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

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1

2015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12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民政部共同举办了全国医养结合工作会议。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工作会议上对顶层设计出台的背景作了介绍。他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200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第二次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前的平台期,我国亟需抓紧制定并落实医养结合政策措施。

发力“医养脱节”

养老是我国当下亟待破解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医养脱节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占约20%。

“目前,包括城市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在内的医养结合只是在养老服务中简单嵌入医疗护理,通常仅单纯为老人提供一般生活护理及简单急救处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杨燕绥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养老机构的老人在慢性病管理、病后康复、医疗护理等方面都有专业化需求,缺乏专业医护服务、老年病区、康复机构、护理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的支持,老人的生命健康很难得到保证。”

如何解决“合”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杨燕绥认为,让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以后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考评就要多一个项目。而绿色通道开放得如何,必须有一个可考核的标准。

《指导意见》的最大亮点被认为是明确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文件指出,“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

事实上,各地方对此早有探索。北京市在2014年的文件曾要求所有养老机构要具备医疗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周边医疗服务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结合,具体包括配套设置、独立设置以及协议合作三种方式;重庆市已经鼓励通过养老院设立医院、医院举办养老院、养老院与医院联办等形式,构建养老与医疗相互融合的服务模式;上海市亦提出,要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

《指导意见》还要求,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实现居家养老。“这些工作已经在基层如火如荼地开展。北京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很多年轻医生在社区里为老人提供按摩、护理服务。”杨燕绥是乐观的,但持谨慎态度者大有人在。谈及这份医养结合的顶层设计文件,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摇了摇头,“所有政策初衷都是美好的,但请问怎么落实?”政策鼓励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一些已然变更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中小型综合医院却因从业性质不同――一个单位两个执照,必须分别对应民政、卫生和人社部门。

尽管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将出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机制、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行为。但缺少资金、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医护人员短缺等仍是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拦路虎”。另一方面,涉及健康养老的民政、卫生、社保三条主线呈分立状态,医养结合受限于部门工作壁垒,难以实现政策协同。

社会资本或成驱动力

政策制定者显然明白问题的症结,但行政手段困难重重,市场化力量被寄予厚望。《指导意见》不仅把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列为五项重点任务之一,还“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为医养结合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指导意见》的出台无疑为有志于迈入大健康产业的社会资本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通道。相关分析认为,医养结合领域产业投资“风口”已经形成,“十三五”期间,大批资本将逐鹿医养结合“大蛋糕”。事实上,有远见的社会资本早在多年前就涉足医养结合领域,而且业已完成初步布局,泰康人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5年11月28日,泰康人寿投资的首个二级老年专科医院――泰康燕园康复医院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落成。2015年6月,历时8年打造的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已正式投入试运营,燕园康复医院的落成使泰康医养融合的战略真正落地。

“一个社区,一家医院”是泰康提出的医养融合战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泰康借鉴引进美国“凯撒模式”,养老社区邻建康复医院,以“养老社区+康复医院”的模式,为养老社区居民及周边社区提供“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十三五”期间,泰康人寿将完成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七地的养老社区布局,实现医养社区“七城联动”,成为全国拥有最大连锁医养社区的企业。

“截至目前,泰康医养融合项目投资已经超过50亿元,未来5~8年将再投资1000亿元。今天的泰康人寿资产达8000亿元,从资产匹配角度,做到这点是没有问题的。”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养老、医疗产业正好契合保险资金的特质,包括投入周期长、回报慢,但回报稳定。”

在朱恒鹏看来,中国商业保险将迎来历史性机遇,“泰康模式”符合时代潮流。“商业保险公司做医疗和养老的一个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因为商业保险公司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值得信赖的养老保障。”

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剧,超出预期状况。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达到4.37亿,占总人口30%以上,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此外,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情况,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0%以上,保守估计达到1.2亿,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预计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成为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加之我国长期执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农村留守老人的老年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显然,这个问题仅依靠农村地区自行解决是不现实的,应当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入手,全面统筹考虑,争取在现有资源配置下,让农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二、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儿防老”是中国人千百年以来的传统思维,家庭式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不二选择。但是,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显现。为了谋求生计,得到更多的机会,或者是提升生活水平,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而且也有部分农村子女在城市求学之后,选择在城市工作定居。这些人口、劳动力的转移,势必造成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

根据《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533万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向城市转移,从长远看,加速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拉近了城乡差距。但是,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难以得到照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另外,我国二十多年以来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同时也使家庭规模小型化。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由四个老人、两个青壮年人和一个未成年人组成的 “4+2+1”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了我国家庭模式的主流,两个青壮年人要供养和照顾七个人的生活并非易事。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家庭模式的转变,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在家庭养老保障缺失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在地里辛苦劳作以维持生计,一旦患病,必陷入窘境。

(二)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试点、发展等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时至今日已经进入衰退期。有报道指出,很多农民每月养老金仅为1~2元,一年不过20多元,根本无法起到保障生活的作用。老农保的主要做法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采取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的保险模式,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但是,具体执行时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缺位,基本上由农民个人缴费,相当于个人储蓄机制,无法体现社会保险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后称《指导意见》),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率先展开试点。不同于老农保,《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其中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55元,各地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升。相较于老农保,新农保中政府、集体的责任更为明确,保障水平也相应提升。不过,笔者认为新农保关于当前60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的保障仍欠完善,按照55元每月,一年仅为660元,即使是在农村,该保障程度仍偏低。

(三)医疗保障不完善。在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由于年事已高,各项身体机能下降,加上长期辛苦劳作,留守老人易患病。而他们的子女长期在外务工,难以照料其生活起居,往往使小病拖成大病,那时再给予资金帮助,为时已晚。

虽然新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已覆盖全国80%以上的农村,但是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收效甚微。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偏低,对于新农合意义不能完全理解,可能对参保有抵触情绪;第二,新农合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关注大病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困扰,而事实上留守老人日常困难更多的来自于小病产生的门诊费、药费等,因此农民的实际受益不如预期中多;第三,新农合的医疗登记程序和理赔程序繁琐,医疗费用不能在就诊时直接抵扣,给留守老人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四)情感寄托缺失。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不单需要物质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交流。尤其是对 “空巢”老人而言,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占到40%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

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农村留守老人往往独居,鲜有情感交流,常年仅靠电话与子女联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情感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容易造成内心的抑郁。正是基于这些原因,部分留守老人在陷入病痛时,为不拖累子女,选择轻生。

再者,老年人在农村少有娱乐活动,通常除了电视、打牌外没有别的娱乐方式。而且,因为语言不通的关系,很多老人根本不愿意看电视。有些在外有较好收入的子女往往给予父母金钱上的抚慰,但事实上这并不能真正带给他们内心的抚慰。

三、解决方案

(一)倡导家庭养老传统。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对于当前因外出务工而使得亲情疏离的农村家庭,更加需要倡导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一直以来,家庭养老都是农村主导的养老方式,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城市化起步阶段,传统养老方式必然受到挑战。但是,在当前社会养老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支柱,这一点不容置疑。

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出相关的、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求学的农村青年回乡创业、工作。该优惠政策,一方面可以将大量人才留在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外出青年回乡,也方便照料留守老人的日常起居,促进了与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二)制定专门养老计划。不论是老农保还是正在试点的新农保,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保障都是不充分的。就新农保来看,虽然国家承诺60岁及以上老人可以享有至少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但是他们并不享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只有单一保障,而60岁以下的人则可以通过缴纳保费享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保障相对全面。笔者以为,在新农保制度中没有突出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保障,因而有必要针对目前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制定一个专门的“安享晚年”养老计划。

该养老计划的对象为当前60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在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基础之上,政府财政应适度提高给付金额。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4,760.62元,按照30%的替代率,年养老金约为1,428.18元,即每月约119元。因为这是全国的一个平均水平,考虑地区差异,建议国家财政每人每月支付70元,地方政府每人每月支付30元,构成基础养老金,经济条件允许的各地方政府可再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2009年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为1.2亿,国家财政收入为68,477亿,按照每人每月70元支付占比为1.5%,在财政负担范围之内。

(三)完善新农合,提升农村医疗水平。医疗保障的完善与否,与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针对目前新农合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此加以改进。首先,让广大农村留守老人了解并逐步接受新农合,地方村干部应尽力配合宣传,务必使其加入新农合;其次,加大新农合中政府补贴的力度,报销一定比例的门诊、医药费用,在关注大病的同时不应忽略小病;再次,简化繁琐的索赔程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就诊时就抵扣相关费用,节省索赔成本。

在改进新农合的同时,农村配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应进行改革。首先,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路,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城市富余、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向乡村转移,支持农村卫生室建设;其次,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一体化,向老年人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再次,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要侧重于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可以考虑定期邀请专家医师到农村医院交流讲学,以提高农村医院的医疗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求学,农村留守老人长期得不到家人的关怀,缺乏与家人的情感交流,长期下去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事实上,老年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更渴望被关怀,更期望得到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一方面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的情感释放的平台,避免抑郁情绪的堆积;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老年人的娱乐生活,找到在家庭之外的感情寄托。

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数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组织,很多农村的老年人组织只是流于形式,空有一个名号,没有实质上的内容,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工作纳入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年人组织的作用,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例如,可以考虑构建类似于城市中老年大学模式的农村老年人组织,将农村的留守老人集中起来开展各种活动,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组织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翠娥.农村养老保险发展问题初探[J].武汉金融,2009.7.

[2]蒋蔷.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行模式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2007.4.

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漳州市公园;老年人;健身;场所配备;互联网+

随着深化改革,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和追求精神上的陶冶与享受,尤其是老年人。而健身是精神追求的首要、主要方式,其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项“精神消费”。与青年人忙碌的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负担相比较,退休后的老年人则有充裕的时间和较高的生活保障,能够多出时间来公园健身锻炼。

漳州是一个老年人口众多的城市,大众认可的适合养老的好地方,因此老年人健身是漳州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公园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场所,而现实中,漳州市公园存在大片木屋子空置、健身器材少、健身场地分配不合理、健身运动不和谐、环境掺杂等问题,因此,务必解决漳州市公园内老年人健身场所,配备利用存在的问题。创新利用“互联网+公园老年人健身模式”,满足老年人身心发展的需求,推动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促进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调查现状

本小组由四名成员组成,通过对漳州市区的中山公园、九龙公园、胜利公园、江滨公园以及龙海市紫云公园,主要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法,与公园内老年人就公园老年人健身场所配备情况与利用进行访谈和交流。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漳州市区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健身状况、公园设施配备情况、老年人健身器材比重、公园健身器材保存状况、老年人健身资源利用率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漳州市区老年人健身基本状况调查

此次调查研究,一共对113名老人进行了随机访谈,其中男性58人,女性55人。“60~65岁”的有51人,其中男性27人,女性24人;“65~70岁”的有43人,其中男性21人,女性22人;“70~75岁”的11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6人;“75岁以上”的8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3人。

在职业方面,退休教师31人,退休公职人员35人,个体经营者27人,其他职业者20人。此外,我们还让受访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做出了评价:11人认为他们的身体状况是“健康”的;34人认为他们的身体状况“较佳”;47人认为他们的身体状况“一般”;还有21人认为他们的身体状况“不太好”。

(二)公园设施配备情况

我组四名成员,通过对漳州市区的中山公园、九龙公园、胜利公园、江滨公园以及龙海市紫云公园的调查,发现公园内老年人健身配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虽然老人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在各个公园发展各种健身,但是,公园里的健身器材的种类及数量并不多,例如江滨公园和紫云公园就没有健身器材,中山公园仅有推手器和仰卧板各一个,胜利公园和九龙公园有健身器材的种类较多,但在数量上略有不足。各个公园的情况归结如下: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在健身器材的使用方面,专门给老年人使用的器材仅占20%,而游客共用的占75%,还有少量用于其他用途的占5%。此外,在健身器材的保存方面,保存完好的占8%,保存一般良好的占56%,轻微损坏的占21%,完全不能使用的占15%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专门提供给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并不多,而且有些器材出现了损坏、老化、不能使用等情况,这些客观因素极大地阻碍老年人健身。因此,老年人健身形式出现了唱歌、太极、跑步等自发的多样化趋势。

(三)老年人健身资源利用率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公园内有部分用于老年健身的资源,但是老年人使用这些资源的频率和数量并不多,老年人的健身资源使用率仅23%,其他人群使用率达到77%;一天中,老人群体使用健身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早上7点到8点,第二个高峰期是在18点到20点。综上,老年人对公园内健身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如下图所示:

二、老年人健身现状的原因

老人健身成为当前群众体育活动中的热点,是城市社区人群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但公园内存在老年人健身场所配备缺乏与利用率低的问题,调察研究结果显示,自身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因素影响着老年人健身。主观因素主要是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经济收入。客观因素主要有政策、经济、制度、公园管理模式等。本文综合主客观因素对造成健身场所配备不良,利用率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健身场所、配备不良原因

首先,政策因素是首要因素,体现在绿化与健身用地的矛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漳州始终秉持重视生态,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富美漳州建设。深入贯彻执行十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市委会《漳州市“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 《漳州市“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J],《闽南日报》,2015年7月31日。],加强绿色城镇建设,加大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片林、城市绿道建设和城中山、城周山森林景观改造。抓好沿村庄周边的村镇公园绿地建设,打造省级示范绿色村庄。因此,园林局加大对公园的绿色改造,拆掉健身场地,过分地注重树,草等植被的种植,往往造成绿化与健身场所用地相冲突,出现绿化面积过大,健身场所缩小不平衡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次,资金是影响公园老年人健身配备的主要因素。政府过分注重对绿化的投资,对于公园内老年人健身配备的投资注入则少之又少,而健身器材又昂贵。因此,所谓公园,只是起到了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而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健身的基本需求。公园内提供的老年人健身器材只占23%,老年人缺乏健身器材,不利于健身活动的展开, 因此老年人健身活动比较单一,主要以散步,休憩等传统低廉的方式为主,长时期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此外,制度是协调老年人健身资源各方面的平衡因素。良好的秩序需要依靠强有力的制度来维系,才能发挥公园内老年人健身资源的最大效益,对公园内的制度应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使其最优化。10月1日《广州市公园条例》正式实施,今后在公园内广场舞或者唱歌而音量超过限值的,将要面临最高1000元的处罚。目前,广州市内多个公园已配备了噪音监测仪。广州市对公园内广场舞噪音的举措值得我们借鉴,坚信其将会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改善公园环境。因此,公园内老年人健身运动不和谐、环境掺杂、场所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借助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严格执行。

(二)健身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原因

文化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健身的重要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访老年人的健身状况与其职业有着密切关系。从事教师、公职人员的退休老年人比个体经营的老年人较经常参加锻炼。一般条件下,知识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相对于知识文化水平高的老年人健身意识低,因此就极少参与健身活动。此外,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不善于使用公园内健身器材。而公园内健身配备又稀少,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导致了健身资源利用率低下。

其次,生活习惯也影响着老年人健身,有些人热爱体育锻炼,经常参与户外活动,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格外重视,运动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年龄越大越喜欢锻炼。而有些人一向就不喜欢运动,年龄越大,身体越不利索,也就越不愿参与健身。

经济收入影响着老年人健身。物质的满足会促使人们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有稳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比那些为衣食所忧的人更重视自身身体健康,较经常参与运动。

综上因素,总体上,大部分老年人缺乏健身意识,对公园健身资源利用少,稀少的健身配备满足不了老年人的健身需求。

最后,不容忽视公园管理模式。公园内部人员没有及时改进管理策略,完善可行、严格周密的管理体系导致了健身资源利用率低下。因为公园内的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对老化、坏掉的健身器材进行维修,更换,甚至置之不理,随之放任。不考虑健身器材对老年人来说是否安全,健身地面是否防滑,防摔。此外,有些老年人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因此健身时间少,对健身器材认识缺乏,也就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健身设备。并且有些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行动不便,健身欲望也就降低,健身次数比较少。

因此,改进和完善公园内老年人健身场所配备不足,提高其利用程度有着重要意义。第一,公园内健身场所配备充足,利于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开展,丰富其业余生活。第二,提高健身器材安全度,符合老年人身心健康,能够提高健身器材利用效益。第三,老年人健身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完善公园内老年人健身配备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丰富的老年人健身活动,将为漳州公园增添一道别致的风景。

三、完善公园老年人健身配备,提高配备利用率的措施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口将成为今后公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公园服务的主要目标群体。因此,从政策、经济、制度、文化、互联网+公园老年人健身等因素出发,务必解决和优化漳州公园内老年人健身配备,提高资源利用率。

首先,从政策上来看,务必协调好绿化与健身的和谐统一。漳州市公园始终贯彻十“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打造森林城市,这固然好,但不要纯粹为绿化而绿化,应根据实际,绿化的同时,应考虑群众,特别是广大老年人的身心需要。解决绿化面积与老年人健身场地的矛盾,不盲目扩大绿化场地,应使两者平衡。让老年人呼吸清新空气,享受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健身带来的愉悦。在空间布局上使其形成等级清晰、结构合理的园林―健身系统。

其次,从经济上来看,加大资金投入是完善公园内老年人健身配备的重要手段。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老年人健身配备的投资,多为公园购进,安置老年人健身器材,选择适应老年人身心健康、具安全性的健身器材,不危害其生命。对老化的器材应及时发现,及时维修。使健身场地的地面具防滑性,加强交通安全、空间安全、材料安全和对潜在危险的预防,并保留适度的困难,以激励老年人的自信心,维护和锻练老年人的能力。

此外,从制度层面来看,公园管理人员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老年人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在规范动静分区,闹静分区的前提下,借鉴广州市公园音量最高限惩罚条例,对健身场地进行规范,使其不互相干扰,保证健身活动的和谐。在动静分区,闹静分区里,一般参与闹区活动的老年人好热闹,具表演欲,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表演空间,并有相应的观众场地,如设疏林广场,缓坡开阔草坪等。务必保持公园环境的干净整洁,日日打扫,使老年人能够在惬意的健身环境里锻炼身体。

从文化层面来看,相关部门应积极扩大老年人健身宣传,使老年群体对健身概念,意义有较好的理解,积极参与健身活动。为保证老年人健身有序进行,一些健身协会的开展也有利于老年人健身,务必组织并成立老年人健身协会,例如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等协会,且定期举办健身比赛,活跃老年人活动气氛,愉悦心情。及时更新文化走廊的信息,陶冶老年人情操,增强老年人健身意识,充分利用健身器材。有效利用空置的木屋子,增强其服务,特别是文化功能,例如可以将其装扮成休息室、接待所、小卖部等,而接待所,休息室的墙上可以挂放有关公园或漳州历史文化的图片,提高健身场地与健身器材的利用效益。

最后,推进创新“互联网+公园老年人健身”项目。在2015年7月总理提出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人民日报》,2015年7月5日。],漳州市公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行动,创新“互联网+公园老年人健身”,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对公园内老年人健身器材进行联网,将音响、多媒体屏幕、噪音监控器、急救报警器、监控器等公园设施,特别是老年人健身设备通过互联网科技连成一体,提高老年人对健身场所、器材的利用率,使工作人员便于对老年人健身配备的管理,规范公园秩序。满足老年人身心发展需要,解决漳州市老龄化的一重大问题,使老年人健身成为公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综上所述,漳州老龄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健身活动是老年群体丰富其晚年生活的主要方式,能够增强老年人体质,愉悦身心,使其健康发展。因此,规范公园内老年人健身场地,提高健身器材利用率对老年人健身有着重要意义,将推动漳州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林淑臻:1994年出生,女,福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社会学。

本文得到2015-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201510402069)

参考文献

[1] 傅琰煜:《闽南地区养老设施空间环境营造》[J],《华侨大学》,2012年。

[2] 郭姝:《漳州社区养老公共活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J],《华侨大学》,2014年。

[3] 冯奇荣:《漳州市民广场健身参与现状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4] 相建华,田振华:《老年人健身锻炼法》[M],金盾出版社,2000年3月。

[5] 《老年健身》[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6] 刘扬:《城市公园规划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

[7] 韩炳越:《适宜老年人的公共绿地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0年。

[8] 郭子一 ,徐峰:《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综述》[J],2009年。

[9] 张芳燕,梁浩,刘B:《城市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 育,2009年。

[10] 张运吉,朴永吉:《关于老年人青睐的绿地空间色彩配置的研究》[J],2009年。.

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 柔力球运动 运动强度 心率

中图分类号:G849.9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老年柔力球队队员15名,年龄54~63岁,平均58岁,女性,进行柔力球运动2年以上,每周进行柔力球运动2~3次,每次1.5~2.5h,能够熟练进行太极柔力球固定套路表演。

安静时平均心率为818次/min,均无运动禁忌症,自愿参加本试验。

1.2 指标及监测方法

1.2.1 心率(HR)

受试者佩戴POLAR RS800CX心率测试仪,测试安静状态下的心率、运动过程中及运动结束后恢复期的心率。

1.2.2 RPE

RPE是运动中对自身的努力、紧张性、舒适程度和疲劳程度的主观评估,见表1。

表1: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

运动结束后即刻让受试者根据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进行主观感觉评定。

2研究结果

2.1心率测试结果

结果显示:在运动过程中,心率变化的总趋势比较平稳,心率变化区间在110次/min~127次/min之间,平均心率为1198次/min。运动结束5min内心率基本恢复至安静状态水平下心率。

图1:运动过程与恢复期心率活动曲线

2.2 RPE测试结果

结果显示:中老年人进行柔力球运动后,主观感觉评价等级在9~13之间。

表5:运动结束时RPE

3 分析与讨论

3.1 运动过程中心率变化及其规律

心率是影响我们人体心肺机能的重要的生理指标,也是反映运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在健身(下转第133页)(上接第122页)运动中的心率,是一种便于观察掌握的生理信号,能及时、准确、有效地了解和监控运动强度的大小。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常用靶心率来监测。靶心率范围的计算公式如下:

靶心率=(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6~0.8)+安静心率

最高心率用下列公式计算:

公式一:最大心率(次/min)=220-年龄

公式二:最大心率(次/min)=220-0.8X年龄

由于参与柔力球运动的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殊性,最大心率计算公式我们常采用“公式一”。

实验中受试者平均年龄为58岁,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为818次/min,按照以上公式计算其靶心率范围约为129~146次/min。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太极柔力球锻炼者中最高心率可以达到137次/min,平均最高心率达1278次/min,接近于靶心率范围。从图1中的心率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中老年人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时心率变化的总趋势是比较平稳:由动作开始时上升,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平稳上升并逐渐达到高峰,整个运动过程中心率变化不大,心率区间大部分是在110次/min-127次/min,说明太极柔力球运动平稳缓和,强度稳定。运动结束心率随时间延续持续下降,5min内基本恢复至安静状态下心率水平。说明太极柔力球运动负荷适宜,能够起到良好的健身作用。

3.2 运动结束时RPE及特点

RPE是运动锻炼时对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的费力、竭尽全力、不适或疲劳感进行测量。

老年人在柔力球锻炼过程中掌握心率与RPE 之间关系后, 可用RPE 来调节运动强度, 根据靶心率和运动量引起的疲劳程度RPE级别, 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量。既保证了人身安全, 又达到了锻炼目的,是非常具有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的。

从表3可以看出,中老年人在进行柔力球运动后RPE在9~13之间,处于合理范围之内,说明太极柔力球运动负荷适宜,适合中老年人进行健身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中老年人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过程中心率变化区间为110次/min~127次/min,平均最高心率达1278次/min,,心率强度指标在健身指标(60%MHR-80%MHR)区域内,符合全民健身的HR锻炼的标准。(2)中老年人在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过程中心率活动曲线平稳,强度变化不大,运动负荷适宜。(3)中老年人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后RPE在9~13之间,适合中老年人群体。

4.2建议

4.2.1锻炼者在锻炼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在老年人进行太极柔力球锻炼时,动作比较缓慢柔和,但基本融合了全身各部位的运动,所以老年人在进行太极柔力球正式练习前,可以采取简单的准备活动使身体发热,与此同时,充分拉伸上下肢肌肉,活动关节,为练习做准备。

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紧密结合兴隆路社区实际,依托社区医疗机构,以关注社区群众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宗旨,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更为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的服务。

二、活动目标

我街道属于老工业区,人口结构老龄化尤为突出,困难家庭和外来人口占很大比例,居民群众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社区卫生服务长期存在投入不足,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少有患者问津。

为满足社区群众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需求,让社区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逐步提升居民群众对社区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生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在辖区内真正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根据上级要求,结合社区实际,街道以“我看病,您放心”社区医生进家庭活动为依托,建立起医疗机构包社区、社区医生包家庭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项目,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三、活动内容

(一)建立“社区医生包片”制度。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卫生固定服务点,实施社区医生志愿者定期深入社区服务点为社区居民服务。建立社区医生包片负责制,全面掌握包片居民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建立信息档案,提供健康康复指导,实施健康教育,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二)开通“温情热线”。向社区群众公布医院固定电话及医生手机电话,方便群众随时电话问诊;医疗机构间,建立病号信息互通、交流、转接机制,形成辖区内的大医疗就医环境,使群众就医问诊更为方便、快捷。

(三)开展“预约登记”。将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纳入首批预约服务的范畴,根据不同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逐步扩大预约范围。

(四)提供“一对一”跟踪。设立“贴心医生”,对其进行登记造册,并向社区群众进行公示,实现群众对医生的自主选择,为社区居民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

(五)启动“健康直通车”。为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内容,启动社区“健康直通车”,聘请专业人士适时为群众送知识、送服务、送健康,转变群众观念,提升群众信任度,不断提高社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生活质量。

(六)发放“关爱优惠卡”。为社区老年人、慢病患者、外来人口、育龄妇女、残疾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发放优惠卡,减轻社区弱势群体经济负担,提供人性化服务。

(七)建立监督机制。为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设立服务质量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八)设立“温馨告知手册”.为方便群众随问随答、随需随到、随来随接,设立“温馨告知手册”,向居民传递服务宗旨、告知服务内容、联系方式、医生姓名等,畅通便民渠道。

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6

【热点背景】

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而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统计表明,我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远不能满足需求。面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巨大缺口,我国政府和学界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补短板”。

为缓解养老护理人才短缺困境,国家近日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围绕放宽入职条件、拓宽职业空间、缩短晋级时间等方面作出重大修改。《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老年护理服务队伍,补齐服务短板,到2022年基本满足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完善老年健康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以技术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拓宽职业发展前景。

【模拟示例】

据统计,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但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巨大缺口,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读】

一、表明自身观点。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正在逐步到来,导致当前我国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也开始剧增,远远无法满足其需求。国内养老护理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缺口,采取有效弥补护理行业缺口,促进养老大业的有序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二、结合社会实际进一步阐述分析。

养老事业的实现离不开专业的护理人员,但是当前的巨大需求缺口,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了护理人员不足:

1.当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压力过大,工作强度非常高,工资待遇却偏低造成工作价值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待遇与付出形成正比使得人员流失;

2.医患关系产生了矛盾和紧张,对护理人员身体和精神的压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当前的职业吸引力不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加入;

3.培养的专业护理人才流失和短缺现象严重又加剧了问题,护理培训和相应的监管制度缺失,国内医疗护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三、提出对策

1.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吸引更多人从事护理工作,社会公众也应该给予护理人员应有的尊重感,切实维护护理人员的尊严和权益。

2.通过建立“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提高对长期卧床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能力。

3.政府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卫生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4.用市场去激活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对民办营利性护理院减免税收,建立专门的护理保险基金,对老年护理服务进行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