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深化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深化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深化改革方案

乡镇深化改革方案范文1

基于新郑市财政国库管理

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张宝红

(新郑市财政局,河南新郑451100)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地方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对我市国库管理改革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调研,在分析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公务卡制度改革进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管理对策。

关键词 ]财政国库管理;改革;调研报告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23

我市财政局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以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管、会计电算化、国有资产管理为核心,围绕互联互通、工作协同、信息共享的目标,积极推行县乡财政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县乡财政一体化、业务流程一体化、财政服务一体化、资金控管一体化,财政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的轨道。

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1?1新郑市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总体情况

多年来,新郑市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要求和精神,启动、深化改革。2003年年底出台《新郑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启动改革,成立国库支付中心,使用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2010年9月,更新集中支付系统,采用省财政厅统一要求的方正春元财政预算执行系统;2011年借助会计集中核算转轨之机,采取多项措施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12年,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基本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立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新郑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核心地位。

1?2新郑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截至目前,新郑市本级172各预算单位已经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市本级所有财政性资金和单位自有资金全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先支付后清算。

2011年11月底,新郑市已经完成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工作。主要进行的工作有:一是成立市转轨领导小组,制定转轨方案、转轨实施方法和相关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配套文件8个,召开转轨动员会。二是统一政府采购、安装预算单位用会计核算软件100套和电脑90台。三是撤销会计核算中心及其账户,账户余额移交国库,人员分流安置到位,由24名降到目前9人,核算中心管理的221套账4747本会计凭证511本账簿507本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全部移交给各预算单位单位。四是建立起规范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110个。五是实现财政与银行、一级预算单位联网,建立VPN网管和独立IP捆绑,银行在其营业部受理财政支付业务,172个预算单位在其单位实现自行办理授权支付业务。六是做好转轨业务培训,分期对单位会计人员累计400人次进行会计基础业务、会计软件和支付系统操作培训。七是每个单位成立财务机构,配备合格会计人员2人。八是将单位自有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先支付后清算。九是支付中心账务处理系统更新为省厅统一要求的方正春元支付中心账务处理系统。

目前,新郑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规范,支付系统运转良好。一整套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文件的出台,有力地规范改革、指导改革、约束各环节行为;支付中心制定了规范的中心外部职权目录、财政直接支付业务流程图、财政授权支付流程图、财政资金支付凭证购销流程图,明确了支付中心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岗位及职责,强化财政资金风险控制。

1?3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根据《新郑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新郑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及郑州市财政局《关于转发〈河南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国库集中支付收付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市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实际,我市所有乡镇已经完成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

1?3?1新郑市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新郑市所有乡镇均开设零余额账户,开始将部分资金(重点工程的建设及拆迁赔偿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第二阶段:2012年11月开始将乡镇所有资金全部纳入进展支付系统统一管理。第三阶段:2013年3月20日,新郑市财政局正式印发《新郑市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方案》,对改革工作作出具体规范。

1?3?2运行情况

新郑市乡镇实施集中支付从开始试运行到现在,已经接近一年半,乡镇政府及财政所工作人员已经熟练掌握操作流程,整体工作运行稳定,效果良好。

1?3?3存在问题

目前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零余额账户开设问题。由于银行网点铺设问题,为便于乡镇工作,除新建路街道办事处、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及新烟街道办事处3个单位零余额账户在工商银行新郑支行开设外,其他乡镇零余额账户未能在国有银行开设,均在新郑市农商行开设。

2公务卡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2?1市本级改革情况

2012年,新郑正式在全市实行公务卡改革,根据当时我市实际情况,首先在市本级全面实施,目前已实施单位100家。2014年前8个月,办理公务卡1045张,实际支出847万元。

2?2乡镇改革情况

按照省市精神,乡镇应于2014年年初开始实施公务卡,新郑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经周密论证及部署,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运行,目前已共办理2350余张。

2?3配套政策及方案

根据上级政策及实施方案,我市已制定《关于在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的实施方案》、《新郑市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新郑市财政局关于预算单位实行公务卡结算报销方式后有关现金使用管理的通知》、《关于实施新郑市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等相关文件。

2?4银行

根据我市改革方案,通过严格的审查认证,确定我市公务卡银行5家,分别为:中国银行新郑支行、工行新郑支行、建行新郑支行、农行新郑支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新郑支行。

2?5存在问题

(1)全市各单位对公务卡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2)通过公务卡消费的量小,报账金额少。(3)刷卡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4)各单位在报账过程中没有对公务卡消费的强制结算目录执行进行落实。

3完善管理的对策

为确保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圆满完成预期改革目标,我们要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化解改革难题,吸取经验教训,推进改革不断深化

3?1增强责任意识,全面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我国预算执行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现代财政管理领域的一项历史重大制度创新。新型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财政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构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制度屏障。因此,各级必须从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履行政府财政监督管理责任的高度,从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角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财政国库管理改革。

3?2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使用系统管理软件

在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支付办法,对支付的相关流程进行优化,提高支付效率。按照省财政的要求,各县区必须使用省级统一开发的县级预算执行系统,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反映预算执行,实现对专项资金的有效动态监控。

3?3清理财政专户,加强银行账户管理

切实做好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精简专户数量,撤并无有效依据、同类性质多头开设以及一年内没有业务往来的财政专户。健全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制度,规范账户开立、变更、撤销等审批程序,建立银行账户年检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3?4规范支付行为,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

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逐步将专项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全力推进公务卡改革,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外部环境,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减少公务支出中的现金提取和使用;建立健全单位公务卡结算管理办法和报销操作程序,增强财务支出的透明度。规范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行为,杜绝单位大量提现、虚假支出和利用公务卡吃回扣行为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乡镇深化改革方案范文2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人民银行正在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规划,下一步要抓住农村金融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矛盾来深化改革。他强调说,除少数经济很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问题需要研究外,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要坚持走商业化道路,既要建立正向激励,又必须有防范道德风险的市场退出机制。

按照国务院部署,央行正在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规划,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抓住农村金融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矛盾,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做扎实有效的工作。

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要用好现有的政策和工具,既要重视资金投入的量的分析,更要关注质量和效益、关注农村金融微观基础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真正用市场化的方式去推动农村金融对建设新农村的支持。

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创新支持“三农”经济的信贷方式。目前,我国农村仍以农户经济为主,贷款对象的有效抵押物缺乏。对此,要探索发展订单农业、并在农业生产链条中可否根据订单去发放贷款的问题。

覆盖低层次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

根据对近2000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我们有两个发现。第一个发现是,根据调查推算,目前大约只有20%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并且,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惟一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的机构,而其他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储蓄机构。这说明正规的金融机构对农民贷款的覆盖率非常低。

第二个发现是,农民即使能贷到款,也只是一些小额贷款,通常在3000~5000元间,而5000元以上的大额贷款很困难。因为通常大额贷款都需要担保或抵押,而农民既没什么可担保的物品,更缺乏可抵押品。

两个发现说明,一方面覆盖率很低,另一方面,即使覆盖到,也只能满足农民简单再生产的信贷需求,如果要搞扩大再生产,比如深加工等所需的大额信贷需求,基本上很难满足。这就是农村的现实。

不能全靠“正规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长期没有破题,为让小农户得到扶持,政府一方面培育互助金融,一方面培育乡镇企业金融,试图打造一个符合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和农户信用需求的金融体系。但忽视了我们仍是城乡二元结构,忽视了70%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基本现实,而这部分人是不可能得到正常的信用服务的。

目前金融部门的所谓改革,实际上仍然是基于部门利益制定的改革方案。怎么从困境中解脱出来?需要增强农民的组织化。如果不能组织农民互助,就不可能解决农民的信用需求。农村的乡镇企业、农村的城镇化完全指望国家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都是不可能的。

民营放开,储贷分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崔晓黎

要启动新农村建设,不管投资重点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要搞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大概最后都是由政府出钱。而由政府出钱的话,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是这笔钱该怎么花。以前这方面的投资很多,结果相当一部分成了银行呆坏账。如果农村内部的投融资体系没有相应的市场机制、运作软件的话,那就是明明知道前面是陷阱,还要往里迈。如果这个改不过来,估计最后能够真正落实到农村的钱,大概最多只有1/5或1/4。

解决金融系统和农户投资的小额需求之间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的思路是“民营放开,储贷分家”。就是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当地大户,如果申请在农村经营金融业务,只要符合央行规定的资质标准,央行就可以批准其开展金融业务。但是,在农村经营金融业务,私营企业最好不要吸储,因为吸储容易引起很大的混乱。

切莫一条腿走路

乡镇深化改革方案范文3

一、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加快中心各项建设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职工凝聚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和谐**”的重要思想,做到讲党性、讲奉献、讲团结、讲干劲,做职工公仆,塑造清正廉洁、勤政务实领导干部形象,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在全体职工中起到班子的示范带动作用。注重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团队精神,使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彼此关心、互相爱护、情感交流、和睦相处,从而使广大职工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加快中心各项建设,更有效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二)完善院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不断完善院务公开,在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如中心重大建设、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奖金分配方案等,通过院务公开栏、班子会、职能科室负责人会议、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向职工讲清楚,沟通思想,听取和答复意见,真正让职工知院情、参院政、议院务,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中心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对药品管理的要求,按规定和程序公示医疗器械、药品招标采购情况,增强对器械、药品管理的透明度。形成群众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渠道畅通的监督机制。将中心发展计划、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处理等内容进行定期公示,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结合职工考核内容,定期公示中心办公室、医疗康复、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满意度测评考核结果,门诊人均处方额度,职工奖罚情况,病人满意度调查、病人投诉情况和医保扣款情况,以此来遏制“大处方”现象,促进人均处方额度的下降,从而减轻病人负担,提升病人满意度。

二、深化各项卫生改革,依靠改革求生存谋发展

(一)继续大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在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的基础上,按照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原则,合理定编、定岗、定员,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全员院、科逐级聘用制,强化科主任的用人自主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用人机制,使我中心的人才队伍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更具备战斗力和竞争力。

(二)继续加强院、科两级负责制。中心对科室的管理坚持科主任负责制,强化科主任责任人的地位,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的行政、医疗管理设等工作。抓好科室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劳动纪律的落实,签订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责任书。

乡镇深化改革方案范文4

2007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200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的要求,重点开展了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推进农垦体制改革、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等五方面工作。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围绕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1.研究制订相关制度。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的立法调研和起草,并列入了国务院2007年立法计划;开展了建立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开展了“四荒”、滩涂、水面等资源开发利用中公开竞价和招投标制度研究。

2.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在已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又增加了22个仲裁试点,试点总数达到190个。试点单位基本做到了一般纠纷解决不出乡、重大纠纷不出县。

3.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针对承包经营权落实不到户、承包期内违法收回和随意调整承包地、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承包地、违法侵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以各种名义变相征占农村土地等突出问题,农业部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全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在全国农村开展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并组织了6个督导组,对15个省的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导。

4.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与服务。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和推动各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制和登记备案制,把土地流转纳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积极引导各地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指导地方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等组织,土地流转信息,指导合同签订,创新了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组织土地整理、加强农田建设、实施流转补贴等措施,为流转创造条件,稳步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快推进农垦体制改革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全面推进垦区集团化改革,加快垦区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健全国资监管运营制度。通过清产核资、明确母子公司功能定位、规范决策程序、明晰职权界限等措施,进一步明确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出资人地位,理顺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运行机制。

2.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以适应市场竞争为目标,通过企业内部的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集约化管理。逐步建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分离垦区办社会职能。加快国有农场代管的乡镇村及农场自办的普通中小学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对确需保留或一时难以分离的,合理调整布局,精简机构人员,发挥规模效益。

4.积极化解债务。做好国有农场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根据债务类别及形成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办法。鼓励国有农场壮大经济实力,提高自身还债能力。

(三)继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推进改革进程。

1.建立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农业部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领导小组,成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召开了由水利、林业、编制、人事、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领导和有关负责人参加的部门协调会议,密切部门沟通。

2.开展督导调研。及时下发了《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对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导调研。召开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会议,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

3.指导地方工作。指导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改革方案。截至2007年底,已有19个省(市)出台了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先前已进行改革的浙江、湖北、重庆、宁夏4个省(区、市)出台了配套文件或完善意见。河北省和宁夏区还出台了编制核定和人员分流安置等的配套文件,陕西省已于近期印发了改革实施方案。

(四)继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截至目前,辽宁省已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兽医机构改革;广西、上海、浙江、宁夏等4省市已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兽医机构改革;福建、吉林等30个省份完成省级兽医机构改革。全国67%的地市和45%的县级机构改革也已完成;15个省份乡镇站改革基本完成。通过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防疫体系逐步健全。通过改革,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动物防疫体系初步建立起来。部分省份还加强村级动物防疫网络建设,有的地方财政拿出一定资金,补贴村级动物防疫员。

二是工作力量有所增强。各地在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科学配置内设机构职能,合理调整内部人员结构,逐步加强动物防疫等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机构力量,提高兽医机构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是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各地把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动物防疫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三、2008年改革工作动态

为了扎实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改革,2008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方面

1.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成果。

2.抓紧延包后续完善工作。

3.不断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

4.加强土地承包和流转规范管理。

(二)农垦体制改革方面

1.积极协调,争取政策支持。

2.加快垦区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

1.继续加强对地方改革工作的督导。

2.建立基层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

3.启动《农业技术推广法》修订工作。

(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1.继续加强督查指导。

乡镇深化改革方案范文5

建县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十分重视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把这项改革始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抓手”,作为强化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牛鼻子”工程来抓。几年的改革成效显著,教师的思想观念、干部的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校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下面,我就我县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情况分三个方面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汇报。 一、坚持实行学校校长负责制下的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我县于2000年5月正式启动以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用人制度改革工作。并以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全日制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和省编办、原省委教育员会的“实施意见”为切入点,在全县中小学校全面辅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严格编制管理,实行“四定”

2001年6月,我们对全县教职工底数进行摸底统计,一次性清退校雇临时工189人。于2002年底按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02]60号文件规定,编制**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和精简方案,并在省编办批复前,先行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及岗、畈、湾、山县师生比情况,将县政府下达的总编制控制数分解到乡镇和学校,在全县公办中小学实行“定编、定岗、定人、定责”这“四定”管理新模式。为了强化编制管理推动改革开展,对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了全面清理,注销了擅自离岗外出的58名教师的编制。针对乡镇中心小学超编,边远和条件差的村级小学严重缺编的状况,为解决这个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制约教育发展的顽症,我们在实施聘任制中,对中心小学实行严格的按编设岗,通过考核、测评,在编制数内聘任教师,落聘教师全部下到缺编的村小任教。几年来,我县共有44名原中心小学教师落聘后被安排到村小任教。这一做法有效推动了全县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工作的开展。

2.制定改革方案,实行“四制”

2002年秋季,我县在全面推行以教职工全员聘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用人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用人制度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报经县政府批准,并以政府办文件(金政办[2002]67号)下发至各乡镇和学校。依照这个实施意见,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按“四制”要求,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积极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各中小学在规定的编制数内,根据学校工作需要设定各类工作岗位,并按教学、行管、工勤岗位分别制定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考核办法。教职工根据自身情况自荐竞岗,学校按照“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根据个人申请、岗位设置情况和上岗条件,由领导班子和班主任初步提出岗位人选,校长在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后确定各岗位聘任人员。对受聘的教职工,学校采取领导考核、学生评议、教师互评相结合,平时考核和学期、学年总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严格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对落聘教师实行安排到其他偏远缺编学校应聘、校内转岗或待岗学习。几年来,我县中小学共有98名教职工落聘,133人转岗,两项累计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4%。

二、改革干部任用制度,实行学校管理干部聘任制

在全面推行学校教职工全员聘任的同时,为加强对中小学领导干部的管理,破除干部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选贤用优的新的干部任用机制,我们制定下发了《**县实行学校管理干部聘任制办法》,聘任范围和对象起初定为直属学校中层干部和城县小学领导班子,2003年,我们根据“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将聘任范围和对象又扩大到乡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和初中校长。我局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划分,于2001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干部一律实行聘任任期制。“学校管理干部聘任制办法”对聘任干部的职数、聘任程序、聘期及考核、续聘与辞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3年来,我们通过民主测评、组织考核,聘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干部,少数管理工作不力的校长、主任被新的干部管理体制所淘汰。另外,我们还在六安五中实行了公开选聘校长的大胆、有益的尝试。2002年夏,随着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进一步理顺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摆上工作议程,我们在认真调研和汲取兄弟县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县19个乡镇教办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考核,撤销了教办,一次性精减乡镇教育管理人员30名,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教学第一线,开始推行乡镇中心校管理模式。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建立了能上能下、选贤用优的新的学校干部任用体制。同时,按照省、市有关规定,统一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设置和干部职数,精减了不必要的机构,精干了管理干部队伍,充实了教学力量。

三、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1.建立市场用人机制,改革教师流动调配方法

彻底改变教育用人制度,严把新教师入口关。2001年以来,我县教育用人坚持实行人才市场择优招聘录用、面向社会公开考试选聘、合同管理的市场用人机制。高中教师由学校在编制内按学科需求申报,学校组织学科考核评议组通过笔试、面试择优在应届师范教育类本科毕业生中以签订就业协议的方式招聘录用;初中、小学教师由乡镇在编制内按学科需求及编制余缺情况申报,具体定岗到校。县教育局面向社会在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中组织公开选聘考试,依据个人成绩和公布的岗位,按照高考录取的办法,一步录取到学校,同时规定相应的服务期。3年来,我县按照上述方法补充中小学新教师250多名。由于实行编制内按实际需求采取市场用人的机制补充新教师做法,不仅引入岗位竞争机制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质量,也使农村偏远学校的教师得到及时补充和相对稳定。在县内教师流动调配上,我县一直坚持实行新教师服务期制度和顺向流动调整编制余缺的做法。针对农村教师调往城县学校的人情、关系和方方面面干涉带来的压力,县教育局2002年采取了城县学校考试选调教师的做法。选调考试分笔试、面试,由县教育局从外县聘请专家阅卷、评议,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既保证了调入城县学校的教师质量,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教育用人制度的改革,不仅打破了人事调配的会议研究,领导决定的陈旧模式,基本杜绝了教育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同时也为建立教育人才市场、完善教育用人机制积累了经验。

2.全面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

改革初期,我县少数学校虽然实行了校内结构工资制,但由于当时县财政困难,乡镇教师职务补贴工资没有兑现,医疗保险没有落实,教师的分配档次也就没有真正拉开,多数学校在报酬方面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问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改革向纵深发展。2003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上述两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为改变这一状况,县教育局向县政府提出了深化改革,全面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建议。经县政府同意后,于2004年4月份起,城乡所有教职工的30%津贴不再打入个人工资卡,而是由财政局按月直接拨到直属学校及乡镇教育专户;乡镇中心学校对所属初中、小学申报的教职工考核情况及分配方案进行审核后,再将所需金额下拨到学校;各学校依据有关文件规定,将30%津贴纳入校内结构工资,根据教职工的工作量及考核、考勤、考绩情况,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进行重新分配,分配差距每月最多的数百元,最少的也有几十元。由于拉开了分配档次,打破了旧的分配办法,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调动和激励。

乡镇深化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难  信用缺失  信用体系  信贷产品 

    An Analysis of the Medium-and-small Size Enterprises Financing Difficultly 

    through Credit Incompleteness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the medium-and-small size enterprises financing difficultly that has been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is a point at issue. It is credit incompleteness that results in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medium-and-small size enterprises in modern society where credit has become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ic life. It’s necessary to deepen timely the reformation of Chinese bank system for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medium-and-small size enterprises collecting funds. But, we should establish a complete credit system; and the key to constructing the credit system is people’s favorable expectation of the future. Before this, it is the most urgent that existing banks bring forth new financial instruments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medium-and-small size enterprises. 

    Key Words: medium-and-small size enterprises; Difficulty of financing; Credit incompleteness; Credit system; Credit instrument. 

    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金融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融资难问题,有人提出组建民营银行,即增量改革,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 林毅夫2000;江其务,2001) ;有人提议国有银行民营化,即存量改革,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刘佩2000);也有人主张通过企业债券市场(邱华炳,2000)、股票市场,尤其是二板市场(王国刚,2001;陈晓红,2001)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不管是选择建立民营银行的增量改革方案,还是选择国有银行民营化的存量改革方案,亦还是选择建立企业债券市场、二板市场的方案,适应民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时俱进,我国深化银行改革势在必行。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深化金融改革的前提。因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就是采用还本付息的方式,聚集资金、分配资金、调节资金余缺;而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信用的本质特征。所以说,信用是金融的基础,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核心。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即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债权债务关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吉登斯在其一系列社会理论着作里反复指出: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是“风险”与“信任”关系的协调,也就是信用问题。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大体雷同,都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经济资源的准绳,但是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整体竞争力的差异较大,深究其因就是信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可见,现代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信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核心。 

    一、信用缺失梗阻中小企业融资 

    理论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已有了许多研究成果,涉及到中小企业自身资本金少、规模小、管理模式、经营机制落后、倒闭比率高等因素,涉及到现有金融体系中小银行不能满足、国有大银行不愿融资的体制的原因,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有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制约,有缺乏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因素,也有当前资本市场排斥中小企业筹资的原因(梁峰,2000)。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揭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有现实意义,同时认为,在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生活核心的今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资金发展壮大时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沉积了大笔资金缴存中央银行、转存上级行或通过不正当渠道流入股市投机,造成我国投资需求不足、进而消费需求和总需求不足,为什么呢?简单一句话,就是信用缺失梗阻了资金的流动。信用的缺失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关键。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信用在内容上由承诺和兑现两部分构成。承诺,不管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的,都很容易做出;而兑现则是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统一,不是容易做到的。有还款意愿但没有还款能力或者是有还款能力但没有还款意愿,都会造成信用在内容上不完整,即“信用缺失”,这是指狭义上的;广义的信用缺失还包括整个社会缺少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管理等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狭义上的信用缺失,尤其是由有还款能力而无还款意愿所造成的,引发的结果——债务人受益、债权人受损,这一信息,在广义信用缺失的条件下,成为“不完全信息”:一个人失信了,只有当事人知道,其他人不知道或者为知道这一信息而付出的成本太高,这个人照样可以从其他人获得借款,至少短时间内是可行的。 

    对我国企业融资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民所有制企业占绝对多数,由于政企不分,企业获取资金多少完全取决于政府行为或政策需要,这时国家信用唱主角,曾经发挥良好作用,但最终造成低效、浪费的局面。改革开放后,外资的进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不断涌现,且日益蓬勃发展,推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拨”改“贷”以后的企业资金供给机制,表面上政府信用让位于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但是由于银行是国家的,企业也是国家的,国有企业从国有银行贷款,到期本利不还时有发生,使银行形成巨额的不良资产,既制约国有银行向现代银行制度的转变,也制约着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国家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实施剥离。足见这一阶段的银行信用仍是以国家信用作保障的(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只对1995年以前国有银行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这就是说国家信用只保障1995年以前的国有银行信用风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息不透明程度高,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在广义信用缺失条件下,银行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对中小企业贷款与大企业相比成本要高的多。同时,中小企业在无序的恶性竞争中产生的失信,令银行不敢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虽然中小企业中也有不乏信誉卓越的,但是在信用缺失的条件下,银行很难将其与其它企业甄别出来,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融资难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的今天,这一问题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组建民营金融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也有学者提议对国有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革,增加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这些改革十分必要,但有一点应注意:民营银行也好,国有银行民营化也好,它们首先都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现代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它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下,任何一家银行选择融资对象时,只能以企业的发展状况、盈利能力、资金偿还能力和信誉状况为标准。企业的成份是国有还是民营,只能说明企业的产权结构。一家民营银行会因为一些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信誉佳而向其大量贷款;一家国有银行也会因为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好、信誉佳、发展健康而向这些民营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因此,国内纷纷炒作的关于放松私人投资者和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组建所谓民营银行的建议,并不一定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建立合理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化的市场运营机制以后,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国有银行完全能够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其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这可以从近年中央银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准备金存款利率,而商业银行“惜贷或惧贷”、“缴存和转存”准备金等行为上反映出来。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使银行在选择贷款企业时,很难获取该企业的信用状况记录和相应的信用担保,为了避免信用风险,银行就谨慎贷款。