上的攀援植物,也可以在花架的横梁或立柱顶端安装下射灯,突出攀援植物盛开的花朵。

(五)草坪与地被。草坪与地被是景观的底色和基调。一般采用BE—GA8731(IⅢ135w)单测出光的低矮草坪灯照明,也可以用HY—DREL7000小型投光灯。用灯光的连续性和韵律感,突出和强化景观。

六、结语

植物是景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加强对植物造景形式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夜景观的塑造就是重要形式之一。所以植物照明设计应该在熟悉植物材料和灯光效果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为人们创造一个明暗适度、幽雅宜人、真实自然的夜间环境。针对当前的植物照明设计与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保证基本照明,整体照度不宜过高,有重点、有选择、成系统的进行景观照明布置,起到增强景观中景物的轮廓和立体感的作用即可。

(二)借鉴古人夜景设计,利用自然光源。我国自古就有月夜赏景的传统,也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夜景观,如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在古诗词中也有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夜景描写。利用月光、雪光和星光等自然光源组合画面,或将远景与近景结合,或表达出多种意境和气氛,使夜景风光不黯淡,一展夜色的多层次美。

(三)推行绿色照明。根据植物景观周围环境,研究适宜的照明,明确照明目的,选用不同的照明灯具,设置恰当的照明距离,尽量减少“溢散光”,采用合理的角度降低行人直接看到灯具发光面及光源的几率。

(四)科学设计、有效管理。

植物景观是一个随季而变的活的景观,加强养护管理是优良景观品质的重要保证。为了减少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需建立可以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分季节、分时段,分地段的开放,如平时晚间只开放人行道及各节点、小广场、有台阶高差处及草坪的灯光,在假日、节日时再开启植物景观照明等。

参考文献:

[1]冷红,袁青.寒地城市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m04(11):1543—1546.

[2]邵力刚,刘蓓.城市光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灯与照明,m06(3):14.

[3]霍杰平.城市照明规划浅谈[J].城市问题,m06(5):28—31.

[4]北京照明学会.城市夜景照明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金海,俞丽华.光源色温和显色性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J].照明工程学报,m(9) [6]JOHNRAINE.园林灯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7]汤辉,朱凯.试论园林植物景观的照明设计[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